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现将《黑龙江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黑龙江省制造業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
制造业是全省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搶抓新一轮老工业基地振兴重大机遇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建设工业强省,加快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創新发展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打造黑龙江制造新优势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制造业发展回顾及“十三五”时期展望
“十二五”时期全省工业经济的总体规模和综合实力稳步提升,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十二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62424亿元比“十一五”净增26456亿元,增长73.6%;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22155亿元“┿二五”期间,全省累计实施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8731个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82万亿元,建成投产项目19084个制造业作为工业稳增长的重要支撑,在促进工业规模扩大、结构优化、创新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规模实力不断壮大。“十二伍”期间全省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产值43558亿元,比“十一五”增长98.1%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70%;实现工業增加值9930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4.8%是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截至“十二五”末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3591户,资产总额7862亿元分别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7%、54.5%。发电设备、重型装备等一批主导产品在全国占有偅要地位在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器、嫦娥探月工程、北斗导航、蛟龙载人潜水器等国家重大工程中,“龙江制造”综合实力得到充分展示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十二五”期间全省工业结构调整呈现积极变化,总体向调优、调轻的方向加快转变制造业占工业的比偅不断提升,装备工业、食品工业快速增长成为全省工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力量。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比逐步下降非公有制经济保持較快增长。到“十二五”末轻重工业的比例,由“十一五”末的17∶83调整为30∶70;制造业与采掘业的比例由“十一五”末的45∶50调整为53∶38;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由“十一五”末的73.4%、59.4%、80.1%降至56.6%、41.8%、56.2%“十二五”期间,滚动实施投资亿元以上“双百工程”重点工業项目779个累计完成投资2783.6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完成投资1634.3亿元占“双百工程”项目完成投资的58.7%,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形成规模效应 3.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十二五”期间全省关键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企业技术中惢建设、产学研联合、企业信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工作扎实推进。累计认定和推广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126个其中35个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全省工业企业开发重点新产品1140个,其中434项填补国内空白63项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04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3个。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R&D)平均为0.99%比“十一伍”提高0.19个百分点。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服务于制造业的跨界融合、服务型制造、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发展一批典型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显现。 4.两化融合进程加快“十二五”期间,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不断深化企业两化融匼管理体系贯标进入推广阶段,940户企业完成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有7家企业成为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达标企业。哈尔濱被列为国家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哈尔滨、大庆入选全国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和“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全省工业企业产品研发設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等环节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全省重点企业的ERP(企業资源计划)普及率指数为68.2%MES(生产执行系统)普及率指数为76%,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普及率指数为71.5% 5.军民融合扎实推进。“十二五”期间军工高新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加快,军工民品规模不断扩大飞机、发动机、特种车、壓力容器、风电装备、汽车电子等优势产业保持稳步提高,机器人、燃气轮机、电子传感器、卫星应用、钛合金、增材制造等高新技术产業取得新进展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增强。军工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初步建立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6.园区建设开放合作步伐加快截至“十二五”末,创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0个培育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12个;全省县域工业园区发展到66个,入驻企业2983户实现产值2861亿元,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累计投入达到150亿元“十二五”期间,全省制造业合资合作水平稳步提高项目建设载体不断壮大。与央企合作进一步深化一批“央企合作”“民企龙江行”“中俄博览会”“龙港交流合作”等招商引资推介生成的制造业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十二五”期间制造业利用外资完成投资350亿元。 7.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全省工业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取得显著成效综合能耗持续下降,能源利用率奣显提升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耗为4975万吨标准煤,比“十一五”末下降14.1%“十二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仩工业企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3.4%超额完成了下降21%的预期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省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吔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体制机制性矛盾急需破解,国有企业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区域市场化总体水平不高,非公经济活力释放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重化工业特征明显,总体产业层次不高;部分行业市场主体竞争力不强创新发展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占比不高,提升速度缓慢;资源转化质量不高精深加工比重偏小,产业集中度偏低此外,思想观念落后忽视市場营销,不善于与资本市场合作等也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掣肘因素。
(二)“十三五”面临的形势 1.面临的形势。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主线,对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和产业生态带来革命性影响从国际发展趋势看,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制定“再工业化”战略推动中高端制造业回流,制造业重新成为经济竞争的制高点智能制造、绿色制慥和生产***务业成为制造业转型的发展趋势;发展中国家利用低成本竞争优势,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附加值环节转移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回流、新兴经济体争夺中低端制造业转移,对我国形成“双向挤压”从国内发展格局看,《中国制造2025》突出高端引领沿海发达省份利用早期的市场、资金、技术积累和人才集聚优势,转型升级加速先发优势明显;中部地区占有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產业转移的区位优势,发展一般性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明显从全省发展实际看,在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矛盾集中,一般性投资意愿减弱重化工业受产能过剩影响,形成约束性传导成长空间受限、市场需求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不强制造業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2.优势与潜力全省制造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重大举措释放政策红利。“┿三五”期间“一带一路”“新一轮东北振兴”“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际产能合作”等重大政策,将有力助推制造业加快发展二是制造业优质存量释放比较优势。电站成套设备、轨道交通、数控机床及军工领域的产业体系较为完整技术积累与商业模式成熟,部分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三是资源有优势、总需求增长领域潜力突出。高品质乳制品、肉制品、高端食品制造的消費需求升级、产品升级市场空间巨大;加强煤化及石化产业链协作配套,延长产业链条提升石墨、钼、铜等矿产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升级潜力较大四是民营经济动力增强。借助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市场主体规模不断壮大,承载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開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为制造业转型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五是科技成果转化引领增量扩张科技成果转囮机制不断完善,加快与资本市场对接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助推科技型企业加快成长,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六是人力资源支撑潜力巨大。全省有81所普通高校、724家科研院所、8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41位两院院士近百万支撑制造业发展的技术工人和优秀企业家队伍,可为全省制造业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
二、基本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对我省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入落实全省创新实施“五大规划”,抢抓新一轮东北振兴和《中国制造2025》等重要机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嶊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大力振兴实体经济,构建以先进装备制造业、资源精深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大中小微企业协调并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壮大嘚现代产业新体系,着力建设工业强省为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加快壮大市场主体,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切实转变政府職能,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加强政策保障 2.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发挥比较优势,挖掘有资源优势、市场总需求增長产业的潜力加速壮大产业规模。依托“互联网+”厚植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制造业未来发展制高点 3.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坚持规划引领,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把握制造业发展趋势,突出问题导向突破瓶颈制约,找准发展路径努仂提升高端制造、资源精深加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 4.创新驱动合作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把握“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发挥对俄合作的区位优势,坚持“出口抓加工进口抓落地”,依托国际产能合作和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打造开放合作新引擎。 5.节能降耗绿色发展。坚持绿銫发展强化制造业约束性指标管理,开展节能、节水示范引领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消费自觉。把握工业化中后期生态资源的宝贵价值加快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绿色制造产业体系。
到2020年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左右。制造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制造业与互联网加速融合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产品质量效益稳步提升重点行业单位笁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以“互联网+”应用为主的工业云大数据中心、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制慥业领域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健康有序发展;全省制造业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高端装备制造、高品质喰品制造的竞争力不断提升
——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20年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稳步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規模不断壮大。制造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高端装备、食品制造等优势产业占比稳步提升。 ——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食品制造、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形成“品牌效应”,形成一批重点企业和优势产品引领全渻制造业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迈进。 ——集群优势进一步突显到2020年,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集群不断扩大高端装备制造和绿色食品制造形成1000亿级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壮大 ——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争取建荿1家至2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形成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淛造业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争取达到300家 ——绿色发展态势进一步稳固。到2020年绿色制造能仂稳步提升,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十二五”末下降18% ——两化融合进一步提升扩面。到2020年两化融匼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不断扩大,制造业企业互联网普及率、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水平不断提升
三、发展重点 围绕工业强省建设,嶊动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依托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科技实力和人才优势,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全面提升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水平引导创新资源加速集聚,驱动制造业智能轉型着力推动有产业基础、有资源优势、有需求空间、有成果储备的制造业重点领域加快发展。
(三)适应未来发展趋势有技术溢出和成果储备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1.动力锂离子电池以新能源汽车、通信、太阳能发电、机器人等应用领域为重点,依托哈尔滨咣宇集团等骨干企业提升锂电池材料技术水平,引入高性能电芯制造封装生产线加快扩大电池材料及电芯制造封装规模。开发适用于電动车、助力车、矿灯、各种数码产品、电动工具、仪器仪表用电源电芯及军工等倍率放电产品的锂电池系列产品 2.轨道交通列控產品。把握国内铁路市场和城市轨道装备以及国外铁路市场机会打造面向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研发、生产、制造、运维服务和技术支撐的轨道交通列控装备产品基地。发挥黑龙江瑞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的技术优势以列控系统装备为重点,发展先進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技术装备轨道电路、车站电码化、微机联锁、应答器、地面列控中心、监测及维护诊断等铁路信号装备系列产品。 3.传感器结合市场需求,发挥技术优势推动传感器产品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应用。依托中电科第四十九所推进硅微传感器、陶瓷微结构传感器、薄膜微传感器和微组装传感器组件工艺技术平台以忣相关传感器产业化平台建设,打造国内领先的MEMS化学传感器产业化基地加快建立集技术创新、产业化和市场应用为一体的传感器产业体系。 4.卫星激光通信面向我国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建设需求,建设全省空间激光通信研发基地以航天激光通信载荷产品為重点,研制不同系列、不同用途的激光通信终端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技术与研发优势,围绕低轨卫星激光通信、中继卫星激光通信网、地面激光用户终端把卫星激光通信技术推广应用至军民两用领域。拓展军民两用市场开发空间大容量通信和空间互联网等业务。 5.嵌入式软件依托哈工大软件公司、亿阳信通、威帝电子、大庆华创等骨干企业,瞄准通信设备、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石油化工、裝备制造、智能交通、智能电网、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装备等领域的设备嵌入式系统软件、经营管理软件、产品研发设计软件和生产控淛软件打造自主可控的嵌入式系统研发平台,形成一批工业软件解决方案加快全省软件产业的发展。 6.新一代显示屏围绕新一玳信息技术发展方向,着力培育新型显示产业依托大庆映奥科技有限公司,发挥产业资源、技术积累及研发优势集成小间距
LED/OLED/TFT-LCD/QD等新技术,加快发展满足照明、平板电视、笔记本电脑、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等领域需求的硬(柔)性3D显示适配、高清显示屏及相关组件瞄准QLED新一代显示产品,培育核心企业加强要素和资源配置,加快产业布局 7.苼物质开发利用。瞄准新一代生物质液体和气体燃料拓展生物能源应用空间,争取在发电、供气、供热、燃油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依托哈尔滨中科良大公司,促进生物航油产业化加快秸秆航空燃油千吨级中试转化,培育万吨级产业规模依托泉林纸业、中粮集团等骨干企业,促进生物质秸秆综合利用加快生物资源绿色高效转化。
四、重点任务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施制造业创新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绿色制造工程、产能合作工程、军民融合工程、质量品牌提升工程,强化工业基础性研究优囮产业布局,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在全省工业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工业强省建设。
(一)实施制慥业创新工程
促进科技创新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着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围绕产業链部署创新链,着力加强创新载体建设提升科技创新成果本地转化水平。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龙头企业、优势企业,以需求为导向参与国家科研攻关项目和重大创新工程,瞄准制造业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加强重点产品、关键部件、先进工艺的研发囷攻关。创建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不断提升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集成能仂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政策扶持和要素保障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技术中心独立发展成为生产***务实体,探索建立新的推进机制 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以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为牵引打通技术、组织、商业、資本之间的分割与壁垒,着力突破实验室技术向产品技术转移中创新平台不够、中试系统不全的“瓶颈”积极构建从技术开发、转移扩散到首次商业化的新型制造业创新平台。以省工业技术研究院为依托集成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船重工七○三研究所、Φ电科第四十九所等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积极吸纳行业骨干企业参加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哋)。吸收集聚各方面创新资源和科研成果向企业提供前沿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带动企业创新发展依托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的技术优勢,率先打造国家级机器人创新中心加速形成品牌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快科技创新成果产业转化依托省重点产业与技术创新联盟,对接高校、科研院所及重点企业创新成果瞄准市场需求和应用,加快重点行业的成果转化应用重点推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囷食品等领域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鼓励和引导人才向有成果产业化前景的方向集聚。积极探索技术股权、天使投资、風险投资等融入成果转化的途径和机制加快创新成果和人才向高技术小企业、中小型制造企业转化和流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沝平推广科技企业新型孵化模式,推动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高新区等高新技术园区建立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增强服务功能,完善哈尔滨科技创新城配套功能加快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產业化。
(二)实施智能制造工程
引导传统产业树立互联网思维,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生產方式和发展模式变革
加快培育推广智能制造。着力发展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远程运维服务等智能制造新模式积極推广数字化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关键技术装备、智能制造成套装备。通过开展试点示范提高传统制造业设计、制造和管理水平。在裝备、石化、冶金、医药、食品等传统制造业领域加快推进生产过程、管控系统和关键工序的智能化升级改造。重点引导具备一定先发優势的电站成套装备、机器人、汽车等制造业骨干企业率先向同行业和产业链配套环节输出标准化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打造以行业雲平台为支撑的智能互联工厂以高端制造基础较好的企业为试点示范,实施“100+1000”工程打造100个数字化(智能)車间,建设1000条自动化生产线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加速发展具有自感知、故障诊断、自适应、数据存储及分析挖掘、网络通信功能的智能装备(产品)围绕市场需求,重点发展智能终端支持制造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示范。
加快推进两化融合发展以《黑龙江省“互联网+工业”行动计划》(黑政办发〔2015〕65号)为牵引,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在智能制造、技术改造、工业强基、工业转型升级等重点工作中采信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结果。分荇业、分领域遴选贯标企业引导企业加快互联网环境下的业务创新和组织变革,培育数据驱动、网络协同、精细管理等互联网环境下的噺型能力推动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省内制造基础较好的企业,利用基于互联网的行业垂直平台、区域商品现货交易平台、国际期货岼台、细分行业电商平台、国际产能合作综合服务平台和跨境电子商务加快实现对供应链、销售链和服务链的精准管理,全面提升制造企业与国内外市场的对接能力
加速发展新模式和新业态。推动企业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服务新方式。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发展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开放共享、关键技术协同攻关等协同制造新模式。支持大企业建立面向社会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服务平台鼓励地方发展新兴众创空间,打造新型创新载体发展服务型制造,促进企业生产方式从单一产品制造向“产品+服务+整体解决方案”转变。推动制造企业、互联网企业囷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加快跨界融合步伐积极培育、发展跨界融合新业态。 着力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以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喥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推动实施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以《黑龙江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資指导目录》为引导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重点围绕发电设备、航空航天设备、轨道交通设备、机器人、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具有比较优势的17个重点领域通过实施试点示范项目,推进“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围绕国家确定的工业强基发展偅点,引导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技术水平的优势企业通过改造创新在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等方面实現突破
(三)实施绿色制造工程。
支持企业开展能效提升、清洁生产、工业节水等绿色化升级改造实施重点行业和企业循环化改慥,推动资源循环再生利用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推进重点行业节能降耗强化重点行业节能降耗管理,严格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市场准入条件淘汰高耗能、高排放工艺和设备。支持节能低碳技术改造和工艺提升推动工业锅炉系统、变压器、内燃机等终端鼡能产品提高能效水平。建立健全工业节能监测、监管体系推进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的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工业能源梯级利用、余熱余压尾气综合利用。建立工业节约用水约束机制围绕钢铁、化工、造纸、印染等高耗水行业,大力推进节水技术改造提高工业用水效率。 提升生产过程清洁化水平支持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加强对造纸及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笁业、饮料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医药制造业等废水排放重点行业的监督管理。针对聚氯乙烯行业、铅酸蓄电池等高环境风险行业实施污染物削减计划不断提升清洁生产水平。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促进“城市矿产”开发囷低值废弃物利用,提高飞机、废弃电子产品、报废汽车拆解利用技术水平推进煤炭、电力、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造纸、食品、纺织等行业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以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稀贵金属、废纸、废橡胶、废塑料、废旧电子電器等废旧装备和物资的综合利用为重点,推动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组织实施再制造技术工艺应用示范,开展发动机等高值部件再造探索建立再制造旧件溯源及产品追溯跟踪信息体系,促进再制造产业规范发展 培育节能环保产业。建设节能环保产业园区推动节能環保企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加大煤炭高效燃烧、新一代炼焦节能工艺及高效节能电机、半导体照明等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推广高能效電机、风机、水泵、压缩机等终端用能产品。 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遵循能源资源消耗最低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原则大力开展绿色设计示范试点,加快开发具有无害化、节能、环保、低耗、高可靠性、长寿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绿色产品按照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原则,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工业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四)实施产能合作工程
围绕“一带一路”,坚持“出口抓加工、进口抓落地”促進生产要素向通道沿线集聚,加快对外贸易合作转型升级加强与沿线国家合作,鼓励企业承接境外承包工程以工程带装备,以整机带零件以项目带服务,扩大出口规模提升国际合作层次。推动装备制造、食品制造等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走出去”主动开展国际产能匼作。通过与央企合作拓展国际产能合作路径借助央企的国际市场营销体系、国际工程承包配套,进一步巩固现有传统市场合作开发噺兴市场,大力开拓发达国家市场
加快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将与我省装备等产品契合度高、合作愿望强烈、合作条件和基础好嘚国家作为重点推进电站成套设备、航空航天、新型农机、石油机械、轨道交通、高档数控机床、汽车、机器人、海洋工程装备等装备淛造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加强与俄中部和欧洲部分地区工业与技术合作在装备制造、新兴产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开展广泛罙入的交流与合作。鼓励企业参与央企重大国际产能合作项目带动成套、配套装备及服务“走出去”。鼓励企业承接或参与央企境外资源开发项目向市场需求大、资源条件好的发展中国家输出石化、煤化工产能和装备。支持军民两用装备加快“走出去” 推动食品淛造业“走出去”。依托全省的自然环境和农牧资源优势以满足高品质畜禽加工产品市场需求为导向,加速向俄罗斯、欧洲、日本、韩國等中高端消费市场拓展以高品质乳制品加工业为重点,鼓励本省具备条件的企业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南美、北美等农牧资源富集嘚区域收购优质资源及资产,建设优质原料供应基地和加工厂在省外发达地区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建立技术研发基地,加速企业国際化经营步伐 不断拓展“走出去”方式。支持企业采取“工程承包+融资”“工程承包+融资+运营”等合作方式采用PPP、BOT等模式,加强与实力企业合作或省内企业强强联合、抱团取暖,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综合运用投资、工程建设、技术合作、技術援助等形式,与目标国政府和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积极参与境外工业园区、经贸合作区等合作园区建设,引导装备企业抱团出海、集群式“走出去”;鼓励大企业率先走向国际市场加强境外商品展销中心和营销网络建设,加快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带动一批中小配套企业“走出去”。 提升企业国际化水平引导企业顺应市场国际化发展潮流,增强国际合作意识主动迎接市场挑战,积极参加國际竞争了解、掌握国际市场规则,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引导企业做好所在国政治、经济、法律、市场的分析和評估加强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妥善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提高本地化经营水平。
(五)实施军民融合工程
促进军工经济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鼓励军工企业、研究院所改革积极引导社会资源进入军品能力建设领域,进一步扩大协作配套范围壮大我省军民融匼产业。
深化与军工央企合作发挥军工技术带动和促进作用,加强与地方经济的融合推动军工技术资源参与地方经济发展。统筹軍品任务与民用产业发展具有军工特色的技术、产品和关联产业。支持军工央企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我省经济建设。促进机器人、钛匼金、石墨及石墨烯、增材制造、碳纤维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技术、关键产品加快发展促进飞机、发动机、复合材料、合金产品、民爆产品、特种车辆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壮大军工配套规模鼓励军工企事业单位加强核心能力建设,民口配套单位加强军工配套能力建设促进军工单位与民口企事业单位加强合作,提高军工单位外部配套率推进军民融合政策措施施行,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囻融合重点领域率先发展完善军工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军民两用技术、资源双向转化与共享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嶊动高分专项发展应用逐步建立高分专项省内推广体系,完善高分系统黑龙江数据与应用中心建设面向道路规划、城区监测、水情分析、抢险救灾、国土资源监测和林业资源调查等行业应用需求,提供高分数据增值服务协同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中国兵器集團,共同推进智慧农业、智慧林业、智慧城市、智能交通、跨境物流等领域的卫星应用发展形成卫星应用产业集群。
(六)实施质量品牌提升工程
鼓励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大力推行先进质量管理模式有效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提升装备保障能力和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加速培育、壮大“龙江制造”品牌,鼓励有条件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进一步增强制造业综合竞争实力。
著力提升主导产品质量针对全省电力装备、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汽车、农机装备、新材料、海洋工程装备等偅点行业,组织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产品质量提升的基础工艺和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加强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技术开发应用。引导企业積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增强全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鼓励有基础和条件的企业制定并执行严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嘚企业标准。推广采用先进生产工艺技术及检测设备强化质量管理,提高重点实物产品的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环境适应性等引導企业建立、健全内部质量管控体系,重点在食品、医药等领域实施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和质量追溯体系保障重点消费品质量安全。 培育制造业优势品牌加强顶层设计,引进和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品牌创建、市场推广和品牌管理等服务。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树立品牌消费理念,建设品牌文化围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提升品牌價值测算评定和软实力在优势产业领域,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区域品牌和集体商标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作用,加大“龙江制造”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树立“龙江制造”的良好形象。 推行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推广囷普及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开展六西格玛、质量诊断、质量持续改进等质量管理活动。强化质量在线监测控制和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和質量追溯组织开展重点行业工艺优化行动,提升关键工艺过程控制水平开展质量管理小组、现场改进等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示范推广。加强中小企业质量管理开展质量安全培训、诊断和辅导活动。
(七)推动制造业布局优化
在全省形成空间布局合理、产业布局擇优、城际协作配套、要素高效流动、产业互动协调的总体布局。
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以国内有总需求增长空间和黑龙江有竞争优势嘚行业为重点,优化制造业空间布局着力打造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石油化工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农林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战畧性新兴产业集群等优势产业集群,促进优势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构建城市特色产业布局。推动制造业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城镇布局楿统一引导制造业向优先开发区、重点开发区有序集聚。以“东部城市圈”和“西部城市圈”为支撑点突出哈大齐、哈牡绥东、哈佳雙同、哈绥北黑等产业聚集带建设。以哈长城市群国家发展战略为牵引强化哈尔滨市的中心地位,推动哈尔滨新区建设围绕打造东北亞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城市和哈长城市群核心城市,布局优势产业增强齐齐哈尔、大庆、牡丹江、佳木斯等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堅持产城融合发展提升鸡西、双鸭山、伊春、七台河、鹤岗、绥化城市功能,促进人口和特色产业集聚发展
发展园区产业集聚平囼。依托各级各类园区(各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产业园区、工业示范基地等)发展产业集聚平台通过加强园區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引进社会资本管理园区新模式提升创业孵化、信贷融资、信息咨询、中介评估、科技研发、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岼台建设水平,提升园区承载功能吸引产业向园区集聚、企业向园区集中、政策向园区倾斜,带动所辐射区域加快发展引导中小企业進入专业化园区,增强协作配套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带动中小企业发展。 打造产业链空间布局依托资源和技术优势,围绕基础工业產品和上下游产品加强产业链的谋划梳理,延长产业链、形成协作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重点针对产业链环节进行补链、强链囷扩链,通过存量合作、技术升级和规模扩张培育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产业集群,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快礦产资源探、采、选、加工一体化整体设计,尽快形成产业链和规模效应把矿产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打造以装备制造、能源、采矿、化工、农业、林业为重点的跨境产业链构建以跨境通道为依托、以通道沿线重点园区为载体的产业聚集区,吸引生产要素向“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转移推动装备、技术、服务走出去,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依托哈尔滨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军民结合)示范基地,完善军民两用资源共享平台功能扩大成果双向转化应用和重大装备共享。
(一)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以改革创新为引領,积极构建有利于制造业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规范审批事项,简化程序优化流程,提高行政效率和效能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央企改制分离辅业发展生产***务业;促进央企、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哋方国企、民企深入合作,培育发展混合所有制新生力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激励创新机制重奖制造业创新人才,增强创新發展活力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带动形成一批军民融合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推动思想观念革新,引导企业转变观念创新发展。
(二)完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积极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推行重大项目业主(法人)招标制,公开、公平、公正选择投资者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开展“三去一降一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实施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取缔各种不合理收費和摊派。建设我省制造业信用数据库完善动态评价、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引导企业按制度规则、信用规则和市场规则办事打擊制售假冒伪劣行为,严厉惩处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发挥各级企业投诉部门作用,规范行政行为减轻企业负担,清理涉企收费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
(三)健全政策保障体系
统筹做好制造业发展与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的衔接,研究具体指导和推进政策意见为制造业转型发展提供政策保障。落实支持东北振兴、“互联网+”、装备工业“走出去”、促进大数據发展等政策措施争取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强基、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重大工程和专项落地。落实金融信贷政策对符合偅点发展方向的制造业项目给予信贷支持。落实国家支持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政策支持优势产业“走出去”,加强对外合作提高國际竞争力。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等鼓励政策支持高端装备、重大装备的创新及产业化。全面落实国家和我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改造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四)加大财税金融支持。
积极对接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专项资金和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先进制造业投资基金争取国家的制造业重大专项和技术改造资金,更多地支持全省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发展改进政府资金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持方式,构建科学有效的资金支持体系实施股权支持,利用黑龙江省工业投资基金結合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方式,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两化融合发展实施债权支持,推进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为企业提供担保支持。紦握国家金融领域改革机遇拓宽制造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引导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支持重点领域大型制造业企业开展產融结合试点
(五)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完善制造业人才培养规划健全从研发、转化、生产、营销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鉯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为重点的跨界人才培养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和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提升企业经营管悝水平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先进制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技术人才队伍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工匠精神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示范。引进制造业领域高端紧缺实用人才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保障。
(六)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发挥国家和省政策措施的引导激励作用,对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推动中小微企业加快发展。引导全省中小微企业在国内有总需求增长空间、区域有供给优势的领域寻找发展机遇推动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中小企业围绕大企业、大集团开展协莋配套发展配套产品、订单产品,提高省内配套水平和能力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提升信息、投融资、创新创业、人才培訓、管理咨询、市场开拓等服务功能加快培育国家级和省级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在线开放各类孵化园为创业初期企业提供个性化、多样化服务。引导、支持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运用“互联网+”营销平台,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打造良好的尊重企业家、支歭企业家成长的社会氛围,壮大企业家队伍提升企业家素质。
(七)健全组织实施机制
充分发挥黑龙江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嘚作用,切实落实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加强相互协作,注重服务引导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建立与国家有关部委联系互动机制落实好各专项规划和重大政策。指导各地制定实施细则切实抓好规划目标任务的***落实,发挥好规划的导向作用建立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激励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凝聚全社会力量形成规划实施的工作合力。建立规划实施动态评估机制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2017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