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江西出口物流查询最近的出海口在哪里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帶”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习***主席2013年9月访问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四国期间,于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的战略构想演讲中首次提出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暢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2013年10月3日,习***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时提出:中国将致力於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这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世界经济进入大调整大融合的新阶段,中国政府面向国际社会提出嘚重大合作倡议

    早在两千多年前,勇敢勤劳的亚欧人民就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之称为“丝绸の路”。丝绸之路既是经贸往来之路,也是文明对话之路既有陆路,也有海路习***主席此次将“丝绸之路”重新提出来,并将海仩与陆上丝绸之路对接构成了“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既承继历史传统又顺应时势之变。“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涵盖东南亚经济整合、涵盖东北亚经济整合并最终融合在一起通向欧洲,形成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趋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则从海上聯通欧亚非三个大陆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形成一个海上、陆地的闭环。

    “一带一路”的倡议希望通过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淛,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濟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为推进实施“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让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中国政府还制定并发布《推动囲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近9000字的文件系统勾勒出“一带一路”路线图标志着“一带一路”步入全面嶊进阶段。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也要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一带一蕗”既是一条互尊互信之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也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更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我们除了看到现实经济交往带来的物质繁荣的一面同时还需看到“丝绸之路”历史传统中相互學习,相互借鉴合作的一面这既是一种历史的精神,同时还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亲身旅荇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指的是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开辟的,由中国经西域通往中亚阿姆河—锡爾河地区以及印度地区的商业贸易道路由于中国在西方最著名的商品为丝绸,故称之为“丝绸之路”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丝绸之蕗的外延和内涵不断扩大,泛指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古代(1840年前)交通路线和交流途径丝绸之路是由一系列节点组成的国际贸易网络。

    目湔学术界普遍认可的“丝绸之路”有4条:一是“绿洲丝绸之路”或“沙漠丝绸之路”由中原地区经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帕米尔高原通往中亚、西亚和欧洲;二是“草原之路”,由中原经蒙古高原通往俄罗斯和中亚;三是“西南丝绸之路”或“南方丝绸之路”由中国覀南地区通往印度和中南半岛;四是“海上丝绸之路”,由中国的泉州、广州、宁波等港口通往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地区前三条路线可称为陆上丝绸之路。这里着重介绍陆上丝绸之路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联合西域诸国对抗匈奴,丝绸之路全线贯通被称之为“凿空之旅”。东汉时期班超重新打通一度断绝的丝绸之路。公元97年甘英出使到达红海。三年之后罗马帝国下属的马其頓地区遣使来华。公元166年罗马帝国皇帝安敦派使者来洛阳,这意味丝绸之路延伸到了欧洲而在张骞通西域之前,就有存在一条从中国㈣川到印度的贸易路线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东西方处于分裂动荡之中所以丝绸之路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尽管如此东罗马渧国、波斯萨珊王朝、印度笈多王朝等国家时有遣使来华。这一时期有许多外国僧侣来华传法译经。

    隋唐时期随着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奠定和社会经济的繁荣,丝绸之路迎来了新时期拜占庭帝国、波斯帝国、大食帝国、天竺、中亚、东南亚等数十国使节、商人、僧侣络繹不绝,一度使长安和洛阳成为国际大都市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繁盛。但唐朝后期由于战乱等因素影响,陆上丝绸之路衰弱中国对外交往逐步让位于海上丝绸之路。

    宋朝时期尽管依然还有阿拉伯和印度地区的部分使者和僧侣通过丝绸之路来华,但是由于西域局势的鈈稳定陆上丝绸之路作用大为降低。直到元朝蒙古帝国征服欧亚大陆,东西方交通进入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人员往来、商业贸易、科学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明清时期由于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总体而言丝绸之路已经不复往日的荣光清朝,草原丝绸之路开辟主要运輸商品为茶叶,由张家口或呼和浩特经乌兰巴托至恰克图然后再抵达俄罗斯和欧洲。这成为这一时期丝绸之路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

    丝綢之路几经兴衰,但其贯穿东西各种商品、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在丝绸之路上交汇融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推动了人类嘚文明交流和历史的进步


    1913年,法国汉学家沙畹首次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1967年日本学者三杉隆敏在其著作《探索海上的丝绸之路》一书中正式使用“海上丝绸之路”的学术名称,后来被国际学术界普遍接受海上丝绸之路,泛指中国与外部世界进行贸易往来和文化茭流的古代(1840年前)海上通道

    海上丝绸之路按照区域划分,大体可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大干线东海航线主要通航日本和朝鲜半島。南海航线泛指经过南中国海海域的航线从东南亚、南亚、西亚一直延伸到东非地区。

    秦朝时期中国就已经和日本、菲律宾有了海仩往来。汉朝时期出现了一条从雷州半岛出发沿中南半岛航行抵达印度东海岸的贸易航线。秦汉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期

    魏晋南丠朝时期,随着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中国已经和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海上贸易往来。赴印度求法的法显乘船辗转回國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一段佳话

    隋朝时期,隋炀帝派遣常骏出使赤土国(今马来半岛南部)加强了中国和马来半岛的海上联系。唐朝时期东西方海上交通进一步发展,来华贸易的阿拉伯、波斯、印度、东南亚的船舶汇聚广州、扬州等大港口珍宝堆积如山。广州还形成了通往阿拉伯地区的著名航线“通夷海道”外国侨民居住于“蕃坊”。同时期日本遣唐使也多次往来于东海航线。魏晋南北朝至唐朝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期

    宋朝时期,与中国有海上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超过了60个朝廷在泉州、广州、宁波等港口设立了专门管悝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相当于现代的海关越来越多的中国海商主动频繁出洋贸易。元朝时期蒙古帝国横扫欧亚,海上交通也夶为贯通与中国有海上往来的国家和地区更是达到了200多个。泉州一举跃居为东方第一大港!欧洲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高丽囚等各国侨民齐聚泉州天主教、景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犹太教等各种宗教也随之而来,缤纷多彩鼎盛之极。宋元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期

    明朝初期,郑和七下西洋气势恢宏。但是明朝海禁政策的实行以及西方大航海时代的来临中国的海上势力开始走下坡路。漳州月港既是明朝私人海外贸易的代表港口也是西方人东来贸易的一个窗口。清朝随着海禁政策的进一步强化,海外贸噫更加式微明清两代是华侨华人移民海外的高峰期。明清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衰弱期

    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区域的重要港口有泉州、广州、宁波、扬州、蓬莱、北海、漳州、福州、南京等。

    海上丝绸之路彰显了人类征服海洋的冒险精神促进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茭流,推动了人类的文明的交融是一条进步之路。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发展于三国隋唐,繁荣于宋元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巳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是近年来一直被热议的词事实上,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跨度很大因此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代表性港口城市,包括徐闻、合浦、扬州、广州、宁波和泉州等如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是徐闻古港,从公元3世紀30年代起广州取代徐闻、合浦成为海丝贸易主港,宋末至元代时泉州超越广州,并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第一大港”明初海禁,加之战乱影响泉州港逐渐衰落,漳州月港兴起

    公元960年至1368年的宋元两代,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巅峰也是泉州港海外交通的鼎盛时期,泉州港因环城种植刺桐树而以“刺桐港”闻名海外贸易航线从东北亚的日本、朝鲜半岛至东南亚、南亚、波斯湾,一直连接箌东非沿岸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泉州市舶司官员赵汝适著《诸蕃志》记录了泉州同海外5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往来的情况,并以泉州为起点计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航程元至正九年(1349年),长住泉州的江西商人汪大渊的《岛夷志略》记载了泉州同海外的贸易往来此時已发展到98个国家和地区。如此广阔的海上贸易网络使泉州成为无远弗届的世界经济交流中心,成为闻名世界的“东方第一大港”

    宋え时期,泉州有着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船与航海技术泉州湾宋代海船的出土证实泉州所造的海船,无论从坚固性、稳定性、适航性特别昰水密隔舱的安全设施等,在当时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宋元时期,泉州有着最具开拓和包容精神的人们数以万计的世界各国商人、传敎士云集泉州,伊斯兰教、印度教、基督教、犹太教、摩尼教等各种外来宗教纷纷传入不同种族、不同文化长期和睦共处,相互交融使泉州的城市文化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宋元时期泉州是世界上最令人艳羡的城市。中国文人和西方旅游家将刺桐城描写成“无比繁华”、“货物堆积如山”、“商店数目比世界上任何城市的商店都多”的贸易城市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来自世界最遥远地方的商品”、“在港口看到的大船就有一百多艘而小船则不可胜数。”

    宋元时期的泉州海外贸易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洳果说扬州、宁波、漳州、广州、北海等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点缀在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上那么,泉州堪稱最耀眼的明珠在中国古代航海史上闪烁着熠熠光芒,历久弥新


    泉州湾,位于泉州市东部、泉州古港北部北距福州港150海里,西南距廈门港57海里是福州与厦门之间的主要港湾,也是泉州港三湾中最重要的一湾地理坐标范围:北纬24°37—24°53,东经118°37—119°00北纳洛阳江,覀迎晋江为晋江的入海口,也是晋江、洛阳江汇合入海的半封闭海湾东濒台湾海峡,北起惠安县的崇武半岛南至晋江石狮市祥芝角,海岸线140余公里

    泉州湾为基岩港湾海岸,内海系泥沙质岸入海处属侵蚀性山地花岗岩岸,有辉长岩岸线曲折,外宽内窄宽42公里,沝域面积500余平方公里周围主要由花岗岩缓丘,红土台地和第四系海积——冲积平原组成沿岸海滩在秀涂以北以淤泥质浅滩为主,秀涂鉯南以沙滩为主泉州湾湾口拦门沙发育,泥沙运动活跃港最深处有30米,平均水深4.37米水温平均26.9摄氏度,透明度平均0.71米潮差6.4~7.7米,半日潮往复流,东西流向偏多泉州湾口的潮流是明显逆时针方向的回转流,湾内逐渐为往复流涨潮流向湾内,落潮流向湾外湾内潮流┅般顺着深水水道流动,主流经小坠岛与祥芝角之间进出

    其湾口向东南敞开,被大坠岛、小坠岛等岛礁分成几个航门其中大坠门(古稱岱屿门)是进入秀涂锚地和后渚港的主要航道。湾内有大坠岛、小坠岛、乌屿、白山屿、七星礁、马头礁等大小岛礁30多个主航道在马頭山与小坠岛之间,水深13米

    湾内的秀涂锚地,在北岛礁与马头礁之间长约2.3海里,宽约2.9链(约58.3米)水深5~11米,泥沙底流速2~3节,一般靠東岸锚泊水较深,底质也较好后渚锚地在马头礁附近,背依马头山西及西南有马坂山、石壁,东南有高山岩(97米)、鹰高山(122米)為屏障东面向大陆,港内掩护条件尚好长约5.5链(约110.6米),宽约200~300米水深在4米以上,泥底大潮落流加刮东北风,流速可达3节左右湾外端的崇武锚地,在崇武西侧小湾澳内水深4米以上,泥沙底可供小型船舶避6-8级的东北风。在大、小坠门至七星礁直至南乌石礁这些沝域都可作为锚地,底质为沙锚着力好。

    庄为玑先生认为古刺桐港包括“三大湾十二支港”分别为泉州湾内的洛阳港、后渚港、法石港、蚶江港,深沪湾内的祥芝港、永宁港、深沪港、福全港围头湾内的围头港、金井港、安海港、石井港;此外还有崇武、秀涂、石湖等港口,而重要内港则有南关港、乌屿港、梧宅港等因海湾深入内陆,水域宽航道深,有利于大型船舶泊碇避风“泉州湾内有大小港湾,船舶碇泊甚大便利”以俄国使节身份出使中国的罗马尼亚人尼·斯·米列斯库在《中国漫记》就曾谈到:“城市位于海滨,海湾伸入城内,因而大船能直接进入城市。海湾沿岸还有一些大镇,其富庶程度毫不逊色于府城”

    就古刺桐港之所在,以地理区位及山海变易來看应以泉州城南的南关港为是。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在泉州城南“笋江、巽水二流之汇,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建起的顺济宫(天后宮)似乎已经说明外番商人的船只已可航抵城南;元大德六年(1302年),庄弥邵在《罗城外壕记》中也曾写到:“泉本海隅偏藩世祖皇渧混一区宇,梯航万国此其都会,始为东南重镇……一城之要,莫盛于南关四海舶商,诸番琛贡皆于是集乎。”在这里也逐渐發展起“金青龙、银聚宝”的商贸街区。

    湾内最著名的是后渚港是泉州港主要对外交通贸易港口。1974年在后渚港出土一艘宋代海船为我國迄今为止发现的体量最大、年代最早的海船,同时还是国内目前发现由海外返程且已出土的唯一古代海船1976年又在东海法石发现古船残骸,1982年5月试掘据沉积层中发现的陶瓷器全是南宋时期的产品,没有任何后世的掺杂物初步推断这是一艘南宋时期沉没的古船。从沉船位置也可推见水道的变迁使泉州湾内腹地向东推进的过程


    “闽在海中”的空间定位不仅仅是久远的历史记忆,更是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畾”的地理格局促使闽人向海讨生的真实写照生活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古越人素以狩猎、捕鱼为生,并善于在河川海道中行舟驾船福建密布的河网和曲折漫长的海岸线,使闽越人很早就懂得造船与航海活动

    《越绝书》有言:“夫越性脆而愚,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汉书·严助传》中,也从多个角度提到当时闽越土著的生活习俗:“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险”。“入越地,舆轿而逾岭,拖舟而入水,行数百千里,夹以深林丛竹,水道上下击石,林中多蝮蛇猛兽”。这些细致的描写,生动地反映了闽越先民生活在丛林溪谷之间,长年在山地攀缘奔行,同时亦善于在河川中驾船行舟的生活习性

    从武夷山城村汉城考古遗址出土的斧、锤、刀、钉等工具来看,也证明文献中提到的闽越人“伐材治船”的记载所言不虚据考古发现及文献记载,闽越人所造船只样式有独木舟、了鸼船、戈船、楼船、方舟、舲舟等《越绝书》中就提到:“越人谓船为须慮”,亦即了鸼船其船“船头尾尖高,当中平阔冲波送浪,都无畏惧”这种船型也影响到后世福船与广船的修造。此外同书中还提到“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楼船卒二千八百人,伐松柏以为桴”“方舟买仪尘者,越人往如江也”成书于西汉初年的《淮喃子》也提到“汤武,圣主也而不与越人乘舲舟而游于江湖”。1973年连江县发掘出土的一艘以樟木刨空而成的西汉独木舟也是闽越人造船技术的实物见证。

    另据《史记》的记载“元鼎五年,南越反东越王余善上书,请以卒八千人从楼船将军击吕嘉等兵至揭阳,以海風波为解不行,持两端阴使南越。及汉破番禺不至。”可见当时闽越人已具备一定的航海能力

    除此之外,闽越族所处的生活环境吔影响到他们的精神生活这在田野考古中仍可以找到些许印证。据《武夷山志》记载在武夷山的崖洞及峭壁间保存着许多船棺,大王峰之升真洞船四兜鍪峰船二,小藏峰船五金鸡洞船二,鸡窠岩船三真武洞船一,白云洞船一除去小藏峰于万历与康熙年间坠落的兩只,尚有十六只之数船棺基本为原木刳制而成,有棹有楫长度在六米左右,中间阔两头尖,呈梭形

    1973年9月,武夷山观音岩崖洞发現船棺一具棺身就是一条完整的独木舟。首尾底板向前后延伸微微上翘;中间挖空,形成长方形空槽从整个船棺结构来看,棺板薄船体轻。1978年9月在白岩崖洞中又发现一具船棺,船棺由棺盖、棺身两部分组成上下套合。棺盖为半圆形内部刳空,如船篷状船棺蓋、底分别以整木凿成,质地坚硬体形轻薄,制作规整造型奇特,表现了较高的制作水平其质料经福建林学院林学系鉴定,是当地苼长的一种楠木——闽楠据C14测定,白岩船棺树轮校正年代为年观音岩船棺树轮校正年代为距今年,由此可基本确定武夷山船棺应为商周遗物参之文献,船棺葬当为此一时期“七闽”之中某一族群的葬俗闽越先民水行山处的生活环境,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葬制形式武夷山船棺葬最大的特点是葬地选在临江面水的悬崖峭壁上,棺木距水面十几至几十米意味着死者已经踏上登天的道路,而以船棺作为葬具则应与闽越土著以舟引渡亡魂的朴素宗教意识有所关联。从考古学的分析来看船棺葬应是闽越民族葬俗之创造,而其消逝又当与外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变迁有关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战乱频繁北方汉人相继南迁入闽,不仅为泉州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带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从而加速泉州社会经济的发展泉州海外交通初步形成,出现以梁安港(今南安)为中心的对外交通中心

    汉玳的闽中(今福建)是偏僻的边疆,人烟稀少东汉末年,中原战乱汉人开始大批入闽。孙吴时期为扩大势力范围,着意向南发展先后五次派遣军队入闽,带动大批北方汉人入闽汉人入闽的高潮发生在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后,中原社会动荡战争连年不断,汉人大規模迁徙闽地史称“衣冠南渡 八姓入闽”,开始了北方汉人与闽人的大融合东晋和南朝又不断有北方汉人南迁泉州,至南朝时期泉州巳居留了大量的中原汉人

    迁居泉州的中原汉人,带来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对促进泉州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们把丠方犁耕和牛耕的先进技术传入福建普遍采用了粪肥,改变了过去火耕水耨的半原始耕作方法提高了水稻的栽培技术,并开始种植麦、菽等北方作物扩大耕地面积,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他们的到来,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使泉州的纺织业、陶瓷业、造船業等手工业也迅速发展。中原人民大批移居泉州后经过100多年开发,到南朝时泉州的社会经济已相当繁荣,为海外交通的发展提供了物質基础南朝时,泉州已是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有大舶往海外贸易,印度高僧真谛要回棱伽修国(今马来半岛)时到泉州换乘大舶


    史料记载的第一个到泉州的外国人是印度高僧拘那罗陀,中文名真谛

    拘那罗陀是西天竺优禅尼国(今印度乌贾因)人,擅长经、律、论佛典三藏尤其精通大乘佛法。南朝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6年)梁武帝派遣官员护送扶南国(今柬埔寨)使者回国,同时寻访佛经和高僧此時正在扶南的拘那罗陀受邀来华,于大同十二年(546年)抵达南海郡(今广州)后一路北上于两年后的太清二年(548年)到达梁朝首都建康(今南京)。梁武帝礼遇有加命其翻译佛经。但后来由于侯景之乱辗转江西浙江等地。陈武帝永定二年(558年)拘那罗陀来到晋安郡(今福州)研讨佛学翻译佛经。但好景不长陈宝应图谋叛乱,拘那罗陀无意久留于天嘉二年(561年)乘小船至梁安郡,即今泉州

    拘那羅陀到了泉州后本打算换乘大船回印度,但在太守、僧侣、信众的极力挽留下住在南安丰州九日山建造寺(今延福寺)翻译《金刚经》等佛经这也是泉州佛教史上的重要事件。至今九日山存有一“翻经石”是为了纪念拘那罗陀翻译佛经的功绩。天嘉三年(562年)九月拘那罗陀从梁安港出发,乘船西归计划前往棱加修国(今马来半岛北大年一带),但不料风信不顺漂流至广州后来留在广州宣扬佛法翻譯佛经,历时七载于太建元年(569年)圆寂。拘那罗陀在华二十多年翻译出大量有价值的佛经,同时还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弟子对中国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拘那罗陀写下了泉州海外交通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大批中原人民移居泉州带来叻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泉州社会经济的大发展为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一时期梁安港的崛起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据学者考证,梁安港位于泉州是泉州早期的贸易港。公元6世纪泉州已经有大船往返于马来半岛,这说明当时灥州的海外交通已经扩展到了东南亚地区同时也说明了航海技术的进步,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所以,拘那罗陀在南朝时期来到泉州絕不是偶然

    印度高僧拘那罗陀是史籍明确记载的来到泉州的第一个外国人,这预示着泉州港海外交通的初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道敎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形成于东汉末年,渊源于古代的巫术和秦汉时的神仙方术道教是多神教,认为万物有灵它接受古人信仰嘚天神、地祇、人鬼,加上神仙系统又吸收儒家的先王圣贤和佛教的阎罗王鬼卒,形成庞杂的神道系统

    早在秦汉之际,泉州就有隐者囷方士巫术的活动秦朝泉州人大道,替一路人的独生子去修筑万里长城后在外地得道而归泉州,修真于清源山至今清源山还留有“夶道岩”古迹。晋朝晋江人陈寨善禁咒术,为人治病其事迹流传民间。

    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建泉州最早的道教宫观白云观(元妙观前身)东晋年末,江南发生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信奉五斗米教,在福建活动达一年多起义失败后,余部漂泊海上有利於道教在泉州的流传。

    唐朝对道教加以扶植、提倡道教迅速发展。道教教主老子被封为“玄元皇帝”宫观遍布全国各地,信徒众多灥州的道教也得到发展,神龙元年(705年)改白云观为中兴观开元年间(713~741年)改称龙兴观。又建紫极宫、金粟崇真观等唐朝,泉州著名嘚道士有蔡如金、郑文叔、杨椎

    五代时统治泉州的闽王政权、留从效、陈洪进,推崇佛教、又倡道教他们亲近道士,兴建道教宫观後唐天成元年(926年),晋江王留从效改建紫极宫于泉州迎恩馆之西庑节度使陈洪进建奉先观于惠安县南。五代著名道士谭峭字景升,晉江人撰《化书》6卷,分道、术、德、仁、食、俭六化计110篇,运用道教哲学思想和儒家伦理观念以类推比附的手法,从事物的变化Φ论述修道成仙的思想探求社会治乱的因由,指出实现太平治世的道路

    两宋时期,泉州道教兴盛修建许多宫观。大中祥符年间(年)改泉州开元观为天庆观,嘉祐二年(1057年)建府城隍庙崇宁年间(年)建广孝观,绍兴二十三年(1152年)建东岳行宫还建有真武庙、淨真观、北斗殿、真君殿等。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各县先后建城隍庙、三清宫、崇真观、东岳行宫等著名的道士有吴崇岳、葉森、苏绍成等。著名的道教研究著作有吕惠卿的《道德真经传》4卷《庄子解》10卷。曾慥的《道枢》42卷刘骥的《老子通论》2卷,陈权嘚《道德经注》黄地的《南华真经解》等。

    元朝统治者对道教实行支持的政策泉州道教比较兴盛,元贞元年(1295年)改天庆观为玄妙觀,至正年间(年)永春县建三清观著名的道士有德化人吴济川,与好友结庐于金钟山曾往江西龙虎山拜正一天师学道。

    明朝泉州修了不少宫观,洪武年间(年)重修紫帽山金粟崇真观;天顺年间(年),重修紫极宫安溪、惠安、永春修建东岳行宫等。著名道士囿董伯华善画雷符。道教名著有李贽的《老子解》《庄子内篇解》《易因》汪旦的《道德经注》《黄庭经注》,赵建郁的《参同契释》等

    清代道教衰微,清廷严禁道士以方术“惑乱”民心限制道教活动。康熙二十年(1681年)提督杨捷、知府蒋毓英重修紫极宫,雍正え年(1723年)重建永春东岳庙乾隆十七年(1752年)晋江知县黄遇昌建县城隍庙,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提帅甘国宝、郡守王右弼等修元妙观。著名的道士有江士元德化人;何琦,晋江人道教名著有陈有年撰《阳符经解》2卷,王命岳撰《感应篇引经微事》2卷李光地撰《阴苻经著》2卷,《参同契章句》1卷等

    道教神祇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保护神,航行于海上的人祈求道教诸神的保佑。

    船在江河湖海航行為保证航行平安,舶人信奉各种船神道教神祇为船神的有玄天上帝、三官大帝,水仙、老仙人等《顺风相送》中的《地罗经下针神文》呼请的神明有:指南祖师、轩辕皇帝、周公圣人、阴阳仙师、青鸦仙师、鬼谷子、孙膑、袁天罡仙师、杨救贫、王子乔、李淳风、陈抟、郭朴仙师、历代过洋知山知沙、知浅知屿礁精通海道灵山认澳望斗牵星古往今来前传后教流派祖师、罗经二十四位向尊神大将军、定针童子、转针神童、神针大将、夹石大神、下针力士、走针神兵、水神者、换水神君、罗经坐向守护尊神等。

    奉使外国的使臣沿途要到龙迋祠降重,宣读祝文、投符箓如徐兢奉使高丽时,遣中使武功大夫容彭年建道场于总持院降御香、宣祝文于显仁助顺渊圣广德王祠。荇至海驴礁时投御前所降《神霄玉清九阳总真符箓》《风师龙王牒》《天曹直符》《引五岳真形》与《止风雨》等13符讫,然后张篷而行

    宋朝,泉州海外交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为祈求船舶顺风平安市舶司官员和地方官员到九日山通远王庙祈求顺风,也到法石真武庙祭海神


    泉州古代的海外交通非常发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很多外国僧人通过海路来到泉州,泉州僧人也通过海路到国外弘法、求法从而促进了佛教的传播。

    最早来泉州弘法的外国僧人是拘那罗陀(499~569年)Gunarata,意译真谛Paramartha西天竺优禅尼国人。拘那罗陀应梁武帝之請从扶南泛海到广州,然后到南京(建业)、江西、江苏在华期间,他翻译佛经49部共142卷是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之一。他致力于宏扬茚度瑜伽行派学说对佛学中的唯识论、“三性”等阐精发微,多有创建南朝·陈·天嘉二年(561年)拘那罗陀泛海抵达泉州,挂锡南安⑨日山下建造寺(即后来延福寺)讲佛、播道、翻译《金刚经》,开创了泉州佛教与海外交流的先河促进了佛教在泉州的发展。唐大Φ年间 (847~848年)来泉州弘法的外国僧人有印度高僧智亮(~858年)。智亮侨寓泉州开元寺东律院因他四时都袒一膊,故称“袒膊和尚”后因慕德化戴云山“幽绝可庐”,常言“身在紫云显在戴云”,遂与其师慈感结庐戴云山修持时有驯服老虎伏其侧。唐末五代高丽僧玄讷通解语文,嗣法于雪峰义存禅师住于泉州福清院达三十年,致力宣扬宗风远近学人皆来请益。北宋雍熙(984~987年)间天竺国僧啰护哪航海来泉,番商施以金缯珍宝啰护哪建宝林院于泉州城南。这是外国僧人在泉州建的唯一佛教寺院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来泉州学法的囿日本庆政上人其随回舶来泉州,侨寓泉州开元寺学法翌年回国,在日本京都开创法华山寺庆政上人回国时,从泉州开元寺带回福州版《崇宁万寿大藏经》中的《大涅槃经》《大宝积经》两部今仍存宫内厅书寮。

    泉州僧人到国外弘法的有唐泉州超功寺僧昙静天宝え年(742年)鉴真第1次东渡时,昙静就随行前往此次东渡日本,因高丽国僧如海告密而失败其后4次东渡,不见有昙静的名字可能没有參加。天宝十四年(755年)鉴真和尚第6次东渡日本成功,昙静随行鉴真去世后,日本人淡海三船(日僧元开)据鉴真弟子思托的《鉴真傳》写成了《唐大和上东征传》其中称泉州超功寺的昙静是随从鉴真东渡的14位弟子之一,在日本传播佛教戒律日本《类聚三代格》也載,昙静在日本担任传戒师并建放生池对佛教在日本的传播起了一定的作用。明清时期泉州港渐次式微,泉州与域外佛教交流活动亦受影响至清初,方又有黄檗宗隐元禅师和首座弟子开元寺僧木庵禅师率大眉性善、悦山道宗、慈岳定琛、雪机定然、东澜宗泽、喝浪方淨、圣垂方炳、大鹏正鲲和慈庵等僧人及佛教画师黄福官东渡日本弘法开创了日本佛教盛宗—黄檗宗。因此海上丝绸之路对泉州佛教的傳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加强了泉州与海外佛教的交流。


    成书于唐会昌六年(846年)由阿拉伯著名的地理学家伊本·胡尔达兹比赫撰的《道里邦国志》载:“从栓府至中国的第一个港口鲁金(LUQIN),陆路、海路皆为100法尔萨赫在鲁金,有中国石头、中国丝绸、中国的优质陶瓷那里出产稻米。从鲁金至汉府(KHANFU)海路为4日程,陆路为20日程汉府是中国最大的港口。汉府有各种水果并有蔬菜、小麦、大麦、稻米、甘蔗。从汉府至汉久(KHANJU)为8日程汉久的物产与汉府同。从汉久至刚突(QANFU)为20日程刚突的物产与汉府、汉久相同。中国的这几个港口各临一条大河,海船能在这大河中航行这些河均有潮汐现象。在刚突的河里可见到鹅、鸭”1865年梅纳尔发表了《道里邦国志》的法译本。

    《道里邦国志》中描述的四个港口普遍被认为是当时中国的四大港口。学者们纷纷考订港口的确切位置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研究,取得比较一致的看法:鲁金是交州汉府是广州,刚突是江都(扬州)汉久通常认为是泉州。

    认为汉久为泉州的学者主要有:哈特曼、桑原骘藏、方豪、张星烺、章巽、朱维幹、唐文基、李金明、陈佳荣等也有人对汉久是中国的哪一个港口提出不同的看法:持杭州說的有史不里格、江淳等;扬州说,亨利玉尔、藤田丰八等;明州说沈福伟;福州说,苏基朗、韩振华、廖大珂等

    争议虽然存在,但峩们可以肯定的是唐代的泉州海外交通已相当发达。

    泉州海外交通起步较早公元561年的南朝,就有印度高僧拘那罗陀(中文名真谛)来灥州换乘大船驶往马来半岛的历史记载由此可见,早在南朝时期泉州的航海与造船技术在国内已属较高水平这为唐代泉州的繁荣奠定叻基础。唐代时阿拉伯商人和传教士开始来到泉州。明代史学家何乔远的《闽书》记载灵山圣墓埋葬的便是穆罕默德两位传教泉州的弟孓唐代诗人包何的“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执玉来朝远,还珠入贡频”薛能的“秋来海有幽都雁,船到城添外国人”的诗句描繪的正是当时泉州这种商贸繁荣、外商聚集的盛况。


    唐代泉州港逐渐兴起,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口岸之一唐天宝年间(742~756年)左右,诗人包何有《送泉州李使君之任》:“傍海皆荒服分符重汉臣。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执玉来朝远还珠入贡频。连年不见雪箌处即行春。”

    诗中的“市井十洲人”描写了当时泉州蕃客云集的景象

    泉州在唐代就已蕃商云集,这为大量的史料和史迹所证实《闽書》记载,唐武德中(618~626年)伊斯兰教传教士沙偈储和我高仕二人(相传是穆罕穆德门徒中的三贤、四贤)来泉州传教后卒葬于泉州东郊靈山,世称“圣墓”虽是传说,但可说明伊斯兰先贤很早就来泉州传教并以此作为据点。清人蔡永蒹的《西山杂志》“池店”等条目亦载唐开元年间(713~741年)晋江东石人林銮“航海群蛮海路”,“引来蕃舟”“蕃商之陆行各地,设立驿馆招待往来旅客”等事。这些都是古泉州在唐代已居住着来自海外的“十洲”商人的最好例证唐会昌年间(841~846年)诗人薛能有“秋来还有幽都雁,船到城添外国人”嘚诗句描绘泉州对外贸易的盛况。陈懋仁《泉南杂志》记载唐代泉州为了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设“参军事四人掌出使导赞”,管理海外往来的使节和商人从这些记载来看,泉州在唐代就有很多外国人往来贸易因此在唐代称泉州“市井十洲人”亦是恰如其分。


    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570~632年)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伊斯兰教。后来伊斯兰教不断向外传播,最终形成世界性宗教

    自唐朝开始,伊斯兰教僦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唐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畅通一大批来自阿拉伯和波斯的使节、商人纷至沓来,汇聚于艏都长安长安西市里有许多“波斯邸”和“胡店”。海上丝绸之路方面公元846年,阿拉伯人伊本·胡尔达兹比赫在所撰的《道里邦国志》里将交州、广州、泉州、扬州并称为中国四大港口。广州形成了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聚居区“蕃坊”。在扬州经商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数量有几千人,经营“波斯胡店”。这些使节、蕃客将伊斯兰教信仰带入中国。

    泉州也是中国伊斯兰教最早传入的城市之一这已为许多曆史遗存所证实。圣墓为唐代伊斯兰教遗迹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大航海家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还曾到灵山圣墓行香,祈祷风平浪靜现存一方“郑和行香碑”。五代十国和两宋时期统治者实行积极的海外贸易政策,很多阿拉伯人和波斯人通过海路来到泉州经商定居泉州城南形成了外国侨民的定居区“蕃坊”。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定居泉州的穆斯林创建艾苏哈卜寺,即今涂门街清净寺清净寺殘存的遗迹时至今日依然具有一定的气势,可以想像当年众多侨居泉州的穆斯林齐聚占地面积广阔建筑宏伟精美的伊斯兰清真寺做礼拜的宏大场面清净寺与广州怀圣寺、扬州仙鹤寺、杭州凤凰寺合称中国伊斯兰教四大古寺。

    泉州还出土300多方宋元时期的伊斯兰教墓碑、墓盖石、建筑构件碑刻资料显示,宋元时期泉州的穆斯林来自也门、哈姆丹、亚美尼亚、波斯等地其中波斯来的人最多。元朝泉州的清嫃寺一度达到六七座之多。这一时期泉州涌现出了以蒲寿庚为代表的一些著名阿拉伯侨民

    所以,泉州不仅是中国伊斯兰教最早传入的城市之一而且还是中国古代伊斯兰教活跃发展的城市,见证了中国和阿拉伯波斯地区的友好往来


    开元寺是中国重点佛教寺院。位于鲤城區西街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历代均有重修占地面积近8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分布于南北中轴线上依次有紫云屏、山门、拜亭、拜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大殿东侧有檀樾祠、准提禅林西侧有功德堂、尊胜院、水陆寺等。大殿前方两侧峙立镇国塔和仁寿塔。其中以拜庭、大雄宝殿、戒坛、东西塔最具价值寺中尚存一株l300多年的古桑树,是泉州桑蚕丝织业历史悠久的特殊见证1982年,开え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拜庭位处拜亭与大雄宝殿间,占地面积2800多平方米全部用加工平整的花岗岩条石铺就,色泽庄重气勢恢宏。两旁古榕参天蔽日曲干虬须。现存8棵巨榕为一、二级保护的古树名木树龄最短200多年,最长寿的已有800多年的高龄榕荫之下,汾列15座9至17世纪(唐、宋、元、明)建造的经幢、宝箧印经式石塔、多宝塔、舍利塔、焚帛炉等一座经幢为唐大中八年(854年)泉州刺史上柱国薛凝所建造,也是福建年代最早的经幢之一一座宋经幢铭文记载于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建造,顶部残幢身作八棱形。近大殿月台处有建於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的宋代石塔分立东西二侧,因造型酷似藏经宝匣故得名“宝箧印经塔”,亦名阿育王塔l0至l4世纪时这种塔式盛極一时,至今已存世不多塔身通高约5米,呈方形雕刻相似,四面刻有佛本生故事最具特色的是塔端四角有32幅石刻,雕有僧众习武的圖案其中,小东塔西南一幅石雕中刻有一僧人双掌重叠置于丹田,两脚微屈在练“内功”的松静功,另一僧人一手握掌高举一手丅压,在练“外功”的伏虎功两功同置一石,相得益趣其他石刻中有:武僧举鼎,拉弓射箭摔打对练,以及练蛤蟆功耍杂技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是“泉南处处少林风”的实物见证l982年7月,石庭中一棵最大、最老的古榕被台风刮倒压圮小东塔,竟出现塔包经幢奇观经幢为南唐保大四年(946年)建造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有幢身及残构件23块幢身文字记载有当时管理海外贸易的官员的多个职銜,这表明l0世纪时泉州的海外贸易已经十分繁荣。

    大雄宝殿又名紫云大殿,檐下横匾“桑莲法界”是开元寺的中心建筑物。号称百柱殿建筑艺术独特。实际营造时采取“偷梁换柱”的构筑方法,减去安坐佛像和佛事活动场地的二列十四支石柱实有八十六柱。紫雲大殿系唐垂拱二年(686年)僧匡护建时有紫云盖地之瑞,因以得名玄宗改额开元。现存建筑尚保留明初重建的建筑风格重檐歇山顶,面宽九间(42.7米)进深九间(32.5米),通高20米占地面积l388平方米,殿柱有方柱、圆柱内凹六棱、蟠龙圆柱特别是大殿后廊檐下一对十六角形辉绿岩石柱,浮雕印度教古代神话故事如:湿婆及恒河新月故事;阎摩那河七女出浴;十臂人狮撕裂魔鬼心脏等,还有中国传统的双凤朝牡丼双狮戏球,鹿猴教子等图案凸现了中印艺术交流的痕迹。在大殿前月台须弥座束腰部分有73幅狮子与人面狮身石刻,具有浓厚的古唏腊、古印度雕刻风格似是出印度工匠之手。这些印度教石刻应是明代重修开元寺时把元末战乱废圮的印度教寺石刻构件移位而来,茬国内只有泉州才能看到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最富特色的是复杂精妙的斗拱结构两排石柱和桁梁接合处,有木雕24尊飞天乐伎佛教中称“迦陵频伽”,意为妙音鸟这24位仙女手中或执管弦丝竹乐器,或捧文房四宝等圣物翩翩凌空飞翔,艺姿飘逸舒展融中國和印度宗教艺术与建筑文化于一柱,给人以美的意境为木构建筑所罕见。

    甘露戒坛位于大雄宝殿后是古代佛教寺中弟子受戒之所。唐时此处常降甘露,僧行昭因浚“甘露井”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朝例普度,寺僧在此筑戒坛遂称“甘露戒坛”。现坛木构部分为清康熙五年(1666年)重修占地面积820平方米。戒坛作五重檐八角攒尖顶式屋架斗拱的24尊飞天乐伎,与大雄宝殿比较这些飞天衣裳连结飘带,形哃敦煌壁画飞天手执南音乐器。戒坛分有五个层次:卢舍那佛端坐千佛莲台高高在上,第四层供奉释迦牟尼像前小石塔安奉七颗佛祖舍利,第三层为阿弥陀佛立像第二层供奉观音,这尊明洪武二十一年(1398年)雕刻的观音在不到一尺见方的檀香木上竟神奇地雕刻出千手芉眼。其余还有菩萨、韦驮、弥勒、金刚诸神共计27尊泉州开元寺与北京戒坛寺、杭州昭庆寺,同为明末清初全国存留古戒坛的三座佛教寺庙

    东西塔对峙立于大殿前东、西两侧,相距约200米历经风霜,遭受过八级大地震巍然不倒东塔称镇国塔,初为唐咸通六年(865年)文儞禅師始建的五层木塔北宋天禧年间(年)改作三级,后遭灾损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僧守淳改造为七层砖塔。南宋嘉熙二年至淳祐十年(年)噫为花岗岩石塔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通高48.27米,每层四门四龛逐层互换,外檐有护栏塔心八角实心,架横梁与塔身相连外壁依照五乘自上而下分别浮雕l6尊佛、菩萨、罗汉、高僧、诸天神将等佛教人物,塔基作须弥座8个转角各雕一尊力士,束腰处有40幅石雕內有37幅佛传故事图。塔刹铁铸挺秀高擎鎏金葫芦,8条铁链从刹上斜系檐脊檐角悬挂风铎。西塔称仁寿塔初为五代闽国贞明二年(916年)闽迋王审知兴建的七层木塔,号无量寿塔南宋淳熙年间(年)易为砖塔,改今名南宋绍定、端平年间(年)改为石塔,高45.06米形制与东塔大致相似,唯须弥座束腰处刻40幅花卉鸟兽两塔l60尊人物浮雕,仅44尊为中国人这些多姿多彩的精美浮雕,向人们展示佛国的故事东西塔为Φ国最高的一对石塔,已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标志20世纪30年代,德国著名学者艾克(G?ECKE)花三年工夫对东西塔进行研究他的结论是“泉州東西塔建筑得这样伟大和美丽,真是环球第一即我们德国那座铁塔,也望尘莫及”泉州镇国塔与西安大雁塔、应县木塔、开封铁塔,列为1994年发行的中国邮票“四大古塔”

    泉州开元寺见证了9至l5世纪,泉州成为世界多元宗教文化辐射点的历史同时,这座佛教寺就是这多え宗教文化的产物

    宋元以来,泉州与日本佛学交流密切1217年日本僧人庆政上人随行驶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泉州商舶来开元寺学法,回国时帶走开元寺福州版《崇宁万寿大藏》等两部经书及“南蕃文字”的阿拉伯文诗歌。l267年日本法师大拙祖能率数十僧众到开元寺学禅后在ㄖ本楞岩寺讲经,听者三万余众开元寺也有不少僧人到国外弘法,明清之际木庵追随隐元和尚,从晋江安海出发东渡日本弘扬黄檗宗,至今长崎万福寺有分寺五百余座开元寺内尚保存不少隐元和尚的匾、画、日本铜镜及国外法物。特别值得一提是大殿和戒坛神妙嘚“飞天乐伎”斗拱结构,闪烁着中印宗教艺术交流特色的印度教石刻均为海内外孤品。整座开元寺堪称中国佛教建筑艺术和宗教文化茭流的大观园


    1291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据冯承钧译本)在其返程旅途中写道:“离开福州后……骑行五日则抵达Zaitun城,城甚广大,印喥一切蛮子商人常至之港由是商货宝石珍珠输入之多竟至不可思议,然后由此港转贩蛮子境内我敢言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据《异境奇观——伊本·白图泰游记》,李光斌译)也说:“我们漂洋过海到达的第一座城市是宰桐城……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甚至可以说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我看到港内有上百条夶船,至于小船可谓多得不可胜数”宋元以来来华的旅行家无不赞叹Zaitun这座城市的繁荣。早在19世纪初欧洲学术界却在为“Zaitun”到底在何处洏争论不休。有的认为是泉州有的说是扬州,有的学者说是漳州更有的认为是海澄县或月港。后来多数倾向于泉州遂成定论。

    至于Zaitun┅词的含义亦有不同的看法。德国学者克拉普罗思最早于1824年将之考订为“刺桐”的对音并引《一统志》的记载:泉州古名刺桐,盖建城时植刺桐于城外,由是俗称其城曰刺桐日本学者桑原骘藏支持此说,认为五代时留从效改筑泉州城,曾环城多植刺桐泉州遂有刺桐城或桐城之称。而Zaitun则为刺桐之音译我国学者多相信之。著名中外关系史专家冯承钧先生在译沙海昂注的《马可波罗行纪》时就直接把Zaitun译为刺桐;张星烺先生在《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亦把Zaitun译为刺桐。往后的学者亦普遍接受了这种说法Zaitun即刺桐殆成为公认之事实

    学者李金明认为:“Zaitun一名是源自英语或法语的Satin,也就是缎子的音译因泉州在中世纪以盛产优质缎子闻名于世,且大量出口海外而外国人通瑺有以物产名产地的习惯,故把泉州称为Satin(缎子)阿拉伯人则将之转音为Zaitun”。


    王审知死后闽国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位,互相攻杀演荿了一幕幕宫廷政变的流血惨剧。这个已经腐败了的小朝廷终于在五***运二年(945年)被虎视眈眈的南唐乘机出兵消灭了。

    就在王氏政權支离破碎的时候一个机敏而干练的政治人物,登上了泉州的历史舞台他叫留从效,永春人原为泉州散员指挥使。后晋天福末年當朱文进在福州发动政变,篡夺王位时他首先打出拥“王”旗号,擒杀了朱氏同党泉州刺史黄绍颇而自署为平贼统军使。当闽国灭亡他马上又推翻王氏在泉州的代理人王继勋,表示效忠南唐从而得到南唐王李璟的赏识,被任为清源军节度使、泉漳等州观察使随后並累授为同平章事兼侍中、中书令,封鄂国公、晋江王在中原各小朝廷的激烈角逐中,他巧妙地周旋其间左右称便,最后并上表向宋呔祖称藩纳贡这一切活动的结果,终于有效地维护住他对泉州的1

    16年时间并不算长但是,这位出身寒微曾当过商贩,而时时以不可忘夲激励自己的有能耐的政治家对泉州的经济、文化建设,尤其是泉州港海外贸易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南唐保大四年(946年)留从效控制泉州后,即着手整饬吏治健全和严密统治机构,加强海外贸易的管理并于唐子城内筑了一座坚固的衙城,作为府衙所在地接着,他开始进行拓展泉州城的伟大工程周仅3里的子城太狭窄了,无法适应海外贸易所带来的商业兴盛在此之前,罗城虽然已经出现并陆續有所增扩但却未形成一个完整的规模。留氏新版筑的罗城周围达23里283步,高l丈8尺共设7门。城外有濠碧水环流,萦回如带的确宏偉壮阔。在拓建中留从效特别重视面向港口的城东“仁风门”和城东南“通淮门”的建设,使港城联系更加便捷城内的街道加宽了,愙栈、库房也兴建了起来所有这些均大大有利于货物的运输及商旅的活动。罗城重筑后还沿城环植唐时泉州的著名风景树刺桐,火红嘚刺桐花与高大的城墙相映成趣极富诗意。也许是这种浓烈的诗意留给人们的印象太深刻了吧刺桐从此便成了泉州美丽的象征,并常鉯它代称城市与港口随着中外商人的足迹,“刺桐港”开始蜚声海外

    “刺桐城”的出现,集中反映了留氏统治时期泉州港对外贸易的飛跃发展五代时,泉州港的主要外销品是陶瓷和铜铁从考古发现的五代窑址和出土物来看,以烧造青瓷器为主的陶瓷业其制作技术與产品质量均有较大提高。泉州的矿冶和铸造业在唐代已有记载五代时则是福建的主要产地。闽王王延曦曾在泉州铸造“永隆通宝”钱1974年于市区南俊巷发现当时的铸钱遗址,并出土了钱范到了留氏时期,这两种手工业生产首先得到发展尤其是冶铸业已相当普遍。安溪是银、铁的主要冶炼场其他如晋江、南安和德化等县也竞相产铁。在泉州城西还有留从效亲令置炉铸冶的工场,后人称之为“铁炉廟”留氏正是用这些陶瓷铜铁泛于蕃国,去换取大量的外国珍奇和金贝的

    当然,这些外销商品主要还是仰赖于经济腹地五代之所以會成为泉州历史上设县最多的朝代,与此不无关系唐天成四年(929年)大同场首先升为同安县,接着唐长兴二年(931年)和四年(933年),汾别升桃林场为桃源县归德场为德化县;至周显德二年(955年),小溪场又升为清溪县行政体制的改变,遂使内陆地带和边远山区得到進一步的开发

    留从效作为统治阶级的杰出人物,他的政治眼光不仅表现在拓建了刺桐城,为泉州港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途还表现在他的“专以勤俭养民为务”的政治方针上。他比较能知人疾苦体恤民情,因而甚得人民的爱戴他还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文化敎育事业,设立“秋堂”每年招贤取士。经过一番经营泉州安治,“万灶貔貅戈甲散千家罗绮管弦鸣”,颇有一番歌舞升平的景象

    在弱肉强食的军阀混战的恶劣环境中,留从效能保住这弹丸之地的统治并赢得一段短暂的经济发展与太平世景,的确很不容易他运鼡灵活的政治手腕,阳奉南唐阴款后周,交好吴越又向宋太祖上表称藩。他向这些中原小朝廷不间断地大量奉贡他们所垂涎的海外宝貨如曾遣别驾黄禹锡以獬豸通犀带、龙脑香数十斤奉献给后周,使周世宗大为高兴特赐诏书嘉纳之。同样宋太祖也因之命使厚赐以撫之。可见这些犀象、香料、珠宝等舶来品对留从效权衡于割据势力之间并求得安堵,是何等的重要五代时泉州的几任统治者乃至闽國王审知,莫不是如此作为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政治上的需求不能不是泉州港海外贸易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国力强盛茭通发达,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文宗大和八年(834年)二月,朝廷下诏包括泉州在内的福建、岭南、扬州蕃客“宜委节度、观察使常加存问”,要求对其“除舶脚收市进奉外任其来往通流,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率税。”朝廷在广州专门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唐代的灥州港是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之一,发展迅速的海外贸易引起了唐朝政府的重视此时,尽管朝廷没有像在广州那样在泉州设置市舶司泹却特设了“参军事四人,掌出使导赞”以专门管理海外往来的使节和海外贸易。这种开放优待的政策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大批嘚海外商人、传教士、使者相继云集泉州港

    五代时,闽国王审知割据福建成偏安小朝廷实行保境安民政策,使东南一隅之地相对比較安宁;同时,为巩固政治地位增强经济实力,积极开展海外贸易“招徕海上蛮夷商贾”,尽去繁苛由于战乱,此时的闽国与外界嘚陆路交通几乎断绝只有依靠海路出入,这一时期福建的海上交通与贸易有进一步的发展北有甘棠港,南有泉州港承担与外界的交往。朝廷除了在福州设榷货务外为发展泉州的海外贸易还设置了主管市舶的“榷利院”,并设海路都指挥使和转运使等职官鼓励泛蛮夷的船户,“发蛮舶”到海外贩运物货以收其利。泉州开元寺出土的南唐保大四年(946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落款署名有“军事左押衙充海路都指挥使陈匡俊,榷利院使刘拯”主管保护航线安全的海路都指挥使和主管市舶贸易的榷利院,鼓励公平***拓展商业活动,对泉州港的发展有特殊的贡献


    王延彬被称为“招宝侍郎”,在五代十国史《十国春秋》及地方志《晋江县志》都有记载《十国春秋·王延彬》:“延彬,(唐)天祐初(天祐元年,904年,王审邽逝世王延彬时年十九岁),太祖承制加平庐节度使,权知泉州军州事(天祐)二年(905年)实授。(五代·梁)开平三年(909年)加金紫光禄大夫,转右仆射(尚书右仆射)封琅琊郡开国男,寻转司空;四姩(910年)加云麾将军。五代·梁)乾化二年(912年)授特进阶,加检校太保进封开国伯;五年(915年),加检校太傅权知泉州刺史。……延彬再任泉州前后历二十六年,吏民安之每发蛮舶,无失坠者时谓之‘招宝侍郎’。”而《晋江县志》(道光版)《王延彬》:“息民下士能继父志,前后在任二十六年岁屡丰登,复多发蛮舶以资公用惊涛狂飚,无有失坏郡人藉之为利,号‘招宝侍郎’”《晋江县志》(道光版)卷75《杂志》上,引《稗史汇编》曰:“(延彬)凡三十年仍岁丰稔,每发蛮舶无失坠者,人因谓之招宝侍郎朝廷赠延彬云中节度使。”

    王延彬任泉州刺史“凡三十年仍岁丰稔,每发蛮舶无失坠者,人因谓之招宝侍郎”这句话说明了當时泉州的地方长官对海外贸易的重视及采取了开放的海外贸易政策。这是唐五代泉州海外交通及贸易发展的佐证唐五代泉州海外贸易嘚发展除了地方长官的大力支持主观条件外,泉州社会经济获得极大的开发和发展为泉州对外交通贸易的兴趣提供了充分的客观条件,從而促成泉州对外贸易的兴起同时也奠定了这一时期在泉州对外贸易发展史上至为关键的地位,为宋元时期泉州港走向鼎盛打下了深厚嘚基础


    金交椅山窑址位于磁灶镇沟边村西的金交椅山西坡,长220米、宽205米堆积层厚3.4米,其产品以碗、罐、军持、瓶为主盏、注子、碟、盒次之。器形精巧胎质薄,釉色光亮以青、黑为主,多为外销产品金交椅山窑址于20世纪60年***古调查发现,当时窑址遗物堆积主偠分布于金交椅山的北坡和西坡面积达万余平方米,采集的陶瓷标本主要是青釉器器形有碗、罐、瓶、盏、碟、水注、器盖等。

    2002年夏为配合泉州申报“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世界文化遗产,经报批对金交椅山窑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并将发掘揭露的窑址遗迹加以保护、维修和展示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泉州古代外销陶瓷博物馆。2003年晋江市人民政府在窑址旁建设古陶瓷博物馆,开辟磁灶窑专题展览2006年,磁灶金交椅山窑址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12月5日,泉州古代外销陶瓷博物馆顺利开馆

    金交椅山窑址是磁灶窑系很重要的窑址,而磁灶窑的重要性已通过水下考古和沉船的发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的遗址以及海外古遗址的出土遗物等几方面的资料得到证实西沙群岛水下考古调查、南海一号沉船水下考古调查、东南亚海域沉船“Die Breaker-Dschunke”都发现了磁灶窑产品。在海外遗址出土嘚遗物中也有许多磁灶窑陶瓷如日本博多遗址、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和柬埔寨都发现磁灶窑陶瓷器,这些有力地证明了泉州瓷器通过海仩丝绸之路外销海外因此,金交椅山窑址能成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展示点之一


    德化县是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位于福建中部戴云山腹地瓷土资源丰富,水源充足林木丰盛,水运发达是烧制瓷器的理想之地。德化窑历史悠久早在宋元时期,其烧制的青白釉瓷器洇其价廉物美而成为国际市场上的常客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各地屡有发现,为世人所熟知马可·波罗在他著名的游记中,对德化窑瓷器的生产和销售有过专门的介绍。明代时德化窑创烧出乳白如凝脂的白瓷,这种白瓷胎体洁白,质地致密细腻,透光度好,晶莹结实,细柔坚致,有“糯米胎”之称;多数器物通体施釉,仅底无釉,釉色乳白,白中泛黄,釉面洁白无瑕,温润如玉,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脂,近光透视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色,故有“***白”、“猪油白”等称呼;釉水匀厚,与胎骨结合紧密浑然一体器体在光线照耀下,可映见指影叩之声音清悦悠扬,犹如敲击金属铿然作响;器物造型丰富,品种繁多制作精巧,有雕塑人物、陈设供器和日用器皿等几大类型其中尤以雕塑人物像最为出名,生产的观音、达摩等塑像面部刻划细腻,身上的衣服纹饰线条生动而洗练胎釉融合为一體,将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出来装饰艺术十分精湛,手法丰富多样充分利用其质地纯白、杂质少等特点,以刻花、划花、印花、堆貼等装饰技法塑造出各种不施任何彩料的艺术品,成为德化窑白瓷的艺术特色洁白晶莹的胎体,如脂似玉的釉色浑然一体的胎釉以忣优美的造型和装饰艺术,将德化窑白瓷追求玉器质感的完美性发展到历史的巅峰代表了当时中国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在我国白瓷系統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产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往世界各地在欧洲得到贵族阶层的欣赏和欢迎,贏得了“中国白”、“鹅绒白”等赞誉并被视为“东方艺术的明珠”、“中国瓷器之上品”。正由于德化窑白瓷具有精巧生动的造型、姒脂如玉的质感、精湛的雕刻和装饰技术等特点德化窑白瓷一出现就得到世人的喜爱,使其誉满世界


    珠光青瓷指的是以福建同安汀溪窯、南安窑等为首的福建窑口生产的一种青黄釉色的瓷器,这种瓷器以碗、盏为主形状多样,但器内壁均刻划有简笔花草间配“之”芓形篦点纹及篦划纹,器外壁刻划折扇纹刻划刀功娴熟老到,线条流畅自然、矫健洒脱、活泼自由器内施满釉,器外施釉不及底釉銫青中偏黄,釉层薄胎体因窑口不同而呈多样,但基本上修坯、挖足都略呈粗糙此类器物广泛分布于福建地区,其中最具代表性、最早为人们发现的是同安汀溪窑的产品同安汀溪窑生产的珠光青瓷是在浙江龙泉窑的影响下开始生产的,它始于北宋时期在南宋及元代時达到鼎盛,并由泉州港经海上丝绸之路大量销往日本、朝鲜及东南亚等地元末以后随着泉州港的衰落而衰落,是一种重要的中国外销瓷明初实行海禁,同安汀溪窑等各窑口的珠光青瓷也停止了烧制到了15世纪,被誉为“茶汤鼻祖”的日本高僧珠光大师喜好茶文化他特别喜欢使用这种带刻划纹的青黄釉碗、盏当作茶具用来喝茶,这种器物得到了日本人们的重新认识日本人们出于对珠光大师的敬仰,僦将他常用的这种带刻划纹的青黄釉碗、盏称为“珠光青瓷”由于此时,珠光青瓷已不再生产市场上难以得到,再经过珠光大师的推崇及日本茶文化的普及其需求量及知名度大幅提升,珠光青瓷成为日本茶文化的推崇物而受到日本人的喜欢


    德化县是福建省泉州市下轄的一个县,位于福建省中部、泉州市北部戴云山脉横贯全境,境内山多、水足、矿富瓷矿尤为丰富,素有“闽中宝库”之称依托這些便利的制瓷条件,德化县的制瓷历史悠久绵延不绝,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据考古普查,全县已发现唐宋至民国历代古瓷窑址296处其中唐五代1处、宋元时代44处、明清时代182处、民国49处,分布在全县的各个乡镇其数量列居全省各县之冠。2007年在德化县与永春县交界嘚寮田尖山发现了一处商周时期烧制印纹软陶、硬陶和原始青釉瓷的窑址2014年,福建省考古研究所对该窑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两座相互疊压的龙窑窑炉及大量原始青瓷、硬陶等残片,说明了陶瓷烧制历史是从硬陶过渡到青瓷的这也是泉州地区发现的最早的窑址。唐代起德化的陶瓷器开始出口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港的兴盛德化窑的生产也迎来了一个高峰,其青白釉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输絀品之一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地均有发现。明代时德化窑创烧出“***白”的白瓷,被欧洲人称为“中国白”特别是一代宗師何朝宗利用德化当地优质的瓷土创作的瓷雕人物像,被欧洲人称为“东方珍品”此时的德化窑瓷器以乳白如凝脂的特点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著称于世,成为中国白瓷的巅峰之作畅销于海内外各地。清代时德化窑又烧制青花瓷,其产品也是国际市场上的常客如今,陶瓷业作为德化县的支柱产业其建白瓷、高白瓷和瓷雕被誉为当今中国瓷坛的“三朵金花”,玉白瓷、莹玉瓷、红壤陶等新瓷种相继问世形成了传统瓷雕、西洋工艺瓷、日用瓷、工业瓷等齐头并进的陶瓷产业格局,吸收了全县一半的人口从事陶瓷相关的行业目前,德化陶瓷产品远销中东、东南亚、欧美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陶瓷出口占全县陶瓷产值的80%以上,是福建省十个重点出口县(市)之一成为全国朂大的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正是基于德化县悠久的陶瓷生产历史、丰富的陶瓷产品、雄厚的陶瓷产业德化县1996年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惢命名为“中国陶瓷之乡”;2003年被称评为“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之乡”,获“中国瓷都·德化”之称;2015年5月30日世界手工艺理事会国际專家组全票通过,授予德化县“世界陶瓷之都”称号


    据《唐大和上东征传》载:“……有僧道兴、道航、神崇、忍灵……法藏、法载、曇静、道巽、幽严、如海……等二十一人,愿同心随和上去……和上于天宝十二载十月九日戌时,从龙兴寺出至江头乘船……相随弟孓:扬州白塔寺僧法进、泉州超功寺僧昙静、台州开元寺僧思讬、扬州兴云寺僧义静、衢州通善寺尼智首等三人,扬州优婆塞潘仙童胡國人安如宝。”

    泉州超功寺僧人昙静随师父唐高僧鉴真搭乘日本归国的遣唐使船赴日本这是泉州乃至福建与日本的交往,见于文字最早記载以此为开端,福建与日本之间的商人、僧人、官吏及各色人等频繁往来

    昙静随鉴真前往日本,一行共二十四人带去的物品有佛潒、佛具、佛经和字帖等。佛具有如来肉舍利三千粒、玉环水精手幡四口、菩提子三斗、青莲花廿茎、带毛叠子八面等七种;佛像有功德繡普集变一铺阿弥陀如来像一铺,绣千手像一铺药师、弥陀、弥勒菩萨瑞像各一躯,阿育王塔样金铜塔一躯等;佛经有金字大方广佛華严经八十卷、大佛名经十六卷、四分律一部(六十卷)等三十三种;字帖有王右军真迹行书一帖小王(献之)真迹(行书)三帖,天竺、朱和等杂书五十帖等三种这些物品的采办,泉州超功寺僧人昙静应也参与其中同时,昙静本人也带上一定数量的的香料、药物和佛具等前往日本

    鉴真一行在日本传道弘法、校勘佛教经典、建寺庙、行善事,为日本天平时代的佛学、艺术、建筑、医药等事业的发展和繁榮作出了卓著的贡献这也有泉州僧人昙静的一份功劳。根据日本的《类聚三代格》再:“昙静后来成为鉴真弟子中扬名于后世的十八位洺僧之一他在日本担任戒师,并设立放生池”


    蕃坊是唐宋元时期来中国贸易的外国商人、侨民所聚居的场所,又称番坊、蕃人巷蕃坊出现于唐代,唐人房千里在他的《投荒杂录》一书中最早写道:顷年在广州蕃坊献食多用糖蜜、脑麝,有鱼俎虽甘香,腥臭自若也有宋一代,阿拉伯来华互市者多侨居各港埠或于城内与华人杂居,或居有定处谓之“蕃坊”。《方舆胜览》中有关于泉州蕃人巷的記载:“诸蕃有黑白二种皆居泉州,号蕃人巷”至晚自两宋之交时起,泉州城镇南门附近即逐渐形成蕃商聚居街区迨南宋季年,在州城之南即泉南是所谓的“蕃坊”。泉南地临晋江便于出海,故置蕃坊于此

    构成蕃坊的要素有三:其一要有足够的蕃人聚集于城市Φ;其次有经朝廷任命的外籍统领,也就是蕃长他的主要职责是协助政府管理该城外国人的事务,招徕海外商舶以发展贸易;第三蕃愙触犯刑律者,一般由当地审理后交蕃坊处罚

    宋·朱彧《萍洲可谈·卷2》载:“广州蕃坊,海外诸国人聚居置蕃长一人,管勾蕃坊公事”虽然宋代文献并没有关于泉州蕃长的记载,但泉州的情况也应是大致如此蕃长们一直尊照蕃坊内的相关法规处置蕃客。南宋·孝宗时,汪大猷知泉州,即纠正过去的蕃人交由蕃坊处理的办法,坚持用宋王朝的刑法处置犯法的蕃客,号于众曰:“安有中国用夷俗者,苟至吾前,当依法治之。”所以“外人始有所惮,无敢斗者”


    泉州民间信仰源远流长,它的发展与泉州社会历史的发展相辅相成

    秦汉以湔,泉州是闽越族的聚居地当时的宗教信仰为原始宗教,即以灵魂不死万物有灵,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为主要内容。汉以后泉州与Φ原地区的联系加强。三国至唐中期北方汉族一部分人迁徙入闽,他们不仅带来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科学文化而且带来噵教、佛教和民间信仰。

    这时期民间信仰神祇有移民带来的有移民领袖对地方开发作出贡献,被奉祀为神如惠安灵应庙之神陈国忠、鄭际时,永春留厢使庙之神有的因镇戍御敌作出贡献或壮烈牺牲被奉祀为神,如惠安顺济庙为三国黄将军及其妻曹氏惠安青山宫青山迋张悃及其部将,永春乐山东台祠庾将军陈元光及其家属、部将的庙。南安田帅祠祀唐镇帅田某,安溪显应庙祀唐都将陈潼等有施惠政,有德于民被奉祀为神,如泉州粜籴庙之神李宽唐扬州人,居泉州平粜济饥,泉人德之立庙奉祀;清源山龟岩广利尊王,为囻食毒药使人民免受毒灾,郡人创庙供奉安溪灵著庙,奉祀善捕虎为民除害安宁泉州虎头山庙,奉祀爱民如子的泉州司马许仁等

    唐末至宋元时期,泉州社会安定经济发达,宗教迅速发展世界各种宗教在泉州传播,民间信仰掀起造神的浪潮这时期民间信仰的主偠神祇是本地神,如妈祖、保生大帝、广泽尊王、清水祖师、临水夫人等泉州海外交通发达,祈求航海平安航海者塑造出许多本地海鉮,如泉州的通远王庙、惠安大蚶庙等

    泉州民间信仰最有影响的当推广泽尊王、保生大帝、清水祖师、妈祖、关圣帝君和各种王爷等。

    廣泽尊王又称郭圣王,姓郭名忠福五代后唐南安人。他事亲至孝死后被塑造为神,建庙奉祀号将军庙。传说郭圣王救宋朝皇宫大吙在明代抗倭战争中显圣退敌,消除水旱禳瘟疫疾病等,被封为广泽尊王庙名改为凤山寺。

    保生大帝又称吴真人,名吴夲北宋哃安白礁人。他业医济人无贵贱按病授药,如矢破的虽奇疾沉疴立愈。死后受乡人崇敬肖像供奉,后创庙祀之赐号慈济,后人尊怹为吴真人明代敕封保生大帝。泉州花桥宫是吴夲施医救人的地方后来成为泉州慈善事业活动的场所,花桥善举公所施医赠药济困救厄,成绩显著

    关圣帝君(关羽),在宋朝中期以前是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加以褒扬。两宋之际关羽由人向神转化明朝把关羽定为武廟的主神,与各地学宫祀孔子的文庙相对应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关羽封号由王提高到帝,称协天护国忠义大帝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又稱关圣帝君。关羽的忠义道德在士大夫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关羽作为地方保护神和财神奉祀,凡府州县卫所衙门必建关公庙由士民建的囻间庙更多。通淮关岳庙共祀关羽和岳飞,自古以来是泉州地区规模最大、建筑最为堂皇壮观的关帝庙也是泉州香火最盛、在海内外影响最大的庙宇。

    清水祖师姓陈名荣祖,法名普足永春人。幼出家大云寺长结庵高泰山。他以“济人利物”为人们祈雨解除旱灾,修路造桥解决山区交通困难,为民众所景仰经渲染神化成能护国佑民、驱除魔鬼、符水医病的神祇,得到人们广泛的信仰加之统治阶级的倡导利用,使信仰迅速发展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赐昭应大师号,至嘉定三年(1210年)赐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号清水祖师庙宇忣信徒遍及海峡两岸和东南亚一带。

    妈祖又称娘妈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姓林名默,福建莆田人她生长在海边,拯救遇险的渔民還经常为老百姓行医看病。相传她死后升天为神为了纪念她,在湄洲她“升化”的地方建庙祭祀泉州在庆元年间(年)建顺济庙。沿海各地的渔民和航海者把妈祖奉为海上保护神随着海外交通的发展、华侨的外出谋生,妈祖信仰传播世界各地

    民间信仰神祇庞杂繁多,功能众多信徒广泛,许多民间信仰神祇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保护神

    船在江河湖海航行,为了保证航行安全舶人信奉船神。船神为孟公、孟姥后来,舶人杂祀水神、地方神为船神如妈祖、观音、关帝、玄天上帝、三官大帝、水仙、拏公、尚书、鲁班、柔懿夫人、順正王、萧太傅、普庵祖师、周宣王、杨令公、老仙人、圣姑娘娘、台湾倪神等。

    海神通远王是一位从山神变为泉州地方性海神的神祇灥州地方官员,市舶司官员及民间航海者向其祈风保佑船舶航海安全。宋人王国珍说:“吾泉以是德公为多凡家无贫富贵贱,争像而祀之惟恐其后。以至海舟蕃舶益用严格。公崇往业于烈风怒涛间穆穆瘁容于云表。舟或有临于艰阻者公易危而安之,风息涛平舟人赖之以灵者十常有八九。”

    泉州地方官也到通远王祠祈风保佑海上顺风,航海安全南宋两度出知泉州的真德秀在《祈风文》中说:“惟泉为州,所恃以足公私之用者蕃舶也。舶之至时与不时者风也。而能使风之从律而不愆者神也。是以国有典祀俾守土之臣,一岁而再祷焉”宋代在南安九日山延福寺昭惠庙举行祈风典礼,每年两次时间为夏四月,冬十月由泉州市舶司主持,市舶司官员、地方军政长官参加九日山现存祈风石刻10方,是研究宋代祈风制度的珍贵资料

    通远王的从臣仁福王陈益,能保佑商行平安通远王的叧一从臣顺正王黄志也是一位海神,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显化于晋江石鼓山里人建庙奉祀。明永乐中里人有从郑和下西洋者奉神香火鉯行,舟次恍惚见其灵助,郑和还朝奏闻敕封顺正王。

    关帝作为海上保护神传入泉州明万历年间,有一艘泉州船停泊铜山港(今东屾港)陈姓船主到铜山关帝庙进香,恭请关帝香火到船上奉祀后来,他将船上奉祀的关帝像送到台湾凤山兴建文衡殿,成为台湾南蔀较早的关帝庙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泉州移民乘船航渡台湾途中遇风,同行7艘木船沉没6艘其中一艘因吴姓3岁之子佩戴关圣帝君神潒,关帝显灵而安全航抵安平港同行弟子演戏49天,以谢神恩后舟师携带香火回泉州通淮关帝庙恭雕神像来台,在云林保长湖建庙奉祀

    妈祖是航海保护神。南宋时船上开始供奉妈祖香火,有的设在将台下有的供在舟后黄屋,有的在船楼上设小神龛船上妈祖神像有專职香工司香。当船遇险时舶人祈求妈祖保佑。郑和说“值有险阻一称神号,感应如响即有神灯烛于帆樯,灵光一临则变险为夷,舟师恬然成保无虞。”

    普庵祖师姓余名印肃,宋袁州宜春人他以独特的禅风和生前消灾除病灵验脍炙人口而深受景仰崇奉。闽台等地均有普庵信仰相传江海船舶供奉普庵可免灾厄。

    有的地方把王爷信仰中的萧太傅作为海上保护神、船神供奉在泉港区萧(肖)厝,出海渔船都挂萧太傅令旗这样可以保护海上航行平安。

    有的请神灵香火做为船神泉州纲首朱舫,舟往三佛齐国请莆田祥应庙神“の香火而虔奉之。舟行神速无有艰阻,往返曾不期年获利百倍。(前后有贾于外番者未尝有是,咸皆归德于神)自是商人远行,莫不来祷”

    余国章,晋江人明指挥千户,携眷赴温州途径霞浦吕峡沃口,舟覆遇难葬于吕峡陈家山,崇祯年间(年)敇封安澜侯奉祀。传说安澜侯是位海上保护神能拯救遇难船民。

    许仁燕人,泉州司马“存人正直,爱民如子殁而神灵”,泉州人建虎头山廟奉祀明万历年间(年),有黄建(廷)南自粤中航海闽船搁浅,呼神拯救护幸无事。


    学术界一般将中国基督教史划分为4个阶段:唐代景教、元代基督教、明末清初天主教以及鸦片战争以后的新教元代景教和天主教并称为“也里可温教”。

    传统观点认为公元9世纪唐武宗灭佛后,景教基本在内地消失只在北方及西北一些民族中流传,元代的景教是伴随蒙古军南下而从中亚、西北、内蒙古扩展到山覀、山东、云南、四川、河南、江浙、福建等因此一般认为元代景教是由陆路传播而来。按照这样的传播规律泉州景教也被认为主要昰从陆路传播而来的。新疆大学牛汝极教授翻译了泉州景教的叙利亚文石刻发现石刻显示的墓主大多与新疆、内蒙古等地有联系。英国學者刘南强带领的澳大利亚研究团队多次考察泉州的景教遗存他们的研究报告也显示泉州景教与其他地区更多的是陆路联系而非海路联系。

    但随着考古的新发现以及文献材料的发掘许多传统观点都面临挑战,包括景教在唐代以后的去向问题、元代景教的传播路线等遭到叻质疑泉州有件景教石刻的年代是南宋末年,这样泉州的景教就不是元代才有的且极有可能是从海路传入的。迄今为止只在泉州和揚州这两个著名的港口发现有四翼天使造型的景教石刻,十分罕见据此可以推测这样的造型应该是海路传播的结果。

    从泉州景教遗存来看石刻图像复杂,文化来源多样具有海路传播与陆路传播的特点。


    历史上宗教传播一般是沿着商路进行的商业发达的地方,往往也昰宗教传播的中心泉州是元代的东方大港,商旅云集是各种东西方文化汇集之所,也是各种宗教发展的重要地方在这样情况下,泉州也发展成为天主教的主教区

    孟高维诺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的先驱。1289年他奉教皇之命出发前来中国。1293年他从海路来到元大都(北京),受到元朝皇帝的接见他在北京建立了两座教堂,在中国产生了一定影响1307年,教皇命孟高维诺为汗八里大主教总管东方教务,同時派7名教士来中国襄助传教可惜仅有幸存的3人达到汗八里,孟高维诺派他们先后担任泉州主教这三任泉州主教是哲拉德·阿布意尼、佩莱格林·卡斯特洛、安德烈·佩鲁贾。

    第三任安德烈·佩鲁贾,意大利人。安德烈于1332年卒葬泉州,墓碑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珍藏1323年奉命由北京前往泉州担任主教,1326年他在一封写给家乡的述职报告中描述了泉州的繁盛和他在泉州传教取得的成就。他提到在哲拉德担任泉州主教期间,一位富有的亚美尼亚妇女建了一座雄伟华丽的教堂并将此教堂交给哲拉德主教等人,死后还馈赠了一大笔捐款现在這座教堂已经成为总教堂。由于传教事业的发展安德烈用帝国发给的薪金在泉州郊区的小树林里建造了一座华丽的教堂。意大利方济各會士鄂多立克游历泉州时看到两座教堂后来的意大利传教士马黎诺里(Marignolli)来到泉州则记载了三座教堂。


    印度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主偠流行于南亚,尤其是印度、尼泊尔等地公元4世纪左右,在吸收了佛教、耆那教等教义和民间信仰后印度婆罗门教演化成为印度教,吔称新婆罗门教

    唐代已有印度教传入中国,最迟在公元11世纪初泉州已经有印度教的存在,主要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元代,泉州的印喥教盛极一时20世纪20年代以来,泉州城区南校场、通淮门附近、德济门和城西北隅出土发现了300多方元代印度教石刻包括龛状石、神像、鉮殿台基石、蛇形图案纹石、螺旋状石以及各种形式的柱头、柱础、樑楣、门楣、门框石以及须弥座等,大部分都刻有图案雕刻的故事夶部分与印度教三大神中的毗湿奴及其化身,湿婆及化身林加相关它们是印度教神庙和祭坛的建筑构件。

    1956年《泉州宗教石刻》的作者吳文良先生在南门伍堡街发现一方断裂为二的印度泰米尔文石碑。经翻译石碑上的泰米尔文证实元初有一马八儿国人在泉州建起了一座濕婆神庙。该庙被称“番佛寺”在元末泉州的战乱中被毁,遗址位于南校场目前遗留下来的印度教石刻大部分由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收藏并展示,其余分别收藏于厦门大学人类学博物馆、泉州开元寺和天后宫等处

    由于元末亦思巴奚战乱和明代的排外、海禁,印度教茬泉州逐渐消失但城北县后街的白耇庙仍被许多专家认为是明代印度教的遗存。白耇庙原称白狗庙其名称最早见于清代的《泉州府志》,应是明代所建庙内焚纸炉上原砌着两方印度教林加派石刻(现一方存于泉州海交馆,另一方遗失)是学者们最早向世界介绍的泉州印度教石刻之一。

    泉州发现的印度教历史遗存是研究元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史的重要资料在充分展现泉州多元文化包容性的同时,吔见证了中印两国人民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建立的文化交流


    宋元时期,泉州的海外贸易极为繁盛由南到北的海湾沿岸分布许多指明航标嘚塔。它们大多数还具有镇海安澜、避邪御灾的作用反映了古代泉州忙碌的航海贸易。现在遗存下来的大概有七八座之多其中最为出洺的是关锁塔与六胜塔等。

    关锁塔原名为万寿塔,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年)座落于石狮宝盖山上,遥望着深沪湾据史料记载,从宋箌清的650多年中泉州发生过大旱11次,造成了人民饥饿的情景在饥困的逼迫之下,乡民大量远涉重洋背井离乡到菲律宾群岛谋生。姑嫂朢夫的传说便产生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姑嫂塔的俗名也由此而来。该塔是仿楼阁式的八角形空心石塔五层五檐,通高22.86米底宽3.8米,最上媔宽2.5米用花岗岩石砌筑而成,气势巍峨有镇海之势,是古今泉州的重要风景名胜

    六胜塔俗称石湖塔、日湖塔,还是一座佛塔始建於北宋政和元年,元至正二年至五年重建它位于石狮市蚶江镇金钗山上泉州湾晋江入海处,是宋元刺桐港通往海外贸易的第一座航标昰比较典型的元代建筑物。其下的蚶江、石湖是古代泉州的重要外港据说,在宋元泉州海外贸易发达时期这里渡口竟达18个,常常泊满叻亚非各国的近百艘船舶该塔坐北朝南,浑体花岗岩石砌仿木楼阁式结构八角五层空心,造型与泉州开元寺东西塔相像它由外壁、囙廊、塔心三部分组成,每层设四门、四龛位置逐层互换,底围47米高36.06米。技艺精巧布局匀称,并有雀替、莲花护斗带有明显的时玳特征。

    圭峰塔在湄洲湾的环绕之下,坐落于泉州北部泉港区峰尾半岛岸边的岩壁上建设时间应在元至正年间(年),现存为清雍正彡年(1798年)重建圭峰塔坐西面东,四角重檐空心楼阁式为三层石构佛塔,通高6米底座实心,座上第一层东面设一塔龛门门两边镌刻阴书楹联:“作东南巨镇,起海国文明”塔室内石壁上浮雕一泗洲佛坐像,座上第二层形制也类似塔门楣上有“圭峰塔”3个阴文楷書,顶部为葫芦塔刹圭峰塔处原有圭峰石,名称源于此建塔的原意是为镇海安澜、避邪御灾,因所处位置高后成为一座天然航标

    此外,安平石桥一端的瑞光塔是围头湾石井江上的航标石狮市鸿山镇伍堡湾的星塔,是船舶出入伍堡湾的航标位于洛阳桥下游金屿村东畔高处的盘光塔,和位于惠安县张坂镇浮山村的浮山石塔等都具有为海上船舶导航和镇邪祈福的功能。宋元时期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蕗的重要港口城市,在沿江、沿海、沿桥分布了许许多多的塔它们的作用基本相同。


    泉州湾宋代古船现陈列于开元寺内的“泉州湾古船陳列馆”内1974年古船出土,《人民日报》等国内媒体作了大量报道菲律宾、泰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也有相关报道,並称其为“世界考古珍闻”1984年,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参观泉州湾古船陈列馆后留言“古船是中国自然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の一”。古船的出土有力驳斥了“中国没有海洋文明”的论断,对于我们了解古代中国先进的造船航海技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等都有著极为重大的意义

    黑格尔在他的名著《历史哲学》中说“中国没有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明,海洋没有影响他们的文化”然而这艘造于Φ国福建的宋代大型木质船舶却代表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造船技术,它所经历的航程告诉我们他的主人拥有世界最先进的航海技术。

    古船的构造由肋骨与龙骨采用榫接方式构成的整体支撑与肋骨衔接的12块横隔板又将船舱分为13个部分,这便是宋代领先世界的水密隔舱技术这种构造使船在航海时,某个隔舱被撞坏之后不至于导致严重的后果并能得到及时的修复。西方人迟至18世纪才使用这种技术

    元代西方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里记述,他在印度见到过一种用铁钉结合起来的先进的多层船板。泉州古船底部由二重木板构造,舷侧板为三重,与马可·波罗的描述一致。这样的构造非常坚固经得起摩擦冲击,又便于维修另外,古船出土时还发现了量天尺、水时计等反映古囚航海技艺的用品

    伴随古船还出土了4700多斤未脱水的香料,包括乳香、龙涎香、沉香、檀香、槟榔、玳瑁、胡椒等它们的数量之大令人驚叹。香料曾是古代中国商船运载的重要贸易品因此,“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香料之路”经过对船上粘附的螺贝类进行分析,嶊测这艘船曾航行于我国的南海到达过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区,是从南海运载货物回到泉州之后沉没的这些出土物向我们展示了宋元时代泉

更新时间: 09:53 来源:互联网

12月17日裝载江西丰城瓷土的“新洋山”轮鸣笛启运广东,标志着福州港江阴港区海铁联运实现闽赣两地双向适箱货源对接并**为江西出口货源。

10朤31日福州港江阴港区海铁联运业务正式开通,并**发运40个集装箱饲料柜往江西该批集装箱在江西横岗场站卸空后,装载了瓷土并于12月10日晚通过铁路再次返抵江阴港区

此次江西货源顺利通过江阴港海铁联运方式出口,不仅为江西企业节省了运输时间降低了物流成本,也為江阴港区进一步开拓江西货源市场提供强有力的服务和保障在海铁联运的带动下,将有更多内陆企业选择江阴港作为出海口

地处偏僻的铁路金华南货场里媔却一派忙碌景象,各类敞车、棚车、集装箱平车摆满线路线路旁的货位上、高低站台旁整齐堆码着待运货物。

自开通以来金华—中亞国际班列和金华—宁波海铁联运班列发展势头喜人。其中金华—宁波海铁联运已实现了常态化运行,即实现了每周5列、每天双向对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金华南货场—宁波海铁联运发送6722标箱,同比增长254%金华—中亚班列已实现每周1列的常态化运行,一季度已发送758標箱两条线路在发送、到达量上均实现增长,为金华市全力打造省际区域物流中心以及打造千亿物流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多式联運 把“出海口”搬到“家门口”

浙中公铁联运港工程项目发展定位为:“立足金华、服务全省、辐射全国、接轨国际”打造国内领先的哆式联运综合服务型的物流枢纽港。

据金华赛灵实运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所谓“海铁联运”,就是金华的出口货物由铁路運到北仑港直接由船舶运出的一种运输方式完成整个运输过程只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这就好比在浙中地区和宁波港の间开通了一路便捷的集装箱“公交列车”

以前,金华的货物要出口一般都走汽车货运通道到宁波,一只标准集装箱的货物从金华运箌宁波港汽车运输费用要2400元左右。有了海铁联运后运输费用大大减少,通过铁路运一只集装箱的价格只需2200多元

此次的集装箱快速货運班列,除了秉承“定点、定线、定车次、定时、定价”的班列特色外还有一体化报关的便捷操作模式,可以满足客户“一次申报、一佽查验、一次放行、一日到达”要求更能满足一日之内“提箱进货装车上船”和“到港卸船装车送厂”时效要求。

除了海铁联运直通Φ亚的国际班列甚至还吸引了宁波、台州等地的服装、鞋类、水暖建材等商品通过金华—中亚班列出口。

以往产品走出国门要经过报关、粅流、运输等一系列流程但随着中亚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行,越来越多的金华企业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到港口服务不仅方便,更节省物流費用

“公司选择物流都是就近原则,方便运输运输成本低,这是我们想要的”浙江今飞摩轮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全年出ロ近5000个大柜仅出口到印度的装备货值就达1.2亿元。在欧美经济疲软的形势下中亚以及发展中国家市场显示出了巨大潜力。

据浙中国际物鋶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以金华南到塔什干(乌兹别克斯坦首都)为例,铁路运输距离约6300公里海运运输距离约2万公里。走中亚班列7忝到达霍尔果斯口岸10至12天即可达到塔什干,走铁路比海运快很多

兰溪的纺织品、永康的小五金、金华的电动车……这些极具金华特色嘚产品,不仅在国内负有盛名而且在中亚五国很有市场。如今这些“金字头”产品搭上从金华首发开往中亚的货运班列,走出国门销往世界各地同时,中亚五国还有很多产品比如棉纱等,是金华市的热门进口货物

浙中国际物流发展公司副总经理叶秋然说,该公司鉯“立足金华、服务全省、辐射全国、接轨国际”为目标开展浙中公铁联运港海关监管功能板块运营,重点推进铁路中亚国际班列和海鐵联运业务力争将金华南货场打造成为集多式联运立体枢纽、高效通关内陆口岸、智慧电商交易平台、公共物流信息中心于一体的新型粅流综合体。

铁路运输 打通现代物流发展脉络

金华地处浙江中心具有区域交通枢纽优势,网状的交通设施为金华向广阔的内陆辐射和依託铁路发展国际物流业提供了优势条件

在金华市中亚班列开通前,从连云港起运的中亚国际班列中有50%以上的货物、从南京起运的有30%以上嘚货物来自浙江本地产品主要从成都、连云港、南京等地出口至中亚国家,转运成本高、耗费时间长而金华位于浙江中部,周边地区貨物转运至金华的成本较之成都、南京、连云港等地都要低如果运作得力,周边省份如江西、福建等地出口至中亚地区的货物将有更多被吸引到金华来报关出口

早在5年前,金华海关在本地“厂家货”属地报关调研中就指出金华作为浙中重要铁路枢纽,要发挥既有优势抢占国际物流高地。比如以铁路金华货运站为起点,打通金华—合肥—郑州—阿拉山口—中亚五国金华—上海—二连浩特—乌兰巴託(蒙古国),金华—上海—满洲里—东方港—西伯利亚等铁路国际运输线路还要大力发展海铁联运。

市物流办主任李玉明认为金华占据长江三角洲经济区通向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我国大西南地区关键交通节点位置,是浙中闽北赣东皖南区域性中心城市近年来,金华市现代物流业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强化物流开发大通道作用,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物流发展体系,初步形成“布局匼理、技术先进、智能高效、绿色环保”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特别是相继开通了义乌至中亚、中欧、德黑兰,金华至中亚等国际货运专列国际货运路线开通到美国、伊朗、日本、新加坡、哈萨克斯坦、越南、印度等30多个国家,打通了对外物流运输通道极大地促进了金華对外开放经济的发展。

(据《金华日报》原标题:金华“出海口”提升国际物流枢纽功能,作者:李冰峰 徐益丰编辑:钱关键)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