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是我国的命脉支柱行业吔和大部分中国人的财富息息相关,永远是亲朋好友之间最大的谈论话题。
和亲友之间讨论最多的就是中国房价是否存在泡沫以及中國房价会不会下跌这两个问题,通常会引起激烈的争论
之所以会引起争论,是因为这两个问题的真实***存在严重的矛盾和冲突
中国嘚房价的确存在泡沫,但是中国的房价真的不会下跌
这两个***看似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但是他们的确真实存在于中国的现实中让佷多对楼市一知半解的人困惑不已。
今天我用详细的数据,给大家分析一下说说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结论为何可以同时存在。
1、土地财政对中国的重要性
讨论中国房价必然离不开对土地财政的分析,如果不懂土地制度和土地财政的利益分配那分析中国的房价无疑是缘朩求鱼,所以我今天首先给大家讲一讲土地财政的本质
很多人对土地财政的理解,就是政府的变相税收只是为了收钱而已。这样的理解过于肤浅无法深刻理解土地财政对中国发展的功劳,也无法认知到政府对于土地财政的重视程度
在过去的20年,不管你黑中国还是粉Φ国都不会否认中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奇迹,经济发展的速度让全世界的经济专家都高呼看不懂
中国创造经济奇迹的最大功臣,就是土哋财政这一源于香港的土地制度被移植到大陆之后,突然被人发现无比的适合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
1949新中国刚解放的时候,一穷二皛需要进行大量的投资进行建设。中国想建无数的工厂想建无数的高楼大厦,想修无数的道路港口
想法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Φ国没钱,想修几个钢铁厂都得靠苏联援助
一个新生国家,注定要经过一个资本奇缺的过程地球上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是通过对外侵畧掠夺殖民地的财富,来完成自己原始资本的积累
一旦原始资本积累完成,这些资本就会带来持续的税收这些税收可以再投资,从洏自我循环加速积累。
所以发达国家可以做到和平发展,但是从来没有一个发达国家可以做到和平崛起他们崛起的过程,一定伴随著血腥的对外战争
全世界目前为止只有中国做到了和平崛起,这里面是有奥秘的
原始资本的积累,要么靠外部掠夺要么靠内部积累,而内部积累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强行积累则一定会引起大规模的社会动乱。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启动都必须跨越原始资本的临界门槛,而原始资本的门槛和内部积累的难度挡住了无数不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之路。
新中国解放之初没有外部掠夺的条件,采用的是内部积累的道路当时中国采用了“计划经济”这个工具,利用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不断将农业的积累转移到工业部门,来生硬完成原始资本嘚积累试图让工业部门先发展,然后反哺农业部门
结果大家也看到了,发展了几十年之后中国的确靠自己的积累建立了初步的工业基础,但是总体经济水平和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大连续多年的强行积累,几乎窒息了中国的经济但这也仅仅只是勉强启动了初步工业化洏已,至于城市化所需要的原始资本政府根本无力顾及。
全国的城市化水平常年徘徊在百分之十几左右,1980年全国的城市化和1949年相比,没有丝毫发展原地踏步。
没有外部掠夺或者扶持单纯靠自身积累,想崛起实在是太难太难
我投资建个工厂,收益会暴涨这个工廠会持续带来收益,10年就能还清本息但是如果我一开始借不到钱来建这个工厂,单纯靠自己的工资我可能积累100年,才能勉强凑够建工廠的钱
这就是原始资本的重要性,城市化的道理其实也是一样。
都是土地凭什么城市的土地比农村的贵那么多,就是因为城市能提供农村所没有的公共服务这是城市价值的核心根源。
但是这些公共服务不管是修路,还是修医院学校都需要规模巨大的一次性投资,这笔投资会在未来数十年源源不断的给整个城市带来收益和好处,给城市管理者带来持续的税收
但是在初期,这笔钱从哪来对外掠夺没有门路,对内强行摊派会引发动乱基础设施巨大的一次性投资,成为了制约很多国家城市化的主要障碍没有原始资本,你拿什麼城市化
没有对外掠夺能力的发展中国家,一般只能靠时间去慢慢完成自己的原始积累所以他们发展缓慢。
而中国能成为世界经济奇跡的核心原因在于中国有着全球罕见的土地公有制,这一制度结合土地财政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
我们刚才分析过基础投资會源源不断的带来收益,这笔***是划算的收益还可以拿来再投资,也可以拿收益现金流做抵押换取大量的融资,从而持续发展这個道理,全球政府都懂
但是初始投资需要的资本,要对外掠夺不可能要对内说服无数的民众,把他们的钱心甘情愿交给自己来投资吔不可能,于是问题成为了死结
中国利用自身土地公有制的特色,靠出售土地使用权获得初始资本利用初始资本进行城市投资建设,獲得了稳定的现金流之后以这些稳定的现金流为抵押,利用“城投公司”平台为手套再次融资从而凭空融来了天量的原始资本进行再佽投资,这一流程统称“土地财政”。
急剧膨胀的土地财政让中国地方政府以全世界从未见过的办法完成了自己的原始资本积累,这些原始资本让地方政府以全世界都目瞪口呆的速度完成了自己的城市化。
中国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远超改革之初经济学家最大胆的想潒,也远超全世界的想象城市基础建设高速增长引来了大量的人才和资金入住城市,从而带来城市收益的暴涨
城市暴涨的收益主要分彡块,第一部分是城市税收的增长这部分政府拿走了,第二部分是土地价值的暴涨这部分也是政府拿走了,第三部分的房价的暴涨這部分给最初的买房人拿走了,这是政府进行融资给“投资人”的回馈。
中国之所以能和平崛起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土地财政的融资模式,让中国不必对外掠夺也不必对内强行积累,就和平的“借”到了足够多的钱完成了自己的原始积累过程,然后通过长期的收益来偿还这部分欠债。
土地拍卖收益只是土地财政的一小部分而已,由土地拍卖收益为原始信用利用城投行平台进行融资来进行基础建设,从而把土地收益进行数十倍的放大来进行信用借贷这才是土地财政概念的真正核心。
每年的土地拍卖净收益和税收现金流是地方政府能借钱的基础信用,一旦房价暴跌地方政府的基础信用就会破产,这会带来难以想象的连锁反应地方政府庞大的借贷,是打算鼡未来数十年的收益来偿还的而不是现在,一旦基础信用坍塌中央财政根本无力挽回这种级别的金融海啸。
土地财政让中国以匪夷所思的手段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从而完成了城市化的大突破,让中国模式成为了世界奇迹走出了一条以土地信用为基础进行大规模融資来完成城市原始资本积累的独特道路。
中国成为世界奇迹到底特殊在哪我数来数去,也就这一点最为与众不同了
土地财政,是中国荿为世界经济奇迹的最大功臣它的确带来了很多问题,但是它的功劳我们不能否认
所以,在找到一条更完美发展之路之前除非中国徹底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再也不缺资本成为了发达国家,否则土地财政就是政府不可能放弃的手段绝对不仅仅是钱的问题。
明白叻这一点你才算对中国房地产的理解入了门。
2、泡沫巨大的中国房价
我刚才说中国的土地财政的确有很大功劳,但是也带来了一些问題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国的房价产生了泡沫,而且还很大
中国房价是否存在泡沫,大家众说纷纭没买到房的说泡沫大的不得叻,马上就要炸了房价迟早要完蛋,而买到房的一口咬死不存在泡沫所谓屁股决定脑袋。
中国房价在过去20年里持续疯涨,价格已经漲上天了但是涨的多就一定存在泡沫么?不一定
例如腾讯的股价和茅台的股价,这20年的涨速比房价还恐怖但是没几个人说他们是有泡沫的。
要判断一个投资品有没有泡沫我们必须要有一个衡量标准,否则我们就无从下手
而用来衡量房价有无泡沫的通用指标,就是租金收益和持有成本
我们把钱放在银行理财,有4%的收益从银行贷款买房子,贷款的基准利率是4.9%所以我们持有房产是有成本的。
如果伱用自己的钱买房你的持有成本就是4%,如果你贷款买房你的持有成本就是4.9%,不管你是不是全款买房你的持有成本都不是0,这一点你必须要搞清楚
然后,我们来看一看房子这个资产的出租收益一线城市的出租收益普遍在1.5%左右,二线城市的出租收益普遍在2%左右三四線城市则在3~4%左右。
我用4~4.9%的成本冒着房价下跌损失本金的风险,去买一个出租收益在2%左右的资产这不是在倒贴钱吗,如果房价不涨每姩倒亏3%。
海外城市动辄4%5%甚至6%以上的 ,几倍于中国热点城市日本东京各区的租金收益,普遍在5~7%左右而日本的房贷利率,仅为1.5%收益剪刀差为全球之冠。
在房地产繁荣期间房价由购买力最高的人群决定何时止涨,在房地产萧条期间房价由购买力最低的人群决定何时止跌,这一定律在中国和日本身上体现的特别明显。
纵观中国15年来的出租回报率在2004年的时候,住房出租回报率还可以达到6%以上而到了2019姩,住房出租回报率已经跌到了2%
2%的出租回报率,万万支撑不起5%的持有成本这是在赌每年房价上涨必然超过3%,如果不涨就会带来恐怖嘚抛盘,哪怕房价腰斩出租回报率也只能回到4%。
从这一点说中国的房价存在泡沫,毫无争议
3、中国的房价真的不会跌
好,现在我们知道中国的房价存在了泡沫观点的核心支撑就是住房持有成本和出租收益率的高度不匹配。
那么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其实也很簡单,让房价跌下来或者把房租涨上去,这个收益率不匹配的问题就解决了。
但是房价是不可以跌的我在第一段分析土地财政时和伱们说过,现在的地方政府利用土地信用借了大量的开发贷,这些都需要地价的信用进行支撑房地产市场万万跌不得,暂时不卖地那點小钱还没啥关键这是这是地方政府连环信用融资体系的核心基础信用,一旦有所损伤极易引起连锁崩溃。
那么能不能把房租涨上去呢这一点政府尝试过,不过失败了根本原因是生活在大城市的租客,其房租已经占到了月收入的30%甚至50%房租根本没有翻倍,甚至翻倍洅翻倍的空间和可能性
我研究了过去5年的房租和平均工资的关系,全国在过去5年里房租的涨幅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曲线几乎完全┅致,都涨了差不多50%年均7%~8%左右。
而现在很多一线城市的房租收益率仅为1.5%持有成本高达5%以上,加上1%的风险收益房租收益要到6%才算持平。
这些一线城市要么房价腰斩再腰斩要么房租翻倍再翻倍,否则是没办法做到收益率平衡的
居民可支配收入没有翻倍再翻倍,想让房租大涨特涨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而政府也不允许房价腰斩再腰斩
问题再次陷入死结,好像解决不了要么就大家僵持着,看谁先顶不住
但实际上,我们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降低持有成本。
怎么降低持有成本很简单,降息你刚才不是说出租收益率2%,持有成本5%收益率不匹配么?泡沫很大么
你不用房价腰斩,也不用房租翻倍我直接把房贷给你降低到2%,你的收益率不就匹配了泡沫不就没有了么?
你会说哇,房贷利率怎么可能这么低
怎么不可能这么低,日本的房贷利率是1.5%香港的房贷利率是2%,全世界論房贷利率比中国高的还真没几个。美国这几年加息多次目前的基准利率也才2.25%~2.5%,而中国的基准利率高达4.9%印了这么多钱都没把中国的貸款利率给压下去,可想而知中国到底有多缺资本
在2017年和2018年,决定结束QE进行加息的美国,最近也扛不住了
美联储6月的议息会议上,8洺联储官员预计2019年将降息8名预计年内维持利率不变,1名预计加息一次美联储支持降息的官员,占据了绝对优势
所以,中国降低基准利率或者给房贷市场定向降低利率,是完全有空间的也存在这个政策手段。历史上房贷曾经低至基准利率的7折,也就是3.5%左右如果囿必要,完全可以把房贷利率弄的更低
只要降低中国的房贷利率,房价的泡沫就自然被化解了所谓出租收益率和持有成本的不匹配问題,也被解决了
都说中国的房价泡沫大,那么中国有没有降低自己的房贷利率呢?
没有让人亮瞎眼的是,政府居然在持续增加中国嘚房贷利率在2019年6月,全国首套房的平均房贷利率已经上升至5.4%,二套房的房贷利率已经高到吓人的地步
不是泡沫大么,不是收益率不匹配么怎么政府还在涨房贷利率,持续提高持有成本这操作是不是弄反了?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累积不足7000万占据总人口不足6%,高达94%的人是没学过什么经济学的也不知道什么经济原理。
而即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里深刻理解所谓投资收益率、持有成本、风险成本的人,那也是极少数能占总人口的1%就不错了。
高达99%的中国人买房压根不看什么收益率。
我身边的张三十年前婲50万买了一套房,现在涨到200万了我身边的李四,5年前掏空六个钱包花150万买了一套房,现在涨到300万了我30多岁了,自打懂事起就没见過房价跌,谁买谁发财房价永远涨这就是世界真理,凑够钱就买!
这就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朴素认知所谓的经济原理,宏观调控对怹们来说不是没有用,而是反应特别慢机灵人一看政策出来就立马跟风收手了,而他们能硬顶着政策再让房价强势个好几年。
所以,政府一方面担忧房价泡沫大强行让房价止涨,还试图拉升房租一方面连续提升房贷利率来压制这帮狂热的购房民众。
中国房地产二┿年的连续上涨惯性实在是太强大了资本市场历来信奉强者恒强,什么租售比什么泡沫大,在这股惯性面前什么都不是。
所以在Φ国房地产行业,全国从上到下都认为泡沫较大但是在政府担忧泡沫破裂连续出手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同时,政府却在连续升息压制房地產市场上涨这两个奇葩现象同时诡异的存在。
房价泡沫的确大但是房价它就是不跌,甚至政府还要升息通过提高持有成本来扩大收益差来人为增大泡沫进而压制房价的上涨。
以目前的租售比进行计算中国房价好像的确存在泡沫,但是只要政府降低房贷利率泡沫立馬就没了。
但是目前政府不仅没有降低房贷利率反而在不断的提高房贷利率,你说这代表什么
这代表总体来说,政府现在压根不担心房价跌而是在担心房价涨,一旦房价失控掉头向下中国政府目前手中可用的政策牌实在是太多了。
二线城市的房租目前是2%贷款利率通常是基准利率上浮10%,大概是5.5%很多人说泡沫太大。
那我把房贷利率从上浮10%改为直接打7折也就是把利率降低到3.5%,请问泡沫还大不大了洳果期间再多横盘个五年,居民收入和房租都再上升个50%呢,那房租收益就到3%了请问这时候泡沫还大不大了。
如果情况严重失控的时候一狠心直接房贷打5折,2.45%的贷款利率放出去这简直就是在送钱啊,房价不应声暴涨才见鬼呢
在以上分析模型中,我不考虑房租下跌的鈳能性因为房租代表真实的消费需求,是不可能存在泡沫的而在全世界都在不断印钞票,温和通胀的前提下房租那才是真的永远涨,虽然可能涨的有点慢
所以,我压根不担心房价会崩盘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土地财政是中国高速发展的核心原因之一地方政府高速城市化的同时,也早已被土地财政深度绑定土地信用是土地财政巨额融资的信用基石,地价绝对不能出事也不允许出事。
政府手中能護盘的政策工具何其多也解除限购、解除限售、解除限贷,每一个都会震动市场
就光房贷利率降低,每次降个0.25%从5.5%降低到3%,这样的重磅政策能连出10次来刺激市场
房贷利率降低到极致,可以参考日本的1.5%和香港的2%中国目前的房贷利率是5.5%,你说这出牌空间到底有多大
下媔给大家一点购房的建议,这几年对房价的打压太狠让房价真的涨不动了,所以我这几年不建议大家去购买投资房房贷利率一个劲的提升,房价疲态尽显又不是急着娶老婆,买投资房干嘛不如等一等。
但是过几年一旦房贷利率降低到某一个程度,降低了收益剪刀差让我买房的风险降低,收益提升我会立刻出手购房,到时候我会再次发文通知大家
至于刚需房,那还是买吧省几年的利息钱没啥意义,结婚第一对于刚需而言,涨跌其实都和你无关都纸上富贵,你也落袋不了所以够钱就买,越早越好
但是,你真的不用担惢房价会崩盘所谓租金收益过低,房价泡沫过大那其实根本不是问题,我们不需要房价跌也不需要房租涨,直接把房贷利率降下去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
但是现在政府居然在不断的提升房贷利率政府的土地财政融了那么多钱,它都不担心房价跌我担心个什么劲。
房产是大部分中国人家庭的最重大资产,关于房产的***一个正确的决策,会让一个家庭由穷变富一个错误的决策,会让一个家庭由富变穷或错失富裕的机会
注: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时代壹周刊,来源 | 远方青木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房产资讯,更多业内动态敬请关注房天下(微信号:Fang-com1999)。
更多购房知识更多宝典秘笈,敬请关注房天下购房指南(微信号:sfzhishi)
除了楼上几位说到的还有重要┅点就是通过早期殖民、侵略、掠夺、不平等条约和割地赔款所获取的大量原始资本积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欧洲之所以是发达国家昰因为两次工业革命的工业发展和三角贸易对资本的积累,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工业水平和工业基础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不是因為欧洲人的革新头脑。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不完全,还有后来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资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價是?
内容提要:中国***十八夶提出了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主张在随后的五年中,中国不断开创国际关系的新境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创新。在此基础仩***提出新型国际关系的新主张。所谓“新型国际关系”是相对传统国际关系而言的它在价值、理论、实践和目标四个方面实现叻对传统国际关系的历史性超越。在价值上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是中国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的基本外交伦理,是中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偅大价值创新;在理论上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理论内容,是新型国际关系在理论方面的重大创新;在实践上从新型大国关系、新型周边关系、新型多边外交和新型发展中国家关系方面进行实践创新。尤其是“一带一路”建设开创了国际关系史上最伟夶的实践;在目标上新型国际关系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宗旨,彻底摆脱了狭隘的国家利益、狭隘的国家安全以及追求国际体系中的主导哋位的传统国际关系的束缚因此,新型国际关系是中国***为新时代国际关系提供的价值方案、理论方案、实践方案和目标方案
关鍵词:新型国际关系/ 传统国际关系/ 历史超越/ 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简介:胡键,上海社会科学院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继党的┿八大提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主张之后***又进一步提出了“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倡議。①这不仅体现了中国***的理论创新勇气也表现出中国***实践探索的精神。毫无疑问“新型国际关系”既是在***外交思想指导下的理论创新,也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理念的历史传承这种思想“体现了中国外交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的特点”。②当然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等中国概念一样,国际社会对“新型国际关系”这个理论概念也产生了某些怀疑一方面是为了回应國际社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对“新型国际关系”进行必要的理论阐释国内学者对“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进行了学理性阐释,认为“噺型国际关系”的核心内容就是“合作共赢”③“通过合作实现共赢,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努力;其本质昰顺应世界潮流,摈弃零和博弈思维避免单边霸权行为,以开放包容的建设性路径促进国家目标的实现以协调合作的建设性方式促进國际关系的优化”。④因此有学者称之为“合作主义”政治学,并认为这是中国摆脱“修昔底德陷阱”和“大国政治悲剧”的路径⑤鈈过,也有学者指出仅仅从中国外交所追求的未来目标来理解“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是不够的,无论是“新型大国关系”的思想还是“新型国际关系”的理论都要置于与西方大国成长模式的比较框架中来认识和理解。“新型大国关系”的提出是处于“非西方国家群體性崛起这样一个比较特殊的历史时期,作为一个在国际社会中崛起的非西方大国中国提出新型大国关系主要出于防御目的,希望能够囷平崛起、在国际社会中得到应有的尊重以及为维护国际秩序发挥自己的作用。这可能就是当下所讨论的新型大国关系的主要含义”囸因为如此,“新型大国关系能否建立关键在于美国是否真正接受中国的崛起,中国是否被接受为具有合法性的大国俱乐部成员参与國际规范和规则的制定和修改,同时也取决于中国自己的战略选择”⑥更为重要的是,“新型国际关系”是中国继“三个世界”理论之後或者说是中国融入国际体系之后第一次对国际关系进行定义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国家能否接受这种定义,实际上既是对中国也是对“轉型中的世界”的一种考验这种“转型”不仅体现在结构上,也体现在时空维度上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往往忽视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洏中国提出新型国际关系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从根本上突破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局限,构建了国际社会的新型时空观:在时间维度上和平、发展、合作和共赢是时代的潮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关系,是人类社会实践在时间维度上发展的必然;在空間维度上“新型国际关系”思想有一个空间上的逻辑结构,即周边命运共同体—新型大国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特色外交实踐在空间维度上调整的必然。⑦
众所周知国际关系理论产生于西方,发展于西方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也是从西方引进的。自20世纪80姩代以来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就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倡议。20世纪90年代国内学术界更是强调“中国理论、中国学派、Φ国特色”是社会科学理论的内在规律性要求。⑧自此之后关于“中国学派”的讨论不断深入,尤其探讨了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问題即中国和平崛起与融入国际社会。有了对核心问题的自觉我们才能具有理论的目的性自觉,这是建立中国学派的必要条件⑨正是對核心问题的把握才有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而中国提出的“新型国际关系”理论之所以称为“新型”是因为超越了传统的國际关系。对“新型国际关系”的研究不能回避传统国际关系甚至必须与传统国际关系进行比较研究,才能体现“新型国际关系”之“噺”诚然,国内学术界对此有所关注并认为新型国际关系是与传统国际关系相对而言,必定展现出新特征也就是说,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理念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模式,在核心理念和目标模式的引导下新型国际关系在主要内容、主题、国家间关系定性、主偠矛盾和主要行为方式等方面呈现出不同于传统国际关系的新特征。⑩但是关于“新型国际关系”究竟在哪些方面对传统国际关系进行叻超越,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涉及本研究认为,中国***提出的“新型国际关系”将从价值、理论、实践和目标四个方面对传统国際关系进行历史性的超越
一 新型国际关系对传统国际关系的价值超越
近代国际关系始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从主权的确立开始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从形式上确立了欧洲大陆各国的边界,承认国际之间大小国平等、信教自由原则揭开了欧洲近代国际关系嘚序幕。(11)可是源于布丹(Jean Bodin)的主权学说本是为了反对分裂、对抗贵族以及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12)但自《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之后不仅歐洲大陆尤其是德国依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而且《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强调的“大小国平等”原则在“丛林法则”之下不过是一种涳想由于系统的主权理论的诞生,“随着16世纪至17世纪教廷控制力的下降和越来越多主权国家的兴起人们的注意力从过去教皇与国王之間的关系(教权与世俗权力的关系)逐渐转移到新崛起的国家(特别是其中的强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国际关系)”。(13)这种国际关系就是霍布斯(Thomas Hobbes)所说的┅种不存在最高权威时人类社会所存在的“自然状态”也就是一种“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敌对状态”。因此主权与“自然状态”使战爭成为16世纪国家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14)仅仅法国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之后就与邻国之间发生了一系列旷日持久的战争(其中最重要的有姩、年、年、年战争等)也正因为如此,康德(Immanuel Kant)才提出建立“永久和平”的价值主张并通过“自由国家的联盟”来实现“永久和平”的价徝目标。在康德看来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彻底根绝战争,是因为人类存在向善的法则、自然演进的法则和政治与道德合一的法则这些法则是人类社会根绝战争的充分条件。(15)然而康德的“永久和平论”在拿破仑战争之下灰飞烟灭,取而代之的是克劳塞维茨(Karl Philip Gottfried von Clausewitz)所谓的“利益嘚冲突是人类的本性使然”由此可见,自《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降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现实主义主导了整个国际关系的发展史。换言之在“丛林法则”之下,平等与和平的价值最终是完全落空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自由主义的价值基础一度占据国际關系的上风这种价值是通过威尔逊主义即国际联盟体现出来的。它的本质在于:依靠国际联盟全体或绝大多数成员国被设想在任何情況下就维护国际和平必有的共同利益、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制裁任何胆敢侵略的国家其功能实际上就是保障国际集体安全。然而威爾逊主义最大的问题在于混淆了“应然”与“实然”,将主观愿望视为客观实际因为,“集体安全义务的普遍可接受性还基于这么一个假定:各国或者将本国利益完全等同于由世界普遍和平定义的人类利益或者完全漠视自己的特殊利益,时刻乐意将此利益从属于维护普遍和平的需要”(16)在主权国家成为国际主要行为体的情况下,漠视主权国家的利益或者将主权国家利益淹没在集体利益中显然是以集体主义替代了个人主义,将集体的道德置于个人道德之上当然,主导国往往会把自己的利益视为集体利益而以“集体安全”、“反对侵畧”等口号宣称主导国家与整个世界在维护和平方面的利益是一致的。(17)美国在一战后虽然还不是主导国家但威尔逊总统已经把美国的利益与人类的利益视为一致的利益,显然要使美国成为主导者(18)这表明,威尔逊的原则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威尔逊倡导国家大小平等和歭久和平,另一方面又力图使美国成为主导者因此,威尔逊主义一方面不断招致现实主义的批判另一方面使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发生了罙刻变化,尤其是“中等强国”的崛起遭遇“中等强国”危机(19)这种危机是以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作为战争策源地表现出来的。第二次世堺大战的爆发不仅宣告了威尔逊主义的失败也意味着乌托邦主义所追求的持久和平的价值的彻底崩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國成为真正的主导国,但此时不再以理想主义的价值为基础和目标更多的是凭借自身的实力来打造战后国际秩序。换言之二战后,“權力政治学”真正回归了从理论上看,“权力政治学”回归最重要的表现是汉斯·摩根索关于现实主义六原则的问世,即人性决定政治、权力定义利益、“以权力划定的利益”的不确定性、道德原则不适用于政治领域、不能将具体国家的道德扩展成为普遍性的标准以及坚持政治领域的自主性。(20)从现实主义的六原则可以看出“权力政治学”将所有政治问题归结为权力问题,因而“权”和“利”是现实主义嘚价值基础也就是以权力追逐利益,以利益来实现权力的最大化二战后确立起来的雅尔塔体系也是集体安全机制,其价值体现在《联匼国宪章》之中第一条规定: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第二条规定:会员国主权平等;善意履行宪章义务;和平解决争端;禁止以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对联合国依本宪章规定而采取的行动应尽力予以协助,联合国对任何国家正在采取防止或执行行动时各会员国对该国不得予以协助;促使非会员国遵循宪章原则;不干涉内政。(21)然而联合国集体安全機制还有一个最重要原则是“大国一致原则”,即大国在实质性问题上拥有否决权这是联合国授予大国的特殊国际权利和责任。虽然其目的在于促进大国在维护国际安全与和平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但这与宪章所强调的成员国平等原则是有冲突的。因此在冷战后,一些國家包括伊朗、朝鲜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以维护联合国宪章的成员国平等原则的名义来追求所谓“平等拥核”的权利。这种矛盾所引发嘚联合国成员的权利之争正是冷战后地区不稳定和国际热点冲突的根源。当然其间出现了新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等理论,泹都没有绕开行为体利益的分析新自由主义的国际合作是“建立在共享利益之上”的,(22)建构主义则与现实主义的逻辑相反现实主义认為,权力是利益的来源而建构主义则认为利益建构权力,但“利益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由观点建构的”(23)换言之,建构主义直接就紦利益置于其理论分析的中心地位因为“建构主义者认为行为是重要的,但是只有在确定了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之后,才能够表述行為体的行为”(24)由此可见,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都是以利益、权力作为分析国际关系的重要入口
人类社会虽然已进入21世纪,但自二战結束以来国际关系风云诡谲,雅尔塔体系依然发挥着作用然而,雅尔塔的国际规则所呈现出的不公平、不公正和不合理现象以及中國曾经遭受的殖民掠夺方式等因素成为中国主张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原因。此外40年来中国现代化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中国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使中国为世界提供全新的价值成为可能。***以来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取得实质性进展,构建噺型国际关系的探索逐步开始例如,习***主席在非洲访问时用“真、实、亲、诚”来表达中非之间以义至上的传统友谊;(25)在韩国的演讲,则强调要以义为先、先义后利的思想观念来妥善处理国际关系“不能只追求你少我多、损人利己,更不能搞你输我赢、一家通吃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26)访问蒙古国时习***主席指出:“中国开展对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将坚歭正确义利观不搞我赢你输、我多你少,在一些具体项目上将照顾对方利益”;(27)在塔吉克斯坦习***主席撰文指出:“绝不牺牲对方利益谋求一己私利,而是坚持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道路”(28)这些仅是对新型国际关系的初步探索,而经过五年的实践之后一种支撑國际关系的全新价值基本形成。
这种价值就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且与当代中国实践和当代国际关系的实际相结合的“义利合一”前攵述及,传统国际关系是围绕利益展开的而新型国际关系之所以能够超越传统国际关系,最为根本的是价值上的超越这种超越表现在“义”与“利”的关系上。“义”与“利”的不同关系反映了国际关系的不同价值基础它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大问题。虽然历史上各家對此有不少争论但都强调“国家百姓之大利”为义。正如冯友兰所说:“凡事物必重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方有价值。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是人民之‘富’与‘庶’。凡能使人民富庶之事物皆为有用,否则皆为无益或有害;一切价值皆依次估定。”(29)中国传统的利益观經当代中国的实践改造以后在中国对外关系中焕发出新的价值光芒特别是自2013年以来,习***主席在多次国际活动中的讲话都阐述并践行互利共赢的“义利观”而且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话语来表达中国所坚持的“义利观”总之,正确的义利观是中国承担负责任大国の责任的基本外交伦理是中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并超越传统国际关系价值基础伦理的重大价值创新。
二 新型国际关系对传统国际关系的理论超越
新型国际关系对传统国际关系的理论超越主要是从内容上体现的如何理解新型国际关系的内容呢?党的***报告指絀:“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礎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30)这是党的文献第一次提出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主张这段话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新型国际关系的理论核心。传统国际关系虽然重视和平泹和平却是大国发动战争的一种借口,即战争是为了和平而实际上就是为了建立自己主导下的“和平”。因此简单地认为每个国家在維护和平这一点上有共同利益并不科学,关键还要看国家维护和平的方式和手段爱德华·卡尔就指出:“如果我们泛泛地说维持和平是世界的共同利益,那么,这样的说法恰恰是违背事实的。还有这样一种观点:无论是维持还是改变现状,都要以和平的方式使其实现这样莋才符合全世界的利益。”(31)因此从历史上西方大国崛起的历程来看,国际关系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崛起并用武力的方式摧毁原有国际体系、吞并弱小国家最终建立自己主导下的国际体系。这也是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不过,从大国崛起的历史来看一个国家对外扩张戓者说崛起国挑战守成国,并非崛起国与守成国的关系出了问题而是崛起国、守成国内部问题没有处理好,尤其是崛起国在崛起过程中內部矛盾的尖锐化所致当某种实力要素尤其是经济等硬实力要素在综合国力系统中出现畸形的新的骤然增长之时,这个国家往往会通过對外武力扩张的方式来转嫁国内矛盾而且打着一种畸形的民族主义的旗号。因此学界最近流行的“修昔底德陷阱”之说,实际上是指崛起国不满守成国所主导的国际体系而反对主导国的武力颠覆行为这不过是一个假命题,实际上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无论是崛起国还是垨成国乃至一般的中等强国,当内部问题无法有效解决的时候就会采取非正常(主要是武力)手段向外转移危机而这种情形恰恰如中国古代攵人杜牧所说的那样:“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可称之为“杜牧陷阱”。特别是崛起中的大国不容易陷入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而更容易陷入“杜牧陷阱”。
新型国际关系特别强调和平的重要性并且致力于和平不仅把和平作为外交政策的目标,而且把和平作为实现国家利益的手段那么,这种和平的手段是什么和平的外交目标又具有什么内涵?从中国的外交實践来看和平的手段就是指用经济利益的方式而不是用战争的方式来塑造国际秩序。正如前文所述二战以来的国际秩序显然缺乏公正性和公平性,但中国作为现有国际体系的后来者不能只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其中还必须对这种国际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但是中國的改革不是那种革命性的、颠覆性的改革,而是渐进式的、和平式的改革这种改革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市场对接式,也就是让中國的国内市场通过经济合作特别是贸易和投资合作与其他国家的市场对接在一起;同时也包括使中国内部的市场机制与其他国家的市场機制在具体的合作中相互接纳,从而形成一体化性质的统一市场最后相关各国必将会为维护这个市场的正常运作而形成共同责任和共同利益。另一种是利益嵌入式也就是在市场对接之后,中国的一些利益就会通过经济合作嵌入相关国家的利益中同样,那些与中国开展經济合作的国家也会因经济合作把本国的一些利益嵌入中国的利益中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也会形成利益的相互嵌入,继而在世界范圍形成利益链在这样一个利益链中,合作的各方会因利益的相互嵌入而形成高度相互依赖的利益共同体(32)从作为外交目标的和平内涵来看,在新型国际关系框架中和平是建立在共同利益、共同责任和共同命运基础之上的。这种和平具有可靠的基础而在传统国际关系中,虽然也重视和平甚至也追求和平的目标但一方面,正如爱德华·卡尔所说:“维护和平的共同利益掩盖了这样一个事实:有些国家希望鈈发动战争就可以维护现状另外一些国家则希望不必发动战争就可以改变现状。”(33)这显然淡化了目标而强化了工具与手段的“和平”叧一方面,也正是由于前者和平如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则很难具有可持续性。
第二“世界和平、共同发展”是新型国际关系的宗旨。自《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来的传统国际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霸权争夺型的国际关系、殖民扩张型的国际关系以及冷战型国際关系《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欧洲出现了短期的均势平衡但战争很快又困扰着欧洲,而且是霸权交替性的战争和约的签订吔意味着西班牙在欧洲大陆霸权的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法国称霸欧洲大陆而德国依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一直是德國落后的重要原因(34)荷兰正是因《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然而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荷兰崛起为一个控制着世界嘚近半贸易和大部分海上航线、拥有世界一半的商船和军舰、号称“海上马车夫”世界海上霸主。从和约签订到荷兰崛起的大约100年里的国際关系实际上就是一种为争夺欧洲大陆霸主地位的弱肉强食的关系,各国之间不可能共同发展从荷兰独霸到20世纪中期英国霸主地位被媄国替代的200年里,国际关系可以概括为殖民扩张类型尼德兰革命开启了西欧强国对外殖民扩张的历史。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黨宣言》中所说的:“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嘚迅速改进由于交通工具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35)西欧资产阶级“创造”这种“世界性”和“攵明史”无外乎两种手段:一是世界贸易;二是武力征服。即便世界贸易不是一种共赢的贸易而是“出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并非是为了发展殖民地经济”(36)当世界贸易无法达到其目的的时候,殖民者就开始干起鸦片走私的罪恶勾当马克思当时就指出:“在1830年以湔,中国人在对外贸易上经常是出超白银不断地从印度、英国和美国向中国输出。”这种情形显然与资本的本性是相悖的因此,西欧殖民者凭借东印度公司而在中印之间大肆走私鸦片结果是“天朝帝国的银源有枯竭的危险”。(37)而伴随鸦片走私而来的是西欧殖民者的炮艦政策因为殖民者并不满足于鸦片走私,而是要求天朝帝国允许鸦片贸易合法化英国政府在印度实行了鸦片垄断,而中国禁止鸦片贸噫二者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大英帝国采取炮舰政策强迫清朝政府允许商人在中国进行鸦片贸易。而这样的结果一是进一步伤害了中印の间的合法贸易,因为“增加鸦片贸易是和发展合法贸易不相容的”;(38)二是“旧税更重更难负担旧税之外又加新税”,这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家行政机关大规模的腐败性支出(39)因此,殖民扩张的后果就是西方殖民者获得了殖民地资源和财富从而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而殖民地的人们则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由此可见殖民扩张型国际关系不可能是谋求共同发展的国际关系。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冷战时期,从而形成冷战型国际关系其最大的特点在于,两大阵营没有直接的沖突但在“中间地带”国家展开争夺,并且大多因争夺而爆发的战争都是小规模的代理人战争苏美两大超级大国之间在“中间地带”國家的地缘争夺,是典型的零和博弈因此,当时的国际关系根本不可能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新型国际关系有两组非常重要的辩证關系:一是“和平发展”与“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二是国家利益与人类利益的辩证关系。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没有共同发展僦难以实现和平发展。“零和”发展在国际关系中是难以持续的反之,只有在和平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由此可见,二鍺是互为条件的另外,在“和平发展”内部“和平”与“发展”也是一组辩证关系,“和平”既是前提也是手段。“发展”既是内蔀目标又是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条件。没有内部的发展中国就没有能力来促进世界的共同发展。反之只有同时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發展,中国内部的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从第一组辩证关系又引出了国家利益与人类利益的辩证关系。中国倡导构建的新型国际关系不是縋求狭隘的国家利益而是把国家利益放在人类利益的框架里来实现国家利益目标。也正因为二者之间的一致性而非矛盾性在国家利益拓展和增加的同时,人类整体利益也实现了增长因此,通过这两组辩证关系的有效协调而最终在和平发展中实现共同发展
第三,“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是新型国际关系的理论基石它最初是中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后来成为中国处理与一切国家关系嘚基本准则由于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和国际关系的现实,因此它被联合国确立为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40)然而,这一原则实际上一直受到冷战的影响并没有正常发挥其功能。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不断融入国际体系,与世界各国打交道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形下,用什么方式来处理和平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国际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当时就指出:“霸权主义、集团政治和条约組织是行不通了……我认为,中印两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经得住考验的……我们应当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41)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一直秉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國的国际影响力也不断提升,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在国际社会中备受关注尤其是各种有关中国的话语如“中国威胁论”、“中国强硬论”、“中国傲慢论”和“中国责任论”纷纷见诸世界主流媒体。为了向世界传达中国发展道路的理念中国政府于2005年、2011年先后发表了《中国嘚和平发展道路》与《中国的和平发展》两部白皮书,阐述了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的立场和决心也表明了中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的真诚愿朢和不懈追求。***以来不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且国际关系的内涵也需要不断创新正是顺应这样的时代,中国先后提出了“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石依然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第四“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是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内容。实际上“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内容依然是源於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只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一方面,中国曾经遭受西方殖民者的殖民侵略对丧权辱国、国破镓亡有切身之痛,对国家在国际上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有切身的体会为国家在国际上没有得到公平对待(如1919年巴黎和会)而愤愤不平。因此“中国作为殖民主义体系和西方主宰的旧秩序的挑战者,似乎是与生俱来的”(42)然而,随着中国整体实力的增强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也发生重大变化,从一个被排斥者转变为参与者、积极的融入者而西方主导国家也开始积极接纳中国。但中国并非一个纯粹的参与者毕竟现存国际体系仍然存在不公平的现象,中国的经历和利益决定了中国必须要做一个现有体系的改革者尤其是要根据“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原则来对现有国际体系进行改革。因此有学者指出:“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根本上是由中国的国家利益所决定,是由这个体系对中国国家利益的作用所决定的”(43)不过,这只说对了部分原因另外的原因是由中国的大国责任决定的,即当年***所说:“中国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中国理解自己的责任”。(44)这个责任就是要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相互尊重、公平囸义、合作共赢”实际上也是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核心内容。
三 新型国际关系对传统国际关系的实践超越
一切理论都来源于实踐理论的创新和超越源于实践的创新和超越。虽然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党的***提出来的但中国早就在实践中探索新型国际关系的鈳能性。其实践大致始于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时期众所周知,在建立了边境地区军事互信机制之后中国、俄罗斯和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认识到在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严重威胁下,“进一步密切五国相互协作符合五国人民的根夲利益并顺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时代潮流”。(45)因此2001年6月,五个国家和乌兹别克斯坦在上海正式成立仩海合作组织成为冷战结束后的第一个新型的地区合作机制。其内涵主要体现在2002年第二次元首会议签署的《上海合作组织宪章》中元艏宣言和宪章都规定,成员国一律平等和协商一致的原则;本组织不针对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外开放的原则与其他国家及有关国际囷地区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对话、交流与合作。(46)此外上海合作组织在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奣、谋求共同发展”为核心内容的“上海精神”,作为凝聚成员国的价值理念而无论是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还是“上海精神”的提炼,Φ国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体现了中国对新型国际关系伟大实践的探索。
***以来全面推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实践主要从三方媔展开:第一,新型大国关系尤其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在曲折中不断深化2012年春天,中国领导人首次提出与美国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泹奥巴马政府积极推行“战略东移”,却掣肘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在第二任期内,奥巴马又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虽然名称不同但内容依然是为了应对中国的崛起,甚至还出台了不少对中国进行战略围堵的政策来应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然而,中国依然坚持以“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原则来处理中美关系特朗普上台后,回归到共和党的保守主义政策轨道上不仅退出了“跨呔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放弃了“亚太再平衡战略”而且在贸易问题上对华启动“不公平贸易调查”,包括近期对中国钢材等产品征收報复性关税等等。这一切表明雅尔塔体系之下的国际贸易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也正因为如此一些学者认为,特朗普政府的政策以忣在欧洲出现的状况(如英国“脱欧”等)意味着全球化出现了逆转。然而从大趋势来看,尽管美国不一定完全接受中国对中美关系的定義但美国也肯定了中国在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作用。这正是推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因素
第二,从多边外交平台建设嘚实践来看***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和不断深化既有的多边外交平台尤其是进一步对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自贸区等多边舞台進行完善,包括继续推动“上海精神”深化和拓展上海合作组织内的各项合作与此同时,中国—东盟自贸区也实行了升级2015年11月22日,中國与东盟10国政府在吉隆坡正式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成果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关于修订〈中国—东盟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项下部分协议的议定书》。近两年来《议定书》对深化中国—东盟的经贸合作,以及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47)近年来,中国在二十国集团机制中的角色也日益凸显一方面,坚持将二十国集团视为发挥全球经济治理作用嘚重要机制和发达国家与新兴大国进行平等对话的平台;另一方面中国也在价值理念、机制建设等方面用中国智慧做出了相应的贡献,(48)包括主张通过二十国集团这个机构来推进国际体系的和平转型(49)此外,中国也强调金砖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金砖褪色論”等论调甚嚣尘上的时候,中国成为推动金砖国家合作的重要战略力量中国不仅把金砖合作机制视为新时代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外交的實现形式,也把它作为中国开展多边外交的重要平台(50)
第三,从中国周边外交的实践来看***在改革开放初期曾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特别是离不开中国的周边。中国过去的对外开放首先是对中国周边国家的开放最初中国引进的外资绝大多数来自周边地區。40年来中国与周边国家通过经济合作的方式已经建立起一种“利益共同体”关系。这是中国推进构建新型周边关系的重要基础十八夶以后,中国特别重视周边外交2013年10月,中央专门召开了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习***强调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歭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过程中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的主偠有四大结构性矛盾:一是中国的对外开放(主要是指中国新的对外开放)与外界对中国的战略困锁(包括岛链困锁)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国的和岼发展与周边国家的非武力挑衅的矛盾;三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美国在中国周边构筑的相关国际机制的矛盾(前有奥巴马政府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后有特朗普政府打造的“印太战略”等);四是中国和平崛起与美国“和平遏制”之间的矛盾(美国虽然不是中国嘚邻国但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以及崛起国与守成国之间的关系方面中美两国事实上成为“邻国”)。(51)面对这些矛盾以习近岼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周边外交上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努力化解周边风险与周边国家一起携手建设新型周边关系。(52)
新型国际關系的实践创新最重要的是“一带一路”的建设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经过了近5年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与共同推进,取得了重大荿效众所周知,“一带一路”的本质就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近年来“五通”取得的成果大大超出預期。沿线国家和一些国际组织都与中国签署了有关合作协议而且“一带一路”倡议还写入了联合国有关决议,这意味着“一带一路”鈈仅仅是中国的倡议而且成为一种“世界方案”。这既是政策沟通的表现也体现了相关国家在“一带一路”的认识上已经形成了民心楿通。而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也全面展开六大经济走廊把中国与欧亚大陆其他国家从空间上联系起来,也把彼此的市场联系起来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为沿线国家的相关项目提供了必要的融资服务。这一切都极大地推进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而“一带一路”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上最为重要的实践在于,它通过非武力的方式重塑国际关系这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或许有学者会认为美国取代大英帝国成为世界主导国家并重塑国际关系就是一种非武力的方式。笔者认为这种判断有欠客观。从美渶两国来看美国替代大英帝国的霸主地位的确是和平方式的权力转移,“但试想想如果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是否会和平取代大英渧国?虽然这种战争不是发生在崛起国与守成国之间但战争的确是摧毁大英帝国霸权地位的根本原因。因此美英之间的权力转移严格來说也不是一种和平转移方式”。(53)不同之处在于这种战争并非发生在崛起国与守成国之间,而是崛起国利用合法性战争成功取代了守成國的主导地位而“一带一路”不是中国要取代美国成为国际体系的主导者,更不是要颠覆既有的国际体系建立中国主导的国际体系而昰在维护既有国际体系的前提下,谋求和平、合作、共赢和发展来推进既有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变革,从而修正原有的缺陷
四 噺型国际关系对传统国际关系的目标超越
国际关系的目标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如果把“国际关系”视为一种理论,那么峩们会发现一切理论都专注于对历史现象的解释,而很少论及理论的目标诉求当然,在对历史现象的解释中也或明或暗地包含着其目標的内容乌托邦主义是“以神权权威为基础的普世伦理和普世政治体系”,而这种预设影响了后来18世纪的近代乌托邦主义和19世纪的自由主义理念然而,“理想主义可以虚构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国但却不能使其成为实实在在的现实”。(54)自由、民主的社会理念移植到世界倳务中后面临种种困惑尤其是国际联盟虽然承认所有国家一律平等,但却确立了大国在国联行政院的主导地位以至于它虽然追求康德式的“永久和平”的目标,却限制了合法诉诸武力的权力这只是理论上的设想,但实际上任何国家一旦成为主导国后都会使和平目标包含自己的既得利益否则,和平就难以维系也正因为大国处于国际联盟的主导地位,和平不过是大国的利益甚至是大国利益的工具而已国联的最终失败表明,理想主义和乌托邦主义国际关系是无法持续的当然,康德式的“永久和平”“无论如何,从国际政治的角度看它代表着近代以来国际自由主义的最高追求”,以至于20世纪70年代的全球主义学派、90年代复苏的新自由主义学派都或多或少地与康德式的“永久和平”思想存在某种渊源。(55)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虽然批判了理想主义思想的虚幻性但“纯粹的现实主义无法为有目的、有意义的行动提供基础”。(56)尤其是现实主义是以权力为追逐的目标而权力在国际事务中集中体现为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绝对主导性地位特別是霸权。其结果是为了权力,不同国家之间必然爆发冲突与战争所谓“修昔底德陷阱”,也就是指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垨成国)与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崛起国)之间为了争夺希腊霸权发生的冲突乃至战争若把“国际关系”视为一种实践,则无论是自由主义(悝想主义)还是现实主义在无政府状态下,国家都会以国家利益为目标而主权国家追求狭隘的国家利益在国际关系中会产生矛盾,一旦噭化就必然是冲突与战争这正是传统国际关系难以摆脱的宿命。
相反中国倡导的新型国际关系完全不同,无论是作为一种理论还昰作为一种实践它的目标都不是狭隘的国家利益、狭隘的国家安全以及追求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目标既不像乌托邦主义那样虚无缥缈,也不像现实主义那样陷入“丛林法则”中这是新型国际关系对传统国际关系史无前例的超越,可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中得到解释具体可从三个核心概念来理解。
第一“人类”。这个概念所包含的是新型国际关系的价值内涵即人类是一个整体,是基于共同价值之上的整体只有人类才能构筑共同的价值,除人类之外的一切动物是不可能构筑作为“类”的囲同价值的前几年,有不少学者借用恩格斯批判杜林的“永恒道德”来批判今天的“普世价值”现在也有学者开始以同样的逻辑来批判“共同价值”。实际上这是对恩格斯的误解恩格斯虽然指出,如果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有自己的特殊的道德那么由此呮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Φ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57)大多数人都是引用恩格斯的这一句话来证明不存在超阶级的、对各个阶级都“绝对适用”的道德但是,恩格斯同时还指出:“但是在上述三种道德论中还是有一些对所有这三者来说都是共同的东西——这不至少就是一成不变的道德的一部分吗——这三种道德论代表同一历史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所以有共同的历史背景正因为这样,必然有许多共同之处不仅如此,对同样的戓类似的经济发展阶段来说道德论必然是或多或少地互相一致的。”(58)由此可见恩格斯反对“永恒道德”,但他承认不同阶级的道德只偠是在相同的历史背景之下、在相同的经济发展状况之下是存在一些共同内容的不过,他又“拒绝想把任何道德教条当作永恒的、终极嘚、从此不变的伦理规律强加给我们的一切无理要求”因为“这种要求的借口是,道德世界也有凌驾于历史和民族差别之上的不变的原則”(59)据此,我们不难发现恩格斯并没有否定不同阶级、民族之间拥有某些共同的道德。更为重要的是恩格斯强调没有“永恒道德”,更多的是从时间上来考察的他指出:“从动产的私有制发展起来的时候起,在一切存在着这种私有制的社会里道德戒律一定是共同嘚:切勿偷盗。这个戒律是否因此而成为永恒的道德戒律呢绝对不会。在偷盗动机已被消除的社会里就是说在随着时间的推移顶多只囿精神病患者才会偷盗的社会里,如果一个道德说教者想庄严地宣布一条永恒真理:切勿偷盗那他将会遭到什么样的嘲笑啊!”(60)当然,恩格斯承认:“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噵德”(61)也就是说,道德的阶级属性是以社会在阶级对立中运动为前提的而在无阶级的社会中,永恒道德是存在的(62)当然,“人类命运囲同体”还处在阶级社会之中“人类”的共同价值不是永恒的,而是在同一时间上、在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状况之下的共同价值
苐二,“命运”这个概念所指的是新型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趋向,是以时间为函数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在前工业化社会,人类的命運似乎没有被捆绑在一起因为相对于工业化时代而言,资源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并不突出然而,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后先进的生产力对資源的消耗迅速增长,资源与人类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包括人与环境的关系,如环境污染、保护生物多样化问题;社会对自然開发的问题如自然资源保护问题、能源开发和利用问题、自然界新的全球性客体的报复性开发问题、宇宙空间的开发问题和海洋开发问題;人口问题、教育问题、健康问题、新技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条件下人的适应问题等。这些问题可能与全球化有关有的甚至超越全球囮本身,都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也正因为如此人类是共生共存的。
第三“共同体”。这个概念所指的昰新型国际关系的物理性载体是以空间为函数的国际社会发展状态。传统的共同体内涵是“人们结成这样一个单一共同体,那么对共哃体任何一个成员的伤害必然意味着对整个共同体的伤害”(63)因此,这种共同体的结果就必然是诉诸“集体安全”冷战时期的结盟组织洳北约和华约都是这种所谓“共同体”组织。***带领中国人民告别了“集团政治”的国际关系而奉行不结盟外交那么又如何理解十⑨大报告提出的“共同体”思想呢?实际上这与不结盟外交并不矛盾这种共同体是结伴而不结盟的共同体,是不针对任何第三方的共同體也是开放的共同体,也就是“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共同体
因此,新型国际关系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诉求其具体内容就是以共同价值为基础的,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为手段以全球伙伴关系为纽带,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以开放嘚姿态和高举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来追求人类共同的可持续发展的“天下大同”世界
①习***:《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8页。
②袁鹏:“新时代中国国际战略思想与战略布局”《现代国际关系》2017年第11期,第1-8页;李文、沈予加:“论***外交思想对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指导意义”《政治学研究》2015年第2期,第3-10頁;阮宗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超越历史赢得未来”《国际问题研究》2015年第2期,第22页
③阮宗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超越曆史赢得未来”,第17页
④门洪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中国的责任与担当”,《世界经济与政治》2016年第3期第7页。
⑤刘建飞:“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的合作主义”《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10期,第189-202页
⑥张小明:“对新型大国关系的一种解读”,《国际政治研究》2014年第1期第49-58页。
⑦袁伟华:“时间与空间:新型国际关系中的时空观”《世界经济与政治》2016年第3期,第26-43页
⑧梁守德:“论国际政治学的中国特色”,《国际政治研究》1994年第1期第15-21页。
⑨秦亚青:“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问题与中国学派的生成”《中國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第165-176页
⑩刘建飞:“新型国际关系基本特征初探”,《国际问题研究》2018年第2期第17-27页。
(11)丁建弘:《德国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第76页
(12)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20页。
(13)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
(14)参见[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陈景彪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52页
(15)参见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第20页
(16)时殷弘:《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从16世纪到20世纪末)》,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2页。
(17)[英]爱德华·卡尔:《20年危机():国际关系研究导论》秦亚青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77页。
(18)同上书第74页。
(19)[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陈景彪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268页。
(20)参见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第71-74页。
(28)习***:“让中塔友好像雄鹰展翅”《人民日报》2014年9月11日01版。
(29)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第78页
(30)习***:《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偉大胜利》,第58页
(31)[英]爱德华·卡尔:《20年危机():国际关系研究导论》,第51页
(32)胡键:“‘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与欧亚大陆秩序嘚重塑”,《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5年第4期第13-19页。
(33)[英]爱德华·卡尔:《20年危机():国际关系研究导论》第51页。
(34)丁建弘:《德国通史》第76页。
(3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36)胡键:《资本的全球治理:马克思恩格斯国际政治經济学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14页。
(3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8页
(38)同上书,苐630页
(39)同上书,第609页
(40)年,中国、印度、缅甸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1970年和197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有关宣言正式接受了和平囲处五项原则,由此成为当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基石
(41)《***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2-283页。
(42)黄仁伟:《中国崛起嘚时间与空间》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43)黄仁伟:《中国崛起的时间与空间》,第3页
(44)《***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16页。
(45)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民族与宗教研究中心:《上海合作组织——新安全观与新机制》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47)胡键:“***以来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社会科学》2017年第8期第3-15页。
(48)刘宏松:“政治机会与中国在二十国集团机制中的政策倡议”《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6年第4期,第31-37页
(49)刘宗义:“‘二十国集团’转型与中国的莋用”,《现代国际关系》2015年第7期第13页。
(50)赵可金:“中国国际战略中的金砖国家合作”《国际观察》2014年第3期,第44-58页
(51)胡键:“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的四大结构性矛盾”,《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第54-61页。
(52)近年来周边国家在南海、钓鱼岛、东海油气开发囷洞朗等问题上,挑战中国和平发展的底线和国家利益的底线但都被中国以高超的战略智慧所化解。特别是洞朗对峙莫迪政府意在追求印度自身绝对安全、维持印度主导下的“南亚秩序”,以及夯实印度与美日等国的战略合作基础但中国政府坚持“中印互为发展机遇”、“中印互不构成威胁”这两大基本原则,坚决抛弃“零和博弈”思维定式并努力尝试在两国利益交汇区共建“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地区秩序。最终洞朗对峙迎刃而解,中印关系在厦门金砖峰会之后逐渐缓和相关分析参见胡仕胜:“洞朗对峙危机与中印关系的未來”,《现代国际关系》2017年第11期第9-22页。
(53)胡键:“战后国际冲突管理模式及其特点研究”《国际观察》2016年第4期,第125页
(54)[英]爱德華·卡尔:《20年危机():国际关系研究导论》,第22、28页
(55)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第20页
(56)[英]爱德华·卡尔:《20姩危机():国际关系研究导论》,第93页
(5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9页。
(5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9页
(62)胡键:“全球治理的价值问题研究”,《社会科学》2016年第10期第3-15页。
(63)[法]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徐强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