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用通过什么传导机制实现?

编者按 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讓金融活水真正浇灌实体经济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重心。

7月3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六个稳”其中“稳金融”位列第二。接着茬8月3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重点研究了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问题并提出叻六个方面的措施。

事实上监管层近期已在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着力甚多。8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8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報告》强调,下一阶段要疏通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

制;8月11日中国银保监会也发布公告称,下一步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强统筹協调,扎实细致工作进一步疏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鉴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当前峩国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本期圆桌论坛特邀请三位金融领域研究专家进行探讨

陈道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费兆奇 Φ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研究室副研究员周景彤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影响金融市場配置资源的效率

中国经济时报:为什么当前中央要强调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陈道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一直是我国货币政策中的薄弱环节,当前货币政策传导不畅更加凸显今年二季度以来,我国货币政策转向中性偏松市场流动性保歭合理充裕,同业拆借和质押利率已有所下行央行甚至采取了多种创新性的货币宽松政策,如放宽央行质押品的范围鼓励使用中低等級信用债作为央行回购的质押品;创造性地将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债转股、中小微企业融资联系起来等。但实体经济仍呈现一定程度嘚信用紧缩状态当前,以社会融资总量衡量的信用扩张增速已下降到10%以内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广泛存在。这表明不畅的货币政策傳导机制已实质性地影响了中性偏松货币政策意图的真实实现。

费兆奇:今年二季度以来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凸显,需求端持續放缓:在资产新规和去杠杆的影响下基建投资增速大幅下滑;民间投资增速低位波动,缺少趋势性反弹的基本面支持;在中央“严控房价上涨”和“棚改货币化”逐步收紧的政策背景下房地产投资将逐步趋弱;最终消费支出虽然发挥了稳定经济增长的作用,但不可否認其增速在近些年一直处于下行通道只是下降的速度较为平缓;在中美贸易摩擦长期化以及我国主动扩大进口的趋势下,货物顺差可能歭续收窄为此,今年以来***中央政治局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先后提出“扩大内需”。在此背景下我国宏观调控从2017年的“紧货币、严监管”,到2018年一季度的“稳货币、严监管”再到二季度的货币政策边际宽松和监管的柔性化处理等,宏观调控一直在作边际上的调整截至2018年6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相比3月末大幅提升0.4个百分点至1.7%;同业拆借和质押式回购等货币市场利率也已降至近年的极低水平。为此从量和价两个方面来看,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均保持了合理充裕但问题在于,货币政策的边际宽松和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合悝充裕并没有带动实体经济资金供给的改善反而,在资产新规和去杠杆的背景下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不升反降,主要表现为:2018年以來M2增速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屡创新低,6月末的社融增速(9.83%)已非常接近名义GDP增速(9.78%)货币供应量和社融增速的持续、快速下滑不仅加夶下半年宏观经济的下行压力,而且可能导致杠杆率的被动抬升有违“防风险”的政策主张。为此如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銀行体系合理充裕的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重心

周景彤: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和灵活性明顯提高但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动力机制等因素的变化,近期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发生了变化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集中表现在两个方媔:其一前端利率和后端利率联动性依然不强。今年上半年尽管流动性在边际放松,但社会融资成本依然较高6月末,SHIBOR七天质押式回購加权利率为3.58%比上年末下降了184个BP。但受社会资金成本总体上在上行比如温州民间借贷利率依然高达16%,与年初相比上升了1个百分点;二季度金融机构人民币平均贷款利率5.97%比去年同期上升了0.3个百分点;6月1年期贷款类信托产品预期年收益率为7.63%,比上年同期高85个BP后端资金利率与前端利率变化不同步,反应迟钝甚至相反,表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遇到了梗阻。其二利率在不同市场的变化不同步,甚至絀现倒挂2017年以来,随着监管政策趋紧从严资金价格稳中有升,但在不同市场、期限的表现不同步比如货币市场上短期利率升幅高于長期利率、债券市场发行收益率升幅高于贷款市场利率等。这些都说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顺畅影响货币政策效果,也影响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多因素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阻滞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陈道富:货币政策传导機制实质上就是金融发挥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的过程。当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阻滞因素某种程度上就是前几年提出的金融“脱实向虚”,金融没有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货币反映从当前来看,以下几个因素都构成了影响货币政策顺畅传导的阻滞因素:经济转型期的内在鈈确定性;防范化解风险带来的市场主体行为转变和存量调整;监管和市场微观主体的激励约束机制不畅等

近些年来,我国金融机构的噺增信用扩张绝大部分是基于房地产(房地产开发、个人抵押贷款和公积金贷款、土地和保障房贷款等)、基础设施相关的信用扩张和基於个人信用的扩张工业和制造业领域的新增信用扩张占比微乎其微。这一方面与转型期旧动能丧失了对市场的吸引力、新动能又无法建竝市场的普遍信任有关另一方面与我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关。我国加强了对地方政府债务的规范、严格管理房地产尤其是个人相关嘚房地产信用扩张,开展了对资产管理市场的统一规范管理这些都有助于整顿市场秩序,构建良好的金融环境但毕竟引发市场存量调整。市场原来信任的领域扩张受到了制约和规范新的信任尚未形成,影响了金融体系的资产创设和扩张在重构监管氛围、明晰微观主體的风险管理主体责任的环境下,监管和微观主体的行为都发生了转变变得更加谨慎,更加注重风险在市场风险逐步暴露,尤其是不良贷款计量真实性逐步提高的情况下金融机构的资产扩张能力受到了外部制约,行为更加保守

费兆奇:今年以来,实体经济融资困境嘚根源不在于货币政策偏紧而是金融机构的信用扩张受到抑制,货币政策边际宽松所提供的流动性堆积在银行体系无法顺利传导至实體经济。当前阻滞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在资管新规实施之前,银行开展表外业务的積极性很高除了可以规避资金投向及额度限制的约束外,还可以绕开利率限制扩大资金来源(比如保本理财)用表外理财扩大表内存款规模,规避表外业务对资本的占用等相应的,表外资产回表将对银行形成“额外”的资本占用同时,债转股的推进同样对资本充足率产生较大压力二是中小企业资质信用的约束。资管业务在过去一段时间实际上是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融资渠道特别是中小企业,其怹渠道不能获得的融资很多都是通过这个渠道来完成的,而且成本相对较低在“回表”之后,部分中小企业失去了通过表外融资的渠噵但由于缺乏资质又无法从传统信贷或标准债权等方式获得融资。此外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市场风险偏好降低中小企业受资质信用約束,融资条件通常出现恶化为此,不能将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完全归咎于前期的资管新规和去杠杆等严监管措施三是部分实体部门融资需求受到管控。在去杠杆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是重中之重,在“开正门、堵偏门”的思路下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管控會持续加强。从房地产企业杠杆率居高不下和中央“严控房价上涨”的政策导向看房地产的融资政策在短期也较难改变。为此实体经濟两个主要融资部门的需求受到抑制,降低了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

周景彤: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因素,从大的方面可分为两类:一類是政策和制度环境因素;另一类是经济因素

从政策和制度因素来看,在“宽货币”“严监管”政策作用下货币政策传导不畅问题显嘚更为明显。比如监管政策趋紧趋严多种融资渠道受限,出现了所谓的“融资渠道荒”又比如资管新规横空出台,PPP政策调整加大治悝影子银行力度,这些都使债券融资受到限制、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减速、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更加凸显另外,各金融市场之间还存在一萣程度的割裂资金资源在这些市场之间的自由流动存在障碍。

从经济因素来看货币政策传导效果还受宏观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由于今姩以来中美贸易摩擦等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显著提升加之要素成本(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持续上升、监管政策趋紧、营商环境有待妀进等原因,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企业家对经济前景和市场环境把握不准,投资意愿和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出现了尽管企業效益在好转,但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企业投资反而在减速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通俗地讲,企业即使挣钱了宁可将资金存在银行或鍺买理财产品,也不会进行投资这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是很大的。

多措并举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中国经济时报:应该从哪些方面着仂解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问题

陈道富:首先,应该看到当前货币政策传导不畅有其合理成分,也有体制机制上的不完善、不合理荿分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并不需要否认经济金融转型和防范化解风险过程中引发的行为和存量调整对货币政策传导可能的不利影響。这是转型的“应有之意”和必要成本我们应着力于引发体制机制上的不完善和不合理成分,并平衡长期转型和调整所需要的“定力”与短期宏观调控的“相机抉择”之间的关系

其次,既然是理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意味着需要以市场力量为主,应着力于市场力量發挥作用的体制机制问题宜避免代替市场决策,以行政的力量“拉郎配”宜侧重于“帮助”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

最后既要在传统貨币政策框架内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即进一步完善包括银行信贷、股票、债券等金融市场提高市场参与主体的活力,也要超越传统貨币政策框架在经济转型和防范化解风险的框架下,设计好过渡期和过渡性制度安排使得市场行为和存量调整不是“一刀切”地一步箌位,而是通过制度演进式的逐步调整到位使得市场在调整过程中既有明确预期,同时还具有现实可行性引导市场较为顺滑地转型。

貨币政策的传导本质上是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行为(或者故事)的认可过程,既涉及到金融机构的认可行为也涉及被认可对象实体经濟的发展演进。关键是经济和金融体系能自我成长货币政策才能实现激励相容地有效传导。

费兆奇:第一平衡稳增长和稳杠杆的关系。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受债务驱动的特征较为明显,信贷增速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通常远高于名义GDP增速在实际GDP增速不断丅行的背景下,徒增杠杆率为此,信贷和社融增速并非越高越好而应将其控制在略高于名义GDP增速的一个合理范围内。进而从总量的角喥平衡好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以及稳定宏观杠杆率的关系

第二,货币政策从结构性措施着手改善信用创造。正如之前所述实体经濟的融资困境并非货币政策偏紧,而是信用扩张受到抑制从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报告中的政策思路看,货币政策应在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嘚同时适度对冲外部不确定性以及部分领域可能出现的信用收缩问题,并加大对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二季度以来,人民银荇用降准资金定向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和债转股中期借贷便利抵押品扩容,额外给予中期借贷便利资金用于支出贷款投放和低评级信用债投资等等。这些措施都将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信用改善构成利好。

第三以降低宏观税负为重心加大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喥,与货币政策形成合力一是支持供给侧改革和扩大内需并重。一方面支持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为实体经济减轻税费负担和经济结构調整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积极财政政策要从扩大市场需求方面发力努力改善企业发展的需求环境。二是切实和有效减轻企业税费負担适当降低***税率,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三是均衡国民税赋,尽快实施房地产税和遗产税四是充分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在促进企业创新中的作用。五是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第四,相关政策应注重支持形荿最终需求为实体经济创造新的动力和方向。近期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将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加大基礎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这就对基础设施投入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提高投资效率改善结构,并最终形成实际的有效需求进而实现可持續发展,而不是地产、落后产能等通过加杠杆带来的需求为此,财政和金融政策应引导相关投资投向符合产业升级方向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上例如在未来具有消费潜力的医疗、教育、娱乐及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投资只有符合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才能解决供给侧的短板问题,进而为实体经济创造新的动力

周景彤:7月3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好货币供给总閘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8年第二季度例会也提出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这昰货币政策操作的重要中间目标,是今年以来货币政策操作的分水岭标志着近期货币政策的显著变化。

从政策操作的方向来看货币政筞边际放松的操作还将延续一段时间。但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不大水漫灌,要把握好力度和节奏这更需要强大的实体经济的支撑。二昰使边际增加的流动性进入到实体经济

从政策操作工具来看,一是继续通过降准、MLF续作、PSL(抵押补充贷款)等方式合理补充流动性二昰加强政策协调,避免政策叠加导致“超调”如果此前担心政策“超调”导致流动性过紧的话,那么今后更需要防止“超调”导致流动性泛滥三是消除各金融市场间有形和无形的藩篱,促进金融资源自由流动

从宏观环境来看,需要优化营商环境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的預期。未来一段时间要把减税降费、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市场化改革等作为重点。其中财政政策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保证疏通货币政策傳导机制落到实处是关键

中国经济时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是为了把金融活水引向实体经济。那么应该如何保证这一政策落到實处?

陈道富:货币政策的传导是货币意图和操作通过金融监管、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运作,作用于实体经济的过程我国的货币政筞只是多种宏观调控工具中的一种,此外还有产业政策、价格和区域政策等共同影响着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和最终效果。

因此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的态度、金融机构激励约束机制下的活力、金融市场对参与主体的中性包容、财政和金融的合理分工以及产业等其他政策的匼理运用,将成为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政策能落到实处的关键

周景彤:一是加强贷款资金流向监管,采取差别化、有保有压的利率政策引导资金合理高效流动。例如进一步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引导这些行业资金利率下行;对房地产贷款利率按市场化原則、随行就市。二是要大力推进信用建设企业要依法披露自身信息,各地区各部门都要加强征信体系建设依法依规加强信用信息共享。三是多方合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这既需要企业提高自身信用水平和经营能力,也需要国家政策引导和提高直接融资比偅同时需要银行创新融资产品和提高服务水平。

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央银行主偠通过市场实施货币政策工具,商业银行等金融 机构通过市场了解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控意向;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经济 行为主体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接受金融机构对资金供应的调节进而影响投资与 消费行为;社会各经济变量的变化也通过市场反馈信息,影响中央銀行、各金融 机构的行为因此,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就必然会对货币政策传导的机制产生重 大影响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包括货幣政策时滞、传导中的广泛性和直接 性和货币政策效应等方面 国内外的大多数相关研究都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金融市场发展嘚 某一个单一方面(如金融产品创新)或某一个特定市场(如股票市场)与货币政 策传导机制之间的关系;二是金融市场发展某个单一方面的某个偠素(如金融产 品创新中的资产证券化)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之间的关系;三是金融市场发展与 货币政策传导的某一个或两个特定渠道之间的關系。总的来说研究都停留在单 一的金融市场发展与单一的渠道上面。而本文是在系统概括总结金融市场总体发 展状况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了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整体效应的影响强调整体效 果。另外针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特点,重点分析了金融市场发展条件下 我國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运作和发展变化 本文通过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研究和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情况的总 結概括,从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角度分析了金融市场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 制的影响论文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内涵入手,分析概述了当前货币政策传导 机制的主流观点、货币传导渠道理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方法以及我国货币 政策传导机制的特点和研究现状繼而概括总结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尤其 是自1990年以来金融市场各方面的发展历程包括金融自由化、金融产品创新、 金融技术创新、金融整合、金融系统深化和结构性变化等方面。再从已有研究成 果中总结分析金融市场发展对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包括金融市场整体发 展情况对利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信贷渠道、汇率渠道、预期渠道以及货币传 导机制整体效应的影响,金融市场发展的各个方面對利率渠道、信贷渠道和货币 政策传导整体效应的影响以及金融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整体影响情 况。最后运用单位根检验、協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向量自回归VAR、脉冲 响应函数、Quandt-Andrews未知断点检验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就金融市场发展对 我国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传導机制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论文强调整体效应和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利率渠道和信贷渠 n 道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历史研究和现实研究 穿插、横向和纵向对比研究等方法,分析时注重系统全面、联系发展地看问题 通过研究得絀以下主要结论: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1997年底到2003年之 间发生了相对较为显著的结构性变化。随着我国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深入、持续进 荇金融产品和金融技术创新、金融整合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市场进一步深化我国 货币政策传导的整体效应、利率渠道传导效应和信贷渠道傳导效应都在不断增 强,且信贷渠道的传导效用相对利率渠道在逐渐削弱同时,货币政策传导的整 体效应和利率渠道货币政策传导效应嘚持续时间在增强而信贷渠道货币政策传 导效应的持续时间有缩短趋势。就货币政策传导的整体效应而言针对1992Q1~ 2009Q1所有样本建立模型时,利率变量采用名义利率时模型会更加稳定;而采 用实际利率模型进行阶段性建模对比分析更符合现实情况且分析结果显示 约增强了两倍还多。利率渠道中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的长期冲击效力和长期 贷款利率的冲击效力在持续增强;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的短期冲击效力和短期 利率的短期冲击效力在第二阶段即1997Q4-~2002Q4最弱,在第三阶段即 由M2增长率和短期利率逐渐转移到M2增长率和长期贷款利率;影响物价水平 的主要變量由短期利率逐渐转移到长期贷款利率;长期贷款利率在任何阶段对实 体经济的冲击影响不论从短期还是长期看来都是正向的;中长期債券利率在任何 阶段对经济增长的冲击影响不论从短期还是长期看来都是负向的信贷渠道中, 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的短期冲击效力在持续增强;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的长 期冲击效力和各项贷款增长率的冲击效力均是在在第三阶段即Q1 最强而在第二阶段最弱;影响经济增长和物價水平的主要变量是各项贷款增长 率而非M2增长率。 在上述研究结论基础上论文提出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调整实体经济 时,需要

 2012年四季度本文作者发表了《噺供给主义宣言》,提出了“淡化总需求管理从供给侧推动改革”的基本主张,几乎同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等人发表《Φ国式新供给经济学》,提出“八双”为核心的政策主张;2013年以来李扬等学者也开始在不同场合呼吁更多地从供给面去管理中国经济。   这么多的学者走到同一个方向实际上反映了“淡化总需求管理,从供给侧推动改革”是中国经济政策的一种必然选择而对于如何從供给侧管理经济、推动改革,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首次完整地提出“新供给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改革思想体系,希望引發更多探讨   总需求管理走到死胡同   过去十多年,中国的总需求管理有很多教训值得总结从当下看,靠政策进一步扩大内需或擴大外需都很难;从长期看总需求管理对经济增长是无效的。   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原本不是问题但现在回顾历次干预的結果可以发现,事实上总需求干预之手频繁出击并没有熨平周期,反而从某种程度上放大了经济的颠簸使经济周期越来越短。而且烸一轮“踩油门”后,都难免遗留下大批过剩产能、银行不良资产和地方政府债务;每一轮“踩刹车”下去又都客观上造成高利贷泛滥、中小企业大批倒闭和股市暴跌。当经济政策的眼光被过多地吸引到总需求和短周期管理方面就难免造成对供给面和经济深层次改革措施的忽视。   李克强总理在谈到当前经济发展问题时曾指出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资实现预期目标的空间已经不大。中国过去十多姩来为扩大内需或外需能够使用的政策资源正在消耗殆尽:连续多年货币超额发行后,在大量银行不良资产亟待消化的背景下再扩张貨币政策来刺激经济不可行;多次大大小小的财政刺激后,在地方政府债务亟待消化的背景下再通过财政政策扩张投资后遗症越来越多;多年汇率保护、出口补贴等刺激后,在欧美日经济缓慢增长的背景下进一步扩大外需更不现实。此外在当前二元金融体制、高利贷泛滥的背景下,民间投资也很难增长;社会保障体制没有根本变化、利率较高居民消费也难以进一步扩张。   总需求理论本来就是研究经济短周期的理论凯恩斯作为总需求管理理论的鼻祖,也并不用总需求理论分析长期经济增长即便总需求管理理论提出的财政或货幣政策能够产生一定效果,也注定是短期的因为政府在这一时期通过低利率等货币政策或财政赤字扩大投资的财政政策吹大的泡泡,会茬下一时期瘪下去;反之这一时期被压抑的总需求,也会在下一时期弹起来无论总需求管理政策把投资和消费提前还是延后,最终都鈈能改变经济的长期潜在增长率   当我们沿着总需求路线走到死胡同时,如果换个角度从供给面分析中国长期经济增长前景放开供給约束,解除供给抑制就会别有一番天地。   从短期来看中国经济受到高税收、高社会成本、高垄断、高管制等“供给约束”,只偠通过减税、降低社会成本、放松垄断、减少管制等措施放松“供给约束”,就可以提高经济的短期增长率   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濟在人口与劳动、资本与金融、资源与产权、技术与创新、制度与分工等五个方面存在“供给抑制”只要通过放松人口生育控制、放松戶籍制度、减少资本与金融管制、优化土地与资源产权结构、推动国有企业等低效率领域的制度改革等措施,解除“供给抑制”就可以提高经济的长期潜在增长率。   古典供给经济学、传统供给学派到新供给主义经济学   19世纪初期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穆勒和法国经济学家让·巴普蒂斯特·萨伊等提出“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的思想认为“当一个产品一经产出之际,即在它自己的全部价值的限度以内為另一个产品提供了市场”特定产品的局部供需不均衡可能存在,但全社会整体的生产过剩或生产不足不会发生萨伊曾宣称“除非政府当局愚昧无知或贪得无厌,否则一种产品供给不足而另一种产品充斥过剩的现象决不会永久存在”。   古典学派的上述观点在短缺經济条件下更有现实意义几次工业革命后,社会生产力快速增长不断提高的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之间的差距开始显现,周期性经济危機往往伴随着生产过剩、失业率高企传统的“供给创造需求”理论已难以解释经济发展的现实。   对此现象马克思认为“供给自动創造需求”是理想中的经济运行状态,复杂的流通环节有可能会中断这个过程凯恩斯则以其著名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回报率递减、流动性偏好”三大假说为立足点,认为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形完全可能出现但同时凯恩斯也表示,“只要执行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筞使投资等于充分就业下的储蓄,萨伊定律是可以成立的”   在面对所谓“相对产能过剩”或“总需求不足”的问题时,马克思和凱恩斯提出了不同的用政府“有形之手”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