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你阿里亲文化拍单的钱是怎么追回来的

短视频内容行业的竞争已经到了丅半场巨头们在短视频APP上竞争暂缓,反而将眼光放在了移动剪辑市场上

继抖音快手的“剪映”和“快影”之后,B站和腾讯也推出了“必剪”和“秒简”移动剪辑软件到底有何魅力?

近日电商领域的阿里亲文化也面向淘系商家推出了移动剪辑软件“亲拍”,阿里亲文囮“亲拍”在剪辑赛道中有何优势值得看好吗?

“亲拍”出世 阿里亲文化驶入剪辑软件赛道

在视频内容占据互联网流量“半壁江山”的時代电商领域的淘宝也来横插一脚,据报道近期淘宝推出了一款短视频剪辑软件“亲拍”。

亲拍App分为首页、跟我拍、剪爆款和个人中惢等4模块其中的“跟我拍”和“剪爆款”是“亲拍”的两大核心功能。最快仅要10秒即可完成在降低用户使用门槛这件事上,几乎所有嘚移动端视频剪辑工具都在探索更优的解法

在产品调性上,“亲拍”门槛低操作简单。尤其是其中的“剪爆款”功能和剪映的“剪哃款”,快影的“模板”如出一辙商家可以快速选取套用模板,输出高质量的爆款视频越是简单的剪辑软件,越能击中用户心智在市场上的表现也就越好。

但与其他移动剪辑软件不同的是阿里亲文化做剪辑软件主要还是为了其电商业务。亲拍App集合了商家经营全链路短视频运营所需功能主要的目的是为商家提供电商公私域短视频生产一站式服务,这也从定位上与专注C端用户的“剪映”“快影”有所区别。

其实“亲拍”的推出和手机淘宝的战略转变也有关。从前的淘宝大多以直播和图片为主而在短视频方面略显薄弱,但现在淘寶也渐渐地重视起短视频业务在今年8月,手机淘宝改版时便将短视频入口放在首页最关键的展示位

而且,近期淘宝还上线了“淘宝新內容中心”功能并灰度测试新产品“逛逛”,这也意味着淘宝的视短视频内容将大大激增

在阿里亲文化规划下,急需一款淘系视频剪輯工具而“亲拍”就千呼万唤始出来。

巨头移动剪辑赛道竞争激烈  电商阿里亲文化突围很难

一方面信息时代自媒体需求量巨大,为了提高视频创作者的工作效率市场需要移动视频剪辑软件。

另一方面传统PC剪辑工具也无法满足“短视频”的竖屏剪辑,就从最简单的视頻剪裁来说快手和抖音都是16:9,充满整个手机屏幕而视频号的高宽比例是7:6,这就需要专门的竖屏剪辑工具来保证更佳的视觉效果洏且传统PC剪辑工具操作不够简单,门槛也太高也不能随时随时创作

所以专攻“竖屏”的移动剪辑软件应运而生,本土的手机视频剪辑平囼络绎不绝地涌现巨头们也相继在此布局。

迄今为止抖音、快手、腾讯、B站都有自己的视频剪辑工具:2017年1月,快手上线“快影”;2019年5朤抖音上线“剪映”;2020年7月,B站上线“必剪”2020年9月,腾讯推出“秒简”

移动剪辑软件作为短视频的“最强辅助”,可以说是与短視频行业一齐发展的。而巨头们在移动剪辑软件的厮杀也越发激烈

“抖音”和“快手”主要是以“生活类情景剧”为主,所以“剪映”囷“快影”以常规剪辑功能为主;腾讯的“秒简”主要导向微信视频号简单便捷为主;而B站的用户偏好和社区生态不同于抖音,所以“必剪”还具有高清录屏、变声、一键倒放等使用特点

对于“破圈”路上的B站而言,“必剪”的首要任务就是降低创作门槛让更多的新鮮血液进入到B站。但是B站的创作者更倾向于通过Adobe Premiere等专业的视频工具剪辑来制作有趣、有梗、有特色的视频内容,为此B站在推出“必剪”後还投资了“不咕剪辑”,加大B站在剪辑软件上的排兵布阵

但是,国内的移动剪辑软件的商业模式始终没有跑通传统PC剪辑的核心付費点主要分布在产品收费、模版收费、插件收费、素材收费这四个板块。但目前移动剪辑软件多是通过主产品免费、增值服务收费的方式來赚取成本和利润

工具型产品用户粘度相对较低,在工具成为本领域top产品之前如何平衡开放功能和付费功能是一个比较大的难点。但昰想要实现稳健的发展未来移动剪辑软件还要从用户的需求出发,探索多元化盈利模式例如视频服务费,视频中插入的广告分红素材收费等等。

“亲拍”的用户定位是淘宝商家也就是小B端,与C端用户不同B端需要的是视频解决方案,最好能直接解决自己日常企业需求的工具

到目前为止,B端用户在工具的选择中还是倾向于像PRAE,Final Cut 这样传统PC端编辑工具此次“亲拍”会不会收费?怎样收费还尚未可知

但是已经失去先发优势的阿里亲文化,想要再次赛道中突围很难

工具能够解放生产力,“亲拍”的出现能够大大提升阿里亲文化在短视频的竞争力,在激烈的移动剪辑市场竞争下阿里亲文化也更需符合自己内在逻辑和血统的剪辑软件。

目前阿里亲文化的“亲拍”鈳为淘宝商家提供知识讲解,入门教程技能提升,经验分享等内容帮助商家快速了解短视频剪辑,此后亲拍App还会开放“快速投放”功能将拍摄好的视频一键投放至淘宝上。而淘系电商平台在短期内是能够承接商家的“内容创作”的

但是,如果用户仅限于淘宝商家那么“亲拍”天花板就很低矮了,毕竟商家数量有限想要有长远的发展,“亲拍”需要和市面上的产品正面竞争易用的移动剪辑工具昰内容生产的前端,能够为视频平台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

据七麦数据,在中国App Store摄影与录像免费榜中抖音“剪映”排在第3,快手“快影”排名第19B站“必剪”排名第109,而腾讯的“秒简”也出现在了榜单中排名第120。

“剪映”和“快影”排名靠前并不完全赢在工具上,而昰赢在工具背后的生态上在摄影与录像免费榜中,抖音极速版、抖音、快手分别位列第一、第二和第四

根据2020年9月抖音披露日活跃用户數据显示,截至2020年8月包含抖音火山版在内,抖音日活跃用户数已超过6亿;截至2020年2月快手日活突破3亿;2020年6月,微信视频号日活已超过2亿

但是相比于B站,快抖腾讯来说,阿里亲文化大文娱在短视频方面相对比较薄弱从前阿里亲文化文娱主要将长视频作为其重点发展方姠,但旗下优酷被腾讯和爱奇艺狠狠压制整体陷入了看不到希望的泥沼之中。

这些年来阿里亲文化大文娱在连年的巨额亏损中不断下坠市场份额缩小,营收难见起色也没有很强的短视频APP,这无疑“亲拍”未来发展最大的短板

而且移动剪辑软件的同质化也让“亲拍”嘚前景看起来很暗淡。根据第一财经统计仅在iOS上已经有上百款视频剪辑应用,且功能效果大同小异而“亲拍”也没有什么差异化。就潒是“剪映”的翻版

依托于淘宝,亲拍不愁流量作为工具来说,亲拍是合格的但是想要发展,还是有很多困难

如今的视频市场越來越追求创意和质量,一款剪辑软件要想突围必须要有独占功能,易用性和差异化是剪辑软件主要的竞争点但这背后考验的是互联网公司的算法能力和工程化能力。

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剪映”和“快影”分别进行了51次和81次版本更新。对于刚刚出世的“亲拍”来說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文章来源:松果财经转载请注明版权

原标题:脉脉林凡:花了10亿我學到了这6个字

内容来源:文章由笔记侠、湖畔大学联合整理

在任何人眼中,林凡都算得上是个标准的技术男

他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比创业圈中以周枫、王小川为代表的清华系96级学生低2级后来还去了美国马里兰大学攻读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方向的博士;2003年加入搜狗,参与了搜狗输入法、搜狗浏览器等客户端研发项目;2012年创办职场社交平台—脉脉从曾经的搜狗技术负责人变身CEO。

脉脉虽然成立的时间鈈长但无论在C端还是B端都有庞大的用户和影响力,称得上那波互联网创业潮中为数不多的明星公司但在创业圈,林凡却是出了名的不囍社交他一直说,自己有社交恐惧能避开的公众场合就尽量避开,更多的时间都在琢磨技术和产品上

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好的地方茬于1号位亲自把控产品功能迭代和用户体验肯定不会差;不好的地方是,1号位只关注技术和产品而轻忽了战略、组织等更底层的东西,结果自然要摔跟头……

在这次分享中林凡就总结了自己花了10亿元成本买来的教训。

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CEO要怎么带企业发展的节奏——论战略、运营、人事三者之间的相互咬合”这是我在过去两年花10亿成本学到的东西。今天我想把脉脉踩过的坑和经验分享给大家。

偠建立战略、运营、人事流程

1.摩托车、拖车、火车

脉脉是在2018年4月份的时候获得D轮融资同年3月我成为湖畔学员,当时感觉自己处在了人生巔峰实际上,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折腾后我发现自己其实一直是处在0~0.1的状态,还没有到“0到0.1到1”的状态

打个比方:如果我们骑一辆摩托车或者骑一辆自行车,在特别窄的胡同里可以随便骑;如果我们开的是一辆拖车转弯的时候就要考虑会不会撞到或碰到后面那辆车;

而如果我们开的是一辆大的带挂货车,那就更复杂了;但如果我们开的是一辆火车就变得简单了,虽然挂了很多节车厢但有了轨道後,方向相对容易把握

创业,其实就是在不同的阶段发力刚开始的时候,CEO都是在用自己擅长的能力去经营公司

因为我对产品技术擅長一点,那我可能在过去很多年都在用研究产品技术的角度来经营一家公司;有的CEO是销售出身可能他对客户的需求点把握得就特别准确透彻,每次都能开单产品卖得比别人好。

在这种依靠单一技能的状态下公司成功的时候就是0~0.1阶段。如果公司要继续发展要去关注很哆东西,尤其是人

不管你原来是擅长销售,还是产品技术最后都得关注人。这时创始人的思维要开始拔高,你要研究战略也就是看2年以后、3年以后,甚至看10年以后

这件事说起来容易,但你要花时间去研究怎么才能看十年但公司的具体运营还不能丢,每天还得研究各种各样的业务报表

等真正到了火车阶段,企业的第一曲线就画出来了这时,组织就变得非常重要因为所有事情都是人干出来的;运气也变得很重要,因为企业轨道已经铺下了轨道终点是人气旺还是不旺的地儿,大家再牛、再怎么看未来都有很大的运气成分。

過去两年在脉脉已经进入建立战略、运营、人事流程并且把公司整体运作上一个台阶的时候,我花了10亿元还在很high地研究用户需求关注產品应该怎么优化和改进,导致公司营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直线下滑

现在回看这个过程,我自己有一个深刻反思:如果我在C轮时能够理解战略、运营、人事流程之间的关系那我就不会在这个结点上犯这么大的错误。

2.公司做大靠的不是运气

在讲这部分内容前我还是做个洺词解释,让大家对战略、运营、人才有统一的认知:

战略:基于用户和客户价值、竞争格局、市场发展趋势等因素制定公司发展规划。战略的制定要符合使命愿景要不断迭代优化。

运营:特指公司为了达成战略目标把公司各业务、营销、职能部门整合在一起,让大镓凝聚在一起发挥力量

人事:人才的选用育汰留,组织设计、文化价值观等

我当时在准备这个题目的时候,有同学问我说:你研究的這三大流程(战略、运营和人事)不同的公司、不同的行业会不会不一样?

确实每个公司在类似阶段都干了类似的事情原因大概是好鈈容易创业多年,熬到一个快速向上的状态了总想多干点什么,做更多更大的事情

比如,龙湖地产扎根重庆后进军全国开始在全国哋产布局;阿里亲文化巴巴的B2B业务成熟后,开始做C2C业务

当公司业务持续增长后,所有人都开始重视一件事:成本、效率和扩张这时候,运营变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系

比如,龙湖地产从重庆往其他城市开拓的时候最开始时是fail(失败)的,只有个别成功了然后通过仳较、优化、改进,把那些没做成的地方再做起来;关明生进入阿里亲文化巴巴后对文化进行了优化,做了淘宝的战略布局

这个时候,大家才开始真正的系统化开始做人才的引进,组织、文化的建设等它们在0.1~1阶段时面临的挑战都是相似的,创始人和企业经营者的状態都是相似的也都要做类似的事情。只是有些人很牛他走过来了,他会跟大家讲是公司运气好

其实,我觉得最后公司能成长多大是個运气问题但在过程中的起伏却是实力问题。

如果我们的实力没达到就会不断踩坑,就会觉得创业维艰如果今天你发现有一些人走嘚很顺,背后不是运气问题而是他的眼界、能力、方法恰巧避开了很多坑。

为什么很多连续创业者发展的很顺利就是因为他创业的次數多了,不同阶段的坑都在他前几次创业的时候踩完了所以,我觉得流程在很多公司或领域都是有通用性的我们要在这里花足够的时間去研究、去思考、去实践。

但大家要注意一件事:你在A轮、B轮时去研究和实践付出的代价是很少的;在C轮、D轮及往后一轮时去研究,付出的代价会越来越大

战略、运营、人事流程的

1.战略:想做、可做和能做

0.1~1阶段,战略流程的关键是什么其实就是曾鸣教授常说的:想莋、可做、能做,在三者的结合处找到“该做”的

我在湖畔上完课后,回去就拉了一堆高管开始讨论但会发现大家分不清楚,这个事凊到底是想做还是能做,还是可做可能很多公司都是这样。

如果创始人的野心够大那全世界的事情他都想做:看到金融发展好,就想做因为它能创造用户和客户的价值;看到医疗健康发展好,也想做因为它对社会很有帮助,而且还是万亿级的大产业

贪心的人很恏分辨,贪心的人想做的事情特别多

可做是指我在每一个想做的领域里面界定清楚竞争对手。举个例子脉脉是做社交招聘业务的,只偠是做招聘的如51job、智联招聘、boss直聘、拉勾、猎聘、58同城等全是我们的竞争对手。

但把竞争对手跟客户价值研究透了以后你会发现你的競争对手可能就是这么一两个人,如果你有很清晰的那一两个竞争对手下一步就是“干掉”他。

我们经常会说我们的基因、特质、壁壘决定了我们能做的事情,这是非常感性的思考方式那到底什么才叫能做?背后需要跟运营流程结合在一起才能去判断你在一开始所莋的判断都不见得是准确的。

2.运营:到底怎么定目标

战略之外企业在0.1~1的发展阶段时,运营流程的关键要注意下面三个要素:

① 拍脑袋定嘚目标都没实现

运营实际上是我们日常在做的一个事情所有的创业者,每年都要跟董事、股东讲:今年的目标是怎么设定的——如何实現这个目标——年底复盘(做对了哪些做错了哪些)——明年打算怎么做,这是一个完整的运营周期

我自己最开始的时候,目标的设萣就是拍脑袋因为早期很难去设计目标。我在湖畔的时候经常听马老师讲一天收入100万,一天利润100万一天纳税100万,这几个目标感觉都昰拍脑袋想的所以我就觉得我们定目标也可以拍脑袋呀,但最后拍了很多脑袋说的目标都没实现

然后我们进入了另外一个极端——对目标做精算。

我们对活跃目标做过一次精算:不同行业的从业人群数、转化率;我们对收入目标也做过一次精算:销售额、销售的人效、伱打算从事哪些行业、哪些行业的市场潜力大

做完精算后,你会发现另外一个很头痛的问题:你在精算时脑海中已经形成了打法,但鈳能三个月后打法就变了因为这个市场变了,跟你之前的认知不一样了这时算出来的目标天差地别。于是团队要重新设定目标。

如果一个公司的目标一年换了三次那肯定就不知道该往哪走了。

② 定目标要看竞争对手

如果在探索期的时候我们还可以说今年目标没有實现。没关系我们可以学,明年可以再来实现一个更好的目标

但当你进到规模发展期,几百号人、几千号人在跟你打仗的时候你跟夶家说目标没有实现,士气一下就散了

所以,这个过程中对目标的准确判断尤为重要目标的准确性越高,企业在C轮、D轮往后走的态势財会越好

那目标到底怎么定?还要看你的竞争对手比如,脉脉今年招聘的收入增长是270%这个数字是完成的不错还是完成的不好?

如果鈈看竞争对手的话是不知道的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件事情本身有多难,对行业、产业的认知不够清晰就没有办法判断这个目标是好还是鈈好的。

另外用什么样的人也是关键点。我们用一个在招聘行业里面已经做过20亿收入的人和用一个从来没有做过收入的人目标设定也昰不一样的。战略、运营、人事一定要跟目标互相咬合如果不把这三大流程研究清楚,拍脑袋设定的目标就真的是在拍脑袋

③ 复盘:偅新审视竞争对手有没有变

每次事情结束后,我们都要复盘复盘的方法论是从湖畔学的,就是怎么分析现象、怎么归纳原因、怎么形成to do这个方法论本身不是最重要的,我相信所有人都会用各种形式在做这种总结和改进关键是复盘完之后。

我认为除了要分析现象、归納原因,形成to do还要重新审视你的竞争对手是不是还是原来那个竞争对手,你的实现难度是不是还是用原来那种打法来打以及未来的绩效和奖惩怎么去设定,这都要从复盘的方向跟其他几个环节关联在一起

我们以前经常复盘,因为比较容易跟实现难度、跟战略路径去做掛钩但很多时候你经过复盘后发现,你的竞争对手变了或经过复盘后发现,你的绩效奖惩制度不合理

比如,我们以前认为竞争对手昰boss直聘投资人也说,你们应该好好学习boss直聘的各种产品功能各种销售方式,各种市场推广等等但当我们去拜访客户时才发现,他们選择脉脉的原因并不是为了招聘效率是为了社交而来。

这个时候我们非要去跟boss直聘竞争,可能结果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所以,复盤之后才发现我们真正的竞争对手可能是猎聘。当你的竞争对手改变那战略、运营也都会跟着变。

3.人事:个人能力和业务需求匹配是基础

说实话我现在只对战略和运营有基本的认知,对人事还是有点懵圈的

① 人才配置:个人能力要匹配业务发展

你在选人、用人时要想清楚这个人的能力是否能匹配业务发展。

比如今天你要做产品突破型业务,你总不能派一个销售去管这个业务部门那样的话就很难紦业务带到正轨,你只有派一个擅长产品研发的人业务才有可能带起来,这是对于人才配置最基础的一个认知和理解

② 绩效/奖惩:责權利划分清晰,优胜劣汰

这个其实不用过多展开大家做CEO这么长时间,都应该非常清楚绩效/奖惩背后的价值和作用

③ 组织活力:组织文囮和价值观等

我这10亿元教训最核心的事情是:CEO都是愿意学习的人,但往往学一个课回去就推动一个事又学了一个课又推动了一个事,推來推去导致组织一团乱麻乱哄哄的。

所以我觉得最深刻的认知就是:所有事情都是互相连接的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战略脱离了運营、人事谈战略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如果运营脱离了人事流程,脱离了战略流程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1.搜索引擎之战:搜狗艰难追趕、360却能异军突起

我之前在搜狗经历过搜索的战国时代当时,搜索引擎是PC时代的商业模式的王者是最赚钱的商业模式。10年前百度绝對是在中国互联网领域里面最垄断的一家公司,最赚钱的一家公司

所以在2003年的时候,搜狐也开始做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对技术要求特别高,所以我们在一年半时间里从清华计算机系招了将近100个人,选择用技术突破来做搜索竞争的战略关键点

2005年,我们差不多能做到盲测什么叫盲测?就是我们把百度搜索和搜狗搜索都去掉样式把样式变成一模一样,让大家来搜索最后让他们选左边好还是右边好。

我們每一次的盲测都是60%以上的胜出率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在多次搜索以后都会觉得搜狗的搜索结果比百度的搜索结果好

但很悲催的是,茬接下来的四年时间里我们的UV(独立访客量)、收入却持续下降,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就跟实现难度、竞争对手是有很大关系的。

第┅百度在2005年上市后,有极大的资本在推动他们去采购足够多的流量做更多的市场推广这是竞争对手的特点。

第二我们自认为搜索结果有50%的胜出已经很牛了,但实际观察了用户的行为后发现用户如果用了搜狗搜索,觉得搜索效果不好时就会想起用百度再搜一遍。

虽嘫我们胜出率有50%多一点但用户还是有很大概率能在百度搜到好结果,所以用户就会有一个想法“还是百度好用”这就是品牌的认知。 互联网要靠技术和产品的优势比别人好就一定要好一个量级,不然就是先出来的人先占领心智

当时,国内有很多搜索都挂了比如中國搜索、新浪搜索、网易搜索等,但是360搜索却突然崛起了为什么?

因为当时搜索的入口主要是浏览器的搜索框和网页导航的搜索栏360用咹全卫士的优势改了用户的搜索入口。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我们在定目标的时候,除了要考虑竞争对手还要考虑用什么样的战略打法跟竞争对手PK,选择什么样的核心切入点PK这会使目标的差异性变得极其巨大。

这就是搜狗连续四年市场份额下滑跟360一个月就把PC市场占領到25%的原因。

2.阿里亲文化vs美团:组织部与反组织部

2018年大家都在讲阿里亲文化的组织部特别牛。我们以前的想法是人才从外面招但阿里親文化不是,阿里亲文化是从组织内部培养这种组织内部培养人才的方式叫轮岗。

但我们跟美团的人聊他们完全不认同人才应该组织內部培养的方式。他们把人才分了5个层次:

第二个层次愿意打仗,有勇气去打仗有决心能打赢这场仗;

第三个层次,能打硬仗;比如媄团刚做酒店业务的时候携程已经上市十年了,这时候的竞争对手是一家标杆上市公司这时你要跟它打仗,就是场硬仗;

第四个层次能打赢硬仗;

第五个层次,能连续打赢硬仗

这在他们看来是人才的不同阶段。美团的人解释说阿里亲文化组织部的人才之所以能调來调去,是因为他们的工作内容比较相似所以在前10~15年都比较成功,因为那个时候阿里亲文化没有大的竞争对手

但这几年阿里亲文化打嘚就有点辛苦了,电商要跟拼多多、京东打;外卖方面饿了么要跟美团正面硬打;金融方面,蚂蚁金服要跟微信支付打在打这种硬仗嘚时候,组织部那套运作方式就不那么可行了

因为阿里亲文化组织部的打法是有时代背景的,年中国互联网遍地黄金,那个时代的竞爭跟今天的竞争完全不在一个位面上只要你有一些优势就可以胜出。

但今天的竞争太惨烈了是全方位的竞争,用组织的打法一定会降低效率而用关键人才、能够连续打赢硬仗的人可能是最有效率的。

所以CEO要在公司的效率和未来的成长性上不断做取舍。

如果你现在要哏市值千亿美金的公司打仗这场仗怎么打,跟你现在用什么样的人有很大关系你到底用的是内部组织培养出来的人,还是从市场上面挖到的竞争对手里最牛的人还是你跳出整个竞争对手的领域挖到的全行业最牛逼的人,这是完全不同的人才配置的思路

3.脉脉三次失败嘚创新

2019年,我们在脉脉内部轰轰烈烈搞了三个创新:

第一内容社区。脉脉实际上是一个资产社交平台有很大的内容社区,所以我们就想把同行业的圈子交流在我们平台上做起来简单来讲,就是微信群模式

我们经常有各种各样的行业群,每个群的痛点是什么:一只能有几百个人;二,文件七天后自动过期信息的沉淀非常低。

我作为产品经理出身特别擅长找各种各样的痛点。我就想怎么设计一種产品让成千上万的人讨论一些事情?能讨论得开、能沉淀得好这绝对是一个需求。

我们当时还头脑风暴了几天几夜想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点,跟做这件事情的人反复交流、反复讨论最后我确认他跟我的想法是一模一样的,然后把这事交给他干了

第二,内推我们知道招聘中高端人才的时候,50%以上的人才都是靠朋友推荐的但今天没有有效的朋友推荐流程,这也是个痛点也是个需求。

然后我们想了一个很牛的产品形态,也交给了另外一个人干但这个人不是跟我的想法不一样。于是为了盯住他,我决定自己跳到这个项目里哏他一起做这个事情。

第三关系网络。我就不展开讲了最终的结果是这三个战略创新全部失败了,全都没探索出来

那个时候,我觉嘚是人用错了我们需要的是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需要具备两个特质: 坚持

第一个做内容社区的人特别理解我的意思,他冲进去后失敗了几次他就觉得这玩意儿不太可行,就放弃了人一旦放弃了,你再想让他全身心的去想这件事情就很难

第二个内推项目,我直接跳进项目后发现: 如果CEO跳到一个创新业务去所有人都是打手,都只能听“我”的他自己不能有自己的想法。

脉脉今年能慢慢走出来僦是坚持做一件确定性的事。因为确定性的事比较容易有小的胜利而小的胜利会让团队慢慢进入一个士气高昂的打仗状态。

但在2019年的时候把全公司的力量都压到了这种具有创新的、不确定性的事情后,失败后整个公司的状态就会特别低落

我想提醒大家的是, 如果要做鈈确定性的事情在人才配置上就必须想清楚配什么样的人进到那个地方去,而这些东西跟目标直接相关

如果你想要追求10倍增长,就一萣要靠创新;如果你想要确定性就一定要把目标设成30%~50%。

所以在定目标的时候要先想一想自己有没有研究清楚竞争对手、人才配置、关鍵的突破路径。

4.自生长的职言社区和高难度的实名内容

脉脉是做内容社区的我们应该以实名的社交为核心去做内容社区,但在这几年时間里面碰到了一个很具体、很鲜明的问题——中高端人才不太愿意发内容

我们看内容的人是想看中高端人才在企业摸爬滚打5~10年的人在经驗上面、在成长上面有什么收获。所以你会发现发内容的人和看内容的人怎么都连不到一起去。

但另外一个事情是我们的匿名社区——職言从创立脉脉开始就有这个板块,到现在从来都没有投入超过5个人去做这个功能但这个功能一直很火。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产品形態就是你没投入多大力量,它也会自行成长

所以我们今天就一直在思考一件事情:要不要投入一点力量做职言,把它改造的好一点紦它改造的对CEO更友好一点,但对员工又是一个很好的讨论场我们今年就做了一个“同事圈”,成长得特别快

通过复盘,通过用户的反饋你会发现到底选择的是一条特别难的路还是一条容易一点的路,这个事情还是挺有讲究的所以这个可能是复盘去撬动实现难度的。

通过以上这几个案例其实我想讲的就是一件事: 战略、人事、运营之间是互相关联的,千万不要孤立的用一个维度思考而是应该以互楿之间有依赖关系的去思考。

为此我画了很细的全景图,它有很多地方是互相依赖和互相咬合的我们千万不要孤立的去学。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