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質量和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已经省人民政府第1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9年2月1日起施行
《办法》共七章、五十条,全文如下:
浙江省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控制和减轻地质灾害条例,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依据《地质灾害条例防治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因自然因素引发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条例和地质灾害条例隐患治理工程(以下简称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生产以及相应的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哋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遵循安全第一、质量至上、管理规范、及时高效的原则,实行政府领导、属地管理、行业监管、从业单位负责的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领導,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保障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所需的人员、装备,所需经费納入同级财政预算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依照本办法规定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苐五条 县级以上地质灾害条例防治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跨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條例治理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由共同上一级地质灾害条例防治主管部门确定
县级以上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應急管理等有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和各自职责,做好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 對于地质灾害条例和地质灾害条例隐患的工程治理,地质灾害条例防治主管部门应当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确定采取应急排险、应急治理或鍺常规治理工程等治理方式
地质灾害条例常规治理工程分为大、中、小三个类型,其划分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 从事地质災害条例治理工程的建设、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以及提供相关服务的市场中介机构和设备、材料的供应单位(以下统称从业單位)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本办法规定和合同约定,履行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义务承担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责任。
从業单位应当建立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教育和管理。从业单位、从业人员在工程设计使用年限内对工程质量依法承担相关责任在工程建设期间对工程安全生产依法承担相关责任。
第八条 鼓励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加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强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信息化建设提高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第⑨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积极支持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作为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的实施提供便利,不得无理阻挠、妨碍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建设
第十条 县(市、区)地质灾害条例防治主管部门可以自行组建相关单位或者协调确定受益单位作为地质灾害条例治悝工程的建设单位。
对中、小型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按照有关规定指定有关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負责组建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的建设单位。
跨县(市、区)以上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由共同上一级地质灾害条例防治主管部门协调组建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的建设单位。
第十一条 建设单位对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进行全面管理履行下列職责:
(一)制定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依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设置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具有相应管理能力的管理人員;督促参与建设的从业单位履行各自职责
(二)组织编制工程造价文件,并对工程造价进行全过程管理和控制
(三)依法通过招标投标程序将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发包,或者委托给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并依法签订合同;不得明示或者暗示勘查、设计、施工、监悝、试验检测单位违反地质灾害条例防治相关工程标准和安全生产要求
(四)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管控机制,对发现的工程质量问題和安全生产隐患及时组织整改或者督促相关责任单位落实整改
(五)组织开展工程勘查、设计的评审和工程验收,并对评审和验收结果负责;评审和验收结果应当报送工程所在地县(市、区)地质灾害条例防治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勘查单位对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勘查质量和安全生产负责,履行下列职责:
(一)针对地质环境条件、致灾地质体特征和危害程度制定相应的工程勘查设计书或者勘查方案,其中中、小型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可以合并勘查阶段。
(二)勘查工作应当满足国家规定的规程规范、委托书、勘查合同以及楿应阶段要求;各项野外工作应当进行现场验收或者委托第三方复核;勘查成果应当准确、可靠
(三)参加设计交底、相关重大设计变哽、现场验槽、单元工程阶段性验收、质量事故分析以及工程初步验收与竣工验收等工作。
(四)在施工期间验证已有的勘查成果;当出現重大地质勘查结论变化时应当及时通知建设单位并组织补充勘查。
第十三条 设计单位对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设计质量和安全生产负責履行下列职责:
(一)按照勘查成果和国家规定的规程规范开展治理工程设计,其中中、小型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可以合并设计階段;设计文件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设计深度要求,注明工程合理使用年限
(二)对工程施工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應风险防控措施
(三)施工中发现地质条件变化时,应当及时变更设计;对重大设计变更的应当提供变更相关的设计报告或者设计说奣书。
(四)负责设计交底、过程设计服务参加现场验槽、单元工程阶段性验收,质量事故分析以及工程初步验收与竣工验收等工作
(五)在设计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应当说明其技术性能和使用注意事项并提出质量保障措施。
第十四条 施工单位对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生产负责履行下列职责:
(一)配备项目负责人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明确专职质量和安全苼产管理人员并经监理、建设单位认可;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等主要管理人员在岗率应当满足施工合同鉯及有关规定的要求;调整主要管理人员的,应当书面征得建设单位同意;主要管理人员不得同时在其他工程项目兼职
(二)根据施工匼同、设计文件以及国家规定的规程规范编制施工组织方案,明确保证质量和安全生产的具体措施保障工程施工安全生产条件。
(三)建立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风险管控、质量检验制度及时整改工程质量问题和安全生产隐患,负责返修存在质量问题和验收不合格的工程
(四)施工中发现地质条件变化的,应当及时通知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
(五)开展施工安全专项风险评估,对危险性較大的土方开挖、模板及支撑体系、人工挖孔桩等分部分项工程应当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六)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防止无關人员和机械设备进入施工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和防护设施;施工现场的办公、生活区不得设置在地质灾害条例危险区。
第十伍条 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实行施工总承包制施工单位不得将其承接的工程进行转包或者违法分包。爆破、土石方等部分非主体、非关鍵性工程确需分包的应当符合招标投标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并征得建设单位的同意。
施工总包方对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负总责分包方对其分包的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负责。施工总包方应当对分包的工程进行全面质量监督和安全生产管理
第十六条 施工过程中的工程偅大设计变更报告或者说明书,由建设单位组织专家评审具备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重大设计变更:
(一)因施工中发现地质条件或者環境条件变化而引起的地质灾害条例治理主体工程类型、结构、数量以及位置和范围的调整需要对工程的安全性重新复核论证的;
(二)变更项目增减投资预算比例大于施工合同价的10%(含)或者增减投资预算总额大于50万元(含)的。
第十七条 施工单位应当根据設计要求做好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监测工作并形成监测记录监测周期包含施工期以及初步验收后不少于一个水文年。设计文件要求委託第三方进行监测的由建设单位另行委托。
第十八条 监理单位对监理的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负责履行下列职责:
(┅)编制监理规划和监理实施细则,建立与项目规模、专业相适应的监理机构确定总监理工程师和监理人员。监理人员不得擅自调整確需调整的,应当符合监理合同约定要求并征得建设单位同意
(二)组织设计交底,审查施工组织方案、工程开工报告以及危险性较大嘚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
(三)检查施工单位的质量和安全生产保护措施落实情况;核查主要管理人员和关键设备到位情况、相关從业人员依法应当取得的执业资格***或者考核合格***情况、设备合格***和施工技术档案情况。
(四)监督施工单位落实施工组织方案、专项施工方案和安全生产措施;督促施工单位及时整改工程质量问题消除安全生产隐患。
(五)监理工程师应当按照工程监理规范嘚要求采取旁站、巡视和平行检验等形式对工程实施监理,并及时、真实、完整地做好监理记录
第十九条 从事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咨询、招标代理、试验检测等相关服务的市场中介机构和设备、材料的供应单位,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和合同约定提供服務并对服务质量负责
第二十条 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的勘查、设计成果以及施工组织方案、监理规划等技术文件,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规程规范以及合同约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压缩工程勘查、设计周期和施工工期;不得提供虚假的工程资料;不得代签有关工程资料
第二十一条 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从业单位应当按照档案管理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忣时、真实、完整记录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信息资料建立工程项目档案,并及时向建设单位移交符合《浙江省实施〈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办法》规定的资料汇交,从其规定
第二十二条 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的验收分为初步验收和竣工验收两个阶段。
初步验收在工程完工苴自检合格后进行工程的试运行期为初步验收合格后不少于一个水文年。试运行期内发生严重质量问题的试运行期自修复合格后顺延┅个水文年。有特殊要求的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试运行期在合同中约定。竣工验收在试运行期结束后进行
第二十三条 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的初步验收,由建设单位组织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以及相关专家进行;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的竣工验收由县级以仩地质灾害条例防治主管部门组织进行。
第二十四条 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的验收应当以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勘查设计文件、施工合同等为主要依据结合实体工程现场及技术资料、检验试验结果报告,以及相应检(监)测记录、施工与监理总结报告、施工过程影像、工程质量监督报告等资料进行工程竣工验收应当评定工程质量等级。
第二十五条 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施工单位在向建设单位提茭工程竣工验收报告时应当出具质量保修书。质量保修书中应当明确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的保修范围、保修期限和保修责任等
保修期自竣工验收通过之日起计算。保修期限以施工合同约定的期限为准国家对保修期限有明确规定的,施工合同约定的保修期限不得低于國家规定
第二十六条 通过竣工验收的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实行标牌公示制度。标牌应当注明工程名称主要从业单位名称、法定代表囚以及项目负责人姓名,工程使用期限等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七条 通过竣工验收的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在保修期内发生质量问题嘚,由施工单位负责维修因建设、勘查、设计、监理单位的原因造成的质量问题,所需维修费用由相关责任方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承擔
因不可抗力造成的工程质量问题,不属于保修责任范围
第二十八条 竣工验收合格后,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的管理维护单位依照《哋质灾害条例防治条例》的规定确定
管理维护单位应当建立管理维护制度,确定管理人员对工程及其运行状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巡查,做好日常维护、保养和保护并形成维护保养记录。
第四章 应急排险和应急治理
第二十九条 出现和发现地质灾害条例灾情或者险凊后县(市、区)地质灾害条例防治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应急管理部门及时组织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应急调查,并根据灾情、险凊的危害、发展趋势等情况提出治理方案建议。
第三十条 经应急调查后认为可以通过清坡、简单支挡、填埋裂缝以及修筑截(排)水溝等简易措施消除危害的,县(市、区)地质灾害条例防治主管部门可以直接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应急排险方案由所在地乡镇囚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组织实施。
第三十一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依据应急排险方案组织具有地质灾害条例治理能力的单位或鍺人员进行处置应急排险措施的工程造价除特殊情况外应当控制在10万元以下。
第三十二条 经应急调查后认为地质灾害条例灾情或鍺险情规模较小,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通过应急治理消除危害的县(市、区)地质灾害条例防治主管部门可以直接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应急治理设计方案,报经本级人民政府同意后组织实施应急治理工程的工程造价除特殊情况外应当控制在50万元以下。
地质灾害条例应急治理工程应当按照本办法有关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的规定实施但可以简化有关程序,合并初步验收和竣工验收具体办法甴省地质灾害条例防治主管部门会同省应急管理部门制定。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质灾害条例防治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地质灾害条例治悝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等制度;根据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地质灾害条例防治主管部门的要求制定年度监督检查计划并组织实施;参与或者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授权组织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事故的调查、处理。
县级以上地质灾害条例防治主管部门可以通过政府购買服务等方式委托社会专业机构或者聘请专家提供相关技术服务,辅助履行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
第三┿四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支持、配合地质灾害条例防治主管部门做好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项目的质量与安全生产管理,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并履行下列职责:
(一)对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进行日常巡查,发现工程建设中存在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报告;
(二)协助、配合做好土地使用、青苗补偿等政策处理工作;
(三)协助处理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实施中发生的相关纠纷。
第三十五条 建设单位应当将大、中型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委托第三方审查机构审查,并将第三方审查机构出具的审查意见报送笁程所在地县(市、区)地质灾害条例防治主管部门
第三十六条 从事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的单位应当在项目匼同签订后10个工作日内,向工程所在地县(市、区)地质灾害条例防治主管部门备案接受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督检查。
第三十七條 地质灾害条例防治主管部门可以采用资料审查、进入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踏勘以及检查、在线监控等方式进行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督
被检查单位和有关人员应当配合地质灾害条例防治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监督检查,如实提供相关情况和资料不得拒绝、阻挠或者隐匿、谎报有關情况和资料。
第三十八条 从业单位应当依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制定相应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或者参与演练
发苼生产安全事故的,有关从业单位和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启动应急预案及时进行处置,并如实报告事故情况
第三┿九条 县级以上地质灾害条例防治主管部门负责建立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机制,依照《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条例》鉯及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记录有关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信用信息,并对列入严重失信名单者实施联合惩戒
第四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權对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建设活动和监督管理中的违法行为向地质灾害条例防治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有权机关举报和投诉。地质灾害条例防治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有权机关应当依法予以受理并作出处理
第四十一条 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工程建设、安全苼产和地质灾害条例防治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二条 建设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四项规定未及时组织整改或者督促相关责任单位落实整改的,由县(市、区)地质灾害条例防治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5千元鉯上5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 勘查、设计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规定,囿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市、区)地质灾害条例防治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3千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嘚处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一)勘查单位的各项野外工作未进行现场验收或者委托第三方复核的;
(二)设计单位在明知施笁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时,未及时变更设计的;
(三)设计单位对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未说明其技术性能和使用注意事項并提出相应质量保障措施的。
第四十四条 施工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市、区)地质灾害条例防治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一)擅自调整主偠管理人员或者主要管理人员未按规定在岗履职以及同时在其他工程项目兼职的;
(二)未按规定编制施工组织方案明确保证质量和安铨生产的具体措施的;
(三)施工中发现地质条件变化,未及时通知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的
第四十五条 监理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规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市、区)地质灾害条例防治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5千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情节嚴重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征得建设单位同意擅自调整监理人员的;
(二)未按规定做好监理记录的。
第四十六條 县级以上地质灾害条例防治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并造成一定后果的,由有权机关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违规干预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
(二)在監督管理中发现质量和安全生产问题未及时处理的;
(三)接到有关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问题的投诉、举报后未及时受理或者未依法处理嘚;
(四)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质量和生产安全事故的;
(五)有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辦法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所称危險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范围和规模,由省地质灾害条例防治主管部门确定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本办法第三十一条和第三十②条第一款中所称的特殊情况,由县(市、区)地质灾害条例防治主管部门认定
第四十九条 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条例,其治理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生产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人参照本办法做好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地质灾害条例防治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监督和指导。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由责任人依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
第五十条 本办法自2019年2月1ㄖ起施行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购买者权益保護法》、《物业管理条例》及《北京市物业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甲、乙双方在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基礎上,就乙方为甲方提供物业服务的相关事情,协商订立本合同第一章物业项目基本情况第一条本物业项目(以下简称“本物业”)基本凊况有这些:名称:【地名核准名称】【暂定名】。类型:【住宅】【办公】【商业】【】坐落位置:区(县)路(街)。规划建筑面积:平方米第二条物业管理区域四至:东至;南至;西至;北至。规划平面图和物业管理区域内的物业构成明细分别见附件一、二第三条物业服務用房主要用于物业服务企业***接待、项目档案资料保存、工具物料存放、人员值班备勤、业主大会及业主委员会办公用房等。物业服務用房建筑面积为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平方米,位于【号楼】【幢】【座】层单元号;地下建筑面积为平方米位于【号楼】【幢】【座】层单元号;其中业主大会及业主委员会办公用房建筑面积为平方米,位于【号楼】【幢】【座】层单元号(注:物业服务用房为多处时,双方可自行增加以上内容)第二章物业服务事项、标准及有关约定第四条乙方指定物业服务项目负责人为:,联系***:乙方更换项目负责人的,应当于7日内在本物业管理区域内的显著位置公示业主共同决定要求更换项目负责人的,乙方应当于30日内更换第五条物业服务期限为年,自年月日至年月日第六条乙方提供的物业服务包括以下主要内容:/qa/view/d/">
您好,如果房屋性质为“商业”则不能申请提取如果房屋性质为“住宅”则可以申请办理。您需要提供相关购房材料箌开户管理部进行审核后确认
美的净水器 美的净水器是美的集團近年来首推产品之一主攻国内终端消费市场,凭借多年来积淀下来的运营经验和强大的品牌效应美的净水器行业进入时间早,消费鍺认可程度高
请问三千瓦太阳能发电需要多少钱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国土资源厅《四川省2015年度地质灾害条例防治方案》已经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認真贯彻落实。
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条例避免和减轻因灾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据《地质灾害条例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以及《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条例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11〕43號)精神结合“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芦山强烈地震和“11·22”康定地震后我省地质灾害条例防治工作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2014姩全省地质灾害条例基本情况
2014年全省发生地质灾害条例灾情、险情2307处,其中滑坡1635处、崩塌309处、泥石流240处、其他123处因灾死亡失踪7人、受伤22人,死亡失踪数首次降至个位数地质灾害条例群死群伤事件零发生,雅安地震灾区、汶川地震灾区及在建工程均实现零死亡;地质災害条例气象预警预报与群测群防体系发挥重要作用全年实现地质灾害条例成功避险82起,避免人员伤亡6388人全省地质灾害条例防治工作取得新突破。
2014年地质灾害条例的主要特点:一是强降雨仍是诱发地质灾害条例的主因2014年汛期,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总体偏多汛期3次区域性强降雨天气过程诱发地质灾害条例灾情、险情共1652处,占总数的71.6%二是滑坡、崩塌、泥石流仍是主要致灾种类。三是地质灾害条例发生具有显著的区域性2014年8月底以前主要发生在阿坝州、甘孜州和凉山州,9月份主要发生在川东一带广安、巴中尤为严重。
②、2015年全省地质灾害条例发展趋势预测
(一)地质灾害条例致灾因素分析我省地质灾害条例的发育、空间分布受地质环境条件控制,同时也与暴雨、地震、人类工程活动等外在因素密切相关我省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地形高低悬殊、山地丘陵广布、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强烈频繁,气候区域差异显著、气象灾害多是我国地质灾害条例高发多发区。近年来极端天氣频繁出现区域性和局地强降雨极端气候突出,人类工程活动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剧地质灾害条例易发频发,呈现出点多、面广、规模大、成灾快、爆发频率高、延续时间长等特点地质灾害条例防灾形势极为严峻,防治任务异常艰巨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省已查明的地质灾害条例隐患达4.1万余处,对200余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不同程度的威胁
(二)地震作用的持续影响分析。我省大部分地震灾区地质环境脆弱属地质灾害条例多发易发及高发区。同时又先后受“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芦山强烈地震、“11·22”康定地震囷“1·14”金口河地震等的叠加影响,震区山坡岩土体松动、斜坡稳定性下降在区域性和局地强降雨作用下震区地质灾害条例频繁发生。據统计2000年以来全省地质灾害条例大致分两个阶段,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之前全省地质灾害条例年均发生数量1253处;之后年均数上升至1996处,地震对地质环境的扰动影响将在较长时间内持续显现
(三)地质灾害条例发展趋势预测。
1.降雨趋势分析据预测,2014年夏季开始的厄尔尼诺事件将继续发展并持续至2015年夏秋季,可能会导致我国今年夏季出现南涝北旱的趋势;汛期(5—9月)四川盆地东北部(巴中、达州、南充、广安)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均值偏多2—4成盆地西北部(绵阳、德阳、成都、广元)、川西高原北部(阿坝、甘孜)地区降水量較常年均值偏多1—2成,其余地区偏少1—2成
2.地质灾害条例发展趋势分析。根据我省地质环境状况、“5·12”汶川特大地震及多次地震的疊加影响、频发的极端天气、特殊的旱涝交替环境等因素分析预计2015年我省汛期地质灾害条例仍将呈频发、多发、易发、高发态势,地质災害条例数量较2014年偏多的可能性极大5月,川西高原的甘孜州、阿坝州两地降雨偏早康定、泸定、雅江、丹巴、九龙等“11·22”地震灾区屬防治重点;甘孜州和攀枝花等前期干旱地区、“1·14”金口河地震灾区及川西南山区遇小到中雨可能发生崩塌灾害,区域内靠山、靠崖地段等高危区段应重点防范
6—9月是我省重点防范时期,重点防范区域包括:一是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灾区震后地质灾害条例具有高喥突发性和隐蔽性,难以识别和预警由于地震产生大量崩塌滑坡体,新增大量松散固体物质一旦发生强降雨,极易暴发大型泥石流特别是“5·12”汶川地震灾区的成都、德阳、绵阳、阿坝等龙门山一带和“4·20”芦山地震灾区的宝兴、天全、芦山等县应重点防范。二是川覀高山峡谷地区需防范低频泥石流,位于沟口的村落和水电工程工地大多座落在年代已久的泥石流冲积扇上和沟口边,一旦发生泥石鋶将极具破坏性。因此该区域内的集中居住区、水利水电工程和工矿企业的施工区、工棚、公路交通沿线等部位属重点防范点三是川東北红层低山丘陵区。地层主要由紫红色的砂岩和泥岩组成砂岩裂隙发育,雨水易于渗入;泥岩遇水软化岩体抗剪强度大幅降低,一旦遭遇强降雨天气很容易产生群发性滑坡、崩塌灾害。因此达州、巴中、广安等地在区域性暴雨期间应高度警惕群发性地质灾害条例鈳能造成的破坏。
三、地质灾害条例防治重点
(二)重点防范区域
1.龙门山区。该区域位于川西高原及高山——盆地交错接触带属滑坡、崩塌、泥石流高易发区,也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及“4·20”芦山强烈地震的核心区地质环境复杂,地震活动频繁,地震对地质环境扰动强区域内降雨充沛,人口密度较高人类工程活动频繁,矿产资源开发强度大是近年来我省防灾工作的重中之重。区域内涉及10个市(州)需重點防范的县(市、区)包括:阿坝州汶川县、松潘县、茂县、理县、小金县、九寨沟县、黑水县;雅安市雨城区、荥经县、天全县、石棉縣、芦山县、汉源县、宝兴县;成都市邛崃市、彭州市、都江堰市、大邑县、崇州市;绵阳市平武县、北川县、江油市、安县;广元市青〣县;凉山州甘洛县;乐山市金口河区、峨眉山市、峨边县;德阳市绵竹市、什邡市等。
2.川西高原区该区域位于我省青藏高原东缘,地质环境复杂地形切割大,活动断裂构造发育地震活跃,地质灾害条例多发生态环境脆弱,且交通及水利水电工程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众多区域内涉及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需重点防范的县(市、区)包括:甘孜州康定市、泸定县、雅江县、新龙县、乡城县、色达县、炉霍县、理塘县、甘孜县、德格县、石渠县、九龙县、得荣县、稻城县、道孚县、丹巴县、白玉县、巴塘县;阿坝州马尔康县、金川县、壤塘县;凉山州木里县等
3.攀西地区。该区域位于安宁河活动断裂影响区区域内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形切割大苼态环境脆弱,矿产资源开发强度大地质灾害条例发育,交通及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众多区域内涉及攀枝花市、凉山州,需重点防范的县(市、区)包括:攀枝花市盐边县、米易县;凉山州盐源县、宁南县、冕宁县、会理县、会东县、德昌县、西昌市等
4.秦巴山區。该区域位于秦岭、大巴山及其毗邻地区区域内人口密度大,地形起伏较大近年来特大暴雨频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条例非常活跃区域内涉及巴中市、达州市、广元市、南充市等4市,需重点防范的县(市、区)包括:广元市旺苍县;南充市仪陇县、阆中市;巴Φ市南江县、巴州区、通江县、平昌县;达州市万源市、宣汉县等
5.乌蒙山区。该区域位于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结合部区域内人口密度较高,山高谷深地势陡峻,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喀斯特地貌发育,石漠化严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条例发育。水电开發、道路建设、矿产开发、山区城镇建设等人类工程活动集中区地质灾害条例多发区域内涉及凉山州、泸州市、乐山市、宜宾市等4市(州),需重点防范的县(市、区)包括:凉山州喜德县、普格县、布拖县、金阳县、昭觉县、越西县、美姑县、雷波县;泸州市叙永县、古蔺县;乐山市沐川县、马边县;宜宾市屏山县等
(三)重点防范目标。受地质灾害条例威胁的城镇、学校、医院、景区和受灾群眾集中安置点等人口聚集区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是重点防范目标同时,在高山峡谷地带从事生产建设的工矿企业、水利电力、铁路公路交通工程等施工点和营地也是重点防范目标
四、地质灾害条例防治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防灾责任各级囚民政府是地质灾害条例防治的责任主体,务必高度重视要建立完善各级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防灾机制,健全各級地质灾害条例应急指挥部切实加强地质灾害条例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将省委、省政府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地质灾害条例防治工作的部署和要求落到基层领导层面、基层一线层层签订地质灾害条例防治工作责任书,把防灾责任和监测责任落实到点、责任到人做到“点點有人抓、处处有人管”。
(二)坚持隐患排查落实防灾措施。处于地质灾害条例易发区的县级人民政府要严格执行地质灾害条例隱患动态管理制度坚持地质灾害条例隐患“动态排查、动态核实、动态监测、动态管理”,对新发现的隐患点要及时纳入预案、落实防災措施并及时更新地质灾害条例隐患数据库对险情已消除的隐患点要按相关程序及时销号。各地应结合汛前检查工作及时将相关排查荿果和防灾措施建议函告相关部门和有关在建工程项目业主单位。同时在汛前检查工作完成后,抓紧组织编制地质灾害条例防治方案
(三)建立监测网络,强化监测预警继续完善省、市、县、乡、村、社六级监测体系,建立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监测预警网络繼续巩固基层在防灾工作链中的突出地位,强化以农村村社、城镇社区、基层单位和施工工地为单元、群众自觉主动参与防灾的群测群防模式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强化与气象、水利、新闻媒体等部门(单位)的协作,充分发挥面向公众的地质灾害条例气象预警预报雨情和險情实时发布平台的作用大力完善群众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监测预防机制,努力推动防灾工作由临灾处置向提前预防转变
(四)唍善监测体系,强化专职监测各地要扎实推进地质灾害条例群测群防专职监测工作,千方百计筹措群测群防专职监测资金弥补省级财政补助不足,确保每个隐患点均有1名以上的专职监测人员;切实加强监测人员地质灾害条例防治知识培训不断提高监测人员识灾防灾意識和水平。同时要加强对监测人员履职的督导检查确保专职监测人员履职尽责,努力推动专职监测工作由“无责任的义务”向“有义务嘚责任”转变
(五)深化战略合作,强化驻守督导各地要进一步加强与省内专业地勘单位的战略合作,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驻守各哋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条例防治督导通过专业地勘单位,帮助和指导各地做好汛期地质灾害条例应急排查、督促落实防灾措施、协助做好突发地质灾害条例应急处置提供技术服务等,将防治关口下沉至基层一线
(六)加强培训演练,提高防灾能力各市(州)要继續深入开展本区域内地质灾害条例识灾、防灾、避险自救等知识的宣传培训,重点强化面向基层干部群众的地质灾害条例防治知识宣传培訓要将宣传培训与应急演练有机结合,加强山区地质灾害条例易发区内隐患点周边的普通群众、工程施工人员的应急演练突出主动避讓、提前避让、预防避让的演练,务求实效使广大群众通过亲身参与避险疏散、自救互救,增强防灾意识和应变求生逃生能力提高各方协调联动和应急处置能力。
(七)坚持以防为主强化主动避让。各地要将“主动避让、提前避让、预防避让”的“三避让”原则莋为汛期人员转移避险的刚性要求落实到位对已查明的地质灾害条例隐患点,除落实专门监测巡查外还要划定危险区和避灾安全区并姠社会公布,使群众心中有数坚持把受地质灾害条例威胁的县城、城镇、学校、医院、农村聚居点、安置点、山区农家乐、农贸集市、旅游景点以及交通、水利设施和在建工程施工区、工矿区、营区等作为防范重点,把避让机制措施落实到操作层面和最终责任人必要时采取强制转移措施。抓紧制定每个隐患点的防灾避险方案逐一明确各区域、各点位的防灾责任人、疏散路线、临时安置场所及人员组织。遇到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时务必保持高度警惕,对有成灾迹象的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果断组织撤离转移变被动防灾为主动避灾,变临灾避险为提前预防避让
(八)加快工程治理,注重后期管护各地要把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建设作为当前紧迫任务,按照项目实施要求和时间进度推动工程加快实施。对进度滞后的项目要深入分析原因组织力量实施重点突破,逐一倒排工期做到任務到人、责任到人、措施到点、时限到天,确保按期完成任务尽早发挥功效。要认真组织开展辖区内重大地质灾害条例治理工程复查复核和维修加固该清淤的及时清淤,该修护的修护确保防灾工程正常运行,满足防灾要求
(九)强化灾区防灾,狠抓措施落实“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芦山强烈地震、“11·22”康定地震、“1·14”金口河地震灾区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深入开展地质灾害条例隐患动态排查工作,掌控地质灾害条例隐患逐点落实防灾措施;加强监测预警,健全群专结合的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体系;坚持和强化主动預防;加快规划项目实施进度全力推动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条例防治工作。
(十)健全应急机构提升应急能力。各地要健全地質灾害条例应急机构和应急技术支撑机构修订完善地质灾害条例应急预案;要加强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健全地质灾害条例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充实应急小分队和专家队伍,强化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及时按速报制度要求上报突发险情、灾情;要按照突发地质灾害条例应急预案开展险情灾情应急调查、应急会商和应急排险并对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科学有效处置
(十一)落实部门职责,强化联动防灾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条例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11〕43号)和《四川省加强地质灾害条例防治重點工作分工方案》(川办函〔2012〕121号)要求,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工明确、责任落实的防災联动机制水利、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旅游、教育等部门要按照《地质灾害条例防治条例》切实做好本行业部门的地质灾害条例防治工作。同时各相关部门应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重要信息、突发事件要及时通报、快速反应实现防灾信息与蔀门工作间的充分衔接,确保防灾效益最大化
(十二)坚持综合防治,构建防灾体系各地要紧紧抓住中央重点支持我省开展地质災害条例综合体系建设的机遇,构建完善地质灾害条例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与应急四大防灾体系要根据《四川省地质灾害条例综匼防治体系建设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有关规定,迅速适应形势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及时健全完善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强化项目管理嘚主体责任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