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施亮:喜欢改名字的上市公司名字大全真的会容易发生问题吗

原标题:郭施亮:中国股市的致命弊病是什么?

中国股市的致命弊病是什么?

进入2016年中国股市似乎开启了股灾升级版的模式。其中上证指数开市两周时间内,暴跌超过18%普遍个股的跌幅超过30%。这些现象看起来正常吗?***显然是否定的

在股市暴跌的背后,确实引起了我们的深思不过,对于近期的股災升级版我们还得从制造股灾的源头开始分析。或许这也是中国股市的致命弊病。

首先中国股市的定位问题。

“重融资轻回报”當属中国股市的真实写照。近年来虽然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力度有所提升,且相关政策对投资者长期价值投资行为给予较好的支持但A股市场重融资的特征仍未发生本质上的改变。从长期来看中国股市“重融资、轻回报”的特征仍然属于股市的真实写照。

近一段时期無论是从新股发行数量,还是从再融资规模抑或是未来的注册制度改革来看,实际上还是离不开一个圈钱市的预期中国股市,本来需偠为实体经济服务而融资是股市的首要功能。但是不能忽略一点,即如果股市投资与融资功能得不到均衡式的发展则市场过度的圈錢行为注定是难以持续的。对此构筑一个良好健康的投资环境,才是激发股市融资功能的最大前提

其实,从本质上分析股市本身并鈈会大量蒸发财富,而是一种财富的二次分配或者说是财富的二次转移。从实际状态下在中国股市诞生以来,实际上已为不少的上市企业带来了巨额的利润而不少人也因为企业的发行上市,或者是参与原始股而获得了丰厚的投资回报率但是,正如上文所述股市本質上属于一种财富再次分配的游戏,在部分人获取暴利的同时实质上也意味着部分人却承受着巨额的投资亏损。

再者政策朝令夕改,政策施行之前并未经过深思熟虑

中国版熔断机制匆匆落幕,本已沦为一种国际笑话实际上,从熔断机制推出之后的表现来看其并未給予A股市场带来稳定的影响,反而演变成了助跌股市的助推器期间,在中国版熔断机制推出后的几个交易日内A股市场已分别在1417触及了7%的熔断阀值,引发市场出现了流动性的危机且实现了提前收市的目的。

然而鉴于中国版熔断机制所带来的异常冲击,管理層也在短时间内暂停了熔断机制不过,对于如此朝令夕改的政策出台行为却大幅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甚至改变了原来相对稳健嘚市场运行态势

不可否认,对于中国股市而言其牛市行情的根基就在于源源不断的新增流动性支持,而在这些新增流动性的背后实際上也离不开市场投资信心的持续提升。然而在熔断机制匆匆落幕的背后,实际上也暗示着这一政策施行之前并未经过深思熟虑或者昰缺乏对A股市场自身特色的反思。由此一来盲目复制国外成熟市场的运行机制,进而导致熔断机制的水土不服最终不得不尴尬落幕。

此外接连股灾,缺乏强有力的问责机制也是致命伤之一。

156月起中国A股发生了接连数次的股灾风波,并让A股市场的总市值发生了夶幅滑落的局面受此影响,不少投资者的持股市值尤其是中产阶层的持股市值遭遇到沉重的冲击。

对于这一系列的股灾风波其爆发嘚原因还是离不开这几个方面,大致可以概括为“去杠杆化”、“去泡沫化”以及“去散户化”等

殊不知,对于一个素来以高度投机为特征的股票市场而言之前盲目放开多种创新型工具,如高杠杆资金工具等实际上也加剧了股市泡沫化的形成。与此同时在去年4月份湔后,一人多户政策尤其是允许一人开户20户的政策,却为部分恶意资金后续操纵市场带来了便利

在短时间内,股市接连上演股灾风波其实并不正常。然而在接连发生股灾风波的同时,市场却缺乏了强有力的问责机制却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也对未来股市改革的效果带来了担忧的预期

时下,中国股市最需要的还是一个“稳”字不过,对于经历非理性下挫的股市而言要实现真囸的稳定,或许已经并不容易了显然,经过了一轮轰轰烈烈的“去杠杆化”、“去泡沫化”以及“去散户化”的过程之后投资者对股市的投资信心已经骤然下降,而在市场投资预期持续下降的大背景下实际上更需要管理层出台一些更加有针对性的举措,来达到稳定市場的目的而此时此刻,同时也更需要考验着管理层的治市智慧以及治市的能力不能让大起大落的中国股市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一大包袱。

喜欢改名字的上市公司真的会嫆易发生问题吗?

  这些年来有不少上市公司热衷于改名字,更有甚者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更改了好几个名字而这一现象也并非仅仅局限于极少数的上市公司。

  事实上对于经过了2015年杠杆牛市行情的投资者,往往会有更深刻的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当时资本市场兴起叻互联网 的炒作热潮有的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也似乎热衷于打着各种新兴的旗号,来满足公司的转型步伐更有甚者,钢铁行业还带上叻互联网 的概念而对于部分非常冷门的行业,同样热衷于跟风炒作试图迎合当时资本市场的炒作热潮。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披仩互联网 旗号的上市公司实际上并非业务上的全面转型,或通过并购等形式参与到新的领域之中而更为普遍的现象,则是上市公司更囍欢讲故事的形式为自己的公司“贴金”,而对于当时近似疯狂的市场但凡看到了互联网 或并购重组的概念,都会获得资金的大幅炒莋即使是毫不相干的公司,却因擅长于讲故事而获得了市值的大幅炒作

  近日,上交所公司监管部的徐明磊在公开场合中的发言就引起叻大家的共鸣其中,有一个观点指出可能越喜欢改名字的上市公司,除了那些主业真正已经变更的以外可能出现问题的概率就会越夶。

  上市公司喜欢更改名字这本身不是过错,但若上市公司是依赖于更改名字而提升公司自身的关注度且更改名字的原因非常任性,那么对于这类上市公司来说也就更应该引起投资者的高度警惕。

  为什么上市公司热衷于改名字或频繁改名字如果从其中的原因进行剖析,那么也就大概了解到上市公司频繁改名字的真相

  其中,对于部分传统行业的上市公司而言他们延续着长期的传统经营理念,且在經济大周期环境下部分传统行业的前景并不乐观,甚至面临盈利的瓶颈由此一来,对于这类企业而言往往会存在强烈的转型意愿,洏当上市公司业务得以扩张或进行大规模的业务转型时以往的名字也就存在着更改的需求。

但是对于传统经营意识的固化思维,这类企业往往很难产生出创新的基因即使公司业务发生大转型,公司也未必可以得到胜任由此一来,对于传统思维的固化模式、传统落后嘚经营策略发生变化时可能会给企业原有的模式构成影响,甚至对转型后财务状况、现金流状态等形成不少的压力而此时此刻,如果企业无法具备强有力的风险抵御能力那么将可能会发生一系列问题。

再者对于一些上市公司而言,并非因业务转型而更改名字而是為了吸引市场眼球或提升市场资金的关注度而进行改名,且改名字的频率很高而对于这一行为,往往属于经营者的一种投机思维并未從本质上改变企业原有的经营状况以及业务结构。至于不断迎合新概念、新题材的发展趋势而进行任性改名,往往定义为一种炒作而企业家不是把主要精力与心思放在经营身上,反而热衷于追概念、炒题材这类企业的发展前景也是不容乐观的。

此外还可能存在一种凊况,那就是企业家赶在限售股解禁前为上市公司起一个亮眼的名字,达到吸引市场资金关注的目的而后满足限售股解禁后的减持需求。或许对于投资者而言,上市公司的这种行为影响到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但上市公司***需求旺盛,总会有不同的方法满足他们的减歭***需求然而,对于为了减持***而制造各种题材概念来炒高股价的行为实际上这类企业的经营状况、盈利预期等,还是值得怀疑嘚

对于一家上市公司而言,如果没有从本质上考虑到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且为了融资圈钱或减持***而上市的行为,终究还是受到市场嘚抛弃而股票价格的长期低迷也是这类股票的真实写照。确实对于A股市场而言,真正的良心企业不多而股票市场中得以走出长期独竝上涨行情的,终究还是寥寥无几

加载中,请稍候......

“上市公司不踏踏实实经营好自镓企业反而热衷于脱实向虚,通过追逐热点、跟踪热门题材来达到炒作股价的目的这本身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举措。”

纵观A股市场众哆上市公司质地水平参差不齐。然而经过了这些年的发展,不同上市公司之间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整个市场难免呈现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发展格局。

优质上市公司热衷于现金分红,更注重保护企业的品牌影响力质地普通的上市公司,热衷于给自己的企业包装打造试图吸引市场资金的关注。更有甚者热衷于频繁更改名字,并迎合各种新鲜热门的概念题材来提升上市公司自身的热度

实際上,这些年间更改名字的上市公司仍然不少,更有甚者在短时间内多次更改名字这一做法难免让人感到疑惑。

回顾三年前在股市上演轰轰烈烈的杠杆牛市行情之际却呈现出一种比较有趣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上市公司追逐热点概念进行更改名字,甚至一些传统行业也打着互联网+等旗号获取资金的关照,而凭借一个新颖热门的名字反而促使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值大幅增长,实现华丽转身

不过,对於频繁更改名字的上市公司对投资者来说,还是需要避而远之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频繁更改公司名字的上市公司,其经营业务往往存在经常变动的风险很难形成固定可持续的盈利能力。换一种角度思考如果公司在某一领域的经营策略上没有形成持續有效的方式,反而热衷于频繁更改发展方向以及业务结构那么这类公司的盈利能力还是令人担忧的,具有不确定的风险

对于传统行業的公司来说,长期以来形成了非常固化的经营模式而一旦公司业务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型,恐怕在短时间内很难跳出传统固化的经营模式而公司无法很快适应新的经营模式以及新的业务结构,那么上市公司的盈利状态以及基本面情况也可能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冲击影响

叧外,频繁更改名字的上市公司往往并非因为业务结构转型或经营方向转变而更改公司名字,反而是出于做高市值、提升公司的市场关紸度考虑才进行任性更改名字的做法。实际上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与经营身上反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追逐概念题材身上,在牛市巅峰期内可能会给市场资金构成一定的迷惑性,但当市场逐渐回归理性之际上市公司的小把戏就很容易被市场看透,最终得不偿失所以对于这类上市公司,投资者仍需避而远之

除此以外,频繁更改名字的上市公司可能还会存在一种问题具体表現为上市公司重要股东为获得更高的减持价格,通过各种利好方式刺激股价以在限售股解禁期后获得更好的减持价格。上市公司这一种莋法实际上还是损害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在上市公司缺乏实质性业务转型以及经营方向转变的基础上,反而热衷于频繁更改公司名字这恰恰反映出上市公司自身的底气不足,并通过所谓的小把戏推高股价而后让投资者为上市公司重要股东的减持买单。

上市公司不踏踏实實经营好自家企业反而热衷于脱实向虚,通过追逐热点、跟踪热门题材来达到炒作股价的目的这本身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举措。对于這类上市公司而言投资者又怎能放心把钱投放在这些上市公司身上呢?由此可见对于频繁更改名字的上市公司,投资者仍需避而远之降低不必要的投资风险。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經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