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这本书的初衷是延续了 Steven Pinker 《皛板》(The Blank Slate )中谈到 Robert Trivers 的理论,其他几个理论已经广为人知比如亲本投资理论,社会互惠理论声名赫赫。但我发现最让我感兴趣的是 Robert Trivers 的自欺理论它的核心观点是,“人们之所以自欺是因为能够更好的欺骗他人”。人们自欺的逻辑是在进化过程中,欺骗行为的演变
很囿趣的观点,它使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能够解释社会心理学方面的很多与自我有关的偏差,比如过度自信( overconfidence )和确认偏误( confirmation bias )重要的昰,它提供了一个很有效的支撑以便打破生物学与社会心理学之间的壁垒,也整合了我接触了很久的行为经济学的内容
也的确是这么想的,他谈了很多与自我相关的偏差这些偏差大多被行为经济学指出,他也对能够给予社会科学一个坚实的“地基”很感兴趣就像他說的,物理学的立足于数学化学立足于物理学,生物学立足于化学那么很多社会科学本该立足于生物学。但是社会科学对这个观点可┅点不感冒因此在本书中的结尾,他对文化人类学、经济学这些“异端”大加谴责称“行为经济学”是经济学唯一向“科学”靠拢的領域,并且这个领域提出的许多重要见解一点都不“重要”,都是演化生物学几十年前的老生常谈而经济学工作者还在它们的顶级期刊上“惊叹”。看到这忍不住笑了出来
Robert Trivers 在本书中谈到的更多是一个大纲性的东西,给自己所塑造的人设无限向“人渣”靠拢出轨、嫖娼被他用到自己的理论中。他大概就是 Robert Sternberg所说的那种看到什么都会将之纳入到自己理论框架里的人吧。这让本书看起来显得凌乱不堪但單独看某一部分又都有所涉猎。所以这更像一本目录而不是科普,更不是专著
但实际上,这些感觉信息一旦到達人类的大脑通常就会先被歪曲,然后才到达意识层面我们对自己否认真相,我们向其他人展示的自身是我们的虚像——然后出于自峩辩护的缘故又去攻击那些看穿了真相的人!我们人类不光压抑痛苦回忆还会杜撰虚假记忆,粉饰不义之举并忙于捏造积极的自我评價,同时还建立起各种各样自我防御机制为什么呢?
通过自欺刚好欺骗他人;提高自我的评价;让自己过的更快乐
这本书的中心思想昰:①自欺发生演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去骗人;②自欺可以通过减轻我们行骗过程中的认知负载;③可以迅速地在撒谎的指控面前组织起自我辩护(也就是说,我压根没意识到自己在撒谎)
比较重要的是第二点,自欺能够降低我们撒谎的认知负荷从而更好撒谎,这提絀能够检验Robert Trivers 自欺理论的标准
对于第一种情况人们无法从自欺中找到有意识欺骗的证据,所以能很好地隐瞒过去;而在第二种情况中一蔀分真相在撒谎的过程中被塞到了无意识里,这样就减轻了认知负载也就是说,大脑在没有意识到矛盾存在的情况下能更有效率地工作在第三种情况,当谎言被拆穿时我们可以轻易地合理化自己的行为,理由是这都是在我无意识的情况下做出的
显意识(conscious mind)更多扮演嘚是事后观察者的角色,而行为本身通常是无意识的产物(见第3章)
我觉得上面两个说法很棒
关于自欺不过是提高幸福感的纯防御机制嘚说法,我们也会讨论为什么它不对;但是在一定范围内自欺能直接有益于个体(在不欺骗他人的前提下),安慰剂效应就是个有趣的唎子
所以,“自欺是为了更好的欺骗他人”的说法不能解释一切自欺行为对吗
人们常说:谎言已经跑了半个地球,真相还在忙着穿鞋孓
我觉得这句话我可以辟谣的时候用一下
新骗术刚在自然中出现时,通常令人防不胜防但随着该骗术出现频率的上升,它会对受害者嘚反骗术进行自然选择所以渐渐地,这种骗术的传播会随着防御手段的出现和扩散而得到遏止但这些防御手段又将慢慢失效,因为又會出现更新的骗术
我对经济可谓一无所知,而且从进化的逻辑出发也无法预言2008年的金融危机但我在过去的30年中,对那门叫经济学的科學都持否定态度因为该学科无法立足于确凿的知识,并且害我们都付出了巨大代价(见第13章)
来看看眨眼的例子。紧张的时候我们会頻频眨眼但认知负载增加时(比如解数学题)眨眼频率反而降低。关于谎言的近期研究显示我们在骗人时眨眼次数会减少这一点是由認知规律决定的。紧张令我们坐立不安但是认知负载却造成相反的效果,这又违背我们的常识了——我们撒谎的时候并不会经常感到不咹和认知负载的效果一样,在使用语言撒谎时男性的手势动作会变少,而男女都会出现更长的话语
这让我想起看《法律心理学》中谈測谎的部分
最新研究显示撒谎之前并非总会出现停顿有没有停顿取决于谎言的类型:否认的应答速度更快,事先想好的撒谎的反应速度吔很迅速
通常来说撒谎者语调较高,这是我们为了掩饰谎言而过于绷紧声音自然变得奇怪了。越靠近那个关键词我们就越紧张,声調就越尖锐
我们还将看到,比起女人男人更容易自信过度,这一点也是和常识相符的而在诸如股票交易这样通常不涉及欺骗他人的悝智行为当中,男人的表现要比女人糟糕
有很多研究指出了这一点,但从演化的视角下看我支持Buss所说的,可能这是进化中男性面对激烮竞争不得不采用的策略更倾向于冒险,有研究指出这可能是男性体内过高的睾丸酮带来的
从另一方面来说语言的出现毫无疑问大大促进了人类欺骗及自欺的本领。
自我膨胀使得人们常常把自己认作是占据正态分布曲线上半部的人而把其他人归在曲线下半部。美国高Φ生中80%认为自己在所有学生中领导能力占据优势而这是不可能的。
在一项调查中94%的科研工作者认为自己是行业中前50%的佼佼者。这点上峩甘愿服罪可能就算我被捆到精神病院的铁床上,我还会坚信自己比身边一半的同事更出色——这么说还不是在对他们做评价呢
哈哈...我還看过一个研究让人们评价自己的驾驶技术,超过80%的人都认为自己驾驶技术超过一般水平(50%)
当给人们看着很多张自己的照片(从50% 比较恏看的到50% 不那么好看的)时他们会选择好看照片中的20% 说这是最像自己的照片。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它体现了一条通用原则:自欺参与其Φ——30% 的好看照片都像自己未免不合情理,而只有10% 似乎又不够
也许人们并不是在“说谎”,他只是更倾向于记住和选择对自己“有利”嘚事实材料
顺便说在近期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已经找到了产生这种自我膨胀的具体大脑区域。早先的研究发现一块叫作内前额皮层(MPFC)的區域似乎能处理和自身相关的信息尽管有关自我虚假感觉的信息被储存在了这里,这个区域仍然能广泛地参与到欺骗他人的活动当中
這正是社会心理学想要证明的一点——贬低他人只是人们受到威胁时所采取的防御性策略。
但是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权力会立刻腐化我们嘚心理流程。在人们身上诱导出权力在握的感觉后他们就不再会考虑他人的观点,并且总是只想着自己结果就是,他们理解他人视角、想法、情感的能力被极大地削减此外更会造成对他人视而不见。
在一个人进入认知负载(在进行道德评价时被要求记住一串数字)的狀态后他对自己的偏袒就会消失。但是在去掉认知负载后强烈的偏袒再次出现,然后我们又会变得自以为公平公正了这显示我们身體中有一种深植的机制,它总是在试图做出公正的评判但是在它后面,某种“更高级”的官能出于我们自身的喜好将它做出的判断屏蔽叻
这显示了大脑可能有意识的屏蔽了那些“对我们不利的”材料,而选择那些“有利”的
有趣的是当人们处于失控状态时会出现一种被称作假模式识别(illusory pattern recognition)的现象。假模式识别指的是当你诱导人们进入缺乏控制的状态时他们会产生一种在随机数据中寻找固定模式的倾姠。因为当他们发现自己处于失控这种悲惨的状态时就会在数据之间发掘并不存在的联系,仿佛这样做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安全感
也僦是很多迷信行为的由来,行为经济学的解释是对“随机”因素的认知偏差心理学的解释是这是一种“操作性条件反射”
曾经,在请了一段时间病休之后我想重返哈佛校园然后不得不接受著名的“你从墨迹里看到了什么”的心理测试(罗夏墨迹
哈哈....這犀利的吐槽
有证据显示,显意识(conscious mind或作意识大脑)在引导人类行为上所发挥的作用比我們之前认为的要少很多,不管是在反应速度还是察觉速度上它都比无意识大脑迟钝——与其说它是做指挥的,还不如说它是个放马后炮嘚
简而言之,在做决定的整个流程中意识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约10 秒后),同时我们也有足够的时间在意识到某个决定之后放弃(1 秒)这两条是证明无意识大脑先于显意识的最佳证据。
让我想起 詹姆斯-兰格理论 与坎农理论在争论“情绪先于生理变化还是生理变化先於情绪”,事实证明这两个理论都正确也都错了。有两条神经通路但生理变化的神经通路更短,所以在遭遇突发状况时我们很多时候会先体验到生理变化,后体验到情绪
这个实验会不会也是因为在接受外界信息时,某条神经通路没有连接“意识”的那个部分从而導致我们意识到时比神经反映慢?
背外侧额叶皮层(DLPFC)在引导遗忘阶段激活程度越高其抑制海马(通常来说储存记忆的地方)同步活动嘚程度就越高,一个月后记忆的程度就越低DLPFC可能和克服认知障碍以及动作神经活动的计划及调节有关。
在中国最新的两次研究显示病態性说谎病人脑中的白质(white matter)数量要高于普通人。
似乎在成功的条件下人们更愿意进行自我展示,而在失败时则相反
受试者在见到“白囚”名字(切普、布莱德、华尔特)和“好”的词语(喜悦、和平、精彩、开心)按下右手按钮见到“黑人”名字(泰罗恩、马利克、賈马尔)和“坏”的词语(痛苦、恶心、战争、死亡)按下左手按钮——然后再反过来,白人和坏按右键黑人和好按左键。这时就出现叻时延——当他按下白人——好和白人——坏按键时反应时间各是多少——然后我们来做个假设:时延越短(反应越快)表示这些词语和夶脑联系越紧密所以这就是所谓的“内隐联想测试”(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尽管这个方法直到1998 年才被发明出来,却已经带来了数量可观的研究
比如说一旦给黑人学生设定“黑人是劣等种族”的“启动条件”(priming),就会极大地影响到智力测验的成绩这也是最早证实“启动效益”的实驗之一,而现在这种实验已重复了上百个在这个实验中,哈佛的黑人和白人本科生被召集到一个实验室并进行一项难度系数较大的才能测试。有时学生们就是单单进行测试而另外一些时候每个学生得首先简单陈述个人情况,其中之一就是各自的人种如果不设定启动條件,那么黑人白人学生表现相当;而一旦设定了启动条件白人学生的成绩会稍微提高一些(并非显著性地提高),而黑人学生的分数則直线下降几乎会少一半。而通过给予相反的启动条件你甚至可以做到提高一个人的成绩。当被给予“来自亚洲”的启动条件时亚洲女性的数学测试分数变好,而被给予“女性”的启动条件时成绩下降。我们不知道这样的启动效应会持续多长时间:非裔美国人被提醒自己身份的频率是多久一个月一次?一天一次半小时一次?
但在这个方面我持相反态度人们对某个人的认知并非是基于某种群体性的刻板印象,在没有见到这个人或与之敌对时也许会使用刻板印象不过在接触本人后,我们的认知会立刻修正这种偏差在这种状况丅,刻板印象威胁是否会造成长期影响很值得怀疑比如亚裔通常被认为数学很好,如果从一开始你的数学成绩就很糟糕并且被不断验證了,那么是否这种暗示会带来你长期的影响很值得怀疑
不过这个实验很重要,它指出了“刻板印象威胁” (stereotype threat)
也许更好的解释是后媔的内容会谈到(51条),如果这种“刻板印象”是积极的但未必会造成成绩的提高,但是如果“刻板印象”是消极的那它一定会造成荿绩的降低
不论如何,当大部分人的意识发生改变时历史上就会出现革命。而这时他们的IAT测验结果是否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我们尚不得洏知。
抑郁症似乎特别容易受到安慰剂效应的影响无数试验证明真正的抗抑郁药只起到了25% 的改善效果,而余下75% 的改善效果来自于安慰剂
洏最新的元分析(2010)揭示了一个让人震惊且非常喜闻乐见的事实:安慰剂对轻度抑郁的治疗效果和抗抑郁药一样好但是对于更严重的症狀,情况就大相径庭了:真正的抗抑郁药效果明显但是安慰剂几乎毫无效果。
而安慰剂效应另一个让人震惊的方面在于它在不同的人群身上作用差别很大。约 1/ 3 的人显现出明显的安慰剂效应 1/ 3 的人不好不坏,另外 1/ 3 完全不受影响这是我们反复在强调的事实之一,即欺骗和洎欺系统是一个不断在进化的系统其中包括重要的自欺形式和自欺程度上的基因差异。我们不知道这种差异有多大程度是基因层面上的但是近期的研究显示抑郁病患之间安慰剂效应程度的差别,的确是来源于特定基因上的差异
接着就來谈“汉弥尔顿规则”(Hamilton’s rule),指的是为了让利他主义在自然选择中胜出面向亲戚的利他行为给对方带来的好处与两人间的遗传相关性嘚乘积,必须大于做出利他行为的个体所支付的成本
《进化心理学》里谈的更具体
21.父亲更偏爱女儿的基因解释:
比如说,Y 染色体总是从父亲传给儿子所以从自然选择看,他从女儿那里得不到任何好处这是不是意味着父亲们至少比较偏爱儿子呢?不见得父亲们的X 染色體只传给女儿,而且X 染色体上面的基因数比Y 染色体丰富九倍所以就算存在偏爱,那也是在遗传意义上更为偏爱女儿但是没有人知道到底是不是这样,不过有证据显示比起孙子,奶奶应该更偏爱孙女毕竟X 染色体继承的概率不同(孙女是1/
我们自身的基因分裂主要发生在父本自我和母本自我之间,而这两者势均力敌我们体内有几百个基因,只有在从母亲那里继承来时才会具有活性它们被叫作母本活性基因,而继承自父亲的、数目大约和前者相同的被叫作父本活性基因母本活性基因经由自然选择,起到的是促进母系的利益的作用父夲活性基因同理。它们能引发内部的基因冲突:两个独立的基因自我互相竞争夺取行为的控制权并占据更多的基因显形。
普遍来讲自嘫选择的结果是子代只有在带给对方的益处乘以r 值大于自己做这件事付出的成本时[ 对于同胞兄弟姐妹而言,是B(益处)> 2C(代价)]才会对親戚做出利他的行为。但是对父母而言他们希望无论何时子女都能行使利他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则B> C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是父母想培养自己的后代成为更好的人(更为他人着想不自私),但是这和子女自身的意图相反所以父母会惩罚那些一般来说不道德的自私荇为(不仅仅是因为这些行为损害了父母自身的利益)。
为何长辈总是鼓励我们互相关爱《进化心理学》里谈的更具体
之前提到过,过詓30年中遗传领域最让人震惊的发现之一是人类个体并非有着统一利益取向而是分裂为父本遗传和母本遗传两部分利益体。
有证据证明影響早期发育的印记基因总是遵守“黑格规则”(Haig’s rule)即在母本投入期间,父本活性基因对生长有促进作用而母本活性基因产生的是消極作用。
比如说双倍父本细胞数量越多,新皮层面积越小也就是大脑容积越小。而下丘脑则刚好相反:双倍父本细胞数量的增加增进叻下丘脑的容积而双倍母本细胞数占优势的个体下丘脑消失了,
新皮层是重要的社会大脑涉及和近亲的互动以及其他社会关系,而下丘脑和饥饿感以及生长有关更关乎自身的动机。
这激发了我对表观遗传学的兴趣听人说这是目前最可能获得诺奖的领域,但事实上开絀来之后2018年的诺奖并没有给这个领域,而是给了免疫癌症
再来想象下可能由此带来的社会效应假设有一个地方,女方婚后住到男方的村庄里并且很少回到出生的地方(这种社群在印度乡村和世界其他地方都很常见)。女方的小孩在周围全是和自己具有父本相关性的亲戚环绕下长大但是却碰不到和自己有母本相关性的人(除母亲和同胞兄弟姐妹)。所以生长在这样的社群的孩子在和他人互动时会经曆由两个基因自我引起的内在冲突,利他行为能促进父本基因的广义适合度(inclusive fitness)但是却无法给母本基因带来这样的好处,诸如此类一方面,男孩们注定要一辈子留在这样的社群里而女孩们长大后就要和母亲一样远嫁他乡,所以男孩之间的冲突会相对严重而另一方面,母亲们则站在儿子们母本基因的这一边怂恿他们不要太为一大家子着想,而儿子们体内的父本基因恰恰鼓励他们要为血亲付出
这个思路的精彩太精彩了!
让我想起《婚姻简史》中对中国古代婆媳关系死结是因为,婆婆作为女性想要在大家族中获得权利只能依靠控制自巳的儿子(女性在古代的权利低下使得她不可能控制自己丈夫)因此必然和儿媳产生摩擦。
同样本条也许可以解释为何古代大家族内蔀存在的兄弟相残,以及母亲们怂恿的态度特别适合解释宫斗剧诶
基因印记和自欺及欺骗之间的关系存在于好几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昰内部自我分裂和由此导致的冲突
而同样也有清晰证据证明,在修正年龄因素后自然的智力差异的确和撒谎的本领呈正相关。科学家們把一个小孩单独留在一个房间里告诉他不要去看一个盒子里有什么。当实验人员回来的时候大多数的孩子都偷看过了。现在问这些尛鬼你们偷看没大多数都会否认,而越是聪明的孩子(结果由简单的认知测试得出)撒谎的可能性就越高。甚至新生儿的健康程度(衡量的标准是多个指标的加权和)也和撒谎本领呈正相关
智商越高的越爱骗人(而不是正好相反),并且把戏越高明
27.非有性生殖对大型体生物是进化的死路:
为什么是有性繁殖?不需任何雄性基因贡献的单性繁殖不是来得更简单有效吗雌性通常昰一切全包的一方,为什么不能凭此传递全部的基因优势呢也就是说,为什么要有雄性的存在实际上,确实存在一些“女儿国物种”(all- female species)但那大多是些个头很小的生物(超级小型的昆虫、螨虫、原生动物,等等)顶多有少部分为人所知的例外,如某些蜥蜴和鱼但昰,对于那些体型大一码的生物而言无性繁殖意味着进化长廊中的死路一条,所以这些物种最后都灭绝了。
当男性对女性在资源和地位问题上撒谎时女性会表现得更加失望,但反过来并非如此
哈哈....符合进化规律,但最好不要让女朋友知道
事实上《进化心理学》里在談到女性长期择偶策略中谈的更详细
在美国很多城市性嫉妒是第二或第三大谋杀诱因,在很多地方甚至是第一
男性因嫉妒而杀人的概率是女性的4 倍。男性杀死出轨伴侣或其姘夫的概率和被女性杀死的概率大致相等(有时女方亲属也是帮凶)但是男同性恋杀害出轨同性伴侣只有两例——这甚至都不涉及亲爹不明的问题!
的家暴案例和嫉妒有关。男人怀疑对方不忠时会出现暴力、酗酒、恐吓和性兴奋等荇为。最后那条颇耐人寻味在很多一夫一妻制的动物中,光是看着自己配偶***都会让雄性性兴奋鸭子在看到自己配偶被其他雄鸭强暴后,甚至会立即强迫妻子***这样可能是为了产生精子,同刚才进入配偶体内的精子竞争所以这就是男性心理的一个显著特征,即目睹或想象自己的伴侣同他人***就能让他产生性兴奋我还从来没发现女性也会这样。
而且在各种各样的大脑任务中女性大脑的运作仳男性来得更对称,也就是说在解决相应任务时女性的两个半脑更经常同时使用
视觉和听力的深度感知及位置感知都需要同时利用两个半脑的信息,所以由此推知女性在这一点上比男性更具优势而女性连接两个大脑的胼胝体也要比男人的胼胝体大,这就意味着女性的两個半脑分享信息更为便利并且更能对称地运作。
31.恐同者有潜在的同性恋倾向:
男人维护直男形象的一般办法就是去攻击同性恋近期的研究也支持了这个说法。在美国一项实验把符合性学大师金赛定义的纯直男(无同性恋行为,无同性恋思想或感触至少这些人自己是這么说的)分成了两组,即相对恐同的(恼怒或敌视同性恋)的直男以及对同性恋较为宽容的直男。好笑的事情出现了实验中这些直侽们要看六分钟的性爱视频——男的和女的,女的和女的男的和男的——同时一个***在他们***底部的体积变化描记器(plethysmograph)会精确地記录***的周长变化。此外在放完一段视频后,他们会被提问自己的勃起及兴奋程度以下是有趣的地方:相对恐同和不恐同的直男观看异性恋及女同性恋视频后的反应基本一致,勃起程度都非常可观但是对异性恋视频反应更强烈。分歧出现在男同性恋视频的观后感里不恐同的直男反映出轻微但是并不显著的亢奋,但是恐同直男的***却在观看过程中稳步膨胀最终达到了观看女同视频勃起度的2/ 3。随後他们被问及***增大和兴奋程度(这两者高度相关)除了观看男同视频时的直男,其他时候受试者都给出了准确的描述恐同直男否認他们的勃起和亢奋。而他们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尚不得而知
我记得第一次看到这个研究时,三观尽碎....堪称2017年最让我震惊的
来看看第一種积极的自欺如果一方对另一方的评价比后者的自我评价更高,那么夫妻关系就会更持久这好比戴上戒指时的浪漫誓词——“我爱你,亲爱的比你爱你自己更爱你,所以请看重你自己”
有证据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婚姻满意度会呈线性下降但是人们总是采取选择性的记忆——他们的确会记得早期婚姻满意度有出现过下降,但是对最近满意度回升的时间记得更清楚在一项研究中,夫妻双方都声称茬两年半中他们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稳步提升但是研究并没有发现任何实际证据。在最后人会修改自己的记忆记得清楚的肯定是发生在菦期的关系改善,而不是遥远过去的和解反过来,自我辩解( self- justification)不利于婚姻和谐极端情况下自我辩解甚至能终结一段婚姻。也就是说主动的自我辩解在大方向上同婚姻和睦是背道而驰的。
我们知道的是自我辩解的模式具有诊断作用。在预测哪些夫妇可以保持三年以仩的婚姻关系的时候科学家们做到了惊人的准确率,而他们的依据来自于观察录像中两人之间的互动他们预测那些在描述过往历史中,较为频繁地采用消极视角的夫妇更容易散伙单单依靠这一项,科学家们就正确预测了7 例婚姻破裂错误预测了3 例,又正确预测40 例婚姻穩定总的来说达到了可观的94%
是的,你没想错我想要去找人试试~
羞愧感、内疚感、抑郁都和免疫力低下有关,但昰羞愧感似乎比内疚感产生的作用更大分享曾经的心灵创伤,甚至只是在私人日记里诉说都和免疫功能提高有关。美好的婚姻促进免疫不幸的婚姻降低免疫。提高情绪的沉思同样能促进免疫功能笃信一门宗教同乐观主义一样能提高免疫,诸如此类简单来说,一条基本原则在于隐瞒真相会损害免疫功能和健康负面情感同理。关键在于我们要寻找原因
睡眠之于免疫修复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研究证實。逻辑很简单——睡眠时间越充足就能保证越多时间以供免疫系统再生(优先发生于低水平活动期间,比如睡眠)
睾丸激素水平和健康呈相反关系。比如说结婚似乎能增加男人的寿命。如所预料在猴子、猿类和人类身上的研究显示具有高睾丸激素水平的雄性似乎哽容易被感染(比如说感染上疟疾)
一个和睾丸激素有关的性状,无脂肪肌肉质量的比率指向男性(自我声称)更频繁的性行为以及更早的初体验年龄。
皮质类固醇(corticosteroids)一种在压力产生时分泌并且和焦虑及恐惧相关的激素,也是一类免疫抑制因子比如说,经常被强势猴子骚扰的弱势猴子皮质类固醇水平更高而免疫功能低下
人们早就发现大脑是人体中基因最为活跃的组织,换句话说比起其他的所有組织,大脑所含活跃基因(active gene)的比例是最高的比位居二三位的肝脏和肌肉的活跃度要高上两倍。基因总数中差不多整整1/ 3 是那些所谓的管镓基因它们能够有效管理其他细胞方面,所以分布广泛而大脑中,得到表达的基因的总数和只在大脑里表达的基因的总数都是最多的按照有些人的估计,超过一半的基因在大脑里得到了表达:超过一万种这意味着不管是在心智还是行为性状上,人类的基因在广度和精度上的差异都将格外突出而这和社会科学几十年来鼓吹的那套完全相反。
直到20 世纪90 年代人们才发现类胡萝卜素在免疫系统中起到的偅要作用。类胡萝卜素能让我们显现出橘色、***、红色等脊椎动物无法自己生产并且必须从食物中获取的色素这意味着一个活跃的免疫系统——比如说,拥有迅速应对感染的能力——肯定要从周围组织获取类胡萝卜素以帮助打退入侵者而事实确实如此。
在脊椎动物中我们知道由免疫系统合成的细胞因子会直接影响海马,并削弱记忆巩固但是还不清楚这个功能的意义。我们知道寄生虫感染会对学习能力产生剧烈的负面影响这是因为被激活的免疫系统会剥夺大脑那些对于学习至关重要的化学物,或者对大脑产生其他作用比如减少睡眠及做梦,而这两者对于巩固各种类型的学习都非常重要
39.写日记与隐瞒性向对免疫的影响:
在其中的一组实验中,受试者被要求回忆苼命中最为创伤的时刻然后他们被分为两组,其中一组连续4 天、每天花20 分钟在私人日记本中写下过往创伤而另一组则仅记录一些浅显嘚话题(比如说,今天干了什么)在实验开始之前、试验最后一天,以及6 周之后分别抽取受试者血样比起那些无须触及伤疤的受试者,尽管创伤写作组反映在每天日记的末尾感觉非常糟糕但是他们的免疫系统却得到了提高,并且在6 周之后仍然检测到提高的痕迹而且此时他们反映自己感觉好多了(比起不写下创伤的那一组)。总的来说直面创伤的瞬间并不好受,但是却能带来积极的免疫作用而且還能长时间地改善情绪、提高免疫力。
隐瞒个人同性恋倾向所带来的不良作用不仅仅限于感染HIV 的男性在一个为期5 年对22 位HIV 阴性男同性恋的抽样调查中,隐藏同性恋身份的人比其他人患上癌症或其他感染性疾病(诸如支气管炎和鼻窦炎)的概率约是坦诚性向的人的两倍这个結果还独立于许多潜在混杂因素,诸如年龄、社会经济状况、药物使用、锻炼情况、焦虑、抑郁等等。特别令人震惊的是对于癌症和感染性疾病二者来说这个作用是程度严格依赖的——你越深拒,健康状况越糟最近的证据显示,坦白同性倾向同样能够带来心血管益处
积极情感的作用比消极情感的作用大得多,不管是对认知功能还是对免疫功能来说都是这样这种不对称的深层原因还有待调查。
对于住在各自社区家中的老年人来说积极情感能延年益寿但有趣的是对于那些住进养老院的老人来说,积极情感意味着寿命缩短
类似地,對于那些处在绝症晚期的人比如说恶性黑色素瘤、已经转移了的乳腺癌,积极情感只能让情况更糟但是对于那些存活时间较长的重病患来说,比如艾滋病和非转移的乳腺癌积极情感是有益的
要解释这些反常的地方,可以从功能上来思考维持积极情感和积极免疫功能所必需的奖励产生的速率如果你的身体正在飞快地恶化,而且你因此而心情欠佳的话那么正向多巴胺波峰的预期奖励会快速下降,多巴胺波峰也随之跌落这样就削减了正向认知和免疫益处对多巴胺分泌的促进。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处在长期缓慢恶化的病情中,那么因為恶化的速率足够慢让多巴胺波峰和正向作用得以形成正向反馈的完整周期,这样才能增进精神健康和免疫功能
这个解释是我最喜欢嘚解释,最近在看《积极心理学》方面的东西但越来越厌恶,因为我怎么看这个领域的书有点向成功学靠拢的意思
但这个解释很好,積极情感并非全然是好的
向夜晚被置于噪声环境中的小鼠注射大约500 个癌细胞后如果小鼠能在早上聆听5 个小时的旋律音乐,那么它体内癌細胞生长的比例就会大大减少另一个同样让人吃惊的例子见于人类。如果在接受支气管理疗(physiotherapy过程是吸进药物、深呼吸、再咳出)的哃时听巴赫的音乐(用大调演奏),那么会比那些不听音乐的人的恢复速度要快得多关键在于,此类音乐能产生良好的情绪并进一步產生积极的免疫作用及促进健康。
42.上了年纪的好处:
在一个很有原创性的实验中人们被要求看屏幕上并列的两张面孔,一张展现中性表凊另一张展现积极或消极表情。一秒钟之后两张脸都从屏幕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出现在之前其中一张脸的位置上一个黑点受试鍺在看到黑点的瞬间要马上按下一个按钮,一个按钮对应左边的脸孔一个按钮对应右边。对于20~ 30 岁的年龄组不管最开始看到的是哪种表凊的脸,受试者锁定黑点的速度都一样快但是60 岁年龄组中就出现了偏差:如果黑点出现在积极表情之后,它被锁定的速度就快些如果咜出现在消极表情之后,就慢一些对于眼球运动的研究显示老人家对积极表情的观察时间要长于对消极表情的留恋,一会儿之后他们记憶住的也是那些积极的面孔这个结果在亚洲人、欧洲人和美洲人当中都是一样的。这里涉及了杏仁核(amygdala)的一个可观的作用在老年人當中,积极表情比消极表情在杏仁核中激起的反应要更强烈但是对年轻人来说似乎就不是这样。而对由难听音乐引起的消极情绪老年囚的应对方法是把视线转向那些有着积极表情的面孔,似乎是为了主动地抵制消极情绪并且试图去保持或者引发积极情绪。而年轻人则會表现出和情绪一致的行为如果感觉糟糕,那么就会经常盯着那些消极表情面孔为什么老年人会表现出这样的积极偏向?对年轻人来說把注意力放到现实上比较
出于一些尚未查明的原因,随着一个人逐渐老去他们的抑制能力(inhibitory ability)会被大大削弱,而抑制能力的作用就昰制止自己做出那些在大众眼里不合时宜的行为所以自然地一个人年纪越大,越容易做出在其他人看来非常古怪的举动包括不分场合亂谈隐私,越来越顽固以及越发喜欢乱唠叨(“别惹我!”),等等由老人的亲属们说起来,就是老人家今天又“怪怪的”
一系列嘚研究已经证明,乐观和健康程度、免疫功能以及存活率呈正相关关系最近的一项研究尤为引人注意。这个研究五次测量了法律系的学苼们在一年中对学业的乐观程度和一项主要的免疫指标在这一年中,对一个学生来说越乐观则指向越高的免疫功能,但是在学生之间對比则没有这个区别也就是说,并不是说一个乐观的学生的免疫系统就见得比别人更好尽管心理学家们一直都认为心情会影响免疫系統,但是反过来也是成立的当你的免疫系统几乎全开的时候,你会觉得幸福、积极而且乐观。
对的也许很多积极心理学搞错了因果關系,或者说可能两者是共同作用
另一项实验向受试者播放了一段描述吸烟危害性的录音他们被要求必须仔细倾聽录音的内容,但是录音里有一些干扰杂音受试者可以自行调低杂音。最后发现烟民们并不会去这么干,但是非吸烟者为了听清楚磁帶的内容就会去调低
简而言之,我们会主动回避关于自身的坏消息特别是在坏消息也不能对现实起到帮助或者我们自身缺乏安全感的時候。这里自欺起到的作用是维持及投射(向他人展示)一个积极的自我评价
在一项试验中,人们被说服相信自己非常有可能或非常不鈳能被选中参加一次精彩的约会那些相信自己可能参加的人会把更多时间用于思考这次约会的积极一面;而那些相信自己没希望的人则會花更多时间思考消极的一面,仿佛这样做才能抵消自己的失望之情
有一项研究要求人们盯着一个有点像大写字母B 又有点像数字13 的图案(或者一个有点像马又有点像海豹的图案),并告诉他们这个图形可能是字母或者数字(或可能是农场家畜或者海洋生物)只要提前针對不同的类别(字母或数字)方向上给予不同的食物作为奖励,设定他们的动机受试者身上很快就出现了感觉偏误,时间是短短的400 千分秒(即图案刚刚来得及进入知觉所需要的时间)眼球追踪显示,人们的第一眼通常(60%)会指向他们偏好的图案类别这项研究表明,动機对于信息处理的影响能持续到视觉刺激的前知觉处理中并且能引导视觉系统将特定的内容呈现到知觉意识中。类似的还有用颜色做的研究
在一项试验中,人们按照持强烈支持死刑或强烈反对死刑的观点被分成了两组然后给他们提供了一连串丰富的正反证据,有些证據是支持死刑有些证据反对死刑。但是他们的意见并没有因此而趋向统一相反,分歧进一步深化了那些之前就反对死刑的人现在掌握了更多的证据,反之亦然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作用的是偏误解释,即赞成死刑的人只接受了那些支持自己的证据引援它们证明自己的觀点,而把那些反对证据视作不可取的谬误
在这一方面曾经出过一个经典实验,设计得非常巧妙实验把受试者们安排到一个尴尬的情形里,然后他们可以选择坐到一名残障人士或一名健康人士边上而这两人面前都放有一台正在播放电视节目的电视机。如果两台电视都茬播放同一档节目受试者们会优先坐到残疾人边上,好像在显示自己不带偏见;但是如果电视里放着的是不同的节目的话他们就会坐箌健康人边上,仿佛是有一些其他的正当借口这么做的(这边放的电视节目更精彩)同样地,在对很多研究采取了元分析之后发现美國白人在面对美国黑人时,选择帮助对方与否的概率和面对美国白人时差不多但是一旦他们有充分的理由不给予对方帮助时,例如“离嘚太远”或者“会冒风险”结果就大相径庭了。此时并不存在对自己行为的否认或是记忆有误实际上他们否定的是内在的意图,并将洎己的行为归咎到外部因素上以减轻自己的责任。
这也许能够解释为何“政治正确”存在了这么长时间,那么弱势群体还是会感觉自巳总是被社会置于不利地位
因为我们经常需要减轻认知失调导致新信息的接收受到了很大的干扰。我们热衷于证实自己的偏见所以时刻准备着去操控或忽略流入的信息,这样就能使得我们的心情常被圣光保佑了而因为这种能带来好心情的作用普遍且强效,那就给它起個名字吧——确信偏误
确认偏误与认知失调有关我还从没考虑过这个思路
人们可能会觉得,给别人送礼物是开启互惠互利关系的最好方法实际上刚好相反,让对方给你送礼物才是让对方对你产生好感的最佳办法因为这么做能够合理化赠礼者最初的馈赠行为。
付出会让伱更喜欢你所付出的对象
当迫使孩子们选择两个同等的物品时,他们会一再地拒选一开始就被他们舍弃的那一个好像这么做是为了保歭前后一致。也就是说一旦拒绝了那个物品,孩子们后来的举动似乎都是去证明这么做是有道理的再一次地,和在猴子实验里一样當实验人员代替孩子们做了主张后,孩子们的二次选择没有受到影响;或者孩子们会去选被实验人员藏起来的东西好像那个更好一样。
峩为什么想到如果你追女神没有成功,那么女神最后也倾向于不选你
而这导致了自欺茬组织内部产生
我对于Robert Trivers谈组织内的自欺持一种“日了狗”的感觉....就像我在看《追寻记忆的痕迹》时, Eric Kandel 谈他对于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的研究之后听他去谈更加复杂的认知时的感觉,理论基础太薄弱了反而更反映的是作者自己的观点
是不是说那些怕输的人体育就搞不好呢?因为不会老想着输掉的事情所以那些胆大敢比的人更容易赢呢?这方面只有来自游泳竞技的数据在面临选择时,比起集中于中性选項专注消极选项的人确实游得更差,但是那些专注于积极选项的人并没有游得更好
有一些证据表明,男性对他人怀抱的同情心要少于奻性他们不太能从面部表情中正确解读他人的情绪(在每个表情持续时间只有0. 2 秒时,这种性别差异就显现出来了)也不太能记住和情緒相关的信息,并且将之联系到他人的反应上还有证据表明,在面对曾不公对待自己的人时女性更容易比男性表现出同情。比如说茬一场人为设计的经济游戏中,不管对方是否曾公平对待自己女性在对方遭到电击时都会表现出同情。反之在曾对自己不公的人遭受電击时,神经生理学证据显示男性并不会表现出同情实际上,他们在看到对方痛苦时非常愉悦这意味着在感受到不公正对待时,男性哽容易出现自欺男性的道德义愤通常缺少怜悯,进而容易被他人操控比如说被战争利用。
实验结果没问题但我反对 Robert Trivers说“男性更容易洎欺”,他的意思是更容易被社会上的上层人士利用发动战争但男性从进化的视角来看,战争和暴力因素是刻画在男性基因上的理性结果也许《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会给我一个好的解答
而对于体育竞技来说,粉丝在场时也会出现主场效应——这时运动员的睾丸酮水平会仳客场比赛时要高也更容易打赢,但是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裁判受到主场效应影响的结果顺便说一句,在棒球比赛中有一种“主场踩油门”(home- field clutch)现象在世界职业棒球大赛中,主场队在前六局中赢得比较多但是如果平手的情况持续到第七局,主场队反而容易输给客场隊显然是压力太大的缘故。
而这正是抵抗谎言的关键因素:通过重复步骤来看是否能得到相同的结果
鈳重复性是检验是否科学的标准,但社会科学在这方面太糟糕了社会心理学方面也是这次心理学领域可重复性危机的重灾区
自然学科的構成是这样的,物理学要依靠数学的东西化学依赖物理,生物学依赖化学原则上社会科学也得依赖生物学。但是在这个结构的最后一蔀分至今不过是一个愿景而一个又一个的学科——从经济学到文化人类学——一直都在拒绝和构成它们基底的生物学建立关系,并且造荿了毁灭性的影响
一个世纪以来,生物学家们几乎把社会从上到下研究了个透他们认为自然选择会青睐那些对种群有利的性状,实际仩自然选择更青睐对个体有利的性状(以存活率和繁殖率来衡量)而且达尔文也是这么说的。更确切地说自然选择会对个体体内那些能够促进生存繁殖的基因发生作用,这一点基本上等同于个体通过夸耀这些基因以获得种种进化的好处但是从达尔文发表他的学说的那┅天起,科学家们的口径又统一到老看法上去了也就是认为所谓好处应该指的是为更高层面带来的好处(比如物种和生态系统),只不過现在他们又引用达尔文来支持自己的看法了
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吗简单来说,不是经济学看起来像一门科学,而且也声称自己是科学——不但研究出了一系列复杂的数学工具还每年给自己发一次诺贝尔奖——但是它仍然不是一门科学。
又一次犀利的吐槽看来Robert Trivers对诺奖囿点怨念啊..
经济学并没有把自己建立在基底学科上(在这里是指生物学)。这对经济学来说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因为经济活动的各种模型必须建立在个体意愿的概念上,即个体希望去最大化一些什么东西但是经济学在这里玩了个把戏。人们想要最大化的是“效用”(utility)那么到底什么是效用?哦任何人们希望最大限度发挥的对象都能被称为效用,在有些人眼中他们希望最大化的对象是金钱,有些人是喰物而在另一些人眼中性比食物和金钱重要。所以我们需要借用“优先功能”(preference function)来告诉我们哪一种效用要比其他效用更优先这一点必须要通过实证才能得到确定,因为经济学本身无法给出理论解释个体会怎样给这些效用进行排序不过从一开始,通过测量的手段来穷盡所有场景中的优先功能就是不可能的他们连一个个体都测不清楚,更不用说整个群体了事实证明生物学能提供一套完备的理论来准確解释“效用”(尽管生物学把真相搞错了100 多年),这套理论是基于达尔文繁殖成效的概念如果你想谈论什么东西能对一个活体起到效鼡(也就是有益),那么最好搞清楚其实你在说的是个体的广义适合度(inclusive fitness)也就是其后代的存活数以及对亲属的繁殖成效的影响(包括積极和消极的影响),随着亲缘关系的逐渐疏远这种影响的效果会越来越稀薄。
对经济学效用的批评感觉说的没错诶虽然我经济学水岼只有初级,连中微的课本都没看过..
造成这种错误的一部分原因在于模糊了“效用”的概念经济学既用它来指个体行为对自身的效用,叒可以指对他人甚至整个群体的效用经济学家老是把这两种效用看作完全一致的,他们认为个体给自身带来效用(未定义)的行为往往吔会给群体带来好处(也就是说带来普遍效用)所以经济学家们完全看不到不加限制地追求个体效用有可能给整个群体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众所周知这在生物学当中是个谬论,而且已经被好几百个例子证明了我们也无法预知某两种效用可以完全一致,必须具体情况具體分析
在最近经济学竭力和科学靠边的努力中产生了一门和心理学交叉的学科,叫作行为经济学 (behavioral economics)并且很受欢迎。但是和往常一样经济学家们拒绝采纳进化的相关理论,尽管他们根本就是在按进化的思路进行研究这些经济学家在用进化的理论对经济行为做出解释嘚同时,却经常做出一些非常反逻辑的假设比方说,他们最近犯的一个错误(而且是发表在那些顶级的期刊上)就是假设我们对行为会發生主动进化以适应人为的经济活动
他们的说法离奇到一个什么地步呢,先来回忆下第2 章提到过的最后通牒博弈人们通常会拒绝匿名嘚对方不公平的分钱方法(比如说,他八我二)尽管这么做会让他们一毛钱都得不到。因此这场博弈测量的是我们的公平感:为了惩罚那些对我们不公平的人我们多大程度上宁愿自己遭受损失呢?但是有一帮经济学家(而且他们为了所谓严谨起见还请来了几个人类学家)却得出了人们会这么做完全是因为他们为了适应实验室的情形而具体进化了或者说,我们在完全匿名的交换行为中宁愿遭受损失也要懲罚对我们不公平的人的这种行为是为适应这个具体情境的进化结果,这种一次性的交换行为不会给参与者带来好处但是却会使整个群体受益,所以群体再一次地被放到了个体之上可这不就相当于说恐惧心情是我们在看恐怖电影的时候专门进化出来的吗?几百年来苼物学家们都把各种活体带进实验室研究它们的各种性状,但是没人会把性状各种复杂的功能简单地说成是为了适应实验室条件进化出来嘚
一旦把生物学从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排除出去,那还能剩下什么话语。当然指的不是单纯的词语毕竟语言在本质上也是一个生物学嘚概念,而是指能迷惑人的学术论述你因为这些学术语言而产生了偏见,真正的科学在你眼里却沦为了众多思考中的任意一种罢了这麼做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35 年间无法将社会人类学和物质人类学结合到一起时间被白白浪费了,而且还会继续蹉跎下去
真正的强者乐於接受全新的观念并且化为己用。弱者却从这些观念面前逃开并且还经常进入离奇的思想状态,比如相信语言具有主宰现实的力量认為某些社会构建体( social construct),比如男女之分会比基因进化 3 亿年而分化出的雌雄之别更加稳固——这实际上只是因为这些学者完全忽略了现实鉯为通过咬文嚼字的方式就能研究好这一学科。从很多方面讲现在文化人类学就是在谈自欺,不过是他人的自欺罢了科学本身也是社會构建体,是多种观察世界的有效途径之一:所以病毒的性质也是一种社会构建体***某种意义上也是社会构建体,是“1 的平方根”忝下万物都是社会构建体。所以大多数美国的人类学系都分成了两个完全独立的部分就像一位偏生物学路线的人类学系的同事说的;“隔壁看我们像纳粹,我们看隔壁像弱智”——这样很难形成一个两方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良好平台
“隔壁看我们像纳粹,我们看隔壁像弱智”大半夜看这句话的时候我笑成煞笔了....
我们将要看到,精神分析其实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骗局还有学习理论的一个影响深远的结论,认为强化( reinforcement)在塑造适应性行为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其实也是不太靠得住脚的很快其他学者就发现单从逻辑上分析,语言是不可能经过强化产生的也不可能是动作和动作效果联结的结果,因为后者通常具有较大的滞后性
击碎行为主义的几个重要开端是: Avram Chomsky 关于语訁有“先天程序”;对哺乳动物的“食物厌恶”反映往往不需要很多次联结,有的甚至只需要一次;猴子的顿悟实验
事实证明精神分析學科是建立在一种叫作“临床经验”(clinical lore)的经验基础之上的,其实就是下班后精神医师们在喝茶时的闲聊
具体来说就是在你问起精神医師为什么女性心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嫉妒”(penis envy),为什么理解男性的关键在于“阉割焦虑”(castration anxiety)这些说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嘚时候,他会告诉你***是人们共同的经验是各种假设,还有在精神治疗的过程中随意做出的各种结论——这些东西呢大家是摸不到的而且是没法证实的,所以这门学科毫无发展前途
人在生命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当我们想从过往中学习经驗时却发现生活仿佛是面朝后搭乘在前进的火车上,只有在驶过之后才能看清现实的模样神经生理学家们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是真的(見第3 章),即在事情发生后我们才慢半拍地(有意识地)感知到流入的信息和自身的行动意图。这意味着想在“事后”学习如何“提前預测”事情是不太可能的因此我们预测未来(甚至是预见自身行为)的能力非常有限。
“生活仿佛是面朝后搭乘在前进的火车上,只囿在驶过后才能看清现实的模样”这种观点让人印象深刻.....
在我看这本书后,我试图回答我在读这本书前的那个问题自欺理论能否统筹“行为经济学”的那些偏差呢?我认为不能自欺理论还太简陋了,Robert Trivers谈了很多的纲目性的东西却没有很好的将他们统合在一起,他只是茬谈跟自欺有关的一切甚至可以说,他定义的自欺就是:我们认知到的一切与事实不符的内容
这个定义能够看到很有野心,所以他才會从第九章起试图去解释很多社会热点但遗憾的是,太没有说服里了事实上即便回顾整本书,唯一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内容是他提出嘚“自欺能够降低认知负荷”,即“把一部分内容压进潜意识”的观点但除此以外,核心叙述“自欺是为了更好的欺骗他人”的论述吔相当薄弱,倒是他的很多吐槽让人印象颇深
另外,最让我有兴趣的是这本书谈到的表观遗传学的内容父本活性基因和母本活性基因嘚竞争部分,买了本《遗传学革命》了解一下
曹杨 经济学院 行为经济学案例 PAGE 4 PAGE 3 关於利他主义的实验探究 一.纯粹与非纯粹利他主义 从“其他人的快乐中得到快乐”获得的激励这被安德烈奥尼(1987b)称为“纯粹利他主义”动机。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中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无论一个人是多么的自私在他的本性里还是很明显地存在一些原则的,这些原則让他关注别人的命运给别人他们所需要的幸福,尽管他自己不能从中得到什么除了目睹他人的快乐。如果把看到别人快乐而引起自身的快乐也可以看做是“自私”(根据这个不成熟的观点定义利他主义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们从来都是做他们想做的事)”这段文字包含叻这样的一个观点:人们的激励不仅来源于自己的得失,别人的得失也是一个原因因此,他们就可能会有动机通过合作做一些利他的行為如果假定这种纯粹的利他主义是贡献公共产品的原因,则问题在于这些贡献不能完全由利他主义效应来解释如果纯粹的利他主义可鉯充分说明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话.那么基于相同目的的政府供给会完全“挤出”私人供给,因为无论是谁出资供给结果都没有什么差別。但是这种“挤出”效应看起来并不完全如此。事实上汁量经济学的研究表明,随着政府对这种活动投资增加往往只会引起私人貢献率以5%一28%的水平下降(Abrams and Schmitz,19781984;Glatfelter,1985) 已经被用于解释合作的另一种类型利他主义与合作行为本身而不是合作导致的结果相关。“做正确嘚(好的令人尊敬的……)事”对许多人而言都是一个重要的行为动机。有时这种行为被称为“不纯粹的利他主义”它通常被描述成良心嘚满足(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 二.对搭便车动机研究的实验 在过去的十年里罗宾·道斯、约翰·奥贝尔和阿方斯·范德·克拉格特这个团队已经对纯粹的和非纯粹的利他主义的作用,以及合作行为(或不合作)的其他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其中的一组实验中他们(Dawes et al.,1986)研究了搭便车的各种动机 标准实验 有7个陌生人,每人分到5美元如果有足够多的人把他们的资金投资到公共产品上 (根据实验的需要确定为3囚或者5人),那么不管是否参与投资每个人都会得到10美元的奖金。因此如果有足够多的人参与投资公共产品,每个贡献者最终将拥有10美え钱而不参与贡献的人将会有15美元。如果参与贡献投资的人数不够没有投资的人可以保留他们原先的5美元而投资了的人将一无所有。實验对象不得相互交谈(这一点在后来的实验中有所更改) 在这里,可以找出两个不参与投资的理由:第一种理由我们称之为“担心”指參与者可能会担心当他们自己做出贡献时没有足够的人响应,那这些贡献就白搭了第二种参与者我们称之为“贪婪”,指参与者自己不投资而指望别人的贡献可以给自己带来15美元的收益而不仅是l0美元。 通过调整游戏规则罗宾·道斯、约翰·奥贝尔和阿方斯·范德·克拉格特考察了“担心”和“贪婪”对参与者选择的影响程度。 改进实验一 在“不贪婪”的情况下,激励的条件改成门¨果投资者的数量足够多的话,所有的参与者都将得到10美元(而不是贡献者得到10美元而搭便车者得到15美元) 改进实验二 在“不担心”的情况下,投资者将获得一个“退款保障”:如果一个参与者贡献他的资金而没有其他人的响应,则可以拿回他的投资(但是在这个条件下如果公共产品得到了供应,貢献者可以得到l0美元而搭便车者可以得到15美元) 结果表明,“贪婪”比“担心”更容易引起搭便车行为在标准博弈中,平均贡献率为51%在不担心(退款)博弈中,贡献率上升到58%但是在不贪婪的博弈中,贡献率达到了87% 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在“不贪婪”的情况下比在“不担惢”的情况下更有可能形成稳定的均衡如果参与者在“不贪婪”的情况下,认为经过削减的报酬机制能够激励其他人投资他们自己也會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因为如果没有足够多其他人参与贡献的话就会出现唯——的消极结果。相反在“不担心”的情况下,参与者会認为这样的条件会激励其他人更加积极地参与投资公共产品,因此会诱使他们比前一种情况更倾向于搭便车同样地,别人也会和自己┅样有强烈的搭便车动机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他们自己应该贡献公共产品,等等……这是一个无限循环 前面的实验中是不允许参与者进荇合作的,如果加入合作的因素结果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呢? 改进实验三 12个小组激励机制与前面相同,但是允许他们相互交谈 这种討论的效果是显著的(VandeKragtelal.,1983)每个小组都用这段时间来规定在小组中哪些人员被指定做出贡献。在这种分配的决定中抽签时最主要而且公岼的方式,也有一
西南财经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行为稅收引论——纳税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姓名:姚涛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税收学 指导教师:尹音频 中文摘要第?拢?獠肯低秤肽伤靶形!1菊祿卮鹆说?个问题——影响纳税行程及影响因素本文将主要回答这样三个问题:影响纳税行为的外部约束是第?拢?形K笆辗治龅睦砺劭蚣堋P形K笆绽砺俣匀说幕?炯俣ㄓ氪?统纳税人行为理论有所不同。行为税收是建立在纳税人有限理性、追求经济们具有各自的合理性与局限性本攵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吸收上述为的外部约束足什么?獠肯低嘲?ㄉ缁嶂贫群蜕缁崽卣髁椒矫妗U饬礁龇?面在传统的分析中常常被忽畧但它们是影响纳税行为的重要因素。本文分别从文化、经济、政治、法律、社会等五个纬度论述外部系统对纳税人行为??幕?扯取=杓?舴蛩固沟碌奈幕?钜炖砺郏?岢鋈??嗬搿⒉蝗?定性避免、个入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度与女性度、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等纵观世界各国税收流失┅直是个难题。提高自觉纳税意识是?篒:?蟠?罚力度更有效地减少税收流失的途径提高自觉纳税意识需要从理论上深入研究纳税行为。但對纳税行为的研究目前还很薄弱以前关于纳税行为的系统研究主要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遵循行为经济学的分析逻辑構建一个行为税收的理论框架分析纳税行为。行为税收的研究目的是从有限理性和有限自私的纳税人角度出发进而揭示纳税人真实的行為选择过什么?跋炷伤靶形5哪诓吭际?鞘裁?在内外部约束条件下,纳税人如何决策?第?拢?悸邸0?ㄑ芯勘尘啊⑽南鬃凼觥⒀芯糠椒ā⒀芯柯呒?虢峁?咹排、论文创新与不足五个方面和非经济价值目标这一假设之上的。现有纳税行为模型可以概括为四类它四种模型的合理思想,建构┅个行为税收的基本理论框架的影响:五个方面的差异使得纳税行为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传统经济学假设人类行为‘ 公平心理构造了┅个纳税行为博弈模型,得到不同于传统理性模型的均衡结果??利用无差异曲线法说明纳税道德作为一种选择性激励方式的效果。???梦扯取L岢霾⒙壑ち瞬?ò才呕嵊跋炷伤靶形!5蹦伤叭说牟?制度安排能够更好地克服这种关系中出现的问题纳税人在一定程度上享有宪法大大有助于纳税人认可它的合法性,激发对它的忠诚感纳税人监督是设计条款合理得当的合约以及监督和检查代理人。纳税人在政治领域有以丅几种与纳税相关的行为选择:投票、游说、寻租本文构造了一个委托代理模型分析纳税人集团之间争夺税收利益的竞争博弈行为,得絀了在最终形成的税收政策均衡中可能会出现非效率政策选择的结论建立了一个三方不完督和寻租人选择寻租与不寻租的条件,推出了搏弈实现均衡时纳税人监督、政府官员接受寻租、寻租者进行寻租的概率???晌?取7?煽梢远运笆障喙刂魈宓男形=?性际?图喽剑?蛊?在既定的框架Φ运转。与税收相关的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影响着纳税行为中国和西方法律传统不同,税收法治状况有很大差异税收法定原则是民主原則和法治原则等现代宪法原则在税法上的体现,对于保障人权、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益举足轻重当税收法定原则在实践中得到贯彻时,纳税人有更高的积极性纳税权利的缺失使纳税义务的履行在许多情况下成为非自愿的本。对不履行纳税义务的纳税人要给予适当的处罰这样有利于提高税收遵都是理性且自利的,经济人不会为了公平的目的而牺牲自我利益按照这种逻辑,纳税人的最佳选择都是不纳稅达到不合作均衡。本文考虑纳税人的产权利得不到保护认为政府并不能代表自己的利益时,纳税人就会通过各种手段逃避税收纳稅人运用这些手段时往往觉得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税制的效率与公平会对纳税行为产生直接影响???挝扯取U??肽伤叭酥?浯嬖谧乓恢治?幸淮?砉叵担?裰鞯?税收的决定权和支配权有助于提高人们纳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设计良好的对政府权力的制约也是保证其委托的权利不被滥鼡的重要措施。信息不对称、监督成果的非排他性、委托代理双方权力不对称导致纳税人无法有效监督纳税入进行有效的监督的方法主偠有:搜集和披露信息以筛选代理人、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分析纳税人的寻租行为,得到了纳税人选择监督与不监行为逃税、避税、抗稅等行为有不少的认同者,加大了征税机关的征收成行为税收引论——纳税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第?拢?伤熬霾叻治觥1菊禄卮鸬?个问题——在內外部约束条件下了纳税决策“瀑布?男纬桑?纱送坡鄢雒恳桓瞿伤叭硕及凑绽硇孕惺拢??第?拢?诓肯低秤肽伤靶形!1菊禄卮鹆说?个问题——影響纳税行这是由于纳税人的心理结构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为某个特定的纳税人的个体差异本文将构造一个纳税行为动机过程模型,剖析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