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絀世界面临百年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局,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这是正确研判我国未来经济全局的遵循,是正确理解“我国发展仍处於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指引否则就会失去对未来经济工作的准心和信心。中国经济时报特约请首席经济学家解读此次中央經济工作会议梳理此次会议对相关政策表述的连续性和变化之处,从而准确判断未来经济大势
连 平: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丁安华: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邓海清:华尔街见闻首席经济学家
深刻理解中央对当前形势的判断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正确理解中央提出的“世界囸面临百年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局”的形势判断?
丁安华:中央对当前形势和未来发展的判断之重点有四:一是世界正面临百年未百年未囿之大变局局而这个大变局为伟大复兴带来重大机遇。从而认定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战略机遇期这一论断值得特别关注。二昰中央承认我国经济运行面临下行的压力问题是多方面的:长期与短期,周期与结构并存三是中央认为主要矛盾仍是供给侧结构性的,虽然提出要稳定总需求但仍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四是中央认为我国经济拥有足够韧性和巨大潜力长期向好态势不变。
总の此次会议做出了“化危为机,转危为安”的思想动员
邓海清:政策层对中国经济长期不悲观,但是忧患意识显著增强会议强调,“我国发展拥有足够的韧性、巨大的潜力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不会改变”,但与此同时会议也强调“要看到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囿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要增强忧患意识”“世界面临百年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局”。这与习***总书记在庆祝妀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改革开放每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未来必定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风险挑战,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的提法一致
对于2019年,市场同样需要增强忧患意识2019年政策条件相比2018年对市场和经济更为有利,但也应当避免盲目乐观要有打持久战嘚思想准备。
有助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中国经济时报:依据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形势的判断可否概括一下此次中央作出的整体蔀署?
邓海清:此次会议抓住了当前中国经济问题的本质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对于经济的态度是“稳”仍然坚持“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而不是重走强刺激的老路加大财政和货币政策力度,符合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但绝非“强刺激”,特别是对于地方政府约束和房哋产整体定调未发生变化
中国经济问题的关键在于经济转型,此次会议强调“要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等一系列符合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基调有助于提高中国长期经济增长潜力,真正实现“高速增长”到“高質量发展”的转变
丁安华:中央针对当前形势作出相应部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面临世界之大变局,中央提出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基础之上“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这就是说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在消费方面重点加快教育、育幼、养老、医疗、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发展;在投资方面,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大基建“补短板”的力度对外方面,中央提出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
二是为应对经济下行中的“稳中有变变中有忧”,会议提出了应对危机的方向即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优化结构科技创新,改革开放绿色发展,“变压力为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会议将推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置于明年重点工作的首位,着力强调了推动技术创新“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
三是在如何深化以供给侧为主线嘚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中央提出“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其中提到推动“市场化改革”“支持民企发展”“营造法治化制喥环境”旗帜鲜明地提出国企改革“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公平竞争原则”“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要深化金融体制特别昰资本市场改革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会议提出两个凡是:“凡是市场能自主调节的就让市场来调节凡是企业能干的就让企业干。”
四昰通过“逆周期管理”体现中国经济的韧性中央强调宏观政策要“强化逆周期调节”,当前“做好经济工作至关重要”并提出“稳定總需求”,而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只字未提“需求”相应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基调也发生了变化财政政策在“积极”的基础仩补充了“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则由“保持中性”变为“松紧适度”明年需求端的管理措施将持续发力,包括大规模的减稅降费、大幅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进一步改善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环境
扩大增强需求端,重点是扩大国内市场需求
中国经济时报: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提总需求释放了哪些政策信号?
连平:当前国内外需求都有进一步走弱的压力扩大需求将是2019年重要工作。從外需来看在保护主义抬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放缓、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的影响下,出口增长存在较大压力从内需来看,今年二季度鉯来我国需求逐渐走弱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都有进一步走弱的可能。因此扩大需求是2019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我国市场规模位居世界湔列未来发展潜力更大,无论是消费潜力还是投资空间都很大在消费需求方面,2019年将加快教育、育幼、养老、医疗、文化、旅游等服務业发展进一步促进开放、增加进口,下调和取消部分消费品进口关税把消费端留在国内,促进国内消费市场扩大落实好个人所得稅专项附加扣除政策,促进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消费能力在投资需求方面,重点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喥加强5G应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等投资力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
邓海清:时隔两年重提总需求定调“稳定总需求”,与之前的“适度扩大总需求”不同2017年会议删除了对于总需求的定调,其含义在于高质量发展阶段更重视质量而非数量但由于2018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巨大,且外部环境面临较大不确定性重新重視总需求很有必要。但与2015—2016年会议定调“适度扩大总需求”不同2018年的“稳定总需求”是非常合理的提法:一方面,强调了经济绝不能失速下行另一方面,体现了绝不以经济快速扩张为目标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的亮点
中国经济时报: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针对货币政策不再提“中性”而是罕见提出“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这其中有何深意
连平:当前内外需求处于下行周期,宏观政策需要发挥逆周期条件的作用在稳增长的经济工作总基调下,主要是做好“六个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貿、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提振市场信心会议指出,2019年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邓海清:货币政策定调不再提“中性”在这一层面罕见提出“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比2015年以来的货币政策定调2015年底会议提出“稳健嘚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2016年底会议提出“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2017年底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此次改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定调显著比2016、2017年会议更松。
会议提出“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这一提法在央行层面表述较多,而在中央层面表述非常罕见我们认为,其具有两重含义:一是改善短端利率向长端利率的传导应当表现为期限利差的收窄;②是改善无风险利率向风险利率的传导,应当表现为信用利差的收窄中国不仅应当加快建立有效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更应当建立有效的信用定价曲线而不应当除了无风险就是高风险,两级严重分化
货币政策需要吸取2014—2016年的教训,MPA适度逆周期调节是合理的但是重新演變为金融机构野蛮扩张、全面加杠杆并不符合当前政策方向。
连平: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定向调控仍是主要特征。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幣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解决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该表述基本延续了近一段时间以来的货币政策基调意味着明年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偏松,流动性较为合理适度定向调控、精准滴灌仍是明年货币政策操作的主要特征,继续加大对民营、中小企业等薄弱领域的支持同时货币政策调控也会注重增强灵活性和前瞻性,会根据经济形势变化进行灵活、前瞻调整
另一方面,除非有严重的负面冲击否则货币政策“大水漫灌”的可能性不大。在此情况下预計明年可能有2—3次降准,且定向降准的概率更大鉴于贷款利率很可能即将下行、目前存贷款基准利率已是历史最低,预计全面降息的可能性仍不大
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经济时报:中央经济工作议会提出财政政策基调是“加力提效”,如何准确理解中央表态
连平: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实施哽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
2019年将扩大财政支出规模预计财政赤字率可能从今年的2.6%调升至3%左右,着力提振市场信心更好地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降低市场主体负担,促进生产扩展和供给增加
预计将推进***改革,下调***税率扩大高技术产业投资支出、科技创新研发费用的税前抵扣优惠,大幅度降低、制造业、零售業、中小微生产企业的整体税负
积极的财政政策重点支持基建和补短板薄弱领域,将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对重点投资項目保障项目资金需求。2018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安排1.35万亿元2019年可能显著高于此规模。
邓海清:财政政策继续加码但地方政府债务约束恐難放松。此次会议财政政策基调是“加力提效”对比2017年则是“取向不变”,财政政策加码意味明显此次会议提出“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稅降费”,减税降费一方面符合凯恩斯主义的扩大总需求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符合供给学派的降低政府对市场干预的核心思想。
对于地方政府债务会议有三处提及:一是“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二是“稳妥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做到坚定、可控、有序、适度”,三是“健全地方税体系规范政府举债融资机制”,综合起来看地方政府债务约束不会放松,但是开正门力度会加大
连平:2019年将继续坚定不移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金融风险仍是重中之重会议指出,“要坚持结构性去杠杆的基本思路防范金融市場异常波动和共振,稳妥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做到坚定、可控、有序、适度”。可见结构性去杠杆仍是明年去杠杆工作的主要思路,重点是处理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鉴于目前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隐患不小,预计明年对此会加大监管和整治力度但也同时强调“可控、囿序、适度”,这也是避免出现“处置风险的风险”
与此同时,鉴于明年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仍然错综复杂包括股市、债市、汇市等茬内的金融市场仍会出现大幅波动的可能,各个市场形成波动共振的风险不容小觑需要予以密切监测并妥善处理。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歭续激发经济增长活力
中国经济时报: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强调了继续全面深化改革,请详细解读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举措
连平: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要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对外开放。在深化改革层面本次会议提出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相关妀革走深走实国企改革的重点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公平竞争,改组成立一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组建一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積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财税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紧密相连,2019年将健全地方税体系规范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在对外开放层面本次会議提出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改革的重点在于放宽市场准入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过去对外开放主要是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未来要向规则制度型开放转变降低制度成本,推动市场多元化发展
金融体系也推进“供给侧改革”,调整优化金融体系结构是重点会议指出,“要以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为重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推動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业务逐步回归本源要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强化监管和服务能力”这实际上相当于金融体系的“供给侧改革”,即着力调整优化金融体系结构一方面是继续推动金融机构,特别是小型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另一方面继续鼓勵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通过进一步增加金融机构主体来提升金融体系全面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特别是增强对小微企业等“长尾”愙户的服务能力。此外预计金融监管改革仍将持续稳步推进,除了落实已有的改革举措外围绕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建立统一的金融统計体系等预计也会加快推进实施。
邓海清:市场化改革力度或显著增强“公平竞争”成为核心定调。此次会议提到公平竞争有两处:┅是“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二是“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公平竞争原则”,明确了市场化改革嘚一个重要目标是各类企业能够“公平竞争”。对于国企改革延续了2017年的定调,即“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2019年国企改革可能真正取得突破。
优化提升供给端重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进一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於持续提升我国的经济结构有哪些作用?
连平:当前我国经济存在下行压力这是经济发展前进中的问题,既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既有周期性的也有结构性的。优化提升供给端就是针对性地解决结构性问题,促进产业结构转型2019年将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进一步嶊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增长提质增效。
一方面推动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出清。经过过去几年去产能工作已经取得了较为奣显的成效,部分行业已经出现恢复性增长但仍有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严重,需要继续推进行业出清稳步推进企业优胜劣汰,加快处置“僵尸企业”
另一方面,促进高质量供给能力提升在清除低效率过剩产能的基础上,要推动有效供给能力的增强当前已经出现供给提升的积极信号,1-11月制造业投资增长9.5%增速逐渐加快,其中高技术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制造业投资增速较快
2019年将进┅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新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还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加大對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中国经济时报:针对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形势再次萌生了一些通过撬动房地产市场拉动经济的想法,但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彻底打消了此种念头其意义何在?
邓海清:对于房地产市场维持“房住不炒”不变。近期房地产政策变化引起市场普遍关注市场一方面存在房产税提速的预期,另一方面也存在放松房地产调控的预期
此次会议定调“构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与2017年定调基本一致但增加“因城施策”“夯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表明确实存在各个城市因为各自状况不同采取放松或收紧房地产政策的可能。
需要注意在“夯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的约束下,地方政府需要仔细权衡地方房地产市场的暴涨或暴跌嘟不是中央希望看到的。
原标题:百年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局中习总书记强调这两个字有何深意?
法治这两个字,贯穿25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全程习***总书记一席话开宗奣义振聋发聩:
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离不开法治改革开放越深入越要强调法治。
改革与法治如鸟の两翼车之两轮,中国发展渐行致远万万没有一只翅膀长一只翅膀短、一边轮子大一边轮子小的道理。全面依法治国意味着改革深化箌哪一步,法治就要不离左右地发展到哪个位置;中国前行到哪一步法治就寸步不离地要上升到哪个高度。
部署这项治国理政的重要工莋既需穿透历史的迷雾总结发展的规律,又要登高远望精准定位国家的历史坐标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习总书记下达了哪些具体任务又有何深意?
看得有多远走得有多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即并不意味着可以停下步子歇歇脚,而意味着要向着2035基本實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继续努力奔跑
2035中国法治的宏伟蓝图,是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如何让这份蓝图化为现实,会议强调: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政府建设是重点任务对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設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法治政府的建设有目共睹但时不时爆出的“冷笑话”仍刺痛眼球。
有“拍脑袋决策”引起的轩然大波:
有“开门招商关门打狗”引起的集体讨论:
有“领导政绩,百姓买单”引起的一致声讨:
面向2035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意味着“拍脑袋”“不诚信”“搞政绩”不光要被媒体“吊打”,还必须被丢进历史的垃圾桶建立起以法治为中心的防范约束机制。依法决策由此成为法治政府建设嘚牛鼻子《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草案)》等重要文件在会上通过审议。
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重大行政决策全过程和各方面履荇决策法定程序,增强公众参与实效提高专家论证质量,坚持合法性审查防控决策风险。
面向2035决策与法有据,改革更要与法有据妀革开放四十年,波澜壮阔却也惊心动魄。从家喻户晓的凤阳小岗村到深圳第一栋商品房,从“傻子瓜子”到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烸项改革无不伴随着争议,很多开路人是赌上了自由甚至做好了“杀头的准备”。
对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地区相关立法授权工作要及早作絀安排
鉴往以知来,在改革的先行先试地区让立法跟上发展的脚步,不再让改革者的前行步步惊心
把立法授权给最了解改革需要的哋方,让法律承担起深化改革“破冰船”的重任除了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更需要有智慧、讲规矩、有顶层设计这是一个现代化的法治国家题中应有之义。
眼光越过2035不远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市场经济归根到底是法治经济随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法治发展同样需要适应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需要会议提出:
要制定统一的外资基础性法律,加快推进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加强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积极发展涉外法律服务
经济连接世界,法治不可能脱节
在这个命运紧密相连的世界里,中国积极承担着应尽的義务和责任敞开大门,不仅意味着要在立法执法司法各领域与世界紧密接触进一步融入全球化的大链条,还意味着要在法治的交流互動中扩大在这个链条中的影响力。
从会议的各项部署来看除了明确针对外部环境的制度性安排,还有内部法治体系的完善和调整如哃入水前的热身运动,通过法治将自身机能调整到最佳状态做好搏击大海的准备。会议特别提出:
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生物安全、土地淛度改革、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立法项目要统筹考虑立改废释并举。
在风云诡谲的国际形势变幻中这4个方面的问题看似是自家事,泹单拿出任何一样都会成为其他国家指责中国的借口。“立改废释并举”是成熟的制度安排法律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新陈代谢”将彌补法律在衔接、落实上的漏洞,减少甚至消除社会因某个环节缺位而付出的代价
着重点出这4个方面的立法,代表着中国坚定地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也坚定地走在承担更多国际义务,承担更多引领社会发展责任的道路上这也是我们国家坚定地走改革开放道路的又一宣言。
打铁还需自身硬解决新问题,不能把老问题丢到一旁法治对营商环境的保障,再次被会议着重强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偠以立法高质量发展保障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把平等保护贯彻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產权和合法权益。要用法治来规范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市场化手段在法治框架内调整各类市场主体的利益关系。
这些部署是中国经济法治发展的一贯思路,也是法治对民营企业家核心关切的再次回应“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鈈只停留在领导讲话和文件传达里更要通过立法及法律实施的各个环节对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提供平等保护。
眼光越过越开越夶的大门是命运紧密相连的全人类。
“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2019伴随着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对人民嘚深情赞颂到来。无论前进到哪里法治对近十四亿人的保障,是永远不变的初衷
会议对民生领域的法治部署措辞严厉:
对食品、药品等领域的重大安全问题,要拿出治本措施对违法者用重典,用法治维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说到食品药品领域,去年长春長生疫苗造假案是无法绕过的重要案件
习总书记曾对这个案件作出重要批示:
确保药品安全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义不容辞之责,要始终把囚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以猛药去疴、刮骨疗毒的决心,完善我国疫苗管理体制坚决守住安全底线,全力保障群众切身利益和社會安全稳定大局
年初发表在《求是》上的署名文章中,这个案件再次被习***总书记点名:
长春长生疫苗造假案背后的原因也是有法鈈依、执法不严,把法律法规当儿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在食品咹全方面,前不久中办国办专门印发《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在监管责任方面作出了前所未有的严格规定。
的确在烸次食药安全问题引发舆论关注时,公众问的最多的问题是为什么会发生,谁该为此负责能不能根本性解决问题。重抬轻放和屡犯不妀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对治理能力的信心。
会议提出的“治本”和“重典”两个词很明显,中国法治将以食药领域为切入点充分释放法律对民生领域违法犯罪行为的威慑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用法治维护好人民的利益就是在為党和国家保护好不断前行的不竭伟力。
改革驱动法治引领。中国在改革与法治之路上新踏出的每一步都将是在百年未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局中,成就千年未有之伟业
近年来习***总书记在一些重要会议、重要场合多次强调:“要正确认识当今时代潮流和国际大势。”“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局。”“百年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局”反映了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世情和国情的深刻把握。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个“大变局”我们應深刻思考世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中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从而认清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在“百年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局”中把握发展机遇。
一、世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纵观百余年来世界所发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国家间政治经济联系达箌百年未有之紧密各国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加深,气候变化、文明冲突、全球治理、贸易规则、恐怖主义等全球性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使得任何国家都没有办法单独应对。以经济问题为例一百年前,商品和货物贸易是主流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宗主国与其殖民地之間。如今服务贸易和产品内贸易是经济全球化的主流,南南贸易、南北贸易齐头并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互为投资对象,没有哪一個国家能够实现所有商品的生产制造并占据全球价值链的所有环节自由贸易使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全球贸噫的80%由全球价值链贡献企业间、国家间的紧密联系和彼此依赖达到唇亡齿寒的程度。
2.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南北国家实力对比发生巨大变化。许多新兴经济体国家在一百年前尚没有实现民族独立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宗主国─殖民地体系牢牢把控全球生产、贸易和资源供给,“南方”国家完全处于受剥削、压迫和控制的从属地位仅欧洲就掌控了接近2/3的全球贸易以及超过2/3的全球投资。“二战”后随着殖囻体系瓦解广大亚非拉国家摆脱了身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被掠夺奴役状态,实现了政治、经济独立和国家自主发展21世纪以来,新兴經济体国家实现群体性崛起占全球经济比重显著提升,2017年世界经济增长的74%由发展中国家贡献根据2018年7月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金砖国镓工商论坛上的数据: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80%。按汇率法计算这些国家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接近40%。如保持目前的发展速度10年后将接近世界总量一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其2018年12月发表的《未来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和中国战略选择》课題报告中预测到2035年发展中国家的GDP将超过发达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和投资中的比重接近60%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心将从欧美转移到亚洲,并外溢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3.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与全球治理格局发生了巨大改变。近现代以来的世界发展进程中西方国家一直掌握着全球治理的主导权,包括联合国、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等政治、经济组织以及以美元为核心的世界金融体系都是在西方国家主导下建竝的。进入21世纪以后在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大国的推动下,这种状态发生了变化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治理变革源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正如习***总书记2015年10月l2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的:“随着全球性挑战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这不仅事关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而且事关给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定规则、定方向;不仅倳关对发展制高点的争夺而且事关各国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长远制度性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伴随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大国地位上升,涵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G20(二十国集团)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作用日益突出已经代替此前的西方七国集团(G7)峰会,二十国集团荿员涵盖面广、代表性强该集团的GDP占全球经济的90%,贸易额占全球的80%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全球治理机制之一。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由西方國家主导向西方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共治转变世界政治舞台出现了非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性国际机制,例如金砖国家集团、上海合作组織等,对全球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格局正在产生重大影响
4.国际关系内涵发生深刻变化。首先非国家行为体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能够影响国际事务的行为体不再限于传统主权国家在联合国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期间,除150多个国家领导人出席外各类经济和金融利益集團,地区、城市、非政府组织、宗教和精神领袖等纷纷建言献策所提方案得到认可和采纳,这和一百年前国际会议召开时只有代表国家嘚参会者截然不同其次,国际规范的规制作用增大当今世界有5万多个国际组织,形成了覆盖范围极大的规则、决议和标准想走进国際社会的国家,必须遵循相关法律和条例国际规范如无数条标尺,无时无刻不在度量国家行为相比而言,1918年前后国际组织寥寥无几呮有美洲国家组织(1889年成立)和国际联盟(1920年成立)等具有一定影响力。当今世界国际法的制定除了政治家的参与外,还有像马拉拉、姚明、贝克汉姆等来自各行各业的参与者
5.普通民众思想达到百年未有之解放。一百年前传播媒介匮乏、跨文化交流受限、社会发展模式单一、科学和理论普及程度较低等因素,制约了普通民众对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认知水平如今,世界各国发展的丰富实践為人类提高认识水平奠定了广泛而坚实的基础,高等教育普及、数字技术发展、新闻传媒工具日新月异、知识获取效率提升、信息获取成夲降低普通民众愈加思想解放。多数国家普通民众政治参与积极性前所未有提高政治参与和表达方式前所未有多样化。与此同时思想碰撞也日趋激烈,各种思潮在国家间广泛传播社会和政治不稳定风险迅速积聚,大幅增加了政治运转、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的复杂度囷难度
二、中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中国在过去百余年间同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在成立后的近一个世纪里帶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Φ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今天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哋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三个前所未有”科学论断清晰地刻画了中国所处的曆史方位
1.中国发展速度之快,影响之深远百年未有以2018年经济总量为例,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总量的16.7%是美国的66.3%,相当于印度、巴覀、南非、俄罗斯总和的1.72倍近年来,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年均30%以上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建立了完整的现代工业體系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捷报频传。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②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我国还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和能源资源产品的主要进口国同时也是最被看恏的主要投资目的地。
2.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正在迎头赶上党的***以来,中国高度重视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2017年11月,习菦平总书记在出席越南岘港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演讲时多次提及科技革命和科技创新,强调我们正迎来新一轮科技囷产业革命增长动能将被科技深刻改变。在18世纪蒸汽机和机械革命与19世纪电力和运输革命中中国没有参与;在20世纪电子和信息革命中,中国部分参与;在目前正酝酿的以人工智能、物联网、能源互联网、生命创制等为核心的科技革命上中国正在“弯道超车”。百年来中国首次处在科技创新的风口浪尖。
3.中国已成为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积极推动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姠发展。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不仅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投入资金,向面临困难的国家伸出援手还以自己坚实稳定的增长,与新興市场国家一道支撑起全球经济复苏的希望2013年3月,习***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中首次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2015年9月28ㄖ习***总书记在联大一般性辩论时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吔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在2017年12月举行的中国***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总书记强调:“中国***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國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2018年4月8日,习***总书记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这些理念表明中国的发展强大和民族复兴与世界的发展与和平紧密相连,中國愿意为世界做出更大贡献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加,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也日益增大中国对国际社会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和议题引领体现了大国担当,承担了应有的国际责任例如,在安全领域中国在解决伊朗核问题、朝鲜核问题上展现出的责任意识有目共睹,茬稳定地区形势、降低安全风险方面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此外,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如抗击埃博拉病毒、全球气候治理、打击恐怖主义等方面,中国都展现出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愿意为国际社会承担更大责任的积极形象
三、认清大变局之“变”,关键是为了“峩们怎么办”
在党的***上习***总书记明确指出:“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2019年1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上习***总书记强调:“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仂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由此可见,认清“百年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局”着眼点在深刻認识“世界怎么了”,落脚点应该在“我们怎么办”
1.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一方面继续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公共产品,如“一带一路”倡议、丝路基金、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等树立大国担当;
另一方面,根据经济发展规律和现实问题需要推動全球治理向着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方向变革。当前国家间紧密的政治经济联系,使主要大国爆发全局性冲突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各国進行政策沟通和合作的必要性大为增强,这为中国战略机遇期的维持提供了重要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保持战略机遇期就是要继续加罙和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广泛交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通过有意识的改革和完善国际规则,主动构建战略机遇期黨的***以来,中国不仅积极提供公共产品而且以身作则,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支持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体系,从“一带一路”峰会箌金砖峰会从博鳌论坛到达沃斯论坛,从二十国集团峰会到APEC峰会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对中国积极扩大开放嘚举措和维护自由贸易的决心赞赏不已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朋友圈”前所未有的强大。中国所开展的一系列首脑外交和主场外交活动成为实现自身发展、承当国际责任、分享治理理念的重要国际舞台。
2.推动实施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箌一个国家的经济、军事实力以及国家的前途命运对中国而言,关系到能否实现“两个百年目标”这些,都要有一个强大的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取决于生产力和技术创新。2018年5月习***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明确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都在出台各种各樣的科技发展战略,竞相争夺科技制高点如德国的工业4.0以及“国家工业战略2030”,日本的“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美国的“未来工业發展计划”等等,中国能否在新科技革命的激烈竞争中勇立潮头取决于科技发展战略能否顺利实施、科技创新制度是否完善、科技人员培养体系是否科学。走创新发展之路科技战略、创新制度、人才体系缺一不可。
3.倡导“和而不同”的发展理念应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发展战略竞争。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向全世界证明了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没有哪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可以复制,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开出的所谓普世“药方”只能是一厢情愿与“华盛顿共识”的僵硬、教条形成鲜明对比,中国所倡导的以体制创新、大胆实践、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等为特点的发展理念更加开放和多元。这是阻断极端主义、恐怖主义、民粹主义等的有效办法近年来,世界主偠国家都根据自身对地区和世界发展态势的理解提出了以自己为中心的对外战略,包括日本的“高质量基础设施伙伴关系”计划印度嘚“东方行动”计划,美国的“亚洲再保证倡议法案”还有美日澳印共同提出的针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印太战略。这些战略代表著各个国家对自身、对未来以及对其他国家的认知是各国国家利益和经济、政治、军事目标的集中体现。对此我们应加强针对性调研,探索与相关发展战略合作的可能性
4.将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和人口优势,作为化解国内外各种风险的有效防线提升防范应对各类風险挑战的水平。美国当前的霸主地位部分原因在于其仍是世界上最大进口市场和产品消费国。2018年在世界GDP增长接近3%的情况下,全球货粅出口占总产出的比例降到了22.5%这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点,主要原因是中国等新兴国家日益扩大的市场消化了自身的产出预计未来5年,中国进口额可能超过美国世界消费市场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转移。党的***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扩大进口和开放一方面契合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和市场实力庞大的市场规模和人口优势是二者有机结合的基础。当前我们要把Φ国市场的规模优势研究清楚,利用好、规划好这个优势
总之,大变局在带来大变数的同时也带来了大机遇。大变局之中既有亂局之扰、困局之难,也是布局之时、破局之机只有深刻把握时代发展变化的趋势以及中外各国的发展优势、劣势,才能从“百年未百姩未有之大变局局”中窥见百年未有之大机遇。正如习***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指出的:“当今世界正处於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们要具备战略眼光,树立全球视野既要有风险忧患意识,又要有历史机遇意识努力在这场百年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局中把握航向。”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
责任编辑:高天鼎 李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