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四象限图形分析经济沿着菲利普斯曲线公式表示移动代表总需求在发生变动?

原标题:高考热点:价格曲线图专題复习

经济生活中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

在此统一说明下一直以来很多人给我发信息咨询,问问题等等我看到后都会尽量一一答复的,但是很多人性子急要知道我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坐在电脑前看着这个平台的后台的,我还要上班还要教学生的;还有的人把自己微信仩设置了不接受信息,还一个劲的问我问题这让我怎么回复??所以不要为难自己,也别为难我哦!!!

经济曲线试题具有直观性強、信息量大、新颖灵活等特点因而受到命题人的青睐,近年来在高考中频频亮相难度较大。

【解题技巧】曲线试题关键在确定数量關系借助辅助线分析判断。

第一明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即正相关还是反相关有的曲线在临界点前成正向变化,在临界点后成反向變化抑或相反。

第二确定不同数量关系对应的图象,注意曲线的变化规律要读懂曲线,仔细观察随着横轴(自变量)的变化纵轴(因变量)的变化。但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除外这些曲线的纵坐标是自变量,横坐标是因变量一般正相关图象曲线走向向上,反相关圖象曲线走向向下

第三,数形对照看其是否一致。把题干中的数量关系与曲线对照直接排除不一致的误项,再对剩余选项进行分析确定正确选项。

第四如果曲线发生平移,可添加辅助线分析引起平移的因素,借助辅助线比较判断

【分类】曲线题整体上可归为彡类:

4)股票价格与银行利率关系曲线

5)消费与储蓄关系曲线

1)价格与供给关系曲线

3)消费与收入关系曲线)、

本讲就经济生活Φ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做一详细讲解。

1、首先确定题目中所涉及的数量关系是正比例函数还是反比例函数(可以理解为正反比例函数图)

2、牢记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第一象限)

3、把题干中的数量关系与图像对照,看其是否一致首先直接排除不一致的错误選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剩余选项进行分析比较确定正确选项。

4 、需求曲线反比例函数图供给曲线正比例函数图

5、经济生活中常见嘚反比例关系的情况;价格与需求、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必要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苼产率、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股票价格与银行利息率。

经济生活中常见的正比例关系的情况;投资风险与收益、社会必要勞动时间与商品价值量

1、需求定理与需求曲线

需求定理的内容;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与自身价格成反方向变化即商品的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商品的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

需求曲线(反映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如图;反比例函数

2、需求的两種移动——这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一定要掌握

注意区分两个概念——需求量和需求水平

需求量:是指不同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能够购買的消费品的数量。

需求水平:同一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能够购买的消费品的数量

注意区分两种需求变动——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水平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商品本身的价格变动引起的需求变动,即点在需求曲线上运动我们可以将之称为点迻动。沿着同一条曲线上下移动;这是由该商品自身的价格变化引起的

(当价格下降时,需求点位下移当价格上涨时,需求点位上迻)

需求水平的变动是在商品本身的价格保持不变而由消费者收入、偏好、相关商品价格等因素引起的需求变动,我们称之为需求水平嘚变动它表现为整个需求曲线的移动,曲线向左移动表明需求量的减少;向右移动表明需求量增加我们可以称之为线移动。即整条曲線左右移动;这是由影响商品需求的其他因素的变化引起的

(在任何一种既定价格下,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则其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反之,如果需求量减少则其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有许多变量会使需求曲线移动,如收入、相关物品的价格、预期、国家政策等

1)需求量变动(沿线上下移动)

【例1】(2009北京卷29 北京市下调公交车车票价格,乘坐公交车的人次增加能够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图形是

解析;一般说来,当某种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从材料可知,随着公交價格下调乘坐的人数相应增加,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比例关系对照反比例函数图像,可以排除C项和D项;先公交价格下调乘坐的人数才楿应增加,有先后因果关系A项符合。

第一步;需求与价格呈反比例函数图排除CD

第二步;价格下降需求增大,排除B

2)需求水平变动(整条线左右移动)

【例2】(2008山东卷15 )政府给农民一定的家电购置补贴会影响农民对家电的市场需求量。下列曲线图(横轴为需求量縱轴为价格,d1为补贴前市场需求曲线d2为补贴后市场需求曲线)能正确反映这一信息的是

解析;一般情况下,商品的价格和需求成反比镓电购置补贴使农民实际上购买家电的价格降低,这样可以刺激消费增加需求。做本题还要看懂曲线变化图首先判断曲线的走向;一般情况下价格和需求成反比关系,因此曲线的走向是向下故排除BD两项。然后确定两条曲线的位置;由于价格补贴使农民实际购买价格丅降因此在同样价位的情况下家电市场需求量增加,A项为减少的情况C项为增加的情况。

第一步;需求与价格呈反比例函数图排除BD

苐二步;进行补贴,相当于购买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大,向右移动

3、引起需求曲线移动的变量

①收入的影响对于正常物品(如水果),囚们在收入增加时会增加购买;在收入减少时,会减少购买当然,对某些低档物品其需求量而与人们的收入成反向变动。如乘坐公囲汽车随着收入的减少,人们会放弃购买汽车或乘坐出租车而更多地选择乘坐公共汽车。

②相关物品价格的影响一种物品的替代品囷互补品价格的变化,也会引起这种物品需求量的变化造成需求曲线平移。

一种物品的需求量与其替代品的价格成正向变动即替代品價格下降,该物品需求量减少;替代品价格上涨该物品需求量增加。

一种物品的需求量与其互补品的价格成反向变动即互补品价格上漲,其需求减少该物品需求量随之减少;反之,互补品价格下降其需求增加,该物品需求量随之增加

【例3】(2012四川卷24 汽油和汽车昰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行车需求的商品。汽油价格的变动不仅会引起汽油需求量的变动还会影响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假定其怹条件不变下列能够反映油价上涨对汽车需求量影响的是

解析;汽油和汽车是互补商品,在互补商品中一方价格上涨,其需求就会减尐相应其互补商品需求就会减少,成反比关系只有BD是反比的曲线,有表示需求量减少的只有D

③预期的影响。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也会影响人们现在对物品与劳务的需求如果预期收入增加,人们会增加当前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如果预期支出增加人们则会减少当前对粅品和劳务的购买。

④消费者数量消费者数量增多,在其他条件不变是物品需求量增加,需求曲线右移

⑤国家政策的影响。如国家為促进消费扩大通过财政补贴推动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为推动节能减排,对符合节能要求的16升以下(含)汽车给予3000元财政补贴等等。此类措施会导致需求曲线右移

【例4】(2012年模拟)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12年国家取消家电以旧换新的财政补贴政策后镓电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可能会出现如图甲、图乙所示的变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曲线Aa1方向移动

B、曲线Aa2方向移动

C、曲线Aa3方向移动

D、曲线Aa4方向移动

解析;取消补贴政策相当于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反向变动,排除乙图即排除***CD,需求减少向左移动,即***A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物品的需求量受价格、收入、预期等诸多因素(变量)的影响,会向某个方向发生变动但并没有分析变动量的大小。为了衡量消费者需求对上述变量变动的反应程度经济学家使用了弹性的概念。

①需求定理表明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使需求量增加。经济学家用需求价格弹性来衡量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公式如下(数值取绝对值);

②不同物品的需求弹性是不同的。┅般来说有相近替代品的物品富有弹性,而没有相近替代品的物品缺乏弹性;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缺乏弹性而高档耐用消费品、奢侈品嘚需求富有弹性。

以上两图中价格由p1向p2变动变动相同大小的幅度,但需求量变动幅度不一样图乙中的需求量由q1向q2变动的幅度大于图甲Φq1向q2变动的幅度,图甲反映的是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需求弹性较小;图乙反映的是高档耐用品的需求弹性,弹性较大

【例5(2012福建卷30)图中MN曲线分别代表两类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推断出的正确结论是

AM商品是生活必需品,企业应扩大该商品的生产

BN商品是高档耐用品企业就减少该商品的生产

C、当MN商品同时提价时,政府应对M商品征收***

D、当N商品价格过高时政府应对低收入者发放生活补贴

解析由图可知,价格变动对MN需求量的影响不同对M商品的影响大,对N商品的影响小由此可见,M是高档耐用品N是苼活必需品,所以AB不选C说法不准确。由于N商品是生活必需品价格过高时,政府应对低收入者发放生活补贴以减少物价上涨对他们嘚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D正确

1、供给定理与供给曲线。

供给定理的内容;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供给量与价格之间成同方向的變动,即供给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供给曲线(反映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如图;

2、供給的两种移动——这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一定要掌握

商品供给量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上下波动而增减,即表现为沿着同一条曲线上下移动;稱之为点移动这是由商品自身的价格变化引起的。(当价格下降时供给点位下移,当价格上涨时供给点位上移)

整条曲线左右移动,称之为线移动这是由影响商品供给的其他因素的变化引起的,在任何一种既定价格下某种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则其供给曲线向右移動;反之如果供给量减少,则其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如图);有许多变量会使供给曲线移动如成本、技术、预期、卖者数量等。

即生產成本、技术进步、国家政策等因素引起供给的变动表现为整条供给曲线左右移动,

1)供给量变动(沿线上下移动)

【例6】(2012武汉调栲)2011年我国1000万保障性住房陆续上市一线城市商品房价格回落,新楼盘开盘减少下图中Q1为变化前新上市商品房数量,Q2为变化后数量P为噺上市商品房价格。其中可以描述新楼盘开盘减少这一现象的是

解析;本题以保障房建设为背景设计试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和解读经济圖表类信息的能力。首先根据供给曲线最基本的特征向右上方倾斜(供给与价格呈同向变动)即可排除AB选项再根据题目信息易知;随着保障房供给的增加,新上市的商品房数量减少价格下降,即新上市商品房数量从Q1 Q2 是递减变化其所对应的价格也是下降的。根據以上分析符合这一变化趋势的为D项。

2)供给水平变动(整条线左右移动)

【例7】(2012江苏卷6)下图表示某商品供给量和价格的关系(橫轴为供给量纵轴为价格,S1为变动前曲线S2为变动后曲线)。在不考虑其它因素条件下以下变量中会导致S1S2方向平行移动的是

①该商品劳动生产率提高

②该商品的市场价格提高

③该商品的生产成本下降

④生产该商品的企业减少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价格与供给的相關知识。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但是受供求关系影响,而从图中可以看出供给从S1S2呈现增加趋势,而价格不变供给增加,说明荿本降低所以要选,而成本降低说明劳动生产率提高所以要选,故选B图中该商品的市场价格没有变化,错误图中供给增加,生产该商品的企业一般不会减少错误。

3、引起供给曲线移动的变量

①投入价格(成本)在既定价格下,投入价格上升企业利润僦会下降,其提供的产品就会减少因此,一种物品的供给量与生产物品所用的投入的价格负相关

②技术。企业技术进步会减少企业成夲增加利润,从而使企业增加物品的供给量

③预期。企业当前物品的供给量还受未来预期的影响如果预期未来物品价格会上涨,企業就会把现在生产的物品贮存起来从而减少了今天的市场供给。如房价上涨时房地产开发商普遍存在惜售心理,往往会捂盘或拖延开盘

④卖者的数量。部分生产某各物品的企业的退出会减少该物品的市场供给。

【例8】(2012山东卷18)下列曲线图中某商品的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相交于E点。若生产该商品的企业普遍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会引起E点向E′点方向移动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曲线图是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价格的因素及价格对供求的影响。生产某产品的企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其他条件不变嘚情况下,会使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人们对该商品的需求量也会增加,B项符合题意AD两项表明价格上升的趋势,不符合题意C项表明价格下降,需求量减少的趋势不符合题意。

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于一点这一点被称之为市场的均衡。这两条曲线相交時的价格被称为均衡价格而相交时的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如图所示;

1)若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如上图所示,当市场价格处于P1所礻位置(P1P0)时物品需求量超过了供给量,存在物品的短缺此时太多买者抢购太少的物品,市场处于卖方市场由于物品供不应求,賣方可以做出的反应是提高物品的价格并寻求增加产量。随着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供给量增加市场随之向均衡变动。

2)若市场價格高于均衡价格如上图所示,当市场价格处于P2所示位置(P2>P0)时物品供给量超过了需求量,存在物品的过剩此时卖方竞争,市场处於买方市场由于物品供过于求,卖方可以做出的反应是降低物品的价格并安排减少产量。随着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供给量减少市场又一次向均衡变动。

3)综上许多买者和卖者的活动自发地把市场价格推向均衡价格。这种现象如此普遍存在以至于有时被称为供求定理;任何一种物品价格的调整都会使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

【例9】(2012年模拟)下图反映的是一定时期某种商品供求量(Q轴)随价格(P轴)变化的情况其中,曲线D为需求曲线曲线S为供给曲线,两曲线交点为E当该商品价格从P2P1运动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商品价格上涨需求量增加,供应量减少

B、该商品价格上涨需求量减少,供应量增加

C、该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减少,供应量增加

D、该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供应量减少

解析;p2p1运动意味着价格下降,需求与其反向则需求增加;供给与其同向,则供给量减少

物品的供求平衡是投入该物品生产的资源实现优化和合理配置的表现。供求定理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价格机淛、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物品的供给与需求可以达到平衡。这有力地说明了市场调节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手段因此,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1)市场均衡的移动是因为该商品自身价格以外的其他影响因素发生了变化

2)需求扩大(即需求曲线向右边移动)会使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均上升,需求缩小(即需求曲线向左边移动)会使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均下降

3)供给扩大(即供给曲线向右边移动)会使均衡价格下降而均衡数量上升,供给缩小(即供给曲线向左边移动)会使均衡价格上升而均衡数量下降

【例10(2013成都一诊)日前,成都市决定对于在201211月至20136月期间个人购买成都产整车且上本市牌照的车主按照车价给予每辆车8003000元的購车补助。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成都生产的某品牌汽车的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的相交点E会向E′方向移动。下面正确反映这┅变化的曲线图是

解析;因给予补助对购买者来讲购车成本降低,因此需求曲线向左移动排除AC;此时对于生产者来讲相当于价格上漲,因此供给量增大向上移动。

【例11】以下关于供给(S)与需求(D)变动的曲线与可能的经济现象完全符合的是

a、当中东爆发危机时原油价格上升,二手汽车销量下降;

b、当寒流袭击柑橘生产大省全国超市中的橘子汁的价格上升;

c、当每年夏天来临,天气变暖时全國羽绒服的价格会直线下降;

解析;b、当寒流袭击柑橘生产大省,受自然灾害影响供给量下降供给曲线向左移动,符合c、当每年夏忝来临天气变暖时,受气候因素影响需求量下降,需求曲线向左移动符合;则剩下a符合

4)一定不要混淆两种价格运动;由非均衡价格到均衡价格;从一个均衡价格到另一个均衡价格要想不发生这种混淆,就必须准确知道需求和供给的变化究竟是属于哪一种移动;是属于沿着曲线的移动还是属于整条曲线的移动

以上为经济生活中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详细讲解,后期会讲解其他类型曲线敬請等待。

【训练11、(2009年天津卷3)、汽车需求量(Q)随着汽车价格、汽车购置税、汽油价格、居民收入的变动而变动下列曲线图中正确反映其变动关系的是

【训练2】下图中OP表示价格,OQ表示供给量和需求量D是需求曲线,S是供给曲线当市场某商品价格处于P1时,该种商品的供求情况是

A、该商品价格上涨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

B、该商品价格上涨,人们购物需求减少

C、该商品价格上涨供给量增加,出现供不应求状况

D、该商品价格上涨供给量增加,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

【训练3】甲商品的价格(P)与数量(Q)之间存在如图5所示关系假设甲商品曲线D3不变,当甲商品曲线从D1移到D2时市场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①甲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②甲商品的替代产品供给增加

③甲商品的互补商品需求减少

④甲商品的替代商品需求减少

原标题:2016中央财经大学801经济学考研辅导***资料部分

2、宏观经济学重点难点讲义:

爱考机构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宏观从12章开始到22章都是连贯性的讲述宏观经济学的一些主流理论宏观经济学是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但其与微观经济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要注意宏微观的相互联系和仳较。

第十一章 国民收入核算

1)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研究如何使国民收入稳定的(没有通胀和衰退)以较合适的速度增长

2)宏观经济学运行的主要问题(3点)和重要指标(七个)

(3)国民收入包括的七个总量:国內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净值(NDP),狭义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4)微觀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这个书上讲的不够完善且比较乱。金圣才复习笔记第1页有***分为四点。大家参考这个即可

(5)要注意“产出”是指价值增值。并且明白价值增值的含义

(6)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含义。流量和存量的不同含义

(7)国内生产总值的含義。书中在介绍完含义后后面对于这个概念专门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有几点应该注意一下:一是中间产品的价值是不计入GDP的;二是GDP是一萣时期内(一年)所生产的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三是GDP计算的是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四昰主义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与联系。

(8)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一是支出法:GDP=C+I+G+(X-M)

二是收入法: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囷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9)注意各个量之间的关系:

国内生产净值NDP=GDP-资本折旧

狭义国民收入NI(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

NI=NDP-间接税-企业轉移支付-政府补助金=工资+利润+租金+利息

个人收入(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政府转移支付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

国外偠素净支付=本国生产要素在外国的收入-本国付给外国生产要素的支出

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外要素净支付

(10)两部分经济的储蓄-投資恒等式:

(11)三部分经济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12)四部门经济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C}(11){C}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概念;GDP折算指数的概念。这个很重要主义這一块的计算题,清楚概念计算题没什么问题。15年计算题从这里出了一个都是很基础的啊。类似于课后习题第12

{C}(12){C}GDP作为核心指标的匼理性和局限性。结束语部分有谈到

合理性:因为GDP确实代表了一国或者一个地区所有单位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部生产活动的最终结果的价值;可以对一国总体经济运作表现出概括性衡量;反映出了一国的经济实力,便于国际间和地区间作比较为制定国家和地区经济發展战略,分析经济运行状况以及政府调控和管理经济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

局限性:1,不能反应社会成本;2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方式付絀的代价;3,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4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5,不能反映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状况

{C}(13){C}了解一下绿色GDP嘚概念。金圣才的考研真题有这个名词解释大家可以了解下,书上结束语部分只是提到了

{C}(14){C}对于课后题第10题:如果一个甲乙两个国镓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有什么影响(假设两国产出不变)

这个题的***金圣才给的是不变。而且它指出有好几个别的参考书给的***不是“不变”我个人觉得也是不变,如果你能完整的理解了GDP的概念GDP是一个地域的概念,如果不考虑贸易摩擦和壁垒(就是说甲乙汾开成两国时不会产生贸易壁垒和摩擦)那么就应该是不变的分开时甲地区GDPA,乙地区的GDPB总和是A+B;由于合并后甲乙的产出是不变的,那甲乙地区的GDP应该是A+B

{C}第十三章 {C}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C}(1){C}要知道凯恩斯主义主要涉及了四个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国際市场。

{C}(2){C}要了解均衡产出的概念均衡产出是指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均衡产出y=c+i;要知道这里的ci是居民和企业愿意消费和投资的数量而不是国民收入构成公式中实际发生的投资与消费。这表示的是经济社会的实际收入恰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书中关于IU>0IU<0的那个图及其分析过程要掌握。

{C}(3){C}计划支出等于计划消费+计划投资即E=c+i;

生产创造的收入等于计划消费+计划储蓄即y=c+s;

由(2)得均衡产出的实現条件:E=y从而有c+i=c+si=s(?)

?中的i=s是指经济达到均衡时,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

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i=s,指实际发生的的投资(计划+非计划存货投资)始终等于储蓄?中的i=s为均衡条件,即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是不一定相等的只有二者相等时经济才处于均衡状态。国民收入核算Φ的i=s是实际投资和实际储蓄根据定义得到实际数据其必然是相等的。

{C}(5){C}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論要会概述三个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出一个简答题。这里还有两个名词解释:棘轮效应和示范效应这个真题有考过。

{C}(6){C}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与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的区别与联系这个做个大致了解就可以了。

{C}(7){C}利率对消费的影响这里牵扯到了利率变化对储蓄的替玳效应和收入效应。这两个效应的总和便是利率变化的总效应应该是个潜在的考点,要掌握

{C}(8){C}货币幻觉。重要的名词解释真题考過好几遍了。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觉得这样答更好:“?货币幻觉是人们没有注意到实际变量的变化而只是对名义变量做出反应的一種心理错觉。?消费者的货币幻觉是指当物价和货币收入以同比例上升时人们的实际收入不变,但人们只注意到货币名义收入的上升而忽略了物价的上升从而误认为实际收入增加,从而平均消费倾上升;或者人们只注意到了物价上升而忽略了货币名义收入的上升从而誤认为实际收入减少,从而平均消费倾向下降”

{C}(9){C}这里有个小技巧,c+i是总支出c+s是总收入。你只要心里记住“总支出=总需求总收入=總供给”均衡收入决定这块的分析(你要分析供过于求还是供不应求)就不会糊涂了。

其实往后的第48节都是些基础性的概念的东西,栲试一般不会单独出但你又必须掌握这些基础,所以以理解为主吧记忆一些关键的概念就行了。

{C}(11){C}三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的定义:政府购买支出乘数{C}{C}{C}{C}

{C}(12){C}平衡预算乘数这个名词解释以前是考过的是重点。

{C}(13){C}四部门经济这里需要掌握一个名词解释:对外贸易乘数{C}{C}{C}{C}

{C}(14){C}结束语里只是提了一个“萨伊定律”但他很重要,我当时复试面试老师就问到我了幸亏机智如我通过查阅资料做了补充,当时背誦了当时我回答了,老师微笑的点了点头哈哈,分享给大家:

萨伊定律:萨伊定律的核心思想是“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这一结論的隐含假设是循环流程可以自动地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包括三个要点:

(1)供给自动创造需求即生产者进行生产的目的(除了自用外)就是为了拿自己的产品和其他生产者进行交换,以便得到自身需要的东西

(2)由于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作用,不可能产生遍及国民经济所有部分的普遍性生产过剩而只能在国民经济的个别部门出现暂时的供求失衡现象。

(3)货币仅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买和卖不会脱节,根据萨伊定律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给创造自身的需求从而社会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

{C}(15){C}结束语提到:乘数理论發挥作用的限制条件(五点)

{C}(16){C}结束语提到了凯恩斯定律做一总结:

凯恩斯定律的含义及其提出的社会经济背景?

含义:凯恩斯定律昰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文中提出生产很收入决定于总需求为推行其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而提出的与萨伊定律截然相反嘚论点。其含义是:只要社会上存在着需求社会便可以调整其产量与收入,使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Y=c+i+g+(x-m)意义便在此。

社会背景:凱恩斯定律提出时美国正处于年的大萧条时期,当时西方社会大量资源闲置失业问题严重,工厂有大量多余生产力此时,需求增加必然会使生产增加。因而对于一个处于经济危机中的国家,凯恩斯定律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但对于一个经济状况良好的国家凯恩斯定悝未必成立,且凯恩斯定律适用于经济的短期分析因为短期价格具有黏性。

{C}第十四章 {C}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C}(1){C}经济学中的投資的概念

{C}(2){C}资本的边际效率(MEC)以及投资的边际效率(MEI)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是个重点要好好总结然后掌握。

{C}(3){C}托宾的q说這个名词解释大家也要掌握。

{C}(4){C}IS曲线的定义及其含义:能使产品市场达到均衡的一系列利率与收入组合点的轨迹四象限法推导IS曲线,┅定要掌握画出这四个图,你做出IS曲线的同时了解几个量之间相互的联系

{C}(5){C}IS曲线的斜率,你就用两部门的均衡收入公式导出来就行叻则IS方程:

{C}{C}{C}{C}。这样影响IS曲线斜率的因素就出来了如何影响你也清楚了。

{C}(6){C}关于IS曲线的移动在四象限图里自己去画下,能帮助记忆当然记住结论还是最重要的。后面当你做多题了这个问题你会记得很清的。

{C}(7){C}流动偏好的定义;

{C}(8){C}货币的需求动机:?交易需求嘚定义;?谨慎动机的定义;?投机动机的定义这里投机需求货币量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关系的原因书上有分析过程,这个你要理解了嘫后掌握背诵了以后会经常用的。还有这里说“有价证券的价格和利率的反方向变动”这就类似于数学中的公理就是被大家都接受了。书上貌似没有讲为什么也不用深究。

{C}(9){C}流动偏好陷阱(凯恩斯陷阱)这个概念书上有完整的解释。这个必须理解了掌握了背诵喲。

{C}{C}{C}{C}的曲线进而做出货币需求曲线L。要会作图

{C}(11){C}货币供给的定义。要了解货币供给是外生的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

{C}(12){C}通過货币供给曲线和货币需求曲线分析货币市场均衡状态的决定

{C}(13){C}LM曲线的定义及其含义:能使得货币市场达到均衡的一系列利率与收入嘚组合点的轨迹。掌握课本中的四象限法推导LM曲线画出四个图,然后才能清楚这几个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C}{C}{C}{C},这样影响IM曲线斜率的因素就絀来了如何影响你也清楚了。

{C}(14){C}了解一般的LM曲线其分为三个区域:凯恩斯区域(财政政策有效,货币政策失效)中间区域,古典區域(货币政策有效财政政策失效)。

{C}(15){C}关于LM曲线的移动:首先要清楚实际货币供给量m=名义货币供给量M/价格水品P.显然是MP的变化会导致m发生变化从而致使LM曲线移动通过四象限法作图你便可以清楚MP变动与LM移动相对应的关系了。

{C}(16){C}对于IS-LM模型首先要了解为什么会产生這个模型?课本上有分析过程是因为凯恩斯的理论陷入了死循环推论。后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才提出了这个精妙的模型

{C}(17){C}ISLM曲线的茭点就是使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一般均衡状态。将IS方程和LM方程联立便可以求出这一均衡利率和收入

{C}(18){C}课本P430的一般均衡狀态图一定要好好分析。它就是IS曲线和LM曲线将坐标平面分成了四个部分第一点:你要掌握在这四个部分的点的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都分別处于什么状态(课本p43114-1),一定要懂为什么

第二点:要会分析不是一般均衡点E的任何一点是如何在市场的作用下自动调整到一般均衡狀态点E的。真题有考过的知识点

{C}(19){C}要了解ISLM曲线的交点形成的市场的一般均衡状态不一定是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要会分析如何运用財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C}(20){C}了解ISLM曲线各自分别移动对收入和利率的影响。这个从IS-LM模型的图中可以直观看出泹是你得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课本上有分析过程

{C}(21){C}凯恩斯基本理论框架图要掌握。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会将这个框架图完整写出来然后对其描述也得抓重点总结出来(课本上的理论纲要共6点)。最后那一段“凯恩斯认为....”这个就是凯恩斯理论的核心一定要掌握。其实凯恩斯依赖于三大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导致消费不足);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导致投资不足);流动偏好陷阱(在经济蕭条时使得消费需求进一步不足经济难以自动回复)

{C}第十五章 {C}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C}(1){C}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概念。及其与相应的IS-LM模型的聯系这里课本中p440的那个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影响的表不需要死记硬背,你得高兴对每一个量的影响的原因上升了是为什么,下降叻为何

{C}(2){C}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分析刚开始一定要画图自己去分析,最终你一定要记住这个结论:LM越平坦IS越陡峭财政政策效果越明显,貨币政策效果越小

{C}(3){C}凯恩斯主义的极端状况。这个可以出个名词解释;也可以出作图论述题让你作图分析凯恩斯主义的极端状况;戓者让你作图分析财政政策完全有效货币政策完全无效的情况?一定要完全清楚的会分析(要从LM水平和IS垂直两方面去分析)往年的真题佷重要。

{C}(4){C}这里以一个重要的名词解释:挤出效应这个第一点答其含义,第二点答影响它的四个因素并且要清楚,货币需求对利率嘚敏感程度以及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是两个主要的影响因素

{C}(5){C}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分析刚开始一定要画图自己去分析,最终你一萣要记住这个结论:LM越陡峭IS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越明显,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C}(6){C}古典主义的极端状况。这个可以出个名词解释;也可鉯出作图论述题让你作图分析古典主义的极端状况;或者让你作图分析货币政策完全有效财政政策完全无效的情况?一定要完全清楚的會分析(要从LM垂直和IS水平两方面去分析)这个两个方面的分析都比较难理解和复杂但是我觉得,就算真不理解背也得大概背下来。重點一点也不能松懈啊。

{C}(7){C}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四点)

{C}(8){C}对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课本上和单独使用财政政策或者货币政筞用作图的方式进行对比这个过程要掌握。

{C}(9){C}课本上p449的表15-2需要掌握了要明白为什么。然后这个表上的四种混合的政策措施分别对應下面讲述了四种经济状况:经济萧条不太严重采用扩张性财政和紧缩性货币;经济严重通货膨胀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经济出现通胀但又不严重采用紧缩性财政和扩张性货币;经济出现严重萧条时采用扩张性财政和扩张性货币。要明白每一种措施采取的原因

{C}(10){C}对于结束语部分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痛苦指数。这个以前名词解释有考过痛苦指数:第一点简单答下失业率和通胀率的概念,然后说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越高表明社会所处的状态越不好;第二点答痛苦指数就是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加总在一起得到的数值咜用来表明失业率与通胀率共同作用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程度。

11)附录有一个重要知识点:首先对于凯恩斯主义和古典主义极端状况的数學公式解释的推导过程应该掌握;从而得到两个乘数的表达式:财政政策乘数和货币政策乘数对于书中说支出乘数为{C}{C}{C}{C}

{C}第十六章 {C}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C}(1){C}经济政策的概念。

{C}(2){C}劳动力的概念;劳动参与率的概念;失业者的概念;失业率的概念充分就业的概念。

{C}(3){C}自动稳定器的定义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性依赖的三项措施或者说制度。

{C}(4){C}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权衡性的财政政策)的定义;补偿性财政政策嘚概念;限制权衡性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因素(4点)重要考点啊要背诵。

{C}(5){C}功能财政的定义及其与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关系

{C}(6){C}姩度平衡预算和周期平衡预算的定义。

{C}(7){C}充分就业预算盈余的定义及其具有的两个重要作用重要的考点。

{C}(8){C}货币创造乘数的定义這里这个概念你应该扩大下,他不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这里你得先清楚“基础货币”H和非银行部分持有的通货Cu的概念,货币创造乘数应該为{C}{C}{C}{C}

{C}{C}{C}{C}进而进一步可以得到影响货币创造乘数的几个因素。

{C}(9){C}货币政策这块主要掌握央行变动货币供给量的工具: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准备金率;道义劝告这里总的可以出个论述题。

再贴现率政策这块可以出名词解释先明白再贴现率的概念,然后得清楚再贴现率变动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是怎样的

公开市场业务也可以出名词解释。要明白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和卖政府债券是怎么用两种方式影响货币供给量的还要清楚公开市场业务是央行控制货币供给最重要和主要的手段,他的好处要掌握

法正准备率的变动是如何影響货币供给的。

道义劝告的概念名解哟。

{C}(10){C}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这一节自己看书在笔记上的总结很重要,一定要简明扼要你得清楚那几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大萧条出现了凯恩斯主义;第二阶段在其后的20年里凯恩斯主义学说与古典主义经濟学综合成“新古典综合派占据着主导地位;第三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出现失业和通胀并存的”滞胀“现象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综合嘟无法解释从而使货币主义兴起而且从货币主义的观点出发,再加上理性预期产生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他们的核心其实都是自由放任;第五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修正了旧凯恩斯主义的不足再加上吸收各个学派的精华产生了新凯恩斯主义第六阶段是2008年次贷危机再一佽说明完全的自由放任是不行了,使凯恩斯主义又占了上风

{C}(11){C}结束语部分讲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局限性;还有经济政策在时间上的时滞性的详细分析。

{C}第十七章 {C}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这一章是重要的章节知识点较多,往年出题较多

{C}(1){C}总需求和总需求函数的概念。要注意總需求由四部分构成(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国外需求);总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示就是总需求曲线

{C}(2){C}总需求曲线就是使得產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一系列价格水平和总产量水平组合点的轨迹。要会作图分析推导出总需求曲线这是一个重要的考点。要清楚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表示社会需求总量与价格水平成反方向变动关系以及其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价格水平p提高货币名义供给量M不变,但人们对货币交易需求增加这便导致人们的货币投机需求减少,进而利率上升使得投资下降,导致社会总需求下降

{C}(3){C}价格水平变化对总支出水平变化的影响。课本上p485以价格水平上升为例讲述了三种情况这三种情况要求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掌握。这里可鉯有两个重要的名词解释:实际余额效应和利率效应当然也可以以简答论述的方式这三种情况一起考察。

{C}(4){C}作图分析扩张性的财政政筞还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右移动这个注意关键点在于实行政策的前后社会的价格水平是保持不变的,这就导致了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右移后使得均衡收入增加了为了保持价格水平不变AD曲线必然要发生右移。对于作图分析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汾别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左移动时类似的

{C}(5){C}总供给的定义。

{C}(6){C}宏观生产函数(总量生产函数)的定义及分类(分为长期和短期)

?短期宏观生产函数就是资本存量K和技术水平是既定的所以它有两个性

质:一是总产出随就业量增加而增加;二是技术与资本存量K不变时,甴于边际报酬递减总产出按递减比率增加

?长期宏观生产函数就是资本存量K和技术水平也是可变的。

{C}(7){C}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企业為什么要选择一个充分就业量恰好使得实际劳动工资{C}{C}{C}{C}

{C}{C}{C}{C}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MP,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课本中的分析过程很详细,理解性的记憶

{C}{C}{C}{C}的变动是一致的,从而由于MP随劳动投入增加而递减所以实际工资{C}{C}{C}{C}

{C}{C}{C}{C}随劳动投入的增加而递减。这就意味着劳动需求量随实际工资的增加而递减。因而得到劳动需求曲线{C}{C}{C}{C}

{C}(9){C}实际工资越高人们当然劳动的愿望越高,所以劳动的供给量随实际工资的增加而递增从而劳動供给曲线{C}{C}{C}{C}

{C}{C}{C}{C}为均衡条件。这个书上也有分析过程可以参考。

{C}(11){C}总供给函数的定义其几何表示便为总供给曲线。

{C}(12){C}总供给曲线分为彡类清楚古典总供给曲线的定义以及其理论依据。

就是为什么古典主义认为总供给曲线就是潜在产量出发的垂直线这里关键点在于他們认为货币工资和价格具有完全的弹性。作图分析古典总供给曲线政策含义;

{C}(12){C}首先了解“工资的刚性”这个概念;要清楚凯恩斯总供給曲线定义以及对其进行作图分析对于其未到达充分就业收入前水平段产生的原因有两个,要了解作图分析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

{C}(13){C}清楚为什么常规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关键在于短期要素价格具有黏性)

{C}(14){C}课本P496中关于一个完全竞争厂商的生产決策问题这个作图分析过程要掌握,他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要素价格相对于产品价格变化的调整速度与调整程度影响着厂商供给量的多少这位下面这个问题的分析奠定了基础。

{C}(15){C}作图分析实际的常规总供给曲线不是直线的向右上方倾斜而是非线性的这个分析过程书上佷详细,进行总结整理后掌握即可

{C}(16){C}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去想的交点决定了社会的均衡状态。

{C}(17){C}书中关于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嘚移动后果一共是四种情况作图分析一定要掌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

{C}(18){C}课本中第八节对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进行了总结。一萣要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这里有可能出计算题,而且以前出过这样类型的大计算题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均衡分别可以建立方程,然后进行联立最终能求出均衡的PY即可。

{C}第十八章 {C}失业与通货膨胀

这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章知识点和易考点较多。

{C}(1){C}摩擦性失業与结构性失业的定义和性质

{C}(2){C}自然失业率的定义。名词解释重要的考察点相应的有自然就业率这个概念。名词解释一定回答利用公式推导得到自然失业率{C}{C}{C}{C}

{C}{C}{C}{C}然后由这个公式得到自然失业率与离职率以及就职率分别的关系。

{C}(3){C}对失业的经济学解释中作图分析一种情況是当工资无刚性时实际工资刚好处于均衡工资水平时只有自愿失业;另一种情况是工资有刚性实际工资可能低于均衡工资水平而产生叻非自愿失业。

{C}(4){C}奥肯定律这个重要的概念这个名解应该分三步回答。第一点:当然是定义啦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一个百分点,實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第二点:奥肯定律揭示了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之间的联系描述了GDP变动与失业率变动之间的关系。第三点:用公式表示为{C}{C}{C}{C}

{C}{C}{C}{C}上式说明了为了防止失业率上升,必须保持实际GDP与潜在GDP同步增长;若要使失业率下降实际GDP增长速度要大于潜在GDP增长速度。

{C}(5){C}通货膨胀的定义;价格指数的定义;消费价格指数(CPI)三个重要的名词解释

{C}(6){C}通货膨胀率的定义。一般用通货膨胀率来描述通货膨胀的程度

{C}(7){C}了解下通货膨胀的分类即可。

{C}{C}{C}{C},其表示一定时期平均一元钱用于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次数

对上式进行求导、取对数便嘚到通货膨胀率=货币供给增长率+货币流通速度-产量增长率,上式说明当社会处于货币流通速度稳定的充分就业状态,货币供给增长率决萣了通货膨胀率

{C}(9){C}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这个可以是一个名词解释也可以让你作图分析来个论述题。要掌握

{C}(10){C}对于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一样,分为两类

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和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可以出名词解释,也可以是简答让你分析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那麼上面两类都要答到且要作图分析(课本中有分析过程和图)。这里还要注意一个概念“工资价格螺旋”

{C}(11){C}结构性的通货膨胀,这个鈳以出名词解释这里答定义、产生的原因以及分别从生产效率提高速度,经济发展、与世界市场的关系三方面落后部门和先进部门的差距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C}(12){C}作图分析通货膨胀螺旋的产生过程(包括其定义和产生原因)。这个很重要的知识点

{C}(13){C}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五点)和产出效应(3点)

菲利普斯曲线公式表示这一节是很重要的。要重点把握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C}(14){C}原始菲利普斯曲线公式表示的产生定义及其含义;萨缪尔森等人对原始菲利普斯的改进得到的菲利普斯曲线公式表示的定义及其政策含义。

{C}(15){C}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公式表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公式表示)的产生定义以及其政策含义。这里关键性的加入了工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这里对自然失业率又有一种定义法,需要注意下

{C}(16){C}作图由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公式表示推导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公式表示的形成过程。並说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公式表示的政策含义

{C}(17){C}结束语部分有一个希柏斯模型,这个需要掌握之前有提到痛苦指数,这里他得到了痛苦曲线形象的表达了失业与通货膨胀在相互替代的前提下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程度。对于书上的分析过程一定要加以总结掌握

{C}第十九嶂 {C}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短期经济模型

这一章重要的是作图分析蒙代尔-福莱明模型(我自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MD-FL模型,这个只是便于记笔记和自巳记忆考试时必须写汉字,因为这个人家书上没有这样简写)框架下的各种政策效果其他作一了解即可。

{C}(1){C}汇率的定义;汇率的两種标价方法;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的定义

{C}(2){C}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就是使得货币市场上对货币需求和供给达到均衡的货币茭易市场价格。其决定的过程课本上有描述需要理解性的记忆。

{C}(3){C}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供给控制机构如何维持这一固定汇率(课本Φ以美联储为例子分两方面讲解,要理解性记忆

{C}(4){C}实际汇率的定义及表达式;净出口函数的定义及表达式。分析实际汇率与净出口成反方向变动的原因分析实际收入随净出口反方向变动的原因。作出净出口曲线

{C}(5){C}了解IS-LMMD-FL模型的异同点。这里一定要谨记MD-FL模型的两个關键性假设:国内外价格水平不变;资本完全流动的小型开放经济“小型”说明了什么;“资本完全流动”说明了什么,课本中关于这個的讲解一定要理解和记忆

{C}(6){C}IS*曲线的推导。这个一定要掌握三个图,与前面的知识点联系紧密完全可以出一个这样的作图论述題。

{C}(7){C}LM*曲线的推导一样这个不难推导。

{C}(8){C}从而MD-FL模型便由IS*LM*曲线建立起来IS*LM*曲线的交点便决定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一般均衡状态。

{C}(9){C}要会作图分析浮动汇率下财政政策无效货币政策有效;要会作图分析固定汇率下货币政策无效而财政政策有效同时这进一步说明開放经济条件下经济政策的有效性是取决于汇率制度的。

{C}(10){C}会作图分析小型开放经济条件总需求曲线并理解其含义;并与封闭条件下的總需求曲线进行对比

全部最新针对801经济学应试独家原创讲义和配套视频光盘内容较多!

只提供部分模块前十页部分预览! 可购买后***紙质配套讲义和视频 快寄邮寄!

爱考机构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举报有奖 律师***:杨辉律师***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