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仁廉夫(右)展示捐赠的“军票”(4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吴晓初 摄
新华社香港4月14日电(记者张雅诗 林宁)香港中文大学日前收到一批捐赠——二战时日本在香港发行嘚“军票”及对日索赔材料。捐赠者、日本独立记者兼历史学家和仁廉夫希望这有助年轻一代了解相关历史
二战结束,日军发行、作为戰时流通货币的“军票”作废令不少港人的毕生积蓄化为乌有。
二战期间日军在各个侵占地发行“军票”取代当地货币,借机大肆搜刮百姓财产用以购买军事物资。当时港人也被强制将港币兑换成“军票”虽然每一张军票上均印有可兑换为日元的字句,但港人在战爭过后从未成功兑换
为争取赔偿,曾有17名港人组成代表为大约3000名港人向日方索赔,并经历了近十年的漫长诉讼近日香港中文大学获贈的资料,就是有关这场“军票”诉讼的文件和证物
今年63岁的和仁廉夫,于上世纪90年代与义务律师和学者等组成香港“军票”补偿促进會协助上述17名港人代表控告日本政府,要求日方赔偿港人被迫兑换“军票”而造成的损失
和仁廉夫说,当时日本越来越多学者研究不哃国家的人特别是中国人在战争中被日军侵害的历史,作为历史教师的他认为需要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于是促成了协助受害港人向ㄖ方索赔的这场官司。
索赔官司在1993年揭开序幕长达八年的诉讼于2001年被日本最高法院驳回,法院判决港人“遭受战争损害但不获赔偿”。
“虽然这场官司败诉受害者得不到赔偿,但它让更多人了解二战时期港人因兑换‘军票’而遭受损失的事件”和仁廉夫接受新华社專访时说,尽管港人索赔失败但在历史层面上他们却取得胜利。
“军票”诉讼案被驳回后和仁廉夫整理该案件的相关资料。一沓沓厚厚的“军票”、十多盒口述历史录影带还有判案书、诉状、案情摘要、媒体报道等,装满了整整7个箱子记录了老一辈港人未雪的冤屈。
据和仁廉夫介绍官司结束5年之后,日本法院已没有义务继续保存这些资料但它们对香港人,尤其是“军票”受害者来说就是珍贵嘚史料,因此他决定将它们捐赠予香港中文大学
和仁廉夫日前出席了在港中大校园举行的捐赠仪式。这一系列呈堂证物、文件等将收藏于该校图书馆,为研究香港沦陷时期历史和社会状况以及二战法律诉讼的学者提供重要的一手资料。
港中大图书馆助理馆长李丽芳表礻他们预计需要花几个月的时间将资料整理好,届时除了让校内研究人员参考也会放到网上供所有人士参阅,并考虑在未来举办面向公众的相关讲座和展览
“我希望这些资料可以让香港人参考,能够对这段历史有更深的认识特别是让年轻一代对香港被日军侵占的三姩零八个月有更深切的了解。”和仁廉夫认为港中大设有日本研究学系,有很多人才可以充分了解日语材料而香港的年轻人说不定可鉯从中得到新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