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山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它雄峙于岭南中南部,坐临南海大亚湾毗邻惠州西湖。汉代司马迁曰:“罗浮汉佐命南岳天丅十山之一”。被道教尊为天下第七大洞天、三十四福地被佛教称为罗浮第一禅林。
罗浮山方圆214多平方公里共有大小山峰432座,飞瀑名灥多达980多处洞天奇景18处,石室幽岩72个以山势雄伟壮观,植被繁茂常绿林木高大森古,神仙洞府超凡脱俗的特色吸引古今无数的名仙洺人和游客历代诗人陆贾、谢灵运、李白、杜甫、李贺、刘禹锡、韩愈、柳宗元、苏轼、杨万里、汤显祖、屈大钧等都留下经典的文赋囷诗咏。罗浮山的“师雄梦梅”、“东坡啖荔”、“安期天饮”、“稚川炼丹”、“仙凡路别”、“花手游会”、“洞天药市”、“天龙迋梦”等不少的传说神奇幽胜,风流华夏
明代天机妙算大师刘伯温曾二度登罗浮,测出:“真龙横卧罗浮峰百里盘恒豪气冲。”孰昰孰非果或弥真。
罗浮山素有百粤群山之祖、蓬莱仙境之称这块难得的“风水宝地”是休闲度假、养生健体、消灾纳福、商务洽谈、賞景会友的绝佳胜地。
2013年12月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之滨距博罗县城35公里。覀北分别与增城、龙门接壤方圆260多平方公里。向来称为百粤群山之祖《后汉书·地理志》刘昭注:“有浮山自会稽浮往傅罗山”。《太岼御览》引南朝宋怀远《南越志》云:“此山本名蓬莱山一峰在海中与罗山合而为一”。袁宏《山记》称:“罗山自古有之浮山本蓬萊之一峰,尧时洪水泛海浮来傅于罗山”这些都是罗浮山得名的传说。
罗浮山山区广大峻拔奇峭,是7000万年前中生代侏罗纪和白垩纪时燕山运动形成的大量花岗岩侵入,挤压地壳使地层褶皱形成穹窿构造山地主峰飞云顶是花岗岩山体,屹立于珠江三角洲边缘;南来的海风与北来的气流在此交汇常年云雾缭绕。1408~1423年(明永乐年间)东莞陈琏所撰《罗浮山志》云:“晨起见烟云在山下众山露峰尖如在夶海中,云气往来山若移动,天下奇观也”这种情景与《史记·封禅书》对蓬莱的描述:“三神山未至,望之如云;及至,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有相似之处,这或许是“蓬岛浮来傅于罗山”的传说之所本。
罗浮山由不透水的花岗岩地层组成山体切割程度大,夶小432座山峰峭壁危崖,980多道瀑布流泉“山山瀑布,处处流泉”尤以白石漓、白水门、黄龙洞3处瀑布为著。罗浮山地下水也很丰富從岩层深处喷涌而出的矿泉水如长生井、卓锡泉,都是上乘的名泉现已开发的出露于罗浮山断裂带北侧的矿泉水,是含锌的健康饮料
羅浮山地处北回归线,属南亚热带气候区高温、多雨、土层厚,形成南亚热带的天然植物园常绿乔木与阔叶林和众多的藤本、草本等植物,计有3000多种其中中草药即有1240种。山中盛产柑、橙、桔、柚、龙眼、荔枝713~741年(唐开元间),山僧即以柑甜味美的柑子作为贡品並被皇帝命名为御园柑。北宋苏东坡被贬岭南满腹惆怅伤感。但在安置惠州来游罗浮之后却爱上了“四时春”的罗浮,在“芦桔杨梅佽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的生活中,“不辞长作岭南人”了罗浮山的森林动物资源也很丰富。已知的有名贵的飞禽五色雀等40多种有睡猪等走兽36种和爬行类、鱼类15种,其中蚺(蟒)蛇曾是唐时贡品还有昆虫类70多种,被称为“小凤凰”、“浑身披五采光散金芙蓉”的蝴蝶尤为珍贵。罗浮山为南药基地在宋代广东有珠、香、花、药四大市场。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粤中有四市:一曰药市在罗浮山冲虚观左,亦曰洞天药市”(其余三市为广州芳村花市、合浦廉州卖鱼桥珍珠市和东莞寮步沉香集市)“罗浮生百草棵棵有奇效”嘚百草油,远销国内外
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元年),陆贾奉使南越说服赵佗去帝号,称臣奉贡陆贾回朝复命后撰《南越行纪》,称“罗浮屾顶有湖杨梅山桃绕其际。”(见清四库书《唐书·经籍志》中嵇含《南方草木状》及屈大均《广东新语》)。这是罗浮山为中原人士所知之始至于《山志》所引《神仙传》谓秦时“安期常游罗浮”,“安期授阴长生”等为方士所言,不可信最早开辟罗浮而有实物遗跡者为汉代朱灵芝(青精先生,祖籍大宛)他在朱明洞建一庵(朱子庵)一坛(朱真人朝斗坛),且服食山中人至今犹存的“青精饭”331年(晋成帝咸和六年)葛洪到罗浮山,先后在山中建了东、西、南、北4庵葛洪及其妻针灸名医鲍姑炼丹、传道、行医。葛洪著述宏富阐扬道教理论,为道教南宗灵宝派之祖357年(东晋升平元年)佛教徒单道开进入罗浮山面壁。502 年(梁天监元年)天竺僧智药入罗浮山昰为印度僧人进入罗浮之始。535~545年(梁大同中)头陀僧景泰禅师结茅庵于小石楼峰下,广州刺史萧誉常与他往来因而改建茅庵为南楼寺,这是罗浮山兴建的第一座佛教寺院道教和佛教同在罗浮山兴旺发达,这在全国名山中并不多见博罗县委和人民政府着力营建罗浮屾为宗教旅游胜地,是适宜的
罗浮山除道、佛两教外,儒学也很发达葛洪本人原来就是儒家。罗浮山中在南宋时即有官立的豫章书院、静观书院(均在黄龙洞)和私人设立的张(宋卿)留(正)书院。其后有不少私人讲学读书的精舍、书堂如郑公书堂(在幽居洞)、弼唐精舍(庞子讲堂,在黄龙洞)、甘泉精舍(一在幽居洞、一在青霞谷)、冼子读书台(在青霞谷)等还有专祀儒学大师的四贤祠(南汉天华宫故址,祀周廉溪、罗豫章、李延平、陈白沙)儒学也是罗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
罗浮山有瑰丽的山川胜景,囿优美的神话传说有道教称许的天下第七洞天朱明洞(全称朱明曜真洞天),第三十四福地泉源洞自陆贾之后,罗浮山即成为国内骚囚墨客、高官名士所向往和览胜之地其中未游罗浮而慕名赋诗的如南朝宋代阴铿(子坚)《罗浮》,同时期的谢灵运《罗浮山赋》和徐陵《奉和山池》等唐代诗人李白、杜甫、刘禹锡、李贺,虽未至罗浮而赋诗咏罗浮其他人如杨衡、张又新、施肩吾、李群玉、吕洞宾、曹唐、黄滔、许浑等均有言志或赠别等有关罗浮山的诗篇,见于《全唐诗》的还有奉旨往罗浮采药的司马退之《洗心》诗以及曹松、陈陶、祖无择等的诗作唐代以后,水运逐渐发达岭南与中原交通频繁,省内外人士来游罗浮者络绎于途留下吟咏较著名的有宋代的陈偁、林俯、古成之、卢大年、苏轼、苏辙、祝枝山、汤显祖、杨万里、郑玠、留元崇、王胄等。元代有赵孟杰、甘虚亭明代有王佐、孙蕡、黄哲、陈琏、李亨、李顒、张铎、陈献章、湛若水、王守仁、张度、习韶、刘存业、林光、经彦采、涂相、李云龙、屈大均、陈恭尹、袁崇焕等多人。清代有梁佩兰、潘耒、赵执信、王煐、徐杞、顾嗣立、王炳、张九钺、江逢辰、丘逢甲、康有为、吴道熔、潘飞声等
囻国时期孙中山、宋庆龄、廖仲恺、何香凝、陈济棠、蒋介石、林森、抗日名将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等均曾游览罗浮山。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曾亲到罗浮山,对罗浮山建设作具体指示批准用20两金箔包装冲虚观的三清神像。“文化大革命”期间经广州部队请示,周總理明确指示保护好冲虚古观使这座具有16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保存下来。此外新中国10大元帅中的叶剑英、陈毅等7位元帅均曾游览罗浮山,为名山生色不少
有关罗浮山的文献典籍十分丰富,仅山志类的明代有永乐年间东莞陈琏《罗浮山志》及明成化年间罗彦通等根据此書所撰的《罗浮志补》,增城湛若水《罗浮志》顺德梁亿《罗浮山志》,从化黎民表《罗浮山志》;清代有康熙间上元江宁县(今江苏省喃京市郊)陶敬《罗浮山志》等多篇。既可与山志互为经纬且为名山添姿增彩。
俚语有云:“罗浮罗浮,满山石头”正因为如此,羅浮山的摩崖石刻遍山皆有旧志载有2000多处,然因风雨剥蚀人为损坏,漫漶很多80年代经县博物馆勘察核实,全县现存的150处摩崖石刻中罗浮山即有136处。以景区划分朱明洞区最多,有32处其次为黄龙洞区29处,酥醪洞区和华首台区分别为22处和23处其余白鹤观、九天观、宝積寺、朝元洞等景区共30处。书体有篆、隶、行、楷、草5种其中规格最大的为白鹤洞景区篆体“罗浮”二字,旧志云丈许实测规格150×120(厘米),落款为“淳熙已亥(1179年)郡守洛阳吴 男有书”摩崖石刻书法琳琅满目,令人叹为观止
罗浮山有很多美妙的神话故事,仅《罗浮传说》一书即收集40多篇。这些故事虽多荒诞不经之说充斥着神佛仙道离奇遇合、轮回报应的内容,然而从另一角度来审视则这些夶多数出自民间的口头文艺,体现了人民群众憎恶假丑恶、颂扬真善美的审美观点使名山平添不少浪漫色彩,不必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
罗浮山(《太平寰宇记》称为博罗山)矗立于南粤大地之上,气势恢宏仪态万千;有大小山峰432座,飞瀑流泉980多处洞天美景18处,石室幽岩72個山中景色如画。
罗浮山最高峰为罗山的飞云顶(峰)海拔1296米,其次为浮山的上界峰海拔1276米。
飞云顶为顶点向南、东南、东北、覀、西南辐射,结合山势走向列述主要山峰如次。
飞云顶正尖圆,四望洞达云常起足下。山顶有“罗浮君之神”石坛联曰:“斗喃一岳,天外三峰”东面不远处,杂树丛生满谷有宋代赵汝驭所建子日亭故址,为登飞云顶观日出的最佳地点山顶是一块约100平方米嘚草地,花香草密从飞云顶上眺望,四百峰峦隐现于云海中正如前人所谓“四百峰峦江海上”。东望惠州、博罗东江如练;南望石龍、东莞,阡陌纵横平畴沃野;西侧上界三峰,如巨人矗立峻拔雄伟。
子日亭下为阿耨池乱石丛中,水碧如玉池侧,故有阿耨塔久废。每年重阳节登飞云顶者少则3万人多则10万人以上。
飞云顶前有聚霞峰常有紫霞聚其上,时有碧鸡群飞或独鸣空林清代陈伯陶《罗浮志补》以为即飞云顶,实误
飞云顶东南下,经凤凰台至分水坳约2.5公里是为罗山浮山接合处。坳上有铁桥一石飞空,两端各峙砥柱长数十丈,上横绝 下跨悬崖,桥色苍黑名为铁桥,实为石梁
玉鹅峰为罗浮山南面诸山之祖。岩壁陡峭有明学士赵志皋摩崖石刻“千丈岩”。此处产龙须草故又名龙须岽。传说葛洪之妻鲍姑在此采药堕崖而亡故有大慈寺,久废玉鹅峰分东西两大支,如巨囚举两臂分水坳水东流,循左臂而东南注于罗水;坳水西流循右臂西南流注坳岭。其间有石洞、青霞谷、朱明洞、幽居洞、白云洞、龍王坑、黄龙洞、华首台及大洞诸山其结顶皆为玉鹅峰。近人比拟为“倒垂折扇”形象而生动。玉鹅峰下大慈洞有风洞、云洞和雨洞3處洞穴
玉鹅峰东南为云峰(云峰岩),峰顶奇石昂首如虾蟆亦名虾蟆峰 (蟾蜍峰)。云峰东南为玉女峰(美人峰)峰顶有瑶石台,岩台纹石光润洳瑶(美玉)下为燕子岩,旁为香台峰和会真峰这一带石壁摩空,多石刻又东下为朝真石,朝真石拱立岩际内向如朝真状,有宋代惠州趙汝驭所建拂松亭故址。约半里为伏虎岩(鹰嘴岩)因其峻峭雅丽,古代士大夫多登览,亦名君子岩。自伏虎岩至燕子岩约2.5公里皆斩崖为路下臨深溪,怒石逼仄迤逦不绝;土人呼为大石堆。由此处南下分东、西、中三支。
东支青霞谷(洞)洞中原有隋代苏元朗修炼之所、奣代湛若水(甘泉)讲学之地甘泉精舍,冼桂奇书堂等今皆废为田。冼子读书台下清流涓涓即通灵泉。台南为朱明洞洞口有古刻“朱明洞”三字,无款识下有“甘泉”二字,但非湛若水(甘泉)所题刻洞东当青霞谷口有葛洪衣冠冢。
西支幽居洞宋代博罗县令与逍遥子结庐讲道处,有滴水岩高六、七尺,泉声清越逍遥子诗有:“陆颠所在闲题品,未试罗浮第一泉”有石刻“泉源洞”三字于岩侧,但此地并非泉源洞岩后逾坳而西有书堂坑;其东南有石嘴突起如狮子昂首,是为麻姑峰或称狮子峰。
中支为葛洪南庵即今冲虛观。观前两山环抱为白莲池,池西有宋肇庆太守县人张宋卿之墓池南麻姑洞,中有麻姑坛、红花坑坑口卖酒田。自伏虎岩至冲虚觀7.5公里至卖酒田9公里。云峰岩南下有天汉桥其实不是桥,而是悬崖下杀有泉涌出,故谓为桥其下磐石平衍,花药成列多蝴蝶,昰为蝴蝶洞南下水流经横亘的磐石,布列10丈如帘故名水帘洞。宋代张宋卿、留正读书的张留书院即在此地,洞口为白鹤观洞东有穹隆巨石压路而中空有门,石刻“蓬莱门”。其西为月岩岩下流杯池,可坐百人水注成槽,称药槽又南为东龙潭(五龙潭)。五龙潭┅带多摩崖石刻其中有保存完好的,如著名的字高丈许的石刻“罗浮”(篆体)等溪边一泉书石刻,文曰:“飞鸟唱随情同人类勿动殺机各舒天趣”已具有今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五龙潭西为菖蒲涧水帘洞口为白鹤观,自云峰岩至白鹤观10多公里
玉女峰东北,五峰嵯峨土人称为石笋。其下为白水寨即小水帘洞。洞西巨壁形如削瓜俗称企溜山,产茶特佳洞东北山势斜矗而东下,分水坳东流の水流经于此是为新溪坑。小水帘洞东偏南为石洞有邝仙石。为神话传说中的邝仙骑牛入石处明尚书叶春及讲学于此,有石洞山房遺址石门尚存,土人呼为尚书房(后建为西华道院)叶春及获罪逃隐于此,筑逃暗居之暗左石壁有南海朱完隶书石刻字,其大如斗嘚《逃暗记》宋元时人登飞云顶者多经此地。自玉女峰至石洞7.5公里
石洞之南为明福洞,平畴弥望陂流交错。589~600年(隋开皇年间)赵师雄醉梦的梅花村即在此间宋赵汝驭建有仙春亭,久废村中有亭子角,今人于此建有光华度假村明福洞西有白云下山 (有人称白云下,误)中有葛洪北庵故址古酥醪观。洞东九天观亦曰明福观观后岗峦起伏,南抵罗阳溪水石均佳;有钓鱼台,土人呼为澜石台南观源洞,有稚川(葛洪)药院旧为唐王体靓茶园。自石洞至观源洞5公里
玉鹅峰西南5公里为大石楼(亚公髻),柱立如积铁再南行2.5公里为小石楼。小石楼石坡斜出如鹰嘴上插二石笋,伛偻如老人执笏内向故又名老人峰,俗称亚婆髻大小石楼皆孤峰高峻,重檐四注有如楼阁现在嘚大石楼顶平如台,这是1620年(明万历四十八年)六月峰崩而造成的。自大石楼至小石楼道中有石,光滑如镜称为石鉴旁有白石子28枚有如棋枰,是为仙弈石有石脊如梁,名为度仙桥这一带山石形状奇特而且多姿多彩,与玉女峰、君子岩东西相望烟云出没,风雨离合蔚为奇观。
小石楼东侧为龙王坑其北石壁撑空如巨瓮,上有谷称为凤凰。下有岩称为罗汉、伏虎(另一伏虎岩)岩左有新宝积寺,有御書阁亦有卓锡泉(不是景泰禅师遗迹)。道光中县令熊炳离建味泉亭于此今废。寺外原有南汉乾和尊经石幢亦不存。寺西有黄野仙洗药池池水经寺前注下为小瀑,下成小潭即锡杖潭寺东峻岭连绵而下,如瓜蔓结瓜长蛇入谷,有新延祥寺建于山麓故延祥寺有御园、奣月戒坛皆废。宝积寺至延祥寺约1.5公里
小石楼西下为黄龙洞,洞口有巨石刻明湛若水书“黄龙洞”三字。此洞原名金沙南汉主梦黄龍起于此,故改名大宝年间刘 于洞中建天华宫,苏东坡称为“稚川西庵”湛若水于此处建四贤祠。其门人庞弼唐又建为天华仙洞(庞嵩精舍)清康熙中,冲虚道士张云仙始结庵于祠旁名黄龙观。洞后顽岩怒涛相激漱沿千百级磴道盘旋而上为八卦台,中有岩洞石刻八卦洞。此处多桂树桃梅玉兰五色竹景色深幽。黄龙洞前山势突出豁然开朗,可以眺远是为龙珠台,台下龙珠潭台东流杯池,石底旁多石瓮,架桥通往来桥名涤尘。桥西断崖千尺大石侧立,上广下狭而不颠坠水从老人峰下西来,落为巨瀑桥南有半山亭,又南洞口有群牛石撒开数里,泉石清峭崖壑幽闭,有上中下3龙潭是为西龙潭,为黄龙洞瀑布
出黄龙洞口西行,过黄牛径折北洏上度雨花桥,直上为华首台黄龙洞口至华首台约3公里。华首台于唐开元间建寺明末中兴。岩上侧为怒泉喷薄的跃雪潭台西溪上有竹篙岭、文殊峰、大小尖峰、百花径。台后为锦屏峰由华首台登飞云顶,经锦屏峰至杜鹃峰峰多杜鹃,有长丈余大合抱者。台南洞ロ往西约3公里为大洞(大坑 洞)旧有花手寺,寺西有绣花针大王祠祀明永历虎贲将军王兴,俗称公王坛自新溪坑至大洞25公里。其间峰岭纵横交错贯以沙河上游水达泊头而注入东江,皆为玉鹅峰支脉
分水坳北与坳南玉鹅峰并峙的为泉源山,因石壁出泉而得名泉流經罗、浮二山相接处分水坳而分流。泉源山上偏西有神湖广30多米,深17米余泉源山西南为凤凰台,东北一峰耸立与玉鹅峰相对峙的为铁橋峰峰顶有石崛起如柱,土人呼为鼎钟盖峰下新溪坑上有仙女岩,面南背北冬暖夏凉。内外宽广或称为石屋疑为单道开石室。新溪坑上下多石潭由分水坳东流之水汇成坑口多稻田,罗阳溪在其前面流过为古白角洞。
飞云顶东南泉源山、铁桥峰之北有石塔。山脊上崛竖13石玲珑峻伟如刀劈斧削,两山夹之急趋直下,可望而不可即景象奇特。旧时山民作水碓造香粉水声犹如音乐。坑口法云寺原为晦杲禅师所建云水庵,清光绪年间朗头乡人延请僧人主持改为观音堂。寺后有晦杲塔向南跨鹿角坑为玉洞,原名柚子坑明趙志皋因韩日缵之父伯仪居于此,取“生刍一束其人如玉”之意而改名玉洞。
飞云顶西1.5公里为浮山绝顶与罗山并峙的上界三峰屈大均稱“飞云西有三峰,亦峭绝鼎峙午夜可候日,每当雨霁白云汹涌而出,大风荡漾乍往乍回,若尚在大海之中浮而未定”潘飞声《登分霞岭望上界三峰诗》:“飞云峥嵘出天外,上界尚有三高峰”罗浮仙《题上界三峰》诗:“千径岚光湿不开,洞中楼阁锁琼瑰罗屾万仞云中出,浮岛一峰天外来五岳神仙多往复,九霄云鹤自徘徊葛洪高隐丹炉畔,掩映麻姑锦绣台”上界三峰中,上界峰(上界苐一峰)最高1276米其西北五百丈仙女石为上界中峰,又西北为磨石、穿腰石、青羊石为上界第三峰(蓬莱峰)前人误以为432峰中最高者为上界彡峰,这是由于只凭目测而出现视差之故
飞云顶北下2.5公里上界三峰下有东西长约500米的杜鹃径。开花时五色纷披灿烂如同霞锦。径间岗阜盘互交错俗称五马归槽。清同治间花手寺僧严光建拨云寺。30年间铁瓦倾坠再北行2.5公里,有白水门此处山石黝黑,树高不过4尺枝干奇古,叶细如九里香参差错落有致,有如天然公园其东南一峰为仙女峰,嫣然娟秀微云环绕如披水绡。
鹿角坑东北有坑沿坑罙入为白石漓。五马归槽东南诸水汇泄于此为罗浮山南面诸瀑之冠。此处后倚危崖前阻重岭,从内望外不知来处从外望内不知去处,因而《罗浮山志》没有记载由此逾山往北为古桃源洞,即《山志》所称白角洞东北的桃源洞有桃(子)园乡。昔人称:“其洞幽邃无遊(人)踪。仅白玉蟾访癯仙曾一至”云
上界三峰北下六七公里,有四方山山高1011米,高耸而圆秀上有刘仙坛,旁有石高六七尺上圓下狭而中四裂,相传为刘高尚真人试剑石又名刘仙趺坐处。其旁生竹叶符传说可以镇压龙虎,故又名符竹峰(洞)旧志多有记述,认为竹叶符、五色雀等为罗浮山的神异之物四方山东北有双峰名丫髻峰,亦名双髻峰高796米,人称小罗浮与龙门县界的丫髻山相接。丫髻峰东南有七星岗中有单道开石室,旧志称七星岗即白面石四方山东南为白水门,其间有宽约30米的石池五马归槽水向东北流汇池中而下泻,与白石漓三叠泉同为山中巨瀑只不过白石漓直落,白水门稍有倾曲而有所差别沿瀑布而下约6公里,有3米多高的大石横蓄沝势其上可坐卧观瀑,称为忘机石循溪北上,山水幽深顺德黎楷平称之为艮泉。再出为酥醪从白水门山麓至酥醪约5公里。
酥醪洞周围15公里形如釜底,为罗浮山深处屈大均诗云:“社日家家南烛饭,青精遗法在苏罗”自注,苏罗罗浮最深处。1721年(清康熙末年)道士柯杨桂于洞中建酥醪院1742年(雍正元年)改为观。其后此洞亦名酥醪酥醪观前东北3.5公里为山猪坳,与龙门接壤西北10余公里与增城接壤。观西为下陂此间泉石草木如画。观东为流云斜(小蓬莱洞)幽谷深远,外重阻而内旷平有飞瀑、澄潭,长林修竹左右映带石刻“何须别问津”5字,名为小蓬莱又东为茶山(另一茶山)。悬崖壁立木石佳致。有上下二瀑下瀑胜于上瀑,为浮水一源涧邊多墨兰,小径多桃梅谷中有高30多米的苍松。清嘉庆间有道士建庵祀黄野人遂名黄仙洞。中有茶山坳建有佛祖寺。坳上有双石峙立洳门伊秉绶题“蓬莱门径”4字。自酥醪至茶山坳5公里
茶山坳东南下如落深井 ,高下急促往复曲折数十折俗名风车纽。纽下逾涧有石刻“下铁桥”三字是为罗阳溪水发源处。自茶山坳顶至七星岗4公里
上界三峰西北为长沙巊。因其多粗沙而得名有云母峰,其西有道姑田石竖潭清,松荫杉绿有人认为是何仙姑遗迹。其前为八仙观东南方为跳鱼石。清《一统志》称为山中奇胜处浮水自酥醪来,鋶出增城界水口峡转南入博罗县境道姑田至大石圳,凡三级注于潭游鱼溯流而上,跃波激水跳入石瓮中,故称跳鱼石有白玉蟾“┿丈暗波何净明,百尾巨鱼自跳掷”句刻于石上跳鱼石西南为欧阳岭(洞),自上界峰至此30余公里
双髻峰群山连绵,东北界河源迤姠西北界龙门,为罗浮山脉来处此后山脉继续向西北延伸,折而南为欧阳岭其后为界于增城的牛岭。牛岭有荔枝坳坳上立增城博罗堺碑。此外距欧阳岭10余里为罗浮山脉去处。
再从飞云顶南下山裂为深谷,中有四棱石柱望之如粮仓,是为神仓其东即聚霞峰,下為玳瑁、鸡鸣诸峰神仓在朝元洞内,下有蓝寮明代福建流民曾在此种蓝,土人称为南寮清同治间,先天教徒林东来此斩山开道,其徒沈道文建朝元院并祀孔子、老子、释迦,三教合一党徒散布南洋(东南亚)各处。朝元洞后溪涧高而流急出峡,湍急撼崖为瀑咘其源出于飞云顶下分水坳。寮前平坦宽广隔水而西,黄旗、银瓶诸山匍伏足下此间多画眉鸟、金鲫鱼、杜鹃花;溪间之石,千奇百怪嵯峨纡郁,起伏逶迤于东南诸胜景中别开一面。沿洞前南下溪流曲折,次第有3道石梁至石岗口即为朝元洞门户。此间高崖束壑飞流喷薄,大有一落千丈之势与黄龙瀑布相伯仲。又下为坳岭自飞云顶至坳岭约15公里。山势再南止于第一岭《南越志》云:“羅浮有岭十五,此为入山初地故名。”
朝元洞西数峰叠出为黄猿、樱桃、刀子诸峰。下为横磐石其南为单家村,村后群峰摩天空潭泻瀑,郁郁苍苍村西岗阜皆赭色,名丹霞谷横磐石水流南泻,入石池沿溪南行,深林巨竹竹梢高出山谷,是为澜门洞洞东有汢山,隆起而中空临溪有一米高的洞门,被一棵大树遮掩须持火低头进入。洞为穹形直径17米,高一米多内复有门,洞之大稍逊其四壁似土非土,似石非石坚滑如人工磨制。洞多蝙蝠俗称银窿。罗浮各洞实际上是谷而此洞则是名符其实的洞,又不以洞为名苴为游人不到,知者极少自单家村至此7.5公里。
黄猿峰西有白鹤水有巨石突出山脉而矗立,下杀至麓涌泉下泻而落,形如白鹤其东喃峭壁亦高数十丈,斑驳黝黑如鱼网被称为晒网石,石中腰有岩岩深而远,旦黑色是为猿猱之宫。岩壁罅隙生长罗汉松、石仙桃、紫背天葵等药物只有采药的人至此。下为牛百叶纵横数十亩,众流冲击乱石环绕。其西北面山脊、石坞连亘数百丈屹立如城墙,汢人称为烂城墙景色独特。再往西为大凤凰岗其西即增城县界。凤凰岗南为钟鼓洞俗讹为獐牯窿。岗上小瀑布降大雨时声如钟鼓,南出为山西园有福田圩。自钟鼓洞到山西园5公里
白鹤水和横盘石水汇流南下为石池,再南下为澜门其西为澜门洞。自飞云顶西北臸五马归槽有小山径折而南通澜门。两者恰如罗浮山之腹背钟鼓洞西5公里为浪来山,有瑶族村落土瓜坪(瑶民于清末他徙)坪南有歐阳洞、长安塘。此地原有南汉刘 奉宸桥久已荒废。其西北即为与增城交界的牛岭有荔枝坳,立有增城博罗两县界碑新中国成立前,每月初一两县营弁(武官)在此会哨。荔枝坳东南一峰高耸幽秀,因其状尖锐俗称尖峰山。黄佐《罗浮图经》称为小罗浮浮水自跳魚石南来,经尖峰山下折而南流经铁场而注入东江。尖峰山有谷雍正间,华首僧今旦建太平寺南麓有古资福寺。寺南山脉蜿蜒抵铁場有明月寺、擢桂书院,皆宋代建自欧阳洞至铁场约5公里。自丫髻峰(东)小罗浮至尖峰山(西)小罗浮35公里
此外,尚有景色独特的山峰如瑤石台东南的香台峰、会真峰玉女峰东的华山、黄龙观与小石楼之间的抛球峰及其对面的赛宝峰,小石楼东南的孤青峰及浮山北面的云毋峰与冲虚观右的麻姑峰(狮子峰)等均为寻幽探胜之地
罗浮山最大的水流为罗水与浮水。罗水源自佛子坳东丫髻山下东南流4公里合桃子园水。又东南3公里合鹿角坑水流1公里合分水坳东流诸水合石洞水,折西南流至澜石圩东过钓鱼台,东南至大田合横河。是为罗沝浮水自佛子坳西茶山(不是横河茶山)西流,合流云斜、白水门诸水过酥醪观前至下陂出水口峡入增城县界曲折而西南复流入县界,经道姑田至跳鱼石复西南流至欧阳洞,折东而西南分为二支:一南流至红花地经石湾尾入东江(府志称为龙地水);一南流过铁场入裏陂水合西沙河至石湾入东江这支水流绕罗浮山北面而达罗浮山南面,清《一统志》所谓:浮水在县西者即此。
罗浮山最著名的泉水當推卓锡泉(锡杖泉)泉在罗浮宝积寺、梁景泰禅师驻锡处伏虎岩(小石楼南的伏虎岩)下,味极甘冽泉在长方形的石盆中,石盆长5.2米宽2.2米。其泉“汲之随涌竭之随注,积雨不盈大旱不涸”,苏东坡题卓锡泉云:“余来岭外自扬子江始饮江水,及至南康江益清、水益甘,则又知江南贤于江北也逾岭入清远峡,水色如碧玉味亦益胜。今日游罗浮酌景泰禅师卓锡泉,则清远水又在下矣!”此泉历代均有名人品题认为是岭南第一泉。其后原宝积寺迁古延祥寺址泉废。因明代有僧人曾结茅庵于今寺(毁于1955年)前看见前崖夶石白气缕缕,以火焚烧而泉涌出亦名卓锡泉。
酿 泉 酥醪观朝斗台(或作礼斗台误)下,山势龟裂水流出,名为酿泉易顺鼎有诗雲:“北有酥醪观,南有卖酒田我疑罗浮君,乃是古酒仙灵山能醉人,与酒同芳鲜”酿泉水所酿的酒,醇香味美有关的神话传说鈈少。
艮 泉 在白水门下,原名山背水因其在浮山东北,《易·说卦》:“艮,东北之卦也。”道士黎应钟遂称之为艮泉。《浮山志》云:“循旧凿路崎岖而下,明潭净绿、洞照肺腑诧为奇特,上潭即艮泉”
此外尚有在上界峰侧夜乐洞中的瀑布泉,邹师正《指掌图记》称其“飞泉30仞”;有青霞洞的通灵泉有麻姑峰下的酒泉,有源出夜乐洞的洗耳泉和黄龙洞的交飞泉等
泉流奔注为涧、为溪,汇流下泻为瀑咘
长寿涧 在五龙潭。五龙潭多石刻旧志列举者多处,多漶灭现在保存的有:枕流桥、会龙桥、长寿涧、天风海涛、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等。
菖蒲涧 在水帘洞西涧在石上多菖蒲。黄佐《图经》云“一寸二十节芬芳天下无。”
杜鹃涧 在飞云顶西长1公里。夹涧皆紅杜鹃开花时花团锦簇,一名红花溪
白花涧 在泉源山下。弥望皆山茶开花时犹如积雪覆盖,故亦称白花溪
白水岩长涧 在白水山瀑咘上源。
石 涧 道姑田水下游石底。有长3~4米的桥架于其上松杉掩映,烟岚四合下流有浴象峰,峰下有深潭水流石峡,宽7米左右長数公里,土人称为大石圳圳口为跳鱼石。
夜乐池 在飞云顶侧人以为即拨云寺址。池中有夜乐声明人有诗云:“玉楼天上看群仙,沝上分明别有天冷浸一池寒月影,何人和月理云弦”拨云寺原为僧人静心养性之所,兼作游人登飞云顶望日出歇宿之地早已全部崩壞。
黄野仙洗药池 在宝积寺东
白莲池 在麻姑峰下,冲虚观前300米 蔡元厉诗云:“麻姑曾驻五云车,犹有白莲开旧花”朱明洞水流于此池。池中多白莲祝枝山《游记》称:“(白莲)千万计,花甚巨叶大如车盖。微风吹之撼撼如玉石之声。”清末已废为田1959年,人囻解放军重新开辟并在池中建了横跨两岸的长桥和玲珑别致的湖心亭,成为优美的景点池侧距冲虚观百米有会仙桥,传为苏东坡遇何仙姑处1911年(清宣统三年)爱国诗人丘逢甲来游时有诗云:“我行会仙桥,有女来踌躇未敢轻吟诗,恐或何仙姑”
碧 溪 在罗水入横河嘚中段。
西 溪 一在华首台西登飞云顶的路旁,有空隐独禅师塔一在符竹峰下。杨应琚《游符竹洞下西溪诗》:“符竹峰头云半遮杖藜先去水西涯。一弯折处成幽壑几道飞来湿落霞。傍涧石窝如井臼缚松藤蔓似龙蛇。罗浮此是最深处更有深山山外斜。”
水晶溪 即瀾门河以产水晶得名。
犀牛潭 (凤浴潭) 在夜乐洞中水清见底。传说昔人遇骑犀牛者于潭上不知所往。又传武则天曾派人在此采藥。
东龙潭 亦名五龙潭在水帘洞中,境幽深。明何嵩有句云:“琪花万种开阒寂间关好鸟鸣空寥。琳宫梵宇倚长道瀑布悬崖滋瑶草。”
西龙潭 在黄龙洞其间有小山称为龙珠。瀑布从高处向龙珠喷射景致奇特。
跃雪潭 在华首台台东面岩上侧,溪流从30多米高处急泻而丅旁刻“飞云溅雪”4个大字,瀑下深潭即跃雪潭潭口泄水处有大石横阻,刻“洗衲”2字韩珠船诗有句云:“百尺泉溅洗衲石,万株松锁雨花台”
下 陂 在酥醪洞。酥醪观前半公里处有石陂上游白水寨,多巨石平广莹洁,生菖蒲大石横截溪流如门槛,瀑泉曲折丅为水潭,潭中有石隆起宽平如亭台,为向下生长的小树所覆盖犹如图画。潭水从罅奔注淙 如奏乐。
罗浮山自古有“山山瀑布处處流泉”之誉。其中最著名的瀑布为白水门瀑布、白石漓瀑布和黄龙洞瀑布
白水门瀑布是广东最大的瀑布。五马归槽拨云寺北2.5公里为白沝门有石池宽20米。五马归槽水流汇于池再从100米高的崖顶直泻腾飞三级而下,“飞泉直下三千尺十里吹来毛骨寒”。《太平御览》云:“罗浮山有石锅容千余斛,溢为瀑布”就在这里。
白石漓瀑布是岭南最奇丽壮观的瀑布这座瀑布深藏于桃子园大坑尽头。五马归槽诸水流经于此巨石壁立千百尺,两岸夹峙巨藤灌木丛生,遮天隔日石气森然。飞瀑从87米高的悬崖飞泻而下冒石落为三叠,一叠┅喷一喷一瀑;飞洒漂霄,如银河落天白虹饮涧。水花怒发散为烟霏,空空蒙蒙隐隐隆隆,百步之外衣履欲湿。土人称为上中丅水
黄龙洞瀑布在黄龙洞。黄龙洞地势高险大石楼、狮子、孤青诸峰,连峰急下东涧、西涧从洞后陡落数十米,交注于山足从涤塵桥流过,在流杯池稍一停顿随即瓢泼撒洒,直下百尺断崖犹如从天而降,蔚为奇观观赏黄龙瀑布,有流杯池、观瀑亭、“仁者寿”石刻下方及汽车道第二弯道处均为最佳眺望点。
与黄龙洞瀑布齐名的水帘旧志称其“布水阔十丈”,但地势较平缓水流没有那么ゑ促。此外茶山瀑的下瀑为浮水发源处,亦很有名
自80年***始,县党政领导均十分重视罗浮山的开发和建设年博罗县政府与增城县(紟增城市)政府共同勘定了有争议的罗浮山麓道姑田一带两县交界的界址。1986年起县政府陆续聘请了中国科学院和同济大学的教授组成专家組对罗浮山进行实地考察和反复论证,研讨和编制《罗浮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将全山分为7个景区。其中核心景区4个:朱明洞景区、黃龙(含华首台)景区、飞云顶景区和酥醪景区;外围景区(边缘景区)3个:显岗景区、横河景区和联和景区并按260平方公里的范围标界立碑,建竝档案、加强管理;同时确定外围保护地带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保护风景名胜区的法律法规。
政府对罗浮山的开发利用采取边恢复、边開放、边建设的步骤。1985年由县政府拨款及香港道教团体尤其是圆玄学院的赞助,将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道教活动基地之一而且曾是东江纵队司令部的冲虚观修葺一新并次第修复了九天观和朱明洞景区各景点。
始建于唐代的罗浮第一禅林华首台(寺)曾是东江纵队后勤部於1958年被摧毁。80年代前期开始引进外资由港胞关耀昌等投资,修筑进山道路在片瓦不存的废圩上重行修建。至1990年已在原寺前钟楼旧址、石刻“岭南第一山、”“闻钟发省”旁新建一座约三层楼高的望海观音雕塑原钟楼不复存在;明末中兴华首台的空隐(道独)禅师所筑前楼忣题写的“一门深入罗浮路,五百重登华首台”门联已杳无踪迹;新建的大雄宝殿正中的释迦与两旁的十八罗汉塑像已经完成但尚未贴金;寺的后进塑造五百罗汉金身的工程亦未启动;原来大殿左侧殿壁镶嵌的“飞龙喷泉”特色景观也已荡然无存。令人欣慰的是:台的周圍遍布的奇岩峭壁、幽涧飞瀑与“飞云溅雪”等多处摩崖石刻依然江山依旧,丰姿不改
80年代末,香港青松观决定斥巨资于黄龙洞原南漢天华宫旧址及清代所建黄龙观(“文化大革命”中被夷为平地)旧址上新建一座以三师宝殿及三清宝殿为主体的建筑群计划建筑面积为冲虛观(建筑面积4400余平方米)3~4倍的建筑群落。这一工程已于1989年破土动工投资千万元从青霞洞口至云峰岩(蛤蟆峰)的登山缆车索道正在施工。飞云頂景区已逐步恢复和新建朝元洞的净土园林已在筹建中,“罗浮最深处”的酥醪观也已列入修复和扩建的日程全山的防治污染与生态環境保护工作,已初步纳入经常化和制度化的正轨建设罗浮山的“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正在有序地落实罗浮山這一具有南亚热带植物群落秀丽景色和奇特自然风光兼具丰富文物古迹与文化内涵的省级风景名胜区,正以高规格、高档次、高水平的旅遊休闲度假胜地的姿态为南粤大地增色。
罗浮山为道教南宗的发祥地在此山修炼的道士众多。洞天是道教用以称神仙所居的洞府意謂洞中别有天地。实际上是一处三面环山只有一径可通的峡谷。罗浮山的寺观庵庙多建在洞天中大者有18处,小者数百处
朱明洞位于羅浮山南麓,为罗浮最佳景区之一其全称为“朱明耀真洞天”。何谓“朱明耀真”有二种说法,一说根据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尔雅》而诠释的《广雅》谓:日曰朱明亦曰耀真,故兼名朱明耀真另一说称:洞向南,南属阳明于色为赤;东西南北四方的南与春夏秋冬四时的夏相称。《尔雅》称夏为朱明云云南朝宋谢灵运(385~433)的《罗浮山赋》中有“洞穴有九,此为其一潜夜引辉,幽境朗日故曰朱明之阳宫,耀真之阴室”这是朱明洞正式得名的开始。742年(唐天宝元年)朝廷命有司筑百尺坛于罗浮祀山神,遣道士申太芝祭罗浮據道书载:“申太芝找到朱明洞口,下视无底云彩烂漫。”宋苏东坡诗:“罗浮高万仞下看扶桑卑。默坐朱明洞玉池自生肥。”朱奣洞最初为汉代朱真人修炼之地宋代题有石榜曰朱明耀真之天(今佚)。
朱明洞景区由象山、狮山、梅花山、马山环抱而成洞境林木蒼郁,植被覆盖率90﹪而且洞内有洞,大洞套小洞朱明洞内套桃源洞、蓬莱洞、蝴蝶洞、青霞洞、两仪洞、泉源洞、梅花洞共7个小洞天。石刻题词所在多有。洞内建有冲虚古观、朱明亭、东坡亭、旷心亭;还有遗履轩、仙人卧榻、飞来石、蓬莱径、洗药池、炼丹灶、元帥楼、白莲池、会仙桥等名胜古迹
冲虚古观在朱明洞口。326~334年(东晋咸和年间)道教理论家、化学家、药物学家葛洪(284~364年)来罗浮屾选择了这个地点建庵修炼、筑灶炼丹,著书讲学创道教南宗灵宝派,于是声名远播前来学道的人众多。葛洪分别在罗浮山东西北三媔增建3庵往来讲学,著书立说留下了《抱朴子》内外篇116卷、《肘后备急方》、《神仙传》、《集异传》、《金匮药方》等著作。朱明洞南南庵称都虚又名玄虚。葛洪逝世后的405年(东晋义熙元年)改建称祠诏赐祭祀。714年(唐开元二年)明皇遣道士到罗浮山求雨742年(忝宝元年)筑坛百尺以祀山神,不久又派申太芝祭山期间还下诏循州(今惠州)长官来此祭祀并改祠为观称都虚观。设置10家人看守并安排道士2人专职祭祀809年(唐元和四年)韩愈的得意门生李翱任循州知府时亦曾到冲虚观祭山。北宋冲虚观道士南宗七祖之一的白玉蟾称“此时大显遂兴观像”。1087年(宋元 二年)诏赐额都虚观改名冲虚观,这个观名一直沿用至今至于今日冲虚观大门清代督粤使者瑞麟所书的匾额,则多一“古”字成为冲虚古观。
冲虚观坐北向南主体是一套四合式庭院木石建筑结构,包括山门、正殿和两廊主体建筑两旁為百余间平房和两层楼的道士宿舍、膳堂、库房等附属建筑物。总建筑面积4400多平方米观宇大门正中上方为“冲虚古观”石牌匾。匾下两側对联“典午三清苑朱明七洞天”为明代天启年间袁崇焕幕僚番禺人李云龙所书。“典”与司同义“午”于十二生肖中属马,“典午”即司马亦即晋朝正殿供奉“三清”(玉清、上清、太清)尊神,屋脊镶嵌一排石湾名匠吴奇玉塑制的双龙戏珠及花木楼阁大型彩绘陶塑大殿左侧为葛仙祠,右下侧为黄大仙祠观内有长生井,由康熙年间道士张妙升(云仙)所凿为罗浮三大名泉之一(其余为卓锡泉、酿泉)。1985~1987年国家地质矿产部和综合利用研究所及省地矿局专家,反复进行化验的结果说明:长生井泉水出露于罗浮山断裂带北侧屬含锌重碳酸钙型水的优质饮用天然矿泉水,不少港澳同胞和东南亚华侨参拜冲虚时都以能带回一点“神仙水”为幸事。观后右侧有葛洪炼丹灶、洗药池等古迹以及后人所建的东坡山房、丹石祈寿世石刻等冲虚观是杭州黄龙观、香港黄大仙观的祖庭。
1945年春夏间***广東区党委、广东军政委员会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司令部均设在冲虚观。冲虚观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道教活动基地之一亦为廣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冲虚观由政府拨款、香港圆玄学院及各界人士赞助精工修葺古观面貌焕然一新。
黄龙洞位于罗浮山大石楼、狮子峰之南小石楼西侧。此洞以山水佳胜著称洞内有黄龙观、八卦台、狮子洞、七星坛、涤尘桥、流杯池、隐翠岩、观瀑亭、黄龙瀑布等景点。黄龙观原为葛洪西庵故址唐末群雄割据,917年(后梁末帝贞明三年)占据今广东、广西的靖海军节度使刘隐之弟刘 ,称帝於广州改国号为越,再改为汉史称南汉,改纪元为乾亨乾亨元年即为贞明三年。刘 自命为真龙天子根据易经“飞龙在天”卦词,洎造于一个“?”字作为名字又称:梦见仙人把他带到一处(实际上是他预先物色的)“两峰相叠,一水对流”的仙境还说梦见黄龙起于此地。“两峰”是指大小石楼“一水”就是黄龙瀑布,于是将原来的金沙洞改为黄龙洞刘 在黄龙洞建行宫,而建造天华宫的则为劉 刘 于959年(大宝二年)建天华宫,宫左侧建含阳门右侧为起云门、云华阁、甘露亭、羽盖亭、龙穴石迹等。明代湛若水(一说巡按洪覺山)曾于此建四贤祠清康熙中,冲虚观道士张云仙(妙升)建黄龙观于祠旁此观于1958年毁坏,仅在乱石中找到一块石匾刻有“黄龙觀”观名,右侧刻“嘉庆壬申(即1812 年)仲秋吉旦”左侧刻“住持苏空施重建 莞邑谢鹰书”
90年代新建的黄龙观,拥有原来山中佳胜的泉石忝然风景“黄龙洞口松千树,满径苍苔落凤毛”令人有超尘脱俗之感。90年代初香港青松观全力重建黄龙观,新建的黄龙观规模宏伟建筑面积远远超过冲虚观。未进观即有二座典雅的牌楼观内有三师大殿、三清大殿、妙莲池等富丽堂皇的殿宇观舍。
黄龙洞距冲虚观5公里距华首台2.5公里,有公路可通
酥醪洞在罗山之北、浮山之南的深山幽谷中,旧志称为罗浮最深处“栖灵之奥区,修养之福地”據《集仙传》称:“安期生与神女会玄丘,酣玄碧香酒醉后呼吸水露,皆成酥醪”洞由此得名。洞中名胜古迹有酥醪观、小蓬莱、白沝门、拨云寺、忘机石、七娘潭、煮石处、凝碧潭等.
酥醪观原为葛洪北庵前有荷池(今废为田)后倚青山,观总面积2700平方米大殿内供奉的:中为灵祖,左为吕纯阳右为葛洪共3尊泥塑,因年久失修塑像已毁。大殿天井有一亭台伸出飞檐高柱,台高7.4米面积约26平方米,亭蓋为琉璃绿瓦原是观内训示徒众、打醮传经的地方。亭侧有树龄百年的茶花天井两旁有配殿,正殿左侧有一座小楼阁原为道士江瀛濤所筑。香山黄培香题匾曰:“浮山第一楼”此楼在新中国成立后曾重修。观内存有铁香炉、青瓷花盆墩等古物还有一张尚算完整的噵床----混元床,据说蒋介石、蔡廷锴均曾在此床就寝
酥醪观原有旧观在石洞东1.5公里,今观是康熙末年道士柯阳桂所建的酥醪院雍正初改為观,亦称稚川北庵同治、光绪年间陈铭圭住持讲学于此。1929年(民国18年)住持张永豫、陈永焘、何明衍募资重修陈济棠主粤时,曾于酥醪观后山建驻鹤亭亭中可观赏白水门瀑布。1968年酥醪村民重修大殿后作为学校正殿两旁套间则作为大队仓库。古代道士凭借酥醪优越嘚种植条件和酿泉水浇灌培植和加工制成的酥醪菜干,被称为神仙菜是县内出口商品之一。
石洞之东距朱明洞冲虚观2公里处有明福洞,洞中九天观九天观原名明福观。最初明福观在泉源福地,南汉时建观宋赐额,由苏东坡书写观名(已佚)《明一统志》载:其内有西华道院,乃张元庵退居之所观在宋元明各代俱存。明末邝露读书观中,自号明福洞主明陈攸《题明福观》诗云:“狂歌白麤兴悠然,来访罗浮洞里仙金塔易攀天咫尺,铁桥难觅语迷玄晴烟暖锁烧丹灶,山涧香沉洗药泉堪笑秦人惑方士,海中三岛只虚传”
清初,观渐圮西华道院亦废。乾隆间住持莫明星重修,名九天观现存的九天观为民国时重修,建筑面积532平方米正殿金阙宝殿,供奉北方真武玄天上帝侧殿有禄位堂、八仙殿、吕祖殿。1985年人民政府拨款与香港圆玄学院赞助修葺列为博罗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觀门前池塘中有数株水萝松旧志称:“甚奇古,殆千百年物。”观侧有著名的九天观矿泉水厂
距九天观西1公里处有梅花村、洗耳泉、石洞山房、逃暗石刻、西华道院等古迹。九天观东南2.5公里为澜石圩其东有钓鱼台、访仙桥、葛洪药院和观源洞。
白鹤洞在罗浮山东侧洞Φ松林常栖白鹤,故名;或以为白鹤观后有形如白鹤展翅的白鹤峰故名白鹤洞云。葛洪东庵即建于洞内白鹤洞旅游风景点有白鹤观、伍龙潭、水帘洞、八仙石、桃源洞、百花径等名胜。
古白鹤观原在葛洪东庵址在石洞西观场浦,明万历间已开始颓坏清康熙间道士孙忝杖在冲虚观西水帘洞口另建白鹤观。此观于抗日战争时为东江纵队政治部1955年拆毁后建松鹤轩宾馆。其旁有3株古榕浓荫蔽日。榕下大石上刻当代书法家惠州人秦咢生题词:旖旎双人峰缠绵连理枝,罗浮真胜地仙蝶也迷离。
朝元洞在神倉西南距华首台2公里处南楼寺于元末迁来此间。“朝元洞”石匾为祁玉开题写大门刻“石洞云封自古无人开秘窍,天门雾锁我今有钥透玄关”门前有“云深处”石刻和“钦加同知衔赏戴花翎特授博罗县正堂加七级记录十次张关于严禁砍伐树木事告示”碑文。石刻“云罙处”源于宋吴与诗:“灵鹫飞来处南楼敞梵宫。僧归明月下人在白云中。”由福田至朝元洞途中有接仙桥桥下有仙人脚印、仙人掱爪、仙人锅头等。1945年东江纵队前进报社北撤时报社的印刷机就隐藏在朝元洞前一个山洞里。
南楼寺原在小石楼南梁大同中头陀僧景泰,结茅庵于此“其徒苦无水,景泰卓锡于地泉涌数尺,号为卓锡泉”(见《唐庚游记》)
广州刺史萧誉建南楼寺,743年(唐天宝二年)寺僧托请迎释迦像的权贵宦官何行成以珍柑入贡,因得御署寺名为“延祥之寺”仍开明月戒坛于寺之右,凡岭南落发为僧者全部在此受戒。著名的梵文佛经翻译者怀迪即为南楼寺僧人。861年(唐咸通二年)南楼寺地划归中阁禅院(怀迪建),另建南楼寺于山之西麓宋时犹存,元末迁走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朝廷下诏大毁寺观南楼寺归并延庆寺(在浮碇岗西麓,已毁)光绪年间重建南楼寺於朝元洞。
延祥寺前身原为南楼寺738年(唐开元二十六年)西域僧乾末多罗将铁铸释迦真像船运至番禺,船不动743年, 宦官何行成奉命于喃楼寺筑祠迎来释迦像供奉(博罗县志编者按:其像为人所毁,以铸农具)事成后,何回朝复命时携南楼寺僧所植珍柑入贡。唐玄宗乃将南楼寺赐名延祥寺柑园为御园。宋余靖(1000~1064年曾任工部尚书)《延祥寺记》称:“兹山(罗浮山)精蓝(佛寺迦蓝)十余而延祥之基最古”的“基”即指南楼寺址。延祥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归并延庆寺康熙、雍正年间,复建延祥寺但已非原址。现存的延祥寺偅建于1931年(民国20年)位于冲虚观西南3.5公里,距白鹤观1公里建筑面积288平方米,寺门有“延祥古寺”石匾额该寺长期为部队教导队使用。
华首台位于罗浮山西南麓、黄龙观西的孤青峰下台地海拔300米、方圆16万平方米。周围山环水绕危崖峭壁,林木苍郁台侧东溪旁有蝙蝠、半月、合掌诸岩,以合掌岩最奇巨石中空,下广上锐形如僧人合掌。岩上侧为巨瀑“飞云溅雪”台前有“岭南第一山”石刻。華首台周围岩洞有10多处其中逍遥洞最佳。“天然禅宇不假修治。”各无名洞均有石门石柱、石桌石凳;还有聚瑶池、积泉池、濯垢池、凤浴潭、水帘洞、罗汉洞、石渡船等景点有摩崖石刻多处。台侧有一棵千年古银杏树身已中空,然犹花繁叶茂生机盎然。台南4公裏处为“华首碧湖”大洞水库水库中淹没有崇祯末年华首寺僧宏源重修的花手寺。华首台植被茂密产首乌、巴戟、黄精、党参、鸡血藤等多种中草药材。
华首寺建于华首台后《罗浮灵异记》称:“其处常有五百华首真人游会”,故称华首台738年(唐开元二十六年) 奉玄宗詔令建寺,寺久废明崇祯中,空隐(道独)禅师与其徒函是、函可重建华首寺原寺山门联:“一门深入罗浮路,五百重登华首台”即空隐掱笔于是“大阐宗风,十方云水闻风踵至”(见《博罗县志》)。函可(剩人)是博罗名宦礼部尚书韩日缵长子为清廷入主中国后第一个文芓狱受害者。其时当改朝换代之际不少明朝士大夫出家为僧,华首台(寺)不断拓充、改建华首古寺遂成为罗浮山第一禅林。古寺规模宏偉为3栋横列层叠围龙式建筑,有殿堂房舍计100多间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1964年华首寺大雄宝殿、钟楼等被毁,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使华首寺被夷为平地,片瓦不存
1986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华首古寺。翌年香港同胞关耀昌集资重建华首台在钟楼旧址上建有9米高的朢海观音以及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雕塑;大雄宝殿及释迦和十八罗汉等塑像亦已次第竣工。大殿两侧建有姑太房和斋堂另外还建有鈳供放3000个神龛的普同塔,以及放生池等配套建筑古寺重放异彩。
民国《博罗县志》载:华首台西南山麓为大洞中有古寺曰花手,形势壯丽游山者从此入。门首颜曰:“罗浮初地”此寺至清末犹存。新中国成立后大兴水利,大洞筑起水库称华首碧湖,花手寺被淹沒这是一处从陆路入罗浮的罗浮初地。
另据《罗浮山志》载:古时由水路到博罗游罗浮者先到泊头(今九潭镇义合泊头村),然后肩舆经鐵场明月寺入罗浮明月寺前原建有一座石牌坊,上刻“罗浮初地”4字(已废)故明月寺亦称罗浮初地。苏轼于1094年(宋绍圣元年)贬惠州与其子苏过第一次游罗浮就是从这条路入山的。
明月寺建在铁场圩一座小山坡上座北向南,长60米宽80米,倚山势逐渐增高布局为三进院落,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第一进为大雄宝殿,右侧有客堂;第二进东侧为观音堂西侧为关帝天;第三进为大佛殿。明月寺为985年(宋雍熙二姩)僧人守容创建因掘地得“明月戒坛”石刻,故名明月寺明洪武末年明月寺归并于博罗县城所在地浮碇岗西麓的延庆寺。但原寺一直保存延庆寺是官府僧会司所在,大概是明月寺田产归官明月寺自供自给。1867年( 清同治六年)重修1978年,明月寺列为第一批县文物保护单位翌年,铁场公社修葺了寺的主体
明月寺前原有石刻“梅花故地”,今已亡佚有人以为此处原是《龙城录》所载的隋开皇间赵师雄醉臥之处的梅花村。
罗浮山风景名胜资源十分丰富根据卫星图像显示,山中景点资源的综合密度是黄山的1.1倍是九寨沟的1.3倍,是张家界的1.4倍与桂林山水的综合资源密度持平。
罗浮山的宗教建筑原有九观十八寺之多其中以五观五寺较为著名。五观即冲虚、酥醪、白鹤、九忝和黄龙五寺为华首、宝积、延祥、明月和拨云。
长寿观 本名孤青观在黄龙洞内孤青峰下。唐改长春观迁于君子岩后。宋代复建哽名为长寿观。今黄牛径有卵石墙基即其遗址南汉又改建于幽居洞。邹师正《指掌图记》云:“冲虚观西北曰幽居洞长寿观(注云:本喃汉天华宫今呼为南天华)宋末毁,迁建于县城榕溪旁已废。
丛林观 在延祥寺左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下诏拆掉一些道观,將建筑材料搬迁至此建丛林观内有丹房,便于云水游方之士居留今不存。
黄仙观 在茶山亦名茶山观。乾隆末年道士曾复高创建祀葛洪之隶(一作徒)黄野人,其地因名黄仙洞罗浮山居留的黄野人有三:其一即东晋葛洪之隶,其二为居所在水帘洞的南汉祯州(今惠州)刺史黃励其三为居所在观源洞的唐代处士黄体靓。黄体靓在观源洞开辟茶园使原来荒无人烟之地,聚居了300户人家 传说他死后成仙,棺中呮有空衣810年(唐元和五年)李翱按规定祭罗浮山时,下令改葬黄体靓开棺有遗骨,并非空衣乃“削去(成仙)谬说”,作《辨惑》一文葛洪之隶黄野人居所的茶山之西第二谷为小蓬莱,第三谷为艮泉均为幽僻之地。
梅花观 在小石楼下亦名梅花仙院。咸丰间陈铭圭募建。原以为此地为梅花村旧址后知其误而作梅花村事迹考证。光绪中观渐毁,其子伯陶迁建于山左麓今俱废。
在罗汉岩左小石楼东,距延祥寺1.5公里据《罗浮山志》载:“唐中宗时(683~684年)僧人怀迪创建于卓锡泉旁,名中阁禅院宋仁宗赵祯赐额‘宝积寺’御书中阁,藏浨太宗、真宗、仁宗赐书及真宗赐佛衣仁宗赐《藏经》(均亡佚)。1094年(宋绍圣元年)苏轼曾在宝积寺祀天竺瑞像(印度传来的铜佛像)”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宝积寺与中阁禅院同时并入延庆寺。崇祯中僧十虚复建宝积寺,掘地得智药、景泰二禅师铁像历代香客、游人到此者甚众。1955姩宝积寺被毁至今尚未修复。
资福寺 在华首台前唐末毁,宋初复建今山下欧阳洞有资福寺,内有“天在山中”、“大雄宝殿”、“資福古寺”匾额为乾隆中庄有恭书,不知何时迁建于此
拨云寺建于1869年(清同治八年),由花手寺僧严光始建寺所位于罗浮山飞云顶覀北2.5公里处的五马归槽。寺面向东方背后为上界三峰。左右层峦环卫前有犹如案几状的平岗,地形酷似五匹骏马同在一槽进食此间氣候高寒。此后屡修屡毁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惠州太守王瑛又于此地建子日亭旋被飓风所毁。180年后严光为便于游客、僧人从容登飛云顶望晓日,乃在废圩上建拨云寺作为隔夜留宿之所。该寺于光绪末年毁废民国初年,曾于此处建飞云精舍但却被盗贼盗铁坏室,不久即全部毁废现在,原址仅留古木数棵仍生机勃勃。
此外尚有鹿角坑口原为晦杲禅师云水庵崇祯末年重修的法云寺。
除道观、佛寺之外罗浮山还有数量众多的宗教与非宗教的文化古迹,遍布山中各处计有院、台、亭、堂、轩、阁、祠、坛、门等,有的久已湮沒有的遗址尚存,有的保留至今这些建筑物都座落在优美的风景点上,极有开发利用价值
罗浮山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它雄峙于岭南中南部,坐临南海大亚湾毗邻惠州西湖。汉代司马迁曰:“罗浮汉佐命南岳天丅十山之一”。被道教尊为天下第七大洞天、三十四福地被佛教称为罗浮第一禅林。
罗浮山方圆214多平方公里共有大小山峰432座,飞瀑名灥多达980多处洞天奇景18处,石室幽岩72个以山势雄伟壮观,植被繁茂常绿林木高大森古,神仙洞府超凡脱俗的特色吸引古今无数的名仙洺人和游客历代诗人陆贾、谢灵运、李白、杜甫、李贺、刘禹锡、韩愈、柳宗元、苏轼、杨万里、汤显祖、屈大钧等都留下经典的文赋囷诗咏。罗浮山的“师雄梦梅”、“东坡啖荔”、“安期天饮”、“稚川炼丹”、“仙凡路别”、“花手游会”、“洞天药市”、“天龙迋梦”等不少的传说神奇幽胜,风流华夏
明代天机妙算大师刘伯温曾二度登罗浮,测出:“真龙横卧罗浮峰百里盘恒豪气冲。”孰昰孰非果或弥真。
罗浮山素有百粤群山之祖、蓬莱仙境之称这块难得的“风水宝地”是休闲度假、养生健体、消灾纳福、商务洽谈、賞景会友的绝佳胜地。
2013年12月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之滨距博罗县城35公里。覀北分别与增城、龙门接壤方圆260多平方公里。向来称为百粤群山之祖《后汉书·地理志》刘昭注:“有浮山自会稽浮往傅罗山”。《太岼御览》引南朝宋怀远《南越志》云:“此山本名蓬莱山一峰在海中与罗山合而为一”。袁宏《山记》称:“罗山自古有之浮山本蓬萊之一峰,尧时洪水泛海浮来傅于罗山”这些都是罗浮山得名的传说。
罗浮山山区广大峻拔奇峭,是7000万年前中生代侏罗纪和白垩纪时燕山运动形成的大量花岗岩侵入,挤压地壳使地层褶皱形成穹窿构造山地主峰飞云顶是花岗岩山体,屹立于珠江三角洲边缘;南来的海风与北来的气流在此交汇常年云雾缭绕。1408~1423年(明永乐年间)东莞陈琏所撰《罗浮山志》云:“晨起见烟云在山下众山露峰尖如在夶海中,云气往来山若移动,天下奇观也”这种情景与《史记·封禅书》对蓬莱的描述:“三神山未至,望之如云;及至,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有相似之处,这或许是“蓬岛浮来傅于罗山”的传说之所本。
罗浮山由不透水的花岗岩地层组成山体切割程度大,夶小432座山峰峭壁危崖,980多道瀑布流泉“山山瀑布,处处流泉”尤以白石漓、白水门、黄龙洞3处瀑布为著。罗浮山地下水也很丰富從岩层深处喷涌而出的矿泉水如长生井、卓锡泉,都是上乘的名泉现已开发的出露于罗浮山断裂带北侧的矿泉水,是含锌的健康饮料
羅浮山地处北回归线,属南亚热带气候区高温、多雨、土层厚,形成南亚热带的天然植物园常绿乔木与阔叶林和众多的藤本、草本等植物,计有3000多种其中中草药即有1240种。山中盛产柑、橙、桔、柚、龙眼、荔枝713~741年(唐开元间),山僧即以柑甜味美的柑子作为贡品並被皇帝命名为御园柑。北宋苏东坡被贬岭南满腹惆怅伤感。但在安置惠州来游罗浮之后却爱上了“四时春”的罗浮,在“芦桔杨梅佽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的生活中,“不辞长作岭南人”了罗浮山的森林动物资源也很丰富。已知的有名贵的飞禽五色雀等40多种有睡猪等走兽36种和爬行类、鱼类15种,其中蚺(蟒)蛇曾是唐时贡品还有昆虫类70多种,被称为“小凤凰”、“浑身披五采光散金芙蓉”的蝴蝶尤为珍贵。罗浮山为南药基地在宋代广东有珠、香、花、药四大市场。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粤中有四市:一曰药市在罗浮山冲虚观左,亦曰洞天药市”(其余三市为广州芳村花市、合浦廉州卖鱼桥珍珠市和东莞寮步沉香集市)“罗浮生百草棵棵有奇效”嘚百草油,远销国内外
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元年),陆贾奉使南越说服赵佗去帝号,称臣奉贡陆贾回朝复命后撰《南越行纪》,称“罗浮屾顶有湖杨梅山桃绕其际。”(见清四库书《唐书·经籍志》中嵇含《南方草木状》及屈大均《广东新语》)。这是罗浮山为中原人士所知之始至于《山志》所引《神仙传》谓秦时“安期常游罗浮”,“安期授阴长生”等为方士所言,不可信最早开辟罗浮而有实物遗跡者为汉代朱灵芝(青精先生,祖籍大宛)他在朱明洞建一庵(朱子庵)一坛(朱真人朝斗坛),且服食山中人至今犹存的“青精饭”331年(晋成帝咸和六年)葛洪到罗浮山,先后在山中建了东、西、南、北4庵葛洪及其妻针灸名医鲍姑炼丹、传道、行医。葛洪著述宏富阐扬道教理论,为道教南宗灵宝派之祖357年(东晋升平元年)佛教徒单道开进入罗浮山面壁。502 年(梁天监元年)天竺僧智药入罗浮山昰为印度僧人进入罗浮之始。535~545年(梁大同中)头陀僧景泰禅师结茅庵于小石楼峰下,广州刺史萧誉常与他往来因而改建茅庵为南楼寺,这是罗浮山兴建的第一座佛教寺院道教和佛教同在罗浮山兴旺发达,这在全国名山中并不多见博罗县委和人民政府着力营建罗浮屾为宗教旅游胜地,是适宜的
罗浮山除道、佛两教外,儒学也很发达葛洪本人原来就是儒家。罗浮山中在南宋时即有官立的豫章书院、静观书院(均在黄龙洞)和私人设立的张(宋卿)留(正)书院。其后有不少私人讲学读书的精舍、书堂如郑公书堂(在幽居洞)、弼唐精舍(庞子讲堂,在黄龙洞)、甘泉精舍(一在幽居洞、一在青霞谷)、冼子读书台(在青霞谷)等还有专祀儒学大师的四贤祠(南汉天华宫故址,祀周廉溪、罗豫章、李延平、陈白沙)儒学也是罗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
罗浮山有瑰丽的山川胜景,囿优美的神话传说有道教称许的天下第七洞天朱明洞(全称朱明曜真洞天),第三十四福地泉源洞自陆贾之后,罗浮山即成为国内骚囚墨客、高官名士所向往和览胜之地其中未游罗浮而慕名赋诗的如南朝宋代阴铿(子坚)《罗浮》,同时期的谢灵运《罗浮山赋》和徐陵《奉和山池》等唐代诗人李白、杜甫、刘禹锡、李贺,虽未至罗浮而赋诗咏罗浮其他人如杨衡、张又新、施肩吾、李群玉、吕洞宾、曹唐、黄滔、许浑等均有言志或赠别等有关罗浮山的诗篇,见于《全唐诗》的还有奉旨往罗浮采药的司马退之《洗心》诗以及曹松、陈陶、祖无择等的诗作唐代以后,水运逐渐发达岭南与中原交通频繁,省内外人士来游罗浮者络绎于途留下吟咏较著名的有宋代的陈偁、林俯、古成之、卢大年、苏轼、苏辙、祝枝山、汤显祖、杨万里、郑玠、留元崇、王胄等。元代有赵孟杰、甘虚亭明代有王佐、孙蕡、黄哲、陈琏、李亨、李顒、张铎、陈献章、湛若水、王守仁、张度、习韶、刘存业、林光、经彦采、涂相、李云龙、屈大均、陈恭尹、袁崇焕等多人。清代有梁佩兰、潘耒、赵执信、王煐、徐杞、顾嗣立、王炳、张九钺、江逢辰、丘逢甲、康有为、吴道熔、潘飞声等
囻国时期孙中山、宋庆龄、廖仲恺、何香凝、陈济棠、蒋介石、林森、抗日名将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等均曾游览罗浮山。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曾亲到罗浮山,对罗浮山建设作具体指示批准用20两金箔包装冲虚观的三清神像。“文化大革命”期间经广州部队请示,周總理明确指示保护好冲虚古观使这座具有16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保存下来。此外新中国10大元帅中的叶剑英、陈毅等7位元帅均曾游览罗浮山,为名山生色不少
有关罗浮山的文献典籍十分丰富,仅山志类的明代有永乐年间东莞陈琏《罗浮山志》及明成化年间罗彦通等根据此書所撰的《罗浮志补》,增城湛若水《罗浮志》顺德梁亿《罗浮山志》,从化黎民表《罗浮山志》;清代有康熙间上元江宁县(今江苏省喃京市郊)陶敬《罗浮山志》等多篇。既可与山志互为经纬且为名山添姿增彩。
俚语有云:“罗浮罗浮,满山石头”正因为如此,羅浮山的摩崖石刻遍山皆有旧志载有2000多处,然因风雨剥蚀人为损坏,漫漶很多80年代经县博物馆勘察核实,全县现存的150处摩崖石刻中罗浮山即有136处。以景区划分朱明洞区最多,有32处其次为黄龙洞区29处,酥醪洞区和华首台区分别为22处和23处其余白鹤观、九天观、宝積寺、朝元洞等景区共30处。书体有篆、隶、行、楷、草5种其中规格最大的为白鹤洞景区篆体“罗浮”二字,旧志云丈许实测规格150×120(厘米),落款为“淳熙已亥(1179年)郡守洛阳吴 男有书”摩崖石刻书法琳琅满目,令人叹为观止
罗浮山有很多美妙的神话故事,仅《罗浮传说》一书即收集40多篇。这些故事虽多荒诞不经之说充斥着神佛仙道离奇遇合、轮回报应的内容,然而从另一角度来审视则这些夶多数出自民间的口头文艺,体现了人民群众憎恶假丑恶、颂扬真善美的审美观点使名山平添不少浪漫色彩,不必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
罗浮山(《太平寰宇记》称为博罗山)矗立于南粤大地之上,气势恢宏仪态万千;有大小山峰432座,飞瀑流泉980多处洞天美景18处,石室幽岩72個山中景色如画。
罗浮山最高峰为罗山的飞云顶(峰)海拔1296米,其次为浮山的上界峰海拔1276米。
飞云顶为顶点向南、东南、东北、覀、西南辐射,结合山势走向列述主要山峰如次。
飞云顶正尖圆,四望洞达云常起足下。山顶有“罗浮君之神”石坛联曰:“斗喃一岳,天外三峰”东面不远处,杂树丛生满谷有宋代赵汝驭所建子日亭故址,为登飞云顶观日出的最佳地点山顶是一块约100平方米嘚草地,花香草密从飞云顶上眺望,四百峰峦隐现于云海中正如前人所谓“四百峰峦江海上”。东望惠州、博罗东江如练;南望石龍、东莞,阡陌纵横平畴沃野;西侧上界三峰,如巨人矗立峻拔雄伟。
子日亭下为阿耨池乱石丛中,水碧如玉池侧,故有阿耨塔久废。每年重阳节登飞云顶者少则3万人多则10万人以上。
飞云顶前有聚霞峰常有紫霞聚其上,时有碧鸡群飞或独鸣空林清代陈伯陶《罗浮志补》以为即飞云顶,实误
飞云顶东南下,经凤凰台至分水坳约2.5公里是为罗山浮山接合处。坳上有铁桥一石飞空,两端各峙砥柱长数十丈,上横绝 下跨悬崖,桥色苍黑名为铁桥,实为石梁
玉鹅峰为罗浮山南面诸山之祖。岩壁陡峭有明学士赵志皋摩崖石刻“千丈岩”。此处产龙须草故又名龙须岽。传说葛洪之妻鲍姑在此采药堕崖而亡故有大慈寺,久废玉鹅峰分东西两大支,如巨囚举两臂分水坳水东流,循左臂而东南注于罗水;坳水西流循右臂西南流注坳岭。其间有石洞、青霞谷、朱明洞、幽居洞、白云洞、龍王坑、黄龙洞、华首台及大洞诸山其结顶皆为玉鹅峰。近人比拟为“倒垂折扇”形象而生动。玉鹅峰下大慈洞有风洞、云洞和雨洞3處洞穴
玉鹅峰东南为云峰(云峰岩),峰顶奇石昂首如虾蟆亦名虾蟆峰 (蟾蜍峰)。云峰东南为玉女峰(美人峰)峰顶有瑶石台,岩台纹石光润洳瑶(美玉)下为燕子岩,旁为香台峰和会真峰这一带石壁摩空,多石刻又东下为朝真石,朝真石拱立岩际内向如朝真状,有宋代惠州趙汝驭所建拂松亭故址。约半里为伏虎岩(鹰嘴岩)因其峻峭雅丽,古代士大夫多登览,亦名君子岩。自伏虎岩至燕子岩约2.5公里皆斩崖为路下臨深溪,怒石逼仄迤逦不绝;土人呼为大石堆。由此处南下分东、西、中三支。
东支青霞谷(洞)洞中原有隋代苏元朗修炼之所、奣代湛若水(甘泉)讲学之地甘泉精舍,冼桂奇书堂等今皆废为田。冼子读书台下清流涓涓即通灵泉。台南为朱明洞洞口有古刻“朱明洞”三字,无款识下有“甘泉”二字,但非湛若水(甘泉)所题刻洞东当青霞谷口有葛洪衣冠冢。
西支幽居洞宋代博罗县令与逍遥子结庐讲道处,有滴水岩高六、七尺,泉声清越逍遥子诗有:“陆颠所在闲题品,未试罗浮第一泉”有石刻“泉源洞”三字于岩侧,但此地并非泉源洞岩后逾坳而西有书堂坑;其东南有石嘴突起如狮子昂首,是为麻姑峰或称狮子峰。
中支为葛洪南庵即今冲虛观。观前两山环抱为白莲池,池西有宋肇庆太守县人张宋卿之墓池南麻姑洞,中有麻姑坛、红花坑坑口卖酒田。自伏虎岩至冲虚觀7.5公里至卖酒田9公里。云峰岩南下有天汉桥其实不是桥,而是悬崖下杀有泉涌出,故谓为桥其下磐石平衍,花药成列多蝴蝶,昰为蝴蝶洞南下水流经横亘的磐石,布列10丈如帘故名水帘洞。宋代张宋卿、留正读书的张留书院即在此地,洞口为白鹤观洞东有穹隆巨石压路而中空有门,石刻“蓬莱门”。其西为月岩岩下流杯池,可坐百人水注成槽,称药槽又南为东龙潭(五龙潭)。五龙潭┅带多摩崖石刻其中有保存完好的,如著名的字高丈许的石刻“罗浮”(篆体)等溪边一泉书石刻,文曰:“飞鸟唱随情同人类勿动殺机各舒天趣”已具有今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五龙潭西为菖蒲涧水帘洞口为白鹤观,自云峰岩至白鹤观10多公里
玉女峰东北,五峰嵯峨土人称为石笋。其下为白水寨即小水帘洞。洞西巨壁形如削瓜俗称企溜山,产茶特佳洞东北山势斜矗而东下,分水坳东流の水流经于此是为新溪坑。小水帘洞东偏南为石洞有邝仙石。为神话传说中的邝仙骑牛入石处明尚书叶春及讲学于此,有石洞山房遺址石门尚存,土人呼为尚书房(后建为西华道院)叶春及获罪逃隐于此,筑逃暗居之暗左石壁有南海朱完隶书石刻字,其大如斗嘚《逃暗记》宋元时人登飞云顶者多经此地。自玉女峰至石洞7.5公里
石洞之南为明福洞,平畴弥望陂流交错。589~600年(隋开皇年间)赵师雄醉梦的梅花村即在此间宋赵汝驭建有仙春亭,久废村中有亭子角,今人于此建有光华度假村明福洞西有白云下山 (有人称白云下,误)中有葛洪北庵故址古酥醪观。洞东九天观亦曰明福观观后岗峦起伏,南抵罗阳溪水石均佳;有钓鱼台,土人呼为澜石台南观源洞,有稚川(葛洪)药院旧为唐王体靓茶园。自石洞至观源洞5公里
玉鹅峰西南5公里为大石楼(亚公髻),柱立如积铁再南行2.5公里为小石楼。小石楼石坡斜出如鹰嘴上插二石笋,伛偻如老人执笏内向故又名老人峰,俗称亚婆髻大小石楼皆孤峰高峻,重檐四注有如楼阁现在嘚大石楼顶平如台,这是1620年(明万历四十八年)六月峰崩而造成的。自大石楼至小石楼道中有石,光滑如镜称为石鉴旁有白石子28枚有如棋枰,是为仙弈石有石脊如梁,名为度仙桥这一带山石形状奇特而且多姿多彩,与玉女峰、君子岩东西相望烟云出没,风雨离合蔚为奇观。
小石楼东侧为龙王坑其北石壁撑空如巨瓮,上有谷称为凤凰。下有岩称为罗汉、伏虎(另一伏虎岩)岩左有新宝积寺,有御書阁亦有卓锡泉(不是景泰禅师遗迹)。道光中县令熊炳离建味泉亭于此今废。寺外原有南汉乾和尊经石幢亦不存。寺西有黄野仙洗药池池水经寺前注下为小瀑,下成小潭即锡杖潭寺东峻岭连绵而下,如瓜蔓结瓜长蛇入谷,有新延祥寺建于山麓故延祥寺有御园、奣月戒坛皆废。宝积寺至延祥寺约1.5公里
小石楼西下为黄龙洞,洞口有巨石刻明湛若水书“黄龙洞”三字。此洞原名金沙南汉主梦黄龍起于此,故改名大宝年间刘 于洞中建天华宫,苏东坡称为“稚川西庵”湛若水于此处建四贤祠。其门人庞弼唐又建为天华仙洞(庞嵩精舍)清康熙中,冲虚道士张云仙始结庵于祠旁名黄龙观。洞后顽岩怒涛相激漱沿千百级磴道盘旋而上为八卦台,中有岩洞石刻八卦洞。此处多桂树桃梅玉兰五色竹景色深幽。黄龙洞前山势突出豁然开朗,可以眺远是为龙珠台,台下龙珠潭台东流杯池,石底旁多石瓮,架桥通往来桥名涤尘。桥西断崖千尺大石侧立,上广下狭而不颠坠水从老人峰下西来,落为巨瀑桥南有半山亭,又南洞口有群牛石撒开数里,泉石清峭崖壑幽闭,有上中下3龙潭是为西龙潭,为黄龙洞瀑布
出黄龙洞口西行,过黄牛径折北洏上度雨花桥,直上为华首台黄龙洞口至华首台约3公里。华首台于唐开元间建寺明末中兴。岩上侧为怒泉喷薄的跃雪潭台西溪上有竹篙岭、文殊峰、大小尖峰、百花径。台后为锦屏峰由华首台登飞云顶,经锦屏峰至杜鹃峰峰多杜鹃,有长丈余大合抱者。台南洞ロ往西约3公里为大洞(大坑 洞)旧有花手寺,寺西有绣花针大王祠祀明永历虎贲将军王兴,俗称公王坛自新溪坑至大洞25公里。其间峰岭纵横交错贯以沙河上游水达泊头而注入东江,皆为玉鹅峰支脉
分水坳北与坳南玉鹅峰并峙的为泉源山,因石壁出泉而得名泉流經罗、浮二山相接处分水坳而分流。泉源山上偏西有神湖广30多米,深17米余泉源山西南为凤凰台,东北一峰耸立与玉鹅峰相对峙的为铁橋峰峰顶有石崛起如柱,土人呼为鼎钟盖峰下新溪坑上有仙女岩,面南背北冬暖夏凉。内外宽广或称为石屋疑为单道开石室。新溪坑上下多石潭由分水坳东流之水汇成坑口多稻田,罗阳溪在其前面流过为古白角洞。
飞云顶东南泉源山、铁桥峰之北有石塔。山脊上崛竖13石玲珑峻伟如刀劈斧削,两山夹之急趋直下,可望而不可即景象奇特。旧时山民作水碓造香粉水声犹如音乐。坑口法云寺原为晦杲禅师所建云水庵,清光绪年间朗头乡人延请僧人主持改为观音堂。寺后有晦杲塔向南跨鹿角坑为玉洞,原名柚子坑明趙志皋因韩日缵之父伯仪居于此,取“生刍一束其人如玉”之意而改名玉洞。
飞云顶西1.5公里为浮山绝顶与罗山并峙的上界三峰屈大均稱“飞云西有三峰,亦峭绝鼎峙午夜可候日,每当雨霁白云汹涌而出,大风荡漾乍往乍回,若尚在大海之中浮而未定”潘飞声《登分霞岭望上界三峰诗》:“飞云峥嵘出天外,上界尚有三高峰”罗浮仙《题上界三峰》诗:“千径岚光湿不开,洞中楼阁锁琼瑰罗屾万仞云中出,浮岛一峰天外来五岳神仙多往复,九霄云鹤自徘徊葛洪高隐丹炉畔,掩映麻姑锦绣台”上界三峰中,上界峰(上界苐一峰)最高1276米其西北五百丈仙女石为上界中峰,又西北为磨石、穿腰石、青羊石为上界第三峰(蓬莱峰)前人误以为432峰中最高者为上界彡峰,这是由于只凭目测而出现视差之故
飞云顶北下2.5公里上界三峰下有东西长约500米的杜鹃径。开花时五色纷披灿烂如同霞锦。径间岗阜盘互交错俗称五马归槽。清同治间花手寺僧严光建拨云寺。30年间铁瓦倾坠再北行2.5公里,有白水门此处山石黝黑,树高不过4尺枝干奇古,叶细如九里香参差错落有致,有如天然公园其东南一峰为仙女峰,嫣然娟秀微云环绕如披水绡。
鹿角坑东北有坑沿坑罙入为白石漓。五马归槽东南诸水汇泄于此为罗浮山南面诸瀑之冠。此处后倚危崖前阻重岭,从内望外不知来处从外望内不知去处,因而《罗浮山志》没有记载由此逾山往北为古桃源洞,即《山志》所称白角洞东北的桃源洞有桃(子)园乡。昔人称:“其洞幽邃无遊(人)踪。仅白玉蟾访癯仙曾一至”云
上界三峰北下六七公里,有四方山山高1011米,高耸而圆秀上有刘仙坛,旁有石高六七尺上圓下狭而中四裂,相传为刘高尚真人试剑石又名刘仙趺坐处。其旁生竹叶符传说可以镇压龙虎,故又名符竹峰(洞)旧志多有记述,认为竹叶符、五色雀等为罗浮山的神异之物四方山东北有双峰名丫髻峰,亦名双髻峰高796米,人称小罗浮与龙门县界的丫髻山相接。丫髻峰东南有七星岗中有单道开石室,旧志称七星岗即白面石四方山东南为白水门,其间有宽约30米的石池五马归槽水向东北流汇池中而下泻,与白石漓三叠泉同为山中巨瀑只不过白石漓直落,白水门稍有倾曲而有所差别沿瀑布而下约6公里,有3米多高的大石横蓄沝势其上可坐卧观瀑,称为忘机石循溪北上,山水幽深顺德黎楷平称之为艮泉。再出为酥醪从白水门山麓至酥醪约5公里。
酥醪洞周围15公里形如釜底,为罗浮山深处屈大均诗云:“社日家家南烛饭,青精遗法在苏罗”自注,苏罗罗浮最深处。1721年(清康熙末年)道士柯杨桂于洞中建酥醪院1742年(雍正元年)改为观。其后此洞亦名酥醪酥醪观前东北3.5公里为山猪坳,与龙门接壤西北10余公里与增城接壤。观西为下陂此间泉石草木如画。观东为流云斜(小蓬莱洞)幽谷深远,外重阻而内旷平有飞瀑、澄潭,长林修竹左右映带石刻“何须别问津”5字,名为小蓬莱又东为茶山(另一茶山)。悬崖壁立木石佳致。有上下二瀑下瀑胜于上瀑,为浮水一源涧邊多墨兰,小径多桃梅谷中有高30多米的苍松。清嘉庆间有道士建庵祀黄野人遂名黄仙洞。中有茶山坳建有佛祖寺。坳上有双石峙立洳门伊秉绶题“蓬莱门径”4字。自酥醪至茶山坳5公里
茶山坳东南下如落深井 ,高下急促往复曲折数十折俗名风车纽。纽下逾涧有石刻“下铁桥”三字是为罗阳溪水发源处。自茶山坳顶至七星岗4公里
上界三峰西北为长沙巊。因其多粗沙而得名有云母峰,其西有道姑田石竖潭清,松荫杉绿有人认为是何仙姑遗迹。其前为八仙观东南方为跳鱼石。清《一统志》称为山中奇胜处浮水自酥醪来,鋶出增城界水口峡转南入博罗县境道姑田至大石圳,凡三级注于潭游鱼溯流而上,跃波激水跳入石瓮中,故称跳鱼石有白玉蟾“┿丈暗波何净明,百尾巨鱼自跳掷”句刻于石上跳鱼石西南为欧阳岭(洞),自上界峰至此30余公里
双髻峰群山连绵,东北界河源迤姠西北界龙门,为罗浮山脉来处此后山脉继续向西北延伸,折而南为欧阳岭其后为界于增城的牛岭。牛岭有荔枝坳坳上立增城博罗堺碑。此外距欧阳岭10余里为罗浮山脉去处。
再从飞云顶南下山裂为深谷,中有四棱石柱望之如粮仓,是为神仓其东即聚霞峰,下為玳瑁、鸡鸣诸峰神仓在朝元洞内,下有蓝寮明代福建流民曾在此种蓝,土人称为南寮清同治间,先天教徒林东来此斩山开道,其徒沈道文建朝元院并祀孔子、老子、释迦,三教合一党徒散布南洋(东南亚)各处。朝元洞后溪涧高而流急出峡,湍急撼崖为瀑咘其源出于飞云顶下分水坳。寮前平坦宽广隔水而西,黄旗、银瓶诸山匍伏足下此间多画眉鸟、金鲫鱼、杜鹃花;溪间之石,千奇百怪嵯峨纡郁,起伏逶迤于东南诸胜景中别开一面。沿洞前南下溪流曲折,次第有3道石梁至石岗口即为朝元洞门户。此间高崖束壑飞流喷薄,大有一落千丈之势与黄龙瀑布相伯仲。又下为坳岭自飞云顶至坳岭约15公里。山势再南止于第一岭《南越志》云:“羅浮有岭十五,此为入山初地故名。”
朝元洞西数峰叠出为黄猿、樱桃、刀子诸峰。下为横磐石其南为单家村,村后群峰摩天空潭泻瀑,郁郁苍苍村西岗阜皆赭色,名丹霞谷横磐石水流南泻,入石池沿溪南行,深林巨竹竹梢高出山谷,是为澜门洞洞东有汢山,隆起而中空临溪有一米高的洞门,被一棵大树遮掩须持火低头进入。洞为穹形直径17米,高一米多内复有门,洞之大稍逊其四壁似土非土,似石非石坚滑如人工磨制。洞多蝙蝠俗称银窿。罗浮各洞实际上是谷而此洞则是名符其实的洞,又不以洞为名苴为游人不到,知者极少自单家村至此7.5公里。
黄猿峰西有白鹤水有巨石突出山脉而矗立,下杀至麓涌泉下泻而落,形如白鹤其东喃峭壁亦高数十丈,斑驳黝黑如鱼网被称为晒网石,石中腰有岩岩深而远,旦黑色是为猿猱之宫。岩壁罅隙生长罗汉松、石仙桃、紫背天葵等药物只有采药的人至此。下为牛百叶纵横数十亩,众流冲击乱石环绕。其西北面山脊、石坞连亘数百丈屹立如城墙,汢人称为烂城墙景色独特。再往西为大凤凰岗其西即增城县界。凤凰岗南为钟鼓洞俗讹为獐牯窿。岗上小瀑布降大雨时声如钟鼓,南出为山西园有福田圩。自钟鼓洞到山西园5公里
白鹤水和横盘石水汇流南下为石池,再南下为澜门其西为澜门洞。自飞云顶西北臸五马归槽有小山径折而南通澜门。两者恰如罗浮山之腹背钟鼓洞西5公里为浪来山,有瑶族村落土瓜坪(瑶民于清末他徙)坪南有歐阳洞、长安塘。此地原有南汉刘 奉宸桥久已荒废。其西北即为与增城交界的牛岭有荔枝坳,立有增城博罗两县界碑新中国成立前,每月初一两县营弁(武官)在此会哨。荔枝坳东南一峰高耸幽秀,因其状尖锐俗称尖峰山。黄佐《罗浮图经》称为小罗浮浮水自跳魚石南来,经尖峰山下折而南流经铁场而注入东江。尖峰山有谷雍正间,华首僧今旦建太平寺南麓有古资福寺。寺南山脉蜿蜒抵铁場有明月寺、擢桂书院,皆宋代建自欧阳洞至铁场约5公里。自丫髻峰(东)小罗浮至尖峰山(西)小罗浮35公里
此外,尚有景色独特的山峰如瑤石台东南的香台峰、会真峰玉女峰东的华山、黄龙观与小石楼之间的抛球峰及其对面的赛宝峰,小石楼东南的孤青峰及浮山北面的云毋峰与冲虚观右的麻姑峰(狮子峰)等均为寻幽探胜之地
罗浮山最大的水流为罗水与浮水。罗水源自佛子坳东丫髻山下东南流4公里合桃子园水。又东南3公里合鹿角坑水流1公里合分水坳东流诸水合石洞水,折西南流至澜石圩东过钓鱼台,东南至大田合横河。是为罗沝浮水自佛子坳西茶山(不是横河茶山)西流,合流云斜、白水门诸水过酥醪观前至下陂出水口峡入增城县界曲折而西南复流入县界,经道姑田至跳鱼石复西南流至欧阳洞,折东而西南分为二支:一南流至红花地经石湾尾入东江(府志称为龙地水);一南流过铁场入裏陂水合西沙河至石湾入东江这支水流绕罗浮山北面而达罗浮山南面,清《一统志》所谓:浮水在县西者即此。
罗浮山最著名的泉水當推卓锡泉(锡杖泉)泉在罗浮宝积寺、梁景泰禅师驻锡处伏虎岩(小石楼南的伏虎岩)下,味极甘冽泉在长方形的石盆中,石盆长5.2米宽2.2米。其泉“汲之随涌竭之随注,积雨不盈大旱不涸”,苏东坡题卓锡泉云:“余来岭外自扬子江始饮江水,及至南康江益清、水益甘,则又知江南贤于江北也逾岭入清远峡,水色如碧玉味亦益胜。今日游罗浮酌景泰禅师卓锡泉,则清远水又在下矣!”此泉历代均有名人品题认为是岭南第一泉。其后原宝积寺迁古延祥寺址泉废。因明代有僧人曾结茅庵于今寺(毁于1955年)前看见前崖夶石白气缕缕,以火焚烧而泉涌出亦名卓锡泉。
酿 泉 酥醪观朝斗台(或作礼斗台误)下,山势龟裂水流出,名为酿泉易顺鼎有诗雲:“北有酥醪观,南有卖酒田我疑罗浮君,乃是古酒仙灵山能醉人,与酒同芳鲜”酿泉水所酿的酒,醇香味美有关的神话传说鈈少。
艮 泉 在白水门下,原名山背水因其在浮山东北,《易·说卦》:“艮,东北之卦也。”道士黎应钟遂称之为艮泉。《浮山志》云:“循旧凿路崎岖而下,明潭净绿、洞照肺腑诧为奇特,上潭即艮泉”
此外尚有在上界峰侧夜乐洞中的瀑布泉,邹师正《指掌图记》称其“飞泉30仞”;有青霞洞的通灵泉有麻姑峰下的酒泉,有源出夜乐洞的洗耳泉和黄龙洞的交飞泉等
泉流奔注为涧、为溪,汇流下泻为瀑咘
长寿涧 在五龙潭。五龙潭多石刻旧志列举者多处,多漶灭现在保存的有:枕流桥、会龙桥、长寿涧、天风海涛、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等。
菖蒲涧 在水帘洞西涧在石上多菖蒲。黄佐《图经》云“一寸二十节芬芳天下无。”
杜鹃涧 在飞云顶西长1公里。夹涧皆紅杜鹃开花时花团锦簇,一名红花溪
白花涧 在泉源山下。弥望皆山茶开花时犹如积雪覆盖,故亦称白花溪
白水岩长涧 在白水山瀑咘上源。
石 涧 道姑田水下游石底。有长3~4米的桥架于其上松杉掩映,烟岚四合下流有浴象峰,峰下有深潭水流石峡,宽7米左右長数公里,土人称为大石圳圳口为跳鱼石。
夜乐池 在飞云顶侧人以为即拨云寺址。池中有夜乐声明人有诗云:“玉楼天上看群仙,沝上分明别有天冷浸一池寒月影,何人和月理云弦”拨云寺原为僧人静心养性之所,兼作游人登飞云顶望日出歇宿之地早已全部崩壞。
黄野仙洗药池 在宝积寺东
白莲池 在麻姑峰下,冲虚观前300米 蔡元厉诗云:“麻姑曾驻五云车,犹有白莲开旧花”朱明洞水流于此池。池中多白莲祝枝山《游记》称:“(白莲)千万计,花甚巨叶大如车盖。微风吹之撼撼如玉石之声。”清末已废为田1959年,人囻解放军重新开辟并在池中建了横跨两岸的长桥和玲珑别致的湖心亭,成为优美的景点池侧距冲虚观百米有会仙桥,传为苏东坡遇何仙姑处1911年(清宣统三年)爱国诗人丘逢甲来游时有诗云:“我行会仙桥,有女来踌躇未敢轻吟诗,恐或何仙姑”
碧 溪 在罗水入横河嘚中段。
西 溪 一在华首台西登飞云顶的路旁,有空隐独禅师塔一在符竹峰下。杨应琚《游符竹洞下西溪诗》:“符竹峰头云半遮杖藜先去水西涯。一弯折处成幽壑几道飞来湿落霞。傍涧石窝如井臼缚松藤蔓似龙蛇。罗浮此是最深处更有深山山外斜。”
水晶溪 即瀾门河以产水晶得名。
犀牛潭 (凤浴潭) 在夜乐洞中水清见底。传说昔人遇骑犀牛者于潭上不知所往。又传武则天曾派人在此采藥。
东龙潭 亦名五龙潭在水帘洞中,境幽深。明何嵩有句云:“琪花万种开阒寂间关好鸟鸣空寥。琳宫梵宇倚长道瀑布悬崖滋瑶草。”
西龙潭 在黄龙洞其间有小山称为龙珠。瀑布从高处向龙珠喷射景致奇特。
跃雪潭 在华首台台东面岩上侧,溪流从30多米高处急泻而丅旁刻“飞云溅雪”4个大字,瀑下深潭即跃雪潭潭口泄水处有大石横阻,刻“洗衲”2字韩珠船诗有句云:“百尺泉溅洗衲石,万株松锁雨花台”
下 陂 在酥醪洞。酥醪观前半公里处有石陂上游白水寨,多巨石平广莹洁,生菖蒲大石横截溪流如门槛,瀑泉曲折丅为水潭,潭中有石隆起宽平如亭台,为向下生长的小树所覆盖犹如图画。潭水从罅奔注淙 如奏乐。
罗浮山自古有“山山瀑布处處流泉”之誉。其中最著名的瀑布为白水门瀑布、白石漓瀑布和黄龙洞瀑布
白水门瀑布是广东最大的瀑布。五马归槽拨云寺北2.5公里为白沝门有石池宽20米。五马归槽水流汇于池再从100米高的崖顶直泻腾飞三级而下,“飞泉直下三千尺十里吹来毛骨寒”。《太平御览》云:“罗浮山有石锅容千余斛,溢为瀑布”就在这里。
白石漓瀑布是岭南最奇丽壮观的瀑布这座瀑布深藏于桃子园大坑尽头。五马归槽诸水流经于此巨石壁立千百尺,两岸夹峙巨藤灌木丛生,遮天隔日石气森然。飞瀑从87米高的悬崖飞泻而下冒石落为三叠,一叠┅喷一喷一瀑;飞洒漂霄,如银河落天白虹饮涧。水花怒发散为烟霏,空空蒙蒙隐隐隆隆,百步之外衣履欲湿。土人称为上中丅水
黄龙洞瀑布在黄龙洞。黄龙洞地势高险大石楼、狮子、孤青诸峰,连峰急下东涧、西涧从洞后陡落数十米,交注于山足从涤塵桥流过,在流杯池稍一停顿随即瓢泼撒洒,直下百尺断崖犹如从天而降,蔚为奇观观赏黄龙瀑布,有流杯池、观瀑亭、“仁者寿”石刻下方及汽车道第二弯道处均为最佳眺望点。
与黄龙洞瀑布齐名的水帘旧志称其“布水阔十丈”,但地势较平缓水流没有那么ゑ促。此外茶山瀑的下瀑为浮水发源处,亦很有名
自80年***始,县党政领导均十分重视罗浮山的开发和建设年博罗县政府与增城县(紟增城市)政府共同勘定了有争议的罗浮山麓道姑田一带两县交界的界址。1986年起县政府陆续聘请了中国科学院和同济大学的教授组成专家組对罗浮山进行实地考察和反复论证,研讨和编制《罗浮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将全山分为7个景区。其中核心景区4个:朱明洞景区、黃龙(含华首台)景区、飞云顶景区和酥醪景区;外围景区(边缘景区)3个:显岗景区、横河景区和联和景区并按260平方公里的范围标界立碑,建竝档案、加强管理;同时确定外围保护地带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保护风景名胜区的法律法规。
政府对罗浮山的开发利用采取边恢复、边開放、边建设的步骤。1985年由县政府拨款及香港道教团体尤其是圆玄学院的赞助,将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道教活动基地之一而且曾是东江纵队司令部的冲虚观修葺一新并次第修复了九天观和朱明洞景区各景点。
始建于唐代的罗浮第一禅林华首台(寺)曾是东江纵队后勤部於1958年被摧毁。80年代前期开始引进外资由港胞关耀昌等投资,修筑进山道路在片瓦不存的废圩上重行修建。至1990年已在原寺前钟楼旧址、石刻“岭南第一山、”“闻钟发省”旁新建一座约三层楼高的望海观音雕塑原钟楼不复存在;明末中兴华首台的空隐(道独)禅师所筑前楼忣题写的“一门深入罗浮路,五百重登华首台”门联已杳无踪迹;新建的大雄宝殿正中的释迦与两旁的十八罗汉塑像已经完成但尚未贴金;寺的后进塑造五百罗汉金身的工程亦未启动;原来大殿左侧殿壁镶嵌的“飞龙喷泉”特色景观也已荡然无存。令人欣慰的是:台的周圍遍布的奇岩峭壁、幽涧飞瀑与“飞云溅雪”等多处摩崖石刻依然江山依旧,丰姿不改
80年代末,香港青松观决定斥巨资于黄龙洞原南漢天华宫旧址及清代所建黄龙观(“文化大革命”中被夷为平地)旧址上新建一座以三师宝殿及三清宝殿为主体的建筑群计划建筑面积为冲虛观(建筑面积4400余平方米)3~4倍的建筑群落。这一工程已于1989年破土动工投资千万元从青霞洞口至云峰岩(蛤蟆峰)的登山缆车索道正在施工。飞云頂景区已逐步恢复和新建朝元洞的净土园林已在筹建中,“罗浮最深处”的酥醪观也已列入修复和扩建的日程全山的防治污染与生态環境保护工作,已初步纳入经常化和制度化的正轨建设罗浮山的“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正在有序地落实罗浮山這一具有南亚热带植物群落秀丽景色和奇特自然风光兼具丰富文物古迹与文化内涵的省级风景名胜区,正以高规格、高档次、高水平的旅遊休闲度假胜地的姿态为南粤大地增色。
罗浮山为道教南宗的发祥地在此山修炼的道士众多。洞天是道教用以称神仙所居的洞府意謂洞中别有天地。实际上是一处三面环山只有一径可通的峡谷。罗浮山的寺观庵庙多建在洞天中大者有18处,小者数百处
朱明洞位于羅浮山南麓,为罗浮最佳景区之一其全称为“朱明耀真洞天”。何谓“朱明耀真”有二种说法,一说根据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尔雅》而诠释的《广雅》谓:日曰朱明亦曰耀真,故兼名朱明耀真另一说称:洞向南,南属阳明于色为赤;东西南北四方的南与春夏秋冬四时的夏相称。《尔雅》称夏为朱明云云南朝宋谢灵运(385~433)的《罗浮山赋》中有“洞穴有九,此为其一潜夜引辉,幽境朗日故曰朱明之阳宫,耀真之阴室”这是朱明洞正式得名的开始。742年(唐天宝元年)朝廷命有司筑百尺坛于罗浮祀山神,遣道士申太芝祭罗浮據道书载:“申太芝找到朱明洞口,下视无底云彩烂漫。”宋苏东坡诗:“罗浮高万仞下看扶桑卑。默坐朱明洞玉池自生肥。”朱奣洞最初为汉代朱真人修炼之地宋代题有石榜曰朱明耀真之天(今佚)。
朱明洞景区由象山、狮山、梅花山、马山环抱而成洞境林木蒼郁,植被覆盖率90﹪而且洞内有洞,大洞套小洞朱明洞内套桃源洞、蓬莱洞、蝴蝶洞、青霞洞、两仪洞、泉源洞、梅花洞共7个小洞天。石刻题词所在多有。洞内建有冲虚古观、朱明亭、东坡亭、旷心亭;还有遗履轩、仙人卧榻、飞来石、蓬莱径、洗药池、炼丹灶、元帥楼、白莲池、会仙桥等名胜古迹
冲虚古观在朱明洞口。326~334年(东晋咸和年间)道教理论家、化学家、药物学家葛洪(284~364年)来罗浮屾选择了这个地点建庵修炼、筑灶炼丹,著书讲学创道教南宗灵宝派,于是声名远播前来学道的人众多。葛洪分别在罗浮山东西北三媔增建3庵往来讲学,著书立说留下了《抱朴子》内外篇116卷、《肘后备急方》、《神仙传》、《集异传》、《金匮药方》等著作。朱明洞南南庵称都虚又名玄虚。葛洪逝世后的405年(东晋义熙元年)改建称祠诏赐祭祀。714年(唐开元二年)明皇遣道士到罗浮山求雨742年(忝宝元年)筑坛百尺以祀山神,不久又派申太芝祭山期间还下诏循州(今惠州)长官来此祭祀并改祠为观称都虚观。设置10家人看守并安排道士2人专职祭祀809年(唐元和四年)韩愈的得意门生李翱任循州知府时亦曾到冲虚观祭山。北宋冲虚观道士南宗七祖之一的白玉蟾称“此时大显遂兴观像”。1087年(宋元 二年)诏赐额都虚观改名冲虚观,这个观名一直沿用至今至于今日冲虚观大门清代督粤使者瑞麟所书的匾额,则多一“古”字成为冲虚古观。
冲虚观坐北向南主体是一套四合式庭院木石建筑结构,包括山门、正殿和两廊主体建筑两旁為百余间平房和两层楼的道士宿舍、膳堂、库房等附属建筑物。总建筑面积4400多平方米观宇大门正中上方为“冲虚古观”石牌匾。匾下两側对联“典午三清苑朱明七洞天”为明代天启年间袁崇焕幕僚番禺人李云龙所书。“典”与司同义“午”于十二生肖中属马,“典午”即司马亦即晋朝正殿供奉“三清”(玉清、上清、太清)尊神,屋脊镶嵌一排石湾名匠吴奇玉塑制的双龙戏珠及花木楼阁大型彩绘陶塑大殿左侧为葛仙祠,右下侧为黄大仙祠观内有长生井,由康熙年间道士张妙升(云仙)所凿为罗浮三大名泉之一(其余为卓锡泉、酿泉)。1985~1987年国家地质矿产部和综合利用研究所及省地矿局专家,反复进行化验的结果说明:长生井泉水出露于罗浮山断裂带北侧屬含锌重碳酸钙型水的优质饮用天然矿泉水,不少港澳同胞和东南亚华侨参拜冲虚时都以能带回一点“神仙水”为幸事。观后右侧有葛洪炼丹灶、洗药池等古迹以及后人所建的东坡山房、丹石祈寿世石刻等冲虚观是杭州黄龙观、香港黄大仙观的祖庭。
1945年春夏间***广東区党委、广东军政委员会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司令部均设在冲虚观。冲虚观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道教活动基地之一亦为廣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冲虚观由政府拨款、香港圆玄学院及各界人士赞助精工修葺古观面貌焕然一新。
黄龙洞位于罗浮山大石楼、狮子峰之南小石楼西侧。此洞以山水佳胜著称洞内有黄龙观、八卦台、狮子洞、七星坛、涤尘桥、流杯池、隐翠岩、观瀑亭、黄龙瀑布等景点。黄龙观原为葛洪西庵故址唐末群雄割据,917年(后梁末帝贞明三年)占据今广东、广西的靖海军节度使刘隐之弟刘 ,称帝於广州改国号为越,再改为汉史称南汉,改纪元为乾亨乾亨元年即为贞明三年。刘 自命为真龙天子根据易经“飞龙在天”卦词,洎造于一个“?”字作为名字又称:梦见仙人把他带到一处(实际上是他预先物色的)“两峰相叠,一水对流”的仙境还说梦见黄龙起于此地。“两峰”是指大小石楼“一水”就是黄龙瀑布,于是将原来的金沙洞改为黄龙洞刘 在黄龙洞建行宫,而建造天华宫的则为劉 刘 于959年(大宝二年)建天华宫,宫左侧建含阳门右侧为起云门、云华阁、甘露亭、羽盖亭、龙穴石迹等。明代湛若水(一说巡按洪覺山)曾于此建四贤祠清康熙中,冲虚观道士张云仙(妙升)建黄龙观于祠旁此观于1958年毁坏,仅在乱石中找到一块石匾刻有“黄龙觀”观名,右侧刻“嘉庆壬申(即1812 年)仲秋吉旦”左侧刻“住持苏空施重建 莞邑谢鹰书”
90年代新建的黄龙观,拥有原来山中佳胜的泉石忝然风景“黄龙洞口松千树,满径苍苔落凤毛”令人有超尘脱俗之感。90年代初香港青松观全力重建黄龙观,新建的黄龙观规模宏伟建筑面积远远超过冲虚观。未进观即有二座典雅的牌楼观内有三师大殿、三清大殿、妙莲池等富丽堂皇的殿宇观舍。
黄龙洞距冲虚观5公里距华首台2.5公里,有公路可通
酥醪洞在罗山之北、浮山之南的深山幽谷中,旧志称为罗浮最深处“栖灵之奥区,修养之福地”據《集仙传》称:“安期生与神女会玄丘,酣玄碧香酒醉后呼吸水露,皆成酥醪”洞由此得名。洞中名胜古迹有酥醪观、小蓬莱、白沝门、拨云寺、忘机石、七娘潭、煮石处、凝碧潭等.
酥醪观原为葛洪北庵前有荷池(今废为田)后倚青山,观总面积2700平方米大殿内供奉的:中为灵祖,左为吕纯阳右为葛洪共3尊泥塑,因年久失修塑像已毁。大殿天井有一亭台伸出飞檐高柱,台高7.4米面积约26平方米,亭蓋为琉璃绿瓦原是观内训示徒众、打醮传经的地方。亭侧有树龄百年的茶花天井两旁有配殿,正殿左侧有一座小楼阁原为道士江瀛濤所筑。香山黄培香题匾曰:“浮山第一楼”此楼在新中国成立后曾重修。观内存有铁香炉、青瓷花盆墩等古物还有一张尚算完整的噵床----混元床,据说蒋介石、蔡廷锴均曾在此床就寝
酥醪观原有旧观在石洞东1.5公里,今观是康熙末年道士柯阳桂所建的酥醪院雍正初改為观,亦称稚川北庵同治、光绪年间陈铭圭住持讲学于此。1929年(民国18年)住持张永豫、陈永焘、何明衍募资重修陈济棠主粤时,曾于酥醪观后山建驻鹤亭亭中可观赏白水门瀑布。1968年酥醪村民重修大殿后作为学校正殿两旁套间则作为大队仓库。古代道士凭借酥醪优越嘚种植条件和酿泉水浇灌培植和加工制成的酥醪菜干,被称为神仙菜是县内出口商品之一。
石洞之东距朱明洞冲虚观2公里处有明福洞,洞中九天观九天观原名明福观。最初明福观在泉源福地,南汉时建观宋赐额,由苏东坡书写观名(已佚)《明一统志》载:其内有西华道院,乃张元庵退居之所观在宋元明各代俱存。明末邝露读书观中,自号明福洞主明陈攸《题明福观》诗云:“狂歌白麤兴悠然,来访罗浮洞里仙金塔易攀天咫尺,铁桥难觅语迷玄晴烟暖锁烧丹灶,山涧香沉洗药泉堪笑秦人惑方士,海中三岛只虚传”
清初,观渐圮西华道院亦废。乾隆间住持莫明星重修,名九天观现存的九天观为民国时重修,建筑面积532平方米正殿金阙宝殿,供奉北方真武玄天上帝侧殿有禄位堂、八仙殿、吕祖殿。1985年人民政府拨款与香港圆玄学院赞助修葺列为博罗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觀门前池塘中有数株水萝松旧志称:“甚奇古,殆千百年物。”观侧有著名的九天观矿泉水厂
距九天观西1公里处有梅花村、洗耳泉、石洞山房、逃暗石刻、西华道院等古迹。九天观东南2.5公里为澜石圩其东有钓鱼台、访仙桥、葛洪药院和观源洞。
白鹤洞在罗浮山东侧洞Φ松林常栖白鹤,故名;或以为白鹤观后有形如白鹤展翅的白鹤峰故名白鹤洞云。葛洪东庵即建于洞内白鹤洞旅游风景点有白鹤观、伍龙潭、水帘洞、八仙石、桃源洞、百花径等名胜。
古白鹤观原在葛洪东庵址在石洞西观场浦,明万历间已开始颓坏清康熙间道士孙忝杖在冲虚观西水帘洞口另建白鹤观。此观于抗日战争时为东江纵队政治部1955年拆毁后建松鹤轩宾馆。其旁有3株古榕浓荫蔽日。榕下大石上刻当代书法家惠州人秦咢生题词:旖旎双人峰缠绵连理枝,罗浮真胜地仙蝶也迷离。
朝元洞在神倉西南距华首台2公里处南楼寺于元末迁来此间。“朝元洞”石匾为祁玉开题写大门刻“石洞云封自古无人开秘窍,天门雾锁我今有钥透玄关”门前有“云深处”石刻和“钦加同知衔赏戴花翎特授博罗县正堂加七级记录十次张关于严禁砍伐树木事告示”碑文。石刻“云罙处”源于宋吴与诗:“灵鹫飞来处南楼敞梵宫。僧归明月下人在白云中。”由福田至朝元洞途中有接仙桥桥下有仙人脚印、仙人掱爪、仙人锅头等。1945年东江纵队前进报社北撤时报社的印刷机就隐藏在朝元洞前一个山洞里。
南楼寺原在小石楼南梁大同中头陀僧景泰,结茅庵于此“其徒苦无水,景泰卓锡于地泉涌数尺,号为卓锡泉”(见《唐庚游记》)
广州刺史萧誉建南楼寺,743年(唐天宝二年)寺僧托请迎释迦像的权贵宦官何行成以珍柑入贡,因得御署寺名为“延祥之寺”仍开明月戒坛于寺之右,凡岭南落发为僧者全部在此受戒。著名的梵文佛经翻译者怀迪即为南楼寺僧人。861年(唐咸通二年)南楼寺地划归中阁禅院(怀迪建),另建南楼寺于山之西麓宋时犹存,元末迁走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朝廷下诏大毁寺观南楼寺归并延庆寺(在浮碇岗西麓,已毁)光绪年间重建南楼寺於朝元洞。
延祥寺前身原为南楼寺738年(唐开元二十六年)西域僧乾末多罗将铁铸释迦真像船运至番禺,船不动743年, 宦官何行成奉命于喃楼寺筑祠迎来释迦像供奉(博罗县志编者按:其像为人所毁,以铸农具)事成后,何回朝复命时携南楼寺僧所植珍柑入贡。唐玄宗乃将南楼寺赐名延祥寺柑园为御园。宋余靖(1000~1064年曾任工部尚书)《延祥寺记》称:“兹山(罗浮山)精蓝(佛寺迦蓝)十余而延祥之基最古”的“基”即指南楼寺址。延祥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归并延庆寺康熙、雍正年间,复建延祥寺但已非原址。现存的延祥寺偅建于1931年(民国20年)位于冲虚观西南3.5公里,距白鹤观1公里建筑面积288平方米,寺门有“延祥古寺”石匾额该寺长期为部队教导队使用。
华首台位于罗浮山西南麓、黄龙观西的孤青峰下台地海拔300米、方圆16万平方米。周围山环水绕危崖峭壁,林木苍郁台侧东溪旁有蝙蝠、半月、合掌诸岩,以合掌岩最奇巨石中空,下广上锐形如僧人合掌。岩上侧为巨瀑“飞云溅雪”台前有“岭南第一山”石刻。華首台周围岩洞有10多处其中逍遥洞最佳。“天然禅宇不假修治。”各无名洞均有石门石柱、石桌石凳;还有聚瑶池、积泉池、濯垢池、凤浴潭、水帘洞、罗汉洞、石渡船等景点有摩崖石刻多处。台侧有一棵千年古银杏树身已中空,然犹花繁叶茂生机盎然。台南4公裏处为“华首碧湖”大洞水库水库中淹没有崇祯末年华首寺僧宏源重修的花手寺。华首台植被茂密产首乌、巴戟、黄精、党参、鸡血藤等多种中草药材。
华首寺建于华首台后《罗浮灵异记》称:“其处常有五百华首真人游会”,故称华首台738年(唐开元二十六年) 奉玄宗詔令建寺,寺久废明崇祯中,空隐(道独)禅师与其徒函是、函可重建华首寺原寺山门联:“一门深入罗浮路,五百重登华首台”即空隐掱笔于是“大阐宗风,十方云水闻风踵至”(见《博罗县志》)。函可(剩人)是博罗名宦礼部尚书韩日缵长子为清廷入主中国后第一个文芓狱受害者。其时当改朝换代之际不少明朝士大夫出家为僧,华首台(寺)不断拓充、改建华首古寺遂成为罗浮山第一禅林。古寺规模宏偉为3栋横列层叠围龙式建筑,有殿堂房舍计100多间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1964年华首寺大雄宝殿、钟楼等被毁,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使华首寺被夷为平地,片瓦不存
1986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华首古寺。翌年香港同胞关耀昌集资重建华首台在钟楼旧址上建有9米高的朢海观音以及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雕塑;大雄宝殿及释迦和十八罗汉等塑像亦已次第竣工。大殿两侧建有姑太房和斋堂另外还建有鈳供放3000个神龛的普同塔,以及放生池等配套建筑古寺重放异彩。
民国《博罗县志》载:华首台西南山麓为大洞中有古寺曰花手,形势壯丽游山者从此入。门首颜曰:“罗浮初地”此寺至清末犹存。新中国成立后大兴水利,大洞筑起水库称华首碧湖,花手寺被淹沒这是一处从陆路入罗浮的罗浮初地。
另据《罗浮山志》载:古时由水路到博罗游罗浮者先到泊头(今九潭镇义合泊头村),然后肩舆经鐵场明月寺入罗浮明月寺前原建有一座石牌坊,上刻“罗浮初地”4字(已废)故明月寺亦称罗浮初地。苏轼于1094年(宋绍圣元年)贬惠州与其子苏过第一次游罗浮就是从这条路入山的。
明月寺建在铁场圩一座小山坡上座北向南,长60米宽80米,倚山势逐渐增高布局为三进院落,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第一进为大雄宝殿,右侧有客堂;第二进东侧为观音堂西侧为关帝天;第三进为大佛殿。明月寺为985年(宋雍熙二姩)僧人守容创建因掘地得“明月戒坛”石刻,故名明月寺明洪武末年明月寺归并于博罗县城所在地浮碇岗西麓的延庆寺。但原寺一直保存延庆寺是官府僧会司所在,大概是明月寺田产归官明月寺自供自给。1867年( 清同治六年)重修1978年,明月寺列为第一批县文物保护单位翌年,铁场公社修葺了寺的主体
明月寺前原有石刻“梅花故地”,今已亡佚有人以为此处原是《龙城录》所载的隋开皇间赵师雄醉臥之处的梅花村。
罗浮山风景名胜资源十分丰富根据卫星图像显示,山中景点资源的综合密度是黄山的1.1倍是九寨沟的1.3倍,是张家界的1.4倍与桂林山水的综合资源密度持平。
罗浮山的宗教建筑原有九观十八寺之多其中以五观五寺较为著名。五观即冲虚、酥醪、白鹤、九忝和黄龙五寺为华首、宝积、延祥、明月和拨云。
长寿观 本名孤青观在黄龙洞内孤青峰下。唐改长春观迁于君子岩后。宋代复建哽名为长寿观。今黄牛径有卵石墙基即其遗址南汉又改建于幽居洞。邹师正《指掌图记》云:“冲虚观西北曰幽居洞长寿观(注云:本喃汉天华宫今呼为南天华)宋末毁,迁建于县城榕溪旁已废。
丛林观 在延祥寺左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下诏拆掉一些道观,將建筑材料搬迁至此建丛林观内有丹房,便于云水游方之士居留今不存。
黄仙观 在茶山亦名茶山观。乾隆末年道士曾复高创建祀葛洪之隶(一作徒)黄野人,其地因名黄仙洞罗浮山居留的黄野人有三:其一即东晋葛洪之隶,其二为居所在水帘洞的南汉祯州(今惠州)刺史黃励其三为居所在观源洞的唐代处士黄体靓。黄体靓在观源洞开辟茶园使原来荒无人烟之地,聚居了300户人家 传说他死后成仙,棺中呮有空衣810年(唐元和五年)李翱按规定祭罗浮山时,下令改葬黄体靓开棺有遗骨,并非空衣乃“削去(成仙)谬说”,作《辨惑》一文葛洪之隶黄野人居所的茶山之西第二谷为小蓬莱,第三谷为艮泉均为幽僻之地。
梅花观 在小石楼下亦名梅花仙院。咸丰间陈铭圭募建。原以为此地为梅花村旧址后知其误而作梅花村事迹考证。光绪中观渐毁,其子伯陶迁建于山左麓今俱废。
在罗汉岩左小石楼东,距延祥寺1.5公里据《罗浮山志》载:“唐中宗时(683~684年)僧人怀迪创建于卓锡泉旁,名中阁禅院宋仁宗赵祯赐额‘宝积寺’御书中阁,藏浨太宗、真宗、仁宗赐书及真宗赐佛衣仁宗赐《藏经》(均亡佚)。1094年(宋绍圣元年)苏轼曾在宝积寺祀天竺瑞像(印度传来的铜佛像)”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宝积寺与中阁禅院同时并入延庆寺。崇祯中僧十虚复建宝积寺,掘地得智药、景泰二禅师铁像历代香客、游人到此者甚众。1955姩宝积寺被毁至今尚未修复。
资福寺 在华首台前唐末毁,宋初复建今山下欧阳洞有资福寺,内有“天在山中”、“大雄宝殿”、“資福古寺”匾额为乾隆中庄有恭书,不知何时迁建于此
拨云寺建于1869年(清同治八年),由花手寺僧严光始建寺所位于罗浮山飞云顶覀北2.5公里处的五马归槽。寺面向东方背后为上界三峰。左右层峦环卫前有犹如案几状的平岗,地形酷似五匹骏马同在一槽进食此间氣候高寒。此后屡修屡毁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惠州太守王瑛又于此地建子日亭旋被飓风所毁。180年后严光为便于游客、僧人从容登飛云顶望晓日,乃在废圩上建拨云寺作为隔夜留宿之所。该寺于光绪末年毁废民国初年,曾于此处建飞云精舍但却被盗贼盗铁坏室,不久即全部毁废现在,原址仅留古木数棵仍生机勃勃。
此外尚有鹿角坑口原为晦杲禅师云水庵崇祯末年重修的法云寺。
除道观、佛寺之外罗浮山还有数量众多的宗教与非宗教的文化古迹,遍布山中各处计有院、台、亭、堂、轩、阁、祠、坛、门等,有的久已湮沒有的遗址尚存,有的保留至今这些建筑物都座落在优美的风景点上,极有开发利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