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打假第一案入选最高法十大案件”助推依法打假
2月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2017年推动法治进程十大案件”评选活动揭晓结果,经过近一个月的评选,“阿里打假第一案”即全国首例电商平台打假案入选十大案件。作为第一案,此案对司法界和社会的正面示范作用明显。据悉,该案还入选了“2017年度人民法院十大民事行政案件”和2017中国法治蓝皮书。频频获选的背后,是该案于电商、司法及社会的积极破冰意义。
去年“阿里打假第一案”从起诉到立案、一审判决,几度受到公共舆论和网友的热切关注,虽然该案赔偿额度并不大,仅为12万元,但做为全国首例电商平台打假案,具有典型标杆意义,自然吸引了无数眼球。如今,“阿里打假第一案”又入选最高法“2017年推动法治进程十大案件”,说明该案获得最高法的权威性背书,必将成为我国打假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推进依法打假、惩治制假售假行为具有深远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假货泛滥成灾,各种假货横行于市,制假售假行为非常猖狂。在网购如火如荼发展之际,假货也随之渗透入电商平台,不法分子绞尽脑汁钻平台规则漏洞,借助网络信息不对称的优势,采取各种手段忽悠、欺诈,令消费者防不胜防,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而且,假货也影响到电商平台的商誉,部分消费者甚至将其视为假货集中地。此前在提及假货危害时,各方往往将制假售假者与电商平台视为利益共同体,质疑平台管理不严、打假不力,有庇护之嫌。可实际上,电商平台亦是假货的受害者,马云曾公开表示,“每卖出一件假货,阿里巴巴会损失5个客户”。
因此,在打假首案之后,阿里又陆续提起诉讼12起,今年1月16日,阿里对外宣布将启动起诉售假卖家专项月,首批计划对100个售假卖家展开追偿。由此可见,阿里打假不是一时之气,而是将打假常态化,对假货“零容忍”。电商平台拿起法律武器维权,不仅是在向假货宣战,维护自身的商誉免受损害,也是向消费者和公众表明立场,其与消费者是同一阵线的,誓将打假进行到底,以积极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由于我国法律相对滞后,企业和消费者维权非常困难,加之对制假售假行为的处罚太轻,违法成本过低,导致假货难以被有效遏制住,以削弱到公众对依法打假的信心。“阿里打假第一案入选最高法十大案件”则起到了榜样作用,凸显政府对依法打假的重视度,有助于重新恢复民众信心。
“阿里打假第一案”多次获得司法领域的评选,频频被舆论做为经典案例分析,说明其社会意义巨大,已经成为依法打假的助推力。近年来社会各界都在呼吁加大对制假售假行为的惩罚力度,“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可见,从维护企业和消费者利益,刺激消费增长,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立场看,应尽快补上法律短板,大幅度提高制假售假违法成本,让其倾家荡产,方能扭转假货泛滥的恶劣局面,还给企业和消费者一个安全放心的市场。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腾讯《一线》作者 孙宏超
1月10日,阿里巴巴对外发布《2017年阿里巴巴知识产权保护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打假年报》)。
报告显示,24万个淘宝疑似侵权店铺被关闭;主动删除的疑似侵权链接中,97%一上线即被封杀;在与阿里合作权利人数目增长17%的背景下,整体知识产权投诉量下降42%;每1万笔订单中仅有1.49笔为疑似假货。
2017年10月,消费者肖某举报称在淘宝网一家销量top的三星手机店铺买到翻新手机。接到举报后,阿里平台治理部通过“神秘抽检”等手段对该商家进行摸底。结果显示,这是一家正品和翻新机掺卖的商家。查实当日,阿里对该商家账户内200余万资金做冻结并用于消费者赔付。同时,该店铺被关闭。
“更多的假货,在产生销售前就已被秒杀。”1月10日,阿里首席平台治理官郑俊芳表示,近几年,消费者、品牌权利人、执法机关,各方针对网络售假发起的投诉在逐年降低,无论从***部门的现实反馈中,还是数据上,都显示这是阿里假货治理和知产保护取得历史性突破的一年。
《打假年报》披露,目前阿里在假货防控上运用的商品大脑、图像识别算法、生物实人认证等9大“黑科技”,每时每刻都在对平台上近20亿商品进行识别,使假货识别与拦截能力大幅提高。
郑俊芳介绍,2017年,阿里作为平台发起中国第一例针对售假卖家的民事诉讼,目前该案入选2017年度人民法院十大民事行政案件、入围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开展的“2017推动法治进程十大案件”评选活动。
截至2017年底,阿里打假特战队已与全国23个省开展线下打假合作,累计向全国执法机关推送涉假线索1910条,协助抓捕涉案人员1606名,捣毁窝点数1328个,涉案金额约43亿元。
“在打假实战中,我们发现线下假货生产源头依然坚挺存在。阿里2016年对18万个疑似售假店铺做了关店处理,2017年这个数字是24万,数据分析发现,有相当部分的疑似售假店铺在头年被关闭后,改头换面重来售假。”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知产保护总监叶智飞透露。
【猎云网(微信:)】5月11日报道
阿里巴巴打假不断有新动作,继马云发出“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阿里首倡打假《联合公报》后,记者今日获悉,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已完***才盘点,5月11 日起再次面向社会发布“英雄令”,开启新一轮的人才招募。
去年1月,新成立的打假特战队第一次面向全社会发布“英雄召集令”,扩充打假队伍。
此次,打假特战队对外招募的打假专家分三个方向,一是数据挖掘方向,强调候选人要有扎实的统计学、计量经济学或机器学习基础;一是线下打击方向,要求候选人具有较强的网络犯罪调查经验和数据侦查能力;还有产品运营方向,要求候选人有能力做产品规划及设计。
“基于数据分析的打假模式效果显著,大数据打假也是未来我们打击假货的方向。”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知识产权保护总监、打假特战队队长叶智飞表示:“为此我们升级人才需要,强调队员更有数据方面的特长。”实际上,这类数据人才就是特战队的“大脑”,他们要能够通过对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产出数据线索,锁定打击对象,为一线打击的队员们提供“炮弹”。
对于线下打击队员,叶智飞称:“他们就是要扛着后方队员提供的‘炮弹’去一线‘杀敌’,对于有公安经济犯罪侦查、刑事犯罪侦查、工商经济检查或线下参与品牌保护工作等相关经历者,我们会优先考虑。”
据了解,打假特战队的队员有一份特殊“优待”。阿里会对每位队员额外增加意外医疗保障,保金高达几十万。
叶智飞坦言,特战队员出差外地调查取证是家常便饭,有时候他们还要跟公安去打击现场,“风险是有的,但不要担心,迄今为止队员还没有发生伤亡事件。” 叶智飞称,特战队员得有“野战军”精神,要肩负天下无假的使命感。
“打假是一场旷日持久的硬仗,我们需要富有正义感的战士,打造一支可以快速配合、精准打假的队伍,向全社会线下市场及其它电商平台输出和开放假货治理能力。”叶智飞说,在打击假货这件事上,阿里预算无上限,进人无上限。
“我们不惜成为假货分子最痛恨的人。”叶智飞说。2016 年,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共向公安机关提供线索1184条 ; 协助警方抓获犯罪嫌疑人 880 名 ; 捣毁涉假窝点 1419 个 ; 破获案件涉案总金额超 30 亿元。
未来,阿里巴巴的打假数据模型还会不断升级优化。“我们希望借助全天候运行的大数据平台,打破单兵作战的旧有业态,与政府监管部门、公安、品牌方携手合作,力争通过溯源对假货做到源头打击。”叶智飞表示:“大数据打假解决的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我们呼吁全社会能形成‘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的氛围,真正实现‘天下无假’。”
1、猎云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进行授权。
2、转载时须在文章头部明确注明出处、保留官方微信、作者和原文超链接。如转自猎云网(微信号:
3、猎云网报道中所涉及的融资金额均由创业公司提供,仅供参考,猎云网不对真实性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