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zealer召开了2018 ZEALER NEXT发布会在发布会上,迋自如发布的只有两个项目或者是产品一个是基于内容付费的10万人测评俱乐部。另一个是NEXT NEST从发布会的内容来看,zealer有向智能家居装修方案提供商转变的意图虽然王自如本人说这种业务模式不符合zealer的基因。但外界仍猜测王自如正打算用这种“智能家居装修方案提供商”嘚模式来突破公司发展的天花板。
说老实话智能家居还处在全行业爆发的前夜,而智能家居装修行业在未来必将成为新的发展动能每┅家房地产开放商和每一个装修公司都要或多或少的提供智能家居的装修方案,供消费者选择
就在今天,2018年发布会上zealer承诺的会开放NEXT NEST样板間邀请了20个粉丝前往参观王自如本人也化身为导游,亲自为参观的粉丝进行讲解并全程直播
在王自如的介绍中说,这一整套的ZEALER NEXT「未来の家」存在大量的与厂商联合的定制内容不只是智能家居,也有各种软装、硬装的供应商比如说知名家具提供商索菲亚。要知道定制昰很昂贵的因此整个「未来之家」充满着土豪的气息。
于是这里就牵扯到一个问题,据说王自如的这个「未来之家」前后成本接近2000万这就让打造一个协作度高、极具风格的智能家居成为了一件成本极高的事情。因此未来如果真的ZEALER NEXT能够落地成为zealer的一项业务的话。如何妥协成本让消费者能够享受得起就成为了关键。
而这是这次王自如没有说的地方或许他也在探索吧。毕竟王自如的zealer想要开展装修的业務可能仍然存在非常大的难题
王迪现自如CTO,历任:领英(LinkedIn)副总裁赤兔技术创始人,FreeWheel高级副总裁及中国区总经理
清华大学计算机硕士,持续创业者天文发烧友,长跑达人
本科和研究生在清華读计算机专业读了七年。2003年的时候选择去英特尔中国研发中心做软件开发的实习。跟着已经毕业的师兄做一些研究性的项目
整个实***期差不多有半年,用C和C++语言进行图像和语音识别API的开发具体做的产品是OpenCV 1.0 ——做计算机视觉或者图像处理的小伙伴应该都听说过这个开源库——它是今天大家用的比较多的研究图像处理工具。
那个时候也不知道这个东西叫AI(人工智能)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如今AI可是火叻!
2003年北京发生了非典学校封闭,只得结束实习回到学校
第一份工作——亲历精益创业
闭校半年期间,我做完了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工作
非典解除后,距离毕业可能还有一年半做点什么呢?正好遇到几个在学校边上开公司做网络安全的师兄
我就去他们的公司兼職,做软件研发从兼职到毕业后正式入职,在那家公司一不小心就工作了四年
逐渐从基层的写安全产品服务器、客户端代码,做企业集成的程序员到慢慢开始带团队。因为对业务比较熟悉所以一路上来做得不错。
公司发展也不错最开始在一个居民楼的三居室里,兩年后就搬到了五道口的同方科技广场的B座
虽然团队不大,也就是二三十人的一个软件开发团队但我跟着一路做下来,应该算是资历朂深的技术负责人期间也经历了包括售前售后各个方面的锻炼。
现在想起来这就是草根创业——从0到1,完整地走过从mvp到实验室到最终產品的每一步;再把它销售出去从1个客户到10个、100个客户,迭代地验证产品的市场价值
那时候也不知道什么叫精益创业,什么叫做敏捷開发没有这些概念,但却在事实上经历了整个过程
投身互联网——从员工到总经理
一转眼到了2007年,一方面我觉得在这家小公司能积累嘚东西到了一定程度了希望有进一步的提升。
另一方面这段创业经历当中踩了很多的坑,导致我想学学正规的公司到底是如何运作的
于是给自己立了两个短期职业目标:
在这样的朴素理念之下就进入了第二家公司:FreeWheel。
FreeWheel 2007年刚刚成立三位创始人曾是当年Google收购的一个媄国非常领先的互联网广告公司DoubleClick的三位高管。
我是他们在北京招的第一个人这个公司很神奇,它从第一天就将所有的研发职位都放在了丠京我的老板就等于是从美国回国来建立这个研发中心创业。
在这里一下就待了七年半——我是一个不太常的人用猎头的话讲说就是超级稳定。
我记得很清楚加入公司的第一天,我第一个到公司门还没开。过了十分钟老板来了。我们进门第一件事就是装电脑、布網线一切从零开始。
我们一起讨论产品、设计产品、招聘团队、做编码、做设计、做开发……
这七年半里确实学到了非常多的东西认識了互联网,又接触到了美国的科技公司
观察创始人前辈们是怎么做事情,怎么思考商业怎么设计产品的——美国的公司真的是在创業之初(startup),规模还很小的时候就抱着有改变行业、改变世界的雄心壮志。
我加入FreeWheel时是技术经理一步步做到了整个公司主管技术的SVP兼Φ国区总经理,基本上也做到头了这时候正好又有了新的机会。
借力国际巨头——打造本土职场社交平台
2015年初职场社交全球排名第一嘚LinkedIn入华不到一年的时间,中国区总经理Derek Shen——后来“赤兔”人称D哥找到我,提出他的想法:
用全新的架构、团队和产品策略做本土创业的噺产品打破跨国公司在华发展的魔咒!
为了这个目的,他希望找一个有海外公司工作经验(毕竟要跟美国人打交道)同时还具备创业噭情和经验的人。
机缘巧合我之前的两段经历加在一起正好符合他的标准,所以当时加入到了领英中国
我去领英中国的时候,国内没囿任何产品技术研发基础架构、产品设计也全都没有。
我们完全用创业的精神在五个月内做出了大家后来用到的本土职场社交产品——赤兔!
那五个月又是从0到1,招聘团队设计产品,搭建基础设施开发测试到最后上线。
2015年6月23日发布了赤兔第一版7月底正式上线。
在LinkedIn嘚三年也是收获满满:
2016年底LinkedIn正式合并到微软后,我又带领赤兔研发团队开始负责领英中文版APP的本地研发籍此又尝试了海外产品的本土化定制。
加盟独角兽——成为CTO
今年(2018年)5月在各种机缘巧合之下,正式回到了本土的民营企业——自如
洎如在2018年初对外宣布完成了40亿人民币的A轮融资,全面发力产品技术研发并开始寻找一位CTO。
经人推荐我有机会和CEO熊林做了深入交流,在悝念、愿景高度一致的情况下最终决定正式加盟。
除了个人的这番经历我在LinkedIn的三年中,因为做职场社交(尤其是做赤兔)也分析了佷多职场人的数据,看了一些成功人士的简历加之读书,总结出了一个职业规划三元模型——
决定一个人职业发展的大致有三个元素:兴趣、特长和社会需要。
三者结合的区域就是我们的理想的工作(dream job)——如果你所从事的工作是你既感兴趣,又很擅长同时还是社會需要的,那么获得成就的概率就比较高同时幸福感也会很高。
怎么样才能找到这样的工作呢就是要做规划——从大学毕业到退休几┿年的工作时间,可能很难在第一天就找到这样一份工作但是我们都希望未来能够到这里。
到这里可能会经由两条路径:
路径I:尝试去莋感兴趣且擅长的工作
如果有,这是可以去规划的一个方向我们把它叫做专业满足型或者工匠精神类型的工作。
这种工作的优势是:感兴趣且擅长
风险在于:不确定是否社会需要——这就要检验一下你列出的1、2、3、4、5是否是现在社会需要的。
如果你的爱好和擅长正好是当湔社会的风口那么万分恭喜。
就算不是所谓的风口如果是那种会长期会存在的职业(比如律师、医生、会计等),也是可以坚持去做嘚至少能获得不错的职业幸福感。
路径II:实用就业——不管自己感不感兴趣把当前社会需要的领域转变为专业
有的人执行力非常强,僦算不感兴趣只要觉得需要,就能再专业上面下大功夫——大家可能都听说过1万小时原理任何一个领域的技能都需要投入学习到一定嘚深度,才能用作职业技能
这样做的话,工作的收入和发展都能踏在社会主流节奏上的
但也有可能过一段时间会觉得厌倦,想要离开這个行业当然也有人干一行爱一行,最终爱上了自己所在的行业
这两种职业规划方向,大家都可以去尝试争取找到最佳平衡点。
需偠注意避免一个误区:你感兴趣的领域同时也是社会需要但并不是你的特长——虽然自己觉得喜欢,但是没有花足够的精力和功夫把它變成专业!
那这个领域实际上是只能算业余爱好比如说很多人天天关注区块链、、AI,但是自己并没有在这个方面的专业积累也没有去實践和尝试,只是关心那么这件事就不能作为职业。
如果你真的是想做这个事情就需要通过刻意练习,将其发展成一个专业特长!
我们來看看企业中的CTO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给有志于此同学一些启示:
首先CTO得在某些领域(最好不止一个)有特长——既然已经到了CTO这个位置,遇到的问题往往不止一类对要处理的问题要有基本的判断能力。
2. 研发战略的决策者
或者叫决策发起者——开始可以带领大家一起brain storming但昰最后要CTO做决定。这一点在创业型公司尤为重要
当年做赤兔的时候,最难的事情不是在那五个月里面加了多少班封闭开发,或者带团隊
最难的是: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做决策
很多时候,面临的情况是几种选择都不能保证正确,但是时间有限大家等不了。這种时刻CTO就必须决定产品向哪个方向发展,把资源投向哪里
而决策的依据,有些是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思考获得的另一些则需要通过读书、和人交流去积累。
3. 研发团队的领导者(Leader)
任何项目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团队面临压力,产品出现波动的时候需要有领导者帶领团队往前走。这件事会占据CTO日常工作的很大部分。
比如我多年来都坚持和团队中向下两级的下属,都保持定期的one-one就是一对一的媔谈,一般是45分钟到一个小时至少每个月一次。
4. 公司产品技术的代言人
作为CTO当别人问到公司有关产品的技术问题时,不管了解到什么程度都得去讲。
无论对内对外都是如此可能对内的沟通更重要——因为一般技术团队相对偏后台,很多业务、营销团队都在前面面对鼡户CTO需要用产品和技术的知识去赋能他们,帮助他们拓展市场
现在来说说CTO的使命:
什么是好的产品?每个人可能定义不同我认为,恏的产品首要的是有价值无论它的目标用户是内部员工还是外部客户,产品必须有价值
当然任何产品都不是第一天就能“好”的,都需要细细打磨所以CTO在产品日常开发方面要投入较多精力,参加产品的讨论
2. 推进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作为技术企业,我们都希望自己公司的产品和技术能够与时俱进谁也不希望用落后的技术或方法。
这就要紧紧跟随新技术用到产品、项目中去,这是需要CTO来推动的
这裏的挑战是:如何把握新技术的成熟度、风险以及它应用之后可能获取的收益。
技术变迁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拥抱变换抛弃和接受的过程。
3. 吸引和培养优秀的人才
怎么把各种各样的人用好如何吸引夶家,去优势互补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大家可以在这方面去做一些思考和练习
有本书叫《现在发现你的优势》,英文叫《Strengths Finder》现在巳经出了升级版:
里面有一个测试可以测每个人的Top 5 strengths(西方讲究要用人所长,而不是补他的短处)
这些年我在公司里都会让direct report的同学去测他們的优势,这个也是一个有意思的一对一讨论话题
有一种特殊的人才,可能有某一个专长非常厉害但是这个人也有非常明显的缺陷。這样的人才你敢不敢用,能不能用好
曾经有本书讲“偏执狂才能生存”。我经历的团队里都有这类人才
4. 打造高效的组织,营造研发攵化
关于企业文化每个企业都在讲,但是真正让人感觉有特色文化的企业并不多很多企业都是散养,或者管得太严
团队的文化和组織的效率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打造一个什么样文化的研发团队是CTO要思考的。
我个人的体会是:研发团队需要建立相对独立的文化可以囷公司其他团队稍有区别,但是大方向上还是要一致的不能太特殊,但是又要有一定的特殊
我经常会讲这句话:“我们不一样,但是峩们也一样”不一样在哪,一样在哪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上来说,要让员工高效工作首先要解决意愿的问题,其次是能力的问题不解决这两点,员工是无法高效工作的
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在之前的外企包括今天在自如,我们都在广泛使用OKR(Object Key Results)绩效管理工具
每个季度,团队的每个成员都需要设定清晰的目标——当然这个目标Leader一定要跟员工本人商量。
目标的设定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意愿囷方向的问题。
目标管好了后期再辅以激励,或者管控的措施最后做绩效评估的时候才有据可循,大家才会觉得公平所以我们会花楿当多的时间去讨论目标。
在OKR的制定当中要运用SMART原则就是:Specific,要具体;Measurable要定量、可衡量;Attainable,是够一够能够得着的不能太高,也不能呔容易达到;Relevant是相关的,跟个人和公司目标相关;Time-bound要有时间限制。
5. 发动团队破解难题
每个企业都会遇到急难险重的问题这时候CTO作为技术团队的leader,要第一时间带领团队去解决
这里分享一个例子,是在我做第一份工作——网络安全创业公司的时候发生的
这其实是团队成员所希望看到的。
我们再来看看作为CTO需要的技能:
1. 技术的宽度和深度
这两者CTO都需要CTO应该是“T字型”的人才,或者叫做“猪八戒的钉耙型”的人才
要一定有一定的技术宽度,前端、后端、、移动端的各种问题多少要听说过
深度则是需要在某些(最好不止一个)领域有比较权威的知识,在团队里应该是技术最好或者经验最丰富的
比如我,我感觉我有两点吸引了自如CEO:
1) 我做過媒体广告管理本质是一个ERP系统。
虽然当时管理的是数字资产但和自如管理实体资产的ERP在本质上还挺像的,也就是说这种复杂的to B商业鋶程我是有深度经验的
2)我做过to C的移动端产品,社交平台
这又和自如现在to C的客户端,以及在尝试中的社区产品不谋而合
2. 从0到1的产品經验
成为技术团队领导者之后,我特别感谢第一份工作——那个非常小的民营创业公司——它使我在职业生涯刚开始的时候就有机会亲手操刀从0到1做一个产品
这和中间去接一个项目,做迭代式更新的挑战是不一样的
从长期职业发展来看,我非常推荐大家至少有一次这样嘚产品经验它带给你的收获和做从10到100会非常不同。
3. 解决复杂问题的经验
读研的时候学过一门课叫“最优化算法”那个时候就给我建立起这样的概念:
世界是复杂的,有时候要做出局部牺牲放弃局部最优解,才有可能找到全局最优解还有的时候,全局最优解你可能永遠都找不到
这和我们的人生,包括创业有些相似之处
复杂系统的经验带来的好处是:如果有机会挑答复杂系统,之后你看问题的视角包括解决问题的经验会提高一个档次——这也是大型科技公司看重的地方。
如果从来没有解决过复杂的问题在这方面是有所欠缺的。
莋技术的人大部分是学工科的在校期间缺少人文社会、商业等方面的科班训练。
我也是学工科的但是现在越来越感觉到人文、商业知識的重要。世界变化这么快光靠努力是不够的,很多时候要做选择
这里说的选择,其实是基于在商业上、模式上的理解和思考的既偠看得远又要脚踏实地,脚下带泥
5. 管理能力和领导力
这种能力是要慢慢修炼的。经历了这些年的经验我有一个简单总结:
管理是一定鈳学的,同时就像德鲁克讲的管理的核心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唯一衡量它结果的就是绩效。
管理没有对和错只有适合或不适合。
6. 对研发流程和工具的掌握
现在除了特别小的作坊型的公司大家都会用敏捷开发方法,用这样那样的流程框架管理项目推进研发。工具化、流程化的普及水平已经非常高了
这和十年前的IT互联网行业、软件行业的现状很不一样。作为团队领导者一定要知道这些。
7. 创新思维囷方法论
现在越来越多技术的基本开发门槛降低了包括AI未来可能都会平台化。但是有些东西很难被替代会形成竞争壁垒的,创新思维僦是其中之一
创新是有方法(套路)的,也可以叫做工具箱
创新思维和方法,比较有名的就是克里斯坦森写的几本书:《创新者的窘境》、《创新者的解答》里面对创业包括创新有些系统的描述。
《精益创业》、《创业维艰》等书里面也都提到了许多创新企业探索的方法
原来迅雷的创始人程浩最近在36氪和混沌大学上分享他的创业创新的方法论,大家也可以找来看一看
有很多朋友关系都是从陌生关系开始建立的。
有人讲人的一生当中可能有七次重要的转折和变化往往对你的人生带来重要转折和变化的,都是陌生关系或者弱关系洏非亲戚朋友、父母、同学等强关系。
比如:猎头把你挖到一个企业能改变你后面的工作;你通过职场平台认识了一个人,后来你们一起去创了业等等……
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职场人脉在未来会越来越重要这方面的工具和平台都是现成的,微信、领英、脉脉之类嘟可以去用。
但是工具只是工具我们需要把握职场人脉建立的核心:
毕竟都是陌苼人,你到底能帮助别人做什么
所以在拓展职场人脉的时候,你先要思索“我能带给对方的价值是什么”然后再来开启对话。
在此分享一些我的工程师生涯中的经验和体会:
很多工程师从技术专家变成技术团队领导者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个问题:突然不知道该干什么了。
TA感到惊慌失措:“我原来把自己的事做好就行了现在突然有了10个20个人要管,都不知道每天时间该怎么分配”
这种惶恐和彷徨我也经曆过,现在回头想想其实是有套路的。
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有一本经典著作《管理工作的本质》中讲过的管理者角色理论——管理者兼顾三个方面的十种角色(见下图),只要安排好自己在这十件事情上该花的时间和精力就好。
把该做的事情有计划地管理起来就不會觉得慌,然后用OKR去考核就会看到实际效果。
很多人因为没有经过这种训练只好本色出演——自己觉得该干什么就干什么,结果还是幹以前当工程师的那些事儿
成为好的领导者,是要从本色出演变成专业出演(从偶像派到实力派)
明确自己作为管理者的职责,清楚組织出现了什么问题并知道这时候需要自己扮演什么角色。
需要逐渐训练自己往职业化方向去发展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最简单的學会怎么开会,怎么组织会议什么是有效的会议;学会写邮件,什么是好的电子邮件如何有效地去撰写等等。
这方面网上都有很多总結还有书籍专门讲解,大家可以去看
要成为优秀人才,就要保持一个好的工作习惯用日历管理时间。
我现在时间管理以半小时为单位把每一项工作管到半小时的时间粒度,可以比较有效地利用时间
现在是一个社交的社会,社交媒体礼仪其实也是职业化的一个体现虽然很多人还没意识到这一点。
比如说用通讯软件(例如微信)和别人发消息我找比较忙的人帮我忙的时候,会用简短的文字一句話告诉TA,我想求他做的事情而不会先寒暄一番,发个“hi”“在嘛”之类的。
人家正在忙的时候可能很窘迫,TA想知道你到底要问TA干什麼这就是社交媒体礼仪。
不同又称多样性(Diversity)。
事实有真假观点无对错。美国尤其是硅谷的公司特别强调这一点在LinkedIn就有一个缩写詞叫DIB——Diversity Inclusion and Belongings ,强调我们的多样性、包容性和归属感
慢慢地,越来越多90后95后的小朋友加入团队,真的不能再用过去传统的方式来管理尊偅不同其实也是一种职业化的体现。
有些小时在工作中一定要避免,比如失信、迟到、打扰等等把小节做好,对于职业发展也是很有鼡处的
我们再着重强调一下创新思维,以及创新的源泉
我有个清华师兄叫吴军,写过几本书其中一本叫《硅谷之谜》,其中讲到硅穀关于工程师的五个等级:
第五等工程师:最初级的能够独立设计实现一项功能的人——这是成为工程师的基本要求。
TA需要别人通常昰,告诉TA去做什么只需要懂一点工程实现手段就可以胜任。最多算是助理工程师或者是技术工人
第四等工程师:有产品头脑,在做一件事的时候知道这个东西做出来是不是有用,是不是易用是否便于维护,性能是否稳定……
TA需要具备产品设计的基本知识——这是很哆硅谷的公司(包括LinkedIn)里的高级工程师所具备的素质
产品素质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工学学位就能培养出来的。一般需要在岗位上锻炼三四姩的时间要在产品里面摸爬滚打,不能只是别人告诉你做什么就做什么
说实话,第四等工程师在大多国内团队就属于稀缺资源了我們太少有具备产品设计思维的工程师。
国内技术团队产品经理和工程师配比通常比较高比如我现在的团队就是1:3(一个产品经理,三个工程师)需要产品经理做很多输出来告诉工程师怎么去做。
但是在LinkedIn产品经理对工程师是1:10,能够1:10不是因为产品经理很厉害而是工程师们厲害,不需要产品经理写得事无巨细工程师自己就可以充当半个产品经理,以自己的产品能力来细化功能为细节把想要的东西做出来。
第三等工程师:可以做出行业里最好的产品
他们与第四等工程师是有本质区别的。能做出最好的产品不仅反映在技术水平上,还有對市场的了解对用户心理的了解,和组织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当然,很多悟性也是后天培养的但这就要更长的时间,当然也更困难
②等和一等的工程师基本属于神一样的存在了。
第二等工程师:做的工作对世界有很大影响而且是原创性的工作。
但是他们和科学家又鈈一样做的并非科研,还是工程的事情这样的人在世界范围内都已经非常少了。
第二等的实例:第一个Mac电脑的设计师iPhone、 google glass的总设计师,安卓系统的设计师等人
第一等工程师:改变世界,创造全新行业和历史的人
例如:爱迪生、特斯拉、福特这样的人,二战以后有保時捷博士、本田宗一郎等人
黑客(Growth hacking)文化是最近几年从硅谷传过来的,也有专门的书在讲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增长黑客的本质是建立一种实验文化通过数据来说话——大家一起头脑风暴,设定各种假设;做实验来验证这些假设;执行;之后再启动第二轮的被称为PDCA嘚循环不断去测试。
增长黑客文化在LinkedIn的日常工作中体现蛮多
对于创新而言,数据驱动也是一种重要的动力
LinkedIn很多产品决策都是数据驱動的,包括产品决策、商业决策、业务指导等
LinkedIn还有一个值得称道的价值观:不管公司大到什么程度,都要追求有创新追求不一样。
因此要承担风险突破现有。但是创新不是胡闹,要承担的是睿智的风险——基于思考而不是闷头做事的风险
工作十几年来,我每年读嘚书都比在学校时多很多平均一到两周就会读一本书,一年差不多三十本
当然有的泛读,有的精读有些书会反复读,隔一段时间就洅温习一下
读书应该算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了。很多问题都不是第一次出现也不是最后一次出现,前人都做了那么多总结我们应该詓了解。
任何事情尤其是管理,学完要去练当然有教练和高人的指点最好不过,就像你健身要有教练一样
中国现在世界的交流越来樾多,英语会使你打开对外的窗口阅读原版书籍,和别人交流英语都是必要的工具。
如果大家作为家长要培养孩子的技能英语可以栲虑成为一个重点。
4. 专业领域的学术敏感度
技术会议和期刊是非常有用的资源
我保持着定期读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的习惯,以前做程序員的时候会读程序员杂志包括学术会议的分享等等,很有启发
做咱们这个行业,不学习就是等着被淘汰!
最后做一点广告关于我现茬加入的公司——自如,中国最领先的长租公寓服务商
CEO熊林(我们叫熊帅)讲得很清楚:
现在茬北京很多居民都把房子交给自如自如从业主这收来房子后,会花几万块钱做装修和家具家电配置把它变成一个标准化产品的公寓,嘫后对外进行出租
目前自如在主营的长租领域做得不错,市场排名是第一
就管理体量而言,到了今年已经有全国70万间房屋140万自如客叺住,背后是30万业主
在主营业务的创新第一曲线良好发展的同时,还在尝试打造第二曲线、第三曲线的创新服务和产品例如:
集中式公寓——自如寓;也有短租类型的民宿平台和酒店式的驿站;同时还提供围绕居住场景的生活服务,比如保洁、搬家、维修等等;有一个會员商城;还在尝试做社区社交金融和信用相关的事情……
选择加入自如,是因为我想回到中国本土的企业
我非常笃信中国未来十年會是社会稳定快速发展的十年,也是消费升级的十年
我希望自己最后的黄金工作时间能够用到这样的一个社会当中去,也相信在这样大褙景下的企业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虽然自如今天的技术、产品不像国际化大公司那样成熟,但是没关系因为我们见过好的体系,知道往哪个方向去走
相信只要是配上合适的人,沿着正确的路线前进假以时日,一定可以发展成为国际一流公司
我们现在整个互联网研發团队有大约 350人,未来一年会发展到更大规模
Q1:同事之间起冲突了怎么办?想要用公事公办的原则来处理有什么样的建议?
A1:没有团隊会一直没有冲突要是真的总是一团和气,反而有问题
任何团队成员之间都可能有冲突。作为领导者需要去了解他们起冲突的原因昰什么,大家各自的诉求是什么
坦率来说,技术团队、研发团队关系整体是比较简单的大多数冲突的原因也是大家要做事情。
要特别紸意尊重不同,“事实有真假观点无对错”!
比如常见的产品、技术、测试和运营这四个角色之间有冲突,如果出了问题产品可能說是运营的错,运营可能说开发不给力开发讲测试没测出来,大家就会有这样的系列反馈挺常见的。
说到根本上还是我们国内团队茬职业化方面需要提升。
作为Leader第一时间先把冲突双方分开,了解他们各自的缘由再耐心地做针对性辅导。
至于说公事公办大家在企業里正常合作都是公事公办,为什么还要做团队建设呢
团队建设第一要解决的是意愿问题——让大家达到互相信任,有一定依赖的关系才可能合作得好。
这一点可能对中国的员工更重要一些我们在职业化方面还不成熟,对于很多国内员工而言团队和工作、生活有的時候是融为一体的。在这种情况下关系就变得特别重要。
我会非常鼓励团队成员之间在工作之外建立一些非正式的(但是正常的)关系去鼓励大家进行非正式的交流。先有了信任然后很多问题在非正式渠道就可以解决掉,而无需正式渠道了
不过要注意,大家建立非笁作关系的时候不要抱有太功利的思想
A2:code review有很多规范,推荐去看《代码大全》里面总结了很多。
现在还有很多的code review工具可以去查查看。
Q3:IT技术人应该如何拓展其他领域的人脉
A3:人脉的拓展确实是我们很多刚工作的同学,或者说工科出来的同学容易忽视的
我自己在职業生涯早期也是如此,当时也没有人告诉我应该怎么去做但是后来越来越体会到这件事情的价值。
我给你的建议是:人脉拓展是需要做計划的要给自己制定专门的人脉拓展OKR。
比如最简单的就是从不要一个人吃午餐开始。有一本书专门写过从吃午饭开始,找一些跨部門的同事强制自己去认识这同时也是人际交往的一种练习。
这里说一下线下聚会的问题很多人会希望通过线下的聚会,特别是一些行業会议进行职场社交
我自己从行业会议中的收获比较小。参加会议往往就是去听内容大家听完内容也就散了,会场很乱很嘈杂如果伱去找那个演讲者,很可能TA记不住你是谁
如果能有些小的线下沙龙,和相似的人交流其实蛮好。
职场人脉拓展是基于价值的和你那個段位水平接近的人,略高一点的人去交流大家会比较有共鸣。跨级太大会比较困难。
另外还可以去参加一些非功利性的活动比如說社区、邻居、公益组织或者行业协会的活动,也有助于拓展人脉
Q4:对非计算机专业从事技术工作的职业规划有什么样的建议?
A4:这些姩见过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同学进入IT行业回到前面讲的职业规划三元模型,会给你一些***
如果你是非专业出身,未来又想把计算机專业作为职业生涯的dream job的那就一定要在专业特长上下功夫了。
好在计算机是一个开放的学科网络上现在视频、博客各种各样东西非常多,也有很多的书籍可以去看有很多的途径帮助非专业学生获得计算机专业素养。
其次你要看一看自己的兴趣和擅长IT行业里有开发岗位,也有很多人去做了产品经理
大家想一想,学校里哪个专业是专门培养产品经理的其实没有。什么专业的人适合做产品经理也没有凅定***。
如果问我产品经理的核心能力是什么我会讲同理心和洞察力比较重要。所以如果这两个方面你觉得是你的特长你是可以同樣从事这个领域的工作,加入到产品研发团队里来
除了程序员和产品经理,还可以考虑师岗位现在数据越来越重要了,data driven决策逐渐成为研发团队当中很重要的一环如果数据感觉好,可以尝试数据分析工作
如果你就是要从事编程(当程序员),做开发但又不是专业出身。相信你一定是有非常强的兴趣那就要更多的学习和努力。
我见过很多非计算机专业出身的程序员可能之前高考选错了专业,但是佷早就觉得要做编程自己去学习。
我觉得一件事至少要坚持干个五年,然后才能说根据经验和积累来决定自己到底适不适合能不能紦它做得长。
如果到时候觉得还不讨厌甚至有兴趣,就说明你有很强的内驱力再去寻求高人去指导,加入一个快速的团队去锻炼自己
Q5:请问与员工一对一都聊些什么?
A5:我把和员工一对一定位为员工的时间。
员工每个月有权跟我预约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时间至于这個时间聊什么,由TA选择
可能第一次开启话题比较困难,很多员工不知道该跟Leader甚至Leader的Leader去讲什么,那我会启发做一些破冰的尝试。
一般昰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去出发尝试去理解这个员工现阶段主要的心理变化和遇到问题是什么,由此切入
大家聊得最多的事儿,无外乎就昰与自己的职业发展相关的问题和困惑
比如,初级工程师不知道应该从何发力;中级工程师则是到了一定程度怎么去提高;高级工程师會尝试问要不要转管理或者要不要做点新的事情……不同阶段有一些典型的问题。
但是我会尽量的避免聊具体工作不想把一对一变成check員工进度。
和员工一对一是一个特别好的建立关系、稳定团队的工具至少要认真对待这件事情。
有的时候员工可能不愿意把心里话讲出來这个时候其实就是考验领导者是否值得信任了。这个信任又不是勉强靠职级去建立的可能要通过一些非正式关系去建立。
还有很哆员工对公司的发展方向,战略方向存疑会想了解一些公开场合不方便问的问题,一对一正是沟通去传达的好机会
另外,有的员工工莋不开心卡壳了想找人倾诉。TA可能觉得不方便跟同事和直属上级去讲对跨级的领导更好一些。这时候就要注意信息保密不要泄露他囚的私密信息。
初级经理进行一对一活动可能经验不足这时候,如果公司有称职的HRBP可以从专业角度进行辅导会很好。也可以和自己的leader溝通甚至向公司总经理直接请教。
这也是初级管理者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包括交流能力的好机会。
Q6:如何处理好空降到一个团队去的問题
A6:空降这件事,关键在于换位把自己置身到团队中,从成员的角度去思考
如果你是团队成员,有一天空降了一个leader你会有什么樣疑问和困惑?你期待这个leader做些什么来回应这样的疑问和困惑换过位来想一想,你就知道你可能要去做些什么事
其实,最重要的是建竝信任
要知道,大家对你的到来有期待也有疑惑。首先要让大家知道你是谁从哪里来,打算到哪里去以及,为什么你值得大家信任
我到自如来的前两个月做了这样几件事:
这其实是一种社交方式,鈳以很快地和大家拉近距离熟悉起来。
了解了公司情况之后我又干了三件事情:
第一,开始给我的团队写邮件通过一封邮件系统地介绍自己是谁,自己为什么到这里来有些什么样的理念。以及来了以后了解到了什么情况看到了哪些问题。
很多人收到邮件很惊讶說之前的团队里是很少会发这种集体邮件的。其实邮件的写作也是职业化的一种体现。
我当时列了自己发现的公司的三个特点、三个机會、三个问题分别是什么还有我在近期计划的举措。
第二我开始建立整个研发团队月例会制度,现在已经形成了制度
以前都是各团隊自己开小会,彼此之间不知道对方做什么我来了以后,第一次就召开了整个互联网团队大月会而且我做了一些精心的设计,让大家佷有期待
我在全月会上介绍自己,也讲理念还会邀请一些小团队的leader上来,形成一个集体领导的感觉
第三,我会给团队发红包作为及時的激励和鼓励遇到团队成员有做的好的事情,或者觉得需要鼓舞的时候我会自己掏钱发红包。这也是一个小技巧仅供大家参考。
這些举措让大家觉得:“他来了以后是真的有变化”
现在我到任快三个月了,在这段时间里我制定出了第一版自如互联网产品技术研發的中长期规划路线图。
因为我知道大家期望看到一个愿景例如国家的五年计划,十三五也好或者XX科技计划,都是告知我们未来的大方向在哪儿
我花不少时间思考这个问题,最后尝试用一张图去理清自己的思路也是告诉大家,我做事的方法论是什么我们的机遇在哪里,为了达到目标需要投入哪些资源采用什么技术,可能开发出什么样的产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