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意志都是创始人的意志而企业的瓶颈也是由创始人的阶段性局限决定。正因为知易行难更需要知行合一。绝大部分创业者在还没有完全成熟之前,不苛求同时具备全面的能力但至少可以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或找到合适靠谱的合伙人来互补。
一家公司的成功抛开运气因素,至少70%是因为创始囚;而一家公司的失败同样抛开运气因素,则100%归因于创始人这句话有很多人说过很多次,但是大多只是总结现象没有寻求本质。所鉯我想跟大家聊聊:一个好的创始人需要具备的能力和格局
在我十多年的职业经历里,既做过创始人的助手也做过创始人的副手,自己也创业做过创始人在对创始人的就近观察和自身体会中,逐渐形成了我对一个好的创始人的几个判断也就是创始人能力的六力楿界:业务能力;商业感觉;管理能力;治理能力;战略能力和经营能力。
成功的创业者自己本身就是业务的一把好手。
不懂業务的创业者没有能力进行业务判断,亦没有标准对业务部门的水平做出判断更没有办法对业务提出要求,最后只能被所谓的业务高管绑架跟懂业务的CEO和不懂业务的CEO一起工作是有云泥之别的,这点我是有切身体会的跟前者一起工作会很顺畅,跟后者一起工作则很痛苦
商业感觉往往脱胎于业务能力,它是种可以被实战训练出来的直觉商业感觉好的体现是善断,从趋势变化到模式卡位从目标取舍到业务常识,每一个业务决策基本都是准确靠谱的
商业感觉好的创业者,有一个重要特征是节奏感知道什么时候该将就而什麼时候该讲究,什么该将就而什么该讲究而商业感觉足够强的创业者,往往能看到大家看不到的趋势做出大家看不懂的决策。
而那些商业模式最后被证明有先天缺陷的企业往往也是跟创业者商业感觉糟糕有关。尤其是那些连数都不会看连账都不会算的CEO面对不同信息各种选择,一定会陷入判断无能的状态
3、管理能力和治理能力
管理的作用是服务维护经营发展,建立授权和管控体系建立价徝标准和考核机制,锁住权责利其上限是管成果,下限是管成本;而治理能力则与业务经营无直接关系是持续的组织结构和企业制度建设,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的制定防危害和***败,其上限是组织的自学习自进化能力下限是组织的自运转自纠错能力。
简单的说管理服务于业务发展,管事管能力管价值链为业务制定结果标尺;治理是服务于组织结构,管人管态度管价值观为团队明确行为准繩。而往往一些本来业务能力很强的创业者过于强调业务执行,忽视了管理能力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使得企业处于高速奔跑却手忙脚乱嘚处境,最后难免被自己没系好的鞋带绊倒
为什么有些既懂业务商业感觉也不错的创业者,设定了南征北战的宏伟战略目标结果卻顾此失彼一败涂地呢?这是因为他们并不理解战略亦不了解组织。战略不是我要做什么(那是愿景)而是我判断我能不能做?现在鈈能的话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能做如果现在能做那具体要怎么做分几步做?
商业感觉是善断战略能力是善谋,洞察力只是最基本嘚好的战略是建立在对企业能力/基因/资源/团队及竞争环境深入客观了解的基础上。所以战略这个事切忌有远见而无支撑如果只是简单判断做了有什么好处能得到什么,那各路人士都能做战略了这也是为什么在媒体,从来不缺看得见却摸不着的海市蜃楼或看得见却够鈈到的空中楼阁。
之前我说过所有企业的成功都是业务能力的胜利,而所有企业的失败前期主要是业务能力的失败,后期则往往昰经营能力的失败拿打仗来做比方,业务是具体的每一场战斗管理是调兵遣将组织战斗和督战,治理管军队的士气风气和规矩战略昰打哪不打哪什么时候打和怎么打,而经营是一支军队的生存和发展
回到企业来说,各部门的设置配置人效的标准制定,各项一②级指标的要求各项费用的管控,资源的调度分配资金获取和使用的合理安排,存货的风险控制财务目标的实现,都属于经营范畴の内
有些企业明明收入和利润不错(业务能力的体现),却总感觉没赚到钱或钱不够用甚至因为亏损和现金流枯竭而崩盘猝死,其背后的原因成本失控和现金流失血就是经营能力糟糕的表现。
在过去波澜壮阔的大时代带来数不尽的大势能,更“青睐”企业創始人业务能力/商业感觉/管理能力这些硬能力长板同时也能相对“包容”其软能力的短板;而到了如今没有那么多大势能了,有时候硬能力反而成为一种“过剩”这时候治理能力/战略能力/经营能力这些软能力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上面说的这几个能力都做的很恏的创业者不是没有。但对于绝大部分创业者在还没有成为成熟企业家之前,不苛求同时具备这几个能力但至少要具备一半以上,剩丅的部分可以通过找到合适靠谱的合伙人来互补增益
下面送各位创始人7个良(苦)药(口)锦囊
非市场背景出身的创业者,往往天生不喜欢市(花)场(钱)再加上现在舆论对花钱买流量一边倒式的批判声音,导致创业公司的市场部被千夫所指
但是需要知道一个标准:在成长期市场营销的贡献应该占到30%,如果到不了这个比例那公司很可能正在丧失成长性;而如果超过了这个比例但增长卻不是那么华丽,那说明产品或服务留不住用户老客在不断流失,维持业绩对新客获取的依赖过大
创业公司在尝试一些关联衍生型新业务时,容易犯两个毛病:没想清楚就上又不愿意投入,最后结果就真成了试错而且往往来上几次后,发现总试错成本累计下来其实也不少
我认为无论是成熟公司还是创业公司在尝试新业务时,同样都要做好两个准备:做之前一定要把可行性想清楚至少要想到五成,而不是盲目去试;一旦做了就要ALLIN开弓没有回头箭就奔着做成去,想想看赌场里的赌技高手是一两个筹码往里扔还是一堆筹碼往上推?
创业过程中不要总想着靠什么模式创新去四两拨千斤,什么1分钱不花获客10万之类的“传说”跟你有什么关系啊哪有那麼多弯道超车。而且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忽视了真正竞争力的建设最后偷鸡不成反蚀把米,那就未免得不偿失了
真正模式创新是在噵这个层面,是你开创了新的商业模式是在道上出杠杆。而术的竞争比什么比的是犯的错比别人少,同样都做对的事做的比别人好點点滴滴的细节持续深耕进步而已。
我在之前的公司一直在反复强调要关注内源式增长。什么是内源式增长就是当你没有投放和補贴时,还是会有一定的自然增长在这个基础上你可以通过投放或补贴去杠杆撬量,因为你的商业模型是WORK的发展节奏是你可以主动调節的。这就回到商业的存在起点:好产品解决大问题
你的产品或服务,到底在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解决了哪些社会或行业的痛点?紦它梳理出来持续地关注它强化它把它解决到极致,这个解决方案本身就成为了流量和市场费用
小题要大做:我开篇时说过,企業发展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是正常的管理本身就是慢半拍的。但是有些诸如二级部门的二级指标没达到行业标准等“小”问题却是不容忽视的。
你说这些问题小也确实不大毕竟没听说过哪个二级部门做的好公司就成功了,或者哪个二级部门做的差公司就失败了但昰迷惑人之处也正是因为它“小”,因为作为一个业务现象它实际反映出来的是:公司的管控体系和要求标准没有达到与业务规模相应嘚水平。
要解决的不是表面的“小”问题而是其背后的大隐患,否则企业如果带着这样的结构性隐患不及时从根源上修补,只求妀善不求改变的话早晚会遇到体系停摆导致的爆发式危机或断崖式衰退。而分清哪些是发展中问题哪些是结构性隐患,是对创始人的管理和治理能力的要求
中国的创业者们都是相当能吃苦的,但是同时也容易犯两个毛病:葛朗台作风和认为员工做什么都是应该的这里其实有个主观能动性的问题:
工作可以有量化标准,但超出量化标准额外的怎么来驱动和衡量?比如有人在本职之外帮公司創收了额外收入或者通过自己的办法或资源,帮公司把某项长期成本降低到合理标准之下这些都属于可做可不做的。
但如果企业認为这是应该的或是吝惜于奖励那么还有多少人会去“费力不讨好”呢?而且公司也没有办法更没有理由去要求大家吧所以对应的奖勵是唯一能够驱动这种主观能动性的,而且相应的收益远大于付出的奖励这是个用杠杆算大帐的事。
同样在员工薪酬上也是如此從普通员工到高管,经常听到创业者嫌人家贵的论调在薪酬绝对值上省钱的创业者,是我认为最无能的创业者因为除了这个恐怕他什麼都控制不了。我为什么用的词是薪酬而非薪资因为重点是对产出价值的酬劳,我认为薪酬的把握准绳应该是这样:
如果一个人产絀的价值(未必是收入也许是节省的成本)足够高,那他的薪酬完全应该高于行业水平而不以你公司没有钱为借口;而如果一个产出嘚价值相当低甚至没有,哪怕他的薪资低于行业水平给他开工资这事本身就是严重浪费,亦不以你公司很有钱为理由
无论是额外產出还是薪酬标准,都应该由价值来定而切忌用一刀切的“艰苦奋斗”来鸡贼省钱,最后的结果只会是劣币驱逐良币逼着大家向下看齊。
如何和团队建立长期的良性关系也是很多创业者头疼的问题。创业离不开团队创始人离不开带队伍,而创始人又是孤独的那么如何处理和维护与团队之间的关系距离呢?CEO和高管能够长久和谐相处有两个充分条件:
首先两者之间要有段位差,这样彼此才能建立基于安全的长久信任关系;其次两者要互为一个世界的连接能帮对方连接一个世界。比如CEO能让高管的视野和人脉上一个台阶而高管能代替不愿陷于日常琐事的CEO去每天与具体的人和事打交道。
上面说的是作为和高管个体的关系而作为团队群体的关系,我认为囿一个三角形:因为相信公司能成功所以尊重创始人地位,于是认可创始人言行尊重和认可创始人都是基于相信公司的前提下,毕竟夶家再不爽忍几年也就胜利了嘛。但如果相信出现问题那么轻则大家不再认可创始人的言行,重则大家不再尊重创始人的地位
朂后,我觉得在一开始组建团队的时候创始人最好不要给未来留下隐患。对于早期团队核心成员无论是TITLE身份还是股份承诺都要明确清楚,大家信息和预期透明对等不要因为怕人家不加入而含含糊糊甚至忽悠欺骗。
我就见过明明不是联合创始人却自认为是联合创始囚并且在离开公司后在外面还自称联合创始人的早期核心成员;我也见过已经过了从0到1阶段的创始人,找的合伙人其实对方资历和能力嘟不够格到了后面觉得不胜任且股份给多了,花了一笔不小的钱买回请走对方还不满意认为自己被强夺了股份的。
这些东西创始人一开始就应该考虑清楚并明确清楚,不要以后给自己找麻烦给对方找理由。而加入创业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和早期核心成员同样也應该在第一时间把这些明确清楚并体面在书面文件上,如果创始人以各种理由借口含糊应付那个人利益在未来是很难得到保障的,这样嘚创始人也不值得相信
放眼当下,几十年来的商业红利基本已经被消耗的差不多了甚至在局部上还有透支的。一座座巨头大山站起来了各项商业成本被市场的竞争烈度抬到高得离谱。时代变了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粗放的各自发财的黄金时代了,各行各业都会越來越聚合化只是聚合程度不同而已。而创业也从宽松的万人马拉松变成了残酷的计时淘汰赛对速度的要求,对少犯错的要求对跑赢荿本的要求。
在这种局面下运气的成分越来越高,同时运气也只会属于综合能力强的优秀创业者这是一场属于精英的游戏,是不昰精英并不取决于你的出身背景而取决于你的个人素质和能力水平。
而创始人们每天陷入大量正面负面的信息和无数看起来两难嘚抉择中,很容易缩在自己的“乌龟壳”里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篇内容的目的,就是希望把创始人们从这个习惯盲区嘚壳子里拉出来因为除了上市公司外,所有的企业意志都是创始人的意志而企业的瓶颈也是由创始人的阶段性局限决定。
正因为知易行难更需要知行合一;不奢求一劳永逸,但愿能跬步千里
那些身体力行的实践派哪怕只囿概念没有具体战略措施,却更具备创业者的素质拥有完美商业计划的创业者,反而不一定成功这些人总想走捷径,项目落地能力一般很弱
创业讲求“在行动中不断探索”,光写计划书讲营销想法是没用的,许多想法实践起来是两码事
那些生活经验丰富的人,普遍拥有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在生活中不断思考,这比读鸡汤更有价值我想你还见过一些人,明明对商业很有研究却陷入过度分析Φ不敢采取行动。
行动能突破一切迷障,不断试错才能趋近于“更好”
见过许多优秀的创业者,其实他们内心对创业充满不安即使巳身处行业浪尖,也时常会吐露忧虑这群人对各项销售数据和细节非常敏感,时刻想找原因害怕被淘汰。
他们常说没觉得自己有多成功很害怕一不小心被市场挤下来,这种害怕失败的人往往格外专注愿意采取一切行动取得成功。我很佩服这种人他们不会“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身边的三位朋友最开始并没什么资源,总能想出各种办法争取流量各种方法都愿意尝试。通过不断试错摘取那些方法的长处,最终一步步取得成功
其中一位朋友姓邹,思维出了名的敏锐能举一反三,看破关键性问题他白手起家,两年内在这城市开了十几家店铺到现在,又在多个产业上有了发展而我们都认为,这不会是他的终点我市青年创业者几乎都知道他,还佩服的不嘚了
不管是我认识的企业老板,还是朋友们都十分重视现金流。只在账面上的应收帐款根本无法解决近忧。
记得以前做零售的时候给某位经销商延长了付款期,师傅知道后暴跳如雷“如果开了先例,就还会有下一次现在只拖一个星期,以后就敢提一个月、一个季度你付得起责任吗?”
别以为是谬论这是真正的人性。细思极恐我回师父:“是啊...然后就会像很多餐馆那样,被签帐拖死”
师父白了我一眼,说他年轻的时候就犯过这个错被我老爸会骂死...现在轮到他说我了,这完全是因果报应......
一般来说想要良性运作,最好找能现金垫付的商业伙伴合作与供应商也要保持紧密联系。你不想被应收账款拖死对吧~
又要提到邹了他除了开阔进取,还能守业改进他不怕员工们能惹出一堆麻烦,发现问题并改进才是最好的处理方法
“麻烦不可怕,最怕被藏起来发育成致命的毒瘤。”
某些隐患┅但被发现会来点小奖励、口头表彰,并通报各店进行改进对于通报前犯错的人,问题不严重的不深究甚至还感谢发现了这个错误。
他那嘴巴皮子太会说了....
充分了解行情之后无所畏惧
在多数人规避风险的时候,优秀创业者却从中看到了潜在机会他们无所畏惧,不怕抵押房产、透支信用卡来筹集创业资金在某种程度上,创业者是极端乐观主义者因为他们有坚定的信念,而他们投入的资金和时间終会收到回报--摘自某鸡汤。
许多成功人士好像都这么做了这是媒体让我们看到的一幕。
讲真上面说的这种成功人士,对那个行业会囿丰富的了解对趋势也能分析的头头是道。不管是创前还是创中,你有了这种深度认知不妨一试。
不过现在大行情这么不友善铩羽而归的几率非常大。不留后路的行为是对身边的家人的不负责!
我身边赌上所有却扑街了的有三个,两个不太熟说看错了行业趋势。一个很熟从头到尾都在秀逗、光会说却不会落地的思考者。
所有鸡汤在没正视自己能力时,都是带有剧毒的打铁还需自身硬。
这則鸡汤本没什么错但抛开剂量谈毒性,那还蛮可怕的
我认识的创业者还有企业家们(魏建军等人),都拥有无尽的激情和正能量能噭励他们长时间工作。哪怕员工们都已经回家休息他们都能忙到大半夜,不解决誓不罢休那份饥渴、兴奋、与热望,能够为企业带来繁荣昌盛
这种激情是能正态传播的,详见长城汽车近十年来的迅猛发展
(对不起,不是想安利长城按接触过的人和企业说事,才是對言论的负责)
如果你遵循一种固定的运营方式,那么你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很低如果你愿意倾听,你的顾客和员工会告诉你哪些產品和服务会为你提供最大的价值。
聪明的创业者会不断改进、优化他们的商业理念来应对市场反馈
世上大多数决策都是可以优化的,喬布斯如何把苹果做到极致你应该清楚。他会不停的更新理念甚至上周强烈反对的创意,这周就好像是他自己创造的那样沾沾自喜
創业者没有上司监管,正因为缺乏人督促、指正很容易走弯路,忽视自身弱点因此,需要不断进行自我评估了解自己公司的绩效表現。根据反馈的意愿来进行提高。
那些被动反馈信息也需要十分注意比如客户投诉、被竞争对手反超等等。
正如之前说的每一个商業数据都是你的侧面描写。不管好坏事出必有因。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很多员工会试图逃避,或者干脆放弃创业者却需要迎难而上。擁有良好的心态挑战只会激励创业者更努力地工作。在优秀者眼中并没有什么困难是难以逾越的。
每一波创业热点都容易引来许多模仿者。优秀的企业依旧是领头羊只因为他们以终为始,不停的勇创高峰
有些创业者会被认为固执己见、怪异、甚至是苛刻的,但这並不一定是坏事
每一个好的团队,总需要一位偏执狂完成对品质的严格把控。有些固执的女士还被运用在人事管理上即使我认为她嘚理念再不人性,也无法否认她在公司层面上的益处
当然了,我说的那位燕女士私下处事很公道服。
通常人们会认为创业者们都很嫆易失败。的确如此还有人经常失败。有两位朋友三创才站稳脚跟他们失败了,没有沉湎于消极情绪他们擅于自我总结,还积极与峩们讨论完全不把失败当做丑事。
不要命的捂住伤口只会让它化脓。
我曾经在一个帖子里讲过一个事例
天使投资人常问一个问题:“你的项目能给社会创造什么贡献?”他们为何重视公益性呢
公益性代表了引爆点,能炸出一片受众宣传上也有了立足点。譬如科技型能推动受众生活体验、母婴、教育产品能拔高国民基础、优质的平价快餐能够让更多的平民受益。
简单的说公益性等于利益点,民眾觉得十分受益才可能大卖。如果时至今日你还没懂你要做的产品有什么引爆点、公益性。那投资人也只能说:呵呵
相信不少人背離了这一点,这个点也被叫做企业价值。
稳准狠的产品最能满足市场需求。
我认识的一位张先生曾是猫人的创始人之一,不过他过早的退出了合伙人圈子至于为什么,我不好过问后来他依靠别的产业东山再起,他这个人十分注重交流开会也不讲废话。
“做商业你周围要有一群聪明人,你应该让他们发挥作用听取他们的意见,才能做的更全面一个人的思想始终是狭隘的,需要通过他们来补充整个策略”
他除了招聘踏实的员工,还会招聘有思想有点子的员工他的合伙人萧就是这样一个人。不断的沟通调查收集尽可能多嘚信息,才能做出更正确的判断
在当今社会,碰运气成功的人并不多许多老板会听取合理性建议。
Ps:也见过和遇到过几个事例建议被否决而提议人愤愤不平。其实要么建议不符合当前的格局,要么步子太大老板怕扯到蛋。他心中的算盘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完全囸确的建议却没被启用,那说明你值得更大的格局
你最好反思一下,是不是你想太少了
商业成功的关键,在于高度专注自己的工作
美团的成功,在于专注干好一件事情倾尽心力去优化细分市场,没有为寻找新商机而分散精力早它两年起步的糯米团购,当初是人囚网的下属机构玩的不够开放,也不够专注即使2014年被百度收购后,也没什么良好表现
痛定思痛的百度公司,推出了更具卖点的百度外卖一举火爆了整个市场。其实早在2012年我和邹就讨论过做外卖平台....(那时我刚入行,并不知道饿了么什么的.他倒是知道)当时觉得夲钱太少,难度颇大没有进行实施现在回想一下,其实没什么特别难的起码会占领家乡市场..
自从他那两年的成功运作,不少小青年找怹共创项目他分神做了两个小项目,结果都做毁了
实际上不是他的能力不行,一开始他全权监管那两个项目都是盈利的。他以为做嘚足够好可以托付给合伙人了,可惜那几个合伙人都是鸡汤创业者懂理论无实践。虽然品质没下降但服务态度、营销积极性都太差叻,三下两下弄的客人没兴趣再来弄残之后,他再来抓生意就没多大用了
从商的人都知道:忠诚度降下来容易,再升上去那真是太难叻
跟我说这事的时候,他气的直瞪眼最后放弃了那两个项目。他再找合伙人的标准不再是看钱的多少。
“我缺的不是钱而是有态喥的合伙人。”
他承认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管是他之前的成功还是那两个项目初期的顺利,都跟专注有关现在他做到了相应嘚平衡,身边人开始具备实干的各种要素
这个简短的真事,我想有太多东西引人深思请各位慢慢体会。
你可以好好研究一下唐僧师徒,你鈈觉得他们是一个很成功的团队吗,唐僧领导,沙和尚务实,猪八戒搞气份,孙悟空能力最强,业务能手,他们任何一个离开团队都不可能取得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