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生鲜电商十年尸横遍野,国外是怎样完成“最后一公里”?
十多年前,生鲜电商崛起,加快了生鲜业的成长步伐;最近一两年,新零售风起云涌,生鲜业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价值。如今,生鲜业何去何从考验着每个从业者的想象力。
在经历了多年爆发式增长后,2016年我国生鲜电商集体进入寒冬期,业绩下滑,增长缓慢。多数曾红极一时的生鲜电商明星项目,都在2016年失去了续命资本,倒闭、裁员、砍业务、被收购等消息屡见不鲜。
这一年,生鲜创业可以说一片“哀嚎”,血淋淋的“惨案”也接二连三的发生。
曾经获得亚马逊B轮投资的美味七七,最终由于较重的自建网点运营模式拖垮了自己,成为生鲜电商的“先烈”、果食帮停业、天天果园集中关闭北上广等地线下门店。据不完全统计,仅年之间,就有14家生鲜电商企业倒闭。
在倒闭的企业中,出现曾经红极一时的创业项目生鲜半成品电商青年菜君的身影。这个创业项目在2014年成立之初连续获得两轮千万级融资,估值2亿元人民币。
然而不到两年时间,媒体的猜疑和批判、讨薪工人的撒泼打滚、同行的冷嘲热讽、合作伙伴的抛弃等负面接二连三的砸在青年菜君头上,据创始人任牧回忆“头上的光环有多耀眼,背上的情怀债就有多沉重。”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资金投入大,毛利低,让资本对生鲜电商市场也愈发理智,但生鲜是一个特别需要资本驱动的行业,所以,很多企业倒闭的原因是现金流的断裂。
一组调研数据显示,“生鲜电商4000多家入局者中,4%实现账面持平,88%亏损,且剩下的7%是巨额亏损,最终只有1%实现了盈利。”
盈利困难之高让很多创业者望而却步。面对中小企业的海水,进入成熟发展期的生鲜电商却深处火焰中。
2017年被业内称为“新零售元年”,各大巨头纷纷发力,抢占市场。以新零售的风口为背景,生鲜作为一个消费高频、增长快速的细分行业,再次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到2018年,生鲜电商让人觉得是个坑!
近两年来,被喻为电子商务最后一片蓝海的农产品电子商务风生水起,一度成为电商行业最炙手可热的话题。然而,农产品电商真如看上去那样美好又或如难于上青天?梅子带你看几个国外案例!
作者: 梅子 来源:农场主十
目前,国内关于生鲜电商或生鲜O2O的讨论近期十分火热,各类大大小小的生鲜网站分别成立。品途网前不久发布了《生鲜O2O,谁能做得过餐馆》一文,认为餐馆做生鲜O2O有货源优势和体验优势,并对生鲜O2O可行的路径进行了分析。尽管目前业界对生鲜电商和生鲜O2O期望很高,但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成功的案例还非常少。
FreshDirect(生鲜直达)成立于2002年,主要是为纽约市及周边地区提供生鲜在线订购服务。主要提供有机食物、原产地食物以及大量的犹太食物,同时被Stewardship Council(海洋管理委员会)认证为可持续海产品供应商。
FreshDirect(生鲜直达)在长岛建立了近3万平方米的仓库,设有12个不同温度的保鲜区,其冷冻链生产系统及物流配送系统十分先进。
和其他生鲜电商不同,FreshDirect(生鲜直达)属于典型的稳健型企业,在进入其他市场前,它需要反复论证。2002年成立后以纽约曼哈顿为中心慢慢向外扩展,直到2010年才向旁边的新泽西部分地区拓展业务。
FreshDirect(生鲜直达)于2003年融资3100万美元,目前员工人数超过2000人。2012年的营收约为4亿美元。
建立强大的***跟踪和先进的冷冻系统。
打造分销配送中心,规避纯粹意义上的用户可以在线订购食品的超市。
拿准市场空白:减少客户排队买单情况。
网站购买界面简单便捷,送货速度快。
- 1989年成立,是最早利用电子商务售卖食品杂货(包括生鲜)的公司之一,总部在美国芝加哥以北不远的小镇司考基(Skokie)。
- 1996年上线了官方网站peapod.com,正式成为了网上食品杂货售卖商。
- 1997年,纳斯达克成功上市。
- 1998年7月,寄出了第一百万份订单,到2009年时共寄出了1500万份订单。
- 2011年,提出了虚拟食品杂货店计划,有超过100家超市和食品店入驻。
以超市为供应商,收集到订单后与伙伴超市沟通自行购买、包装并送货。主要是集中在网站开发和配送物流体系上,而不是采购仓储。
这样的做法使它成为了一个有效的网络外部采购者,工作集中在电子商务订单处理和送货方面。目前PeaPod有1800名员工,2012年营收为5亿美元。
联手超市出力,减少运送成本,芝加哥、哥伦布、休斯敦以及旧金山等地的超市都与之有合作。
明确优势能够规避风险,把业务集中于网站开发、电子商务订单处理和配送物流体系上而非采购仓储。
2013年4月,获得A轮825万美元投资。
对于那些没时间逛菜场又想吃到新鲜食材的用户来说,RelayFoods 可以让他们在晚上先在线看好想要的食品食材,购买后 RelayFoods 会告知供货商,让他们进行及时的采摘和准备,在第二天定时定点将食物递送给用户,这种做法能避免大多数蔬菜递送服务会遇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而除了生鲜电商,RelayFoods 还推出了订购服务,让用户可以通过月付、年付计划购买食材。目前,RelayFoods有100名左右的员工,开通了4个城市的生鲜在线订购服务。
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手法,成功跻身生鲜红海市场。以草料饲养为市场构建好物流网以后,再进入到生鲜市场。
进入城市后快速扩张,占领市场的同时,利用农场主资源黏住客户,建立好口碑。
主题定位明确能解决刚需:上班下单,下班送货上门。
- 2002年1月正式商业运营,是一家英国的B2C网站,除了售卖生鲜外,也卖其他食品、玩具和医药产品等。
- 2010年奥凯多在英国哈特菲尔德建立了295000平米英尺的运营中心,到2011年时奥凯多的配送服务覆盖到70%的英国家庭。通过先进的物流技术,奥凯多的订单正确率达到99%,配送使用的是其自有定制的冷藏型奔驰卡车,能在次日送达客户的订单占95%,其中95%的订单能准时甚至提前完成。
- 2010年7月登陆伦敦证券交易所。
- 2012年实现营收6.79亿英镑,目前公司有超过5000名员工。
规模化、自动化经营的零售+平台电商:优质高效的冷链物流技术,覆盖70%的英国家庭,节省门店配送环节。
扁平化的供应链模式提升经营效率:不依赖线下门店配货,而是由供应商和批发商直接供货到物流中心,再由物流中心集中存储、分拣至前置仓(spokesites),根据订单实时调整物流中心和前置仓的库存。
开放物流技术分摊成本提高毛利:冷链物流技术是影响生鲜电商发展的重要因素。凭借多年线上零售运营经验,Ocado掌握了一套行业领先的仓储物流管理方案。2014年起,公司启动电商平台改造计划,推出Ocado智能平台,将其物流技术开放给合作商家,公司则收取平台服务费。专利技术的商业化为公司带来了额外的利润空间。
AmazonFresh是亚马逊旗下专注于生鲜配送服务的公司,自2007年8月上线以来,这项同日到达的新鲜杂货配送服务,目前仅仅限于美国的西雅图局部地区,近期刚刚扩展到洛杉矶部分地区。
因为生鲜杂货类电商的问题在于产品的保存周期太短,需要强劲的物流配合。亚马逊在西雅图地区建立了含有冷藏设备的仓库,以及雇佣了大量的卡车来实现生鲜电商“同日送达”或“次日送达”的服务。
截止2014年年底,AmazonFresh 的同日送达的服务将扩展到美国 40 个地区,也计划在90 个地点部署带有冷藏设备的仓库。应该说,以亚马逊的仓储物流能力和目前的布局来看,其很可能在生鲜领域复制其他品类的成功。
当然,除了以上五家生鲜电商,国外还存在相当多的不错案例,不少新兴的生鲜电商也先后获得了融资。2012年9月推出服务的Blue Apron在2013年 2 月就获过300万美元融资,另外一家名为HelloFresh也在2012年获过 1 千万美元融资。
除了独立的生鲜电商网站,以沃尔玛、Tesco和Publix为代表的超市都开展了网上生鲜订购服务。由此可以看出,随着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生鲜电商或生鲜O2O有望取得更大进展。
生鲜市场一直是块难啃的骨头,究其原因有三点:1.模式没法把配送费挣出来;2.生鲜是个严重非标的行业,品质稳定性很不好,重复消费的体验差异大,直接降低复购率;3.生鲜电商不是刚需,这个服务不具备非它不可的迫切性。
总而言之,由于这三个方面的天然不足,造成了很多生鲜O2O项目的波折和坎坷。要破除生鲜电商这三个问题的障碍,只有一个方法:商品的不可或缺性以及商品质量优异和品质稳定。但是如果能够有效地解决生鲜电商问题,那么农产品将会迎来一个新的时代。
你觉得生鲜电商为什么是一根难啃的骨头?欢迎留言!
一晃,生鲜电商已有10年。这10年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从2005年到2012年,这是早期的尝试阶段,以B2C商城模式为主,彼时大家在讨论:“生鲜电商是不是伪命题?”
2012年,经过前期试水,生鲜电商进入高速发展期。阿里、京东、顺丰等巨头纷纷涌入,媒体和资本把生鲜电商誉为最后一个蓝海市场,拥有万亿规模,最多时全国有4000多家生鲜电商。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以阿里为霸主,京东紧随其后的平台电商第一梯队,以几大垂直电商为第二梯队,以众多中小电商为第三梯队的格局。
中国生鲜电商进入成长期,巨头入局,不断加码冷链物流和生鲜供应链投资。
但是最近一两年,随着生鲜电商热潮的褪去,泡沫破裂,开始了一波倒闭潮和并购潮。几大垂直生鲜电商也开始分化,有的投向AT阵营,有的逐步边缘化。到2017年底,生鲜电商基本形成AT两大阵营,以及依托两大阵营的众多中小卖家。
阿里系(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投资、控股和参股的生鲜电商名录):天猫生鲜超市、喵鲜生、易果生鲜、淘乡甜、苏鲜生、盒马鲜生,大润发、欧尚、飞牛网、甫田网、飞牛急速达、大润发优鲜。
腾讯系(腾讯旗下、投资、控股和参股的生鲜电商名录):京东、天天果园、每日优鲜、拼多多、永辉、超级物种、7-Fresh,微店。
阿里系和腾讯系相比,阿里系有布局、有体系,而腾讯系有布局、无体系。
纵观阿里系:天猫生鲜超市定位大众日常生鲜食材市场,价格适中,小包装为主,注重购物的便捷性和高效性;喵鲜生主打生鲜爆款,定位中高端市场,突出品质,以进口生鲜为主;淘乡甜则是主打国内原产地直供优质农产品,为国内众多中小农户服务。这三个板块涵盖了目前生鲜电商市场最为成熟的模式,也坐拥了这个市场最大的流量。易果在接受阿里投资后承接了天猫生鲜超市的运营,同时易果的安鲜达补强了阿里在生鲜物流上的实力。
同时,阿里还拥有新零售的标杆——盒马鲜生。盒马鲜生的时间点赶得很好,早一两年,就会像生鲜O2O一样成为失败的典范。而晚了也不行,因为新零售不是纯线上的电商,晚了线下合适的点就被占完了。
阿里和苏宁的联姻,利用苏宁强大的线下资源,苏鲜生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都可以很快展开。2017年底,阿里又入股大润发和欧尚的母公司——高鑫零售。入股后,阿里已经开始对大润发旗下的飞牛网进行整合,不出意外的话,飞牛网会融入阿里的生鲜生态链(就像易果一样)。同时,高鑫零售旗下的甫田网也很有可能只保留其优势的沪上外籍客户市场。
可以说,阿里不管是自身旗下的,还是控股参股的,都在按照阿里生态的商业体系发展。
阿里能形成成熟的生鲜商业体系,是因为阿里在这十年间海量数据的支持。有了这个海量数据,即便是普通的职业经理人也能看出,在生鲜零售行业,那个模式行得通,那个模式现在行不通。
腾讯虽无体系,但有社交,有创新。
相比之下,腾讯系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商业体系,但依靠社交流量的优势(特别是微信入口),支持不同的创新模式,借此来打破阿里系在电商独大的格局。
京东自然是追赶阿里的主力军。除此之外,最近几年窜红的生鲜电商新贵——每日优鲜和拼多多,背后都有腾讯的投资。
每日优鲜的模式特点是:总仓+前置仓,精选SKU和小规格包装。拼多多的模式特点是社交拼团。这两个2015年才进入市场的电商之所以能快速崛起,除了其模式的创新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来自微信的社交流量。
很多自媒体也依托自己的社群开展电商业务,如一条、吴晓波频道等。这些方面,就是腾讯系具备的优势。
在AT阵营之外,还有中粮我买网、顺丰优选(还有顺丰大当家)、本来生活、都市菜园、沱沱工社、春播、两鲜、U掌柜、食行生鲜、我厨等。
这些生鲜电商中,中粮我买网发展并不理想(PC端Alexa排名从2015年的30,000左右,到目前的300,000左右,App下载量和增幅也不如其他几家),2017年底计划在香港IPO,但是至今无下文。
我买网背后是中粮,有强大的央企支撑,在上游的生产端有着资源和成本优势。但是这些未能形成电商方面的竞争优势,因为这些优势的产品以平价粮油为主,这些不是电商的主打产品。没有了资源优势,面对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很容易掉队。
已经掉队的,就有光明集团旗下的都市菜园。光明集团当初整合沪上生鲜电商的新老诸强,既有都市菜园,还有菜管家和一亩田(生鲜宅配的一亩田,非B2B一亩田)。然而,菜管家和一亩田早已经彻底的边缘化, 都市菜园在2017年几乎放弃了PC端的商超业务,而其App的活跃度和下载量更是无法同同行相比。
顺丰优选(包括顺丰大当家)虽然有着物流资源优势,但是怎奈物流行业和电商零售行业基因相差甚远,最近几年,也是一直在走下坡路。
本来生活网或许是AT阵营之外,唯一能独立走出一番天地的生鲜电商。本来生活网2012年成功策划褚橙进京,一炮而红。褚橙之后,虽然未能再策划出有褚橙高度的农产品品牌,但是本来生活网一直在往这个方向努力。当生鲜电商们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进口生鲜的时候,本来生活或许是在本土上游最为深耕的一家。
本来生活网在历次融资的时候并没有向AT靠拢,而是奔着独立上市的方向。本来生活网在2016年就对外透露了上市的计划,如果这几年能把经营数据做得好一点,或许能成为第一家独立上市的生鲜电商。
我厨和食行生鲜在模式上并不被看好,因为他们的主打品类是生鲜的雷区“蔬菜”,包括半成品净菜。尽管大洋彼岸的净菜电商Blue Apron在去年上市,但是上市后运营状况不佳。这让国内的净菜电商前景更加黯淡。
其他几家,如沱沱工社和春播早已专注做有机食材市场,放弃主流市场争夺。U掌柜和两鲜在相同模式上有强大的竞争对手,不排除将来并购或合作的可能。
几年前,生鲜电商前景好,大家都冲着去做平台。最近一两年,广大中小卖家群体开始转而借助平台发展。
生鲜电商产业链图谱。 图片来源:艾瑞咨询
这些中小卖家群体,有的是原产地的农户/合作社/农企,有的是批发商零售商,有的是小型买手团队,有的是专业电商运营团队,有的是拥有特定社群资源的自媒体。
这些卖家群体通常会选择在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上开店,或者借助微信号+微店方式经营。在淘宝、天猫和京东开店,可以引流;用微信号+微店,可以发挥社交优势。
这些中小电商群体虽然其单个难以同大电商相比,但是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类群体会长期存在,并不会被大商家挤压或收购。这是因为生鲜电商两端都是一个复杂的业态:在消费端,消费者众口难调,口味各异、需求各异;在生产端,我国是中小农户分散经验为主,农业不可能像工业生产一样标准化,这就造成生鲜农产品在品种、等级、口感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连接这样两端复杂的市场,自然几个模式是无法一统天下的。
在未来的几年,生鲜电商或许会一直保持这个格局。主流市场是阿里系和腾讯系两大阵营的竞争,垂直生鲜电商要么投入AT阵营,要么依托这两家的平台做小而美。广大的中小卖家群体,虽然单个体量不大,但是整体规模依然强大,更重要的是,很多的创新或许会来自这里。
生鲜电商十年,水大未必鱼大
作者:王君亚 来源:品途商业评论
编者按:生鲜产业的进化和意义早已突破了商业的界限。十多年前,生鲜电商崛起,加快了生鲜业的成长步伐;最近一两年,新零售风起云涌,生鲜业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价值。如今,生鲜业何去何从考验着每个从业者的想象力。
我们将从生鲜产业发展历史、生鲜产业链构成、生鲜新零售、资本眼中的生鲜机会等全视角、多维度出发,为读者还原生鲜产业全貌和展望未来发展机会,敬请关注生鲜系列选题。
品途解读:生鲜电商市场体量巨大,玩家众多,十年发展,可谓略有小成。资本与巨头的入局,留给众玩家的机会并不多,坚持下去,回归原点,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生鲜电商十年,是跌荡的十年。
历经了被质疑“生鲜电商是否是伪命题”到“商超大战,生鲜为先”的江湖争斗,从资本疯狂加持到一波波生鲜电商企业倒闭,从电商巨头入局对垒到生鲜新零售的“搅局”,透过一场场残酷的淘汰赛,形成了今日阿里、腾讯两大综合电商派系和垂直生鲜电商共存的局面,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并不是生鲜电商格局的最终形态。
生鲜是个古老的行业,互联网加持的生鲜电商只有短短十几年,虽然电商十年风起云涌,但规模效应的优势并不明显,周其仁教授有个著名的论断“水大鱼大”:市场与企业的关系就像水和鱼,有着相应的比例。
生鲜电商尚未形成大鱼效应,阿里和京东也并未是生鲜原生态中成长起来的,原因何在?十多年的发展,生鲜电商市场渗透率认为突破10%,主要运营有三个,其一,这个市场足够大;其二,生鲜电商在产业链上还未形成优势;第三,消费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培养。
这十多年俨然是生鲜电商抗争史,总结历史,或许下个十年可以产生与综合电商巨头竞争的企业。
生鲜电商的“引路”玩家们
按照通行划分,2005年至2012年,是中国生鲜电商起步的阶段。
众多的垂直生鲜电商相继涌入,从以线上布局为主、重资产自建物流模式到O2O模式,生鲜电商的萌芽期过的并不顺利,在这个市场下,创业者一边肩负被质疑“生鲜电商是否是伪命题”,一边在艰难探索。
金光磊算是入局生鲜电商市场最早的参与者之一,他在2005年从上海成立了以B2C电商模式的生鲜电商平台易果网,其发展三年后逐渐扩展到全国,同时品类也从水果扩展到成为全品类生鲜电商平台。
或许是生鲜这片蓝海市场正在迎来它的崛起,或许是金光磊带着易果的尝试打开了生鲜电商的市场,随后,以传统垂直B2C模式的姿态进来了不少的玩家,其中包括,专注有机食品的和乐康以及沱沱工社。
面对疯狂“盲目“的参与者,资本却显得十分冷静。事实证明,纵使在2009年至2012年之间涌现了大批的生鲜电商,但当时的市场需求并没有那么大、生鲜电商的模式并不成熟,而成为阻碍生鲜电商发展的最大因素被认为物流配送等成本的高昂。
在当时,国内第三方B2C冷链设备、服务并无法匹配生鲜市场下所需要的经营理念要求,所以,垂直生鲜电商的参与者都是以自建物流为主,但这样就导致成本高昂,成为很多生鲜参与者迈不过去的坎。春播网、两鲜网正是在重金投入的当下,依然难以进入主流市场,在半路便迎来了“夭折“的现实。
“赚不来快钱的苦力活”,金光磊多次这样形容生鲜电商的创业环境,“生鲜产品源头质量难以把控,在物流、仓储、配送等方面难度极高,从产地到零售商,最终损失50%以上是常有的事。要想把这门生意做下去做成功,除了勤奋用心,别无捷径。”
直到自营O2O模式的到来。在传统生鲜B2C市场渗透率很难提高的当下,O2O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让传统垂直B2C生鲜电商又看到了新的希望。
在生鲜电商O2O模式下,最成功的要属天天果园O2O项目 “天天到家”。尽管由B2C模式转型而来,但天天到家和B2C业务流程一样,从采购、仓储、销售再到配送采取完全自营模式。同时,创始人王伟将天天果园定位于全供应链的O2O模式。
如果说金光磊是掀起生鲜电商市场的领路人,那么褚时健就是撬动市场的重要人物。2012年,成立刚刚一年的电商本来生活与褚时健的褚橙谈合作,并在平台进行销售。正是这样的尝试,让褚橙在互联网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为本来生活打开了生鲜电商的局面,正如本来生活创始人喻华峰所说,双方成就了彼此。
生鲜电商市场被一个个崛起的玩家所搅动。在2012年之后,保持了高速发展的两年,其间,顺丰优选、本来生活、沱沱工社,美味七七等先后获得强大的资金注入,一场生鲜电商大战也因此拉开序幕。
据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生鲜电商市场交易额130.2亿元,同比增长率高达221.5%,2014年仍然保持125.8%的增速。
生鲜市场的火热,一直被延续到2015年,在这一年中,资本对于生鲜的关注也愈发强烈,爱鲜蜂在同一年先后完成B、C两轮融资,共计1.2亿美元融资,9月,百果园完成4亿A轮融资;每日优鲜完成两轮融资,其中B轮融资达到2亿人民币;天天果园于5月完成7000万美元的C轮融资。
然而好景不长,在经历了2015年疯狂的融资,资本市场在第二年就受到冷落。生鲜电商企业频频传出倒闭、供应链断裂的消息。
生鲜电商市场,向来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天天果园的自营O2O模式也被证明无法走通,迅速扩张线下门店所带来的后果是关门潮的来临。据创始人王伟曾表示,当时门店的坪效每天也只有200-300单。同时,他也重新审视天天果园,并称尝试O2O只是作为一个补充而已,开店本身并没错,只是我们的基因决定了不擅长做这件事。
在经历了多年爆发式增长后,2016年我国生鲜电商集体进入寒冬期,业绩下滑,增长缓慢。多数曾红极一时的生鲜电商明星项目,都在2016年失去了续命资本,倒闭、裁员、砍业务、被收购等消息屡见不鲜。
这一年,生鲜创业可以说一片“哀嚎”,血淋淋的“惨案”也接二连三的发生。
曾经获得亚马逊B轮投资的美味七七,最终由于较重的自建网点运营模式拖垮了自己,成为生鲜电商的“先烈”、果食帮停业、天天果园集中关闭北上广等地线下门店。据不完全统计,仅年之间,就有14家生鲜电商企业倒闭。
在倒闭的企业中,出现曾经红极一时的创业项目生鲜半成品电商青年菜君的身影。这个创业项目在2014年成立之初连续获得两轮千万级融资,估值2亿元人民币。
然而不到两年时间,媒体的猜疑和批判、讨薪工人的撒泼打滚、同行的冷嘲热讽、合作伙伴的抛弃等负面接二连三的砸在青年菜君头上,据创始人任牧回忆“头上的光环有多耀眼,背上的情怀债就有多沉重。”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资金投入大,毛利低,让资本对生鲜电商市场也愈发理智,但生鲜是一个特别需要资本驱动的行业,所以,很多企业倒闭的原因是现金流的断裂。
一组调研数据显示,“生鲜电商4000多家入局者中,4%实现账面持平,88%亏损,且剩下的7%是巨额亏损,最终只有1%实现了盈利。”
盈利困难之高让很多创业者望而却步。面对中小企业的海水,进入成熟发展期的生鲜电商却深处火焰中。
2014年才成立的每日优鲜成为在这一年创业者中的佼佼者,以前置仓的创新模式,2小时极速配送的运营虏获了消费者和资本的心,两年中,先后获得腾讯数亿A、B轮融资,同时完成2.3亿元B+轮融资。
另外,易果生鲜在2014年初次得到阿里的加持,此后的每轮融资中都有阿里的身影,而到2016年11月底C、 C+轮累计5亿美金融资中苏宁入伙;而天天果园也在2015年5月与2016年年初,分别获得了京东领投的7000万美元、1亿美元的C、D轮融资。
背靠阿里,易果一方面在完成从纯B2C电商转向生鲜电商基础设施和服务供应商,成立了供应链公司,与易果生鲜全渠道、安鲜达物流平台,一同将全链条开放给生鲜的从业者。另一方面易果也开启了与苏宁的战略合作,成为苏宁核心供应商,在线上B2C业务入驻苏鲜生,线下接入苏宁小店试水社区O2O。
这一系列的信号,似乎在宣誓生鲜电商玩家的战队,也更说明阿里、京东开始“搅局”生鲜电商市场。巨头们一手在抓投资,京东、阿里一手也在探索更多生鲜市场。
纵观阿里系的生鲜布局,依靠定位大众日常生鲜食材市场的天猫生鲜超市、中高端市场的喵鲜生、以及服务众多中小农户的淘乡甜三驾马车齐驱,加上多年“养成”的易果承接了天猫生鲜超市的运营,同时,易果的安鲜达补强了阿里在生鲜物流的实力。
再反观京东在生鲜领域的野心,得天独厚的供应链资源让京东到家被视为京东生鲜零售的重要角色,与沃尔玛联姻,战略投资生鲜电商天天果园和生鲜零售商永辉超市,方便共享采购体系。同时,京东更注重与大中型农产品品牌商合作,以来保证产品的品质和标准化。
随着阿里腾讯等电商巨头入局,生鲜零售行业马太效应将进一步凸显。在生鲜电商市场除了阿里、京东的“站台”,以百果园、本来生活为代表的社区生鲜企业,在没有选择站队电商巨头下,靠自身的优势也挨过了寒冬。
凭靠褚橙一炮走红的本来生活,历经多次融资都未战队阿里、京东,而是在有意复制褚橙的成功模式,打造农产品品牌,然而却并没有出现第二个“褚橙”,但本来生活在国内生鲜电商中算是在上游最为深耕的一家企业,甚至在2016年本来生活被传出将独立上市的消息。
另外还有一个玩家不容忽视,就是已经发展16年,全国门店数超过2800家的生鲜零售线下巨头百果园。作为全球水果专营连锁业态的开创者,百果园集果品开发、采购、配送、零售业务于一体,在2015年9月,百果园获得天图资本领投3.5亿元A轮融资;融资后百果园先后并购北京果多美、一米鲜,以及并购鲜时代等连锁专营店。
当生鲜电商发展到此阶段正是迎来了“洗牌”,一波昔日的生鲜电商创业明星公司则没有熬过这个冬天,而受到资本加持的玩家却突然开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所谓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如果说此前阿里、京东的入场仅仅是释放流量的价值。那么,巨头在这个阶段也正式亲自参与进来。当前的生鲜电商市场,正在形成阿里、京腾系,以及以百果园、本来生活为代表的独立生鲜电商玩家。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报告显示,2017年上半年生鲜电商市场规模为851.4亿元,相当于2016年全年规模。经历了2016年生鲜电商的“寒冬期”,第二年生鲜市场在新零售浪潮下再次成为资本和巨头的宠儿。
阿里通过天猫超市、易果等多维度在生鲜市场试水成功后开始走到线下,带着生鲜供应链的优势,以餐饮和超市的结合用盒马打开了生鲜市场的大门。打通线上线下,以3公里30分钟的配送效率,节省冷链物流成本。盒马以生鲜超市、便利店、餐饮店,以及送货到家的电商品牌四种模式存在。
在看入局生鲜电商巨头的另一端京腾系。京东在2017年末推出了线下生鲜超市7FRESH,被外界看作对标盒马线下的重要一举,其模式同样是““生鲜+餐饮+超市”。
当玩家纷纷喊出“3公里30分钟配送”时,巨头凶猛,物流配送被视为取胜的关键点之一。据零售前沿社了解,7FRESH的配送目前以京配和达达配送为主,京东集团副总裁王笑松曾称,京东在北京有500个配送站,有效整合资源能让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当客流量到达波峰时,则会启用达达的众包配送服务。
同时,盒马也是自建配送团队,加上年初阿里斥巨资买下饿了么,被意为盒马构建一条外卖业务链路,从而帮助阿里更好的完成“三公里近场景”的争夺。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京东在自营线下生鲜超市入局较晚,但早在2015年就以43亿入股永辉超市,占股10%,2017年又与腾讯携手再次加持对永辉超市的投资。
永辉超市在生鲜市场下,依托建店17年、供应链强大的特点,提出的“超级物种”新业态,特点是“高端超市+生鲜餐饮+O2O“混合业态。
从2017年初成立以来,超级物种开出26家门店,平均每个月开2.17家门店。此外,还在尝试全国24小时营业门店会员体验店,被看作社区生鲜店的尝试。
据数据显示,2017年盒马在全国7个城市开出了25家门店,并宣布在2018年在北京再开出30家盒马。另一边,王笑松表示,“现在人、货、场的概念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在未来3到5年,7FRESH将在全国铺设超过1000家门店。”
新物种盒马、7 FRESH、超级物种等新生鲜兴业态相继涌现,它们加速扩张落地,以门店为中心辐射周围生活半径跑马圈地,用数据优化供应链。在这个赛道上,还看到了美团点评的身影,其旗下的掌鱼生鲜超市也在北京开业。
然而,并未选择站队的生鲜玩家也在2017年越来越多的涌向线下,寻求生鲜市场的另一片天地。
在继本来便利失败的一年后,本来生活在2017年开出采用“线上+线下、餐饮+超市”模式的首家线下旗舰店。据本来生活的负责人介绍,线下旗舰店与传统商超的区别在于,背后的供应链管理、购物体验的营造、衍生服务的提供都在对周边社区进行融入。
2016年11月开始,顺丰优选社区O2O店在深圳陆续开业20家,与过去顺丰嘿客不一样,顺丰优选店线下采取“品牌加盟+物业托管”结合的模式,除了涉及生鲜还有鲜花业务。
天天果园在2014年低开始走到线下,在经历了“开开关关”的不断探索下,目前已经建立“模型”,在上海已开出10家100-300平米面积的社区生鲜便利店,都为直营。
据悉,天天果园社区生鲜便利店已在上海开设了10家店。计划到2018年年中,计划以1-1.5公里半径为基本网格开设社区便利店,覆盖上海市场超过10000个居民社区。
生鲜新零售改变了生鲜市场的游戏玩法,其背后有众多因素在驱动,而最为重要的生鲜品类高频刚需、高客单价、高毛利的特性,以及冷链仓储技术的进步,需求和技术两大核心驱动力,让巨头玩家纷纷不惜余力进入市场。甚至,还有越来越多的传统线下超市也在加速发展生鲜业务。
在零售的大旗下,生鲜无疑是一块新的战场,正所谓盒马鲜生CEO侯毅的说法,2018年生鲜商超将是“巨头之战”,大鱼会不会产生,要看水,也要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