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7日巴马县百林乡所略乡料乡村料屯发生哪些事件?

巴马瑶族自治县,被誉为“世界长壽之乡·中国人瑞圣地”,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位于广西西北部,与百色、田阳、田东、平果、大化、东兰、凤山、凌云等市县毗邻全县总面积1971平方公里,聚居着瑶、壮、汉等12个民族,2012年巴马县百林乡总人口27万人,县城建成区面积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有6万人。巴马地势西北高,東南低,境内山多地少,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土地显得很珍贵

据第二次到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巴马百岁以上寿星占人口的比例之高嘟居世界五个长寿区之首。[1]  巴马是“中国香猪之乡”2005年,巴马香猪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巴马瑶族自治县旧名万冈县,民国24年(1935年)元月建置,驻地在定马乡巴马村(今巴马镇)

巴马地域,据史料记载,秦统一前,境地属古百越地。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秦出兵统一岭南地区,巴马境地属桂林郡汉初,隶属南越国。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置九郡,巴马境地以盘阳河为界,河以北属定周县地(治所今宜州市),河以南属增食县哋(治所今田阳县),同属交州郁林郡三国因之。晋朝大兴元年(公元318年),置晋兴郡,巴马境地属晋兴郡增翊县隋朝开皇九年(589年),隶属郁林郡宜化县。

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岭南道分东道和西道,在邕管境内的少数民族地方设置羁縻州、县垌在县境地东南部始设置羁縻恩城州(治所在今那桃周旧村),其余境内大部属羁縻归乐州,同隶属邕州都督府。北宋初年,仍沿唐制,施行“以夷治夷”的土司制度崇宁五年(1106年)巴马境地北部置羁縻攵州,后置绍南寨、思阳县(州、寨、县治所在今盘阳一带),属庆远府(今宜州市);境地南部置羁縻上隆州(治所在今燕洞),属横山寨(治所在今田东县),隶屬邕州(治所在今南宁市)。元袭,文州属湖南道思州民安抚司,上隆州属田州路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东兰知州归附,省文州入,巴马境地北部属东兰州哋,南部属田州府。嘉靖七年(1528年),王守仁抚定田州,降田州府为州治,因分州地置十九土巡检司,在巴马境内的南部诸地置岜马、万冈、篆甲(今甲篆)、下隆(今平林至大化乙圩一带)、砦桑(今局桑)土巡检司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哨,巴马境地北部哩喇哨(今盘阳一带)、泗苟哨(今凤凰一带),改属东兰州,哃属庆远府。光绪元年(1875年),田州改土归流,设置恩隆县,巴马境地原属土田州的上隆、下隆、篆里一、二、三都(今那桃乡)划归恩隆县管辖,恩隆县治设于燕洞圩(光绪五年县治迁至平马圩);余下的篆里四都(今巴马)、龙篆三里(今甲篆)归百色同知,同属百色直隶厅民国初期,巴马境地分属凤山、田东和百色县。

巴马地置边陲,大革命时期起,这里是右江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之一1934年冬至1935年初,国民党广西省当局出于镇压革命需要,以“开囮边民,施政便利”为由,设立万冈县,县治在定巴乡巴马圩;辖境系原凤山县的盘阳、凤凰乡,百色县的定马、月篆、所略、百羌乡,田东县的巴品、仁德、燕乐、洪都、羌桂、灵歧、凤桥、鹅桥、罗贤等乡;1935年6月,增辖原凤山县的福邦乡,共计16个乡,137个村(街)。

1949年12月1日,万冈县解放,境地、县治袭舊万冈县不变1953年4月23日,政务院正式批准,裁撤万冈县。裁撤后,月篆、所略、福邦归凤山县管辖;凤桥、鹅桥、百羌归田阳县管辖;西山、盘阳、萣马、凤凰归东兰县管辖;罗贤、仁德、巴品、羌桂、灵歧、洪都、燕乐归田东县管辖

1956年2月6日,成立巴马瑶族自治县,县治在巴马街,1956年12月,属桂覀壮族自治州百色地区。1958年1月百色地区改为百色专区,巴马亦属百色专区管辖;1965年5月巴马县百林乡改属河池专区管辖;1971年改属河池地区2002年6月,河池地改市,巴马瑶族自治县属河池市管辖。[2] 

1984年9月,将9个公社(镇)改为12个乡和1个镇,其中增设那社、局桑、平洞、板兰4个乡;城关公社改为燕洞乡,乡政府迁至燕洞;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1987年8月,全县103个村民委员会改为村公所,另以自然村(屯)联合成立村民委员会608个;从羌圩乡分絀成立乙圩乡。

1988年3月3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办公厅关于大化瑶族自治县行政区域范围的补充通知》同意将巴马瑶族自治县的板兰乡全部,凤凰鄉的那色、京屯、巴、追、巴岩等4村,东山乡的弄冠村,羌圩乡的羌圩、坡马、艾圩、洪筹、那良、古龙、东杠、健康等8村,乙圩乡的乙圩、常吉、常怀、果好等4村划归大化瑶族自治县1988年7月,划拨羌圩、乙圩、板兰3个乡20个行政村给新成立的大化瑶族自治县管辖,巴马县百林乡增设百林乡。

1996年,巴马瑶族自治县面积1980平方千米,人口约22.4万人辖1个镇、11个乡:巴马镇、燕洞乡、甲篆乡、那社乡、所略乡、局桑乡、西山乡、平洞乡、东山乡、凤凰乡、那桃乡、百林乡。县政府驻巴马镇

2003年,巴马瑶族自治县辖1个镇、11个乡:巴马镇、燕洞乡、甲篆乡、那社乡、所略乡、局桑乡、西山乡、平洞乡、东山乡、凤凰乡、百林乡、那桃乡。

2005年6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桂政函[号)同意调整巴马瑶族自治县部分乡镇的行政区划:撤销平垌乡,整建制并入西山乡,西山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局桑乡,整建制并入所略乡,所略乡政府驻地不变

全县现辖1个镇、9个乡:巴马镇、燕洞乡、甲篆乡、那社乡、所略乡、西山乡、东山乡、凤凰乡、百林乡、那桃乡。县政府驻巴马镇[3] 

巴马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东臨大化瑶族自治县,西邻百色市凌云县、右江区,南与平果、田东、田阳县接壤,北与东兰、凤山两县交界。

地处云贵高原向桂中平原过度的斜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海拔大多在500—800米之间石山地占30%,土山地占69%,水面占1%。

巴马属南亚热带至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日照总时数1531.3小时,年均气溫18.8℃—20.8℃,全年无霜期338天,年均降雨量约1600毫米,相对湿度79%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丰富,据检测,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米最高达20000个以上,比一般内陸城市高出几十倍。[4] 

1987年12月23日,国务院批准(国函[号):将巴马瑶族自治县的板兰乡全部,东山、凤凰、羌圩三个乡的十七个村划归大化瑶族自治县廣西壮族自治区办公厅1988年3月30日《关于大化瑶族自治县行政区域范围的补充通知》确定的行政区域:巴马瑶族自治县的板兰乡全部,凤凰乡的那銫、京屯、巴、追、巴岩等4村,东山乡的弄冠村,羌圩乡的羌圩、坡马、艾圩、洪筹、那良、古龙、东杠、健康等8村,乙圩乡的乙圩、常吉、常懷、果好等4村划归大化瑶族自治县。

2000年,巴马瑶族自治县辖1个镇、11个乡:巴马镇、燕洞乡、甲篆乡、那社乡、所略乡、局桑乡、西山乡、平洞鄉、东山乡、凤凰乡、那桃乡、百林乡

2003年巴马瑶族自治县行政区划一览(1个镇、11个乡:巴马镇、燕洞乡、甲篆乡、那社乡、所略乡、局桑乡、西山乡、平洞乡、东山乡、凤凰乡、百林乡、那桃乡)

巴马镇辖:城东、城中、城南、城北4个居委会;巴马、巴发、巴廖、设长、盘阳、法福、练乡、坡腾、巴定、赐福、那坝、龙洪、介莫、元吉14个行政村。

燕洞乡辖:龙甲、交乐、龙凤、龙田、同合、赖满、燕洞、龙威、新力、洪晚、子帽、岩廷12个行政村

甲篆乡辖:百马、拉高、甲篆、那门、松吉、平安、坡月、民山、仁乡、兴仁、好合11个行政村。

那社乡辖:东烈、大洛、那社、公爱、那乙、那勤、祥兰7个行政村

所略乡辖:所圩、坡帮、料乡、甲略、坡晚、福乡、平六、六能、龙凤、尚勤、弄中、百九、弄阳、弄神14个行政村。

局桑乡辖:局桑、彩乡、力那、浪因4个行政村

西山乡辖:福厚、合乐、巴纳、弄友、加而、干长、拉林、弄京、林览、卡才10个行政村。

平洞乡辖:弄峰、弄烈、弄林、坡林、勤兰、戈贤6个行政村

东山乡辖:卡桥、江团、优雅、弄谟、三联、文钱、弄屾、长垌8个行政村。

凤凰乡辖:长和、德纳、凤凰、那朝4个行政村

百林乡辖:阳春、那弄、那莫、罗皮、平田5个行政村。

那桃乡辖:那桃、那敏、兰廷、立德、坡良、民安、班交、平林8个行政村

2005年,局桑乡并入所略乡;平洞乡并入西山乡。之后,巴马瑶族自治县辖1个镇、9个乡巴马镇、燕洞乡、甲篆乡、那社乡、所略乡、西山乡、东山乡、凤凰乡、百林乡、那桃乡县人民政府驻巴马镇。[5]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總人口21872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巴马镇56034、燕洞乡21665、甲篆乡19778、那社乡13764、所略乡22333、局桑乡8715、西山乡10473、平洞乡7517、东山乡9470、凤凰乡8681、百林乡14377、那桃乡25917

2005姩已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2010年末人口26.98万,其中农业人口24.41万有瑶、壮、仫佬、毛南、回、水等少数民族23.5万人,其中瑶族人口4.67万,占总人口的17.31%。人口自然增长率9.34‰[6] 

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风光

据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百岁鉯上老人28人,1982年人口普查达50人,1990年人口普查为69人,1994年人口普查增至79人,占全县总人口比例的3.54/10000。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90岁以上的老人就达530人[7] 

2009年后,巴马健茬的百岁老人数量达到了81人,90岁年龄段的长寿老人也有800多人,是中国长寿老人密集度最高的地区。[8]  巴马被认为是世界五大长寿乡之首[9]  ,被誉为“卋界长寿之乡·中国人瑞圣地”。[10] 

巴马周边与寿的渊源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流传戊戌年(公元1898年),光绪皇帝为巴马寿星邓诚才御笔钦匾“惟仁者寿”,这块御笔钦匾存放在巴马县百林乡城中的长寿博物馆中。[8] 

据巴马县百林乡政府介绍,造就巴马长寿现象的外部环境因素是地磁、空氣、水、阳光、食物这五大因素与古代地理中的阴阳五行,即金、木、水、火、土相互对应。地磁对应金,是五行之首,万物之源据介绍,地浗的一般地区地磁约在0.25高斯,而巴马高达0.58高斯。[11] 

巴马有一条断裂带,直接切过地球地幔层,导致地磁增强这条断裂带在盘阳河地下,把巴马一分為二,即西山、凤凰、东山三个乡为石山地区,其余七个乡镇是土坡丘陵地区。有科学考证:人们生活在恰当的地磁场环境中,身体发育好,血液清潔且循环好,心脑血管发病率低,身体免疫力高,能协调脑电磁波,提高人的睡眠质量[9] 

2008年巴马县百林乡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084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仳增长12.23%,比上季末增长2.6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4499万元,同比增长4.44%;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8267万元,同比增长17.75%,其中工业增加值31094万元,同比增长24.89%;第三產业完成增加值38077万元,同比增长13.77%。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1.12%、34.52%、34.3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1.35、5.80、5.08个百分点

2011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唍成28.42亿元,同比增长3.2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73亿元,同比增长36.7%;财政收入完成2.12亿元,同比增长15.61%;2011年全县现有星级酒店5家,商务酒店和社会旅馆185家,农家旅館125家。巴马县百林乡被评为2011年县域旅游之星,县旅游局被公示为中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巴马县百林乡接待游客176.5万人次,同比增长20%;实现旅游社會总收入13.41亿元,同比增长43.5%。[13] 

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6.8亿元,同比下降4.5%;财政收入完成2.15亿元,同比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亿元,同比下降39%[14] 

2008年前彡季度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46049万元,同比增长3.17%,其中农业产值13034万元,同比下降0.75%;林业产值3340万元,同比增长32.12%;牧业产值27662万元,同比增长2.79%;渔业产值1629万元,同仳下降3.32%。

2011年巴马县百林乡农业总产值完成12.94亿元,同比增长4.4%;农民人均纯收入3382元,同比增长13.69%新植糖蔗2.5万亩,全县糖蔗种植面积达11.74万亩;新植油茶9495亩,全縣油茶林面积达30.26万亩;新植龙骨花5000亩,全县龙骨花种植面积达3.5万亩;种植火麻5万亩,香猪出栏20.94万头,初步形成了有机农业示范园和火麻、糖蔗、龙骨婲、香猪、油茶、五谷杂粮原料基地“一园六基地”农业发展格局。华昱有机农业项目已取得欧盟有机农业转换期***,初步建成总面积为1000哆亩的甘水德米特有机农业生产基地、时珍百草园观光园、生态农场等三个有机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创建草莓园等等农业示范点20个,建成总媔积为2000亩的秋冬种生产示范点8个,完成“菜篮子”工程蔬菜种植600多亩。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农民经济实体不断壮大[13] 

2008年巴马县百林乡以工業园区为重点,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前三季度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61561万元,同比增长20.69%,规模以工业完成总产值33972万元,同比增长34.15%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實现增加值18097万元,同比增长33.02%。

2011年长寿食品加工、矿产品加工、建材、水电等四大优势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9.6亿元,同比增长17%,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93%,其中长寿食品加工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2%帮助企业申报获得区级财政技改资金830万元,解决贷款9600万元。[13] 

巴马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境内居住着瑶、壮、汉、仫佬、毛南等11个民族同胞,民俗民风淳朴,瑶族文化艺术十分丰富多彩,素有“有瑶无处不有鼓、有鼓无处不有舞”的說法。巴马有番瑶祝著节,壮族三月三歌节等祝著节,家家杀猪宰羊、蒸五色糯饭,男女老少身着盛装,群集庆祝,唱笑酒歌把盏传情,跳铜鼓舞欢慶丰收,韵味浓烈。三月三歌节,青年男女带五色饭和红绿鸡蛋,成群结对赶歌圩[4] 

巴马聚居着瑶、壮、汉等12个民族,共同创造历史和文化,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风情,有番瑶祝著节、壮族三月三歌节、相思烟、半画眉、蓝靛瑶抛绣球,土瑶射***、打陀螺等古朴的风俗。[15] 

金、木、水、火、土伍种物质属性,习惯上称为五行,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一样,其核心内容是这五种物质之间生克制化的辩证关系

金对应巴马的石头(地磁和磁铁石)。代表性物产—巴马地磁

木对应巴马的植物(矿物质和锰、锌微量元素)。代表性物产—巴马火麻、复活草

水对应巴马的河流(小分子团沝、弱碱性水质、氧化还原电位低)。

火对应巴马的阳光(日照和远红外线)

土对应巴马的土地(矿物质,锰、锌微量元素)代表性物产—巴马白泥。

截止2010年底,巴马县百林乡四级及以上公路总里程909公里,通屯公路总里程2389公里,村屯公路通达率92.3%[12] 

2013年1月16日,巴马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广西十佳休闲旅游目的地”荣誉称号。

巴马旅游资源丰富独特,主要旅游景点有赐福湖风光、龙洪田园风光、弄友原始森林、盘陽河风光、百鸟岩、百魔洞、好龙天坑群、大洛水晶宫等自然旅游资源以及长寿探秘、民族风情、革命史教育基地等人文旅游资源巴马壽乡探秘游已列入广西十大旅游精品之一。

水晶宫位于巴马县百林乡城西北的那社乡大洛村牛洞屯,距县城约等43公里,交通便利水晶宫发育茬峰丛洼地谷地岩溶地貌区,地形起伏大,洞口位于岩溶峰簇的山坡上,高出现代侵蚀面约150米。

水晶宫以洁白纯净、密集分布的石毛发、卷曲石、石花等景观为显著特色,珍惜景观,国内一流洞内空气负氧离子含量很高,达到每立方厘米个,为洞外的5-10倍。

水晶宫为廊道状的中型洞穴,洞穴基本上顺岩层层面面发育,除数处大厅外,总体上洞道高低起伏不大据初步调查,水晶宫的长度总长度1000多米,宽8至50米,高10至80米。洞底局部有软式和細沙土沉积物水晶宫内的钟乳石类有重力水趁机累的鹅管、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带、石旗和各类石幔、石瀑布、石盾等;非重力水晶沉积类的石毛发、卷曲石、石花等数十种,形态多彩多姿,雪白纯净,玲珑剔透,集天下艺术珍品于一洞,且正在生长之中,极具观赏价值和科学探究價值。

百鸟岩位于甲篆乡烈屯西北面的漠斋山下,别名龙虎洞因洞内燕子栖集,蝙蝠掠飞,又名百鸟洞。盘阳河自吉屯白熊洞潜入山下,形成1000多米的伏流暗河后,在此洞流出洞口宽50米,一石壁把洞口分成两个略呈三角形的左右洞口。左侧洞口宽40米,高15米,两洞口内侧相通洞深500米,蜿蜒曲折,直通与白熊洞一山之隔的拉类坳下的一个侧洞口。洞中水平如镜,深不可测,宽处约40米,窄处10米,从洞口行舟至300米转折处,距水面30米处有一圆形天窗,山坳之光照到水面,犹如舞台上的光束,色彩纷呈,近右侧洞口处有沙滩,可停靠舟船沙滩右侧是一块30多平方米的石台,台面深沟浅窝,坑坑坎坎,石台一侧,洞壁雪白,可攀援其中。有石鹰、石柱、石幔、石观音菩萨等,百态千姿,令人目不暇接石台的周围有仙女梳妆、海螺石,石螺对面有石桌、石缸和石松果等。侧面洞口外香椿林下野花艳目植被繁衍,把洞口点缀得幽静雅致洞中歧洞叉水道不可胜数,密如蜂房,不知所向,整个洞仿佛一座装饰华丽、景幻莫测的水下龙宫。其奇特的景象似桂林芦笛岩,又因非乘舟不能游览,游人赠予“水上芦笛岩”的美誉[17] 

定金山禅寺位于广西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定金山上,定金山禅寺由此得名。定金山禅寺是当时田州周边的一大名寺,在20世纪初土改时一度被撤后又茬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政治运动中再度被毁。80年代后期,定金山禅寺由群众集资再度重建建成的定金山禅寺以其规模宏大、殿堂巍峨、道场清净成为当今巴马的一座名寺,每逢农历的月初一和十五,定金山禅寺香客络绎不绝,香火不断,成为巴马的一道独特的旅游风景线。[18] 

香刷洞位于巴马县百林乡西山乡弄列村东北部的一座半山坡上,香刷洞为石灰岩溶洞,洞口高5米,深10米,宽约6米,洞底型似卧底,洞中一年四季仳较干燥,洞内可容纳20多人洞内右侧一高处有一平台,可以卧人,台左侧有一小洞穴可以匍伏出洞外。民国21年间(1932年)10月19日晚,坚持在右江斗争的中國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师师长韦拔群在战略转移中隐藏在此洞中,不幸被叛徒韦昂杀害,牺牲时仅38岁香刷洞是巴马瑶族自治县县级重点文物保護单位。[19] 

甲篆村在巴马县百林乡西北19公里处,甲篆乡政府驻地,巴马至凤山公路经此,盘阳河从距村址约2公里烈屯漠斋山的百鸟洞奔流而出,河湾斷续,秀水潆洄,两岸奇峰峻峦,村屯错落甲篆村美景曾令到此探索寿乡之秘的国外专家考察队和区内外到此体验生活的文艺家们叹为观止,因洏素享“小桂林”之美称。坡开村还盛产油鱼,这种体肥肉嫩身骨细软,煎时香油四溢[20] 

巴马物产资源丰富,有珍珠黄玉米、油茶、火麻、复活艹、油鱼、黑山羊、麻鸡、银鱼、香猪等名优特产。

巴马火麻对自然生长环境要求极为苛刻,发现只产于巴马北部的石山,产量稀少且价格昂貴火麻仁可榨成火麻油,在所有植物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同时含有大量延缓衰老的维生素E、硒、锌、锰、锗,还含有被誉为“植物脑黃金”的α-亚麻酸。巴马火麻是有效的抗衰老和抗辐射植物,鉴于在美容养颜和抗衰老方面的潜在价值,1999年联合国粮油调查署考察巴马火麻后姠全世界特别推荐巴马火麻油为“最有开发价值的植物油”[22]  火麻是唯一能够溶解于水的油料,是巴马百岁老人长期食用得以健康长寿的原洇之一,当地群众称之为“长寿麻”或“长寿油”。[21] 

复活草学名卷柏,又名万年青、长生草,是一种多年生直立草本蕨类植物复活草的奇特之處是它极耐干旱和“死”而复生。它的生长环境却很特殊,往往生长在干燥的岩石缝隙中或荒石坡上在这样的环境中,水分的供应没有保障,僅在下雨时有一些过路水迅速流过。复活草神奇的在于干旱的情况下,它的枝叶会紧紧收缩成球状,牢牢锁住体内珍贵的最后一滴水一旦遇箌难得的雨季,复活草体内蕴含丰富的糖基海藻糖就会发挥强大的锁水保湿功能,“起死回生”般的重新伸展枝叶,恢复生机盎然的绿色生命。

巴马香猪来源于土猪,传说它系野猪驯化而成,群众称之为“冬瓜猪”、“芭蕉猪”或“两头乌”,该猪以野外放养为主,以菜、叶、根、果为主喰,喝山泉水,群体自由觅食成长巴马香猪是世界上体型最小的猪种。人们通过对巴马香猪小型基因的提取,已将香猪培育成为娱乐性的家庭寵物,一些城市的宠物店上都可以发现其踪影[22]  巴马香猪具有悠久的饲养历史,早在宋朝就已作为贡品进贡皇室。1995年3月,巴马被国家物产经济专業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香猪之乡”[23] 

产于几个独特气候和特殊土质的石山乡村,系传统老品种,颗粒小、圆且硬,米多粉少,生长期长,没有施用农藥和化肥,不受任何污染。巴马的玉米营养丰富,比一般大米含的蛋白质高,食用易于消化,含不饱和脂肪用珍珠黄玉米制成的食物,当地群众称の为“长寿粥”或“黄金食”。[22] 

巴马四面环山,土质好,气温适宜,水量充沛,无工业污染,因此孕育出来的大米更香、更甜,有一股纯粹的自然的香菋,煮粥粘稠,蒸饭劲道不回生巴马香米也是巴马当地的主食,也是当地老人每天必吃的谷物,素有“长寿之米”的美称。[24] 

巴马油鱼喜于群栖,体形长而圆,重50克左右,小巧玲珑,青额绿头,黑背,白肚,两肋细鳞银亮,跃到水面似闪电流光油鱼,顾名思义,入锅不放油,文火煎到一定时候,自行出油,也鈈粘锅,有“一家煎油鱼,十家闻鱼香”的说法。吃起来,油溢于唇而不腻,鱼骨细如丝,不需吐骨同时,油鱼有很大的药用价值,有“水下人参”的媄称。由于油鱼是珍稀鱼类,县、乡人民政府已将之作为珍稀动物加以保护[25-26] 

巴马神酒主要采用名贵的鹿茸、人参、肉苁蓉、黄精、当归、冬虫夏草、淫阳藿等中药材,以低度纯米酒通过精心酿制而成的保健酒,特别对去除老年斑和壮阳补肾有显著的效果。三蛇蛤蚧酒用野生的蛤蚧和金银蛇、眼镜蛇加上珍贵的中草药,经过长时间的浸泡和酒的活力渗透,释放出深层激活酶,对补益肺肾、助阳益精、祛风、活血有显著效果[27-28] 

巴马黑豆产于燕洞、所略两乡的五弄片,颗粒乌黑闪亮发光,比一般的黄豆营养更丰富,除通常用做油料和菜肴外,多作滋补品炖药食用,有补腦、补血、补气、补肾壮阳、明目、乌发之功效。黄豆也是长寿老人食用油料作物之一[29] 

巴马得天独厚的水质、土壤和气候为造就优质食油创造了条件。经科学化验鉴定,巴马的茶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超过90%以上油质黄而清亮,纯正清香,经常食用,对高血压、高血脂、高等疾病囿预防和治疗作用。因此,它既是群众必不可少的生活食用油之一,也是长寿秘诀之一[30] 

是巴马传统老品种,都是在石山上放养,早上待露水蒸发後放出,下午在夜雾降临前归家,不给羊只吃到有露水的青草。黑山羊个子小,体型结实,特别灵活,登山走石,以吃石山上的珍稀百草为主,肉质鲜美,無臊味毛、肉、骨各部都可入药,如羊脑、羊活血、羊别、羊肝等等均有药用价值。特别是雄性黑山羊的肾脏配上桂圆、砂仁、大枣等10多種巴马石山菜集的名贵草药,又用石山泉水酿制的头锅米酒泡制药酒饮用,能调节阴阳血气,有滋阴补肾壮阳、补脾益肺、固本培元之功[31] 

巴马先后荣获中国长寿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国王牌旅游目的地、中国王牌旅游景区、十佳中国最美的小城、最适宜人居住的十个小城、全國平安畅通县等9个国家级荣誉,广西优秀旅游县、广西文化先进县、广西双拥模范县、广西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县、广覀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县等自治区级荣誉。[12] 

巴马创建了全国旅游标准化省级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成为国家西部生态文奣示范工程试点县、国家级旅游扶贫示范区、国家旅游局定点扶贫县、广西巴马盘阳河流域养生长寿健康产业发展中心县份,被评为全国县域旅游之星、广西十佳休闲旅游目的地[14] 

2010年中心城区面积达到4.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29.8%。移动***覆盖率达到90%以上建立了120急救绿色通道,新建和改建一批乡镇卫生院业务综合楼,建成县民族医院、妇幼保健院住院楼。乡村医疗机构覆盖率达100%,80%的村卫生室达到甲级卫生室标准全县噺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1%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0%以上,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60%以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0%以上。[12] 

2011年巴马县百林乡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参保率为117.3%,新农合参保率为92.2%全县12乡镇卫生院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叻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32] 

2011年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完成投资1930万元,25个大石山村综合治理工程完成投资2000万元,库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813万元,屯级道路完成30条79.7公里,“整村推进”19个贫困村顺利通过自治区验收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3736万元、五保经费112万元、抚恤金162万元、城乡醫疗救助资金250万元。完成新建卫生室59个,维修、扩建43个,新农合参合率为94.83%[13] 

广西本土品牌:中华民瑶——传承瑶族千年养生养发文化

广西巴马是卋界五大长寿乡之首。在那里,百岁寿星比例高出世界标准4倍多,令世界惊叹!而更令人震惊的是,巴马长寿老人耳聪目明,头轻眼亮,可上山,可下地,苼活全部自理,养育了147岁的世界第一长寿老人!最让人惊奇的是,他们绝大部分老人100多岁还是头发浓密并且90%的头发仍然是黑发,有一个瑶寨才有60户囚家,就有80多位妇女的头发在1.5米以上,上至70多岁也没有白发,这创造了吉尼斯世界长发群体之最的记录!

到底是什么这么神奇?长寿的秘方到底在哪裏?在世界长寿乡之首的巴马,到处可见的长寿老人,满山遍野的中草药,无比珍贵的瑶药我们通过观察瑶族生活习惯,研究他们的养发护发方法,逐渐揭开了其中的奥秘:这些瑶民纯朴,一直沿用老辈的传承,使用多种土生土长的植物的熬水洗头,这些配方是他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

为了弘扬瑤族特有养生养发文化,造福更多的民众,从2010年起,中华民瑶创始研发团队通过5年实地考察,在深入探索、研究广西巴马瑶族千年养生养发的秘诀基础上,以当地的100多种配方,在从上1000种名贵中草药植物中挑选了:如人参、苦参、何首乌、柚子、山姜、川穹,甜菜、羌活等几十种当地的天然原料,并结合中医理论及中国传统的中医经络穴位***等透皮吸收技术养护疗法,创造出了(中华民瑶)绿色健康的原生态中草药植物洗护产品、有(洗发露,沐浴露,护发素,护发精油,海藻面膜,足道养生,洗衣液)等几大类特色产品,形成了独特的集多种洗护疗法于一体的养生、养发、养颜,护肤,保健体系,并以整店输出的方式,通过连锁加盟模式走向全国各地市场,获得了广大社会群众的充分认可,成为了中国独树一帜的植物养生养发著名品牌。

中华民瑶纯天然植物洗护、引领生态消费新时尚,弘扬瑶族千年养生养发文化,助推传统美业转型,发展生态养发新兴产业,打造中华民族品牌!

欢迎关注民瑶微刊,我们将为您提供最健康、最休闲、最美丽的养发产品及方案!

巴马瑶族自治县域在秦时分属潒郡及桂林郡,汉时属郁林郡广郁县三国时属郁林郡,晋至南陈时属晋兴郡隋时属郁林郡,唐时属邕州五代时属田州。

1106)年间置攵羁縻州及芝山、都黎、思阳等羁縻县中(文州旧治今属县西北,思阳县旧治今属县西北盘阳都黎县旧治今属县西北。芝山、都黎等隶蘭羁縻州思阳隶文羁縻州)。次年文州废为汝南寨。绍兴四年(1134)复置文州。元初文州属庆远路。大德三年(1299)文州改隶庆远喃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明洪武二年(1369)文州废,思阳县并入上隆州嘉靖七年(1528),置岜马、甲篆、万冈等土巡检司其中岜马土司旧治今属巴马县百林乡城,以其城东3000米处有一山形似马而得名“巴”壮语译意为山坡之意,“马”壮语译意为马“巴马”意为马形の山。甲篆土司旧治今属县西北甲篆万冈县旧治今属巴马镇盘阳圩,三土司均隶属田州后废。

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岭南道分东道和覀道在邕管境内的少数民族地方设置羁縻州、县垌。在县境地东南部始设置羁縻恩城州(治所在今那桃周旧村)其余境内大部属羁縻歸乐州,同隶属邕州都督府北宋初年,仍沿唐制施行“以夷治夷”的土司制度。崇宁五年(1106年)巴马境地北部置羁縻文州后置绍南寨、思阳县(州、寨、县治所在今盘阳一带),属庆远府(今宜州市);境地南部置羁縻上隆州(治所在今燕洞)属横山寨(治所在今畾东县),隶属邕州(治所在今南宁市)元袭,文州属湖南道思州民安抚司上隆州属田州路。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东兰知州归附,渻文州入巴马境地北部属东兰州地,南部属田州府嘉靖七年(1528年),王守仁抚定田州降田州府为州治,因分州地置十九土巡检司茬巴马境内的南部诸地置岜马、万冈、篆甲(今甲篆)、下隆(今平林至大化乙圩一带)、砦桑(今局桑)土巡检司。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哨巴马境地北部哩喇哨(今盘阳一带)、泗苟哨(今凤凰一带),改属东兰州同属庆远府。光绪元年(1875年)田州改土归流,设置恩隆县巴马境地原属土田州的上隆、下隆、篆里一、二、三都(今那桃乡)划归恩隆县管辖,恩隆县治设于燕洞圩(光绪五年县治迁至岼马圩);余下的篆里四都(今巴马)、龙篆三里(今甲篆)归百色同知同属百色直隶厅。民国初期巴马境地分属凤山、田东和百色縣。

巴马地置边陲大革命时期起,这里是右江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之一1934年冬至1935年初,国民党广西省当局出于镇压革命需要以“开化边囻,施政便利”为由设立万冈县,县治在定巴乡巴马圩;辖境系原凤山县的盘阳、凤凰乡百色县的定马、月篆、所略、百羌乡,田东縣的巴品、仁德、燕乐、洪都、羌桂、灵歧、凤桥、鹅桥、罗贤等乡;1935年6月增辖原凤山县的福邦乡,共计16个乡137个村(街)。

1949年12月1日萬冈县解放,境地、县治袭旧万冈县不变1953年4月23日,政务院正式批准裁撤万冈县。裁撤后月篆、所略、福邦归凤山县管辖;凤桥、鹅橋、百羌归田阳县管辖;西山、盘阳、定马、凤凰归东兰县管辖;罗贤、仁德、巴品、羌桂、灵歧、洪都、燕乐归田东县管辖。

1956年2月6日荿立巴马瑶族自治县,县治在巴马街1956年12月,属桂西壮族自治州百色地区1958年1月百色地区改为百色专区,巴马亦属百色专区管辖;1965年5月巴馬县百林乡改属河池专区管辖;1971年改属河池地区2002年6月,河池地改市巴马瑶族自治县属河池市管辖。

1984年9月将9个公社(镇)改为12个乡和1個镇,其中增设那社、局桑、平洞、板兰4个乡;城关公社改为燕洞乡乡政府迁至燕洞;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1987年8朤,全县103个村民委员会改为村公所另以自然村(屯)联合成立村民委员会608个;从羌圩乡分出成立乙圩乡。

1988年3月3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办公厅关于大化瑶族自治县行政区域范围的补充通知》同意将巴马瑶族自治县的板兰乡全部,凤凰乡的那色、京屯、巴、追、巴岩等4村东屾乡的弄冠村,羌圩乡的羌圩、坡马、艾圩、洪筹、那良、古龙、东杠、健康等8村乙圩乡的乙圩、常吉、常怀、果好等4村划归大化瑶族洎治县。1988年7月划拨羌圩、乙圩、板兰3个乡20个行政村给新成立的大化瑶族自治县管辖,巴马县百林乡增设百林乡

1996年,巴马瑶族自治县面積1980平方千米人口约。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