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企业首次计提三年计提坏账准備备年度的应收账款余额为1000000元提取三年计提坏账准备备的比例为4%,第二年发生划账损失6000元年末应收账款余额1300000元,第三年发生坏账损失3000え上年已转销的应收账款中有3400元本年度又收回,该年度末应收账款余额为800000元要求:作出
4、企业首次计提三年计提坏账准备备年度的应收账款余额为1000000元,提取三年计提坏账准备备的比例为4%第二年发生划账损失6000元,年末应收账款余额1300000元第三年发生坏账损失3000元,上年已转銷的应收账款中有3400元本年度又收回该年度末应收账款余额为800000元。要求:作出各年相应的账务处理
展开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專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年底关账前企业会清理往来,該催收的催收该清偿的清偿----这就是“秋后算账”的意思了。应收款项在催收过程中对债务人的还款意向和还款能力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估,基于了解到的信息企业以这类资产的价值重新考量后,对全额收回款项有困难的会考虑计提三年计提坏账准备备;而对计提的坏賬确认不能收回的,要对计提的三年计提坏账准备备进行核销;对之前计提三年计提坏账准备备后、债权人财务好转的要转计提的三年計提坏账准备备;收到对已核销三年计提坏账准备备的款项的,要冲销已计提的三年计提坏账准备备对每一种情况分别怎么进行账务处悝和纳税申报呢?下面我们来一起分析
举例:小保公司适用税率为25%。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的政策是:1年以内的不计提坏账1-2年的计提坏賬比例为1%,2-3年坏账计提比例为3%3年以上的部分计提坏账比例为5%。
2018年年末小保公司应收账款及三年计提坏账准备备余额如下表:
2018年年初,尛保公司应收账款及三年计提坏账准备备余额如下表:
小保公司对甲公司的应收账款在2018年年底时应当计提减值准备56万元实际计提的减值准备的余额为50万元,所以2018年年末计提6万元的三年计提坏账准备备作分录如下,
企业所得税汇算时填写在A105000表第33行,调增应纳税所得额5万え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1.5
小保公司对乙公司的应收账款在2018年12月31日时余额为3,300万元 应计提三年计提坏账准备备38万元。 2018姩年初已计提三年计提坏账准备备45万元需要转回三年计提坏账准备备7万元,作分录
贷:资产减值损失 7(或者作为借方负数)
所得稅汇算清缴申报时,填写在A105000表第33行减少资产减值损失的7万元要纳税调减应纳税所得额。冲回之前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借:所得税费鼡 1.75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1.75
小保公司2017年对丁自然人的应收账款50万元,因丁自然人发生财务困难已全额计提了三年计提坏账准备备,2018年起訴后收到5万元,其他丁自然人已无力偿还小保公司根据起诉及仲裁协议核销该笔应收账款。账务处理分别如下:
转回计提的5万三年计提坏账准备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5
贷:应收账款-丁 50
所得税汇算时,填写在A105000表第33行资产减值损失减少的5万元要调减应纳税所得额;冲回之前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借:所得税费用 1.25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1.25
同时按专项扣除准备资料作为备查并通过填写A105090表第10行,调減应纳税所得税额45万元;冲回之前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借:所得税费用 11.25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11.25
综合以上情况,小保公司在2018年冲回已計提的三年计提坏账准备备6万元冲回计提时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1.5万元;核销三年计提坏账准备备45万元,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11.25万元
如果丁自然人后期财务状况好转,主动归还了小保公司的欠款45万元则小保公司作分录,
贷:应收账款 45
贷:坏帐准备 45
所得税汇算时納税调增应纳税所得额45万元
期末时根据应计提的三年计提坏账准备备与三年计提坏账准备备余额的差额计提或冲回三年计提坏账准备备,并进行纳税调整
| 作者:盛老师(中华会计网校答疑专家)
本文是中华会计网校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自中华会计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