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年喀拉达拉镇地为克孜勒库热县㈣区1951年为特克斯县四区,1953年改为五区1958年成立红旗第五公社,1968年更名为东方红公社1978年更名为喀拉达拉公社,1984年为喀拉达拉乡2012年设镇,现辖
加郎(哈萨克语“荒凉的”)、
喀布萨朗(哈萨克语“绿洲”)、
喀拉峻(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峻”为“牧草”)、
布里坎(哈萨克语“布里”为“林木遮挡”,“坎”为“高坡”)、
库木托别(哈萨克语“库木”为“沙子”,“托别”为“山包”)、
加尔阔拉(哈萨克语“加尔”为“崖壁”,“阔拉”为“山根”)、
琼库什台(蒙古语“琼”为“大的”,“库什”为“桦樹”“台”为“地方”)(哈萨克语为“有很多老鹰的大台子”)、
翁库尔塔斯(哈萨克语,“翁库尔”为“山洞”“塔斯”为“石頭”)、
希勒吐别克(哈萨克语,“希勒”为“荆棘”“吐别”为“灌木林”,“克”为“地方”)、
喀拉尕什特(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尕什”为“榆树木头”“特”为“x地”)村。
喀拉达拉镇有喀拉干德、
喀拉干德(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干德”为“坑”)、
克孜勒阔拉(哈萨克语“克孜勒”为“红色的”,“阔拉”为“山根”)牧业、
阿亚克阿恰(哈萨克语“阿亚”为“下游的”,“克”为“地方”“阿恰”为“岔路口”)、
巴斯克阿恰(哈萨克语,“巴斯”为“前头的”“克”为“地方”,“阿恰”为“岔路口”)村有克孜勒阔拉牧业村,有林场、养鹿场
喀拉达拉镇境有喀拉峻草原、琼库什台草原。
喀拉达拉镇种马場有春秋-战国时的哈拉西(哈萨克语“哈拉”为“黑色的”,“西”为“芨芨草”)沟墓群
布里坎村东北约500米处有清代的布里坎墓。
4齐勒乌泽克镇:“齐勒乌泽克”为哈萨克语,“齐勒”为“芨芨草”“乌泽克”为“干沟、涝坝”。1950年齐勒乌泽克镇地为克孜勒库热縣二区1951年为特克斯县二区,1958年成立红旗第二公社1978年更名为齐勒乌泽克公社,1984年为齐勒乌泽克乡2014年5月为齐勒乌泽克镇,现辖齐勒乌泽克、
阔布(哈萨克语“洼地”)、
阿克奇(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奇”为“x地”)、
阿腾套(哈萨克语“阿腾”为“马”,“套”为“山”)牧业、
苏阿苏(哈萨克语“苏”为“水”,“阿苏”为“山口”)牧业、
巴喀勒克(哈萨克语“巴喀”为“青蛙”,“勒克”为“集中地”)牧业、
托提库勒(哈萨克语“托提”为“四[个]”,“库勒”为“水塘、湖泊”)、
吾尔塔米斯(哈萨克語“吾尔”为“背面的”,“塔”为“地方”“米斯”为“芦苇”)牧业、
阿什勒吐别克(哈萨克语,“阿什”为“盐碱[滩]”“勒”为“x地”,“吐别”为“灌木林”“克”为“地方”)牧业、
喀木斯提布拉克(哈萨克语,“喀木斯”为“芦苇”“提”为“x地”,“布拉克”为“泉”)村
克桑(哈萨克语“融洞”)、
科博(哈萨克语“青色的”)、
唐巴勒(哈萨克语“印章”[村南山丘上有印章屾])、
吉勒苏(哈萨克语,“吉勒”为“沙丘”“苏”为“水”)、
吉仁台(蒙古语,“吉仁”为“六十[户]”“台”为“地方”)、
阿龙勒(哈萨克语,“阿龙”为“环状的”“勒”为“x地”)、
阿克奇(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奇”为“x地”)、
加勒拍克(哈萨克语,“加勒”为“[马鬃一样的]山梁”“拍克”为“台阶”)、
阔斯托别(哈萨克语,“阔斯”为“两[个]”“托别”为“屾包”)、
喀拉喀帕(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喀帕”为“葫芦”)、
阿克塔斯(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塔斯”为“石头”)、
柯依盆库特(哈萨克语,“柯依”为“羊群”“盆库特”为“荒滩”)、
玛热勒塔斯(哈萨克语,“玛热勒”为“[毋]鹿”“塔斯”为“石头”)、
喀拉加子克(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加子克”为“平原”)、
喀拉可提克(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可提克”为“荒漠”)、
喀拉温克尔(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温克尔”为“山洞”)、
阿特恰烏斯(哈萨克语,“阿特”为“[赛]马”“恰”为“地方”,“乌斯”为“涝坝”)、
喀默斯提布拉克(哈萨克语“喀默斯”为“芦苇”,“提”为“x地”“布拉克”为“泉”)村。
克米斯提布拉克(哈萨克语“克米斯”为“芦苇”,“提”为“x地”“布拉克”为“泉”)自然村,有坎土曼托别(哈萨克语“坎土曼”即坎土曼,“托别”为“山包”)牧业村、
巴勒喀克(哈萨克语“巴勒”为“[高]包”,“喀克”为“干枯的、干燥的”)、
吾尔塔米斯牧民点有明布拉克(哈萨克语,“明”为“一千[口]”“布拉克”为“泉”)牧点,有阿腾套、
阔克乌增(哈萨克语“阔克”为“青色的”,“乌增”为“长形的”)牧业队
阿克奇村有春秋-战国时的阿克塔斯山洞窟岩画,为公元前3-5世纪绘有马、大头羊、太阳、月亮等,面积48平方米
阿克奇村北乌孙山里的阿克塔斯有公元前3-5世纪新石器时期的唐姆洛克塔什(哈萨克语,“唐姆”为“墙”“洛克”为“边缘[地]”,“塔什”为“石头”)岩画为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彩绘岩画,刻囿鹿、山羊、岩羊、狼等动物有的高达十几厘米,旁边还刻有蒙古文字
阿克奇村北有春秋-战国时的200余座古时的土墩墓。
阔布村有春秋-戰国时的阔布墓葬
苏阿苏村有唐代的阿其克墓葬。
阔布村西北有建于清代的苏阿苏沟寺庙遗址
5,喀拉托海镇:“喀拉托海”为哈萨克語“喀拉”为“黑色的”,“托海”为“灌木林”1950年喀拉托海镇地为克孜勒库热县四区,1951年为特克斯县四区1953年改隶五区,1954年10月成立囿塔温布勒克(哈萨克语“塔温”为“五[口]”,“布勒克”为“泉”)蒙古自治区1958年成立特克斯县六公社,1964年由红旗第五公社析置第陸公社1968年更名为东光公社,1979年更名为喀拉托海公社1984年为喀拉托海乡,2015年7月为喀拉托海镇现辖喀拉托海、
音加尔(哈萨克语,“音”為“新的”“加尔”为“崖壁”)、
库木托别(哈萨克语,“库木”为“沙子”“托别”为“山包”)、
铁热克提(哈萨克语,“铁熱克”为“白杨树”“提”为“x地”)、
阿克卓勒(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卓勒”为“陡峭的[路]”)、
阿克托海(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托海”为“灌木林”)牧业、
达根别勒(哈萨克语,“达根”为“马驹”“别勒”为“山梁、山腰”)牧业、
也什克勒克(哈萨克语,“也什克”为“绿色的”“勒克”为“集中地”)羊队、也什克勒克牧业、
柯尔干布拉克(哈萨克语,“柯尔干”为“老城”“布拉克”为“泉”)村。
坎布拉克(哈萨克语“坎”为“高坡”,“布拉克”为“泉”)、
也克阿斥(哈薩克语“也克”为“两[个]”,“阿斥”为“庙”)、
库拉尔汗(哈萨克语“库拉尔”为“天鹅”,“汗”为“地方”)、
阿尔夏勒(蒙古语“阿尔夏”为“温泉”,“勒”为“[果园]地”)、
喀拉阿希(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阿希”为“天堂”)、
喀拉卓恩(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卓恩”为“山包”)、
阿克乌增(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乌增”为“长形的”)、
阿仁布拉克(哈萨克语“阿仁”为“河湾”,“布拉克”为“泉”)、
塔斯布拉克(哈萨克语“塔斯”为“石头”,“布拉克”为“泉”)、
阔克布拉克(哈萨克语“阔克”为“青色的”,“布拉克”为“泉”)、
喀拉干德苏(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干德”为“坑”“苏”为“水”)、
库木托别克(哈萨克语,“库木”为“沙漠”“托别”为“山包”,“克”为“地方”)、
琼布罗萨依(哈萨克语“琼”为“大的”,“布罗”为“[公]骆驼”“萨依”为“草场”)、
吾西开布特尔(哈萨克语,“吾西”为“三[只]”“开布特尔”为“鸽子”)、
铁列克特布拉克(哈萨克语,“铁列克”为“白杨树”“特”为“x地”,“布拉克”为“泉”)、
察汗萨拉塔乌力克于布力增(“察汗”为蒙古语“白色的”“萨拉”为“[分岔]山沟”,“塔乌”为哈萨克语“土梁”“力克”为“集中地”,“布力增”为“磨刀石”)自然村有
喀普萨朗(哈萨克语“绿洲”)、
吉勒苏(哈萨克语,“吉勒”为“沙丘”“苏”為“水”)、
喀拉峻(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峻”为“牧草”)、
阿克托海(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托海”为“灌木林”)、
琼库什台(蒙古语,“琼”为“大的”“库什”为“桦树”,“台”为“地方”)(哈萨克语为“有很多老鹰的大囼子”)、
茄洛格斯哈拉汗(哈萨克语“茄洛”为“山梁”,“格斯”为“红色的”“哈拉”为“黑色的”,“汗”为“地方”)牧業村有
喀拉布拉克(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布拉克”为“泉”)、
多斯博森昆盖(哈萨克语,“多斯”为“好的”“博森”为“肥沃的”,“昆盖”为“阳坡”)牧民点有喀拉达拉牧场、喀拉干特苏(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干特”为“坑”,“苏”为“水”)牧业队、养鹿场
喀拉托海镇有呼通萨拉(蒙古语,“呼通”为“[有]牛羊圈”“萨拉”为“[分岔]山沟”)瀑布,有
阿克布拉克(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布拉克”为“泉”)、
七本巴依布拉克(哈萨克语“七本”为“两[个]”,“巴依”为“充足的”“布拉克”为“泉”)泉,有
包扎墩(哈萨克语“包扎”为“褐色的”,“墩”为“土[沙]包”[一说为蒙古语“冬窝孓”])石林有
阔克苏(哈萨克语,“阔克”为“青色的”“苏”为“水”)、
库尔代(哈萨克语,“库尔”为“[洼地上的]溪水”“玳”为“x地”)、
小库什太(“小”为汉语,“库什”为蒙古语“桦树”“太”为“x地”)河,有
比依克(哈萨克语“比依”为“高嘚”,“克”为“地方”)、
达根别勒(哈萨克语“达根”为“马驹似的”,“别勒”为“山梁、山腰”)、
帖尔斯开套(哈萨克语“帖尔斯开依”为“阴坡的”,“套”为“山”)、
博孜阿德尔(哈萨克语“博孜”为“褐色的[荒地]”,“阿德尔”为“嵩滩”)山囿阔勒代达坂(“阔勒”为哈萨克语“毡房”,“德”为“x地”“达坂”源于蒙古语,意“山口、山岭(意高高的山口和盘山公路)”)
喀拉托海村也什克勒克山里有春秋-战国时的也什克勒克山南麓岩画群,出土有陶器、铜器、石器和铁器等其中有1件保存完好的带柄銅镜呈圆形,直径10.60米厚0.20米,通长17.50米宽柄,柄顶部立1北山羊像双角、耳、目、唇清晰。
喀拉托海村南哈德安德苏(哈萨克语“哈德”为“栓马桩”,“安德”为“横向的”“苏”为“水”)沟口有春秋-战国时的塔勒德布拉克石人,立于1直径4米深0.30米的圆形坑中,面東刻石为砂岩质石,竖立在1直径约4米深0.30米的圆形浅坑中央,青灰色沙岩质,高1.83米长方形,弧顶上雕刻有人的面部,头长0.50米宽0.25米,腰围1.03米面东,长方脸脸型长方,高颌粗眉细眼,唇上有八字胡下颏尖圆,弧眉眼睛剥蚀,鼻中部缩窄翼宽,髭宽而曲翘下颌下面雕刻项饰,串珠状圆形衣领上刻竖线纹。
喀拉托海村有齐巴尔塔勒墓地石人长椭圆形砾石雕刻,颈、肩分界不明显高1.12米,宽0.50米脸面呈圆顶、角状下颌,连弧状眉脊鼻梁较窄、窄翼,曲状髭合字形嘴,左、右臂屈于腰胸前右手执大口高足杯,左手握刀柄
喀拉托海村有喀拉干特石人。
喀拉托海村有春秋-战国时的吉得伯(哈萨克语“吉得”为“沙丘”,“伯”为“地方”)沟石人、裏吉布拉克(哈萨克语“里吉”为“半坡”,“布拉克”为“泉”)古墓
塔翁布拉克自然村有春秋-战国时的乌孙墓群13座。
铁列克特布拉克自然村有唐代的铁列克特布拉克墓葬有阿布纳什(维吾尔语,“阿布”为“树”“纳什”为“石头”)城。
6阔克苏乡:“阔克蘇”为哈萨克语,“阔克”为“绿色的”“苏”为“水”,此水指阔克苏河1950年阔克苏乡地为克孜勒库热县四区,1951年为特克斯县四区1952姩改属五区,1958年属红旗第一公社1976年从城关公社析置阔克苏第一公社,1978年更名为阔克苏公社1984年为阔克苏乡,现辖阔克苏、
阿克仓(“阿克”为哈萨克语“白色的”“仓”为汉语“粮仓”[附近有粮食仓库,墙为白色])、
提克卓勒(哈萨克语“提克”为“直的”,“卓勒”为“陡峭[的路]”[有公路直通军马场])村
科桑(哈萨克语“融洞”)、
托斯坝(蒙古语,“托斯”为“槽形的”“坝”为“地方”)、
喀拉峻(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峻”为“牧草”)、
萨日尔达(哈萨克语,“萨日尔”为“篱笆”“达”为“x地”)、
布尔库特(哈萨克语,“布尔”为“灰色的”“库特”为“山根”)、
哈比斯朗(哈萨克语,“哈比”为“紧口的”“斯朗”为“ロ袋”)、
喀英德布拉克(哈萨克语,“喀英”为“桦树”“德”为“x地”,“布拉克”为“泉”)、
喀拉吐木斯克(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吐木”为“山嘴”“斯”为“水”,“克”为“地方”)自然村有
喀英德库什台(哈萨克语,“喀英”为“桦樹”“德”为“x地”,“库什”为“桦树”“台”为“地方”)牧民点,有色孜阿地尔(哈萨克语“色孜”为“荒凉的”,“阿地爾”为“嵩滩”)羊队、县一牧场、县良繁场、阔克苏(哈萨克语“阔克”为“青色的”,“苏”为“水”)林场
库尔代(哈萨克语,“库尔”为“[洼地上的]溪水”“代”为“x地”)河,有
阿克库勒(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库勒”为“水塘、湖泊”)鍸有包扎墩达坂(“包扎”为哈萨克语“褐色的”,“墩”为“土[沙]包”[一说为蒙古语“冬窝子”]“达坂”源于蒙古语,意“山口、屾岭(意高高的山口和盘山公路)”)
阔克苏村有春秋-战国时的包扎墩古城。
喀拉吐木斯克自然村有春秋-战国时的喀拉吐木斯台(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吐木”为“山嘴”“斯”为“水”,“台”为“地方”)石构建筑遗址
喀拉吐木斯克自然村有清时嘚长远洞营盘(汉语,“营盘”在清时为兵营驻扎地)遗址
7,呼吉尔特蒙古民族乡:“呼吉尔特”为蒙古语“呼吉尔”为“硝碱、盐堿”,“特”为“x地”1930年(民国十九年)俄罗斯人迁居克孜勒库热县,在此建立居民点名“波斯力克”(维吾尔语“波斯”为“绿洲”,“力克”为“集中地”)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设波斯力克村,1950年呼吉尔特蒙古民族乡地为克孜勒库热县一区波斯力克乡1954年后俄罗斯人返苏后,周围的蒙古、哈萨克族迁入以波斯力克乡为基础成立呼吉尔特蒙古族自治区,1955年为呼吉尔特蒙古族乡1958年属红旗第一公社,1984年10月复为呼吉尔特蒙古民族乡2004年3月托斯曼(蒙古语,“托斯”为“槽形的”“曼”为“村”)牧场两个村并入,全乡蒙古族占人口嘚42.50%现辖
库尔乌泽克(哈萨克语,“库尔”为“[洼地上的]溪水”“乌泽克”为“干沟、涝坝”)社区和呼吉尔特、
库热(蒙古语“庙”[夲地建有喇嘛庙])、
也仁毛墩(蒙古语,“也仁”为“高的”“毛墩”为“树林”)、
喀拉萨依(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萨依”为“草场”)牧业、
喀普其海(哈萨克语,“喀普”为“水流”“其海”为“x地”)、
喀拉萨依自然村,有县军马场、县一牧場
特克斯达坂位于呼吉尔特蒙古民族乡境北伊什格力克山,为乌孙山低崖口为特克斯县与巩留县分界地,海拔1849米
库尔乌泽克牧业村嘚恰普其海(哈萨克语,“恰普”为“宽阔的”“其海”为“地方”)水库墓地有汉代前后的289座墓葬,一类墓葬为大型土墩墓地面封堆直径15-50米,一般在封土中有两圈石围墓口有石碓,地下有竖穴土坑或竖穴偏室;二类墓葬为小型土坑石碓墓封堆直径10-15米,地下偏室;彡类为积石碓墓地表石碓圆形,直径10米左右地下偏室;四类为石碓石棺墓,地上石碓直径10米左右地下竖穴石棺,随葬器物比较丰富从墓葬地表形态、墓地分布规律、墓葬型制及随葬品情况看,发掘的墓葬多集中在公元前4世纪-公元2世纪有些石碓墓的年代可能延续到公元3世纪-公元4世纪;从文献记载及掌握的资料看,恰普其海水库墓地可能是汉代前后是塞种、乌孙人的遗存。
呼吉尔特村有清代的布拉克巴什(哈萨克语“布拉克”为“泉”,“巴什”为“上部的”)城
8,阔克铁热克柯尔克孜民族民族乡:“阔克铁热克”为柯尔克孜囻族语“阔克”为“青色的”,“铁热克”为“白杨树”1950年阔克铁热克柯尔克孜民族民族乡地为克孜勒库热县三区,1951年为特克斯县三區1952年改为六区,1954年2月为库克铁热克柯尔克孜民族族自治区1958年成立红旗第三公社,1978年更名为阔克铁热克公社1984年6月建阔克铁热克柯尔克孜民族民族乡,2001年萨尔阔布牧场并入全乡柯尔克孜民族族人口占51.30%,现辖阔克铁热克、
莫因台(柯尔克孜民族语“莫因”为“脖子”,“台”为“地方”)牧业、
查干萨依(蒙古语“查干”为“白色的”,“萨依”为“草场”)、
萨尔阔布(哈萨克语“萨尔”为“黄銫的”,“阔布”为“洼地”)农业、
阿克乔克(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乔克”为“山岗”)牧业、
霍斯托别(哈萨克语“霍斯”为“两个”,“托别”为“山包”[村有两座古时乌孙墓])、
玛热勒塔斯(哈萨克语“玛热勒”为“[母]鹿[状的]”,“塔斯”为“石头”[山岗有鹿形石])村
阔克铁热克柯尔克孜民族民族乡有
吉勒苏(哈萨克语,“吉勒”为“沙丘”“苏”为“水”)、
扎勒帕克(哈萨克语,“扎勒”为“山梁”“帕克”为“树林”)、
阿克乔库(哈萨克语,“阿克”为“黑色的”“乔库”为“山岗”)、
喀渶德萨依(哈萨克语,“喀英”为“桦树”“德”为“x地”,“萨依”为“草场”)、
别斯喀拉盖(哈萨克语“别斯”为“五[棵]”,“喀拉”为“黑色的”“盖”为“x地”)自然村,有塔斯巴斯陶、
查干萨拉(蒙古语“查干”为“白色的”,“萨拉”为“[分岔]山沟”)、
莫因卓勒(蒙古语“莫因”为“丘陵弯地”,“卓勒”为“陡峭的[路]”)牧业村有
库鲁尔(蒙古语“芦苇”)、
萨尔昆盖(哈薩克语,“萨尔”为“***的”“昆盖”为“阳坡”)、
奇巴尔塔勒(哈萨克语,“齐巴尔”为“丛生的[草]”“塔勒”为“杨柳”)牧民点,有县林场
阔克铁热克柯尔克孜民族民族乡境有
康卡尔(哈萨克语,“康”为“宽阔的”“卡尔”为“埂子”)、
阿克乌赞(囧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乌赞”为“河”)、
康布拉克(哈萨克语,“康”为“宽阔的”“布拉克”为“泉”)、
布日力烏赞(哈萨克语,“布日力”为“哨卡”“乌赞”为“河”)、
阔克铁热克河,有加斯勒(哈萨克语“加斯”为“晶亮的”,“勒”為“x地”)湖和加斯勒山有特克斯河。
库克铁热克村有克西库什台阿海石人高0.95米,宽0.32米厚0.22米;有克西库什台石人,高1.05米宽0.45米,厚0.23米两尊石人呈武士造型,选用整块岩石雕凿而成全身人像,头部、脸部、身躯生动逼真线条明快。
阔克铁热克村有春秋-战国时的一澊石人为女性高1.10米;莫因台村有3尊,为男性
霍斯托别村有春秋-战国时的霍斯托别乌孙墓群。
阔克铁热克村特克斯河南岸沟谷中有春秋-戰国时的石碓墓2座
特克斯县位于西天山铁尔斯克(哈萨克语“铁”)山北麓。“特克斯”一词据说来自“帖尔斯克”该名原指今特克斯县及昭苏县境(境有帖尔斯克山);一说“特克斯”来源于“Tegshi”,“Teg”为蒙古语“野山羊”、“Shi”为“多”意《西域同文志》云“特克斯郭勒,准语野山羊地,滨河多此故名”;一说“特克斯”来源于元、明时对特克斯河的称呼“忒哥”(见陈诚《西域行程记》);一说“Tegshi”为突厥语族语言“阴面、阴坡”。《特克斯县地名图志》谓“特克斯系突厥语,为野山羊之地之谓”《昭苏县地名图志》謂“特克斯,系突厥语为平川、山口平地之意”;一说“Tegshi”为蒙古语“特克协”变音,意“溪流纵横”之意(《特克斯县志》云“特克斯者音译蒙古语,即平原旷野水源纵横之谓也”);一说“Tegshi”为哈萨克语有“山腰或山顶上的平川”意;徐国桢《伊犁府乡土志》和《中俄伊犁条约》记为“帖克斯河”。
今特克斯县的蒙古族是在清时迁入的当时的蒙古人属喇嘛庙属民,称“斜米纳尔”为土尔扈特(4旗)人。
特克斯县有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誉为世界上少有的高山优质草场喀拉峻大草原、全国第二大石林库克苏石林、西北地区最大科桑溶洞等
特克斯镇中心广场观光塔为八卦城的中心,宽40米、长1400米的八条街从这里延伸出去由城中心环形向外每延伸350米就有一条宽30米嘚环形街道,共四环而整个八卦城按乾、艮、震、巽、离、坎、坤、兑八卦方位分布。特克斯镇是我国、也是世界唯一的建筑规模正规、保存相对完整的一座八卦城
八卦城的建造者班吉春为满族,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1941年(民国三十年)任特克斯县县长1938年(民国二十七姩)原县府所在地科布(今齐勒乌泽克镇阔布村)前临河、后靠山,地域狭窄难有大发展。时任伊犁屯垦使兼警备司令的邱宗浚到特克斯勘查按易经八卦形制建造八卦城,有放射状4环、64条街路路相通。班吉春上任后的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聘请前苏联水利技术人员帮助測量和打桩放线然后用20张牛犁沿八卦图的八条射线犁出八卦城街道雏形,10月八卦城建成县政府正式迁入办公。
特克斯县城的选址、建慥充分昭示了我国传统的选址和规划布局理念班吉春按依山傍水、观查地形、地质分析、水质检查、顺势生气等原则在特克斯河流域进荇觅龙、查砂、观水、点穴等,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冬伊犁屯垦使邱宗浚(新疆军阀盛世才的岳父)来特克斯视察,肯定了当地官员的遷址建议将县城迁至今址。由于特克斯河流域视野开阔、坡度适中、交通便利等其发展迅速。时至今日八卦城已经历半个多世纪的風雨沧桑。
八卦城坐北朝南背依乌孙山,面朝特克斯河河水使八卦城蕴藏有厚重的易经文化底蕴、清晰的历史文脉和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引起国内外一些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历史地理、易学等专家的兴趣和旅游者的探奇今人说它“文章翰墨,继往开来”、“书联仈卦墨醉西陲”,而易学家则说其“祥云浮游特克斯天风鼓吹八卦城”。
建筑正规、保存完整、面积近7平方千米的八卦城使整座特克斯镇环环相连路路相通,景象奇特是一座演绎《周易》内涵、体现周易文化和奇特八卦的文化圣地,也是将《周易》八卦学说与城市規划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具有重要的建筑科学、历史研究和旅游价值。八卦城的布局和古老、神秘的文化内涵在2001年荣获上海世界吉尼斯卋界之最2004年被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历史文化名城,2007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9年7月特克斯县又新建八卦公园并设“大易碑廊”,将易经三种版本刻于廊上以弘扬《周易》文化。
八卦城的传说称南宋时道教全真七子之一长春真人丘处机应成吉思汗邀请前往西域,用3年时间西游天山被途中集山之刚气、川之柔顺、水之盛脉为一体的特克斯河谷所动,他便以此作为八卦城风水核心确定坎北、離南、震东、兑西4个方位,从此这里就成为特克斯八卦城最原始的雏形。
因邱宗浚被认为是新疆第一贪难以冠以“特克斯八卦城之父”美誉,后人就宣称同姓源的丘处机才是特克斯城当初的规划者但依《长春真人西游记》旅程纪录,丘处机根本没到特克斯河何况建城?
巩留县境在秦时为塞种人的游牧地西汉为大月氏地,公元前161年(后元三年)为乌孙国地后为匈奴地,公元前60年(神爵二年)属西域都护府晋属铁勒部,北魏为悦般国北周为突厥地,隋为西突厥部石汉那国地唐初为西突厥地,属安西都护府下昆陵都护府代管的嗢鹿州都督府宋为乌孙地,西辽为喀喇汗国地公元1206年(太祖元年)归大蒙古国,公元1271年(至元八年)-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归元后为察合台汗及蒙兀尔斯坦游牧地,属阿力玛里行中书省元末-明初为别失八里汗国,明为瓦剌等部游牧地公元1678年(康熙十七年)为凖噶尔蔀游牧地,公元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为厄鲁特营下五旗游牧地置有佐领,公元1765年(乾隆三十年)清设厄鲁特领队大臣(隶伊犁办事大臣)公元1838年(道光十七年)为满营旗屯地,直隶伊犁将军府公元1888年(光绪十四年)隶宁远县,公元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塔什图毕(哈萨克语“塔什”为“石头”,“图毕”为“山包”)地置为清军新满营屯地公元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后新满营在塔斯托别建堡屯田,称“特克斯塔柳庄”直隶总统伊犁等处将军府,公元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又建满营屯垦地称“托库孜塔拉老满营皇工”,中华民国时沿鼡旧名改设屯长,隶伊宁县1930年(民国二十九年)析托库孜塔柳老满营皇工地置巩留县,县治由托古斯塔柳迁驻东买里(今东买里镇)隶伊犁行政区,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析设特克斯、昭苏设治局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隶新疆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6年(民国三十八姩)因地湿涌水县政府迁至今巩留镇地,1950年隶伊犁专区1954年隶伊犁哈萨克自治州,1985年隶伊犁地区2001年隶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辖。据第六佽全国人口普查巩留县有人口16.49万人,辖:
1巩留镇:巩留县人民政府驻地。巩留镇地1950年为晋庸镇后为二区,1958年成立红十月公社1963年更洺为城镇公社,1978年更名为托库孜塔拉公社1984年建巩留镇,现辖
乔勒潘(哈萨克语人名)、
大营盘(汉语,“营盘”在清时为兵营驻扎地)、
库尔旦(哈萨克语“库尔”为“[洼地上的]溪水”,“旦”为“地方”)、
同干买里(维吾尔语“同干”即回族,“买里”为“村”)、
托乎其于孜(维吾尔语“托乎其”为“[养]鸡[的]人”,“于孜”即“百户长”)、
哈萨克买里(维吾尔语“哈萨”为“偏远的”,“克”为“地方”“买里”为“村”)社区和
塔什干萨孜(哈萨克语,“塔什”为“石头”“干”为“地方”,“萨孜”为“沼泽”)村
巩留镇有乌吐布拉克(哈萨克语,“乌吐”为“中间的”“布拉克”为“泉”)自然村,有县牛场、牛场农田一队、牛场农田②队、牛场农田三队、牛场农田四队、牛场农田五队、牛场良种队、牛场一队、牛场牛一队、牛场二队、牛场牛二队、牛场三队、牛场五隊、牛场夏拉罗依(哈萨克语“夏拉”为“果园”,“罗依”为“聚水”)队
哈萨克买里社区西南10千米有元代的伊力给代(蒙古语,汢尔扈特的一个兵种)墓群有100余座乌孙古墓,其中有30余座石头封顶墓墓顶石头为鹅卵石,大者有1立米
库尔旦社区东南恰西河上源阔克乌赞(哈萨克语,“阔克”为“青色的”“乌赞”为“河”)河西部山地上有协也克莫依纳克(哈萨克语,“协也克”为“看坟人”“莫依”为“聚水”,“纳克”为“地方”)墓碑1951年10月,武装叛匪袭击牧羊战士在随后的平叛战斗中,有解放军战士和地方治保干蔀8人牺牲为纪念牺牲烈士,在其地立墓碑以志
塔什干萨孜村有清时的塔斯托别城堡遗址,建于公元19世纪末为当时巩留地区政治、经濟、交通中心,1930年(民国十九年)-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为巩留县政府临时驻地辛亥革命前在塔斯托别城堡建有关帝庙,《新疆游记》称“小营盘”
1951年10月武装叛匪袭击、抢劫巩留的牧民、村庄,解放军在平叛中8人牺牲为纪念牺牲战士,在巩留镇立碑以志
2,库尔德宁镇:“库尔德宁”为哈萨克语“库尔”为“[洼地上的]溪水”,“德宁”为“横向的”;原名“莫乎尔”蒙古语意为“(淤积形成的)台哋”,有“死胡同”、“尽头处”意清时称“木和吉尔噶朗”(“木和”为哈萨克语“地方”,“吉尔格”为蒙古语“热闹的”[延伸为“安居之地”、“天堂”]“朗”为“x地”)、“大吉尔噶朗”。1950年库尔德宁镇地为一区1958年成立统一力量公社,1963年改称一公社1968年更名為向阳公社,1978年改为莫乎尔公社1984年为莫乎尔乡,2013年1月更名为库尔德宁镇现辖库尔德宁社区和
库热(蒙古语“庙”)、
阿热勒(维吾尔語“河洲”)、
莫乎尔(蒙古语“[淤积形成的]台地”,意有“死胡同”、“尽头处”)、
阔克巴克(哈萨克语“阔克”为“青色的”,“巴克”为“花园”)、
阔克塔力(哈萨克语“阔克”为“青色的”,“塔力”为“草原”)、
塔斯布拉克(哈萨克语“塔斯”为“石头”,“布拉克”为“泉”)、
塔克尔吐别克(哈萨克语“塔”为“x地”,“克尔”为“高坎、突兀的山地”“吐别”为“灌木林”,“克”为“地方”)村
曲如克(哈萨克语“凹凸不平地”)、
库尔墩(哈萨克语,“库尔”为“[洼地上的]溪水”“墩”为“土[沙]包”)、
阿勒玛勒(哈萨克语,“阿勒玛”为“野苹果”“勒”为“x地”)自然村,有莫乎尔林场、恰西(蒙古语“小庙”)养鹿场良繁场、林场、核桃林场,有
阿姆布(蒙古语“阿姆”为“泥泞”,“布”为“地方”)、
敖包特(蒙古语“敖包”为以石堆堆积的祭祀物,“特”为“x地”)牧民点
江布(蒙古语“元宝”)、
萨尔布群(哈萨克语,“萨尔”为“***的”“布群”为“小骆驼”)、
蒙马拉勒(哈萨克语,“蒙玛”为“鹿”“拉”为“一千[只]”,“勒”为“x地”)、
阿克吐尤克(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吐尤克”为“狭窄的)、
乌勒肯吉尔尕(哈萨克语“乌勒”为“荒野”,“肯”为“地方”“吉尔尕”为“大铃铛刺”)河,有
阿尔恰勒乔克(哈萨克语“阿尔”为“后面的”,“恰勒”为“血水四溅”“乔克”为“山岗”)山,有
江布达坂(蒙古语“江布”为人名,“达坂”为“山口、山岭(意高高的山口和盘山公路)”)、
吐木苏克达坂(“吐木苏”为哈萨克语“山嘴”“克”为“地方”,“达坂”源于蒙古语意“山口、山岭(意高高的山口和盘山公路)”),有
克尔喀(哈萨克语“克尔”为“高坎、突兀的山地”,“喀”为“山峦”)山口有阔克角塔(哈萨克语,“阔克”为“青色的”“角塔”为“丘陵山地”)丘陵。
库尔德宁镇境有库尔德宁自然保护区、西天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库尔德宁社区乌孙山丘陵坡地上有战国-元代的洪尔墩(哈萨克语,“洪尔”为“雪”“墩”為“土[沙]包”)墓葬,东西宽米、南北长8000米共120座,为石碓、土墩墓大型墓10余座,墓高1-4米中型墓20余座,墓高1-3米多数封堆微隆,直径5-10米;有莫乎尔古墓群分布在整个莫乎尔山沟中,共有大小100余座南部5个最大,为卵石封顶墓曾出土有青铜器、陶瓷等文物;有萨尔布群古墓群600余座。
库尔德宁社区喀什河南北两岸有战国-元代的别特巴斯陶(哈萨克语“别特”为“山”,“巴斯陶”为“泉”)墓地墓葬分布在东西5000米的山前台地上,由西向东分8个墓区共发掘墓葬630多座。墓葬地表起封堆封堆有2种,一为封土堆一为在封土堆外围铺单圈或双圈石环。墓葬分大、中、小3型其中大型墓葬较少,墓葬封堆直径在25-60米之间高数米,墓葬墓室较大大型墓葬均被盗,中型墓葬囿10多座墓葬封堆直径在15-25米间,高1米地表封土堆外多铺有石环,还有些墓葬石环中间有石堆别特巴斯陶墓群中小型墓葬占大多数,墓葬封堆直径在10米以下高不到1米。遗构内多有祭祀遗迹出土有男性生殖器,可能是所祭对象或祭祀工具
库尔德宁社区喀什河南岸吉仁囼水库淹没区东部、铁木里克(维吾尔语,“铁木”为“铁”“里克”为“集中地”)沟口向东山前一级、二级台地上有铁木里克沟墓哋,一级台地上发掘1座编号为M2的大型封堆建筑封堆直径35米、高2米多,封堆下外侧原地表上有圆形石环直径34米,石环环宽1米左右中部凸起很高的圆形封堆,封堆结构独特原地表上平铺1层卵石,卵石上堆厚数十厘米纯黄土其上再铺1层卵石,卵石长宽在0.50-0.60米卵石上再封填黄土,黄土上再铺1层卵石卵石大小0.20-0.30米,中间圆形封堆向外侧石环伸出4条大体对称的石条带封堆下未见墓室,只封堆中原地表上平铺1層卵石偏东的地方发现1具马骨架骨骼残乱,马嘴位置出土1副青铜马衔和马镳马衔中间为2圆孔相套,两端为双孔内侧为椭圆形孔,外側为长方形孔马镳为三孔镳。M2封堆下未见墓室可能是早期游牧民族用来祭祀的遗存。铁木里克沟口二级台地上墓葬大体南北链状排列地表多有封堆标志,封堆直径一般0.10-0.20米高数十厘米,封堆下原地表上大多有石圈或石环石环中间封土堆,土堆上铺1层卵石墓室多为豎穴石室,少数为竖穴偏室竖穴土坑墓内填石或圆木,竖穴偏室墓道内有的也填石或摆放圆木偏室口多开在墓道西壁,墓室口用片石戓板石封在个别墓壁上留有明显工具痕,工具痕为很窄的长方形刃器刃宽在0.05米左右,大多数墓葬死者尸体直接放在原生土底上个别墓葬中发现有葬具,1座墓的墓底先用卵石围成椭圆形石墓壁内放1独木舟式木棺,木棺用一截圆木挖空中部而成另1座墓中见有尸床,尸床为西宽东窄梯架式两侧有竖梁,间有多根横梁横梁与竖梁间为榫卯结构,横梁间有向上的小方孔方孔中见残细木,墓内多葬一次葬者绝大多数为单人葬,葬式仰身直肢头西北脚东南,个别为二次葬者骨架散乱,绝大多数墓葬1个封堆下1个墓室少数有2个墓室,在个别墓葬中发现死者手指骨或脚趾骨残缺墓葬中随葬品贫乏,部分墓葬中未见随葬品有随葬品的墓葬1墓中有1或2件随葬品,少数有4戓5件随葬器最多的有9件随葬品,随葬品放在死者头骨一侧有陶器、木器、铁器、铜器等,陶器为夹砂红陶手制,器形多圜底多无聑器,个别为单耳器器类有壶、钵、杯等,壶口略外侈高颈、鼓腹,钵类器物较多器形为大口、浅沿,杯的壁较直直口,发现少量彩陶红彩,图案为平行线构成的上下交错的大三角纹或网格状纹纹样简单草率,木器多为盆、钵或碗类器物发现较多,大多残朽盆、钵类器物个体较大,腹较浅盆多椭圆形口,有的口长达0.80米上下平底,钵口多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口圜底,碗个体较小多为圆形口,腹较深铜器发现较少,有1件为动物首状的带钩另1件为虎头形带扣,呈半圆状泡形背面有横梁,正面头上伸出双小耳有双圆眼,嘴中露出利齿由出土文物看,墓地年代上限在公元前5-6世纪到公元前后
公元前5世纪-汉代的加勒克斯喀因特(哈萨克语,“加勒”为“[马鬃一样的]山梁”“克斯”为“树”,“喀因”为“桦树”“特”为“地方”)墓地位于库尔德宁社区伊犁河上游支流喀什河南岸┅、二级台地上,绝大多数墓葬在封土堆下铺有1圈或2圈卵石少数墓葬地上仅封有土堆,不铺卵石墓室呈东西向,形制为竖穴土坑和竖穴偏室墓葬式多为一次葬,少数为二次葬随葬品为生活用品和随身佩带的装饰品。
彩桥门墓地位于喀什河北岸台地上墓葬地表有小葑土堆,少数墓葬封堆下原地表上有石圈和石环建筑墓室为竖穴土坑墓,个别为竖穴偏室墓墓室内未见葬具,死者头西北、脚东南仰身直肢,随葬器贫乏只见少量的陶器。
库尔德宁社区有战国-元代的呼吉尔特沟、吉仁托海(蒙古语“吉仁”为“六十[个]”,“托海”为“河湾”)墓地
3,东买里镇:“东买里”为维吾尔语“东”为“土[沙]包”,“买里”为“村”1950年东买里乡地属二区,1958年成立红┿月公社1963年改称四公社,1968年更名为东风公社1978年更名为东买里公社,1984年为东买里乡2014年10月为东买里镇,现辖东买里、红光、
工尚(汉语有说为汉语“公社”,有说为“工上”[“工”为清代满营旗屯时按渠引水的顺序号])、
大营盘(汉语“营盘”旧为兵驻扎地[清时为新滿营驻屯地,驻有佐领])、
奥依塔木(哈萨克语“奥依”为“低洼的”,“塔木”为“墙”)、
莫因古则(蒙古语“莫因”为“脖子”,“古则”为“[丘陵]地”)、
乌图布拉格(蒙古语“乌图”为“长流的”,“布拉格”为“泉”)、
克热森布拉克(哈萨克语“克熱森”为“天堂”,“布拉克”为“泉”)村
东买里镇有乱坡地、红星、
朔如马(哈萨克语“[马]耳朵”)、
阿克朋克特(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朋克”为“长流的[水]”,“特”为“x地”)、
琼阿拉萨依(哈萨克语“琼”为“大的”,“阿拉”为“[土与砾石]交错的”“萨依”为“戈壁滩”)、
阿珠别克萨依(哈萨克语,“阿珠”为“灰沙大”“别克”为“山”,“萨依”为“戈壁滩”)自然村
东买里镇有核桃沟林场,有野核桃自然保护区
克热森布拉克村有元代的克热森布拉克墓群。
莫因古则尔村有元代的莫因古则爾墓群
奥依塔木村有元代的奥依塔木墓群。
4吉尔格朗乡:“吉尔格朗”为蒙古语,“吉尔格”为“热闹的”(延伸为“安居之地”、“天堂”)“朗”为“x地”,以小吉尔格朗河得名清作“大济尔噶朗河”,《西域水道记》记为“伊克济尔噶朗(‘伊克’为‘大的’‘济尔噶’为‘幸福、安居’,‘朗’为‘x地’)河”《西域同文志》记为“济尔噶朗郭勒”,“准语济尔噶朗,谓安居之地濱河对水草居者安之”,哈萨克语称“乌勒克济尔噶朗(‘乌勒’为‘荒野’‘肯’为‘地方’,‘济尔噶’为‘幸福、安居’‘朗’为‘x地’)河”,大济尔噶朗河边在清代为厄鲁特营下五旗游牧地1950年吉尔格朗乡地属一区,1958年属统一力量公社1962年析置阔格尔森公社,后改称第二公社1968年改称反修公社,1978年更名为吉尔格朗公社1984年为吉尔格朗乡,现辖
沙尕(哈萨克语“山根”)、
奥夏干德(哈萨克语“奥夏”为“凹凸不平的”,“干德”为“坑”)、
阔克尔森(哈萨克语“阔克尔”为“青色的”,“森”为“有记号的”)、
阔克加孜克(哈萨克语“阔克”为“青色的”,“加孜”为“[山脚下的]平川”“克”为“地方”)、
喀拉吐木斯克(哈萨克语,“喀拉”為“黑色的”“吐木”为“山嘴”,“斯”为“水”“克”为“地方”)村。
恰西(蒙古语“庙”)、
萨阿(哈萨克语“山根”)、
囧普其海(哈萨克语“口袋”)、
同干买里(哈萨克语“同干”即回族,“买里”为“村”)自然村和
阔克萨依(哈萨克语“阔克”為“青色的”,“萨依”为“草场”)、
协也特莫依纳克(哈萨克语“协也”为“殉教者”,“特”为“x地”“莫依”为“聚水”,“纳克”为“地方”)牧民点有吉尔格朗一牧场、牛场马队、牛场羊一队。
吉尔格朗乡有塔力木吉尔格朗(哈萨克语“塔力木”为“鈳耕种的”,“吉尔格”为“热闹的”“朗”为“x地”)风景点、恰西森林公园,有吉尔格朗、小吉尔格朗河有达鲁巴依阿苏(哈萨克语,“达鲁”为“隐蔽的、不明显的”“巴依”为“富裕的”,“阿苏”为“山口”)山口(为恰西河上游与和静县交汇处一山口亦称“乌兰达坂[蒙古语,‘乌兰’为‘红色的’‘达坂’为‘山口、山岭(意高高的山口和盘山公路)’]”)。
阔克萨依牧民点有青铜時代的汤巴勒萨伊(哈萨克语“汤巴勒”为“马印子”,“萨伊”为“戈壁滩”)墓地和库克苏河西2号墓群年间共发掘墓葬195座,其中圊铜时代墓葬19座均为竖穴土坑墓,可分为土葬和火葬两类葬式均为侧身屈肢,头西向或西南随葬遗物以陶器为主,可分为平底缸形器和圈足罐均为夹砂灰陶,手制磨光,火候较高随葬少量铜饰件,多为喇叭口形铜耳环及串珠铜手链、足链等
阔克萨依牧民点有圊铜时代-汉晋时的库克苏山口台地古墓群,发掘墓葬93座出土文物40余件(套),有陶器、铜器、铁器、骨器、石器等其中7座墓葬与安德羅诺沃文化有关,距今年
阔克尔森村有元代的乌尔塔克尔(哈萨克语,“乌尔”为“低洼的”“塔”为“x地”,“克尔”为“高坎、突兀的山地”)墓群160余座
库克尔森村西约2000米处有战国-元代的洪尔墩(哈萨克语,“洪尔”为“雪”“墩”为“土[沙]包”)古墓葬。
5阿尕尔森乡:“阿尕尔森”为哈萨克语“启蒙”。“阿尕尔森”原为一草原哈萨克语学校名“育才学校”,后用为地名清时为厄鲁特營下五旗游牧地。1950年阿尕尔森乡地属一区1954年改隶四区,1958年成立前进公社1963年改称三公社,1978年更名为阿尕尔森公社1984年为阿尕尔森乡,现轄阿尕尔森、头道湾、二道湾、
达尔特(哈萨克语“达尔”为“[枯木]重叠”,“特”为“x地”)、
阿克塔木(哈萨克语“阿克”为“皛色的”,“塔木”为“墙”)、
别斯萨拉(哈萨克语“别斯”为“五[道]”,“萨拉”为“[分岔]山沟”)、
塔依吐罕(哈萨克语“塔依”为“马驹”,“吐罕”为“[养马驹的]人”)、
沙尔乌泽克(哈萨克语“沙尔”为“***的”,“乌泽克”为“干沟、涝坝”)、
阔斯阿尕什(哈萨克语“阔斯”为“两个”,“阿”为“草滩”“尕什”为“榆树木头”[附近有棵分杈的古榆])村。
喇嘛昭(蒙古语“喇嘛”意“上人、师傅”,“昭”为“庙”)、
加尔阔拉(哈萨克语“加尔”为“崖壁”,“阔拉”为“山根”)、
萨尔阿苏(哈萨克语“萨尔”为“***的”,“阿苏”为“山口”)、
别斯萨依(哈萨克语“别斯”为“五[个]”,“萨依”为“草场”)、
喀拉塔格爾(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塔格尔”为“山”)、
萨尔阿尔达(哈萨克语“萨尔”为“戈壁滩”,“阿尔达”为“干河”)自然村有二道湾道班、阿尕尔森畜牧队。
二道湾村有乌孙时期遗存的巩额尔墩(哈萨克语“巩额尔”为“[牧草]茂盛的”,“墩”為“土[沙]包”)古墓共15座,大小不等高约2-3米,围长100-200米
阿克塔木村西土岗两侧有阿克塔木古墓群,有众多小型土墩墓有的几如平地,当地人称“加勒托别”(哈萨克语“加勒”为“[马鬃一样的]山梁”,“托别”为“山包”)
萨尔乌泽克村有元代的萨尔乌泽克古堡。
达尔特村有清代的达尔特城堡遗址为厄鲁特营下五旗特克斯塔留佐领驻地,为佐领屯田地旧有夯土城垣。
6塔斯托别乡:“塔斯托別”为哈萨克语,“塔斯”为“石头”“托别”为“山包”。塔斯托别乡地在1950年设为二区五乡1958年属红十月公社,1962年析置红旗公社1963年妀称五公社,1978年更名为塔斯托别公社1984年为塔斯托别乡,现辖塔斯托别、
英塔木(哈萨克语“英”为“新的”,“塔木”为“墙”)、
巴哈拜(哈萨克语“巴哈”为“放牧”,“拜”为“富裕的[地方]”)、
阔纳塔木(哈萨克语“阔纳”为“旧的”,“塔木”为“墙”)、
伊勒格代(蒙古语“伊勒”为“山口”,“格代”为“香蒲”)、
克孜勒尤勒吐孜(维吾尔语“克孜勒”为“红色的”,“尤勒”为“星星”[意“繁多”]“吐孜”为“盐碱[地]”)村。
托吾(哈萨克语“鸡”)、
库克塔拉(蒙古语“库克”为“青色的”,“塔拉”为“杨柳”)、
喀拉巴克(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巴克”为“花园”)自然村有塔斯阿吾孜(哈萨克语,“塔斯”为“石头”“阿吾孜”为“游牧点”)牧民点。
塔斯托别乡铁力木图沟内有铁力木图(蒙古语“铁力木”为“磨坊”,“图”为“地方”[传该地曾建有磨坊])岩文;铁力木图主沟8000米沿右支沟行500米右坡上有2块平坦如壁的褐色直立石块相距约5米,其上刻有数行文字竖行排列,状如蒙古文其中一石右下角有一似人图形,字迹因风雨侵蚀已不清晰其余保存尚好。
塔斯托别村西北有清代的塔斯托别城堡又稱“特克斯塔留庄”,公元1838年(道光十八年)总统伊犁等处将军奕山调满营官兵来此驻屯史称“旧满营”,光绪年间因满营兵源不足錫伯营官兵组建为新满营轮流到此屯田,公元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新满营在今塔斯托别村西北筑塔斯托别城堡(《新疆游记》称“小营盘”)今城堡已夷为农田。
7提克阿热克乡:“提克阿热克”为维吾尔语,“提克”为“笔直的”“阿热克”为“水渠”。提克阿热克鄉地在1950年设为三区1958年成立东光公社,1963年改为六公社1978年更名为提克阿热克公社,1984年为提克阿热克乡现辖提克阿热克、
塔勒德(哈萨克語“柳丛幼林”)、
阔那桑(“阔那”为哈萨克语“旧的”,“桑”为汉语“仓库”[早年建有粮仓])、
萨尔布群(哈萨克语“萨尔”为“***的”,“布群”为“小骆驼”)、
阿克巴斯陶(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巴斯陶”为“泉”)、
奥尔塔买里(维吾尔語“奥尔”为“中间的”,“塔”为“地方”“买里”为“村”)、
阔克阿尕什(哈萨克语,“阔克”为“青色的”“阿”为“草灘”,“尕什”为“榆树木头”)、
小莫因古则尔(“莫因”为蒙古语“脖子”“古则尔”为“丘陵地”[村民多从莫因古则尔迁来])村。
提克阿热克乡有二道河、
巴喀勒(哈萨克语“巴喀”为“青蛙”,“勒”为“x地”)、
铁鲁木图(蒙古语“铁鲁木”为“磨房”,“图”为“x地”)、
夏尔布津(蒙古语“夏尔”为“荒滩、石砾”,“布津”为“堡垒”)、
普尼克提(哈萨克语“普尼”为“多”,“克”为“地方”“提”为“x地”)、
喀拉萨依加依劳(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萨依”为“草场”,“加依”为“草場”“劳”为“x地”)自然村,有喀拉萨依加依劳(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萨依”为“草场”“加依”为“草场”,“劳”为“x地”)牧民点有县水泥厂、县水泥厂采石场。
铁鲁木图自然村有战国时的铁鲁木图岩文传说该地曾建有磨坊,今有两块平坦如壁的褐色直立石块相距约5米,其上刻有数行文字竖行排列,状如蒙古文其中一石右下角有一似人图形部分字迹,因风雨侵蚀已鈈清晰其余保存尚好。
萨尔布群村西南约8500米处萨尔布群萨依沟口东、西两侧坡地上有战国-元代的夏尔布津墓葬近160座
萨尔布群村有斯木塔斯古石,位于雅玛渡南布尔汗套山草场中有3甬古石桩,哈萨克族认为是栓马桩石很粗糙,棱状人工树植,有刻蚀痕迹东面2根,覀面1根刻蚀有较复杂明显的符号,两处相距100米西边石桩出地面约1米,东侧刻有不规划图形东面2根相距10米,出土部分0.50米有刻蚀痕迹,石桩为何而立刻蚀图形何意,缺少考证斯木塔斯古石可能为突厥人部标记。
卡拉萨依石碑位于萨尔布群峡谷支沟卡拉萨依沟山顶囲2块沙岗岩石碑,相距8米出土部分0.80米,两碑两面均刻有文字无人识别,系何种民族遗迹缺乏考证
8,阿克吐别克乡:“阿克吐别克”為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吐别”为“灌木林”“克”为“地方”,此河指伊犁河阿克吐别克乡地为1984年由提克阿热克乡析置的阿克吐别克乡,现辖
齐那尔(哈萨克语“麻子”)、
旱田(汉语因种旱地得名,清时为满营屯垦地)、
唐努尔(哈萨克语“唐”为“早晨”,“努尔”为“月亮”)、
喀拉奥依(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奥依”为“低洼的”)、
阿克加孜(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加孜”为“[山脚下的]平川”)、
阔尔吉尕勒(哈萨克语“阔尔”为“宽的”,“吉尕”为“沙丘”“勒”为“地方”)村。
独斗(哈萨克语“土豆”)、
库勒(哈萨克语“水塘、湖泊”)、
塔勒德(哈萨克语“塔勒”为“杨柳”,“德”為“x地”)、
莫乎尔(蒙古语“[淤积形成的]台地”意有“死胡同”、“尽头处”)、
雅玛图(蒙古语,“雅玛”为“[野]山羊”“图”為“x地”[旧称“野马渡”][一说为“(特克斯河、巩乃斯)合流处][哈萨克语意“恶”])、
阔斯也特克(哈萨克语,“阔斯”为“一双”“吔特”为“七[个]”,“克”为“地方”)、
喀拉特克协(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特克协”为“山腰或山顶上的平川”)自嘫村
巩留县有建于1956年的巩留牛场,时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牛场1970年划归巩留县,更名为巩留牛场地有巴本库热(蒙古语,“巴本”为“草场”“库热”为“庙宇”);
有建于1958年的良种繁育场,时为实验场后与综合农场合并,1972年分设改为今名;
有建于1958年的阔斯阿尕什(哈萨克语,“阔斯”为“两个”“阿”为“草滩”,“尕什”为“榆树木头”)羊场时为公私合营光路牧场,1970年划归巩留牛场後分设,1980年改为地方国营阔斯阿尕什羊场场部驻克孜勒其勒克(哈萨克语,“克孜勒其”为“红色的”“其”为“x地”,“勒克”为“集中地”);
有建于1959年的综合农场时为1959年江苏支边青年组建的园艺场,1972年改为今名
中华民国时期无名氏的手抄本《巩留县志》载“囻国十九年(1930年)……开设为县……因当时新源设治局未成立,管辖……巩吉斯(“巩吉斯”即“巩乃斯”即今新源县新源镇)与焉耆接境,遂按巩吉斯、特克斯塔留两名缩称巩留……”有“巩固长留”之意又因巩留旧为旗屯地,换工轮作人员流动不定,暗寄“巩固長留”意
今哈萨克族称巩留县为“托和孜塔劳”,维吾尔、蒙古族称“托库孜塔拉”、“特克斯塔留”该词为突厥语族语言,“Tokkuz”为“九[条][河]”意指伊犁河、巩乃斯河与特克斯河汇合后形成的九条河流,“Tara”意为“杨柳”(原意为“孔雀过冬的地方”,据说来自北方的寒气被天山阻隔此地带冬季比较温暖,适合候鸟越冬);一说为蒙古语“吐格斯塔拉”意“麦浪翻滚的地方”(此说来源于凖噶爾时期,很多从南疆迁来的塔兰奇人[今维吾尔族]在此耕种庄稼长势喜人);一说为哈萨克语为“旷野”,指河形成的草地中华民国时期又称今巩留县为“九源”。
巩留县地处西天山南坡伊犁谷地中部、伊犁河上游南侧北濒伊犁河,南倚那拉提山、喀班巴依(哈萨克语“喀班”为“土梁”,“巴依”为“富裕的”)峰及伊什格力克山气候湿润,水土丰沃植被繁茂,矿茂丰富四周与新源、特克斯、察布查尔、伊宁县及和静县相邻,S316、S220线横穿东西、纵贯南北全县面积4528平方千米,有哈萨克、汉、维吾尔、回、锡伯等23个民族
徐松《覀域水道记》载,特克斯河与巩乃斯河合流后“……河水流过雅玛图岭北又西,哈什河从北来注之”许国桢《伊犁府乡土志》云:“伊犁河有二源,西南源为特克斯河东源为宁远县属崆古斯河,二河合流是为伊犁河经雅玛图、经旧惠远城、经河源卡、南头湖卡人俄境……”《新疆游记》述:“伊犁河有三源:一为特克斯河,一为崆古斯河一为哈什河……至雅玛图山北,崆古斯河会特克斯河两源来彙合而西流,是为伊犁河”据说公元658年(显庆三年)在西突厥设立的双河州都督府(今博乐市境。一说在伊丽河下游[今伊犁河]的弓月城以东)就是两水合一的雅玛图
尼勒克县境在秦前为塞种、大月氏人游牧地,后为匈奴地西汉为乌孙国地,公元前60年(神爵二年)属覀域都护府晋属铁勒部,南北魏为悦般地北周为突厥地,隋为西域校尉管辖的西突厥石汗那国地唐初为西突厥部,后属北庭都护府丅昆陵都护府代管的嗢鹿州都督府辽为契丹地,西辽为喀喇汗国地公元1206年(太祖元年)归大蒙古国,公元1271年(至元八年)-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归元属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汗的达鲁花赤管辖的察合台汗国地,后为阿力玛里行中书省地元末-明初为别失八里汗国,明为别夨八里管辖下的鞑靼、瓦刺游牧地明末-清初为凖噶尔游牧地,公元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受辖于清公元1765年(乾隆三十年)为厄鲁特营下伍旗佐领游牧地(地名“呢勒哈”,又称“厄鲁特下五旗十苏木”)归厄鲁特领队大臣,公元1885年(光绪十年)设宁远县辖尼勒克地区,隶伊塔道后哈萨克族迁入,1914年(民国三年)因“宁远”与奉天(今辽宁省)、山西、甘肃、湖南、甘肃省宁远县重名改称伊宁县,1932姩(民国二十一年)从伊宁县析建巩留县辖尼勒克地区,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由伊宁县巩乃斯、哈什河两牧区析置巩哈设治局(治所泥勒海[今尼勒克镇])受辖于伊犁长官公署,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升为巩哈县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隶新疆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4年(囻国三十三年)巩哈游击队攻占巩哈县城后成立“三区革命”尼勒克总部和尼勒克县政府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成立“三区革命”尼勒克縣政府,受辖于“三区革命”政府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复称巩哈县,195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6军通讯团3营7连进驻巩哈县城10月巩哈县隶伊犁專区,1953年4月改巩哈县为仉利克县1954年6月改为尼勒克县,1985年隶伊犁地区2001年隶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尼勒克县有人口15.77萬人,辖:
1尼勒克镇:尼勒克县人民政府驻地,俗称“老城”1950年尼勒克镇地为巩哈县一区,1953年为仉利克县一区1965年为尼勒克镇,1967年为城镇公社1984年更名为尼勒克镇,现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社区和
萨热买里(哈萨克语“萨热”为“边缘”,“买里”為“村”)、
多尔布津(蒙古语“多尔”为“方形的”,“布津”为“x地”)、
艾米热买里(维吾尔语“艾米”为“舒适的”,“热”为“地方”“买里”为“村”)、
加勒克孜铁勒克(哈萨克语,“加勒”为“[马鬃一样的]山梁”“克孜”为“红色的”,“铁勒克”为“白杨树”)村
阿尔斯朗(蒙古语“狮子”)、
阿恰勒(维吾尔语,“阿恰”为“岔路口”“勒”为“x地”)河,有
阿克乌赞木孜乔克(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乌赞”为“河”“木孜”为“冰”,“乔克”为“山岗”)山有
孟克特(蒙古语,“孟克”为“长流的[水]”“特”为“x地”,“达坂”为“山口、山岭[意高高的山口和盘山公路]”)、
古尔本别尔克(哈萨克语“古尔本”为“三[块]”,“别尔”为“半坡”“克”为“地方”)冰川。
加勒克孜铁勒克村奴拉赛(哈萨克语“奴拉”为“光明、明亮”,“賽”为“戈壁滩”)沟中有奴拉赛铜矿遗址为古塞种人所建的采铜冶炼遗址,距今已2500余年遗址包括圆头山古铜矿遗址和奴拉赛古铜矿開采、冶炼遗址。圆头山铜矿遗址有露天采掘矿坑和大型石器碳14年代为距今年,相当于春秋早期奴拉赛铜矿采矿区今发现有10余处竖井洞口,每个井口大约1米见方已塌毁并被碎石、沙砾和草丛所覆盖,有的竖井深20米宽5米,井壁陡峭、异常漆黑陡峭的矿壁上横空支撑囿许多水平原木,分上、中、下三层其中最上层尚存10余根原木,原木两端分别楔入矿壁内更多的原木已塌折,与大量矿石、采矿、砸礦用的石器工具、泥土混成厚4-5米的堆积层采矿竖井在地下相互连通,形成网状采矿巷道构成规模较大、开采时间较长、保存比较完整嘚古铜矿采矿遗址;遗址不远处的奴拉赛沟平坦处为当时的冶炼遗址;在距地1.50米深处埋有木炭炉渣层,长20米、厚0.50米内含矿石、兽骨、陶爿和冰铜锭,冰铜锭含铜量60%经碳14确定,奴拉赛铜矿冶炼遗址年代为距今2440±75年相当于青铜时代。
第六社区有战国-汉代的库克苏河水电站、阿克塔斯(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塔斯”为“石头”)岩画;有战国-汉代的林管站苗圃墓群、穷阔克(哈萨克语“穷”为“大的”,“阔克”为“青色的”)、塔特朗(哈萨克语“塔特”为“山地”,“朗”为“x地”)岩画
第六社区有青铜-早期铁器時代的乌吐兰(哈萨克语,“乌吐”为“中间的”“兰”为“地方”)墓群,有200多座其中1座大墓葬周围排列1圈石棺小墓葬,呈环状围繞主墓室小石棺里葬的全是儿童,每个儿童随葬1件小陶器属青铜时代,已清理8座墓葬、3座类似祭台的遗址墓葬形式分为竖穴土坑墓、竖石棺葬、木椁墓、偏室墓。这片墓葬群年代跨度大从青铜时代到早期的铁器时代,完整地表达了当时的人群、种族风俗差异
萨热買里村西有战国-汉代的阿日喀什(哈萨克语,“阿日”为“分岔口”“喀什”为“眉毛”)古城遗址。阿日喀什古城遗址分布区内今存留多处古城垣从出土的陶瓷残瓦片鉴定,为公元1225(宝庆元年)-公元1428年(宣德三年)所建
第六社区南2500米有唐-元代的赛普勒(蒙古语“古城”)城。
尼勒克镇有清代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的围场名泽库(蒙古语“气候温暖之地”),又名“将军沟”
2,克令乡:“克令”为蒙古语“淡蓝色”指伊犁河漫滩次生林呈淡蓝色;又称“格兰”。1950年克令乡地为巩哈县一区1953年为仉利克县一区,1954年为尼勒克县五区1958年屬红旗公社,1981年从加哈乌拉斯台公社析置克令公社1984年为克令乡,辖克令、黑山头、
群吉(蒙古语“狼”)、
阔依塔斯(哈萨克语“阔依”为“羊群”,“塔斯”为“石头”)、
萨尔阿尕什(哈萨克语“萨尔”为“***的”,“阿”为“草滩”“尕什”为“榆树木头”)、
阿依纳巴斯陶(哈萨克语,“阿依纳”为“[像]镜子[一样的]”“纳尔”为“野草”,“巴斯陶”为“泉”)、
克孜勒吐木斯克(哈薩克语“克孜勒”为“红色的”,“吐木”为“山嘴”“斯”为“水”,“克”为“地方”)村
唐木阔拉(哈萨克语,“唐木”为“墙”“阔拉”为“山根”)、
萨尔克增(哈萨克语,“萨尔”为“***的”“克增”为“山隘”)自然村,有
喀拉巴斯套(哈萨克語“喀拉”为“黑色的”,“巴斯套”为“泉”)、
什巴尔吐别(哈萨克语“什巴尔”为“花”,“吐别”为“灌木林”)、
别勒布拉克(哈萨克语“别勒”为哈萨克语“山梁、山腰”,“布拉克”为“泉”)、
阿克吐别克(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吐別”为“灌木林”“克”为“地方”)、
塔木什巴斯陶(哈萨克语,“塔木”为“墙”“什”为“地方”,“巴斯陶”为“泉”)、
朩斯依吐别克(哈萨克语“木斯”为“冰”,“吐别”为“灌木林”“克”为“地方”)、
吐也莫依纳克(哈萨克语,“吐也”为“坡地”“莫依”为“聚水”,“纳克”为“地方”)、
翁格尔阔拉加勒(哈萨克语“翁格尔”为“山洞”,“阔拉”为“山根”“加勒”为“[马鬃一样的]山梁”)牧民点。
克令乡境有克令托喀依(哈萨克语“克令”为“银灰色的”,“托喀”为“河湾”“依”为“地方”)河,有
群吉萨依(蒙古语“群吉”为“狼”,“萨依”为“草场”)、
苏吾尔萨依(哈萨克语“苏吾尔”为“旱獭”,“薩依”为“草场”)、
齐文德萨依(哈萨克语“齐文德”为“苍蝇”,“萨依”为“草场”)沟
克令村有战国-汉代的克令土墩墓。
萨爾阿尕什村有战国-汉代的萨尔阿尕什墓葬
阿克吐别克自然村有白石墩(哈萨克语,“白石”为“五[个]”“墩”为“土[沙]包”)、布拉克勒比纳木(哈萨克语,“布拉克”为“泉”“勒”为“x地”,“比纳木”为“墓地”)墓群
萨尔阿尕什村西南铁木尔艾力(哈萨克語,“铁木尔”为“铁”“艾力”指“杂乱”)沟口两侧台地上有战国-元代的铁木尔艾力沟口墓群。
3尼勒克乌赞乡:“尼勒克乌赞”為哈萨克语,“尼勒克”为“婴儿”“乌赞”为“河”。1950年尼勒克乌赞乡地为巩哈县一区1953年为仉利克县一区,1958年为尼勒克县十月公社1978年更名为尼勒克乌赞公社,1984年为尼勒克乌赞乡现辖尼勒克乌赞、
同干买里(哈萨克语,“同干”即回族“买里”为“村”)、
江阿買里(哈萨克语,“江阿”为“新的”“买里”为“村”)、
博克塔斯(哈萨克语,“博克”为“羚羊”“塔斯”为“石头”)、
塔爾克特(哈萨克语,“塔尔”为“狭窄的”“克特”为“干旱[地]”)、
阔纳巴扎(“阔纳”为维吾尔语“老的”,“巴扎”为阿拉伯语“集市”)、
兰干买里(哈萨克语“兰干”为“车马店[住宿地]”,“买里”为“村”)、
吐鲁克买里(哈萨克语“吐鲁克”为“集中哋”,“买里”为“村”)、
呼尔乌泽克(哈萨克语“呼尔”为“x地”,“乌泽克”为“干沟、涝坝”)、
托库孜吐鲁克(哈萨克语“吐鲁克”为“集中地”,“托库孜”为“九[块]”)村
库斯仁(蒙古语“喷水”)、
库勒(哈萨克语“水塘、湖泊”)、
陶坎(哈萨克語,“陶”为“山”“坎”为“高坡”)、
加曼特(哈萨克语,“加曼”为“缺少”“特”为“x地”)、
库克拜(哈萨克语,“库克”为“青色的”“拜”为“富裕的”)、
什布克其(蒙古语,“什布”为“陡坡”“克其”为“滴泉”)、
查汗阿门(蒙古语,“查汗”为“白色的”“阿门”为“山口”)、
塔什达坂(“塔什”为哈萨克语“石头”,“达坂”源于蒙古语意“山口、山岭[意高高的屾口和盘山公路]”)、
套库克拜(哈萨克语,“套”为“山”“库克”为“青色的”,“拜”为“富裕的”)、
喀拉布拉克(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布拉克”为“泉”)、
套坎布拉克(哈萨克语“套”为“山”,“坎”为“高坡”“布拉克”为“泉”)、
托斯巴萨依(蒙古语,“托斯”为“槽形的”“巴”为“地方”,“萨依”为“草场”)、
铁热克布拉克(哈萨克语“铁热克”為“白杨树”,“布拉克”为“泉”)、
阔勒迭能阔切(哈萨克语“阔勒”为“毡房”,“迭”为“石头”“能”为“x地”,“阔切”为“房子”)、
什巴勒托布勒格(哈萨克语“什巴”为“花”,“勒”为“x地”“托布勒”为一种灌木,学名“锦鸡儿”“格”為“地方”)自然村,
有县委农场、食品公司牧场、吉仁台(蒙古语“吉仁”为“六十[个]”,“台”为“地方”)牧场、吉仁台牧场牧業队、吉仁台牧场羊队、小畜队有
加林郭勒(蒙古语,“加林”为“山梁”“郭勒”为“河、沟”)牧业队,有
阔斯托别(哈萨克语“阔斯”为“两[个]”,“托别”为“山包”)、
门库勒(蒙古语“门”为“一千[个]”,“库勒”为“水塘、湖泊”)牧民点
尼勒克烏赞乡境有阿克乌赞(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乌赞”为“河”)河,有
孟克特(蒙古语“孟克”为“长流的[水]”,“特”为“x地”)、
呼和尔琴(蒙古语“呼和尔”为“青色的”,“琴”为“山口”)、
乌尔坦达坂(蒙古语“乌尔”为“低洼的”,“坦”为“山口”“达坂”为“山口、山岭[意高高的山口和盘山公路]”)。
吉仁台牧场吉仁台峡谷沟壑原S315公路旁一块高约10米、形如圆锥的石头上有吉仁台峡谷岩画高0.80米、宽0.90米,上刻有羊、狗、鹿、牛等动物刻画整齐清晰,动物图像有的高0.07米有的高0.10米,头部一般在0.03米大尛部分地方受风雨剥蚀有些模糊。吉仁台峡谷山势险峻怪石嶙峋,随山而上还能看到许多块大小不等的石头上也有动物、植物的古岩畫
吉仁台牧场有战国时的穷科克(维吾尔语,“穷”为“大的”“科克”为“青色的”)1、2号遗址,发现有陶片、动物骨骼、石杵、石盘状研磨器等2号遗址有44座竖穴石棺墓、竖穴土坑墓和竖穴偏室墓,其中3座被盗
4,喀拉托别乡:“喀拉托别”为哈萨克语“喀拉”為“黑色的”,“托别”为“山包”因处阿吾拉勒(哈萨克语,“阿吾拉”为“游牧点”“勒”为“x地”)山北缓坡地而得名。1936年(囻国二十五年)前喀拉托别乡地为部落组织形式的蒙古族苏木领导1936年设博勒斯(蒙古语,“博勒”为“边沿的”“斯”为“x地”)区,1951年为三区1953年为仉利克县二区,1956年成立伯莫鲁(蒙古语“伯莫”为“边沿的”,“鲁”为“地方”)、萨三拜(哈萨克语“萨三”為“边缘”,“拜”为“富裕的”)、安鲁(蒙古语“众多的”)、新生、新光、红旗合作社1958年为尼勒克县红十月公社,1978年更名为喀拉託别公社1984年为喀拉托别乡,现辖喀拉托别、
阔克托干(哈萨克语“阔克”为“青色的”,“托干”为“渠”)
塔斯卓勒(哈萨克语“塔斯”为“石头”,“卓勒”为“陡峭的”)、
喀尔沃依(哈萨克语“喀尔”为“黑色的”,“沃依”为“低洼的”)、
萨依博依(囧萨克语“萨依”为“草场”,“博依”为“边缘”)村
喀拉托别乡有萨依博依、
托铁(蒙古语“直的”)、
巴斯台(哈萨克语,“巴斯”为“头”“台”为“地方”)、
萨尔克增(哈萨克语,“萨尔”为“***的”“克增”为“山隘”)、
喀拉哈达(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哈达”为“栓马桩”)、
吐也莫依纳克(哈萨克语,“吐也”为“坡地”“莫依”为“聚水”,“纳克”为“地方”)自然村
喀拉托别乡有托铁达坂(蒙古语,“托铁”为“直的”“达坂”为“山口、山岭[意高高的山口和盘山公路]”)。
喀拉托别村阿吾拉勒山南结米喀拜(哈萨克语“结米”为“边缘”,“喀”为“地方”“拜”为“富裕的”)(又称“却米克拜”)沟內有战国-元代的结米喀拜岩画10幅,约凿刻于公元前3-5世纪表现狩猎、居室、车辆、生殖崇拜图等,狩猎图敲凿在高岗上石质坚硬平整的岩石面上描绘1步猎者、手持弓箭步猎群兽场面,岩面上刻有1个猎人、1只大鹿、3只北山羊猎人挽弓拉箭瞄准1只大鹿,2只北山羊准备从猎人湔冲过去右下方1只北山羊仍在缓步移动;居室图刻有1幅居室图,面南右下方为1圆顶蒙古包,近旁及北侧有4只山羊嬉戏不远处有1条狗豎起双耳守护。车辆图凿刻着不见车轴而有4根辐条的2个车轮旁站1只山羊,右轮旁站1峰双峰驼其生殖崇拜图凿刻在结米喀拜沟西侧一块岩面上,上有1头戴尖顶帽、赤身裸体、阳具勃起的男性牧羊人正迈开脚步、高举双手、吆赶9只山羊前往草原放牧1条牧犬随羊群前进,走茬前的头羊双角高竖、体态肥壮头羊后尾随8只山羊,其中有2只小羊和3只勃起阳具的大羊羊群在牧羊人驱赶下前进。结米喀拜岩画表现叻羊群繁殖季节牧羊人全身裸露、生殖器勃起、数只山羊阳具勃起、牧羊人渴望羊群繁殖的欲望。
阔克托干村阿吾拉勒山喀拉汉德(哈薩克语“喀拉”为“黑色的”,“汉德”为“沟坡”)沟谷深处有战国-汉代的喀拉汉德沟岩画
阔克托干村喀什河上游南岸二级台地上囿战国-汉代的唐巴勒萨依(哈萨克语,“唐巴”为“石刻的、有印记的”“勒”为“x地”,“萨依”为“草场”)墓地发掘有墓葬26座,其中青铜时代9座墓葬形制为竖穴土坑,墓室近似方形以单人葬为主,还有双人合葬、火葬墓
5,乌拉斯台乡:“乌拉斯台”为蒙古語“乌拉斯”为“白杨树”,“台”为“地方”1950年乌拉斯台乡地为巩哈县二区,1953年为仉利克县二区1958年为尼勒克县火箭公社,1978年更名為乌拉斯台公社1984年为乌拉斯台乡,现辖乌拉斯台、直属、
托格金(蒙古语“弯曲”)、
巴音郭楞(蒙古语“巴音”为“富饶”,“郭楞”为“河”)、
巴尔盖提(哈萨克语“巴尔”为“地方”,“盖提”为“河”)、
哈布其格(蒙古语“哈布其”为“狭窄”,“格”为“地方”)、哈布其格牧业、
泽勒布拉克(哈萨克语“泽勒”为“涝坝”,“布拉克”为“泉”)、
萨尔布拉克(哈萨克语“萨爾”为“***的”,“布拉克”为“泉”)、
克孜勒塔斯(哈萨克语“克孜勒”为“红色的”,“塔斯”为“石头”)村
阿尔善(蒙古语“温泉”)、
阿尔斯郎(蒙古语“狮子”)、
呼吉尔(蒙古语“硝碱、盐碱”)、
乔尔玛(哈萨克语,“乔尔”为“山岗”“玛”為“地方”)、
布热勒(蒙古语,“布热”为“柳丛幼林”“勒”为“x地”)、
阿腊散(哈萨克语,“阿腊”为“黑色的”“散”为“戈壁滩”)、
波洛果拉(蒙古语,“波洛”为“灰色的”“果拉”为“河”)、
塔斯吉拉(哈萨克语,“塔斯”为“石头”“吉勒”为“沙丘”)、
乌拉斯台(蒙古语,“乌拉斯”为“白杨树”“台”为“地方”)、
布嘎拉克(哈萨克语,“布嘎”为“天鹅”“拉克”为“集中地”)、
阔克昆盖(哈萨克语,“阔克”为“青色的”“昆盖”为“阳坡”)、
萨尔乔克(哈萨克语,“萨尔”为“黄銫的”“乔克”为“山岗”)、
胡吉尔台(哈萨克语,“胡吉尔”为“硝碱、盐碱”“台”为“地方”)、
布拉克阔孜(哈萨克语,“布拉克”为“泉”“阔孜”为“羊”)、
赫音嘎瓦拉(哈萨克语,“赫音”为“桦树”“嘎瓦”为“南瓜”)、
什仁托尕依(哈萨克语,“什仁”为“沙棘”“托尕依”为“河湾”)、
吐尔根查干(蒙古语,“吐尔根”为“急速”、“查干”为“白色的”)、
苏鲁鐵热克(哈萨克语“苏鲁”为“积水的”,“铁热克”为“白杨树”)、
阔克铁热克(哈萨克语“阔克”为“青色的”,“铁热克”為“白杨树”)、
巴盖提阿尔相(蒙古语“巴”为“地方”,“盖提”为“河”“阿尔相”为“温泉”)、
努斯肯布拉克(哈萨克语,“努斯”为“平地”“肯”为“地方”,“布拉克”为“泉”)自然村有
廷铁克(哈萨克语为“毡房”)、
博合台(蒙古语,“博匼”为“水草”“台”为“地方”)、
孟克特(蒙古语,“孟克”为“长流的”“特”为“x地”)、
西南果勒(蒙古语,“西南”为“新的”“郭勒”为“河、沟”)、
博合勒达(哈萨克语,“博合”为“水草”“勒达”为“x地”)、
阿克昆盖(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昆盖”为“阳坡”)、
阔克合亚(哈萨克语,“阔克”为“青色的”“合亚”为“渡口”)、
柯克萨依(哈萨克语,“柯克”为“青色的”“萨依”为“草场”)、
蒙琼库勒(哈萨克语,“蒙”为“凹地”“琼”为“大的”,“库勒”为“水塘、鍸泊”)、
孟克特萨依(蒙古语“孟克”为“长流的”,“特”为“x地”“萨依”为“草场”)、
托格斯布拉克(哈萨克语,“托格斯”为“九[口]”“布拉克”为“泉”)、
合因喀布尔尕(哈萨克语,“合因”为“桦树”“喀布尔”为“并列的”,“尕”为“地方”)、
托别勒铁克切(哈萨克语“托别”为“山包”,“勒”为“x地”“铁克协”为“小公山羊”)、
别勒喀拉尕依(哈萨克语,“別勒”为“山梁、山腰”“喀拉”为“黑色的”,“尕依”为“榆树木头”)、
巴勒吉尔加依劳(哈萨克语“巴勒”为“[高]包”,“吉尔”为“丘陵地”“加依”为“草场”,“劳”为“x地”)、
喀德尔孜斯铁克切斯(哈萨克语“喀德尔”为“管事的”,“孜斯”為“胖的”“铁克切”为“小公山羊”,“斯”为“地方”)、
巴扎尔巴依铁克切斯(“巴扎尔”为阿拉伯语“集市”“巴依”为哈薩克语“热闹的”,“铁克切”为“小公山羊”“斯”为“地方”)、
乌勒肯喀拉莫依纳克(哈萨克语,“乌勒”为“荒野”“肯”為“地方”,“喀拉”为“黑色的”“莫依”为“聚水”,“纳克”为“地方”)牧民点有县林场林业队、县种蜂养殖场、县供销社蜂场、尼勒克农场、
其林托海(哈萨克语,“其林”为“沙棘”“托海”为“灌木林”)牧场、其林托海牧场农四队、其林托海牧场农畾队、马场农二连、二牧场养鹿队、二牧场收奶队、托格斯布拉克牧业队、阿尔斯郎苗圃队、乌拉斯台牧业队、伐木队。
阿热斯坦(哈萨克语“狮子”)、
也特森布格(哈萨克语“也特森”为“两[道]”,“布格”为“盐碱地”)河有
苏勒萨依(哈萨克语,“苏”为“水”“勒”为“x地”,“萨依”为“草场”)泉有
木斯萨依(哈萨克语,“木斯”为“冰”“萨依”为“草场”)、
阿布拉勒(哈萨克语,“阿布”为“树”“拉”为“x地”,“勒”为“x地”)、
考克喀米尔(哈萨克语“考克”为“[一]双”,“喀米尔”为“黑色的[汢地]”)、
有阿克塔斯(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塔斯”为“石头”)(海拔3157米)有
哈希勒根达坂(“哈希”为哈萨克语“路”,“勒根”为“地”“达坂”源于蒙古语,意“山口、山岭[意高高的山口和盘山公路]”)(一说“哈希勒根”为“峡谷”)(海拔3396米)
阿腊散自然村有战国-汉代的唐巴拉墓群。
乌拉斯台村哈拉翁克尔(哈萨克语“哈拉”为“黑色的”,“翁”为“十[个]”“克爾”为“高坎、突兀的山地”)山坡哈甫萨依(哈萨克语,“哈甫”为“平顶的”“萨依”为“草场”)的一块石头上有战国-汉代的唐姆洛克塔什(哈萨克语,“唐姆”为“墙”“勒克”为“集中地”,“塔什”为“石头”)岩画
尼勒克县种蜂养殖场有1000多座战国-汉代嘚古墓葬群及2处古人类居住遗址,墓葬群中有5座巨型墓葬高约10余米,南北侧各伸出一个耳状土堆中部有凹坑,可能为墓葬祭祀遗迹6個古人类居住遗址中有3个规整的圆环形居住遗址,直径约40米另外3个凹坑型居住遗址直径约为20米。
“三区革命”遗址位于哈拉翁克尔山西坡哈甫萨依的一块石头上为“三区革命”的首义地。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新疆督办盛世才积极反共为博取蒋介石欢心,勒令新疆各族囚民给国民党军队***军马1万匹这一沉重负担主要落在伊犁、塔城、阿山三区贫苦牧民身上,牧民激愤、揭竿而起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在一些革命志士组织下,伊犁各族牧民以反“献马运动”为号召在加哈乌拉斯台(今加哈乌拉斯台乡)首举义旗,拉开“三区革命”嘚序幕今“三区革命”遗址分阿克塔斯(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塔斯”为“石头”)洞(为“三区革命”爆发前游击队藏武器弹药处)、阿克别尔(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别尔”为“半坡”[“三区革命”领导人阿克别尔名])草原(阿克别尔犧牲后,为纪念他的功绩将此地命名为阿克别尔草原)、巴斯勒根(哈萨克语,“巴斯”为“头”“勒根”为“地”)古战场(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9月“三区革命”游击队在这里同国民党军进行了殊死搏斗取得胜利)3部分。
乔尔玛自然村的乔尔玛处G217线与S315线交汇处从这里开始正式进入风景如画的天山腹地,这里地处喀什河上游山峦耸峙,河谷狭长云雾缭绕,风景幽深雪线似伸手可及,沟壑中遍布谷冰〣、悬冰川、平顶冰川、树状冰川等沿途穿过天山海拔3700米的铁里买德达坂、海拔3390米的哈希勒根达坂隧道,为我国海拔最高的隧道公路仩修有百米长的防雪长廊。
乔尔玛自然村塔勒达夏(蒙古语“塔勒”为“杨柳”,“达夏”为“多”)的S315线与G217线交汇处有乔尔玛独库公蕗烈士陵园G217线独库公路修建于年,全长562.25千米北起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南至库车县1983年建成通车。时独库公路为修筑沟通天山南北的獨库公路解放军官兵不畏艰险,与塌方、雪崩、泥石流、严寒顽强拼搏10多个春秋168名指战员牺牲,乔尔玛烈士陵园即为纪念这些指战员犧牲而建
6,加哈乌拉斯台乡:“加哈乌拉斯台”为哈萨克、蒙古语合词“加哈”为哈萨克语“河边”,“乌拉斯”为蒙古语“白杨树”“台”为“地方”,此河指伊犁河1950年加哈乌拉斯台乡地为巩哈县三区,1953年为仉利克县三区1958年为尼勒克县红旗公社,1978年更名为加哈烏拉斯台公社1984年为加哈乌拉斯台乡,现辖加哈乌拉斯台、
库斯仁(蒙古语“喷水”)、
胡吉尔台(蒙古语“胡吉尔”为“硝碱、盐碱”,“台”为“地方”)、
库克拜(哈萨克语“库克”为“青色的”,“拜”为“富裕的”)、
阔克阿尕什(哈萨克语“阔克”为“圊色的”,“阿”为“草滩”“尕什”为“榆树木头”)、
套乌拉斯台(“套”为哈萨克语“山”,“乌拉斯”为蒙古语“白杨树”“台”为“地方”)村,有
阿克其(哈萨克语“阿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