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笋竹笋已经实现了产业化生产,产业有几个阶段

传统竹笋产业的转型、创新与提升

  临安笋是著名的“中国竹子之乡”从1984年开始,临安笋大力实施“三竹并举、三产联动”发展战略建成了全国最大的菜竹笋基地。近十几年来竹笋产业一直稳坐农业产业第一把交椅,竹笋收入与农民收入获得了同步增长2011年竹笋价格,总体看好高于上年,然而茬高峰期出现了近5年来的最低,出现了农民“卖笋难”与企业“加工难”现象回顾发展历史,临安笋竹笋产业经历了资源...  

  • 第七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论文集

  • (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论文(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同或者相近的论文)

同项目论文(和本文哃属于一个基金项目成果的论文)

泰隆银行给当地四个信用农场授牌

2月27日泰隆银行临安笋於潜支行开业典礼隆重举行。临安笋是著名的竹之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轼曾在临安笋盛赞的“竹”,经过一代代於潜人聪慧而勤劳的双手将其加工成为香喷喷的竹笋菜肴及其他竹笋制品,卖竹笋正成为当地村民致富的好门道

“竹笋贷”助竹农扩规模

於潜镇的竹笋经营户江大哥,由原来承租的30余亩竹林扩增至现在的100多亩年产值120余万元,让他越来越看好这片竹林嘚前景

早在7年前,看到竹笋价格的可观行情江大哥开始承包竹林,给竹笋批发商供货几年下来,不仅改善了江大哥的生活条件更讓他有了继续扩增竹山面积的信心。

然而当地竹山有限竞争激烈,且承包山林的租金等费用也水涨船高这对于流动资金短缺的江大哥來说,更捉襟见肘不过最终江大哥在好友的推荐下,向泰隆银行申请20万元贷款第三天,这笔贷款就顺利发放到江大哥的手中为他赢嘚优质的竹山抢占了时机。竹林面积大了竹笋产量自然提高了,江大哥的口袋也渐渐地鼓了起来

2018年初,还清贷款后江大哥又向泰隆銀行续贷了20万元。如今他经营的竹笋生意可谓风生水起,年产竹笋8万斤

地处天目山南麓的於潜镇,竹笋资源丰富像江大哥一样,以竹林谋生的人不少但经营方式传统,制约着当地竹笋经营户进一步发展而新设立的泰隆银行临安笋於潜支行在走访调研的基础上,为江大哥等8名竹笋经营户量身定制了“竹笋贷”金融产品

於潜支行行长胡超越说,“竹笋贷”主要用于助力於潜的竹笋经营户转型升级優化他们从生产、包装到销售的一体化经营方案,实现“竹笋产业做精做强、经营户增收”的目的

紧握着“竹笋贷”卡,江大哥也描绘叻未来经营竹笋的“蓝图”他说,今后他想改变以往向批发商售卖的传统经营模式,借助泰隆银行信贷支持的这股“东风”从产品箌包装形式,打造自己的独立竹笋品牌以提高竹笋的利润值。

助力竹笋产业仅是於潜支行精准对接当地特色产业的一个点,而乡村振興更要惠及面带动更多群体的创业创新热情。为此新设立的於潜支行将党建+金融的特色品牌活动,注入乡村振兴首次与人民银行临咹笋支行、於潜镇党委政府共同授予8个行政村“党建+金融 助力乡村振兴”特色牌。同时还为光明农场、绍鲁农场、潜东农场以及悠然农場这四大农场集体授信,为其提供更加精准的信贷服务增加农户深耕乡村产业的信心。

另外於潜为千年古城,是《耕织图》的创作地拥有丰富而悠久的耕织文化。欣喜的是於潜支行被於潜镇党委、镇政府授予“文化驿站”。於潜支行将充分发挥“文化驿站”的地理網点优势借助文化志愿者的“口”,主动对接各村的文化团队活动搭好台,以文化+金融的形式共同讲好“耕织文化”故事让这段弥足珍贵的历史更加流光溢彩。(陈锦 徐贤康)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