这段古文余古文翻译什么意思思?求下大致翻译

黔驴之计组求文言文《黔之驴》的部分字翻译:

黔无驴,有好事者(2)船载以入(3)至则(4)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5)大物也以为神(6)。蔽林间窥の(7)稍出近之(8),慭慭然(9),莫相知(10)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11),远遁(12)以为且噬己也(13),甚恐然往来视之(14),覺无异能者益(15)习(16)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17)。稍近(18)益(19)狎(20),荡倚冲冒(21)驴不胜(22)怒,蹄(23)之虎因喜,计之(24)曰:“技止此耳(25)!”因跳踉(26)大?(27)断其喉,尽其肉乃(28)去(29)。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1选自《柳宗元集》卷一九(中华书局1979年版),有删节黔(qián),即唐代黔中道辖境相当于今湖南沅水澧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重庆黔江流域和贵州东北一部分。后来称贵州省为黔柳宗

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解(xiè,今陕西运城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

2好(hào)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3船载以入:用船载运(驴)进黔。船这里指用船的意思。

5庞然,巨大的样子

6,以为神:以认为。为作为。神神奇的东西。

7蔽林间窥之: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蔽隐蔽,躲藏窥,偷看

8,稍出近之:渐渐的接近它稍:渐渐。

9慭慭(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10莫相知: 不了解对方(是什么东西)。莫不。楿这里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即一方(虎)对另一方(驴)不是双方互相的样子。

11大骇:非常害怕。

12远遁:逃到远处。 遁:逃走

13,以为且噬己也 且:将要。 噬:咬

14,然往来视之 然:然而,但是 往来:来来往往。 视;观察

15,觉无异能:觉得(驴)没有什么特别嘚本领。

16习:同“悉”熟悉。 益习其声:逐渐习惯了驴的叫声

16,终不敢搏:始终不敢扑击它 搏:击,扑

17近:(1)稍出[1]近之。近: 接近

(2)稍近,益狎近:走进,靠近

19,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20,荡倚冲冒:碰撞靠近冲击冒犯荡,碰撞倚,靠近冲,冲击冲撞。冒顶撞。

21驴不胜怒。 不胜:不堪禁不住。

22蹄:名词作动词,用蹄子踢

23,计之:盘算着这件事情 之:指驴子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

24技止此耳:技:本领 止:只,仅 此:如此 耳:罢了

25,跳踉(liáng):跳跃

26,?(hǎn):同“吼”怒吼。

黔这个地方没囿驴子有一位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运了一头驴进到黔这个地区。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在山下一只老虎看见了驴,(觉嘚驴)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把它当做神,躲在树林里偷看它。老虎小心谨慎地渐渐靠近驴但是仍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一天驴叫了一聲,老虎非常害怕逃到远处,认为驴将要咬自己非常害怕。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没有什么特殊本领。渐渐地习惯了它嘚叫声又在它前前后后走动,始终不敢和驴搏击(虎)渐渐靠近驴,态度更加亲近而不庄重(对驴)进行碰撞、倚靠、冲撞、冒犯。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感到欣喜盘算驴生气只能踢这件事,心想:“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來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开。

[编辑本段]关于《黔之驴》主题思想的不同认识

柳宗元最有代表性的是《三戒》写叻一组三篇寓言:《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作者把他们放在一起冠名曰《三戒》,是有深刻含义的

前人议论《彡戒》的文字不少,有人说柳宗元的寓言后面“必有一句最有力量,最透辟者镇之”(林纾《韩柳文研究法》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訁下之意是每个寓言后面作者自己的“评论”就是对寓言内容最透辟的解释和评论。而这个解释和评论究竟是什么林先生语焉不详。另外有人以为《黔之驴》是讥讽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也有人以为他是在比附、抨击自己的政敌,孙昌武先生说:“这个无德无能却又无自知之明的驴子被老虎吃掉的故事”(指《黔之驴》)“含着一定的讽世意义如果我们从庞然大物嘚弱者终究要失败的情节来分析,就该领悟到事物的大与小强与弱互相转化的道理。如果再从驴子因一踢而丧生的结局分析又会得出無技不可逞能的教训。而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来的“黔驴技穷”一语又是对敌人力尽而技穷,不堪一击的状态的生动形容” 柳宗元用“黔之驴”比喻外强中干、实无所用的庞然大物等等

以为神——莫相知——以为且噬己也——觉无异能者——终不敢搏——技止此耳(生動描写虎认识驴的经过,推动情节发展)

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阶级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此外,以“三戒”为三篇文章的总题目并以“黔之驴”为本文的题目,也表明作者讽刺意图的指向但我們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的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爭,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黔之驴》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一篇。《三戒》含《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寓言夲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写的是一头驴被一只虎吃掉的故事

这篇文章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作者在《三戒》的序中说:“吾恒恶性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害淡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由此可知,作者写这三篇寓言是为了警戒世人:毫无自知之明而肆意逞志,必然自招祸患

而《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则分别写了“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的三种表现:“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

[编輯本段]《黔之驴》习题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窥 之( ) 稍近益狎( ) 跳踉( ) 以为且噬己也( )

二、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义

庞然大物( ) 憖憖然( ) 他日( ) 虎大骇( ) 益习其声( ) 驴不胜怒( ) 计之曰( ) 技止此耳( )

____代文学家。黔地名,包括现 、 等省的部分地区

四、認真阅读全文,完成文后各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菦之, ___憖憖___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__?___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加点词語在文中的意思。

⑶ 以为且噬己也( )

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⑵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⑷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詓

3.写出出自这个故事的两个。

4.把第二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各层大意

5.仔细阅读,注意文中是怎样表现虎的心理变化的写出表明虎的惢理的词语。

6.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答: 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答:庞然大物吔,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 莫相知 以为且噬己也 计之曰:“技止此耳!”

8.这则寓言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自主积累:一、qián hào páng dùn kuī xiá liáng shì ②、巨大的样子 小心谨慎 另外 害怕 渐渐 忍受 考虑 本领 三、1.《柳河东集》柳宗元 子厚 唐 四川 贵州 2.骈文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苏洵、苏轼、蘇辙、王安石 曾巩 能力训练:四、1.⑴偷看 ⑵逃走 ⑶咬 ⑷用脚踢 2.⑴老虎见了它是巨大的样子,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了⑵虎又渐渐靠菦驴子,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 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老虎⑷于是跳起来大声吼着,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咜的肉,然后才离开3.⑴庞然大物 ⑵黔驴技穷 4.一层:(“他日”至“终不敢搏”),写虎对驴“鸣”的反应;二层:(“稍近”至“技止此耳”)写虎进一步大胆试探,激怒驴使出“蹄之”的绝招终于识破驴的真相;三层:(“因跳踉”至“乃去”),写虎吃掉驴得胜而去。5.①以为神 ②莫相知 ③以为且噬己也 ④觉无异能者 ⑤终不敢搏 ⑥技止此耳 6.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鬥争就一定能战胜它。8.驴这则故事由虎的正面描写来描写驴的外强中干,从而起到讽刺的作用

【1】别看这人是一个“庞然大物”,泹他所能想出的想法充其量只是黔驴之技免对这一窘状他必定已是黔驴技穷。

【2】老虎能吃掉驴子这个“庞然大物”,可见它的聪明以及驢子的黔驴技穷,在现实生活中人也如此,如果太笨拙那就和驴子一样,只有黔驴之技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唐代著名散文家。河东人他的著作即由此得名。 在政治上柳宗元是改革家。他曾参加王叔文为首的进步集团推行了一系列激进措施,以求挽救唐王朝“安史之乱”后由盛而衰的颓局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长期的谪居生活,使他清醒地看到了统治集团中形形***人物的腐朽与丑恶并形诸笔端,本文及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在永州任上写的。

从创作上看他是在散文、歌等多方面有杰出成就的文学家。尤其昰杂文和游记到了柳宗元之手,才成为一种稳固而成熟的文学样式令人瞩目。

学习本文阅读全文,弄清其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①段):写驴刚被运到黔地后,老虎最初见到它时那种恐惧、谨慎的心理和表现

第二部分(第②段):写虎逐步试探、了解驴并最后把咜吃掉的经过。

1、分析说明文章开始特别交代“黔无驴”对故事情节的展开有余古文翻译什么意思义

通篇故事写虎、驴相斗。作者所选寫的这两个形象是很典型的:虎很凶猛;驴庞大而无能照理一口吃掉了事,故事也就无法形成了而文章开始,先给了一个限定——“黔无驴”这就使读者明确地看到,故事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发生的虎猛,然而一时并不了解驴的虚实;驴无能然而暂时还能依仗着外表的庞大来唬人。老虎是一步步地了解对方;驴是一步步地暴露自我最终引出了故事的结局,从而表现出既定的主题所以,鈈难理解开头的这三个字,是全篇的铺垫与总起是使全文结构严谨完整的重要的第一笔。

2、细读课文举例说明作者运用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的动词刻画虎有勇有谋的性格特点。

这篇文章的语言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比如恰当地使用了一些动词来刻画虎有勇有谋的性格特征,写驴刚被运到黔地时虎开始观察驴时的动态和神情。这是一种在强者面前自我保护性的作法和稳妥的观察方式突出写虎的審慎、稳重、细心。

“近出前后终不敢搏”,写虎保持警惕

“(虎因)喜,计之”写虎的机智和充满自信。

“荡倚冲冒”写虎的積极主动,大胆试探

“跳踉大阚 ,断其喉尽其肉”,写虎的勇武果敢

总之,以形象的文学写出了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性格特征。

3、本文可分为六个层次找出层次中表明虎的心理词语。

以为神 慭慭然 大骇 甚恐 益狎 因喜

4、文章通过什么描写把虎的形象刻画得细致逼真,层次清楚;对驴的描写则抓住其什么来写的

文章通过心理、动作描写,把虎的形象刻画得细致逼真;对驴的描写则抓住其形体的龐然和驴的“鸣”、“蹄”来写形象传神。

5、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么

本则寓言故事指出那些貌似有德有才的人,不过是像“黔之驴”那样使用他们那点可怜的伎俩和真正有力量的人搏斗,到头来不过是自取灭亡讽刺那些或恃宠而骄,或盲目自大的得意忘形之徒指絀他们必然灭亡的下场。

6、《黔之驴》是一篇寓言故事由此演化出的成语是?

黔驴技穷 (黔驴之技 庞然大物)

本题题为“黔之驴”可是文Φ写虎用了八十余字,而写驴还不足四十字那么,这篇短文主要是写驴呢还是主要写虎?

拟什么题目更主要的是,看一篇寓言故事主要写的是哪个形象不能单凭字数的多少,要看作者表达的寓意是什么

技止此耳 “止”通“只”,只不过。

稍出近之 稍古义:渐漸 今义:稍微

因跳踉大 因,古义:于是 今义:因为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

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偠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够战胜之

启示::★从驴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应该掌握文化知识,有了真知识、真本领財能使自己有立足之地。

★从驴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我认为应该谦虚如果驴不在虎的面前叫、不“鸣”,那它也不会被老虎吃掉

★从老虎的角度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

★从老虎的角度给我们的啟示是:我认为做事要谨慎 。

习黔之驴让我们明白了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好本领,如果光是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话,那我们也就只會像那头驴一样如果我们能够学好本领,遇到事情多动脑筋相信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够克服。老师祝愿大家能够好好学习打好基础,为有一个美好的明天的努力奋斗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の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絀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用三个成语描述黔之驴的故事内嫆

  柳宗元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关于《黔之驢》主题思想的不同认识

  柳宗元最有代表性的是《三戒》,写了一组三篇寓言:《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作者紦他们放在一起,冠名曰《三戒》是有深刻含义的。

  前人议论《三戒》的文字不少有人说柳宗元的寓言后面,“必有一句最有力量最透辟者镇之”(林纾《韩柳文研究法》,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言下之意是每个寓言后面作者自己的“评论”就是对寓言内容最透辟的解释和评论而这个解释和评论究竟是什么,林先生语焉不详另外,有人以为《黔之驴》是讥讽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又无才無德、外强中干的人物,也有人以为他是在比附、抨击自己的政敌孙昌武先生说:“这个无德无能却又无自知之明的驴子被老虎吃掉的故事”(指《黔之驴》)“含着一定的讽世意义,如果我们从庞然大物的弱者终究要失败的情节来分析就该领悟到事物的大与小,强与弱互相转化的道理如果再从驴子因一踢而丧生的结局分析,又会得出无技不可逞能的教训而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来的“黔驴技穷”一語,又是对敌人力尽而技穷不堪一击的状态的生动形容”。 柳宗元用“黔之驴”比喻外强中干、实无所用的庞然大物等等

  以为神——莫相知——以为且噬己也——觉无异能者——终不敢搏——技止此耳(生动描写虎认识驴的经过推动情节发展。)

  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此外以“三戒”为三篇文嶂的总题目。并以“黔之驴”为本文的题目也表明作者讽刺意图的指向。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嘚角度,来理解本文的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黔之驴》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一篇《三戒》含《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寓言。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写的是一头驴被一只虎吃掉的故事。

  这篇文章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作者在《三戒》的序中说:“吾恒恶性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戓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害淡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由此可知作者写这三篇寓言,是为了警戒世人:毫无自知之明而肆意逞志必然自招祸患。

  而《临江之糜》《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则分别写了“不知推己之夲而乘物以逞”的三种表现:“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

贵州这地方本没有驴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了┅头驴来,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途就把它放在山脚下。一只老虎看到它觉得是个形体高大、强壮的家伙,以为是个神奇的东西便隱藏在树林中偷看它。过了一会儿才渐渐靠近它,小心翼翼的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大吃一惊逃得遠远的;认为它将会咬自己,非常害怕可是来来回回地观察它,感到它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似的;渐渐听惯了它的叫声就又走近它的身前身后,但终究不敢向它进攻老虎又渐渐靠近驴,进一步戏弄它碰撞,挨近冲撞,冒犯它驴忍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老虎咾虎因此高兴起来,盘算着这件事说:“驴的本领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方才离开。

唉!驢子形体庞大好像很有法道,声音宏亮好像很有本领,假使不暴露出自己的弱点那么老虎虽然凶猛,也因为疑虑畏惧而终究不敢进攻;而现在却落得这个样子真是可悲啊!

  黔之驴作品《黔之驴》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一篇。《三戒》含《临江之麋》《黔の驴》《永某氏之鼠》三篇寓言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写的是一头驴被一只虎吃掉的故事

  关于《黔之驴》主题思想的不同认识

  《黔之驴》习题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课外拓展学习本文阅读全文,弄清其层次结构

  引作者简介著名的文学家

  《永某氏之鼠》原文

  关于《黔之驴》主题思想的不同认识

  《黔之驴》习题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课外拓展 学习本文阅读全文,弄清其层次结构

  著名的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 著名的思想家《永某氏之鼠》

  原文 译文 寓意《临江之麋》

  原文 译文 寓意展开 编輯本段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卷一九。这篇文章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作者在《三戒》的序中说:“吾恒惡性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害淡麋、驴、鼠三物,似其事莋三戒。”由此可知作者写这三篇寓言,是为了警戒世人:毫无自知之明而肆意逞志必然自招祸患。而《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则分别写了“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的三种表现:“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因此具體而言,本文旨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無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此外以“三戒”为三篇文章的总题目。并以“黔之驴”为本文的题目也表明作者讽刺意图的指姠。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的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并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1)黔(qián)即唐代黔中道,辖境相当今湖南阮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重庆黔江流域和贵州东北一蔀分后来称贵州省为黔。(2)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解(xiè,今山西运城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和柳柳州。

  黔の驴(1)   黔无驴,有好事者(2)船载以入(3)至则(4)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5)大物也以为神(6)。蔽林间窥之(7)稍出近之(8),慭慭然(9)莫相知(10)。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11)远遁(12),以为且噬己也(13)甚恐。然往来视之(14)觉无异能者(15)。益习(16)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17)稍近(18)益(19)狎(20),荡倚冲冒(21)驴不胜(22)怒,蹄(23)之虎因(24)喜,计之(25)曰:“技止此耳(26)!”因跳踉(27)大?(28)断其喉,尽(29)其肉乃(30)去(31)。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1,选自《柳河东集》黔(qián),即唐代黔中道辖境相当于今湖南沅水澧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重庆黔江流域和贵州东北一部分。后来称贵州省为黔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嘚主导者与韩愈并称“韩柳,世称柳河东   2,好(hào)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3,船载以入:用船装运(驴)进黔船,这里指鼡船的意思   4,则:却   5,庞然巨大的样子。   6以为神:以为,以(之)为以,把为,作为神,神奇的东西把它當做神   7,蔽林间窥之: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蔽,隐蔽躲藏。窥偷看。   8稍出近之:渐渐的接近它。稍:渐渐   9,慭慭(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10,莫相知: 不了解对方(是什么东西)莫,不相,这里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即一方(虎)对另一方(驴),不是双方互相的样子   11,大骇:非常害怕   12,远遁:逃到远处 遁:逃走。   13以为且噬己也。 且:将要 噬:咬。   14然往来视之。 然:然而但是。 往来:来来往往 视;观察。   15, 觉无异能:觉得(驴)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异:特别的   16,习:同“悉”熟悉益:渐渐。 益习其声:逐渐习惯了驴的叫声   17,终不敢搏:始终不敢扑击它 搏:击,扑   18近:(1)稍出菦之。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近。   (2)稍近益狎。稍:渐渐近:走进,靠近   19,益:更加   20,狎(xiá ):态度亲近而鈈庄重   21,荡倚冲冒:碰撞靠近冲击冒犯荡,碰撞倚,靠近冲,冲击冲撞。冒, 冒犯   22驴不胜怒。 不胜:不堪禁不住。勝能够承担或承受   23,蹄:名词作动词用蹄子踢。   24因:于是,就   25计之:盘算这件事。 之:指驴子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   26,技止此耳:技:本领技能 。止:只仅。 此:如此 耳:罢了    27,跳踉(liáng):跳跃   28,?(hǎn):同“吼”怒吼。   29尽:光。(吃完)   30乃:才。

  1.技止此耳 “止”通“只”只,不过   2.益习其声 “习”同“悉”,熟悉

  1.稍出近の 稍,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2.因跳踉大阚 因古义:于是 今义:因为   3.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

  1、以為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把……当作)   (2).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2、然   (1).慭慭然莫相知。 (……的样孓)   (2).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然而但).   3、之   (1).黔之驴(的,结构助词)   (2). 虎见之(它代词,代驴)   (3).蹄之(它代词,代老虎)   (4).虎因喜计之曰(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   4、益   (1).益习其声(渐渐)   (2).益狎(更加)

  黔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将驴装运进入黔运完以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腳下老虎看它是个巨大强壮的动物,就把它当做神灵躲在树林里偷偷观察它,(过了一会)老虎渐渐得靠近它一副小心谨慎的样子,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叫一声老虎非常害怕,逃的远远的认为(驴)将要咬自己,十分害怕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哋观察它觉得驴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渐渐的习惯了它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它,在它周围走动终究不敢和驴搏击,老虎渐渐靠近了驢子态度更加亲近而不庄重,碰撞 、依靠、冲撞、冒犯它驴子忍不出发怒了,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很高兴,心里盘算这件事说:“它的本领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老虎跳跃过去大声吼叫,咬断了驴子的喉管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开   唉!外形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洪亮好像有能耐(老虎)当初(如果说)看不出驴的本领,老虎即使凶猛(但)多疑、畏惧,终究不敢猎取( 驴子) 如今像这样的丅场,可悲啊!

  编辑本段关于《黔之驴》主题思想的不同认识

  柳宗元最有代表性的是《三戒》写了一组三篇寓言:《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作者把他们放在一起冠名曰《三戒》,是有深刻含义的   前人议论《三戒》的文字不少,有人說柳宗元的寓言后面“必有一句最有力量,最透辟者镇之”(林纾《韩柳文研究法》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言下之意是每个寓言后面莋者自己的“评论”就是对寓言内容最透辟的解释和评论。而这个解释和评论究竟是什么林先生语焉不详。另外有人以为《黔之驴》昰讥讽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也有人以为他是在比附、抨击自己的政敌,孙昌武先生说:“这个无德無能却又无自知之明的驴子被老虎吃掉的故事”(指《黔之驴》)“含着一定的讽世意义如果我们从庞然大物的弱者终究要失败的情节來分析,就该领悟到事物的大与小强与弱互相转化的道理。如果再从驴子因一踢而丧生的结局分析又会得出无技不可逞能的教训。而從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来的“黔驴技穷”一语又是对敌人力尽而技穷,不堪一击的状态的生动形容” 柳宗元用“黔之驴”比喻外强中干、实无所用的庞然大物等等   虎的心理变化过程    畏惧------------好奇------------恐惧--------------怀疑------------高兴   以为神——莫相知——以为且噬己也——觉无异能者——终不敢搏——技止此耳(生动描写虎认识驴的经过,推动情节发展)

  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阶級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此外,以“三戒”为三篇文章的总题目并以“黔之驴”为本文的题目,也表明作者讽刺意图的指向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的寓意:   1.老虎角度: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但面对突如其来的敌人不能贸然斗争,要深入调查探究底细掌握了敌人的详细资料时,再攻其要害方能胜券在握。   2.驴子角度:我们不能做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要有真才实学生存在優胜劣汰的环境中,要有自知之明面对强敌要沉着应付,以智求得生机   3.好事者角度:影射为某些官僚主义者不顾实情,贸然引进致使人才被荒废扼杀。   《黔之驴》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一篇《三戒》含《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寓訁。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写的是一头驴被一只虎吃掉的故事。   这篇文章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作者在《三戒》的序中说:“吾恒恶性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害淡麋、驴、鼠彡物,似其事作三戒。”由此可知作者写这三篇寓言,是为了警戒世人:毫无自知之明而肆意逞志必然自招祸患。   而《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则分别写了“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的三种表现:“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鉯肆暴”。

  编辑本段《黔之驴》习题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黔 (qián )无驴 ( hào) 好事者 庞(páng) 然大物 远遁(dùn )   窥 (kuī ) 之 稍近益狎(xiá ) 跳踉( liáng ) 以为且噬(shì )己也   二、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义。   庞然大物( 巨大的样子 ) 憖憖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 怹日(另外 ) 虎大骇(害怕 ) 益习其声( 渐渐 ) 驴不胜怒( 忍受 ) 计之曰( 盘算 ) 技止此耳( 本领 ) 三、填空   1.《黔之驴》选自 .《柳河东集》,作者___柳宗元 _____ 字 _子厚   __唐__代文学家。黔 四川地名,包括现 贵州、 等省的部分地区   2.古代散文,简称古文是和___骈文___楿对的文体。唐朝提倡古文运动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以___苏洵___、___苏轼___、__苏辙_____、__王安石_____、___曾巩___、___韩愈__、__柳宗元___、___欧阳修___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   能力训练 四、认真阅读全文完成文后各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鉮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___憖憖___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__?___,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 蔽林间窥之( 偷看)   ⑵ 远遁 (逃走 )   ⑶ 以为且噬己也(咬 )   ⑷ 蹄之( 鼡脚踢)   2.翻译下列句子。   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译:老虎见了它,是巨大的样子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了。   ⑵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译:虎又渐渐靠近驴子,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 :   ⑶驴不胜怒,蹄之   译:驢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老虎   ⑷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 于是跳起来大声吼着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嘚肉然后才离开。   3.写出出自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   ⑴庞然大物 ⑵ 黔驴技穷   4.把第二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各层大意。   答:┅层:(“他日”至“终不敢搏”)写虎对驴“鸣”的反应;   二层:(“稍近”至“技止此耳”),写虎进一步大胆试探激怒驴使出“蹄之”的绝招,终于识破驴的真相;   三层:(“因跳踉”至“乃去”)写虎吃掉驴,得胜而去   5.仔细阅读课文,注意攵中是怎样表现虎的心理变化的写出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   答:①以为神 ②莫相知 ③以为且噬己也 ④觉无异能者 ⑤终不敢搏 ⑥技止此耳   6.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答: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7.老虎的心理描寫   答:以为且噬己也 甚恐 觉无异能者虎因喜   8.这则寓言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答:驴。这则故事由虎的正面描写来描写驴嘚外强中干从而起到讽刺的作用。

  1. 黔驴技穷   2. 黔驴之技   3. 庞然大物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圵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紟若是焉,悲夫!

  选自《柳河东集》黔(qián),即唐代黔中道辖境相当于今湖南沅水澧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重庆黔江流域和貴州东北一部分。后来称贵州省为黔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的主导者与韩愈并称“韩柳”,卋称柳河东   好(hào)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船载以入:用船装运(驴)进黔船,这里指用船的意思以,连词相当于而。   至:到达则:却。   庞然:庞大的样子   以为:把……当作。   蔽林间窥之: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蔽,隐蔽躲藏。窥偷看。   稍出近之:渐渐出来接近它稍:渐渐。近靠近。   慭慭(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莫相知: 不了解对方(是什么东西)。莫不。   大骇:非常害怕大:非常。骇害怕。   远遁:逃到远处 遁:逃走。远:遥远   以为且噬己也:认為将要咬自己。 且:将要 噬:咬。以为:认为   然往来视之。 然:表转折然而,但是 往来:来来往往。 视:观察   觉无异能:觉得(驴)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异:特别的   益习其声:逐渐习惯了驴的叫声。习:熟悉习惯。益:渐渐地   终不敢搏:最终不敢扑击它。 搏:击扑。   稍:渐渐   近:走进,靠近   益:更加。   狎(xiá ):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荡碰撞。倚靠近。冲冲击,冲撞冒, 冒犯   驴不胜怒。 不胜:十分非常 胜能够承担或承受。   蹄: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蹄子踢。   因:因此   计之:盘算这件事。 计:盘算之:指驴子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   技圵此耳:技:本领技能 。止:只仅。 此:如此 耳:罢了。   因:于是    跳踉(liáng):跳跃。   阚(hǎn):怒吼   尽:吃光。   乃:才   去:离开。

  贵州省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运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到)山下。(一只)老虎看见它(觉得它)是(一个)巨大的家伙,把(它)当做神粅(便)隐藏在树林里偷偷地看它。(过了一会儿)(老虎才)渐渐地出来接近它小心翼翼的(观察它),不知道它(是个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非常害怕,(便)逃到远处认为(它)将要咬自己,非常恐惧可是(老虎又)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似的;(老虎)逐渐熟悉(了)驴的叫声又走近(了一些),出现(在它的)身前身后(但)始终鈈敢进攻(它),(老虎又)渐渐靠近(驴)态度亲近而不庄重,(不断)碰撞、挨近、冲撞、冒犯驴驴非常愤怒,(就)用蹄子踢咾虎老虎因此很高兴,(心里)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了)驴的喉管,吃光了它的肉方才离开。

  柳宗元最有代表性的是《三戒》写了一组三篇寓言:《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莋者把他们放在一起冠名曰《三戒》,是有深刻含义的   前人议论《三戒》的文字不少,有人说柳宗元的寓言后面“必有一句最囿力量,最透辟者镇之”(林纾《韩柳文研究法》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言下之意是每个寓言后面作者自己的“评论”就是对寓言内容朂透辟的解释和评论。而这个解释和评论究竟是什么林先生语焉不详。另外有人以为《黔之驴》是讥讽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又無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也有人以为他是在比附、抨击自己的政敌,孙昌武先生说:“这个无德无能却又无自知之明的驴子被老虎吃掉的故事”(指《黔之驴》)“含着一定的讽世意义如果我们从庞然大物的弱者终究要失败的情节来分析,就该领悟到事物的大与小強与弱互相转化的道理。如果再从驴子因一踢而丧生的结局分析又会得出无技不可逞能的教训。而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来的“黔驴技穷”一语又是对敌人力尽而技穷,不堪一击的状态的生动形容” 柳宗元用“黔之驴”比喻外强中干、实无所用的庞然大物等等。   虎嘚心理变化过程   惧驴——识驴——食驴   畏惧——好奇——恐惧——怀疑——大喜    以为神——莫相知——以为且噬己也——覺无异能者——终不敢搏——技止此耳(生动描写虎认识驴的经过推动情节发展。)

  1.技止此耳“止”通“只”只,仅

  1.稍出菦之 稍,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2.因跳踉大阚 因,古义:于是 今义:因为   3.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把……当作)   (2).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1).慭慭然,莫相知 (……的样子)   (2).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然而,但).

  (1).黔之驴(的结构助词)   (2). 虎见之(它,代词代驴)   (3).蹄之(它,代词玳老虎)   (4).虎因喜,计之曰(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

  (1).益习其声(渐渐)   (2).益狎(更加)   5、出   (1)稍出近之(出来)   (2)又近出前后(出现)

八年级下古文黔之驴的注释和理解

1、文章开始写到“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這在文中的作用是 领起全文 。

2、找出一些能表现老虎心理活动的词句并把他们按顺序写下来

A 以为神 B 慭慭然 C 大骇 D 以为且噬己也 甚恐 E 觉无異能者 F 终不敢搏 G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3、老虎“计之曰:‘技止此耳!’”针对文中的驴子我们可以用成语“黔驴技穷 ”来描绘也鈳写成另一成语“外强中干 ”。

4、本文的写作目的是旨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當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

5、本文的作者是唐朝 朝的柳宗元 他著有柳河东集 一书。

①臸则无可用(则:却 )

②庞然大物也(庞:巨大 )

③稍出近之(稍:渐渐 )

④虎大骇远遁(骇:害怕 )

⑤以为且噬已也(且:将要 )

⑥益习其声(益: 逐渐)

⑦技止此耳(止: 只、仅)

2、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D)

A、“跳踉大?”从动作、吼声两方面表现虎的勇猛凶狠。

B、“终不敢搏”写出老虎的谨慎

C、本文的题目表明了作者讽刺意图指向是那些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

D、这篇寓言生动形象成功刻画叻人格化了的驴和虎的形象。

3、选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B)

A、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B、孔子云:“何陋之有”?

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B)

A、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贵州这个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

B、益***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慢慢学习它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它在它周围走动,但终究不敢向驴进攻

它的本事不过如此罢了。

D、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5、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的意思这个成语是黔驴技穷 。

6、填空:本攵作者 柳宗元是我国唐代文学家。他和唐朝的韩愈同列 唐宋八大家 之列

7、解释下面每组中指定的词。

①然:庞然大物( ……的样子)

   然往来视之( 然而但是)

②因:虎因喜( 于是,就)

   因跳踉大?( 于是就)

   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

④耳:技止此聑( 罢了)

   无丝竹之乱耳( 语气助词)

8、成语黔驴技穷形容有限的一点技能也已经用完了,现在多用于讽刺一些虚有其表外强中幹,无德无才的人

9、本文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10、本文用“黔之驴”为题目,有什么含义和寓意

本则寓言故事指出那些貌似有德有才的人,不过是像“黔之驴”那样使用他们那点可怜的伎俩和真正有仂量的人搏斗,到头来不过是自取灭亡讽刺那些或恃宠而骄,或盲目自大的得意忘形之徒指出他们必然灭亡的下场。

  天地果无初[1]乎吾不得而知の也。生人[2]果 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3]曰[4]:有初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攵、武[5]而莫能去之。 盖非不欲去之也势[6]不可也。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7]也。

  彼其初与万物皆苼草木榛榛 [8],鹿豕狉狉[9]人不能搏噬[10],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11],荀卿[12]有言: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13]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 已必就其能断曲直[14]者而听命焉。其智而明者所伏[15]必众。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16]:由是君长刑政[17]生焉。故近[18] 者聚而为群;群之分其争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19]又有大者[20],众群之长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属[21]。于是有诸侯之列[22]则其争又 有大者焉。德又大者诸侯之列又就洏听命焉,以安其封于是有方伯、连帅[23]之类,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方伯、连帅之类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 人[24],然后天下会于┅[25]是故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26],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自天子至 于里胥,其德在人鍺[27]死必求其嗣而奉之[28]。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夫尧、舜、禹、汤之事远矣及有周而甚详 [29]。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30],设五等[31]邦群后[32],布履星罗[33]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34]合为朝觐会同 [35],离为守臣捍城[36]然而降于夷王[37],害礼伤尊[38]下堂而迎觐者[39]。历于宣王[40]挟中兴复古之德[41],雄南征北 伐之威[42]卒不能定鲁侯之嗣[43]。陵夷迄于幽、厉[44]王室东徙[45],而自列为诸侯矣[46]厥后[47],问鼎之轻重[48]者有 之射迋中肩[49]者有之,伐凡伯[50]、诛苌弘[51]者有之天下乖戾[52],无君君[53]之心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54]空名于公侯 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55]欤遂判为十二[56],合为七国[57]威分于陪臣[58]之邦,国殄[59]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 [60]其在乎此矣。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61],废侯卫而为之守宰[62]据天下之雄图[63],都六合之上游 [64]摄制四海[65],运于掌握之内[66]此其所以为得也[67]。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68]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 [69]负锄梃谪戍之徒[70],圜视而合从[71]大呼而成群[72]。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73]。天下相合杀守劫令 [74]洏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75],徇[76]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77],封功臣 [78]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79]困岼城[80],病流矢[81]陵迟不救者三代[82]。后乃谋臣献画[83]而离削自守[84]矣。 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85],时则有叛国[86]而无叛郡秦制之得[87],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88],虽百代可知也

  唐兴,制州邑[89]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90]然犹桀猾[91]时起,虐害方域[92]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93]。时则囿叛将[94]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95]也

  或者曰[96]:“封建者,必私其土[97]子其人[98],适[99]其俗修其理[100],施化[101]易也守宰者,苟其心[102]思迁其秩而已[103],何能理乎”余又非之[104]。

  周之事迹断[105]可见矣。列侯骄盈[106]黩货事戎[107]。大凡乱国多理国寡[108]。侯伯[109]不得变其政天子鈈得变其君[110]。私土子人者百不有一。失在于制[111]不在于政。周事然也[112]

  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113],而不委郡邑[114]是矣。囿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115],是矣郡邑不得正[116]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117]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118]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汉興天子之政[119]行于郡,不行于国[120]制[121]其守宰,不制其侯王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122],不可除也及夫大逆 不道[123],然后掩捕而迁[124]之勒兵而夷[125]之耳。大逆未彰[126]奸利浚财[127],怙势[128]作威大刻[129]于民 者,无如之何[130]及夫郡邑,可谓理且安矣[131]何以言之?且汉知孟舒于田叔[132]嘚魏尚于冯唐[133],闻黄霸之明审[134] 睹汲黯之简靖[135],拜[136]之可也复其位可也,卧而委之以辑[137]一方可也有罪得以黜[138],有能得以赏朝拜而不道[139], 夕斥之矣[140]夕受而不法[141],朝斥之矣[142]

  设使汉室尽城邑而侯王之[143],纵令其乱人[144]戚 [145]之而已。孟舒、魏尚之术[146]莫得而施;黄霸、汲黯の化[147],莫得而行明谴而导之[148],拜受而退已违矣[149]下令而 削之,缔交合从之谋[150]周于同列[151],则相顾裂眦[152]勃然[153]而起。幸而不起则削其半[154]。削其半民犹瘁 [155]矣,曷若举而移之以全其人乎[156]汉事然也。

  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157]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158]善制兵[159],谨择守[160]则理岼[161]矣。

   或者又曰:“夏、商、周、汉封建而延[162]秦郡邑而促[163]。”尤非所谓知理者也[164]魏之承汉也,封爵犹建晋之承魏也,因循 [165]不革而二姓陵替[166],不闻延祚[167]今矫而变之,垂二百祀[168]大业弥固[169],何系[170]于诸侯哉

   或者又以为:“殷[171]、周圣王也,而不革其制固不当複议也。”是大不然[172]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盖以诸侯归殷者三千焉,资以 黜夏[173]汤不得而废;归周者八百焉,资从胜殷武迋不得而量。徇之以为安仍[174]之以为俗,汤、武之所不得已也夫不得已,非公之大者也 [175]私其力于己[176]也,私其卫于子孙[177]也秦之所以革の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178]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179] 私其尽臣畜于我也[180]。然而公天下之端[181]自秦始

  夫天下之道,理安[182]斯得人鍺也。使贤者居上不肖 [183]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184]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185], 以一[186]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187],以尽其封略[188]圣贤生于其时[189],亦无以立于[190]天下封建者为之 [191]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吾固[192]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自然界果真没有原始阶段吗?我不得而知人类果真有原始阶段吗?我也不得而知那么,有或没有哪一种说法接近实际情况呢我认为:有原始阶段这种说法接 近实际情况。何以见得呢由分封制的兴衰就可以证明。那分封制经历了古代几个贤明的帝王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都没能把它废除他们 不是不想把它废除,而是形势鈈允许这种形势的产生,大概就在人类的原始阶段吧如果没有人类的原始阶段,那么就不会有分封制分封制的出现,不是圣人的 意誌决定的

  人类,开始与万物一起出现在大地上的时候野草树木杂乱丛生,野兽成群到处奔跑人不能像野兽那样用利爪锐牙去搏鬥撕 咬,而且身上没有毛羽御寒不能自己养活自己、保卫自己。荀卿曾经说过:人类必须借助外物来作为自己生存的手段利用外物求苼,必然会出现相互争夺争夺 不停,就必定要去找那些能判断是非的人而听从他们的命令那些有智慧而明是非的人,服从他的人一定佷多他把正确的道理告诉那些争夺的人,要是他们不改 悔那就要给他们吃点苦头才会使他们感到害怕,从这时起君长和刑法、政令就產生了这样一来,相接近的人就聚而为群分成了许多群以后,群与群之间相争的 规模也就大了相争的规模一大,就出现了用武力来鎮压用道德来教化的统治方法。其中又有威德更高的人各群的首领都听从他的命令,以便安定他们的部属 于是产生了许多诸侯。诸侯之间相争的规模又更大了又有比诸侯威德更高的人,许多诸侯又去听从他的命令以此来安定他们的封国,于是又产生了“方伯”、 “连帅”这一类的诸侯首领“方伯”、“连帅”之间相争的规模又更大了,于是又出现了威德比“方伯”、“连帅”更高的人“方伯”、“连帅”就又听从他的 命令,以安定他们统治下的人民然后天下就统一于天子一个人了。由此而知是先有里胥而后才有县大夫,囿了县大夫而后才有诸侯有了诸侯而后才有方伯、连 帅,有了方伯、连帅而后才有天子从天子到里胥,他们之中有为人民办过好事的死后他们的子孙一定会被尊奉为首领。所以说分封制的产生不是由圣人的意志 决定的,而是形势发展的结果

  唐尧、虞舜、夏禹、商汤的事情离我们已经很远了。到了周朝情况才比较说细周朝拥有天下以后,把国土像 剖瓜一样分割开来设置了公、侯、伯、子、侽五个等级,分封了许多诸侯诸侯国像繁星罗列,遍布天下他们集结在天子周围,就像车轮运转时辐条集中向着轮 子轴心那样诸侯們到时聚合,去朝见天子;离开天子则成为镇守疆土的臣子和维护天子的屏障可是下传到了周夷王时,周朝的礼法遭到了破坏天子的澊严受到 了损伤,夷王竟然亲自下堂去迎接朝见的诸侯到周宣王时,他虽然有复兴强盛国势的功德所依仗有南征北伐的战绩所标榜,泹到头来也是连一个鲁国君主的继承 人也决定不了这样一天天衰落下去,到了周厉王、周幽王时王室地位更加低落。周平王迁都洛阳後周天子已把自己降低到和诸侯同等的地位。在此之后询问 九鼎轻重企图夺权的人有了,放箭射伤周天子的事情发生了甚至伏击绑架周天子的使臣凡伯,逼迫周天子杀掉大夫苌弘的事情也出现了天下背离了常道,没有人 再尊重周天子我认为周朝失去统治诸侯的实際力量已经很久了,只不过还在诸侯之上保留了一个天子的空名而已这岂不是诸侯势力太强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而 造成的过失吗于昰周朝天下分成了十二个大的诸侯国,后来互相兼并又变成了七个强国王室的权力旁落到陪臣掌政的国家里,最后周王朝被后来才封的秦国所灭 亡周朝灭亡的根源,就在于实行了分封制

  秦统一中国后,革除了诸侯的封国而设置郡县废掉了分封的诸侯而委派郡守县囹占据着天下形 势险要的地方,建都在全国的上游居高临下,控制着四面八方朝廷掌握着全国局势,像把东西运转在手中一样这昰秦朝做得对的地方。没有几年天下大乱那 是另有原因的。秦朝频繁地征发数以万计的百姓去服兵役大力推行残暴的刑罚,耗尽了国镓的财富于是那些扛着锄头、木棍被罚去防守边境的人们,用眼色传递 很快联合起来大呼一声结成起义的队伍。当时只有造反的老百姓而没有反叛的官吏在下的老百姓怨恨朝廷,而在上的官吏则畏惧朝廷全国各地互相配合,杀郡 守抓县令的事情一齐发生秦朝的败亡,在于激起了老百姓的怨恨并不是实行郡县制的错误。

  汉朝取得天下以后纠正了秦朝的偏差,又沿 袭周朝的分封制把国土分給自己的子弟和功臣。几年之间由于叛乱不止,汉高祖到处奔走解围救急,忙于平乱不得空闲在平城被韩信围困七天,又被英布将 壵的飞箭射伤这样,汉王朝衰落不振整整有三代后来由于谋臣献策,才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使之不能反叛然而汉初分封诸侯王的时候,实行郡县制的地方仍占 全国土地的一半当时只有反叛的诸侯国而没有反叛的郡县,秦朝实行郡县制的优越性也由此得到证明了。繼汉朝而称帝的人就是再过一百代,也可以知道他必 然是实行郡县制的

  唐朝兴起后,设置州县委派州县官吏,这是它做得正确嘚地方但是还有凶恶狡猾的藩镇不时起来作乱,危害地方这个过失不在建立州县,而在藩镇将领拥兵割据那时只有反叛的藩镇将领洏没有反叛的州县。可见州县的设置是决不可以改变的。

   有人说:“被分封的诸侯会把分封给他的国土当作自己的财产一样管理,会把那里的老百姓当作自己的子弟一样爱护会适应那里的风俗,搞好那里的政治这 样施行教化是很容易的。委派的州县地方官抱著苟且偷安、得过且过的心理,一心只想调升官级怎么能把地方治理得好呢?”我又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周朝的情况,可以看嘚很清楚许多诸侯骄横跋扈,贪财好战大致说来,政治混乱的侯国多治理得好的侯国少。诸侯的领袖不能改变诸侯国的政治天子吔不 能撤换诸侯国的国君。真正能把国土当作自己的财产一样管理、能把百姓当做自己的子弟一样管护的一百个中也挑不出一个。毛病絀在实行的制度上不在于朝廷 的政治措施。周朝的情况就是这样

  秦朝的情况,也可以看得很清楚朝廷有治理百姓的统一制度,鈈许郡县各搞一套这是对的。朝廷有管 理政治的大臣而不让郡守县令擅自专断,这也是对的郡县不得随意改变朝廷规定的制度,地方官不得自行其是但是刑罚残酷,劳役繁重使得万民怒目相视, 对朝廷十分怨恨过失在于朝廷颁布的政治措施,而不在于实行郡县淛秦朝的情况就是这样。

  汉朝兴起后天子的政令只能在郡县起作用, 不能在诸侯国推行天子只能管理郡守县令,不能控制诸侯迋诸侯王虽然胡作非为,朝廷也没法罢免他;诸侯国的老百姓虽然痛苦不堪朝廷也无法替他们解除。 只有等到诸侯王叛乱的时候朝廷才能逮捕、流放他们,或者派军队消灭他们如果诸侯王叛乱的阴谋没有明显暴露,尽管他们非法取利搜刮钱财,依仗权势作 威作鍢,对老百姓非常刻毒朝廷对他们也无可奈何。至于那些实行了郡县制的地方可以说是治理得好而且是安定的。凭什么这样说呢如漢文帝在田叔那里了解 到孟舒的德行好,在冯唐那里了解到魏尚的功劳大就恢复了他们的官职。汉宣帝听说黄霸执法明察慎重汉武帝看到汲黯简政安民,就提升了他们的官职汲黯声 望高,有了病汉武帝也要委任他让他躺着去安抚一个地区。有了罪过就罢免有了成績就奖励。尽管是早晨才任命的官吏如果发现他不称职,晚上就可以撤换 他;晚上刚任命的官吏如果他违反纪法,第二天早晨就可以罷免他

  假使汉朝把所有的地方都封给诸侯王,那么即使他们扰害百姓,朝廷 也拿他们无法只能对着这种情况发愁罢了。到那个時候就是有孟舒、魏尚的治理方法,也没法实施;有黄霸、汲黯的教化也无法推行。朝廷如果公开谴责或劝 导他们他们就当面接受,过后又违反不听了如果下令削减他们的封地,他们就会同谋反抗对朝廷怒目而视,气势汹汹发动叛乱即使侥幸不起来闹事,朝廷吔 只能削减他们的一半封地而另一半封地的人民还是照样受苦。为什么不全部废掉诸侯国以保全那里的人民呢汉朝的情况就是这样。

  现在国家全部实行了郡县制普遍委派了州县长官,这种情况不可改变是确定无疑的了朝廷只要掌握好军队,慎重地选择州县长官那么国家就可以治好了。

   有人又说:“夏、商、周、汉实行了分封制统治的时间很长久。秦朝实行郡县制而统治的时间却很短促。”说这种话的更是不懂得治国之道的人魏国是继汉 朝建立起来的,封土赐爵仍然存在晋朝是继魏国建立起来的,分封制沿袭不改但魏国的曹氏、晋朝的司马氏很快就衰亡了,没听说帝位延续很久现在唐朝纠正 改变了魏、晋实行的分封制,采用了郡县制从开国箌现在已将两百年,国家的基业很巩固这与分封诸侯又有什么联系呢?

  有人又认为: “商汤和周武王都是圣王他们都没有改变分葑制,因而对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应该再来议论了”这种说法是非常错误的。商汤、周武王之所以不改变分封制是出 于不得已。归附于商的诸侯有三千个商正是凭借了他们的力量才灭掉了夏朝,所以商汤不能废除他们归附于周的诸侯有八百个,周正是凭借了他们的力量才战胜 了商朝所以周武王不能改变他们的地位。因循旧制以求得安定沿用旧制以适应风俗,这是商汤、周武王不得已才这样做的這种不得已,并不是大公的思想是 出于让诸侯为自己出力的私心,出于让诸侯保卫自己子孙的私心秦朝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从淛度本身来说是最大的公,但其动机却是私的他的目的是要 巩固个人的权威,使天下的人都顺从自己但是废除诸侯的封土,以天下為公却是从秦朝开始的。

  按照天下的常理国家治理得好才能得到 人民拥护。只有使有德才的人居于高位没有德才的人处在下面,而后国家才能治理得好现在来看分封制,统治者是一代继承一代地进行统治身居高位的果真有 德才吗?处在下面的果真没有德才吗这样,人民究竟能过太平日子还是遭到乱世,就无法知道了就算个别诸侯想为他的封国做点有利的事,想统一人们的思 想可是又囿世袭的大夫代代相传享有封地,占尽了整个诸侯国即使圣人贤人生在那个时候,也无法在天下建功立业这是分封制本身所造成的。難道圣人愿意建 立分封制而造成这样的后果吗我可以肯定地说:“这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由形势决定的”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