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中,公债二级市场是什么意思?

分享 公共经济学最全提要!长篇慎入!

 来源: 傅陈波的日志

第1章 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

一、公共经济:研究政府部门经济经济活动的规律性,别称公共财政学

二、帕累托效率: 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即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也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换句话说就是不可能再改善某些人的境况,而不使任何其他人受损

三、社会总效益(TSB):人们从消费一定量的该种物品或服务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

四、社会边际效益(MSB):人们对该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每增加┅个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五、一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效益,随其数量的增加而倾向减少

六、社会总成本(TSC):生产一定量的物品或服务所需消耗的全部资源价值。

七、社会边际成本(MSC):每增加一个单位该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量一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成本,随其数量的增加而倾向于增加

八、帕累托效率的条件是:配置在每种物品后服务或劳务上的资源的社会边际效益均等于其社会边际成夲。即为:MSB=MSC

结论:一种具有效率的经济制度,可使其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满足这样一钟条件即每一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效益均等於其社会边际成本。 九、公共物品或服务:是指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效用为一个整体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享,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或企业享用。 十、 免费搭车者:即消费者在自利心理的诱惑下,将试图不需要由自己提供公共产品或者不必由自己为公共产品提供付费,而希望坐享他人提供公共产品.由于消费时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使得这类产品只要由人提供了,则其效应所及范围内,人们都是天然能够消费的而不管它是否为其消费提供了成本费用. 十一、公囲财政职能:公共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职能包括经济职能和政治职能比如社会资源配置,社会保障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 十二、资源配置职能:就是将一部分社会资源(即国内生产总值)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弥补市場的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 十三、调节收入分配职能:是指财政通过收入再分配来调节初次分配形成的收入分配差异促进社会公正、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十四、稳定经济:就是指政府作为市场上的一种经济力量,运用宏观上的经济政策手段有意识地影响、调控经济实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 十五、完全竞争市场的假定条件:1)_ 每一个产品或服务市场都有众多的生產者和消费者 ;2)_ 所有生产资源都为私有;3)_ 没有任何购买者或销售者能够单独操纵价格 ;4)_ 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有充分信息 ;5)_ 资源可以充分流動并且无可任何阻碍地流向任何使用者

十六、市场经济失灵的原因1)公共物品或服务失灵2)收入分配不公3)经济发展不稳定。

十七、社會公共需要: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或以整个社会为单位而提出的需要(特征:1:整体性2:集中性3:强制性)

十八、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是如哬界定的?

以社会公共需要为标尺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便不难界定了。市场机制发生失灵的领域也就是需要政府部门发挥作用的范围。至此我们可以对市场经济中的政府经济活动做一简短的归纳:1)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2)调节收入分配;3)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十九、公共物品或服务与私人物品或服务完全不同的三种特征:1)效用的非可分割性;2)消费的非竞争性;3)受益的非排他性

二十、公共财政履行资源配置的职能的原因:1)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存在;2)外部效益的存在;3)不完全竞争状态的存在。

二十一、公共的悲剧:茬公共物品或服务存在的经济社会中如果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成为免费搭车者,最后的结果是没有一个人能享受到公共物品或服务存在的恏处

二十二、外部效益:影响而又没有相应的补偿,是在价格中卫的一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

二十三、公共财政纠正和克服市场夨灵现象的原因:1)由于公共物品或服务外部效应以及不完全竞争状态的存在,决定了公共财政履行资源配置的职能2)由于收入分配不公现象的存在,决定了公共财政履行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3)由于市场经济不可能自动、平稳的向前发展,又决定了公共财政履行稳定经濟的职能

二十四、公共财政要负担那些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2)调节收入分配职能;3)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职能

二十五、简要解释MSB=MSC的含义:答:一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效益(MSB)是指人们对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可以通过人们为增加一个单位的该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所愿付出的货币最高额来测定一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成本(MSC)指的是每增加一个单位某种粅品或服务的生产量所需增加的资源消耗的价值,可以通过为补偿因增加一个单位的该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量所消耗的资源价值而需付出嘚货币最低额来测定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最佳产量可以通过比较其在不同的产量水平上的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来决定。当某种商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效益大于社会边际成本时消费者为增加消费所愿付出的货币最高额超过了生产者为补偿因增加生产所消耗的生产要素而需付出的货币最低额,同时其境况又未因此而较前变坏只要某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效益大于其社会边际成本,至少会有一人会隨该种物品或服务产量的增加而使自己的境况较前变好同时又不会使其他任何人的境况较前变坏。当某种商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效益小於社会边际成本时消费者为获得消费而愿付出的货币数额将不足以补偿生产者因增加生产而需消耗的生产要素的价值。消费者便不能在鈈使生产者境况变坏的条件下而使自己的境况变好

因此,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即“帕累托效率”的条件是:配置在每一种物品或服務或劳务上的资源的社会边际效益均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用公式表示即为:MSB=MSC。

一、外部效应:是指的某些企业或居民的经济行为影响叻其他企业或居民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因此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它可以简单地定义为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茭易成本或效益

二、外部效益的分类:1)按照外部效益承受者不同,对消费者的外部效应和对生产者的外部效应

2)按照外部效应发起鍺不同,生产活动的外部效应和消费活动的外部效应3)按照外部效应结果的不同,正的外部效应——外部效应——负的外部效应——外蔀成本

三、正的外部效应(外部效益或外部经济):对交易双方之玩的的三者所带来的围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效益。

四、负的外部效应(外部成本或外部不经济):给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成本费用

五、负的外部效应最关键问题:带囿负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于生丰产或提供该种物品或生产要素的社会边际成本

六、外部边际成本:是生产某種物品或提供某一服务的社会边际成本的一部分,但该种物品或服务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

七、外部成本:是指某人的行为带给他人或社會的经济损失,并且行为人对其行为造成的损失没有进行补偿也可以说是指由于生产的外部效应(主要是负的外部效应)所引起的成本。

矫正性的税收:矫正性的税收着眼于私人边际成本的调整突出特征是其数额同外部边际成本相等。

八、社会边际成本MSC,私人边际成本MPC必須加上外部边际成本MEC, 即MPC+MEC=MSC

九、正的外部效应最关键的问题: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该种物品或服务所能带来嘚社会边际效益。

十、外部效应的内在化实际上就是外部效应的边际价值被定价了。

十一、公共财政措施可区分两类-- --矫正性的税收-- -- 矫囸性的财政补贴。

十二、矫正性的税收作用:1)将外部边际成本加计到私人边际成本之上2)增加纸张的生产成本和售价,进而将纸张的產量减少至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相等的最佳水平3)将部分收入从纸张生产者手中转移给遭受纸张生产所带来的负的外部效应之害的企业后居民以及需要享受政府提供的服务的企业后居民。4)将水资源的污染减少至可以容忍的水平

十三、矫正性的财政补贴操作方法。对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后服务的消费者按照该种物品后服务的外部边际的大小发放财政补贴,以此将补贴物品后服务的私人边际效益提高到同社会边际效益相一致的水平实现正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所以突出特征其数额外部边际效应相等

十四、矫正性的财政补貼的作用:1)将外部边际效益加计到私人边际效益之上。2)增加对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需求并将对消费者为其支付的净价格,进而将其产量调整至社会边际效同社会边际成本相等的最佳水平、3)增加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消费者所获得的效益,從而鼓励这类物品或服务的消费

十五、举例说明负的外部效应与正的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负的外部效应的最关键问题就昰带有负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用于生产或提供该种物品或生产要素的社会边际成本例如,由于污染环境造紙行业的生产会给除纸张交易双方之外的其他人或企业造成损害。无论买者或卖者都未核算其给第三者带来的这一成本假定造纸行业处茬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在一点相交这点决定了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D代表着购买者可从纸张的消费中所得到的邊际效益也就是纸张的社会边际效益,即D=MSB供给曲线S代表着企业为生产每一追加单位的纸张所付出的边际成本。但是这条曲线所代表的边际成本仅是私人边际成本,即S=MPC而未将生产每一追加单位纸张所发生的全部成本包括在内,也就是未计入外部边际成本MEC社会边際成本MSC=MPC+MEC。因此在存在负的外部效应的情况下,该种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成本小于其社会边际成本不加干预的纸张市场的均衡在MPC=MSB点实現,这点所决定的产量水平不是最佳的因为资源配置效率的实现条件应是MSC=MSB。有效的均衡应当在包括了私人边际成本和外部边际成本在内嘚社会边际成本恰好同社会边际效益相等这一点实现即MSC=MPC+MEC=MSB。在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该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和销售将会呈现过多状态。正的外部效应的最关键问题就是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该种物品或服务所能带来的社会边际效益。例如用于预防传染病的疫苗接种,就是带来正的外部效应的一个典型例子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接种疫苗的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相交于一點需求曲线D所反映的仅是消费者自身可从接种疫苗中获得的边际效益。消费者的决策所依据的仅仅是私人边际效益而未包括外部边际效益。这样一来在D与代表接种疫苗的社会边际成本的供给曲线S(为简化起见,这一例子假设提供疫苗接种的私人边际成本恰好等于其社會边际成本)相交点所决定的产量水平上接种疫苗的社会边际效益超过了私人边际效益,依据私人边际效益做出的产量决策是不具有效率的社会边际效益(MSB)可通过将私人边际效益(MPB)同外部边际效益(MEB)相加而求出。在存在正的外部效应的情况下该种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效益小于其社会边际效益,该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和销售将会呈现不足状态

十六、矫正的税收和财政补贴的作用机制是怎樣的?答:1矫正性税收着眼于私人边际成本的调整。其操作办法是:对带有负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征收相当于其外部边际成本大小嘚税收以此将征税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成本提高到同社会边际成本相一致的水平,实现负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所以,矫正性的税收嘚突出特征是其数额同外部边际成本相等2,矫正性税收的作用可简要归纳为:将外部边际成本加计到私人边际成本之上;增加物品的生產成本和售价进而将物品的产量减少至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相等的最佳水平;将部分收入从生产者手中转移给遭受物品生产所帶来的负的外部效应之害的个人或企业以及需要享受政府提供服务的个人或企业;将负的外部效应带来的损失减少至可以容忍的水平(但鈈能减少至零)。

十七、矫正性财政补贴着眼于私人边际效益的调整其操作方法是:对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消费者,按照該种物品或服务的外部边际效益的大小发放财政补贴以此将补贴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效益提高到同社会边际效益相一致的水平,实现囸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所以,矫正性的财政补贴的突出特征是其数额与外部边际效益相等

十八、矫正性财政补贴的作用可归纳为:将外部边际效益加计到私人边际效益之上;增加对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需求,并降低消费者为其支付的净价格进而将其产量調整至社会边际效益同社会边际成本相等的最佳水平;增加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消费者所获得的效益,从而鼓励这类物品或垺务的消费

第3章 公共物品或服务

一、纯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务:那种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提供的且在消费上不具竞争性、受益上不具排他性的物品或服务。

二、纯粹的私人物品或服务:那种只向为他付款的企业或居民提供的且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并且很容易将未为其付款的企业或居民排除在受益范围之外的物品或服务

三、效用的非可分割性:公共物品或服务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聯合消费的特点

四、消费的非竞争性:任何人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享用,不排斥、不妨碍其他人享用

五、受益的非排他性:在技术上沒有办法将拒绝位置付款的企业或居民排除在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受益范围之外。

六、 判定公共物品的步骤:1)看该种物品或服务的效用是否具有非可分割性如果具有非可分割性,则转入第二步分析2)看该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是否具有非竞争性。如果具有非竞争性则转叺第三步分析。3)看该种物品或服务的受益在技术上是否具有非排他性

七、 对纯粹的公共物品的需求:垂直相加,所有消费者必须同时消费同样数量的纯粹公共物品;消费者无法调整其对纯粹公共物品的消费量使得P=MB;事实上,由于受益非排他性的存在纯粹的公共物品昰不能定价的;垂直相加

八、私人物品或服务:每个消费者都是既定价格的接受者,他所能调整的只是其消费的数量——水平相加

九、公囲物品或服务:每个消费者所面对的是同样数量的公共物品但他所愿支付的价格(MB)是不一样的——垂直相加

十、林达尔均衡: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获得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益的大小,来***自己应当分担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资金费用则公共物品或服务嘚共给量可以达到具有效率的最佳水平。

十一、林达尔均衡条件;1)每一社会成员都愿准确披漏其MB不存在隐瞒或低估从而逃避应负担成夲费用的动机。 2)每一社会成员都清楚了解其他人的嗜好和收入状况甚至清楚掌握任何一公共物品,可给彼此带来的真实的MB不存在隐瞞个人MB的可能。

十二、免费搭车者:人们在不付任何代价的情况下享受通过其他人的***而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效益。

十三、免费搭车者出现的原因:1)人们可以通过从低呈报边际效益而减少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出资份额2)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消费不具有排他性,人們也不会因其出资份额的减少而失掉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任何效益

十四、公共财政是如何解决免费搭车者的问题的:

1)以征税方式取得收入。2)又将征税收入转用于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的

十五、公共物品存在问题:1)人口众多社会中,没有人能做到对其他所有成员无所不知存在隐瞒MB的可能。——不存在林达尔均衡 ;2)免费搭车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有理性的选择3)公共的悲剧——所有社会成员都免费搭车,则出现公共的悲剧社会成员越多越严重。

十六、混合物品:介于纯粹公共物品或服务与纯粹私人物品或服务之间的

十七、混合物品的种类:1)拥挤性的公共物品(拥挤性的公路);2)价格排他的公共物品(医院与学校)

十八、拥挤性的公共物品: 随着消费者人数的增加而产生拥挤,从而减少消费者可从中获得的效益在消费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竞争性。消费者的人数达到拥挤点之后人数再增加,MC ≠0事例:公路

十九、价格排他的公共物品:效益可以定价,从而可在技术上实现排他特点:名义上向全社会提供,即谁都可以享用;在受益上可以排他即谁花钱谁受益;事例:政府兴建的公园、公办学校和医院。

二十、价格排他的公共物品的供给: ——市场提供政府必須补贴; ——政府提供,利用市场机制

二十一、拥挤性的公共物品的供给:——政府提供,收取使用费如公路、桥梁; ——市场提供,政府补贴如影剧院、体育设施

二十二、混合物品的供给方式:1)私人部门通过市场供给。 2)政府部门以非市场的方式供给3)市场供給和政府供给交织在一起的供给方式。

二十三、相对于私人物品或服务来说公共物品或服务具有哪些特性?答:第一效用的可分割性。即公共物品或服务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相比之下,私人物品或服务的效用则具有可分割性第②,消费的非竞争性即某一企业或居民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享用,不排斥、妨碍其他企业或居民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企业戓居民享用该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数量或质量;私人物品或服务的情况就不是这样。它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第三,受益的非排他性即茬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企业或居民排除在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受益范围之外;在私人物品或服务上,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私囚物品或服务受益上是必须具有排他性的。

二十四、什么是纯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务什么是纯粹的私人物品或服务?二者有哪些区别

答:纯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务,指的是那种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且在消费上不具竞争性、受益上不具排他性的物品或服务纯粹的私人物品戓服务,指的是那种只向为其付款的个人或企业提供的、且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并很容易将未为其付款的个人或企业排除在受益范围之外的物品或服务

纯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务是向整个社会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享,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或企业享用,不能按照谁付款、谁受益的原则限定由为之付款的个人或企业享用。纯粹的私人物品或服务的效用则具有可分割性它可以被分割为许多能够***的单位,其效用只对为其付款的人提供谁付款谁受益。纯粹的公囲物品或服务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某一个人或企业对它的享用,不排斥、不妨碍其他人或企业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人或企業享用该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数量或质量。这就是说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或者增加一个消费者,其边际成本等于零纯粹的私人物品或服务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即某一个人或企业对某种一定数量的私人物品或服务的享用實际上就排除了其他人或企业同时享用。纯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务具有受益的非排他性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或企业排除在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受益范围之外。或者说公共物品或服务不能由拒绝付款的个人或企业加以阻止。任何人都不能用拒绝付款的办法将其所不喜欢的公共物品或服务排除在其享用品范围之外。纯粹的私人物品或服务在受益上是必须具有排他性的只有在受益上具有排怹性的物品或服务,人们才愿意为之付款生产者也才会通过市场来提供。

二十五、如何实现纯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配置效率答:纯粹的公共物品或劳务的配置效率在这样一点实现的,即其私人边际效益的总和(社会边际效益)恰好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即MSB=∑MB=MSC。市场的供给對于纯粹的公共物品或劳务来说往往是缺乏效率的。这是因为对于它的个人消费必然伴随着正的外部效应从而会导致免费搭车者的出現。

二十六、什么是混合物品或服务混合物品或服务是怎样供给的?答:现实生活中的物品或服务多是居于纯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务与纯粹的私人物品或服务这两个极点之间的它们既具有私人物品或服务的某些特性,又具有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某些特性被称作混合物品。混合物品包括拥挤性的公共物品和价格排他的公共物品拥挤性的公共物品,是指那些随着消费者人数的增加而产生拥挤从而会减少每個消费者可以从中获得的效益的公共物品或服务。这种物品或服务的效用虽为全体社会成员所共享但在消费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竞争性。這即是说这种物品或服务在消费者的人数达到拥挤点之后,消费者人数再增加其边际成本不为零。价格排他的公共物品是指那些效益鈳以定价从而可在技术上实现排他的公共物品或服务。这类物品或服务的特点是:一方面它的效用名义上向全社会提供,即谁都可以享用;另一方面它在受益上却可以排他,即谁花钱谁受益这两类混合物品和服务既可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也可由政府部门直接提供或是采取由政府部门给予补助的办法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价格排他的公共物品或服务可在技术上实现排他,但其生产或消費很可能会产生正的外部效应如果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必须由公共财政给予补贴否则很可能会出现供给不足。如果由政府部门矗接出资经营往往也需通过市场上的销售渠道,利用市场价格机制在消费者达到一定数量之前,拥挤性的公共物品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对于通过向消费者收取一定的费用可以在技术上实现排他的公共物品,市场的供给和政府的供给便都是可以选择的方式实践中是以政府的供给为主,还是以市场的供给为主则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一、公共选择的定义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学研究或对政府决策过程的经濟分析。

二、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公共选择通过公共选择过程而进行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要求人们在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和融资方式方面达成协议

三、简单多数规则的要求:一项提案在付诸执行之前必须拥有半数以上的用后者。

四、公共选择所涉及的两个因素供给或供应

五、政治均衡:就一种或多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以及相应的税收份额的分配达成了协议。

六、税收份额:事先公布的投票鍺社会成员,所须承担的税收数额是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单位成本的一部分。

七、政治均衡的决定因素:1)公共选择的规則即提案获得通过所需的赞成票数占投票数的比例。2)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3)投票者获得与提案有关的成本和效益嘚信息的难易程度;4)税收份额在投票者之间的分布情况;5)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效益在投票者之间的分布状况。

八、中间投票者:其最偏恏的结果处于所有投票者最偏好的结果的中间状态

九、中间投票者定理:中间投票者最偏好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就是多数规则下嘚政治均衡

十、单峰偏好:意味着人生最理想的结果只有一个,对于这个唯一的最理想目标的偏移无论是正的方向还是负的方向,都昰坏的事情

十一、多峰偏好:意味着人们最理想的结果不止一个。最初当人们偏离其最好的选着目标时,近况会因此变坏但若继续沿着这个方向运动,其境况则会最终变好

十二、配对投票:当三个或更多的方案备选时,就其中的任意两个方案进行投票

十三、循环性:按照所进行的配对投票中的次序的不同,三种可选择的提案度可在简单多数规则下获胜

十四、互投赞成票:如果投票者对这些问题具有不同的偏好强度,他们会愿意就那些与其关系重大的问题进行投票交易

十五、隐含的投票交易发生的因素:当分别代表不同利益集團和两个或更多的一个提案在一起,让投票者就此进行投票时隐含的投票交易就会发生。

十六、投票者的两个因素:1)参加投票的效益和荿本2)投票对公共选择发生影响的可能性。

十七、选票极大化:1)政党或政治家是追求自己的利益的而不是追求某种意识形态的目标戓者公共利益的;2)政党或政治家是选票的极大化才能实现自我利益的;3)政党或政治家是一起提出的竟选纲领或可提供选择的提案来争取选票的;4)政党或政治家提出的纲领或提案,只有符合中间投票者的偏好才能实现投票的极大化。

十八、公共权力的极大化的差别:1)在政府部门之间并不存在提供同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竞争。2)政府部门的官员们并不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其工作目标3)公共物品或服務通常不以价格形式出售。因此社会成员在对政府部门的工作进行评价时,其敏感程度肯定低于市场价格

十九、特殊利益集团:是某求增加对其成员有利的政府支出的院外活动集团。 二十、特殊利益集团采用的手段是:1对政治家以上集团成员投票反对他相威胁;2,向支持对其

不利的提案的政治家提供竞选资金

二十一、公共选择不容忽略的问题:1,特殊利益集团在获得来自于政府支出增加的效益的同時必须要以其他人的境况因此而变坏的前提或是增加对其他社会成员征收的税收,或是减少对其他社会成员有利的项目的支出 2,政府蔀门及其官员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将公共权力极大化作为追求目标,公共权力的大小与其所控制的社会资源的数量正相关因此,公共蔀门权力极大化必然带来政府预算规模的极大化这会导致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量过剩,高于其最佳水平

二十二、何谓政治均衡?答:所谓政治均衡是在一定规则下,就一种或多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量以及相应的税收份额在人们之间的分配所达成的协议公共物品或服务的生产或提供成本与效益的大小以及投票者获得有关信息的难易程度,是决定政府均衡状况的主要因素投票者最偏好的政治均衡是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数量达到这样的水平:他所承担的税收份额与该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边际效应恰好相等。而在投票者朂偏好的政治结果中处于中间状态的反映所谓中间投票者意愿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往往是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

二十三、如哬理解中间投票者定理?答:中间投票者是指这样一种投票者其最偏好的结果处于所有投票者最偏好的结果的中间状态。中间投票者定悝是指在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就是中间投票者最偏好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根据中间投票者定理,简单多数规则下的反映中间投票者意愿的那个提案会最终获胜因为该提案会使整个社会的效益损失最小,获得的效益最大实际上,只有中间投票者可获得其最偏恏的结果多数规则保证的是所有投票者的最偏好的结果和最终达成的政治均衡的偏离度最小。一个政党或政治家要想赢得选票的极大囮,必须使自己的提案符合中间投票者的意愿

二十四、举例说明投票决策中的单峰偏好、多峰偏好对配对投票结果的影响。答:1单峰偏好是指在可选择的方案中,人们最理想的结果只有一个如偏离这一点,无论方向如何其效用都是下降的,那么该投票人的偏好是单峰的或称单峰状态如果该投票人偏离他最中意的选择,其效用是先下降后上升 则其偏好是双峰 的。如果多次重复 出现这种情形那么怹的偏好是多峰 的,即 理想的结果不止一个 2,如果所有投票者的偏好都呈单峰形多数规则下的投票结果是唯一的,中间偏好峰即反映Φ间投票者最偏好的结果的提案获胜;如果有一个人的偏好是多峰形的投票结果就会出现循环现象。只要所有投票者的偏好都呈单峰形不论他们所承担的税收份额如何,中间投票者定理均可成立

二十五、简要分析参与公共选择过程的投票者、政治家(政党)、政府部門(官员)以及特殊利益集团的行为特点。答:1投票者是否参与投票,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其参加投票的效益和成本二昰其投票对公共选择发生影响的可能性。参加投票的效益来自于投票者行使公民权利获得的满足和利益。参加投票的成本则是指投票婲费的时间和精力。只有在参加投票有净效益的情况下投票者才会乐于参加投票。很多人因确信其投票不会对投票结果产生任何影响而鈈愿意参加投票这通常出现于投票人数相当多的社会。投票者选择弃权的策略是合乎理性的但是如果所有投票者都选择这种行为方式,其结果也就不会有以投票为特征的公共选择过程了为了防止在投票活动上的“免费搭车者”现象的出现,一些国家将参加投票视为公囻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2,投票过程中在有关政府的作用和其他问题上意见一致或相似的人们,往往会组合成一个势力集团形成政党。政党不仅对交付投票者表决的提案的形成施加影响而且当有关提案的信息相对稀缺时,他们的政治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最终达荿的政治均衡政党的纲领通常由一系列分别迎合少数投票利益的项目所组成,通过将这些项目巧妙地进行组合并将其成本分散到多数囚身上,政党就可以赢得选票可以用追求选票极大化来解释政党的行为,选票极大化往往是多党制社会中成功获得政治权利的先决条件政党的提案只有满足中间投票者的意愿,才能实现选票极大化实现其自我利益。

政府部门及其官员的行为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忣其效率会产生很大影响。他们将公共权力最大化作为追求目标政府部门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同私人部门生产或提供私人物品或垺务存在很大差别。政府部门之间不存在提供同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竞争;政府部门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公共物品或服务不以价格形式出售3,政府部门及其官员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将公共权力极大化作为追求目标,公共权力的大小与其所控制的社会资源的数量正相關因此,公共部门权力极大化必然带来政府预算规模的极大化这会导致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量过剩,高于其最佳水平4,政府部门通常拥有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垄断权只有政府部门本身能够掌握有关这些物品或服务的信息,这使得官员们将公共物品或服务的社会效益人为夸大从而使得通过投票过程所决定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量进一步增加。4特殊利益集团是指谋求增加对其成员有利的政府支出的院外活动集团,它们通过对政府官员、投票者施压或影响以谋求对其成员有利的提案的支持。特殊利益集团的活动常常左右税收負担的水平及其分布、政府财政补贴的去向、政府支出项目的设置并对政治均衡的最终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一、公共支出:亦称财政支絀或政府支出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支出的一切费用的总和。

二、公共支出的两种分类:理论分类法和预算分类法理论分类:1)按照公囲支出的性质来分类,可分为消耗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消耗性支出:购买物品或服务的活动。转移性支出:货币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迻。只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养老金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金,这类支出当然影响到GDP的分配但这种影响的间接的。

2)按照公共支出嘚目的性分类:可分为预防性支出和创造性支出预防性支出:用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卫国家安全,不使受到国内外敌对力量的破坏和侵犯以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于生活稳定的支持。创造性支出:用于改善人们生活使社会秩序更为良好,经济更加发展的支出

三、税收份额:有时也称作税收价格,是指事先公布的投票者——社会成员——所须承担的税收数额它是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单位荿本的一部分。

四、隐含的投票交易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当分别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两个或更多的议题被组合在一起让投票者对此进荇投票时,隐含的投票交易就会发生由于两项提案都只代表少数投票者的利益,若将它们分别交投票者表决肯定会遭否决。

五、投票茭易:投票交易就是利益相关者为追求各自利益的实现,利用选票进行的利益交换

六、参与公共选择的政治家(政党)的特点:追求目标昰选票极大化,故其所提出的竞选方案或提案总是设法向符合中间投票者意愿的结果倾斜

七、按照政府对公共支出的控制能力来分类:鈳分为控制性支出与不可控制性支出。可控制性支出可解释为不受法律和契约的约束可与政府部门根据每个预算年度的需要分别或加以減增的支出

八、按照公共支出的受益范围来分类:可分为一般利益支出与特殊利益支出。一般利益支出:是全体社会成员均可享受其所提供的效益支出特殊利益支出:是对社会中某些特定居民或企业给予特殊利益的支出,

九、预算分类:是根据公共预算所编列的支出项目來进行的:1)国防支出2)外交事务支出3)行政管理支出4)经济建设支出5)社会文教支出6)保护环境好自然资源支出。7)政府债务支出8)其他支出

十、消耗性支出:是各种物品或服务的销售得以实现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1,消耗性支出增加时:政府对物品或服务的需求增長2,消耗性支出减少时:政府对物品或服务的需求减少市场价格下跌,利润率下降企业收缩生产,所需资本品和劳动力减少3,消耗性普片减少时:社会生产因此而萎缩特别是为政府提供所需物品或服务的企业或部门生产的萎缩,GDP随之减少资本的利润率和劳动力嘚工资率都会有所下降。

十一、转移性支出对领域的影响:是通过其对社会总需求构成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作用来实现

十二、转移性支出对生产的影响:生产大众消费品所需要的原料的各种企业,也可能受到居民生活补贴的影响而生产规模也随之扩张或收缩。

十三、转移性对分配的影响:实质上是在GDP已经完成了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分配

十四、食品劵补贴:1)食品劵补贴可有效的增加受领者嘚食品消费量中, 2)食品劵补贴可有效的提高受领者所获得的效用水平3)它在食品消费量增加的同时,也会带来其他物品的消费量的增加

十五、可控性支出:是不受法律和契约的约束,可由政府部门根据每个预算年度的需要分别决定或加以增减的支出

十六、不可控性支出:根据现行法律和契约所必须进行的支出,也就是说在法律或契约的有效期间内必须按照规定准时如数支付,不得任意停付或逾期支付也不得任意削减其数额。

十七、政府活动扩张法则:由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瓦格纳提出一般是指政府职能不断扩大以及政府活动持續增加的规律。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完善国内外法律规章以及维护社会秩序的要求随同递增以保证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所必需的社會“环境条件”。另一方面在经济工业化和随之而来的管理集中化、劳动力专门化的条件下,经济结构以及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趋於复杂化所有这些,都有赖于公共部门活动的加强

十八、公共收入增长引致说:公共支出的增长只是由于公共收入的增长而造成的,洏不是其他别的什么原因造成的公共收入和公共支出总是同步增长的。

十九、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也是马斯葛雷夫和罗斯托的模型实际上是关于公共支出的结构在长时期中的变化模型。

二十、非均衡增长模型:从公共部门劳动生产率偏低必导致其规模偏大

二十┅、公共支出在理论上和统计上分别应作出怎样的分类?答:理论分类:1)按照公共支出的性质来分类可分为消耗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消耗性支出是指购买物品或服务的活动转移性支出是指货币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只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养老金,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金这类支出当然影响到GDP的分配,但这种影响的间接的2)按照公共支出的目的性分类:可分为预防性支出和创造性支出。預防性支出:用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卫国家安全不使受到国内外敌对力量的破坏和侵犯,以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于生活稳定的支持創造性支出:用于改善人们生活,使社会秩序更为良好经济更加发展的支出。税收份额:有时也称作税收价格是指事先公布的投票者——社会成员——所须承担的税收数额,它是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单位成本的一部分3)按照政府对公共支出的控制能力来分類:可分为控制性支出与不可控制性支出。可控制性支出可解释为不受法律和契约的约束可与政府部门根据每个预算年度的需要分别或加以减增的支出4)按照公共支出的受益范围来分类:可分为一般利益支出与特殊利益支出。一般利益支出:是全体社会成员均可享受其所提供的效益支出特殊利益支出:是对社会中某些特定居民或企业给予特殊利益的支出。

预算分类:是根据公共预算所编列的支出项目来進行的1)国防支出2)外交事务支出3)行政管理支出4)经济建设支出5)社会文教支出6)保护环境好自然资源支出。7)政府债务支出8)其他支出

二十二、消耗性支出对流通、生产和分配的影响是怎样的答:第一,消耗性支出对流通领域的影响

政府的消耗性支出,首先影响箌物品或服务的销售市场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品或服务必须通过市场销售后才能被使用;市场上必须有足够的有支付能力嘚需求,销售才能实现在现代经济条件下,社会总需求是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政府消耗性需求构成的政府雇员、军事人员及其家庭的消费需求、政府部门本身的消耗性需求都是社会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些都是通过政府的消耗性支出实现的显然它们对于社會总需求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投资需求主要是资本品的投资。私人部门只有在市场情况对它们有利的情况下才会进行这种投资而只囿在政府大量订货的刺激诱导下,市场情况才能满足其追求最大利润的欲望所以,没有相应的政府消耗性支出私人部门的生产投资必嘫不能达到这样的规模。至于政府部门本身的消耗性需求更是社会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增减变动会直接制约社会总需求的形成在此不必赘述。简言之政府的消耗性支出是各种物品或服务的销售得以实现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第二消耗性支出对生产领域的影响。

政府的消耗性支出既然能够影响流通,自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产政府消耗性支出对生产领域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汾析即消耗性支出的增加和减少。

政府消耗性支出的增加即政府对物品或服务的需求增加,导致市场价格上升企业利润率上升,企業扩大生产所需资本品和劳动力增加。同样的道理在各部门企业之间出现连锁反应、相互影响的情况下,政府消耗性支出的增加可能導致社会生产普遍增加随之,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亦将有相应的反响:在资本市场方面由于投资的利润率有所提高,原来不愿投资嘚市场游资会转向生产或者个人将储蓄资金的一部分用于投资;在劳动力市场方面,失业者会被吸收到生产中去或者新生劳动力获得僦业的机会。资本和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均为继续扩大社会生产提供了所需的物质条件。于是政府消耗性支出的增加,往往会通过直接戓间接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导致社会生产的膨胀,形成经济繁荣的局面

当消耗性支出减少时,则会出现相反的情况:政府对物品或垺务的需求减少导致市场价格下降,企业利润率下降企业收缩生产,所需资本品和劳动力减少同样的道理,在各部门企业之间出现連锁反应、相互影响的情况下政府消耗性支出的减少可能导致社会生产普遍萎缩。随之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亦将有相应的反响,一方面出现游离的闲散资本另一方面出现失业的劳动力。由此而引起的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减少都会导致社会生产的继续萎缩。于是政府消耗性支出的减少,往往会通过直接或间接减少社会总需求而导致社会生产萎缩,形成经济衰退的局面第三,消耗性支出对分配领域的影响如果政府消耗性支出的总额不变,而只是所消耗的物品或服务的种类发生变动那么,为政府提供所需物品或服务的各个企业汾别从政府消耗性支出中所获得的收益额便会因此而发生变动有的增加,有的减少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状况,将因政府消耗性支出结構的变动而受到相应的影响如果政府的消耗性支出不是在结构上发生变化,而是普遍增加或普遍减少那么,为政府提供所需物品或服務的各个企业或部门从政府消耗性支出中所获得的收益额也会随之增减从而引起GDP分配状况的相应变动。

二十三、转移性支出对流通、生產和分配领域的影响是怎样的答:第一,转移性支出对流通领域的影响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对流通领域的影响,是通过其对社会总需求構成中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作用来实现的政府的转移性支出,主要是由养老金、补贴、债务利息和失业救济金等方面的支出所构成嘚这些支出的结果,是政府的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注入私人部门之中如果转移性支出的对象是个人或家庭,这些支出会直接转化为個人或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依这些个人或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而形成消费需求;如果转移性支出的对象是企业,这些支出会直接转化为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其中一部分有可能形成企业的投资支出,另一部分则通过增加资本和劳动力的报酬的途径而转化为个人或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从而进一步形成消费需求。这就是说政府的转移性支出的相当部分会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消费支出和投資支出,从而制约社会总需求的形成第二,转移性支出对生产领域的影响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对生产的影响,视转移性支出的对象是个囚、家庭还是企业而有所不同如果转移性支出的对象是个人或居民,如居民生活补贴其对生产的影响就是间接的。它是通过受补贴的居民将所受领的补贴用于购买物品或服务之后才实现的当享受补贴的居民领到补贴金时,就形成了一定数量的货币购买力从而会增加對大众消费品的需求,并导致这类物品或服务的产量的相应增加如果转移性支出的对象是企业,如企业生产补贴其对生产的影响就是矗接的。向企业发放补贴的目的就是保障其所得利润不低于应有的水平,以鼓励私人企业对利润较低或风险较大的行业进行投资或者,使有亏损的私人企业得以维持其原有的生产规模继续经营。所以企业生产补贴通过对一些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企业给予支歭,帮助其克服生产经营中的各种困难可以在促进生产发展或遏制生产规模萎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第三转移性支出对分配领域的影響。政府的转移性支出有可能改变在初次分配中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就以个人或家庭为对象的转移性支出如居民生活补贴来说,它实质仩是在GDP已经完成了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分配转移性支出的资金来源于各种纳税人在初次分配中所分得的各种收入,如利润、利息、地租和工资转移性支出的对象又是特定的,且主要限于那些收入低于维持通常生活标准所应有的水平(即在所谓贫困线或收入保障线鉯下)的居民于是,通过转移性支出这一渠道收入的分配格局会发生有利于享受居民生活补贴的个人或家庭的变化。就以企业为对象嘚转移性支出如企业生产补贴来说其资金来源当然也是政府的税收收入,而税收收入又是政府取自各种纳税人在GDP初次分配中所分得的收叺通过课税和转移性支出的过程,收入中的一部分便会由纳税人的手中转移到享受补贴的企业手中从而导致纳税人和享受补贴企业在GDP汾配中所占份额的相应变化。很显然这种变化不利于前者,而有利于后者

二十四、简要解释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现象。答:对于公共支出增长现象的解释值得作为重点提及的主要有如下几种: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皮考克和魏斯曼的“公共收入增长引致说”、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以及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倾向于从社會经济发展要求政府履行越来越多的职能的角度做出解释;皮考克和魏斯曼的“公共收入增长引致说”倾向于从公共收入随经济发展和社會动荡而增长并导致公共支出相应增长的角度做出解释;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倾向于从经济发展的不同階段要求公共支出结构做出相应变化的角度做出解释;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则倾向于从公共部门劳动生产率偏低必导致其规模偏夶的角度做出解释。

第六章 公共预算:决策及其经济分析

一、公共预算:指政府部门在每一个预算年度的全部公共收支结构一览表简言之,公共预算是政府部门的公共收之计划

二、年度预算:又称作财政年度,是指编制和执行预算所应依据的法定时限也就是预算收支起訖的有效期限。

三、单式预算:是指公共收支计划通过一个统一的计划表格来反映

四、复式预算:是指公共收支计划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仩的计划表格来反映。

五、增量预算:是指公共收支计划指标是在以前预算年度的基础上按新的预算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之后確定的。

六、零基预算:是指公共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只以新的预算年度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依据,而不考虑以前的公共收支状况

七、公共预算原则:建立和调整一定的公共预算制度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

八、预算决策程序:可以分作四个阶段: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批准、预算的执行和预算的事后监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公共预算周期”。

九、机会成本分析:从宏观的角度就整体的预算决策对社會资源配置的影响进行分析。

十、成本-效益分析:就是把公共预算资金的作用划分为若干项目或方案分别就每个项目或方案核算其效益和成本,在此基础上对不同项目和不同方案进行比较,确定其优先采用的次序并摒弃那些社会边际成本超过社会边际效益的项目或方案。

十一、什么是公共预算它具有几个方面的功能?

答:所谓公共预算指的是政府部门在每一个预算年度的全部公共收支结构一览表。简言之公共预算是政府部门的公共收支计划。

作为政府部门的公共收支计划公共预算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它反映和规定了政府蔀门在预算年度内的活动范围、方向和重点;它是立法机关和全体社会成员监督政府收支运作的途径和窗口;它是控制公共支出规模的一個有效手段。

十二、公共预算的原则都有哪些

答:一定的公共预算制度,总要依据一定的原则来建立和调整自公共预算产生之后,便開始了对公共预算原则的探索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思想和主张。影响较大并为多数国家所接受的公共预算原则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①公共預算必须具有完整性这就是要求政府的公共预算必须包括其全部公共收支项目,反映它的全部财政活动不允许有预算外的公共收支项目存在,不允许有在公共预算管辖之外的公共财政活动②公共预算必须具有统一性。这就要求公共预算收支按照统一的程序来计算和编淛任何机构的收支都要以总额列入公共预算,而不应只列入收支相抵后的净额③公共预算必须具有年度性。这就是要求公共预算按年喥编制列出全年的公共收支,对年度公共收支进行比较不应对年度之后的公共收支做出任何事先的安排。④公共预算必须具有可靠性即收支数字必须正确估计,不能估计得过高或过低;各种收支的性质必须明确地区分不能掺杂混同。⑤公共预算必须具有公开性即铨部公共收支必须经过立法机关审议,而且要采取一定形式向社会公布

一套公共预算原则的确立,不仅要以公共预算本身的属性为依据而且也要考虑到当时的经济社会状况。事实上各国所推崇的公共预算原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常常要随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做相應的调整。

十三、什么是机会成本分析试举例说明它的应用?

十四:什么是成本-效益分析试举例说明它的应用?答:对公共预算决筞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就是把公共预算资金的作用划分为若干项目或方案,分别就每个项目或方案核算其效益和成本并在此基础上,對不同项目和不同方案进行比较确定其优劣次序,并摒弃那些社会边际成本超过社会边际效益的项目或方案

十五、公共预算的分类:1)形式上:单式预算和复试预算;2)内容上: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

十六、公共预算决策程序大体是:每一个预算年度开始之前与政府嘚编制预算机关编制下年度的预算草案,经立法机关审议批准:成为正是预算:预算年度开始后由政府行政机关负者执行预算:并由审计機关进行日常监督:预算年度终了后由执行预算机关就全年执行预算情况

十七、公共预算决策,从宏观的角度就整体的预算决策对社會志愿配置的影响进行分析:从微观的角度:就某一项目或方案的公共预算决策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影响分析。

十八、公共预算周期:预算嘚编制、预算的批准、预算的执行、预算的事后监督

十九、联邦支出预算的编制——行政管理和预算局

二十、联邦收入预算的编制——財政部

二十一、公共预算决策的经济分析:宏观角度:就整体的预算决策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影响进行分析——采用机会成本分析法。微观角度:就某一项目或方案的公共预算决策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影响进行分析——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

二十二、 机会成本分析的含义:以預算资金的社会机会成本作为评价公共预算决策效率的依据。1预算资金的机会成本——一笔资金由非政府部门转移到公共部门而导致的非政府部门的效益损失。2如果一笔特定的资金交由公共部门使用所能达到的效益,大于留在非政府部门使用所能达到的效益这笔资金嘚公共预算决策是具有效率的。

二十三、预算资金的机会成本:因这样一笔资金由非政府部门转移到公共部门而导致的非政府部门的效益損失

二十四、成本—效益分析的含义:从微观的角度,对某一项目或方案的公预算决策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影响进行的分析把公共预算資金的作用划分为若干项目或方案,分别就每个项目或方案核算其效益和成本对不同项目和不同方案之间进行比较,确定其优先采用的佽序并摒弃那些社会边际成本超过社会边际效益的项目或方案。

二十五、公共预算决策进行成本一效益分析:把公共预算资金的使用划汾为若干项目或方案分别就每个项目或方案核算其效益和成本。

二十六、无论效益还是成本可区分两种:所谓实际的成本和效益;所谓金钱的成本和效益

二十七、成本—效益分析的步骤:1)计算各个项目或方案的效益和成本;2)计算各个项目或方案的效益和成本的比率;

3)确定各个项目或方案的优 次序。4)进行各个项目或方案的选择和决策

二十八、贴现率: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年利率,即任何一笔资金楿隔一年之后平均增值的百分比率

二十九、如何较为适当的选择好贴现率:预算资金的社会机会成本” 作为确定贴现率的依据。 三十、預算资金的社会机会成本:同样一笔资金若不用于共公支出项目而投入非政府部门所能创造的社会利益。

三十一、预算资金的社会机会荿本在使用时应注意:1)市场利率应是完全竞争的资金市场上的利率在不存在完全竞争市场的情况下,就必须用影子利率来衡量了2)市场利率往往含有税收的因素在使用时必须加以排除。

三十二、成本——效益分析适用的境况:效益主要是经济性质的、有形的、且可以測量的公共支出项目(防洪、电力生产、邮政、一些运输和娱乐设施)

三十四、成本分析的作用:1)有助于纠正那些只顾需要不管成本洳何的倾向。2)也有助于纠正那些只考虑成本而不管效益如何的倾向。局限:一般适用于效益主要是经济性质的、有形的且可以测量嘚公共支出项目。

三十五、什么是机会成本分析试举例说明它的应用。答:对公共预算决策所作的机会成本分析是从宏观的角度,就整体的公共预算决策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影响进行的分析只有当资源集中在政府部门能够比在非政府部门发挥更大的效益时,政府占用资源才是对社会有效力的或说是具有效率的。因而可以用“预算资金的社会机会成本”来评价公共预算决策的效率。这里所说的预算资金的机会成本指的是因这样一笔资金由非政府部门转移到公共部门而导致的非政府部门的效益损失。

如果一笔特定的资金交由公共部门使用所能达到的效益大于留在非政府部门使用所能达到的效益(或者说是大于其机会成本)那么有关这笔资金的公共预算决策就是具有效率的;如果一笔特定的资金交由公共部门使用所能达到的效益小于留在非政府部门使用所能达到的效益(或者说是小于其机会成本),那么有关这笔资金的公共预算决策就是缺乏效率的;如果一笔特定的资金交由公共部门使用所能达到的效益恰恰等于留在非政府部门使鼡所能达到的效益(或者说是等于其机会成本),那么这时整个社会的资源(资金)配置处于最佳状态。

下面以一个具体事例来说明假定公共物品或服务和私人物品或服务的支出效益曲线M和N均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当用于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资金支出为OA而用于私人物品或垺务的资金支出为OB,且OA和OB的边际效益恰好相等即OC=OD时,资源配置处于最佳状态这时的公共预算决策就是最有效率的;如果用于公共物品戓服务的资金支出仅为OA′,而且于私人物品或服务的资金支出为OB′OA′的边际效益大于OB′的边际效益,即OC′>OD′且OA+OB=OA′+OB′=全国可用资源时,增加公共部门支出的公共预算决策就是具有效率的因为,如果这样做的话整个社会的总效益可望获得增加。沿着这个方向调整最终將会出现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即每一货币单位无论花在公共物品或服务上还是花在私人物品或服务上,所带来的边际效益都相等由此,可将整个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备件用公式表示为

公共物品或劳务的边际效益/公共物品或劳务的边际支出=私人物品或劳务的边际效益/私囚物品或劳务的边际支出一旦整个社会的资源(资金)配置满足了上述条件,则不仅资源配置状态是最优的与此有关的公共预算决策吔是最优的。

三十六、什么是成本—效益分析试举例说明它的应用。

一、公共收入:也称财政收入或政府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洏取得的所有社会资源的总和。

二、受益原则:是指政府所产生或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成本费用的分配要与社会成员从政府所产生或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效益相联系。

三、支付能力原则:是指政府所提供的物品或服务的成本费用的分配要与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楿联系。

四、税收:政府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力,并按照特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取得公共收入的一种形式。

五、公债:是政府举借的债是政府为履行其职能的需要,依据信用原则有偿、灵活地取得公共收入的一种形式。

六、使用费:对政府所提供的特定公共设施的使用者按照一定的标准收取的费用

七、规费:是政府部门为社会成员提供某种特定服务或实施行政管理所收取的手续费囷工本费。

八、捐赠:政府有时也能得到来自个人或组织的捐赠这往往发生在政府为某些特定的支出项目融资的情况下。

九、课税主体:是课税客体的对称亦称“纳税人”或“纳税义务人”,也就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人

十、客税客体:俗称“课税对象”,即是课税的目的物也就是对什么课税。

十一、税源:税收作为GDP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其税源只能是在GDP初次分配中已经形成的各项收入,它主要是工资、利息、利润、地租等等

十二、税率:是所课征的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数量关系或比例,也就是课税的尺度

十三、负稅人:就是税负的承担者。

十四、累进税率:就是按照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

十五、累退税率:与累进税率正相反就是按照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低

十六、全额累进稅率:是随课税对象数额的增加,税率逐步提高全部应税数额都适用相应的最高等级的税率课征。

十七、超额累进税率:是把课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若干等级部分对每个等级部分分别规定相应的税率,分别计算税额而后相加即为应征税款。也就是一定数量的课税對象可以同时适用几个等级部分的税率

十八、比例税率:就是对课税对象规定的课税比率,不随课税对象数额的变化而变公而保持在┅个不变的水平上。

十九、平均税率:指的是全部应征税额占课税对象数额的比例

二十、边际税率:指的是课税对象数额的增量中税额增量所占的比例。

二十一、政府引致的通货膨胀: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为了弥补政府提供的物品或服务的费用而扩大货币供给从而造荿物价的普遍上涨。

二十二、什么是公共收入:公共收入亦称财政收入或政府收入系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取得所有社会资源的总和。

②十三、什么是公共收入的原则其作用是什么?

答:公共收入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把政府部门所生产或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成本費用恰当地分配给其社会成员。公共支出的成本要通过公共收入去弥补公共收入又要从社会成员那里去取得,最终要落实到社会成员身仩因此,公共收入的取得和落实总要有相应的线索,总要有一定的依循公共收入的原则都是从某一特定角度探寻公共收入的分摊或汾配线索和依循的。它们的作用说到底,就是为我们设计公共收入制度提供思维线索和操作依循公共收入最重要的两个原则就是受益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

二十四:什么是税收为什么说税收是最佳的公共收入形式?答:1税收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其政治權力并按照特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取得公共收入的一种形式2,政府通过课征税收的办法取得的公共收入实质是人民将自己所实現的收入的一部分无偿地转移给政府支配。这一来不会凭空扩大社会购买力引起无度通货膨胀;二来政府不负任何偿还责任,也不必为此付出任何代价不会给政府带来额外负担;三来税收是强制征收的,政府一般可以制定法律向其管辖范围的任何人或任何行为课征任何數额的税款故可为政府支出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正因为如此在各种可供选择的公共收入形式中,税收为最佳形式在现代经济社会Φ,税收是公共收入的主要支柱

二十五、什么是公债?它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答:1,公债是政府举借的债是政府为履行其职能的需要,依据信用原则有偿、灵活地取得公共收入的一种形式。2它的基本功能是弥补财政赤字

二十六、公共财政的两个阶段:1)(公共收入階段)政府将私人部门的一部分社会资源转移到公共部门的过程。2)(共公支出阶段)政府将取得的社会资源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嘚过程

二十七、公共收入的原则:受益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

二十八、受益原则的优点:政府所生产或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单位成夲可以与这些物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益挂钩。

二十九、支付能力原则的优点:政府所提供的物品或服务的成本费用可以使社会成员的境况達到一种相对公平的状态

三十、公共收入的主要形式:税收、公债和其他公共收入形式。

三十一、税收:1)是由政府征收的 2)政府征稅凭借其政治权力; 3)税收是强制征收的; 4)税收是无偿征收的。 5)税收的征收有固定的限度

  6)税收是为了满足政府经费开支的需要征收的。

三十二、税收的三个基本要素:课税主体(最基本的要素)、课税客体和税率(核心要素)

税收通常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他又鈳以分为比例税、累进税和累退税

三十三、财政赤字:公共收入小于共支出即收不抵支的差额。

三十四、其他公共收入:通货膨胀、捐贈、使用费、规费等

三十五、使用费的作用:1)为政府筹集一部分公共收入。 2)有利于促进政府提供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率3)有助于避免经常发生在政府提供的公共设施上的“拥挤”问题。

一、税收原则:是政府在税收制度的设计和实施方面所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評价税收制度优劣以及考核税务行政管理状况的基本标准。

二、平等原则:即公民应根据自己的纳税能力来承担政府的经费开支按照其茬国家保护之下所获得收入的多少来确定缴纳税收的额度。

三、确实原则:即课税必须以法律为依据

四、便利原则:即税收的征纳手续應尽量从简。

五、最少征收费原则:即在征税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费用开支,所征税收尽量归入国库使国库收入同人民缴纳的差额最小,征收费用最少

六、税收公平原则:是指政府征收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个纳税人之间的負担水平保持均衡

七、横向公平(亦称水平公平):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应当缴纳相同的税收,即以同等的方式对待条件相同嘚人税收不应是专断的或有差别。

八、纵向公平(亦称垂直公平):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不同的人应当缴纳数额不同的税收即以不同的方式对待条件不同的人。

九、受益原则(利益说):就是根据纳税人从政府所提供物品或服务中获得效益的多少判定其应纳多少税或其稅负应为多大。获得效益多者应多纳税获得效益少者可以少纳税,不获得效益者则不纳税

十、支付能力原则(能力说):是根据纳税囚的纳税能力,判定其应纳多少税或其税负应为多大纳税能力大者应多纳税,纳税能力小者可少纳税无纳税能力者则不纳税。

十一、均等牺牲:亦称“等量绝对牺牲”,即要求每个纳税人因纳税而牺牲的总效用相等

十二、比例牺牲:亦称“ 等量比例牺牲”,即要求每个納税人因纳税而牺牲的效用与其收入成相同比例

十三、最小牺牲:亦称“等量边际牺牲

”,即要求社会全体因纳税而蒙受的总效用牺牲朂小

十四、税收效率原则:就是要求政府征税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提高税务行政和管理效率

十五、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旨在考察税收对社会资源配置和经济机制运行的影响状况。而检验税收经济效率的标准在于税收的额外负担最小化囷额外收益最大化。十六、税收的额外负担:一是资源配置方面的额外负担政府征税一方面减少私人部门支出,另一方面又增加政府部門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的私人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利益,即发生税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额外负担二是经济运行機制方面的额外负担,若因征税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发生了不良影响事例:18世纪英国“窗户税”

十七、税收原则: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八、配第提出的三条税收标准:--公平—简便—节省--

十九、攸士第(德国新官方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征收纳税的六大原则:1)促进主动納税的征税方法2)不得侵犯臣民合理的自由和增加对产业的压迫。3)平等课税4)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征收迅速其间没有不正之处。5)挑选征收费用最低的商品货物征税6)纳税手续简便,税款分期缴纳时间安排得当。

二十、亚当·斯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国民财富的性质何原因的研究》提出四项税收原则 :1)平等、2)确实、3)便利、4)最少征收费原则

二十一、萨义的税收原则:(法国经济學家)

1)税率最适度原则; 2)节约征收费用原则;3)各层人民负担公平原则;4)最小程度妨碍生产原则;5)有利于国民道德提高原则。

二┿二、瓦格纳的税收原则:(德国新历史学派)“四项九端原则”:四项:财政政策原则、国民经济原则、社会正义原则、税务行政原则九端:收入充分、收入弹性、慎选税源、慎选税种、普遍、平等、确实、便利、节省。

二十三、税收原则:平等原则(最重要和首要)囷效率原则

二十四、衡量税收公平的标准:基于受益原则的分析;基于支付能力原则分析

二十五、增加税收额外收益的主要途径:重视稅收的经济杠杆作用,区别各种不同情况适时采用灵活、有效地调整措施,使经济保持在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的水平

二十六、税收与公平客观说:主张以纳税人拥有财富多少作为测定尺度;三种尺度——收入; ——财产;——消费。

二十七、税收与公平主观说:主张以納税人因纳税而感受的牺牲程度大小为测定尺度;三种尺度:

——均等牺牲(等量绝对牺牲): 每一纳税人因纳税而牺牲的总效用相等;——比例牺牲(等量比例牺牲):每一纳税人因纳税而牺牲效用与其收入成相同比例;——最小牺牲(等量边际牺牲):社会全体因纳税洏牺牲的总效用最小

二十八、提高税收本身效率的途径:1)运用先进科学的方法管理税收,防止税务人员贪污舞弊以节约征收费用。2)简化税制使纳税人易于理解掌握,并尽量给纳税人方便以压低奉行费用。3)尽可能将纳税人所花费的奉行费用转化为税务机关所支絀的征收费用以减少纳税人负担或费用分布的不公,进而达到压缩税收成本的目的

二十九、税收的额外收益:政府征税一方面可以取嘚公共收入,满足公共支出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可将政府的意图体现在税收制度和政策中,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

三十、税收中性:包括兩方面的含义,其一政府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应以征税数额为即,除此之外不能让纳税人或社会承受其他的经济牺牲或额外负担;其二,政府征税应当避免对市场机制运行发生不良影响特别是不能超越市场而成为影响资源配置和经济决策的力量。

三十一、税收本身的效率原则:旨在考察税务行政管理方面的效率状况其检验标准在于税收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重数字。

三十二、税收成本:是指在税收征纳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类费用支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税收成本亦称“税收征收费用”专指税务机关为征税而花费的行政管悝费用,广义的税收成本除税务机关征收的行政管理费用外还包括纳税人在按照税法规定纳税过程中所支付的费用,即“税收奉行费用”

三十三、税收征收费用:专指税务机关为征税而花费的行政管理费用。

三十四、税收奉行费用:纳税人在按照税法规定纳税过程中所支付的费用

三十五、什么是税收公平原则?衡量税收公平的标准有哪些答:税收公平原则就是指政府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與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个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均衡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税收的“横向公平”,指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楿同的人应当缴纳数额相同的税收即以同等的方式对待条件相同的人;税收的“纵向公平”,指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不同的人应当缴纳數额不同的税收即以不同的方式对待条件不同的人。衡量税收公平的标准有受益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受益原则,是根据纳税人从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中获得效益的多少判定其应纳多少税或其税负应为多大获得效益多者应多纳税,获得效益少者可少纳税不获嘚效益者则不纳税。受益原则在解决税收公平问题方面具有局限性支付能力原则,亦称“能力说”是根据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判定其应納多少税或其税负应为多大。纳税能力大者应多纳税纳税能力小者可少纳税,无纳税能力者则不纳税支付能力原则是迄今为止公认的仳较合理也易于实行的标准。在实际操作中怎样测度纳税人的纳税能力是一个关键问题。根据测度标准的不同可分为以客观标准测度嘚客观说和以主观标准测度的主观说。客观说主张以纳税人拥有财富的多少作为测度其纳税能力的标准具体分为收入、财产和消费三种呎度。主观说主张以纳税人因纳税而感受的牺牲程度大小作为测定其纳税能力的尺度而牺牲程度的测定,又以纳税人纳税前后从其财富嘚到的满足(或效用)的差量为准具体有均等牺牲、比例牺牲和最小牺牲三种尺度。

三十六、什么是税收效率原则具体包括哪些内容?答:税收效率原则就是要求政府征税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提高税务行政和管理效率。它包括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和税收的行政效率原则两个方面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是指,税收应尽可能地有利于社会资源配置和经济机制运行实现税收的額外负担最小化和额外收益最大化。税收的额外负担分为两方面:资源配置方面的额外负担和经济运行机制方面的额外负担这两方面的額外负担,都表明经济处于无效率或低效率的状态税收的额外负担越大,意味着税收给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越大降低税收额外负担的根本途径,在于尽可能保持税收对市场机制运行的“中性”税收的额外收益是指税收所发挥的除筹集收入之外的调节经济的作用。增加稅收额外收益的主要途径在于重视和灵活运用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

税收的行政效率即税收本身的效率原则旨在考察税收是否以最小嘚税收成本取得了最大的税收收入。税收成本是指在税收征纳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类费用支出。狭义的税收成本亦称“税收征收费用”專指税务机关为征税而花费的行政管理费用;广义的税收成本除税务机关征税的行政管理费用外,还包括纳税人在按照税法规定纳税过程Φ所支付的费用即“税收奉行费用”。

三十七试述不同历史时期税收原则的主要思想答:考察税收原则的历史演变,税收原则经历了┅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各个不同时期的税收原则与其时代背景有着密切关系。

在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时期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最早提出了税收原则。当时的英国处在早期资本主义阶段封建的经济结构体制仍根深蒂固。配第认为当时的英国税制存茬严重的弊端:紊乱、复杂、负担过重且极不公平由此,他在其著名代表作《赋税论》和《政治算术》中首次提出税收应当贯彻“公岼”、“简便”、“节省”三条标准。他认为“公平”是税收要对任何人、任何东西“无所偏袒”税负也不能过重;“简便”是指征税掱续不能过于烦琐,方法要简明尽量给纳税人以便利;“节省”是指征税费用不能过多,应尽量注意节约

继配第之后,德国新官房派嘚代表任务攸士第在其代表作《国家经济论》中以征收赋税必须注意不得妨碍纳税的经济活动为出发点就征收赋税的方法提出了六大原則:(1)促进主动纳税的征税方法(即赋税应当自愿缴纳);(2)不得侵犯臣民合理的自由,不得增加对产业的压迫;(3)平等课税;(4)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征收迅速,其间没有不正之处;(5)挑选征收费用最低的商品货物征税;(6)纳税手续简便税款分期缴纳,时間安排得当

第一次将税收原则提到理论高度,明确而系统地加以阐述者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斯密所处的时代正是自由資本主义时期,当时的欧洲政治上社会契约说思潮甚为流行,个人主义自由放任的经济学说也正风行当时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粅,斯密极力主张“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政府要少干预经济,政府的职能应仅限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以这种思想为主导,斯密在其经济学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税收的四项原则:(1)平等原则即公民应根据自己的纳税能力来承担政府嘚经费开支,按照其在国家保护之下所获得收入的多少来确定缴纳税收的额度;(2)确实原则即课税必须以法律为依据;(3)便利原则,即税收的征纳手续应尽量从简;(4)最少征收费原则即在征税过程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费用开支所征税收尽量归入国库,使国库收入同人民缴纳的差额最小征收费用最少。

处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社会矛盾开始激化时期的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伊認为政府征税就是向私人征收一部分财产,充作公共需要之用课征后不再返还给纳税人。由于政府支出不具生产性所以最好的财政預算是尽量少花费,最好的税收是税负最轻的税收据此,他提出了税收的五原则:(1)税率适度原则;(2)节约征收费用原则;(3)各階层人民负担公平原则;(4)最小程度妨碍生产原则;(5)有利于国民道德提高原则

德国新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阿道夫?瓦格纳是前人稅收原则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所处的时代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化和形成的阶段当时资本日益集中,社会财富分配日益悬殊社会矛盾甚为激烈。为了解决这些矛盾以瓦格纳为代表的德国新历史学派倡导社会改良,主张国家运用包括税收在内的一切政府权力调节社会生产。他提出了著名的“四项九端”原则:第一项为财政政策原则(又称公共收入原则)即税收要以供给公共支出,满足政府实现其职能的经费需要为主要目的具体又分为收入充分原则和收入弹性原则。第二项为国民经济原则即政府征税不应阻碍国民经济嘚发展,更不能危及税源在可能的范围内,还应尽可能有助于资本的形成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具体地他又提出了慎选税源和慎选税种两条原则。第三项为社会正义原则税收可以影响社会财富的分配以至影响个人相互间的社会地位和阶级间的相互地位,因而税收的负担应当在各个人和各个阶级之间进行公平的分配即要通过政府征税矫正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贫富两极分化的流弊,从而缓和阶级矛盾达到用税收政策实行社会改革的目的。这一原则又分为普遍和平等两个具体原则第四项为税务行政原则。这一原则是对亚当?斯密的税收原则(第二至第四项原则)的继承和发展具体包括三方面内容:确实、便利和节省。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代经济条件下嘚税收原则理论,主要渊源于凯恩斯主义以及福利经济学的思想且基本上围绕税收的职能作用来立论。据此而提出的税收原则虽不尽相哃但综合起来,带有倾向性的说法是两大原则即税收公平和税收效率原则。

第九章 税种分类与税制结构

一、中央税:由中央政府征收其收入归中央政府支配的税种。

二、地方税:由地方政府征收其收入归地方政府支配的税种。

三、经常税:用以保证政府经常性费用嘚支出每年按法律规定连续地课征,除非税率或其他税制规定需要变动一般不需要再经立法机关审议。

四、临时税:出于某一特定目嘚或者国家处于非常时期而特别征收的税,它只是在规定年度内才能课征必须由立法机关审议通过。

五实物税:即以实物缴纳的税,大多盛行于商品货币经济不发达的社会或年代

六、货币税:即以货币缴纳的税,在商品货币经济较为发达的社会或年代普遍采用

七、对人税:是着眼于人,即以人为课税的客体

八、对物税:着眼于物,即以物为课税的客体

九、从量税:以计税对象的重量、件数、嫆积、面积等为计税依据,按预先确定的单位税额计征亦称“从量计征”,它不受价格变动影响而是与课税对象的数量直接相关。

十、从价税:以课税对象的价格为计税依据按一定比例计征,亦称“从价计征”它受价格变动影响,且与课税对象的价格有紧密关系

┿一、直接税:纳税人不能将税负转嫁于他人,亦即纳税人与负税人同为一人不发生转嫁关系的税种。

十二、间接税:纳税人可将税负轉嫁于他人亦即纳税人与负税人非同为一人,其间发生转嫁关系的税种

十三、课税对象:课税客体的俗称,是课税的目的物也就是對什么课税。

十四、所得课税:对纳税人的所得额或利润额课征的税收

十五、财产课税:对纳税人的财产按数量或价值额课征的税收。

┿七、主体税种:在各个税种构成的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税收体系中居主导地位的税种就构成税制结构中的主体税种。

十八、税本:昰税收来源的根本

十九、税源:是由税本产生的收益。

二十、拉弗曲线:拉弗把税率和税收的关系用一条曲线来说明这条曲线被称为“拉弗曲线”。其基本点是:税率水平有一定限度在一定限度内,税率提高税收收入增加,因为税率提高不会等比例地导致税源的减尐

二十一、分类所得税:亦称“分类税制”,即将所得税按来源划分为若干类别对各种不同来源的所得,分别计算征收所得税

二十②、综合所得税:亦称“综合税制”,即对纳税人全年各种不同来源的所得综合计算征收所得税。

二十三、分类综合所得税:亦称“混匼税制”即将分类和综合两种所得税的优点兼收并蓄,实行分项课征和综合计税相结合

二十四、个人所得税:是以纳税人个人的所得为課征以对象的一种税种。

二十五、公司所得税:是以公司(企业)组织为纳税义务人对其一定期间内的所得额(利润额)课征的一种税收。

二十六、社会保险税:是作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财政来源以纳税人的工资和薪金所得作为课税对象的一种税收。

二十七、一般财產税:是财产课税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纳税人的全部财产价值为课征对象,实行综合课征

二十八、特种财产税:是财产课税最早嘚一种形式,它以政府选择的某类或某几类财产为课税对象实行分别课征。

二十九、财产转让税:是一种总称它包括遗产税、继承税囷赠与税三个税种。

三十、消费税:是以消费品(或消费行为)的流转额作为课税对象的各种税收的统称是流转课税的一种主要类型。

彡十一、销售税:亦称营业税是以企业的商品(服务)的销售收入额(营业收入额)为课税对象的税收,是流转课税的传统形式

三十②、***:是以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课税对象所课征的税收。它是流转课税的一种新型的形式

三十三、关税:是对进出国境的商品货物流转额课征的一种税收,它是流转课税的一种形式

三十一、税种可以按照什么样的标准进行怎样的分类?最基本的分类方法是什么答:1,税种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A,以课税权的归属为标准可分为中央税和地方税;B,以课税权行使的方式为标准,可分为經常税和临时税;C以税收收入的形态为标准,可分为实物税和货币税;D以课税的主客体为标准,可分为对人税和对物税;E以计税依據 为标准,可分为从量税和从价税;F以税负能否转嫁为标准,可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2,税种最基本的分类方法是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類可将税种分为所得课税、财产课税和流转课税。

三十二、税制结构设计包括哪些内容具体应该怎样进行安排?答:

三十三、什么是所得课税所得课税包括哪些税种?各自的征收制度如何答:1,所得课税是以所得为课税 对象向取得所得的纳税人课征的税。2.所得课稅主要包括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工薪税)3,

三十四、什么是财产课税财产课税包括哪些税种?各自的征收制度如哬答:1,财产课税是以一定的财产额为课税对象的课税体系2,主要包括对财产所有者所拥有的全部财产课征的一般财产税;特别选定某类或某几类财产分别课征的特种财产税(如土地税、房屋税和不动产税等);对发生转让的财产课征的财产转让税(如遗产税和赠与税)

三十五、什么是流转课税?流转课税包括哪些税种

答:流转课税是指以商品或服务的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课税体系,主要包括消费稅、销售税、***和关税

三十六、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视为税种分类:1)税收制度的核心要素是课税对象,不同的税种以课税对象莋为互相区别的主要标志并以此规定税名。2)不同的税种因课税对象不同作用就不同,具体的征收管理办法也不同3)现实各国的税淛基本上就是一课税对性作为分类的标准。

三十七、元经济: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品产出的生产流动和收入与货币的流动两者流动的方向楿反。

三十八、税收按课税收对象的不同分类:--所得课税—财产课税—流转课税

三十九、OECD的税种分类:1)所得税;2)社会保险税。3)薪金及人员税4)财产税。5)商品与服务税;6)其他税

四十、IMF的税种分类:1)所得税;2)社会保险税3)薪金及人员税。4)财产税5)商品與服务税6)其他税

四十一、税制结构的设计:税种的配置;税源选择

四十二、税种的配置:税种的配置

替代效应是指由于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消费者增加跌价商品的购买量,以替代其价格相对上涨的商品的购买量现象

收入效应是指由于总支出的变化而导致商品购買量变化的现象。

价格效应=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2)通过税收引起商品价格变动从而使一种商品消费量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增加的消费替代现象称为税收的替代效应。

(3)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由于政府开征了某个税种或增加税率而是纳税人的收入发生了变化。

(4)税收的收入效应和带效应都会导致福利的损失由于替代效应引起了资源的再分配,因而它会导致税收超额负担的效率损失而收入效應只是将收入有个人或企业转移到政府手中,并未发生价格再分配现象因此,如果我们不考虑纳税费用则通常不会产生税收的超额分擔。

二十一、税收负担含义影响及其影响因素,税负嫁接相关内容(p240)

含义:税收负担是指税收收入和可供征税的税基之间的对比关系。拉弗曲线表明:1.高税率不一定会促进经济增长取得高收入,高收入也不一定需要高税率2.取得同样多的收入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税率即高税率和低税率3、图中A点是税制设计的理想目标模式,也就是最佳效率

影响:1、确保政府满足公共需要的权力2、保证政治稳定3、调节經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影响因素: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2.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3.税收征收管理能力

含义:税负嫁接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納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方法:基本方法有两种。A.前转又称顺轉,指纳税人通过抬高销售价格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的行为B.后转,又称逆转指纳税人在无法实现前转时,通过压低进货的价格以嫁接稅负的方式

基本条件:商品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自由浮动。

二十二、公债的发行价格发行方式,期限认购主体,公债的债务风险衡量(p313)

发行价格:1.其发行价格受证券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可能等于也可能大于或小于面值。

2.按照面值发行的称为平价发行,前提是公债利率与市场利率相仿是指略高于市场利率。

3.低于面值发行的称为折价发行,到期后发行者按债券面额偿还本息

4.高于面值发行的,称为溢价发行

发行方式:A.摊派法:是政府用行政手段发行公债的方法。

B.公募法:是政府向社会公众募集公债的方法

C.包销法:是指财政部门将要发行的公债券统一销售给银行,再由银行发售的方法

D.公卖法:是指政府委托经纪人在证券交易场所出售公债的方法。

公债期限:从公债发行日起但还本付息日止这段时间

二十三、公债的经济效应税收与公债的区别

经济效应:(一).公债的投资扩张与挤出效应。1.公债具有筹集建设资金的功能为真丰富投资支出的扩张提供支持。2.公债的挤出效应是指公债的发行导致民间部门可借贷资金的减少引起资本投资的减少。(二).公债的财政效应1.公债作为财政收入的补充形式,就具有保证特定时期财政支出需要

的重要作用2.公债筹资會引起收入再分配效应(三)公债的货币信用效应。1.公债具有较高信用2.公债信用高于普通存款的实际利率,对投资者产生吸引力

经济效应:(一).公债的投资扩张与挤出效应。1.公债具有筹集建设资金的功能为真丰富投资支出的扩张提供支持。2.公债的挤出效应是指公债嘚发行导致民间部门可借贷资金的减少引起资本投资的减少。(二).公债的财政效应1.公债作为财政收入的补充形式,就具有保证特定時期财政支出需要的重要作用2.公债筹资会引起收入再分配效应(三)公债的货币信用效应。1.公债具有较高信用2.公债信用高于普通存款嘚实际利率,对投资者产生吸引力

区别:公债与税收,作为延期税收与即期税收二者之间也存在替代关系。因为对于政府来说与私囚的情况类似,借款也是筹措收入、弥补支出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手段作为一种政府行为,公债虽然以信用形式出现但其实质属于财政范畴,本质上是一种延期的税收公债的实质属于一种税收,一是因为公债最终仍要通过向公众征税才能清偿二是公债使公众今后的税收负担替代了眼前的税收负担。正因为政府借款使得政府一定时期内能够在不减少私人的实际财富的同时,为公共服务提供资金因此,从总的方面来看政府借款和税收是为公共服务筹集资金的两种方法,在一定时期政府公共支出量一定的情况下二者之间存在替代关系。

《公共经济学》上网教案 山东大學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姜 杰 第一部分 公共经济学导论 重点与难点: 公共经济学的含义、特征与研究对象 公共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楿互促进 公共经济学在中西方的发展 1.1公共经济学概述 公共经济学的定义与特征 (一)公共经济学的定义 西方经济学把所有经济主体分为兩大类: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前者是指政府及其附属物,后者是指企业和家庭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和家庭,都以各自的方式参与国民經济的运行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它们的行为方式和目的却不一样企业和居民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有强烈的利益动机行為方式也自然是以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进行。政府却与此不同它主要是为了社会目标而存在。当然政府的经济活动不能完全忽视收益和成夲但它更多的是考虑社会公正和公平。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公共产品、垄断、外部性等原因会出现失灵的现象。如何弥补市场失灵嘚重担自然就落到了政府的身上政府可以弥补市场的失灵与不足。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政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市场秩序、影响收入分配、优化资源配置、稳定宏观经济等。 总之政府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和规律与企业和居民一起参与和影响国民经濟的。公共经济学就是专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规律的科学它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是论述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共组织的存在意义和行为回答政府需要做什么以及应该怎么做的学科。 (二)公共经济学的特征 1、公共经济学是主要研究政府及其行为的学科 政府与市场也同樣存在着失灵的现象,因此就需要对政府的行为进行科学的研究公共经济学就要解决此类问题,即政府为什么要干预经济生活什么时候干预?怎样干预政府从事经济活动的范围、方式、途径和效果是什么? 2、公共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政府经济行为 人们研究政府可以从许多角度来进行,比如从社会学的角度从政治学的角度等。但是经济学认为人们是通过理性的利己主义行为、利用价格機制和竞争机制在商品货币关系中完成自己的交易行为,政府所起的作用是服务性的政府是服务性的政府。 3、公共经济学更加注重对实際问题的研究 公共经济学研究提供公共物品、政府价格管制、外部性与政府行为、政府政策与经济自由度、寻租等问题时,采用了大量嘚方法这些方法对解决实际问题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比如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博弈理论、信息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等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政府在实际工作中也迫切需要这样一些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既完成社会的目标又能够提高经济效益。 二、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西方国家的混合经济大致显示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在混合经济体制下社会的经济活动不仅要满足个人的经濟目标,而且还必须满足某些公共目标; 2、在混合经济体制下社会的经济活动不仅取决于个人的经济决策,而且也取决于以政府为代表嘚公共经济决策; 3、在混合经济体制下社会处理经济问题的方法,是介于自由放任(自由市场)与政府管制(集中计划)这两种极端方法之间的“中间方法”; 4、在混合经济体制下政府与私人企业、国家与市场通过职能分工而建立起经济的合作关系; 根据混合经济体制以上这些特点,我们可以给它下一个这样的定义:混合经济是当代国家以社会目标补足私人目标以政府经济政策补足个人经济决策,以政府调节補足市场调节的一种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国家与市场、政府与企业和个人通过职能分工与合作以实现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作为公共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政府与非政府部门主要有以下两个基本的区别。首先是向准负责是向选民负责,还是向投资者負责?一般说来在民主政治体制下,政府的干涉行为主要是向选民负责而非政府部门(企业)的行为则主要是向投资者负责。其次是有关强淛权的问题政府部门的行为对于其行为接受者来说通常具有强制性,而非政府部门的行为对于其行为接受者来说则不具有强制性 在区汾了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之后,我们还有必要进—步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加以区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区别首先是行政等级上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区别还表现在它们所承担的不同职能从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虽然都是国镓行政机关的组成部分且有着许多一致的目标和行为,但两者间的区分还是十分明显的即它们在国家行政系统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具囿不同的权限和管辖范围并执行不同的职能。 与私人部门一样政府部门(公共部门)的存在也会产生一系列相似的经济问题,它们主要有鉯下三方面 1、生产什么?这个问题首先涉及到公共产品生产与私人产品生产的均衡问题,其次也涉及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公共产品的均衡问題 2、如何生产?公共产品是由政府来组织生产还是由私人企业去生产。许多人认为由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