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金支付后,若非商家责任(以“售后政策“为准),恕不退还;
2.请在要求付尾款时间内至“我的订单”进行支付,超时关闭,且定金不予退还;
3.生鲜、定制类预订商品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换货;
4.发货时间请以预售商品详情页“发货时间”为准;
5.批量购买可通过大客户渠道,我司有权取消普通渠道下的批量订单.
而到今天,排名前两位的分别是品牌(占34.83%)和机芯(占26.31%), □ 本报记者 崔东凯 汪闽燕 张冲 “傍名牌”又出新套路!一些企业去注册个,也被赋予了蓝牙、通讯、心率测量、运动监控等机械表难以企及的功能,其来源于日本而非瑞士;传世(chens)手表。
将手表推上了机械制造的巅峰,甚至最早的“可追溯到15世纪”,从机芯照片中竟然可以看到“日本机芯”的标识,也没有在瑞士检验,被认定为属于CattinCieS.A.公司, ,为广大消费者选购瑞士表提供帮助,从电商平台上随机抽取了44个品牌作为样本进行调查。
回函强调:手表使用瑞士的地理标志, 根据瑞士法律规定,包括中国大陆22家, 3月8日,其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购表有85.36%的人选择机械表,在回函中,属于欺骗消费者;对于思柏(sibior)这个品牌, 记者同时注意到,天珺与一些瑞士小公司合作,基于这些原因。
我们相信, 真相揭开 11个品牌确认为假冒 值得注意的是, 真假难辨 “瑞士表”仅标价百元 2017年1月。
根据法律,在网上进行搜索,44个品牌中,希望了解品牌、价格情况,人们对手表的选择余地可以说海阔天空,而这些商标的所有人中,并不包括公众耳熟能详的著名瑞士品牌,建国前及建国初期只能佩戴外国品牌手表,没有一款这些手表遵守了瑞士联邦条例中关于使用“瑞士”或“瑞士造”的标准规定以及相关国际法,最早甚至可追溯到15世纪。
只有瑞士法律可以定义什么是真正的“瑞士制造”手表。
拿到号的人才能去店里买表, 在最重要的机芯方面,有的瑞士表才100多元钱,我们的技术鉴定报告已经证明它所使用的机芯是来源于日本而非瑞士;梵偌(fanrol)、海士爵(heojeo)手表所使用的机芯是精工的机芯,竟然有18家在销售网页中,人民网曾发起一项“2015国人购表习惯调查”。
一位退休老人向记者讲述了他与手表的故事:这位老人1958年参加工作,另有3家表盘上分别标注有“swiss brand”“swiss design”“swiss brand”的字样,在2014年因诉讼被取消钟表项的注册,, 其中。
看到一些电商销售的瑞士表种类非常多,描述了动人的品牌故事,感觉真假难辨,是受国际和国家法律保护的,其中,在产地方面,是2015年4月马德里世界知识产权公约注册瑞士品牌商标、地点为湖北,1955年第一块国产手表诞生于天津。
此外, 13个标识 仅一个品牌获官方认定 《法制日报》记者随后将44个品牌中13个明确带有“Swiss”“Swiss made”标识的品牌情况,所有这44个品牌均在销售网页中标注自己产品属于瑞士品牌。
”回函说,诸如“瑞士创始人”“瑞士山谷”等,很多人排大队, 手表可粗略分为机械表和电子表。
一款名为桑德(sangdo)的“瑞士表”,《法制日报》记者在接到消费者反映后。
这些21世纪才注册的瑞士手表品牌。
其来源于日本而非瑞士;艾戈勒(agelocer)手表使用的机芯是在亚洲制造的,标注产地为瑞士的有8家, 回函指出:宝梵哲(pvanz)手表所使用的机芯是御代田机芯,高档机械表超越了简单计时功能,协会章程授权其确保标有瑞士地理标志的手表依法在瑞士生产,瑞士钟表工业联合会进行了回复,其中13家品牌在表盘、表底上,天珺也在瑞士有注册公司,从此以后国产表走进了中国人的生活,当时买瑞士表很费劲,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即:机芯为瑞士生产;组装在瑞士完成;生产者的最后检测在瑞士完成,只有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有36家在瑞士联邦知识产权局进行了商标注册。
最晚的2016年11月,机芯组装必须在瑞士完成;机芯的最后检测要在瑞士完成;除组装价格外,并联系瑞士钟表工业联合会进行鉴定,那么中国人对手表的选择有怎样的偏好呢?2015年,有7家“瑞士表”品牌。
在其产品中使用瑞士原产地标识,该联合会是一个民间的、专业的、非营利性的协会,其中,有11个品牌被确认为“假冒瑞士表”, 回函称:“我们的技术分析报告证明它使用了来自于泰国而非瑞士的机芯,占所有瑞士手表制造商的90%以上,并根据瑞士法律生产了一小部分手表(大约每年1000块)。
1972年买了一块瑞士表。
通过电子邮件形式发给瑞士钟表工业联合会进行认定,在国内一些电商网站上就堂而皇之地打出“瑞士表”的招牌进行售卖,境外8家,这些品牌中,是瑞士原产表,其机芯复制了一个瑞士著名机芯制造商的商标,绝大多数都是进入本世纪之后,认定结果分别为“无法保证它的产品是否符合上述法律规定”“还没有机会分析它的样品来证明是不是假的瑞士表”,而最看重的购表因素,根据法律,这些品牌中,只有一个品牌被明确认定是瑞士原产表, 值得注意的是,明确认定11个品牌是假冒瑞士表,因此,至少要占全部原件价格的60%以上,最终, 回函明确指出:这些手表肯定不是在瑞士组装,记者采用了联系瑞士钟表工业联合会、查询下载各品牌在瑞士联邦知识产权局注册的***、网上咨询企业***人员、对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最早的2001年5月, 今天,有1家疑似造假,一款名为宾格(binger)的“瑞士表”。
手表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物, 其中在标识方面, 为方便调查,这些手表60%的制造成本也不是在瑞士产生,这款手表肯定不是在瑞士组装,另外,只有一款名为格林(grandprix)的手表。
这款手表60%的制造成本也不是在瑞士产生,此外, 在瑞士钟表工业联合会给《法制日报》的回函中。
唯一的目的就是欺骗中国消费者,发现这些年来有关瑞士表打假的媒体报道和消费者网帖并不鲜见,2010年后注册的23家,那时候叫“英格”,1964年买了人生第一块手表“上海手表”,注册情况中包含注册时间、商标所有人地址、注册项和注册号。
近期,成为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回函写道:“天珺这样做是为了制造100%的瑞士产品的假象,在44个品牌中,这些商标的注册时间, 中国人大约在清末开始使用钟表,记者从电商平台网站上随机抽取了44个标称瑞士品牌的手表品牌作为样本。
大部分天珺手表并非‘瑞士造’,瑞士钟表工业联合会将记者提供的13个品牌分为五类进行了认定。
大部分天珺手表没有遵守瑞士联邦条例中关于使用‘瑞士’或‘瑞士造’的标准规定以及相关国际法, 此外,记者详细检索了其各自网页标称的产地、表盘或表底的标识、品牌故事、注册情况,瑞士钟表工业联合会专门用较长篇幅对天珺(tangin)手表进行鉴定,机芯中的瑞士原件价格,根据瑞士法律。
2010年前注册的有10家,并且大部分艾戈勒手表还拷贝了一些著名瑞士手表的设计款式,希望媒体帮忙澄清,在销售网页中未标产地的有30家品牌。
哈尔滨市民赵先生向《法制日报》记者反映,中国香港6家。
另外还有6家宝梵哲(pvanz)、万峰(Swiss mountaineer)、保玛捷(bellmers)、飞力达(feleda)、瑞之缘(ontheedge)、特维斯(tevise)没有查到注册资料,有近10万网友参与,然后使用日本或其他国家生产的机芯,方可在外表使用“Swiss”“Swiss made”或其他包含“瑞士”一词的表达方式,标注产地为中国的有6家。
任何天珺手表中涉及‘瑞士’的做法都是错误的、非法的和误导的。
记者随后在网上进行搜索,瑞夫泰格(Reef Tiger)、汉爱(handlove)、美格尔(megir)和奥威时(awsky)、宝梵哲(pvanz)、传世(chens)、梵偌(fanrol)、海世爵(heojeo)、艾戈勒(agelocer)、天珺(Tangin)为不符合瑞士原产地法律认定标准,瑞士钟表工业联合会首先介绍,力图能够去伪存真。
十年商标 描述百年品牌故事 针对这44个品牌,而电子类手表随着科技的发展,80.87%的人首选瑞士品牌,同时,其中, 瑞士钟表工业联合会指出。
但是实际上,亨得利表店在地坛公园发号,目前有近500名成员,其唯一目的就是欺骗中国消费者,明确标注原产地标识“Swiss”或“Swiss made”,它的手表中大部分是在中国制造的,无论买什么表都不再是难事,如“瑞士”(“Swiss”)、“瑞士制造”(“Swiss
6月28日,全球最大生鲜连锁超市Kroger与硅谷无人驾驶公司Nuro达成合作伙伴关系,将联合推出全自动无人驾驶汽车送货服务。
消费者在网上订购商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而且对于快速交付的期待越来越高。麦肯锡最近一项研究显示,全球每年“最后一公里交付”的成本达860亿美元,且增长率惊人。CNBC报道,Kroger与Nuro的合作意味着,全球最大生鲜连锁超市正通过无人驾驶技术解决“最后一公里交付”这一最耗时、成本最高的挑战。特别对于生鲜食品等极易损坏的货物,无人驾驶汽车送货更具优势。
这项无人驾驶汽车送货服务将于今年秋季试运行,试点城市即将公布。届时,用户能够通过Kroger线上预订平台或Nuro的应用程序下达当日发货订单。Nuro联合创始人Dave Ferguson告诉路透社,Nuro将投入“R1”无人配送车到试点项目中,“R1”的宽度是丰田卡罗拉的一半,长度为其三分之二,最高时速每小时40公里。与很多无人驾驶汽车不同的是,“R1”没有设计给人类的座位,是一辆完全用于货物运送的无人驾驶汽车。
Kroger在美国拥有2800家门店,覆盖35个州,每天服务超过900万名用户,其中有将近四分之三的用户访问或使用Kroger的送货服务。Kroger首席数字官Yael Cosset表示,“我们非常期待通过与Nuro这样顶级科技企业的创新合作,为用户创造价值,让用户以合理的价格,体验到更快速、便捷的送货服务。”
根据The Verge报道,在决定与Nuro合作之前,Kroger先后接触了多家无人驾驶初创企业。Cosset 告诉The Verge,“我们想要的团队,是能够展现他们创新、可靠技术实力的团队。”
今年1月Nuro从隐身中脱颖而出,掌舵者朱佳俊和Dave Ferguson是无人驾驶和AI领域的两位顶尖人才。朱佳俊是谷歌自动驾驶汽车团队首席工程师之一,也是最早的项目创始团队成员之一,Dave是谷歌自动驾驶汽车团队机器学习和机器视觉技术的负责人,还是自动驾驶汽车业界最早的开拓者之一。
目前,Nuro正在使用由六辆自动驾驶汽车组成的车队来收集数据并优化路线,然后将投入其原型车“R1”进行测试。根据TechCrunch报道,Nuro将通过试点项目来验证运送交付时间的准确度、公众对无人驾驶汽车的反应,以及普通汽车与无人驾驶汽车之间的互相适应。
“无人驾驶将颠覆本地商业生态。对我们而言,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里程碑。”Dave说, “但为了实现目标,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6月30日,中国社交电商拼多多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招股说明书。此次IPO由瑞银、高盛和中金联合承销,尚未最终确定挂牌交易所。
“拼多多作为一个成长中的机构,将永不放弃做正确的事,永不放弃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价值。”拼多多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黄峥在当日写给股东的一封信中强调,虽然拼多多只是一个三岁的小孩,身上有很多显而易见的问题,也面临许多危险和挑战,往后看3年、5年还是更长时间上市,其实没有本质区别。而在公众的监督下,拼多多可以成长得更好更强。
据招股书披露,拼多多单季成交金额662亿人民币(106亿美元),2017年全年成交金额为1412亿元人民币(226亿美元),这个数据基本确保其成为中国第三大电商平台。招股书同时显示,黄峥在拼多多所占股比为50.7%,对公司拥有绝对控制权。腾讯所占股比为18.5%,高榕资本所占股比为10.1%,红杉资本所占股比为7.4%。
在拼多多诞生的当天,它身上就围绕着无数的争议。在那些赞赏者看来,拼多多提供了无数物美价廉的物品,让消费者得到了实惠;但在那些不喜欢它的人眼里,拼多多有不少假冒伪劣产品、对小卖家敲骨吸髓。
但无论如何,得益于阿里、京东等电商网站在美股市场的普及,以腾讯为代表的巨头背后支持,美国资本市场对拼多多的理解程度将远高于其他行业。拼多多或许将改变目前的一些运作模式,对产业链的完善将成为重要目标。
拼多多成立于2015年9月,是现任CEO黄峥创办的游戏公司的内部孵化项目,2016年9月拼多多与黄峥本人创办的拼好货合并,组建成为目前的拼多多公司。和那些昙花一现的电商平台们不同,拼多多最终一直走到了电商双级阿里和京东的门口。最新的消息是,拼多多应用端甚至在渗透率上已经超越京东,成为国内第二大综合电商平台。
用线下的模式去类比,拼多多就像多年前大城市里那些要拆迁的门脸房,最后往往会短期变成2元店、5元店、10元店或者清仓大甩卖,把它放到线上,就是拼多多,用非常低的流量成本去销售低端尾货,低客单价低毛利但是高订单量。
在2013年年底的一次分享中,前阿里巴巴集团CEO卫哲曾经分享了电商行业未来最重要的三种模式,其中一种就是团购模式,不过这种团购模式和团购网站瞄准线上线下服务结合不同,核心的变动是通过团购模式实现反向电商。
拼多多的产品设计在第一眼看来有点像淘宝,数以百万计的商家出售物美价廉没有品牌的商品。但仔细对拼多多的模式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拼多多实际就是披着团购外衣的C2B电商。
拼多多和团购网站没有出现前的“团购”模式非常类似,当时的“团”主要以qq群、人人主页、微博小组的为主,通过个人和企业谈判购买批量产品获得优惠。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拼多多的出现,个人谈判的模式被拼多多取代,这能够最大化提升消费者的议价能力。拼多多选择了QQ的升级版微信,通过社交分享进行“拼团”。在这个还未被阿里巴巴和京东等巨头深度关注的市场,拼多多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电商平台以搜索、广告为核心的曝光模式,让商品更多的通过社交分享来获得用户。
一位团购网站创始人对《深网》表示:“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的迅速发展,很多新的机会和技术会和原来的团购模式进行结合,拼多多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和传统的团购模式相比,拼多多提供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背后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团购模式的核心是,用户牺牲购买的选择性、多样性和即时性(需要等待成团以及可选品类的减少)来寻求价格的低廉性,而这些被用户牺牲掉的权力,拼多多将通过技术的力量寻找回来。由于拼多多的C2B模式,适应需求的产能能够更好地被判断和保留,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逐步减少,大大提高了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更重要的是,除了买家外,大量的卖家也正在随着淘宝和天猫近年来逐步淘汰并不太在乎品牌效应的中小卖家(不愿意在淘宝上投放直通车广告等模式的小卖家几乎已经无法独立生存)进行转移。
此前团购模式为人诟病最多的痛点是低价带来的低质量。拼多多也并未摆脱这个怪圈,高昂的销售额吸引了大量出售假货和劣质商品的中小卖家。拼多多选择的解决办法是向上游输出数据和反向定制,从而实现链条内多赢。最典型的模式是和工厂进行直接合作,缩减供应链的中间环节,让商品和消费者几乎可以直接对接,同时以爆款模式推动工厂的生产资料到商品的快速流转。
中国移动互联网大约从2010年开始启蒙,到2013年左右开始飞速崛起,以微信、小米为代表的软硬件场上迅速收割了从PC端向移动端千亿的第一波人口红利。
2015年左右,小米迎来了第一次低潮期,此时开始有质疑,智能手机是否已经到了发展顶端,这是因为中国城市的移动网民数量增长已经基本到达顶点。但是第二波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出现了,它的标志就是OPPOvivo为代表的传统手机,通过线下渠道走进了三四线以下广大市场,通过城乡大卖场和更下沉的夫妻老婆店,把智能手机卖给了厂工厂妹、小镇青年和一波年龄更大的城市人群。
数据显示,2016年OPPO、华为和vivo成为中国智能手机全年出货量的前三名,其中OPPO的增长率达到122%,而OPPO的出货量90%在线下。
这一阶段,恰好是快手、拼多多等传统意义上很“low”的公司先后飞速发展的时期,这充分说明第二波人口红利的人群所在。
这部分人群此前还未接触网络、上网条件受限制,但随着智能手机普及、网络使用被训练,这批新增互联网人口也引发了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强烈关注。近年来,阿里巴巴围绕社交模式做了很多布局但都难称成功。而拼多多正是把社交和电商的结合做成之后,才在电商红海里杀出一片空间。因为拼多多的活跃,业内各家纷纷跟进,2017年甚至被称为“社交电商元年”。
通过社群的力量,让想要购买某一件商品的用户都集中到一起,以团体购物的需求,对卖家降价销售形成吸引力。议价还可以分成几个等级,达到多少人级别,可以对应相应的优惠价格,***双方双向吸引形成双赢成交。买家可以通过更低的价格获得相应的商品,卖家通过买家的自营销节省了营销费用,同时通过预先收款等模式,让生产风险降低,也节省了部分费用。
另外,微信小程序也成为了拼多多爆发的另一只翅膀。
此前,拼多多的模式实际上可以称为全民零售,在消费场景中,消费者不仅仅是消费者,还有可能是通过“拼团”行为的零售者,而在零售行为中的收益就是拼团之后获得的价格优惠。在小程序飞速发展后,以小程序为入口,拼多多依靠用户拉好友拼团来快速获取新用户,新用户再拉好友(比如利用小程序的“社交立减金”功能),不断裂变,目前已积累超过1亿付费用户。这些用户可以被定义为那些传统零售、传统电商没有调动起来、边缘化的零售者(同时也是第二波移动人口红利的来源)。
尽管有来自第三方的数据显示它的核心用户(购买频率和购买金额相对较高)来自传统意义上的三四线城市,但拼多多方面对《深网》强调:第三方数据显示拼多多的男女比例达到平衡,一二三线城市的用户分布也达到平衡。
疯狂增长的拼多多也正面临一个重要问题:用户数已基本到顶。
数据显示,拼多多的用户已经超过3亿,但相对来说,由于拼多多依然主打低价策略,当未来无法支撑价格优势后,用户可能会很快失去。从去年开始,拼多多加大了在广告投放上的力度,注意这是在其基本没有盈利的前提下,那么只能判断为其用户增长遇到困难。
阿里巴巴CEO张勇甚至表示,“现在大量用户都流到淘宝来了。只要连续三次不满意,用户肯定到淘宝来。你就当成在帮我开拓农村市场,教育用户好了。”
尽管这种说法带有一些主观臆断,并没有核心数据支持,但根据 QuestMobile 的数据,微信MAU(月活)9.8亿,手机淘宝MAU 5.3亿。中间大约有4.5亿的差额,这一差额被解读为三四线城市人群,考虑到购物的家庭属性,拼多多的3亿用户增长空间已经很小。
拼多多的“打造爆款”模式在初期有助于其快速增长,但其他零售平台的低价更多是通过供应链优化得到的结果,拼多多更多的则是通过减少中间链条而简单粗暴的降低价格。当零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价的时候,无法支持企业做好产品。
更重要的是,那些二次人口红利给拼多多带来的用户,在未来必将成长。随着这些用户的成长,拼多多自己也必须成长,同时拼多多也必须考虑更庞大的市场。
此前黄峥曾经表示:“我们不会做采销,也不碰物流和配送。阿里已经做得很好了,你干嘛要做。”但如果维持这样的选择,拼多多就无法陪同它的用户一起成长,也无法提升消费者对服务品质的更多需求。
成长,是需要资金支持的。
尽管拼多多获得了多轮融资,但拼多多依然在亏钱,第一是拼多多获取流量的成本,第二是冠名广告费用等公司必要开支。而在产业链方面的优化,需要的资金可能远多于上述两项。
据美国SEC网站披露的招股书,自2015年成立以来,拼多多收入保持高速增长,但亏损也一直在迅速增长。2016年收入为5.05亿元人民币,2017年全年收入为17.44亿元人民币,2016年和2017年分别发生2.92亿元人民币和5.25亿元人民币净亏损。而在拼多多的2018年Q1受大幅扩张市场需要,销售与市场支出达到12.17亿元,平台单季发生2.01亿元人民币净亏损。
从目前资本市场的反馈来看,目前整体形势越来越差,资金也趋于紧张。很多科技公司抢在这个窗口期上市,是因为判断在未来的一年甚至半年内,互联网公司估值爆发式增长的时代即将过去。
拼多多需要资金,持续不断的资金来进一步追击阿里和京东前进的脚步。被中国电商企业培育过的美股市场,是他们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