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与法国的战争和法国哪一年进行商业战争

:Quasi-guerre)也被称作美法短暂冲突,昰1798年至1800年发生在

战争全程在海上进行。

战争的双方并没有正式宣战所以在美国有时也称它为对法国的

是美国的一个重要联盟者。1778年美國和法国签署了一个联盟条约但是1794年美国和英国与法国的战争之间签署了

,解决了美国独立战争后两国之间的一些争执这个条约也包括了一个经济款项。

这时的法国已经爆发了革命法国看到美国在英国与法国的战争与法国的冲突间改变了立场,采取了中立姿态而且媄国还开始与法国的敌人英国与法国的战争做***使得法国非常气愤。不但如此美国还拒绝向法国还债,理由是

建立后这笔债消除了(洇为美国欠的是法兰西王国的债)

法国开始对美国追踪英国与法国的战争的贸易船只,1796年12月美国驻法国的新大使到达

后法国拒绝认可他1797年末美国总统

做报告的时候说法国拒绝谈判,“我国因此必须采取必要的防御姿态”1798年4月亚当斯向国会报告了

,法国代表要求大量赔償来弥补与美国的关系

法国导致美国相当多的船只损失。1797年6月21日国务卿

向国会报告说在过去的11个月里法国俘虏了316艘美国商船法国的敌對行为导致美国船只的保险金上升了500%。法国战舰在美国

海岸前几乎所向无敌美国政府没有舰只来抵抗它们,美国的最后一艘战舰在1785年已經被卖掉了美国仅有一支

快艇舰队,海岸堡垒微不足道

由于革命,法国雇佣军的劫掠不断增多美国需要重建已经被取消的海军来保衛其不断扩大的商船舰队。美国国会授命总统购买、武备和征募船员来组织顶多12艘舰只每舰顶多装备22门炮。在这个法令下美国购买了一些舰只并把它们改装为战舰

1798年7月7日美国国会作废与法国的条约,此举一般被看作是美法短暂冲突的半正式开始两天后国会又发布法令尣许攻击法国船只。

美国舰队共有约25艘战舰它们在美国南海岸和

游弋,寻找法国雇佣军托马斯·托克斯顿对其手下训练有素,付的薪水也很可观,导致其护卫舰星座号俘获了法舰起义号和重创了复仇号。1798年7月7日特拉华号俘获了可信号。

俘获了八艘雇佣军舰只营救了11艘媄国舰只。实验号俘获了法舰双友号和迪安号并营救了众多美国商船波士顿号击沉了摇篮号。1800年5月11日袭击了与法国联盟的

把法国雇佣军艦只三明治号逼出港口并炮轰了西班牙要塞

在冲突中美舰反击号被法国俘虏,后来又被美国俘虏反击号本来是被美国俘虏的可信号,被美国海军买下1798年10月28日它与蒙特祖马号和诺福克号离开诺福克在

为美国商船护航。11月20日法国护卫舰暴动号和志愿号赶上反击号当时反擊号的友舰正在远处,反击号舰长威廉·班布里奇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投降,班布里奇告诉法国指挥官蒙特祖马号和诺福克号的炮力比法舰强得多,因此使得法舰放弃追逐,让蒙特祖马号和诺福克号逃脱。法国把它改名为魔法师号,6月28日它被梅里马克号正中后向美舰投降

媄国海关缉私快艇(后来演化为

)也参加了这场冲突。爱德华·普雷布尔指挥的

号两次去西印度群岛并俘获了一些战利品后来它甚至经過九小时的海战后俘获了法国雇佣军舰征服埃及号。1800年9月皮克林号在一次风暴中失事所有水手丧身。普雷布尔后来指挥

为美国商船护航並俘获了一些法国舰只

总而言之美国海军损失轻,只有一艘武装船只是在海战中损失的但是一份资料称到1800年战争结束为止法国俘获了兩千多艘美国商船。

与美国海军的敌人是同一个但是他们没有合作,也没有交换行动计划或者互相协商部署他们的力量不过英国与法國的战争向美国政府出售了海军资源和弹药,另外他们交换了互相之间的信号系统这样他们在海上能够互相之间识别对方的战舰并允许對方的商船加入自己的护航队。

1800年秋美国海军和英国与法国的战争皇家海军的行动以及法国

政府比较外交和谐的政策导致了法国雇佣军和戰舰活动减少1800年9月30日签署的条约结束了美法短暂冲突,但是这个消息并未能够使得约翰·亚当斯在当年的总统大选中得以连任,亲法派

一、 德军的目的与战略思想

如果德国想要完成希特勒的“生存空间”则需要在转向东方之前完全占领整个西欧(在历史上也基本上做到了):对于法国可以直接攻击,洏至于英国与法国的战争却没有办法不仅是因为后者是个岛屿国家、更因

为后者拥有庞大数量的舰队用于巩固海岸线。至此如果希特勒要完全征服英国与法国的战争,则需要先完成以下目标:

A. 削弱英国与法国的战争舰队(也是主要目标);

B. 北海的军事压制;

C. 在挪威的大西洋海岸上建立空军和海军基地;

D. 英吉利海峡的军事压制;

E. 在法国的英吉利海岸上建立空军和海军基地;

达成以上的目标之后德国便可以利用大陆优势通过北海和英吉利海峡挤压英国与法国的战争的控制海域、封锁北海和大西洋的交通要道,使得严重依赖于海外贸易的本土陷入经济困难、从而迫使英国与法国的战争同意和谈但是另外的一个关键就是速度:成败取决于美国何时才会支持英国与法国的战争。从战略上分析上述目标的第3、4点包括了总计划的一半内容,即占领法国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借道荷兰和比利时攻击法国来赽速解决,因为这个政策可以避免对法国马奇诺防线的直接攻击因为这条防线止于北方的蒙梅迪。而且战略的成功可以占领法国工业集中的地区(也就是所谓的“重要战略区”)例如诺尔省和莱加海峡省,没有这里的煤炭和工业法国陆军就无法长时间固守自己在马奇诺防线上的永久阵地由于这个地区距离德国边境不到80~320公里,闪电战的关键因素因此成熟实行决定性西线战场的切断作战(即将法国和英國与法国的战争分离)不像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变得无所下手。

因此德军将领冯·曼施坦因所倡导的作战计划就不再像是法军或者是当时大多数将领常常断言的那样,是1914年施丽芬计划(以洛伊滕会战中腓特烈大帝所运用的策略为基础)的翻版相反,这是一次灵活、大胆的阿贝拉式作战其目的不是侧翼迂回之后打击马奇诺防线上的法军左翼,而是突破法军防线正面、向外包围侧翼同时对法军的右翼后方發起进攻。

二、 法军以及盟国的战略构思

与冯·曼施坦因制定的计划相对的,是有史以来最具自杀性的设计。法国人在上次世界大战后所建竝的马奇诺防线至于北方的蒙梅迪在历史上,从波兰战役时英法对德宣战开始、到德国开始法国战役之前英法两国正忙于修筑一个野戰防御区,将马奇诺防线与英吉利海峡相连接法国高层坚定的认为,上次世界大战的壕沟战导致的僵局将会再度出现作为对上面提及嘚弱点的补充法国人在1940年另外制定了所谓的“D计划”:既定德国入侵低地(或者仅仅入侵比利时),就放弃马奇诺防线进而向前推进至德爾或者埃斯科河——不是为了向德军发起攻击而是提前争夺一个由毫无价值可言的防御工事所构成的防御阵地。外界认为法国没有将马渏诺防线延伸至比利时边境的原因被说成是比利时政府认为这是一个不友好的举动。实际上的原因是法国没有足够的人力在构筑这条延长防线的同时维持足够的野战军:我们不妨设想如果法国能够在1940年维持一个高度机械化的野战军作为后备队,指挥得当并且士气高昂馬奇诺防线也不会至于背负如此骂名。

荷兰和比利时两国各自制定了相应的小计划补充了法国的D计划:荷兰人的构思是沿着整个西部战线遲滞德军攻势以大部分兵力防御瓦利拉姆-皮尔两条防线(分别从须德海滨的埃姆纳斯到赫拉弗,赫拉到韦尔特)而假设情况继续恶囮以至于荷兰军队无法固守上述防御阵地则后撤到荷兰要塞和东部防线(默伊登-乌德勒支-霍林赫姆);而比利时人则期望利用安特卫普到列日的阿尔伯特运河、列日到那穆尔的默兹河的天然河流发起阻击行动,如果需要后退则回撤至安特卫普-那穆尔防线可惜的是,荷兰与仳利时之间没有任何的战术协调、比利时与法国之间也亦然

德军的计划并不以数量为基础,而是以统一指挥、直接目标、武器优势、机動性和技术作为基础首要的是士气上的优势。实际上在横跨马奇诺的西线战场上德军一共部署了150个步兵师,与之对抗的是荷兰、比利時、法国以及英国与法国的战争远征军在内的106个师法军的三个集团军分别有第一集团军群(40个师,面向比利时)、第二集团军群(26个师马奇诺)、第三集团军群(36个师,瑞士和意大利方向)以及32个预备师(其中8个在比利时战线后)组成;荷兰大致有10个师、英军10个师、比利时20个师德军中冯·里布统率C集团军群正面监视着对岸马奇诺防线上26个法军师——C集团军群包括10个装甲师、大致7个摩托化步兵师、4个航涳队的架可利用空军力量;而固守马奇诺的、普雷特率领的法国第二集团军群只有3个装甲师,法军大概有700~800架作战飞机荷兰和比利时总和約为200架,英军也凑出200架但大多数皇家空军退缩在本土进行本土防空和战略防御。

在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边境的正面德军部署了2两个集團军群(A和B)和一个由冯·克雷斯特率领的坦克集团军群。B集团军群由冯·博克指挥,稍靠南方的A集团军群由冯·伦德施泰特带领,冯·克雷斯特作为支援。B集团军群负责最短时间内占领荷兰这样可以夺取机场从北方包抄比利时,A集团军群和单独的坦克集团军群则需要以朂短时间突破比利时的阿尔伯特运河防线同时通过阿登地区,攻击迪兰与色当之间的法军战线并突破之

在士气上德军对大多数敌军而訁占有绝对优势,而且德军情况也“难以置信的好”而法国人却是“难以置信的差”——在威廉·L·夏伊勒所著的《柏林日记(Berlin Diary)》的P345寫道“法军各阶级都存在变节行为”;托马斯·柯南的《法国报告(French Report)》写道“这支军队畏缩不前,以至于它拥有什么武器都已经不重要叻他们不想作战,不打算作战就像老鼠遇见了猫”;1939年、著名的右翼英国与法国的战争人奥斯瓦尔德·莫斯利爵士就在英国与法国的战争的《行动报》上称“法国会怎么做?我不是预言家,但是我认为他们将坐在马奇诺防线上过着巴黎人的生活用难令人满意的女士们装點他们的战时生活,然后回家去”荷兰发生了激烈的国家社会主义运动,比利时也发生了较弱的法西斯运动——比如德格莱尔领导的雷克希斯党因此希特勒有充分的基础去进行心理攻势,他也这么做了取得了惊人的效果。

低地战役作为入侵法国的序幕很大程度上是心悝性的对法国平民和军队的心理有深远的影响。虽然法国人注意到波兰和挪威的陷落是因为德军的空中优势但直到警报在巴黎上空响起时,他们才开始接受教训空隙劲爆对于士气的打击在很多时候甚至超过了轰炸本身,这似乎很奇怪恐慌情绪的蔓延,对德国伞兵和炸弹的恐惧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对于纳粹暴行的宣传使得惶恐的比利时人夺路而逃,当数十万比利时人穿过边境时公路被堵塞火车站里挤满了难民,流言四起食品店和油库遭到洗劫,这样的混乱局面导致后方的军队行动被迟滞有时甚至寸步难行。在法比边境的恐怖气氛掩护下德军正大步迈向布鲁塞尔,穿越阿登地区

当英国与法国的战争被驱逐出法国之后。希特勒的下一动作则是将法国驱逐出戰争以便于孤立英国与法国的战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1940年6月5日德军开始猛烈进攻魏甘德防线,这条防线从索姆河口延伸至埃纳河在蒙梅迪与马奇诺防线链接。攻击从亚眠和佩罗娜展开9日便延伸至阿尔贡,当天德军就在雷泰勒地区取得突破到了10日马恩河畔的夏隆便落入德军之手,17日德军进展到瑞士边境在短短的1个月时间内便将马奇诺这个人类顶级防御工事变为一个钢铁林立的孤岛。同时10日鲁昂陷落次日德军就渡过了巴黎南方不远处的塞纳河,这时法国政府宣布巴黎成为不设防城市政府与数千名政府官员撤到图尔,紧接着又撤箌波尔多14日德军进入巴黎,两天后雷诺宣布辞职总统勒布伦要求贝当组建临时政府——第二天、6月17日贝当要求停战,协定与25日签订法国正式转变为了贝当领导的维希政府。

如果我们用现代的视角出发贝当可以做除了投降以外的任何事情么?唯一合理的***是“没有”贝当并不是“死亡召唤者”,从士气上来讲在开战之前法国就已经灭亡了。当时大多数局势评论置身于横扫法国的漩涡之外他们嘚想法理所当然的与贝当不同,其中莫过于认为:

A. 贝当必须守住巴黎正如在之前丘吉尔所宣称要守住伦敦一样;

C. 如果法国无法继续茬本土作战,应转移至北非继续战争;

第一个想法毫无意义即使抛开士气原因不谈,在北方重要战略区丢失的情况下组建起来的新部隊也无法得到武器装备,守住巴黎又成为空谈实际上,巴黎就像整个英格兰中西部都落入敌手的伦敦一样脆弱不堪而不是丘吉尔在德軍从埃塞克斯和肯特登陆时所面对的局面。

第二个想法就很愚蠢800~1000万比利时和法国难民的涌入使得任何形式的征兵都不可能实现。即使没囿难民数十万手无寸铁、没有武器制造且毫无战斗经验的军人也不会有任何正面作用,反而加速了法国全境的陷落

第三个想法相对而訁更为恰当。贝当当然可以撤到阿尔及利亚重聚大旗。但对英国与法国的战争而言贝当没有意愿和精力这么做是极大幸运的:因为如果这么做,6月10日意大利的参战将使得轴心国得到地中海中部的优势而且毫无疑问希特勒将会对贝当穷追不舍——可能会在历史上完全控淛休达到开罗的整个北非的基础上继续作战。但他没有这么做正如后来同盟国胜利的剧本那样这个决定成为了整个战争中希特勒所犯下嘚最致命的战略错误。

法国战役震惊世界的同时德军制定的计划成为了整个二战的最具指导性的战略。他证明了:

A. 战争与政策——希特勒的目标在于建设而非毁灭作为实行这个政策的工具,战争将得到更大的好处;

B. 歼灭战略——在条件有利时歼灭比消耗更具有压倒性优势;

C. 快速战术——歼灭战略需要的是快速推进的手段,在这种战术中初期进攻的势头将一直被保持直到目标达成;

D. 多种手段的綜合——德军这种战略需要各个兵种、武器和手段的整合以便在交战区集结最大限度的打击力量;

E. 斩首——以上战术战略的终极目的昰心理上而非其本身,使得敌方指挥部瘫痪打击敌人的意志从而瓦解身体;

F. 各种手段的准备——除非所有战争机器预先做好准备,否則不可能在战时条件有利于歼灭战略时进行调整;

G. 取胜的意志——除非人民与部队拥有战斗意志和持久战的决心否则一切政治、战略、战术后勤和其他准备都没有价值;

战争与策略。抛开道德层面不谈希特勒所奉行的战争策略的优势在于建设,而对手的策略的弱点是破坏总而言之,希特勒的目标是经济、建立德意志人的生存空间;而同盟国至始至终的目标是意识形态——破坏政治信条在法国战役這个德国取得绝对胜利的事件中,德军对城市的轰炸、对帝国经济资源的破坏少得可怜总体来说,比起后面的所有战役德国人与法国人、荷兰人、比利时人一样丧生者处于最低的水平(为了征服法国德国人付出的代价是27074阵亡、111034受伤、18384失踪,只有英国与法国的战争在1916年索姆河战役中损失的1/3)在托马斯·柯南的《法国报告》中写道:“和将整个国家都化为瓦砾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这次法国资源被破坏的楿对少”除此之外,值得提及的还有德军有意避免了对国家纪念遗迹在内的国家文化象征的破坏——引述路透社记者沃特菲尔德先生在《法国发生了什么》之中的原文——“德国很少轰炸名胜古迹或者是大工厂他们本身很容易做到这一点。”

当然这样做并不是利他主义嘚表现而是纯粹自私的。对于敌国工业和资源的保护是为了将整个被占领的国家变为一个巨大的工厂、商社或者种植园成为德国“新經济秩序”的一部分罢了。希特勒在这一点上做到了所有战前经济学家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即将军事征服变为一间有利可图的行为。

歼灭戰略法国固守阵地的理论,也是前一次世界大战所留下的思想其实非常适合于这个理论的实施。而且法国人也丝毫没有看到坦克和飞機在实战中的运用已经让他们的军事理论变得过时了这种固守理论等同于将全法国的所有放在一个篮子里(马奇诺防线),不仅使得法國失去了全部的战略主动权而且还将所有主动权双手交给了德国人,因此德国人可以选择在喜欢的地点、时间、用自己最擅长的兵种发起进攻其次,法国人没有意识到防御战略或者战术、无论是歼灭还是消耗、都必须是动态的换而言之,法国人所制定的战术和战略在開战之前就已经成为了固定的而非动态的——这导致一旦战线被突破、他们的战术、战略和士气都将受到巨大打击。“首先我们不想承担任何风险;第二,从历史上看不冒着一定的风险只会带来极端的危险。具体而言如果寻找借口、不愿承担任何风险,那就会失去所有的机会因为我们根本没有任何目标”,这个道理直到戴高乐时期才以血的代价被法国人理解在这之前法国“不愿承担风险”的思想使得整个法国成为了德国实行歼灭战略的游戏场,特别是在法国重要战略区在德国很容易打击的距离范围内的情况下

快速战术。此处引述英国与法国的战争第7师的指挥官爱德华·戈特勋爵的话,“德国人利用速度突破了法国人的战线,依靠自己接受风险的意志进一步迈向目标强调将每一个成功利用到极致,甚至比过去的任何战役都要彻底这一优势归功于如何最大限度利用时间的军官,他们让时间成为叻自己的仆人而不是主人”《柏林日记》写道“德军的突击不仅依靠坦克和少数摩托化步兵,而是利用了一切的条件德国陆军仿佛一個巨大而冷酷无情的军事机器,冷静、高效就像底特律的汽车流水线一样。”从上所述有组织的快速行动是任何快速战术的秘密所在。德军各个兵种之间的密切配合加快了行进速度而且各个兵种之间的紧密联系维持和延续了这个速度——例如德军中的工兵部队组织得當,就能快速维修机械化部队快速清除***、快速维护通讯设备、快速在运河上构筑浮桥、快速的供应汽油和弹药。而且英国与法国嘚战争人、法国人、甚至后来的美国人都没有完全体会的一点就是、只有保存交通设施才能最大程度上维持速度:组织敌军利用交通道路嘚目标必须完全让位于自身对道路的利用因此德国在法国战役的绝大多数时期选择利用***械和坦克而不是火炮和轰炸,在低地战役中斯圖卡俯冲轰炸机选择炸毁比法之间的铁路、但小心翼翼的避免炸毁对道路和桥梁简而言之,快速战术的基础是时间而不是高爆炸药

4. 多偅手段的运用。快速战术着重依赖于本国的机械化部队的利用:德国人整合了自己的力量而英法却没有。希特勒积极借着民用航空的借ロ大肆发展德国空军的时候法国空军却被议会中的政治阴谋“解除了武装”,而英国与法国的战争的皇家空军则沉迷于战略轰炸理论結果是,缺乏对手的德国空军凭借著数量的优势大大增强了力量

作为对比,我们可以以英国与法国的战争皇家空军在法国战役早期的糟糕表现作为例子1940年5月13日,甘默林认为“如果我们的轰炸机增加到500架德军的推进将会被粉碎;”因为“在德军推进的主要线路上,密集嘚阵型为空军提供了容易打击的目标”16日,甘默林再次认为“500架战斗机可以拯救色当”,因为“德国俯冲轰炸机很可能被这么大规模嘚空军所阻止”在这之前的14日,甘默林、魏刚和英国与法国的战争远征军指挥乔治、戈特都要求英国与法国的战争内阁批准“部署大规模的轰炸机部队对德国城市进行轰炸以阻止接下来2个小时的糟糕事态。”15日和16日也就是甘默林写下前两句话的时候,前线的将军们又姠伦敦发出了这样的请求但是事实是,在这三日内皇家空军只对德国境内的埃森发动了一次规模不大的空袭并且毫无结果;在5月20日德軍占领阿布维尔、大部分装甲部队正马不停蹄地通过伊塔布雷斯进入法国攻击加莱和布伦的最危急的关头,皇家空军没有尝试阻止德军推進而是轰炸哈姆;21日皇家空军轰炸了鲁尔、25日轰炸了亚琛、戈尔登、鲁尔蒙特以及韦尔特——这些城市都在德军战线后240~330公里之外。那我們现在转过头来看英国与法国的战争人的轰炸有多大效果:和德国人在一起的夏尔在《柏林日记》中写道“迄今为止在我看来,英国与法国的战争人的夜间轰炸机並沒有造成多大破坏;”晚些时候他又写道“英国与法国的战争的空袭不仅不能使鲁尔瘫痪甚至无法破坏德國人的机场,”6月16日写道“在鲁尔,没有留下多少英国与法国的战争轰炸机的印记”

英国与法国的战争和法国人之所以没有取得效果,是因为他们不像前线的德国人那样理解这样一个道理:快速推进必须将打击力量集中于攻击点而不是攻击的出发点。实际上在德国囚发起法国战役之后,任何对鲁尔——德国重要战略区——进行的轰炸都不会降低德军在法国的推进速度德国人不仅像皇家空军那样将飛机视作飞行的攻坚炮,更是将其看作野战炮考虑到空军的速度、灵活性和快速干预的能力,可以达到比常规火炮更紧密、更直接的参與装甲部队的协调作战之中德国人将俯冲轰炸机和机械化部队联系起来,可以使得后者的速度加倍正如戈特勋爵所言“俯冲轰炸机和坦克的协同帮助德国人赢得了战争。”在他向伦敦发动的急报中他注意到了德国人的这个方式“一个军官必须能够调遣足够的战斗机部隊来拦截和攻击敌军……同样的,他也必须调集足够的轰炸机部队来对临时出现的关键战术目标发起攻击这些目标就是,马斯特里赫特、色当和布伦的法国仅存的机械化部队……成功的地面作战比以往更依赖于飞机和地面部队之间的协调”

斩首。德军占据优势的攻击速喥对法军指挥产生影响并通过指挥部对作战部队产生影响,这比纯粹的实体攻击更胜一筹仅仅举一个例子便可说明:法军第二集团军嘚参谋埃翁·吉罗在描述1940年5月16日的埃纳河之战时就这么说道:“一个将官在被上级***召见的时候被俘。虽然发生在后方但这对前线会慥成怎么样的影响?……整条战线立刻感受到敌军的压力在每个德军的前线师中,作战目标都是战略要点、交通枢纽、桥梁……首要的目标不在于俘虏我们的士兵而是击垮我们的防线。德国人制定了巧妙的计划在附属于陆军的坦克和飞机的支援下逐渐控制地形,这些莋战行动加上后方的行动使得一切抵抗陷入瘫痪这样我们失去给养、群龙无首,法军士兵逐个建制地被德国人俘虏”

6. 各种手段的准备與取胜的意志。

关于各种手段的准备——这是对取胜意志的补充——很明显在一个速度是决定性因素的时代,除非任何一个国家的战争准备的像消防队时刻准备扑灭大火那样否则在任何情况下欧洲国家都无法弥补和平时代的缺陷。尽管法军在法国战役中一败涂地但这鈈代表法国是毫无准备,只是他们的准备与快速时代的战争类型不匹配而且,令法国军官们着魔了的防御战略无异于削弱了他们的战斗意志而1936年到1939年法国所陷入的整体腐败是他们最大的败因——可以说,背叛法国的不是维希政府而是战争开始前就内斗不断的各个政党。相反尽管德国从1932年开始就从道德、经济、政治和财政上破产,但在接下来的7年中在一个有足够号召力的领袖的意志统治下不仅曾为了朂可怕的军事强国还成为了历史上最狂热的国家,只不过到了1940年它仍没能做好万全的准备这个弱点直到不列颠之战之后才愈发明显了起来。

七、 马奇诺思想与之后的战役中的实践

二战时期的防御体系主要分为两大类——直接防御和间接防御后者的手段包括利用火力、利用遮盖视线、利用障碍和通过延长战线而减少对应目标等等。法国战役时期这些障碍包括铁丝网、地雷、各种坦克甚至空降障碍。但昰这些都属于间接防御而并非直接防御直接防御分为三种主要形式:线式防御、区域防御和机动防御。

A. 线式防御这种防御模式可参見长城、罗马边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壕沟以及法国战役的马奇诺防线。

B. 区域防御同样也被称作是“纵深防御”,以便与线式防御所區分这样的防御体系被广泛的运用进中世纪和17、18世纪的城堡建设之中;这样的体系通常有多个城堡和要塞组成,占据交通枢纽和自然形荿的关卡隘口从而阻碍敌军推进,并且一般是呈网状和棋盘状分布在一个深度较大的区域之中

C. 机动防御。机动防御的最初形式是盾牌然后是护甲,现在的等价物是坦克的装甲这样与士兵或者运动物为基础的防御,最早的例子是游牧民族的车阵、15世纪的胡斯战争的胡斯教徒最经典的例子是南非战争的帕德尔战役,布尔人运用的这个战术成功击退了数倍于己的英国与法国的战争线列步兵

在法国战役中马奇诺防线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而且法国指挥部选择不在前线的各处保持相同强度的部队是正确的对于阿登的易守难攻也没有争議,法国指挥部的最大错误在于将预备队分散驻守的同时没有确保足够的机械化运输手段将这些预备部队运往所需要的阵地,换而言之法军缺乏与顶级盾牌相配对的长剑。这个判断上的失误在于对速度和距离的估计错误而不是掩护力量的不足,以至于当法国总参谋部媔对德军制定的非常规战术面前被完全惊呆了

在西欧如此,但在东欧则是完全不同的情况例如在苏德之间绵延数千里的广阔战场上,潒德法边境那样构筑一个连续的战线是不切实际的但其中的道理未尝不可利用在法国战役本身上。无论是苏德战场、还是西线战场我們提及的防御的主动权——从安全的基地发起攻击的自由——取决于两个重要因素:其一是好的横向交通线,其二是足够的预备队如果囿了这些因素的存在,那么一切前线的战术空隙都不再是弱点:如果敌军试图突破薄弱点那么就可以利用交通线横向移动预备队对侧翼進行打击,迫使其处于劣势因为敌军突入的部队交通线与阵地交通线是平行的。相反如果横向交通线不足或者预备队缺乏,抑或两者嘟不存在那么敌军便可利用这些空隙提供的突击机会,发动一系列“坎尼式作战”各个击破自身军队控制的防区法国在马奇诺上是缺乏预备队基础,而在1944年的苏德战场上德军则一个都没有:1944年德军预备队被困法国、意大利和其他被占领国家而在苏联境内的预备队则损夨殆尽;南线交通线丢失更为明显,冯·曼施坦因的集团军群因此被分为两个首尾不相接的部分,曼施坦因本人指挥的左翼被驱赶到喀尔巴阡山以北负责掩护利沃夫和西里西亚地区,而冯·克雷斯特指挥的右翼被赶到了罗马尼亚无法与曼施坦因进行协调作战。

如果马奇诺思想能够适当的改良那么能够在法国战役中发挥足够的效果——相比起法国人的静态线式防御,德国人显然更懂得如何将机动部队融合进縱深防御之中其中最好的例子是1941年德军在苏联冬季攻势之前临时构筑的“刺猬防御体系”。1941年的冬季因为美国参战和莫斯科的零下40度变嘚对德国人没有任何好脸色德军参谋部也面临着拿破仑式的抉择:退出俄国战场或者是保持现状。后者近乎不可能而且前者会给已经栤封的交通线带来巨大压力,实际上德国人没有任何选择只有两件事可做:一是为大部分士兵搭建临时掩体以防被冻死,二是保持交通線畅通以便让前线军队重新装备和补给与法国战区不同的是,苏联境内的交通线少得可怜其中重要的是莫斯科-勒热夫-大卢基,莫斯科-維亚齐马-斯摩棱斯克莫斯科-卡卢加-布良斯克和莫斯科-图拉-奥缪尔,在各个交通线之间德军拥有多个小型仓库能够为德军提供和急需的掩體和库存

因此德军的方案则是将这些仓库变为加固的军营,真正的防御工事区并撤退到这一带,这样就可以为部队提供隐蔽所并依靠庫存维持交通线畅通所以这不是一场拿破仑式的撤退而是一种后退调整。每个主要仓库堡垒区覆盖周围的几平方英里的范围正如在利仳亚战场上的盒子,提供全方位的保护德国人将他命名为“刺猬(Igels),这个词来源于中世纪瑞士长矛手面对骑兵冲锋时的阵型名称洇为他在各个方向都具有防御能力。这个体系确保了德国人能够在数量劣势和极端环境下稳步度过1941年和1942年的冬季直到1943年的撤退为止。这個体系的成功得益于苏军的机动力不足和德军的高度机械化苏军对每个“刺猬”的突破都异常艰难,但因为英美对苏联援助的日益增加使得苏联能够集结更强大的炮兵力量和机动部队来打击“刺猬”因为1941年到1942年德军在东线处于全面防御的状态,所以德国机械化部队可以任意穿梭在“刺猬”之间进行作战但到了1943年,在42年冬季对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的突破无端端消耗了大量机械化部队让这种高度依赖机械化部队的作战方式不可行了,这让“马奇诺式困局”再次出现:因为缺乏机动部队让德军无法在苏军进入“刺猬”之间时加以阻拦,讓苏军可以肆意包围然后吃掉一个一个据点因此,整个“刺猬”体系变为了另一个版本的马奇诺防线

除此之外,法军还缺乏装甲战的能力6次利比亚会战、埃及战场、法国战场和1943年的冬季战场都为装甲战提供了大量的经验,主要分为两点:

除非有强大的机动性(装甲部隊和摩托化部队)部队可以在防御工事中、阵地周围或者之间进行快速调动否则就会呈现历史上法国战役那样马奇诺防线的“法国式静態防御形式”——这样的防御无论是在马奇诺这样连续不断的线式防御中,还是北非战场上的“盒子”体系或者苏德战场上的“刺猬”体系这样纵深防御中都是没有价值的。无数次的结果表明防御不存在于工事之中而存在与机动部队之中:防御工事就像是丁坝一样将攻擊力量打散,分摊在防线的每一处上从而使进攻者更容易遭受反击带来的风险,而不是防波堤一样将进攻者拒之门外

B. 在运动战中,當机动力量不足以为一条连续或者分散的防御阵地——如果有这样的阵地的话——提供防御价值的时候一旦攻击方的进攻势头耗尽,防垨方进入反攻攻击方理应立刻回撤吸引身后的敌人直至反攻方的进攻势头也耗尽之际,再回身反攻

对于B点,详细的例子有1942年苏德之间嘚数个战役当42年10月中旬德军进攻势头减弱之际,则主动权——攻击或反击的自由度——转移到了苏军一方德军的指挥层理应采取一种筞略,那就是尽可能撤退吸引苏军追击直到苏军进攻势头减弱,德军再转过头来对之前苏军战线上事先选定的战略要点进行一系列的猛攻我们不难想象如果德军能够在1941年~1942年或者1942年~1943年的冬季战役中这么做,那么他们无疑会将敌人消耗殆尽为自己争取最后一击的机会。但蘇联人很幸运希特勒解决了马奇诺防线的问题,但是没有解决马奇诺思想的问题所以尽管曼施坦因发起了迟来的反攻,但战役的主导權已经从德国转移到苏联人手中、正如3个月后在突尼斯战役中将西线战场的主导权转交到英美手中一样:冯·阿尼姆在卡本半岛的投降可谓是北非战场上的斯大林格勒会战。

美国独立战争第二阶段——战略楿持阶段

从1777年10月至1781年3月双方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美国开始在国际外交上获得优势法国、西班牙、荷兰亦相继加入战争,协助美军对抗渶军

1778年2月,法国正式承认美国并与其互订军事同盟。英国与法国的战争为了阻止他们同盟于是废除了强制法令和茶税法,并派遣和岼使者前往费城但美国已经批准了与法国的条约。1778年6月法国对英国与法国的战争宣战,1779年6月西班牙与法国缔结联盟以法国同盟者身份在海上参加反英战争。1780年12月荷兰亦加入战争对英宣战。英国与法国的战争在国际社会被众列强孤立并被逼在欧、亚、美三洲同时作战英、美双方力量趋于平衡。

英军担心法国舰队封锁特拉华河于是撤出费城,集中兵力退守纽约城1778年,亨利·克林顿接替豪任英军统帅,主战场移向南部地区,兵力集中于南卡罗莱纳和佐治亚。英军占领佐治亚州首府萨凡纳,1779年佐治亚其他地方也被英军占领但在1779年9月卻反被美法联军包围。1780年春天英军进围查尔斯顿,该年5月英军成功逼降被围的南方美军约3000名美军被俘,是独立战争中美国损失最惨重嘚一次克林顿以为南方胜局已定,就率军返回纽约派查尔斯·康瓦利斯固守查尔斯顿。随后美国盖茨将军的军队与康瓦利斯在南卡罗莱纳的坎登遭遇,美军损失1000名士兵。

然而1781年1月南方美军却成功引诱英军至金山地区考彭斯并将其围歼。该年3月英军在北卡罗来纳州的吉爾福德被美军大败该年4月康瓦利斯统率英军向北撤至弗吉尼亚。而美军则由格林接替盖茨统率挥师南下一举收复了除萨凡纳和吉尔斯頓之外的全部南方国土。战至此时英军已渐露败绩。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