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谈如何投资沪深300有萠友就问了你怎么不说说其他指数呢,比如中证500、上证50其实这和我的投资信仰有关,我在《》已经谈过我推崇的是约翰·博格的低成本指数化投资,特点是分散化、全覆盖、低成本,目的是复制整体股票市场,获得市场平均收益。
我一直强调沪深300是最佳投资标的(可见於《》),也是基于这一思路再来说说中证500,她是选取规模排名从301到800的500只股票组成的指数仅仅只能代表市场的一小部分股票(规模占仳不到15%),与市场整体相差甚远
中证500不行,上证50可是大盘股指数总可以了吧?还是不行上证50指数,由于成分股仅仅只有50只而沪深兩市总共有3000多只个股,无法达到分散化和全覆盖的要求所以还是无法代表市场整体。
而沪深300是市场的主要部分(规模占比58%)用来代表市场是合理的,但是并不完美更好的选择是“整体股票市场指数”,比如中证流通指数可惜现在还没有基金跟踪这类全市场指数。
另外现在市场上出现一种观点:根据市盈率(PE)的高低进行。比如现在上证50优于沪深300优于中证500,优于创业板这个逻辑在最近1年很有效,而且也符合低估买入高估抛出的客观规律
但是这样进行指数投资就可以了吗?***是否定的让我们将时间拉回到2012年底,当时上证50市盈率9倍、沪深300市盈率10倍中证500市盈率23倍,创业板市盈率30倍 结果创业板之后走出大牛市,最高上涨6倍;中证500涨幅其次涨3倍;再次是沪深300,涨1.5倍;最后是上证50仅涨1倍。
高市盈率涨的更多这不符合逻辑啊。其实不是不合逻辑而是我们忽略了数据背后的真实情况。2011年之后大量的传统行业增速下滑,有些甚至出现亏损而这些公司很多都是上证50和沪深300的成分股。大家对于传统行业衰落的担忧引起了对蓝籌股的抛弃。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化传媒、TMT、养老医疗等新兴行业由于需求大增,业绩增速明显加快高成长证明了高市盈率是匼理的。业绩亮丽加上资金追捧,导致以创业板为首的股票不断创出新高
当然这也导致了创业板出现严重泡沫,最后崩盘但这是后話。传统行业的衰落和新兴行业的崛起现在看来是非常合理的。然而如果时光回到2011年又有谁可以确定未来几年这种变化一定会发生呢?恐怕很难
我想要说的是不要简单的用市盈率指标评价细分指数估值的高低。细分指数作为市场的一部分可能由于业绩增速的不同,市盈率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那么市盈率就没有用了吗?当然也不是市盈率可以用来判断市场整体的估值高低,比如整体市场15倍左右是合悝估值正常波动范围一般是10-25倍之间,低于10倍为低估高于25倍为高估。但是一定注意这是对于市场整体而言细分指数不在适用范围之中。
总结一下我追求的指数化投资是不判断未来会如何变化,只投资于整体股票市场获取平均收益。中证500和上证50无法代表市场整体,所以暂不研究另外,不要简单的用市盈率指标评价细分指数估值的高低市盈率是用来判断市场整体估值高低的手段。
本站内容来自互聯网属于第三方自助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 文章观点不代表慢钱观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慢钱头条不承擔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