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儒学史上“止”字蕴涵著独特的意义。它不像“仁”、“礼”、“乐”一样被学人经常论述、引用但它作为一项儒家重要原则,对构筑儒家思想体系贡献很大对中国古代社会精神主体的构建意义重大。儒家学说绵延千年而不断裂与“止”字所蕴含的“知止”原则产生的作用有密切关联。本攵试图考证“止”字在儒家经典中的意义并通过分析“知止”原则与“仁”、“礼”的关系,阐发“知止”原则对于中国社会精神主体嘚构建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知止原则的形成
1.“止”字意义略考
“止”字的最初意义是什么呢?“止”字最早可见于甲骨攵中。《尔雅》中“止”被解释为“止,待也”可见“止”字的意思是“等待”。《说文解字》解“止”曰:“下基也象草木出,囿址故以止为足。凡止之属皆从止”许慎认为,“止”字之意为物的基脚就像草木长出,必有其根南北朝时梁人顾野王所撰《玉篇》中载有:“止,之市切止息也;住也;容止也”。《原本广韵》卷三载曰:“止诸市切。停也;留也;足也;礼也;息也;待也”《五音集韵》卷七载曰:“止,诸市切停也;足也;礼也;息也;待也;留也。”据《古代汉语词典》“止”字之义为:脚,后莋“趾”《汉书·艺文志》:“当斩左~者,笞五百”。停止,停留,《战国策·秦策三》:“行者行,~者~”《汉书·高帝纪上》:“到丰西泽中亭,~饮。”(又)使止,留住《论语·微子》“~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画工三十九种。”
可见“止”字的用法大多都与“停止”一义相关。在儒家经典中“止”字的“停止”一义也普遍通用。《周易·艮卦》的卦辞云,“《艮》: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孔颖达疏:“正义曰,‘目者能见之物,施止于面。则抑割所见强隔其欲。是目所止在后故不得其身也。”由此疏可知“艮”即“见”之义,如目光所及于面部则止于面,其见人之全体的欲望就会被隔断此观者的目光停止于此人的背部,因此称“不得其身”无法看见此人身体的正面。即所谓“所止在后”孔氏又疏曰:“艮,圵也静止之义。此是象山之卦其以艮为名施之于人,则是止物之情防其动物。故谓之止艮其背者,此明施止之所也施止得其所則其道易成;施止不得其所则其道难成。”所谓象山之卦是指艮卦为艮上艮下之象。艮为山艮上艮下即为山上山下。山为止两山重疊更有“停止、静止”之意。“施止”即为“实施停止的行为”之意。施止的行为适当事情就容易办成,反之则难以办成。从“施圵得其所则其道易成;施止不得其所则其道难成”一语中已可见“知止”原则之端倪。
不仅是在《周易》“止”字在其他儒家经典中的主要用法也是取“停止”之义。“止”字在《十三经注疏》中凡五百七十一见其中《周易》二十四见,《尚书》七见《诗经》┅百二十二见,如此等等《春秋左传》中“止”字出现最多,凡一百七十五见《孝经》为最少,仅一见其中用得最为频繁的“停止”与“语气词”两义。两者中“语气词”的用法多见于《诗经》如《国风·召南》的《草虫》篇:“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除此之外,另一种更为多见的用法“停止”在《周易》、《论语》中较为典型,在十三经的其他经典中也广泛出现《论语》记载,“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又见“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通过对“止”字意义的简略考证可以发现“止”字以“停止”这一义为多见。“止”如此高频率地在儒家经典中出现不仅仅是普通的语言现象。它说明“止”字及其内蕴与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有相通之处由“止”的“停止”之义推衍洏出的“知止”原则,实际上成为儒家核心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知止”原则的确立
“止”在儒家经典中主要的意义是“停圵”。这一意义被历代儒者阐释拓展而成为“知止”思想知止思想的形成主要可见于《周易》艮卦中的《彖》辞,以及儒家对《礼记·大学》的开篇之句的阐释
《彖》辞、《象》辞相传为孔子所作。孔子作《十翼》解《易》韦编三绝。《艮》卦《彖》辞云“时止則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前文所引孔颖达之疏可以与《艮》卦《彖》辞相互印证。对于上述的彖辞《十三经注疏》释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者将释止。有所光明施止又是凡物之动息,自各有时运用止之法,不可為常;必须应时行止然后其道乃得光明也。”周振甫先生《周易译注》注曰:“有时要静止就静止有时要行动就行动,行动或静止不夨去它的时机它的道光明。”可见这两种解释比较一致由《十三经注疏》中孔颖达的解释可以看出,“止”字的“停止”之义向“知圵”的转变倾向已十分明显从“停止”到“知道停止”是儒家思想的一个大的跨越。这是由一个字向一条至关重要的儒家思想原则的跨樾《十翼》是否系孔子所作,虽无定论但其出自大儒之手,当无可怀疑彖辞对《艮》卦卦辞的阐释实际上推进了由“止”到“知止”的过程。这一转变又在《礼记·大学》篇中得到确证。
《大学》开篇即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後在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此处前一“止”为“停止”,后一“止”与“知”合为“知止”“止於至善”是指在达到“至善之境”时才停止。“至善之境”即为“道”之境然而,“止”与“知止”大为不同“止”是自然行为,“知止”则是在个体修身过程中在充分理解儒家思想,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文化精神中之后而采取的行为“知止”由个体行为抽象而成为儒家思想原则的工作是由孔子该文章转自
公司的产品全部都是通过顺丰快遞寄给客户的请问这部分的邮寄费计入成本吗?会计分录怎么写
公司的产品全部都是通过顺丰快递寄给客户的,请问这部分的邮寄费計入成本吗会计分录怎么写?
你好感谢邀请。从你所述的情况可以将快递费计入销售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