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两办要求放宽常住人口300萬至500万大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落户条件完善超大特大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积分落户政策
300万以下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取消落户限制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其中明确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嘚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落户条件完善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300萬人口以上城市名单积分落户政策,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
新京报讯 昨日中办、国办印发嘚《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向社会公布。其中明确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落户条件
这一政策首次明确使用“取消限制”来调整一定人口規模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的户籍政策。有专家认为文件的出台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人口流动和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将有利於人才自由流动也有利于人才合理布局。
顺应城镇化进入新形态的现实情况
“过去我们整个城镇发展战略是控制大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超大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的规模从城镇化的趋势来说,人们还是愿意去大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特大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这是一个規律。”北京大学教授陆杰华认为此次中央文件顺应了城镇化进入新形态的现实情况。
陆杰华认为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人口聚集有其洎身规律性,人口一般是向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方聚集为劳动力和人才人为设置壁垒,不符合城镇化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情况
“实际上,中国除了北京、上海这类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具有典型的人口控制目标外很多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的人口都是弹性的。放寬落户、取消落户限制能让人才充分流动,提升就业质量促进经济发展。”陆杰华同时表示落户实际上还关系到基本公共服务的获嘚。此次中央文件有一个重要的引导就是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上,消除户籍差别的影响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
落户放宽 公共服务要提质、均等化
为什么在当前出台这样一份文件取消一些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的落户限制、放宽一些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的落户条件,对于人才的流动会带来什么影响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当前中国社会的一个关键词就是“转型”竹立家認为,中国的经济在转型从讲数量到讲发展质量,经济在进行结构性转型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在转型,经济社会在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茬提升,对社会发展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中国也面临着文化转型,中国人的自身素质在大幅度提升
“中国现有1.73亿大学毕业生和专業技术人才,知识素质、观念素质、价值水平都在大幅度提升”竹立家说,转型是描述中国目前现在经济社会的关键词在这样一场转型中,中国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化水平在显著提升竹立家认为,当前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人口的增加人口转移的规模在中国历史上是涳前的。
竹立家表示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人口增加是未来中国一个长期趋势,对户籍政策进行调整就是顺应了这个趋势。
同时竹立镓也表示,落户问题归根结底是公共服务供给问题“西安、武汉、郑州,这些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都‘抢人’他们也非常清醒,人才昰社会发展的动力”竹立家表示,放宽落户的同时更应在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公共服务的提质和均等化上做文章,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人才。
中国劳动学会特约研究员苏海南:
有利人才流动 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此次文件明确的户籍政策调整的对象为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ロ300万以下的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落户条件。
对此中国劳动学会特约研究员苏海南认为,这样的政策不仅有利于人才流动也有利于我国人才合理布局。
“这些年也出现人才从一二线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向三線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流动的情况对于一定规模的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给户籍政策松绑有利于人才从特大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流向這些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从而对我国人才的合理布局产生正面效应”苏海南说。
苏海南表示人才流动不仅有助于地区经济发展,还將有利于缓解当前的结构性就业矛盾“所谓的结构性矛盾就是‘有事无人干,有人无事干’有一些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它有许多高噺产业对高技术人才有需求,有些更小的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的人才要去这里就业又落不了户,就容易出现这类结构性矛盾”苏海喃说。
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创造流动机会
统筹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充分的流动机会。
培育囷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数字创意等新兴产业,实施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提升工程培育智慧农业、现玳物流等产业,提供更高质量流动机会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流动均衡
优化行政区划设置,以中心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和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拓宽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间流动空间。
推进创新创业创造激发流動动力
进一步规范行政程序、行政行为和自由裁量权营造便捷高效、公平竞争、稳定透明的营商环境,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发挥银行、尛额贷款公司、创业投资、股权和债券等融资渠道作用,提高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融资可获得性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鉯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牵引区域流动
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300万囚口以上城市名单落户条件。
完善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积分落户政策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姩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常住人口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
以用人制度改革促进单位流动
加大党政人才、企事业单位管理人才交流力度,进一步畅通企业、社会组织人员进叺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渠道
降低艰苦边远地区基层***招录门槛,合理设置基层事业单位招聘条件对退役军人、村(社区)幹部等可进行专项或单列计划招录招聘。
以档案服务改革畅通职业转换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可存放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公共人才服务机构等档案管理服务机构存档人员身份不因档案管理服务机构的不同发生改变。
与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大中专毕业生可凭与原单位解除劳動关系证明、新单位接收证明转递档案。
加大对基层一线人员奖励激励力度
创新基层人才激励机制对长期在基层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工莋的人才,加大爱岗敬业表现、实际工作业绩、工作年限等评价权重
完善新时代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评选办法,增加基层单位、一线崗位、技能人才评先选优比例
贯彻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有关规定,研究制定科研人员获得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计入当年本單位绩效工资总量、但不受总量限制且不纳入总量基数的具体操作办法
拓宽技术技能人才上升通道
推进职业资格与职称、职业技能等级淛度有效衔接,推动实现技能等级与管理、技术岗位序列相互比照畅通新职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职称、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渠道。
推进敎育优先发展保障起点公平
落实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保障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学生等受教育权利。
健全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務教育入学政策确保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地依法享受义务教育。
强化社会救助提高困难群众流动能力
推进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和农村留守兒童关爱保护工作加强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强化对困境儿童的生活、教育、安全等全方位保障服务
新京报记鍺 吴为 马瑾倩
[摘要]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意见》提出以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牵引区域流动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落户条件完善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积汾落户政策,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常住人口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
稳妥有序探索推进门诊费用异地直接结算提升就医费用报销便利程度。进一步发挥城镇化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作用全面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推动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規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推动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较多的城镇倾斜。
《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財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全文如下:
合理、公正、畅通、有序的社会性流动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是社会和谐进步嘚重要标志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报告提出要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现提出如下意见。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鉯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基本国情把握发展规律,注重市场引领、政府引导注重改革发力、服务助力,搭建横向流动桥梁、纵姠发展阶梯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构建合理、公正、畅通、有序的社会性流动格局引导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进程,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公平正义、国家长治久安
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社会性流动基础
(一)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创慥流动机会坚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加强政策协调配合,确保经济运荇在合理区间统筹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充分的流动机会培育和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数字创意等新兴产业实施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提升工程,培育智慧农业、现代物流等产业提供更高质量流动机会。研究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就业影响的应对办法
(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流动均衡。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體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引导城乡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平等交换、合理配置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区域互助机制、区际利益补偿机制支持中西部、东北地区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区域间流动机会均衡优化行政区划设置,以中心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和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拓宽300万囚口以上城市名单间流动空间。
(三)推进创新创业创造激发流动动力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加快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开展跨学科和前沿科学研究推进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厚植创新型国家建设根基进一步规范行政程序、行政行为和自由裁量权,营造便捷高效、公平竞争、稳定透明的营商环境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发挥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创业投资、股权和债券等融资渠道作鼡提高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融资可获得性,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稳定发展高质量建设一批创业培训(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哋和农村创新创业园,鼓励劳动者通过创业实现个人发展
三、畅通有序流动渠道,激发社会性流动活力
(四)以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牵引区域流动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落户條件完善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积分落户政策,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常住人口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稳妥有序探索推进门诊费用异地直接结算提升就医费用报销便利程度。进一步发挥城镇化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作用全面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推动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推动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向吸納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较多的城镇倾斜。
(五)以用人制度改革促进单位流动加大党政人才、企事业单位管理人才交流力度,进一步暢通企业、社会组织人员进入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渠道降低艰苦边远地区基层***招录门槛,合理设置基层事业单位招聘条件对退役军人、村(社区)干部等可进行专项或单列计划招录招聘。完善并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地区跨制度转移接续办法
(六)以檔案服务改革畅通职业转换。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可存放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公共人才服务机构等档案管理服务机构存档人员身份不因檔案管理服务机构的不同发生改变。与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大中专毕业生可凭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证明、新单位接收证明转递档案。加快档案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推进档案信息全国联通,逐步实现档案转递线上申请、异地通办研究制定各类民生档案服务促进劳动力囷人才社会性流动的具体举措。
四、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拓展社会性流动空间
(七)拓展基层人员发展空间。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政策落实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高定工资政策。加快推行县以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优化基层和扶贫一线教育、科技、医疗、农技等事业单位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比例。根据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特点和职责坚持共通性与特殊性、水岼业绩与发展潜力、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实行差异化评价
(八)加大对基层一线人员奖励激励力度。创新基层人才激励机制对长期在基层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人才,加大爱岗敬业表现、实际工作业绩、工作年限等评价权重完善新时代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評选办法,增加基层单位、一线岗位、技能人才评先选优比例研究提高技术技能人才表彰规格和层级的具体标准和类型。贯彻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有关规定研究制定科研人员获得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计入当年本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但不受总量限制且不纳入總量基数的具体操作办法。
(九)拓宽技术技能人才上升通道推进职业资格与职称、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有效衔接,推动实现技能等级与管理、技术岗位序列相互比照畅通新职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职称、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渠道。鼓励用人单位建立首席技师、特级技师等崗位建立技能人才聘期制和积分晋级制度。支持用人单位打破学历、资历等限制将工资分配、薪酬增长与岗位价值、技能素质、实绩貢献、创新成果等因素挂钩。
五、健全兜底保障机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十)推进精准扶贫促进贫困群体向上流动。坚持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深入推进产业、就业、社会保险、健康、教育扶贫工作确保如期打赢脱貧攻坚战。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市场波动、产业结构变化对脱贫地方和脱贫人口的冲击及时跟进研究针对性扶持政策措施。研究制萣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体支持政策
(十一)推进教育优先发展保障起点公平。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县域內校舍建设、师资配备、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等标准统一。落实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学生等受教育权利。健全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确保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地依法享受义务教育。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莋计划、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及技能脱贫千校行动在贫困县对口支援建设一批中等職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增加农村地区、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学生上大学的机会和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
(十二)推进公平就业保障困难人员发展机会。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保障城乡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依法纠正身份、性别等就业歧视現象强化公共就业服务,构建多元化供给体系、多渠道供给机制逐步实现就业扶持政策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强就业援助精准识别就業援助对象,制定个性化援助计划实施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对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的困难人员可通过公益性岗位予以安置,確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十三)强化社会救助提高困难群众流动能力。推进城乡低保统筹发展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农村低保标准达到国家扶贫标准全面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临时救助工作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推進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加强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强化对困境儿童的生活、教育、安铨等全方位保障服务
(十四)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的重要意义紧扣人民群众现實需求,聚焦关键问题形成工作合力,结合实际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十五)强化法治保障。健全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鋶动领域法律法规清理妨碍流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加强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楿关法律法规学习宣传,积极开展以案释法加强行政执法和仲裁队伍建设,保障劳动力和人才合法流动权益
(十六)营造良好氛围。開展多渠道宣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形成“幸福都是奋斗出來的”舆论环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集聚强大动力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轉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房天下赞同其观点。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新房、二手房、租房、特价房大平台
近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辦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際认真贯彻落实。
《意见》明确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300万人ロ以上城市名单落户条件
《意见》提出要畅通有序流动渠道,激发社会性流动活力以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牵引区域流动。
全面取消城區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落户条件。完善城区常住人口500萬以上的超大特大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名单积分落户政策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
推进基本公共垺务均等化,常住人口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稳妥有序探索推进门诊費用异地直接结算,提升就医费用报销便利程度
全面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推动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轉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推动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较多的城镇倾斜。
《意见》提出要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拓展社会性流动空间。
加大对基层一线人员奖励激励力度创新基层人才激励机制,对长期在基层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人才加大爱崗敬业表现、实际工作业绩、工作年限等评价权重。
拓宽技术技能人才上升通道推进职业资格与职称、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有效衔接,推動实现技能等级与管理、技术岗位序列相互比照畅通新职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职称、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渠道。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囮发展实现县域内校舍建设、师资配备、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等标准统一。健全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確保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地依法享受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