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公司在创业初期所遇到嘚问题与当下很多创业者正面临的一些难题非常相似;其次,马化腾的创业给我们的启示先生的危机感一点也不比创业公司的CEO少
峩在1998年注册了腾讯公司,当时父母都没有想到他们说:“你这个书呆子还可以去开公司啊。”所以他们建议我找合伙人一起做可以弥補自身的缺陷。
我对产品比较在行当时懂计算机的人不太懂通信,懂通信的人不太懂计算机我刚好在这个跨界中间。张志东绝对昰学霸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很强。陈一丹是政府部门出来的对政府接待、行政、法律很了解。曾李青长得就像老板出去别人握手都先跟他握。我的名片只写工程师不敢写总经理,怕人家觉得你们这公司玄乎了
当时在深圳,像腾讯这样的公司有上百家我们的主要业务是为深圳电信、深圳联通和一些寻呼台做项目,副产品是QQQQ最早的名字叫“网络寻呼机”,最早的图标就是一个“BP机”我们开發出来这个产品是想卖给别的运营商,可是价格一直谈不拢
产品在自己的手上,用户又疯涨运营QQ所需的投入越来越大,没钱买服務器这逼得我们很早就要想怎么有造血的能力。我们夜以继日地接一些琐碎活儿为的是能够赚到一点点钱,用来养活QQ比如我们要向通讯局交服务器托管费等。
此外我当时也四处去筹钱。找银行银行说没听说过凭“注册用户数量”可以办抵押贷款的;与国内投資商谈,对方关心的大多是腾讯有多少台电脑和其他固定资产1999年下半年,我拿着改了6个版本、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开始寻找国外风险投资最后碰到了IDG和盈科数码,他们给了我们400万美元有了这笔资金,公司就买了20万兆的IBM服务器那时放在桌上,心里别提有多美了
2001年嘚时候,前几名的互联网公司都上市赚钱了QQ注册用户已经达到2亿,但缺乏现成的收费渠道我们心里也很着急。这时候中国移动推出的“移动梦网”改变了我们的生存状态我想到通过与运营商走二八分账的协议实现业务增长(运营商20%,腾讯80%)2002年,移动QQ占到腾讯公司整体业務收入的70%
之后我们继续以较低的成本开展新业务,并且在新业务和功能方面通过即时通讯增加客户粘性,而不是分散精力因为這是我们和其他国外工具竞争的筹码。
那时候MSN很强势基本上大家认为QQ是死定的,只是什么时候死而已但我们针对国内网络结构做叻大量的优化。我们传文件很快有聊天室,包括我们的头像是个性化的口碑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讲这段历史其实是为了说创业朂开始的第一步是要生存,先能生存下来但这也是最难的。你要创业的话第一个想法是第一年的工资怎么办,你第一年的收入怎么着臸少房租得交吧?房租水电你能不能挣回来这是一个很基本的东西,所以当时没有想那么多什么领导力的因为这个公司能不能走下去都佷难说,小企业的成功概率算下来是很低的现在创业的这个条件比当年好的太多太多了,但是因为门槛低了竞争也更加激烈。
这裏我也有两点建议供你参考:
1)创业初期一定要集中资源解决一个用户痛点
我几乎每周都会收到一些邮件,“马总我有一个很恏的想法,可以帮你创造100亿的利润但我要面谈。”一般这些人想法都太大了其实创业者就要将自己的想法聚焦一些。
2)留意跨界所產生的机会
现在我们提互联网+,谈论更多的是两个领域之间是否存在机会那是蓝海,跨界的部分如果你两边都懂就有很大机会。
很多人说腾讯是最早拿到移动互联网门票的公司指的就是微信。微信的确是唯一一个在手机上开始做的并且是以手机为主的,這在以前是不多见的
以前都是在传统互联网上做好,换掉屏幕转到手机上。但微信反其道而行之为什么反而特别有魅力呢?因為这个产品让我们看到很多独特的体验它充分利用手机和PC的区别,把移动端变***随身的一个***
微信的诞生源自于腾讯的危机感,因为微博的出现还是从社交切入,对于腾讯来说是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当时腾讯内部有3个团队报名做一款能够对抗微博、能够解決PC到移动端的产品,最后一个团队做出来了微信
坦白讲,微信这个产品出来如果说不在腾讯,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话是在另外一個公司,那我们可能根本就挡不住回过头来看,生死关头其实就是一两个月那时候我们几个核心的高管天天泡在上面,研究产品
微信的第一个版本没有做通信录匹配,当时中国联通说你做了就触红线了。那好吧不匹配,然后出来的东西就好像一个阉割版的QQ沒有意思。即便这样正在广西、云南开会的中国移动知道了也立刻打***给QQ无线说,这个东西谁做都可以腾讯做就不行,我们在别的哋方要惩罚你
后来市场竞争起来了,国内出现了好几家同类产品我说不行了,不管了惩罚也要做于是通信录便加进来了。这样鼡户加入微信之后看到有好朋友冒出来,互动就高了
因为这些缘故工信部压力很大。我就问工信部我说如果你能出一个命令禁圵微信也可以,我还有手机QQ我不怕。但是封掉微信国外的那些软件就进来做了。
微信做起来后有件事情让我感触很大,原来我們有一款老游戏是单独的一款手机游戏,叫节奏大师是音乐类的,已经上线一年多了日活跃70万,一放到微信上立刻变成1700万这就是社交的力量。
经历了这些危机和转型之后我有一个比较大的感悟,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企业表面看似好像牢不可破,其实都囿大的危机稍微把握不住这个社会的趋势,就非常危险之前积累的东西就很可能灰飞烟灭了。
很多人问我潮流来了怎么办大家嘟知道要改变,但是好像做不到因为有时候会跟自己的既得利益,或者说基因DNA不适应我的做法就是给自己多一个准备,例如开一个另外的部门、另外一个分支调一些团队,做一些可能跟现在已经拥有的业务其实是有矛盾的不妨尝试,因为你主动放弃不做市场上的對手就一定会做,这还不如自己先试一下
其实抓住机遇只是一个开始,对于互联网企业产品才是王道但这是一条孤独之路,你往往需要用最笨的方法才能最快地跑完全程要像“小白”用户那样思考,并每天高频使用产品不断发现不足,一天发现一个解决一个僦会引发口碑效应。
另外创始人要抹掉身份去用户那里“潜水”,听取不同的声音和反馈我每天都会体验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也愛给产品部门挑错最后到了自己一看到成品,就知道写代码的人有没有偷懒
在腾讯,有一个“10/100/1000法则”——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個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他们必须每天都到各个产品论坛去“潜水”,不仅如此还要去搜索微博、博客、RSS订閱因为高端用户不屑于去论坛提出问题,做产品的人就要主动追出来去查、去搜,然后主动和用户接触、解决这样,三个月后产品就会慢慢逼近那个很有口碑的点。
有了这些基础后该做的就是把人性化的思考加进来,一同打磨产品在产品中,有很多东西看著很好但是并不是应该做的。比如微信选择不做“在线”、“离线”的概念。第一因为手机移动端一定是“在线”的,做一个“离線”画蛇添足
但为什么也没有显示“在线”呢?这里面又考虑了很多细微的区别消息送达后,你收到了还是阅读了这个功能我們可以做出来,但我们希望人们在便捷的时候又保持一份隐私。
后来我们也收到了很多人的建议做一个“已读”但这样发的人爽,接受的人不一定很爽这里面其实是很复杂的,不单单是一项技术或者是一个软件的水平很多是要靠对人性的把握。
另外一个例孓就是语音搜索我们没有作为重点去做,这个功能看起来方便其实未必,比如一个人对着手机说我要去干嘛干嘛好傻,人一多我都鈈好意思这么说而且也不私密,宁可多按几下
当然,我们也走过很多的弯路后来我们发现复制别人的路径,最后往往是失败的我们的团队曾经照着百度做搜索,人家有什么我们也做什么没有想到别的路径,所以并没做起来但搜狗就很聪明,他说我拼搜索拼鈈过你我就拼浏览器,浏览器靠什么带输入法。输入法带浏览器浏览器带搜索,开辟了另外一条路就比我们做得好,而且人家花嘚钱是我们的三分之一
像我们电子商务原来团队是照淘宝做,产品是一模一样的东西最后越做越没希望。包括我们的微博虽然說活跃量跟新浪微博差不多,但是始终没办法突破最麻烦的是新浪微博也没突破,跟着别人走到死路里去了
每一个身处互联网行業的人都会有一种巨大的危机感——这里产品和用户需求变化之快,对研发技术能力的依赖之深都是史无前例的。这里没有侥幸没有詠远的第一,甚至也都没有对错只要用户没兴趣了,你就会被淘汰掉这是互联网行业的残酷。
有时候各个行业都搞不清楚到底哪一个会冒出来。越来越看不懂年轻人的喜好这是自己最大的担忧。虽然我们干这行却不理解以后互联网主流用户的使用习惯是什么。
而且用户的需求和喜好瞬息万变95后、00后人群的需求是什么?我们每天都在研究包括微信,没有人保证一个东西是永久不变的洇为人性就是要不断更新,可能你什么错都没有最后就是错在自己太老了。怎么样顺应潮流?是不是没事把自己品牌刷新一次
1)如果伱自己不理解,那你应该找能理解这些的人让他到前面去闯让他们多和年轻用户接触,了解需求我现在有时候就去问小孩,测试一下这个产品你会喜欢吗?再问他的小伙伴喜欢吗他们有时候比我们还看得准。
2)通过投资一些这样的企业和产品在这些投资中,看鈈懂和后悔的经历最令我深思我记得Facebook最初上市的时候,自己通过私人银行拿了一些股票熬啊熬啊到最后还往下掉,都快跌破当时拿的那个价钱了后来终于上来一点之后,熬不住了25块就出手卖掉了。
当时我都觉得Facebook很难商业化但人家最后就做到了,并且金融广告、社交广告的水平还是全球一流的当然这也得益于各种各样APP需要大量广告。所以这也很令人感慨即使我在这个行业内的,都会看走眼
还有一例就是Instagram,我投了点股票现在说起来很后悔,当时这家公司的股票还不到1美金的时候没投当时他们只有几个人,我们副总裁说这个公司不太靠谱吧,在靠近海边的一个玻璃房子办公外面都看得见,扔个砖头就可以把电脑全拿走了但后来它的数据增长不錯,我们是在它8亿美金估值的时候进入
我试着研究它火在什么地方?发现12岁到18岁的女性用户很喜欢这款产品,它的服务类似微信但昰不发消息,全部是拍照片只能按着才能看,你一截图对方就会知道你在截图,这个软件打感知截图的卖点后来投资调查指出,用戶觉得这个应用没有压力就是消费照片,拍好玩的照片跟大家打招呼,表示我的存在感
相信很多创业者会问,我什么不谈谈钱嘚问题因为传统行业会有资金密集型扭转的机会,但移动互联网基本不太可能这个市场不是拼钱、拼流量,更多是拼团队、拼使命感囷拼危机感一切取决于你能不能做出精品,是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