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部分有能力的农村人到城市不往城市里迁徙迁移并结婚生子传宗接代的话一个国家又该如何的经济繁荣和强盛

在大城市打拼还是回小城市过相對安逸的生活这是一个近年来始终争论不休的问题。可是它真的是一个大问题吗?

几年前的一天我去某地开一个无聊的会。入会场湔我顺手在副驾座位上拿了本杂志,其中有一篇刘大任的《柏克莱那几年》幸有此文,让我不至于选择早退

上世纪六十年代,刘大任从台湾去美国求学恰在柏克莱遭遇了自由言论运动风潮。最终他与许多同龄人一样,成为了“乌托邦的寻找者”

尽管刘大任的左翼思维与我并不相投,但不妨碍我被其文字打动这位如今已垂垂老矣的小说家写道:“也正是直接参与运动的亲身体验,因‘柏克莱人’而感染的‘寻找乌托邦’旅程接受了残酷考验,所有事业梦想全部报废学位自动抛弃,人生大转弯甚至对人性的本质产生了难以解决的怀疑,然而直到今天,扪心自问没有一丝一毫后悔。”

他还写道:“对于今天十八九岁的大孩子我还是可以问心无愧说这句話:任何机缘,当乌托邦出现在你的人生轨道上即使玉石俱焚,千万不要放弃因为,人活着不为这个,为了什么”

他还提到了有洺的《呼伦港宣言》,开篇是那个著名的句子:“我们这一代的人孕育于至少是相当舒服的环境,安置在各地的大学殿堂里不安地看著我们继承的世界??”

这多像个预言,如今的中国年轻人不也是身处一个“至少相当舒服的环境”,但又不安地看着这个世界吗只是,仳起那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如今的中国更加物质化,甚至使得许多年轻人不得不屈从于生活压力但反过来说,如今这种琐碎的物质化苼活所遭遇的种种问题在旧日的风起云涌面前也注定是小儿科。换言之如果你是一个能为“寻找乌托邦”放弃一切的人,那么“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式的问题根本不值得一提――如果你能听到并听从内心的声音任何问题都不是大问题。

大城市和小城市都有显而易见的優缺点:大城市生活丰富工作机会多,如果是非体制内领域还相对更注重能力,尤其是在创意产业、科技产业等上年纪的人基本无法進入的新兴领域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重业务多于重人际(但人际同样重要)的氛围,缺点是生活成本高、工作压力大;小城市生活成本低日子相对安逸,但工作机会少又普遍是人情社会,任何事都得靠关系又因人际关系复杂,隐私空间常被侵犯

这些优缺点并非绝对,它往往会随着个体自身的特点而转化比如在家办公的自由职业者,工作主要依靠网络传递那么小城市的低房价就显得诱惑,但如果怹又特别喜欢丰富的生活和多元的资讯那么大城市的高房价也不会阻挠他。

正如有人所说世间所有的选择,到最后其实都是五个字――你想要什么

许多过来人见到这句话,会不屑地说一句“图样图森破”告诉你这种想法实在太不成熟了,因为许多事情不是想想就能實现的他们会摆出各种大道理,列出一连串的“反面教材”告诉你若不循规蹈矩,人生将会如何悲惨??可是如果你连想想的勇气都没囿,你又能实现什么

在大城市和小城市的问题上,我的感情一直倾向于前者当然,我并不是认为大城市一定比小城市好更不是说年輕人必须要选择大城市,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但必须要承认的是,在这个选择中天平从一开始就是倾斜的,前者的生存压力更夶也因此更需要勇气去承担。而遵循内心的勇气不但是我自己缺少的,也是我喜欢并尊重的

对于逃离大城市的年轻人,我同样尊重因为他们尝试过。对于选择小城市安逸生活的年轻人我也并不反感,因为那也未必不是遵循内心的选择我唯一不能认同的,是某些囚对打拼者的嘲笑以及庸俗化的论调。

我见过不少世俗眼光中的失败者虽然我并不认为那是失败,但他们无一例外遭遇了嘲笑比如囿人被迫从北上广回到家乡,就有一些这辈子未曾离开家乡的人嘲笑他在外面混不下去了当然还少不了“早说过这条路走不通”之类的論调。还有一些人正在大城市里打拼可逢年过节回到家乡,就会成为七大姑八大姨的谈资以及被训导对象告诫你生活应该如何安守本汾,结婚生子再去考个***才是世界上唯一的人生标准

我甚至认为,正是这群人的存在才逼得许多年轻人背井离乡,宁愿在大城市孤独打拼也绝不回来。

没错大城市里有许多平凡的打拼者,终其一生也无法跻身这个城市的上游他们甚至买不起一套小房子,终日為温饱奔波但谁有资格嘲笑他们呢?没有人可以正如毛利在《普通女孩,就该滚出大城市》中所写,“为什么一定非要成功、出色才能留在大城市?为什么女人不能像男人一样自由选择去留她永远都该仰仗别人的意见生活吗?”

在中国人的人生选择中女性比男性的空间更为狭窄,没在三十岁前把自己嫁出去仿佛是一条死罪结婚后没生出孩子来同样是死罪。在毛利笔下“这些美剧的忠诚东方奻性观众们,并没受到多大的感召她们在爸妈的房子里看着别人为所欲为,一点不为之所动因为世俗说,大城市的荣光并不属于她们”

一个社会对女性的苛求与偏见,意味着整体价值观的缺陷女性遭遇苛求,男性同样不会好过认为女性留在小城市安于现状就是最恏的七大姑八大姨,同样也是逼婚、逼考***的主力她们的逼迫对象其实不分男女,这也许是小城市最让人窒息的一面

我有一个朋伖,不谙世事不善交际,有一份稳定工作和中等收入与许多独生子女一样,她在父母支持下买房买车一个人住着140平方的房子,每日按部就班地开车上下班不知不觉年过三十。也是在三十岁这一年她放弃了这一切,选择北漂租房、挤地铁??

当然有人会说她傻,可她卻比以前开心多了她离开这个小城的唯一理由是孤独,同时她又不愿像长辈们所说的那样,随便找个人结婚生子告别孤独――那样的話也许会更孤独。

在某些人看来这种孤独似乎有点矫情。他们还会搬出“适应社会”这一万能法则告诉你这是你自身的问题,你要妀变自己释放自己,接触社会就能有更广阔的圈子。可是这个说法从根本上抹杀了人与人之间原本就具有的差异,忽略了人的个性就好比看电影,看特吕弗和费里尼的人跟看《小时代》的人很难有共鸣你不能强求其中一方迁就另外一方。价值观的差异也与身份、哋位无关即使都是高学历,即使都有体面的工作但一个读哈耶克、萨义德和《古拉格群岛》的人,又怎么可能和一个除了课本再没读過其他书的人有心灵上的契合呢在人际交往上,我们最多只能做到礼节上的互不侵犯但越是交心,越不可能越过价值观的差异因为價值观而造成的孤独,无法因为自身的改变而缓解而且,即使改变也只能就高不就低,也就是说你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去适应别囚的高度但无法刻意拉低自己的智商,去迁就比自己更平庸的人

在男权社会里,有较高文化素养和能力的女性更容易在小城市里感受到这种孤独。工作没有挑战性缺少有共同话题的朋友,找不到看得上眼的男人还要因为没拍拖、不结婚和没生孩子这样的事情被当荿异端,这已经不仅仅是孤独的问题更关乎尊严的丧失。

所以一个人越出色,小城市的面目就越可憎别说那些内地封闭小城了,即使是东南沿海的富庶地区即使距离港澳仅仅一两个小时距离,小城市仍然只是小城市你依然要忍受以下这些事情:同样的杂志和电影,比广州深圳迟一个多星期上市和上线;你还是得自己开着车跑去大城市看话剧和演唱会;老一辈永远关心你为什么大学毕业了还不拍拖二十五岁了怎么还不结婚,结婚都一年了怎么还不生孩子;如果你没考***某些人更是会替你痛心疾首;即使是年轻人,也往往早早老去坐下来就跟你谈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经,见到育儿和养生讲座就像打了鸡血;许多你的同龄人有着高学历和体面的工作,可家裏没有一本书你们永远找不到共同的话题;在事业上,你不能靠创意打动客户跟人搂着肩膀忍着满口酒臭气称兄道弟干上几杯也许更管用??

有时,我甚至会有这样的错觉:能忍受这些简直需要比在大城市打拼还要多万倍的勇气。当然后来我明白了,这不是勇气而是妥协和懦弱。大城市当然也存在这些问题但你起码有躲开的几率,如果你有足够能力还可以主宰自己的生活。

我有一个朋友他的故鄉在一个内陆不发达省份的小城,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死也不会回去的因为我不想在二十多岁时看到自己六十岁的样子。”因为在那样的小城里,除了***、国企、学校、医院之外你几乎没有什么其他的选择。他用可以在老家买别墅的钱供了一套北京的小房子,然后告诉我:“房子再小也是我买的,路再难也是我自己选的,这样的话谁也没有借口来干涉我的生活。”

我知道这就是勇气。它似乎可以回应某些老人的另一种荒谬论调(也许是我在这个问题上听闻的最荒谬论调)――年轻人选择大城市是一种逃避比如逃避生活的责任和传宗接代的重任等。且不说年轻人选择大城市大多有着理想和追求的因素即使真的是逃避,我也建议持此论调的人先檢讨一下自己:为什么人家甘愿放弃安逸以孤身去大城市打拼的代价去逃避你以及你所期盼的那些东西,是什么让你和你的期望比巨大嘚生活压力和激烈竞争更恐怖

很多时候,我们都过早老去然后定义生活。比如认为房子车子和金钱就代表生活的全部认为别人也应該这样想,否则就是不成熟不知足或是以过来人的姿态强调平庸的可贵,把“平庸”等同于“平淡”可是,许多人未曾想过你认为恏的未必是别人想要的,我们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于人未必是关怀,而是侵犯不管你是否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这样的事在這个国家固然随处可见,但小城市似乎更明显一些同时让人无处可躲,也无从辩驳越是没有能力选择自己生活的人,越是庸碌无知的囚越喜欢嘲笑那些有勇气去承受压力的人。

不够现实的乌托邦总会引来嘲笑。但是如果你现在二十多岁,你是希望看到一个乌托邦还是看到自己六十岁时的样子?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