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和美国银行的本质区别是:美欧日银行经常遇到没人来借钱,银行家痛苦得直跳脚。
而在中国,贷款永远不够,无数人排队来借钱。
为什么?因为很多公司借到就是赚到,永远不会还钱的!
有人说,放开银行管制,让银行竞争,银行就会降价了。
全中国有几十万家房产商,你见过降价吗?
源头上就不是sc经济,你却指望得出市场化的结果,那就成妄想了。
有关部门反对建立“外资银行”,表面上是维护金融安全,实际上,有了外资竞争,四大行就难受了。
另外,外资搞银行业也不大现实,因为在中国,银行的竞争力是由“fy执行力度”决定的。
外资银行就算是精确管理,一切从优,若没有能力和全国各地的fy搞好关系,有判决书执行不下去,还是没办法玩。
私企比较擅长搞关系,但是这个关系也不太稳固,容易人走茶凉。
发达国家银行的普通业务员,不是那种高大上的投资咨询专家,收入也就是社会平均工资。
说起来大银行有四个监管机构:
1,财政部是大股东,按照公司法,有权组阁。
2,组织部是管人事,董事长的级别太高。
3,银监会是日常管理,负责高管资格、分支机构和新业务审批。
4,人民银行是管货币政策。
监管机构多了,其实不见得好管,可以用这个监管机构去忽悠那个监管机构。监管机构和监管机构又不通气,所以银行们才能胡乱折腾。
中国的银行业,没有银行家,只有行长。
银行家的最大作用是判断风险,做出决策,赢了发大财,失败了破产卖房子!
我们的银行行长,拿着上级发的几张A4纸,上面写满了考核细则,然后给员工读几遍,就可以了。
业绩好,分奖金;业绩不好,换个位置等退休。没啥大不了的。
新中国成立前的银行家,类似于现在的风险投资人。区别是:中国不允许集资,所以资金来源区别很大。
另外,银行家也有点儿像是放高利贷者,但是高利贷是短期的,银行家大部分是发放中长期贷款。
有专家在说:银行到了转折点。这只能说明一件事,这位专家没在tz内混过。
银行行长都是跨界发展,大项目都是层层审批的,过几年就退居二线了,是赚是亏,又如何?
最多奖金少个两万元。但是你要是不知深浅,冒然转折,那就是自己找难受,而抱团混,不怕。
银行由于历史坏账的原因,由于采取严格的坏账考核制,基层行长都是对上负责,不敢对微小企业发贷款。
中国的银行是纵向管理,不是区域管理,银行层级多,总行不可能给某个微小企业放贷。
微小企业找不到风险投资,很难发展了。外国的社区银行对小企业很熟悉,层级少,决策快,所以对微小企业的帮扶较大。
现在很多专家和大企业家要求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其实那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实质是,这些人想自己办银行。等他办成了银行,也不见得中小企业融资会容易。
现在的商业银行恍惚回到20世纪90年代,贷款主力从原来的“上某三厂”变成“市政公司”,其实都一样,票子打水漂了。
不同的是,当年zhu老总不印票子,让没有现金流的企业破产,而4万亿是印票子,维持市政公司的正常开工,反而变得一片繁荣。
出来混,最后还是要还债的。任何违背常识的东西,改变不了历史规律。
大华银行(中国)行长兼CEO连文辉
和讯银行消息 2013年9月25日,和讯网银行频道从大华银行(中国)获悉,连文辉正式就任大华银行(中国)行长兼首席执行官。原行长兼首席执行官发先生已接受集团委派前往首尔,负责拓展大华银行在当地的业务。
连文辉表示将领导大华银行(中国)在该行原有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企业银行、商业银行及个人金融服务领域的业务。
据悉,连文辉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拥有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及工程学学士学位。连文辉于2013年7月1日加入大华银行,并于同年9月17日出任大华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兼首席执行官一职。
在加入大华银行(中国)之前,连文辉曾在任职18年,并在业务部门及风险管理部门担任高管。连文辉于1989年从大华银行开始自己的银行从业生涯,之后在有过短暂的工作经历,并于1995年加入渣打银行。在离开渣打银行前,连文辉担任董事总经理兼企业银行联席总裁,负责拓展中国企业和机构客户相关业务和制定客户关系战略。在到中国任职之前,连文辉还曾担任渣打银行本地企业业务东南亚区域负责人一职。
2007年初,连文辉被任命为中国副行长兼管企业银行业务,执行董事。
2003年,他曾担任渣打银行新加坡信用审批部负责人,随后升任信用审批部东南亚区域负责人兼国际商业地产部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