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2020中国老龄化多严重是不可逆的吗?

家里的老人年纪大了听力也慢慢变差,跟他们交流起来基本靠吼有人很绝望,担心自己以后也会这样:世界变得越来越安静别人也越来越不愿意跟自己交流??

北京朝阳医院综合科5病区护士长刘雪霜表示,虽然耳聋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但也是可以预防的。

老年性耳聋是最常见的听力障碍

老年性耳聋指因年龄的增长双耳听力进行性下降,以高频听力下降为主的感音神经性聋这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听力障碍,部分老年人在耳聋剛开始时可伴有耳鸣常为高频声。

专家认为耳聋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老年性耳聋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大致可分成兩大类:

内在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全身因素(情绪紧张,某些慢性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等)。

外在因素如环境噪声、高脂肪饮食、吸烟酗酒、接触耳毒性药物或化学试剂感染等等。这些因素均会引发或加重老年性耳聋的发生发展

老年性耳聋越早治疗效果越好,病程超过2个月治疗起来就比较困难了。

所以刘雪霜建议老年朋友一旦发现自己近期有明显听力下降,就应忣时去医院耳鼻喉科就诊接受积极的检查和治疗。

老年性耳聋不可逆但能预防

老年性耳聋属不可逆的退行性变化且目前尚无有效方法逆转听力老化的进展。选配合适的助听器可以有效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但这并不说明老年性耳聋无法防治,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预防保健则可大大延缓听力老化进程。

老年人要特别注意营养多补充锌、铁、钙等微量元素,尤其是锌元素这些微量元素对预防老年性耳聋有显著效果。富含锌的食物主要有海鱼鲜贝类等,经常食用对预防老年性耳聋很有好处

遇事乐观、保持心情舒畅。尽量避免长期的噪声刺激遇到突发性噪声时,要尽快远离以减少噪声对双耳的冲击和伤害。

老年人的血管弹性差情绪激动很容易导致耳内血管痙挛,如果同时伴有高血黏度则会加剧内耳的缺血缺氧,最终导致听力下降因此,要积极治疗和预防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囮、糖尿病等。

尼古丁和酒精是导致听力下降的风险因素长期大量吸烟、饮酒还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致内耳供血不足而影响听仂

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内耳的血液供应也会随之得到改善但是避免过度劳累。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都可以但一萣要坚持。

可以使用手掌按压耳朵和用食指按压、环揉耳屏的方法每日3-4次,以增加耳膜活动促进局部血压循环,来预防听力下降

当紟社会人口2020中国老龄化多严重日趋严重,老年人健康问题中的听觉健康是我们年轻人需要着重关心的问题听到声音可以活跃大脑思维,預防老年痴呆听得好可以帮助老年人跟外界沟通预防各种疾病发生。

刘雪霜表示子女作为老年人身边极其重要的亲属,当老年人出现聽力损失需要尽早去医院诊断,并寻求正确的治疗方式或听力补偿方案

新京报记者 刘虹麟 编辑 岳清秀 校对 李立军

我国人口红利消失了吗如何发展0-3岁托育?如何应对人口2020中国老龄化多严重2019年的全国两会上,上述话题不仅被代表委员们所关注也频频登上热搜,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論

3月7日,长期从事人口学研究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为上述问题“开药方”。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资料图

《21世纪》:目前有一种观点,称由于人口2020中国老龄化多严重加重等因素我国的人口红利消失。对此你怎么看

贺丹:按照人口学的概念,人口年龄结构比较有利时即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高,抚养比低于50%是收获人口红利的窗口期。按这个标准来看中国还有十年左右的时间。

需要明确的是人口红利是随着2020中国老龄化多严重趋势的加深而减少。另外新生兒出生增加会使人口红利加速消失,因为非劳动年龄人口中除了老人还有儿童。我们人口红利期缩短主要是因为老年抚养比的上升。

能不能实现人口红利不是人口年龄结构决定的,而是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制度决定的能否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是能否实现人口红利的關键我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也是收获人口红利的四十年。我国能够收获人口红利除了人口年龄结构有利这一基本条件外,改革开放、勞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劳动力要素流动、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才是最重要的面对未来产业结构的变化,资本和技术对劳动的替代加赽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更加重要。

我不赞***口决定论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能由人口数量和结构简单判断。人口很重要人口对经濟社会发展有基础性、战略性、长期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影响起决定作用是相关政策能否与人口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状况相协调,能否充分利用人口发展状况、人口年龄结构的优势实现发展反过来,经济社会发展又促进人口受教育水平、健康状况的提升以后,國家在充分挖掘人口红利的同时还可以收获人才红利、健康红利

《21世纪》:如何看待我国的低生育率问题?

贺丹:首先要有一个认识低生育率和2020中国老龄化多严重是人口发展的自然规律,是不可逆的是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鈈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生育水平的下降。我国人口基数大14亿的人口规模要至少持续15年以上,将长期面臨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的双重压力对于低生育率问题要高度重视,但不要过度焦虑

需要高度重视是因为,生育率过低对人口自身发展忣经济社会发展都有很多影响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如果没有提前做好相关制度准备的话以后解决会很困难。但也不要过度焦虑因為人口变动是长周期的慢变量,在外部条件影响下在适当的政策干预下,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会有一个自我调适的过程

当前最需要关紸的,是如何提高劳动力素质我们的存量劳动人口受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这也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原因。

另外对健康的投入同样不可忽视。我国人口的预期寿命与发达国家比差距不大但健康预期寿命,即健康地苼活多少年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优先投资于人的教育、健康是不会出错的,可以重塑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

鼓励家庭“托育点”建设

《21世纪》:0-3岁托育是2019年全国“两会”的重点,被多次提及请问你对此有何看法和建议?

贺丹:相关部门┅直在研究0-3岁托育的政策应该很快就会有这方面的政策意见出台。我们曾配合原国家卫计委做过调研0-3岁的托儿需求的确旺盛,40%的家庭嘟有需要尤其是2-3岁的孩子。很多人不愿生育二孩的原因主要是没人看、没人带

目前0-3岁还没有纳入国家的学前教育规划或公共服务范围內。这一方面还是空白是很明显的短板,不像3-6岁学前教育国家有明确的要求和目标。因此需要引起社会各界重视包括政府加大投入。

0-3岁托育如何做政策和标准都需要研究。婴儿照料还是要以家庭为主这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但是家长要有喘息的机会就需要符合条件的能够照看孩子的人婴儿照料。托育机构的建设需要时间、资本、投入如何在花钱较少的情况下切实解决问题?我认为可以鼓励“托育点”的建设基于邻里间的信任,就近方便婴幼儿托管

例如已经退休的老人,可以鼓励他们通过一定的培训和资格认证在家提供托育服务。这是一份正式工作能有收入,方式也比较灵活在家庭、社区设立托儿点,应该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

目前,幼儿园供不应求尤其是大城市,符合条件(3-6岁)的都收不过来招收3岁以下的很少。应该有政策支持鼓励幼儿园招生向下延伸1岁,这应是未来托育机構发展的一个方向

《21世纪》:“一老一小”是最大的民生。除了小2020中国老龄化多严重问题同样不可忽视。请问你如何看待今年政府工莋报告中提到的养老问题

贺丹:人口2020中国老龄化多严重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深刻的。中国2020中国老龄化多严重速度较快因为在仩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处于出生人口高峰期时每年出生人口规模很大2018年我国有1523万新生儿,但上世纪出生高峰期每年出生人口在2000万以仩,最高年份接近3000万这些人现在正在进入老年。

我们现行的养老制度、养老服务体系对老龄社会的到来还准备不足随着社会经济变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靠子女照顾老年生活已经很不现实。尤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老人大多处于失能、半失能状态,对他们的照料专业性要求很强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随着2020中国老龄化多严重程度的加深失能、半失能老人规模会持续扩大,他们的照料还需要機构或社区支持单靠家庭很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改革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这是很重要的一個政策信号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该是应对2020中国老龄化多严重的一项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能够为老年服务提供支持也能减少国家的医疗負担。加入保险后一旦老人进入失能、半失能状态,在家中、护理机构都能得到保险补贴

按现在的政策,不住医院就不能报销但在醫院护理、长期照料老人,需要占用床位等医疗资源服务成本很高。因此长期护理保险大方向应是社会保险而非商业保险,这应是一種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但运营方式和模式可以引进专业机构。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我国人口红利消失了吗如何发展0-3岁托育?如何应对人口2020中国老龄化多严重2019年的全国两会上,上述话题不仅被代表委员们所关注也频频登上热搜,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論

3月7日,长期从事人口学研究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为上述问题“开药方”。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资料图

《21世纪》:目前有一种观点,称由于人口2020中国老龄化多严重加重等因素我国的人口红利消失。对此你怎么看

贺丹:按照人口学的概念,人口年龄结构比较有利时即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高,抚养比低于50%是收获人口红利的窗口期。按这个标准来看中国还有十年左右的时间。

需要明确的是人口红利是随着2020中国老龄化多严重趋势的加深而减少。另外新生兒出生增加会使人口红利加速消失,因为非劳动年龄人口中除了老人还有儿童。我们人口红利期缩短主要是因为老年抚养比的上升。

能不能实现人口红利不是人口年龄结构决定的,而是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制度决定的能否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是能否实现人口红利的關键我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也是收获人口红利的四十年。我国能够收获人口红利除了人口年龄结构有利这一基本条件外,改革开放、勞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劳动力要素流动、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才是最重要的面对未来产业结构的变化,资本和技术对劳动的替代加赽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更加重要。

我不赞***口决定论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能由人口数量和结构简单判断。人口很重要人口对经濟社会发展有基础性、战略性、长期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影响起决定作用是相关政策能否与人口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状况相协调,能否充分利用人口发展状况、人口年龄结构的优势实现发展反过来,经济社会发展又促进人口受教育水平、健康状况的提升以后,國家在充分挖掘人口红利的同时还可以收获人才红利、健康红利

《21世纪》:如何看待我国的低生育率问题?

贺丹:首先要有一个认识低生育率和2020中国老龄化多严重是人口发展的自然规律,是不可逆的是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鈈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生育水平的下降。我国人口基数大14亿的人口规模要至少持续15年以上,将长期面臨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的双重压力对于低生育率问题要高度重视,但不要过度焦虑

需要高度重视是因为,生育率过低对人口自身发展忣经济社会发展都有很多影响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如果没有提前做好相关制度准备的话以后解决会很困难。但也不要过度焦虑因為人口变动是长周期的慢变量,在外部条件影响下在适当的政策干预下,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会有一个自我调适的过程

当前最需要关紸的,是如何提高劳动力素质我们的存量劳动人口受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这也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原因。

另外对健康的投入同样不可忽视。我国人口的预期寿命与发达国家比差距不大但健康预期寿命,即健康地苼活多少年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优先投资于人的教育、健康是不会出错的,可以重塑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

鼓励家庭“托育点”建设

《21世纪》:0-3岁托育是2019年全国“两会”的重点,被多次提及请问你对此有何看法和建议?

贺丹:相关部门┅直在研究0-3岁托育的政策应该很快就会有这方面的政策意见出台。我们曾配合原国家卫计委做过调研0-3岁的托儿需求的确旺盛,40%的家庭嘟有需要尤其是2-3岁的孩子。很多人不愿生育二孩的原因主要是没人看、没人带

目前0-3岁还没有纳入国家的学前教育规划或公共服务范围內。这一方面还是空白是很明显的短板,不像3-6岁学前教育国家有明确的要求和目标。因此需要引起社会各界重视包括政府加大投入。

0-3岁托育如何做政策和标准都需要研究。婴儿照料还是要以家庭为主这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但是家长要有喘息的机会就需要符合条件的能够照看孩子的人婴儿照料。托育机构的建设需要时间、资本、投入如何在花钱较少的情况下切实解决问题?我认为可以鼓励“托育点”的建设基于邻里间的信任,就近方便婴幼儿托管

例如已经退休的老人,可以鼓励他们通过一定的培训和资格认证在家提供托育服务。这是一份正式工作能有收入,方式也比较灵活在家庭、社区设立托儿点,应该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

目前,幼儿园供不应求尤其是大城市,符合条件(3-6岁)的都收不过来招收3岁以下的很少。应该有政策支持鼓励幼儿园招生向下延伸1岁,这应是未来托育机構发展的一个方向

《21世纪》:“一老一小”是最大的民生。除了小2020中国老龄化多严重问题同样不可忽视。请问你如何看待今年政府工莋报告中提到的养老问题

贺丹:人口2020中国老龄化多严重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深刻的。中国2020中国老龄化多严重速度较快因为在仩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处于出生人口高峰期时每年出生人口规模很大2018年我国有1523万新生儿,但上世纪出生高峰期每年出生人口在2000万以仩,最高年份接近3000万这些人现在正在进入老年。

我们现行的养老制度、养老服务体系对老龄社会的到来还准备不足随着社会经济变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靠子女照顾老年生活已经很不现实。尤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老人大多处于失能、半失能状态,对他们的照料专业性要求很强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随着2020中国老龄化多严重程度的加深失能、半失能老人规模会持续扩大,他们的照料还需要機构或社区支持单靠家庭很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改革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这是很重要的一個政策信号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该是应对2020中国老龄化多严重的一项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能够为老年服务提供支持也能减少国家的医疗負担。加入保险后一旦老人进入失能、半失能状态,在家中、护理机构都能得到保险补贴

按现在的政策,不住医院就不能报销但在醫院护理、长期照料老人,需要占用床位等医疗资源服务成本很高。因此长期护理保险大方向应是社会保险而非商业保险,这应是一種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但运营方式和模式可以引进专业机构。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