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平台一个月倒掉的P2P4% 雷潮还会持续吗

自2018年6月16日唐小僧跑路,6月21日联璧金融爆雷引发行业危机,P2P行业的雷潮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期间超过百家平台接连爆雷,投资人不仅自己信心崩溃,还相互散播恐慌情绪,导致挤兑越来越严重,一些原本正常运营的真实业务平台也因此受到波及,不得不通过拆分集合标,匹配底层资产来减轻平台的资金压力。

目前投资人心里各种焦虑不安,有短标的数着日子等待到期提现,有长标的祈祷雷潮快点停下来。不过小编认为,今年的雷潮其实已经接近尾声,投资人不该老想着去无脑挤兑平台,而是要开始着手制定未来的回血计划了。

高峰挤兑期已过,雷潮或将接近尾声在这些问题平台中,90%以上都出过羊毛,而且体量还不小。羊毛党的投资习惯相信大家也比较了解,主要以短期投资为主,其中1月标的比重相当之大。

当行业风险明显蔓延时,到期的投资人纷纷提现,续发标无人敢投形成了资金净流出,导致短标占比高的平台集中发生流动性问题,这其中也包括了拆分期限和打包长期债权成短期理财计划的平台。

在经过30多天的挤兑提现后,各平台的月标占比已经大幅下降,之后只有长标的陆续到期,虽然也会有投资人选择退出,但是与之前的泄洪式流出相比风险大大降低,想提现观望的已经跑光,剩下的长期投资人也有足够的冷静期。

与此同时,各地金融办也开始加大对于P2P平台的监督力度,平台不再敢轻易跑路,必须直接与投资人对话,积极的出面解决问题。这对于当地投资人的信心恢复起着相当大的作用,让地域性的风险降低了不少。

风波对于投资人造成的恐慌在逐渐减弱在刚集中爆雷的时候,投资人一时还无法接受,特别是目睹一些口碑好背景深的平台连续出问题,觉得三观尽毁,甚至一度认为P2P这个行业没法玩了。

可是等真相浮出水面后,才发现这些平台确实存在各种严重的问题,只是自己之前没有及时发现,比如活期存量迟迟无法缩减、二押车借贷占比过高、同一个问题集团入股操控、假标自融和第三方排名虚高等等。

一些内部问题严重的平台在挤兑初期就直接缴械投降,提前收网,突发事件对于投资人打击比较大,落差感会让人对全部平台失去信心。

而只是单纯面对挤兑事件,业务方面没有出现问题的平台,就会有足够的应对空间,最近几天一些平台通过拆分集合标和理财计划,把对应的债权匹配给投资人,缓解平台方的资金压力,事出无奈,但情有可原。

由于业务真实,态度真诚,敢于披露基本信息,所以很多投资人也表示理解,愿意接受平台的调整。

负能量的效果下降,投资人开始有自己的判断在这次雷潮期间,投资人对于黑嘴和负能量的恐惧甚至远远超过了平台本身,不怕平台有问题,就怕平台被人黑。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也慢慢发现,很多没被黑过的平台说雷就雷,很多天天被黑的平台却一直坚挺,大部分黑文都是纯粹的马后炮和瞎蒙而已,很少有能在出事前准确预测出风险点的,所以最后大家也明白了,关注平台明显比关注黑文更有意义。

同时一些专门盯着鸡毛蒜皮小事预警平台来蹭热度的自媒体,最近也开始收敛了起来,不仅不再散播负能量,还纠正了自己之前的错误,还了P2P行业一个清白。投资人也开始纷纷反省,明明是自己选择的行业,自己选择的平台,凭什么要让这些外行人来乱评论,甚至还因此而影响到了自己?

投资P2P依然是回血首选,风雨过后见彩虹!对于很多P2P老司机而言,踩雷其实都是一份宝贵的经验,很多人都是在入行头几年连续踩雷损失本金或收益之后才总结出经验,最后坚持了下来,慢慢回血,最终逆袭的。

雷不能白踩,学费不能白交,对于还准备继续投资P2P的人而言,不仅仅要解决踩雷后维权的问题,更是要积极的调整投资策略,选择出更稳健更有把握的平台,尽快的止损回血。

今年雷潮看似规模较大,影响力较深,但这也是由于最近两年整体行情好造成各平台的体量大,同时对于合规要求的应对调整上习惯性懈怠而造成的,总体爆雷率其实还远远不如14年。

从13年至今,一共5轮雷潮,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但唯一不变的是,雷潮一定不会持久,行业一定会更规范,相比于风险更大的股市,稳定收益的P2P也一定还会是大部分人的投资首选。

对于已经总结出经验教训,学会重新分析平台,开始有自己判断能力的投资人而言,雷潮已经接近了尾声;而对于还在盲目跟风,无脑恐慌,看什么平台都觉得不靠谱的人而言,雷潮则迟迟看不到尽头!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EO研究协会网官方发声,对观点有疑义请先联系作者本人进行修改,若内容非法请联系平台管理员,邮箱cxb5918@学习互联网营销技术请到巨推学院。

最近,P2P网贷行业在经历雷潮之后,有了复苏的表现。

各大P2P投资交流群又开始活跃了起来,一条“收P2P平台”的qq消息的出现,引起了小盾的关注。

上图即是小盾在某P2P网贷交流群中看到的消息。

在整个雷潮中,很多比较有名的大平台暴雷,比如永利宝、投之家,都在爆雷之前出现了股权重组或者平台易主的情况。

因此,小盾特意留了一个心眼,去研究了一下,“收P2P平台”背后的逻辑。

此前,卢家帮掀起的“投之家”收购对赌风波,体现了网贷收购的乱象。

如今P2P网贷行业刚有起色,为何出现公开收购P2P平台的“求购信息”呢?

收购P2P平台,善恶难辨。笔者首先想到的原因是宏观经济,这段时间各大市场的表现都不好,P2P更是因为雷潮恐慌造成资本外逃,很多平台因挤兑而发生资金链断裂,最终清盘退市。

在雷潮渐止的前提下,尚存的P2P平台需要寻找资金,而买家公司却想“捞一笔”。

卖方想脱身,不赚钱风险又大,卖了可以寻求收益,这个不难理解;

但收购方的意图是什么呢?小盾归纳为以下几种:

1、备案增值。众所周知,最近一段时间,P2P监管政策频出,备案进程也在加快,而不同区域,备案所需要的流程和严厉程度并不相同:

比如此前屡遭诟病的杭州和厦门,对于P2P备案放得十分的宽松,很多平台可以轻松拿到备案。

正因如此,很多大公司意图通过收购西部或者其他容易备案区域的P2P平台,然后进行备案操作,一旦备案通过便可实现平台的增值,在转手赚取收益,实际是P2P壳子的交易。

2、突破限额。这里的买方公司看中的是一些资产获取能力强的平台,以此来解除借款限额的限制。通过收购多个平台,多方发标,即可突破借款限额;

3、买方公司充当资产端。也有一些买方公司,看中缺乏资产端的P2P平台,通过收购一些资产获取能力强的平台,自己充当资产端,实则是为自己公司输血。

4、处置抵押物。最后一种,就是收购方看中平台的抵押物资产,通过处理抵押物来从中获利。

最坏的情况则是,卖方以为“上岸”,收购方却想着“捞一票”,或输血自身,或做大待收规模后卖出,涉嫌自融和非法集资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发布“收P2P平台”信息的“买家”都是谁?

一些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收购平台意图

1、真实上下游供应链业务今明两年,金融政策缩紧,国家强管控,导致本身资金充裕的上下游企业和上市公司面临融资难的问题。

收购一个P2P平台,为自己供应链上下游去提供金融服务,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这种模式多少还是涉及自融,但是因为有上市公司作为背书和运营,相对来说对平台对投资人也是有好处的。

不过,雷潮中也出现过“上市背景”的平台爆雷的案例,想来应该是这种情况了。

2、表外资金池这种情况针对的是一些通过做资本运营来实现金融套利的上市公司。

在通过银行拿钱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下,选择收购一家P2P,来解决融资问题,实现成本控制。

3、扶持上市 这种就是“活雷锋式”的收购了,收购企业就是看好P2P行业和某平台,并且扶持上市。

这种一般不会全资收购,仅仅是入股参股的形式来收购平台。其目的是享受上市溢价后的逃离。

这种情况呢,对平台和投资人都是十分利好的,通过上市公司的扶持,平台更好运营直至上市,投资人的资金才更有安全保障。

当然,这种收购也条件也极度苛刻,一定会经过收购方的层层筛选,才能发现优质平台,因此,qq群里发布“收P2P平台”信息的,一定不是这类公司。

二、国企国企收购的意图比较明确:通过自身的资源和特殊身份,完成备案。

此前,有一则“大鱼吃小鱼”的收购案例:中再融收购财富星球。

中再融便是国资P2P,同时,我们会发现,在《57号文》下达之后,依旧存在很多2016年8月后才开始运营的P2P平台,很多是多级国资背景。

三、买来运营起来再卖的目前,市场反映是:平台的市场价是待收的三折,也就是待收1000万的平台,市场价仅为300万。

花300万买来,通过运营将待收做大,再转手卖掉,赚取差价。

四、自融盘项目这种要么是买来融资补窟窿,要么就是高利贷公司,总之,是很不靠谱的一类了。属于纯粹的自融。

小盾最后做一下总结:资本市场总是充满套路的,像收购P2P平台并将其扶持上市的收购模式凤毛麟角,大多数的收购还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套利手段,有的还是赤裸裸的自输血,甚至欺骗。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