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政府绩效 政府绩效是指政府在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结果、效益及其管理工作效率、效能,是政府在行使其功能、实现其意志过程中体现出的管理能力,它包含了政治绩效、经济绩效、文化绩效、社会绩效四个方面。
经济绩效是政府绩效的核心,在整个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维持经济持续发展,社会财富稳定增长,是政府绩效的首要指标。社会绩效是政府绩效体系中的价值目标。实现经济绩效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社会绩效,保持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居民安居乐业。政治绩效是整个政府绩效的中枢。实现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需要政治绩效作为法律和制度的保证和保障。
政府绩效的要素结构 国内外许多学者专家对绩效作了种种归纳,结论不尽一致,但有一点却达成了共识:绩效要素是一个结构。“3E”即经济、效率和效果,曾被西方学者认为是绩效的“新正统学说”。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深入,质量也日渐成为评估的主流范畴,围绕质量形成的指标数量不断增加。尽管说,经济、效率特别是效果的提法都蕴含有质量的内容,但明确把质量的概念单列出来、凸显出来是前所未有的,这是改革的成果,是新时期绩效的重要标志。此外,公平、责任等指标,也逐渐成为建构绩效体系的基本要素。
国外对政府绩效的研究以及政府绩效管理运动已开展多年,与之有关的术语和概念既多且杂,如投入/输入(i ut)、产出/输出(output)、结果(outcome)、影响(impact)、价值(value)、目的(aims)、目标(objectives)、对象(targets)、金钱的价值(value for money)等等。经过实践的检验,3E 指标,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与效果(effectivene ),已成为“分析绩效的最好出发点,因为它们是建立在一个相当清楚的模式之上,这个模式是可以被用来测评的。”
(1) 经济。在评估一个组织的绩效时,首要的一个问题便是—— 该组织在既定的时间内,究竟花费了多少钱?是不是按照法定的程序花费金钱?这是经济指标首先要回答的问题。经济指标一般指组织投入到管理项目中的资源水准,它关心的是“投入”的项目,即如何使投入的项目作最经济的利用。换句话说,经济指标要求的是以尽可能低的投入或成本,提供与维持既定数量和质量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经济指标并不关注服务的品质问题。
(2) 效率。效率要回答的首要问题是“机关或组织在既定的时间内,预算投入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效率指标通常包括:服务水准的提供、活动的执行、服务与产品的数量、每项服务的单位成本等。 ...“高校绩效评价报告”不符合大学投入产出规律
关键词: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大学之道,投入,产出
高校绩效评价报告不符合大学投入产出规律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12月9日发布了《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该报告根据国际流行的投入产出理论,从高校资源利用效益方面评价高校的绩效。报告对教育部直属的72所高校中的69所大学所进行的绩效评估显示:近半数大学在20062008年3年间呈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特点;另有29所大学产出高于投入;还有7所大学投入和产出的排名一致,投入产出相当。整体绩效得分前3名的高校分别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
从指标体系上来分析,发布者委实在探求一种刚性发映大学投入产出规律的指标。这个出发点无疑有一定积极意义。可在当前中国大学唯上化、市场化、指标化的今天,这些指标可能会被误读,最后连设计者良好的初宗也实现不了。甚至会引领中国大学更加浮躁,越来越偏离大学之道。
从投入指标上分析,14个指标都是刚性指标,即是可以直接得到的数据指标。但我们会发现,这个指标体系中至少有两个缺陷:一是弹性指标的缺失。如对大学职能实现起中心作用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大学文化建设、大学理念等没有在指标体系中得到体现。可能这些指标较少有刚性操作的特点。二是指标还是重视了绝对数,忽视了相对数。如师生比,是公认对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影响至关重要的一个指标,在这个指标体系中较少得到体现。其它指标也有这些缺陷,如图书册数不如生均图书数、生均借阅册数更能反映情况;对教师的学历结构没有更细的分析等。
在16个产出指标中,问题更多、更大。主要是这些产出指标不符合大学的产出规律,含离了大学之道。
第一,背离了大学的人才培养这一中心职能。大学有三项基本职能,但三项职能的中心是人才培养。而这个指标体系却是背离了这一中心,变大学的中心职能为发展科研。在这一指标体系中,对人才培养的表征指标严重缺失,更为看着的是大学的学术水平表征指标,是一次严重的以学科导向的评估。16个指标,只有前三个勉强与人才培养有关。对人才的关键表征指标如就业率、就业质量(在大公司、企业、部门任职数量)、校友平均工资、校友对学校贡献率等没有涉及。
第二,忽视了大学科研的教育功能。大学科研与科研机关科研的一个重大区别是是否将科研的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在过程上,强调学生、特别是本科生对科研活动的参与;在结果上,强调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以论文数、获奖数 ...┊Copyright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高等教育研究中心2009年12月9日发布的《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报告对
直属的72所高校中的69所进行的
评估显示:近半数高校在2006—2008年3年间呈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特点,仅有29所高校呈现出“产出大于投入”的较高效益。(部分排名见表)
10日,该《报告》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袁振国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解读这份报告出炉的背景,以及排行榜背后的信息。
希望大家更关注办学的相对“效益”和“效率”
绩效评价研究表明:绝对评价得分高的学校,绩效评价不一定高,绝对评价得分低的学校,绩效评价不一定低。
“有很多意想不到!”袁振国告诉记者,有些在绝对评价排行榜中靠前的学校此次绩效并不太理想,有些却是冒出的“黑马”,“当然,我们并不是想对高校进行排行,而是用绩效的理念进行一种评估的尝试”。
几年前,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国家每年给“
”类高校投了从上千万元到上亿元不等的经费,“增加教育经费是必要的,但关注投入效益也很重要,要把钱花到刀刃上”。中央教科所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并搜集资料。从今年初开始,中央教科所高教研究中心进行数据整理和绩效评估。
“引入绩效评价,关键是转变一种评价观念,关注高校发展
。”袁振国说,以前一些机构给出的排行是绝对量,是有缺陷的,它不关注高校发展的条件和发展效益。高校绩效评价则是依据产出与投入之比对高校进行的相对评价,既依据高校办学的绝对“成绩”和“效果”,更关注办学的相对“效益”或“效率”。
绩效评价对丰富高校评价内容和方式、合理配置高校
有重大意义。政府有限的但仍然在逐年增加的财政拨款究竟发挥了多大作用?如何为政府实施绩效拨款提供依据?高校绩效评价能够为政府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有益的信息和数据支撑。另一方面,绩效评价可以反映高校的资源利用情况,为高校调整与配置办学资源提供参考。
据了解,教育部在以后的高校评估工作中将引入绩效评价的方法。
对高校进行绩效评估,其实在欧美国家早就推行。比如
专门成立拨款委员会,根据高校的绩效评估进行拨款投入,每5年调整一次。袁振国认为,在国外好的大学如哈佛等投入上百亿美元,而我们大学的投入只占到他们的零头。 排行榜是怎么算出来的
筛选出14项投入指标和16项产出指标
数据统计显示:有近半数高校过去3年“投入多,产出少”;另有29所高校“产出高于投入”;还有7所高校投入和产出的排名一致,“投入产出相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