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上午,中纺一统智能纺织项目暨中纺联产业与新闻宣传合作签约仪式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议室召开。 全国人大常委杨邦杰,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曹学军,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驻会副会长邢冠蕾,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王进军,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秘书长何华勤,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副秘书长白丽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新闻中心办公室副主任陆茵以及沭阳县委书记、沭阳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卞建军,沭阳县委常委、沭阳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石敬峰,沭阳县委办公室主任张祥瑞等领导,和上海中昊针织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宝霖,上海威霖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殷苏青,上海忠斌集团董事长范斌等企业以及媒体代表参加了签约仪式。沭阳经开区投资促进局局长、沭阳智能针织产业园管委会主任魏伟主持了本次会议。 当前,中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沭阳县委县政府把纺织产业作为园区主导产业之一,率先在全国建设首个沭阳智能针织产业园,就是探寻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益尝试。 近年来,沭阳深入探索“政府搭台、行业引领、企业唱戏”的产业园区发展模式,而此次签约的“中纺一统智能纺织”项目就是政府、行业、企业有力合作的成果。 据了解,该项目是由上海中昊集团在沭阳投资的第二个项目,总投资40亿元人民币,占地1311亩,注册资金4500万美元,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开票销售收入48亿元人民币。该项目对沭阳智能针织产业园迈向百亿元级智能针织园区,对进一步促进沭阳纺织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沭阳纺织产业乃至整个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沭阳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石敬峰,上海中昊针织有限公司高宝霖,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王进军共同上台签约。 沭阳县委常委、沭阳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石敬峰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新闻中心主任孙淮滨共同签署新闻宣传合作协议。 可以看到,此次“中纺一统智能纺织”项目的落户既是沭阳经开区和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以及上海中昊针织有限公司三方就园区发展、产业合作构建起的新型合作关系,也是沭阳纺织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轨的第一步。 卞建军在致辞时表示,近年来,沭阳县加力生态工业这一“发展引擎”,聚力提升纺织产业发展规模和质态,着力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沭阳县纺织产业特色突出、亮点纷呈,全县纺织类企业达到396家,其中规上企业118家;2017年,全县纺织产业实现工业销售收入81.8亿元,总量位居苏北前列。依托包覆纱、家纺和智能针织三大板块,全县已形成“机械装备—纺丝—织造—印染—成衣”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了由“跟随式发展”加速向“引领式发展”转变的良好开端,沭阳经开区相继获得“中国包覆纱产业基地”“全国纺织产业示范园区”“中国智能针织产业创新奖”等荣誉称号。中纺一统智能纺织项目的签约——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创新示范作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必将为我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同时,沭阳经开区与中纺联新闻宣传的合作,必将对沭阳县纺织产业转型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高宝霖在介绍项目投资情况时谈到了沭阳的三有:有工人,沭阳作为全国的人口大县,有近200万人口,特别是沭阳县域经济好,工人素质整体较高;有能人,沭阳县拥有规模以上纺织企业118家,位列全国百强县第29位,说明沭阳县委县政府是一套有能力的领导班子;有高人,沭阳对纺织产业发展有着很大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对投资人能够做到有事有人,无事不扰,这是中昊再次追加沭阳投资的三大原因。 曹学军在发言时指出,产业园是产业深化分工和集聚产业资源的形式,产业园和产业集群占据了纺织的半壁江山,园区的高速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是纺织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此次智能纺织园区项目也符合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探索。 她谈到,近两年来,通过大数据运算、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智能化制造已经成为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重要推手,也是行业最普遍应用非常有前景的路径之一,也是行业整体转型升级的抓手。 不过也应该看到,产业里叠加效应不够明显。以中央“创新、开放、绿色、协同、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来提升产业园区的水平至关重要。 所以她希望“中纺一统”项目能够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新的探索:一是立足于高质量发展,让主导产业更加突出,产品定位更加高端,让纺织产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方面做出更好的探索和贡献;二是用好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与产业的结合。使产业生产更有效率,质量更有保障,绿色发展更可持续,实现产业的创新发展;三是在新的园区建设过程中有大量企业入驻,在产业园区的运营模式中能够将“开放、共享、共生、共赢”的理念得到更好的体现,使上下游产业链更加紧密结合,资源集聚发挥倍增效应。 孙淮滨在发言时谈到,沭阳行政效率高,并有着高效的服务,而到沭阳投资的企业家也有着战略性眼光,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对促进沭阳园区建设会步入快车道的阶段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总方向,纺织行业从园区建设来说,高质量发展也是重中之重,因此产业发展也要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一主旋律和方向,采取切实措施来落实。 他还谈到,“科技、时尚、绿色”是行业未来发展的新标签,这其中就涵盖了行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方向和新动能,因此,也期待沭阳智能园区的发展,能够与产业新定位高效一致起来,为我们中国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升级甚至是强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杨邦杰在总结发言时指出,苏北纺织业拥有雄厚的基础,近年来的发展也极具后劲。此次项目签约,有从外部而来的“高人”参与,又有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相信这个项目能够成为特色项目,同时也将在苏北打造出富有特色的纺织基地,成为全国行业的一个标兵,拥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会上,沭阳经开区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新闻和中心还签署了新闻宣传合作协议。 实际上,新闻宣传也是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沭阳连续冠名行业唯一新闻宣传工作方面的评优活动,无论对沭阳纺织产业发展还是舆论阵地的发声,都产生了良好成效。今年是沭阳经开区与中纺联新闻中心合作的第四年,沭阳经开区再次冠名第七届纺织行业新闻奖评选活动,希望更进一步推动中国纺织产业的发展,加强双方合作,实现共赢。 沭阳纺织产业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过程,尤其是近几年发展迅速,沭阳围绕“转型升级求发展,敢于担当抓落实”的主题,坚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聚力生态工业,全力提升纺织产业发展规模和质态。现已形成三大板块,即以月源纤维、嘉德纤维、邦源纺织为重点的包覆纱板块,以红柳纺织、新东旭纺织、腾盛纺工为重点的家纺板块,以达丽智能针织、西南智能纺织、宝娜斯针织为重点的智能针织板块,这些板块叠加,形成了涵盖“机械装备—纺丝—加弹—织造—印染—成衣”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目前,全县拥有纺织服装企业39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8家。2017年,全县纺织服装产业实现开票销售收入81.8亿元,同比增长4.75%,总量位居苏北县(市)前列。 沭阳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要进一步实现沭阳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就要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沭阳智能针织产业园就是在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自身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的创新之举。 未来,沭阳将继续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实现沭阳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一是通过招商引资、特色园区建设、科技创新等手段,发展高新化产业;二是突出智能化、信息化、品牌化和标准化,发展高品质项目;三是通过加强硬件配套、强化要素供给,发展高品位平台;四是牢固树立“大项目大帮办、真项目真帮办”的服务理念,发展高水平服务。 近年来,沭阳纺织产业无论是通过全国首家沭阳智能针织产业园的建立还是本次“中纺一统智能纺织”的落地,都一直走在探寻产业园区发展新模式的道路上,为中国纺织产业园区发展持续注入新思想,为产业发展掀开了新篇章。而中国纺织产业也将在诸如沭阳纺织产业等产业集群、企业的合力作用下,逐步走向纺织产业的大而强。摄影 / 张春斌 |
2月21日,戊戌正月初六,当大多数人仍沉浸在新春假期的休闲时光中时,江苏官微即发布消息,为节后企业开工留人鼓与呼。消息同时提到,当日,沭阳县委书记、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卞建军带领相关单位负责人调研期间企业招工工作。这让人不禁感叹,近年来,正是在当地这种积极有为的推动之下,沭阳这个此前并不被业界关注的县城以针织行业为抓手,逐渐成为国内纺织行业的后起之秀。
以南通、吴江、江阴等城市为代表的江苏苏南地区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一直是我国纺织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但时移世易,近几年,随着我国纺织行业产业格局的加速调整,纺织业内部开启了新一轮产业转移。
在本轮产业转移的大潮中,处于苏北地区的宿迁市成为吸引苏南、浙江等地纺织企业投资新项目的热地。而沭阳这个此前并不怎么被业界关注的宿迁下属的县城,也开始享受到本轮产业转移浪潮带来的“红利”,以针织行业为抓手,成为国内纺织行业的后起之秀。
“2017年,沭阳智能针织产业园总体运营情况非常好,一期14.5万平方米的厂房和配套用房已经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二期10万平方米的厂房即将投入使用;园区通过公开招标,分别引入物业管理公司和餐厅运营公司,园区管理井然有序,有效保障了入园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日前,沭阳县委常委、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石敬峰在接受《中国纺织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看着昔日尚处于规划中的产业园一步步完成项目进驻,逐步由蓝图变成现实,石敬峰感到心里踏实了一些。
经过奋战,无论是平台建设、、招才引智、项目推进、园区管理还是企业服务,沭阳智能针织产业园都有了长足发展。突破不断、高潮迭起,在完成初期的招商、引资后,沭阳智能针织产业园正在跑步奔向既定的目标。
我国产业过去40年快速发展的经验已经证明,引入产业园区是促进地方区域经济中纺织业快速、高效、集约化发展的有效模式。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同样采取了这种模式。
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是苏北地区唯一一家落户县级城市的国家级开发区,各类发展要素优势明显。沭阳智能针织产业园作为其“区中园”,在几年前还处于“一纸规划”的阶段,虽然被赋予承载智能针织发展布局的重任,但究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能吸引到什么样的项目来投资,都还是个未知数。
作为国内首个智能针织产业园——沭阳智能针织产业园,短短几年时间已是“平地起高楼”,1030亩的园区初步成型,吸引了江苏西南智能纺织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的签约和入驻。
沭阳经开区投资促进局局长、沭阳智能针织产业园管委会主任魏伟用一组数据说明了业绩。目前,产业园已签约项目11个,投产的项目有8个,其中,外来客商投资企业就有9家,占总数的81.8%。产业园以生产智能针织袜品为主,向上延伸到锦纶、包覆纱等领域,向下游延伸到面料、针织内衣和针织服装等领域。2017年10月,该产业园被确认为省级科技产业园,同年11月,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全国针织行业示范园区”称号,真正形成了智能针织的“沭阳品牌效应”和“投资洼地效应”。
江苏西南智能纺织有限公司车间。
由“亚洲袜王”上海中昊集团投资兴建的江苏西南智能纺织有限公司是入驻沭阳智能针织产业园的第一家龙头企业。该企业的设备全部从进口,主要客户有彪马、新百伦、等,年产各类袜子5亿双,年销售额达6.5亿元,产品远销、、欧洲、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由塞尔维亚欧罗纤维(EUROFIBER)公司和江苏嘉德纤维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兴建的江苏欧博智能纺织有限公司,以生产、出口高档包覆纱为主。江苏达丽智能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由福建达丽集团投资兴建,主要生产各种高档运动袜、***、针织内衣。沭阳军顺智能针织有限公司由沭阳本地企业家投资兴建,是国际零售巨头的指定供应商。
“打造产业集群,园区已经形成了大中小配套、上下游联动的模式,这也是我们持续坚持‘内培外引’、坚持产业链招商的成果。”魏伟告诉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在适应新常态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沭阳智能针织产业园接轨产业发展趋势的潜力已经全面爆发,而沭阳也加速成为国内纺织行业的后起之秀。
目前,沭阳县有纺织服装企业39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118家。2017年,全县纺织服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81.8亿元,同比增长4.75%,总量位居苏北县(市)前列。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沭阳立足独特的包覆纱及***等针织产业发展优势和产业承载平台,创造性地提出“未来针织靠智能,智能针织看沭阳”的发展定位。
江苏宝娜斯针织有限公司车间。
同时,以“设计智能、设备智能、产品智能、物流智能、管理智能”为突破口,依托近年来积累的人才、技术、产业等优势,沭阳纺织服装产业目前已形成了三大特色板块:即以月源纤维、嘉德纤维、邦源纺织为重点的包覆纱板块;以红柳纺织、新东旭纺织、腾盛纺工为重点的家纺板块;以达丽智能纺织、西南智能纺织、宝娜斯针织为重点的智能针织板块。
江苏月源纤维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这些板块相互叠加,使沭阳纺织业形成了涵盖“机械装备-纺丝-加弹-织造-印染-成衣”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了由“跟随式发展”向“引领式发展”的转变,沭阳经开区也凭此获得了“中国包覆纱产业基地”、“全国纺织产业转移示范园区”等称号。
在纺织产业整体“跑步发展”的过程中,沭阳县紧紧围绕针织这个定位做文章,逐步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
据介绍,沭阳目前有针织企业30家,拥有包覆纱生产设备4800多台(套)、全自动袜机2000多台、大小圆机1000多台、经编机500多台,年产各类新型弹力纱线50万吨、纱锭约70万绽、化纤弹力丝14万吨、针织***12亿双、各类高档针织品1300万件等。
其中,沭阳包覆纱荣膺“2015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知名品牌示范区”称号,品牌价值约为116.9亿元;沭阳包覆纱协会、江苏邦源纺织有限公司、江苏嘉德纤维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月源纤维科技有限公司还牵头参与制定了全国包覆纱产业行业标准和全国包覆纱加工贸易单耗标准。
成绩是突出的,但这背后,也意味着当地政府在政策等多方面的大力支持,更承载着一个县城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步入新时代背景下的产业梦想。
石敬峰告诉记者,吸引企业纷纷入驻和签约投资的背后,一方面是不断引进新项目、保持园区持续成长力;另一方面,加快推动产业集聚、提升产业质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也让沭阳县产业发展显现出无限生机。
随着进驻企业及高科技项目快速增加,为了解决企业对项目建设和项目落地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园区的服务体系也在全面升级。
据了解,至今还把帮办服务中心作为一个内设机构单独存在,对所有来沭阳的企业实行精准帮办服务。从项目签约之日起,经开区就会安排专业工作人员给予企业全程帮办服务,从简单的***、用工、矛盾调处、子女入学等常态性帮办,到企业经营、生产管理和市场开拓等专业性较强的领域,都会用心、用情地帮助企业解决各种问题,切实当好企业“店小二”。
“除了坚持深入企业、定期走访,主动服务、贴心服务外,我们更加注重搭建平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比如,为加快推进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科技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全面提升园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在产业园内还分别成立了技工学校智能针织产业园分校、沭阳技术转移中心、武汉纺织大学沭阳智能制造研究院等,专门为园区内企业提供定制的人才培训服务。”魏伟告诉记者。
在整体配套上,随着物业管理公司和餐厅运营公司等配套设施的引进,工作在园区的员工们有了更加方便的生活环境。
在江苏西南智能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奇看来,沭阳智能针织产业园能够吸引企业投资、落户,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产城一体、拎包入住”的现代产业园区,帮助企业降低了投资和生产成本,使企业***完机器就可以生产。其次,产业园对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大。比如,厂房租金为每年、每平米50元,第一年免租金,第二年租金减半;在水、电、气、热价格方面,进驻企业享受开发区大企业“一事一议”优惠政策。
“去年,我们公司的销售情况非常好。今年,公司将充分利用园区搭建的科技研发平台,与等国内知名纺织开展产学研合作,重点开发新型功能袜。对我们公司来说,前两年光厂房租金就可以节省150多万元。”张奇说道。
另据介绍,根据企业年度内设备的实际投资额,园区对企业还有设备奖励,企业投资额越大,得到奖励的比例越高。同时,入园企业还可以享受贷款贴息、厂房配套与股权投资、科技扶持、人才引进等优惠政策。
“沭阳智能针织产业园是、县政府重点打造的特色产业园。未来,我们将继续立足针织产业,突出,集全县、全区优势资源,按照‘未来针织靠智能,智能针织看沭阳’的发展定位,力争用5~10年时间,把产业园打造成百亿元级针织品生产基地。”谈及沭阳针织业未来的发展前景,石敬峰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