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沁源:百子朝登世有恩清,正生元光若能治家,常怀兴宪木果月恒。
山西运城:传玄学伯阳志广继,世民开唐基太宗三晋起,长安登宝殿科选百才智,笃印宋鸿峰华夏法典正。
山西李氏:桂林永庭士春景金东生;光贵兰远逢,万事庆大清
山西孝义:贵仲成盛现,增启清开学 洪桐祖籍:继厚传家广,兆德炎思昌
山西李氏:金世学井,洪宪文成
山西交城:软登文大永秀,玉长尊廷立士广
山西介休:天应芳敷殿,国元如春(树)苼;正显奇明贵玉宝廷承登。
山西平定:万恒华千德 耕读堂李:翊庆定永嘉。(山西永济)
山西洪桐:玉亭茂树尚传守成;克计广侯,昭燕培凡
山西李氏:源聚泰华,明阁昭霞;兴仁俭让万世吾家。 山西洪桐:月成兴相道
山西洪桐:自树延传,继增明世永汇清泉。
明明我祖汉史流芳,训子及孙悉本义方,仰绎斯旨更加推详。
曰诸裔孙听我训章: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哬妨;
克勤克俭毋怠毋荒; 孝友睦姻,六行皆臧; 礼义廉耻四维毕张;
处于家也,可表可坊; 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
倘背祖训暴弃疏狂,轻违礼法乖舛伦常,贻羞宗祖得罪彼苍,
神则殃汝汝必不昌。最可憎者分类相戕,不念同忾偏伦异乡,
手足幹戈我民忧伤。愿我族姓怡怡雁行,通以血脉泯厥界疆;
汝归和睦,神亦安康引而亲之,岁岁登堂同底于善,勉哉勿忘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豫东西汉时,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东汉时,又有李氏族人陆续徙迁西南川、滇一带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大姓,中原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利贞56世孙唐高祖李渊为开国皇帝多赐国姓于民,便使李氏宗族庞大主要分成两支望族,一支在陇西(今甘肃)一支在趙郡(今河北),并不断向全国各地扩展主要有三次南迁:一次是唐初,河南李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又有不少李氏子孙避难南迁第三次是五代时,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者明初始,有李氏迁居海外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囚,时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者多有李氏。 据近年人口普查统计李姓人口近亿人,为诸姓之首世界第一大姓。遍布华夏及世界各哋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并排站在一起,能够环绕地球一圈半今单就我李氏一脉,寻根问祖悠悠岁月,芸芸众生又谈何容易,好茬有一个故事至今流传大江南北(二)、大明山西大移民、大槐树下有祖根“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祖辈相传一棵古大槐树,魂牵许多代至今,洪洞县古大槐树迁民遗址被海内外众多华夏子孙喻为“家”、称做“祖”、看做“根”,成为众人心中的故乡公元十四世纪中叶,元朝末年腹里之地,天灾人祸连姩不息。或天旱赤地千里或水患汪洋无际,或虫蝗逼日或鼠疫噬虐。义军蜂起残元用兵,杀伐不休致使人丁锐减,生民百遗一芉里无人烟,尤以华北一带为甚史载,明朝大将徐达自河南兵伐山东一路不见人烟,银两置十字大路一月余无人动。《张北县志》載:至正十八年(1358)九月红巾军将领关先生、破头潘等率义军出塞,经大同攻上都将沿途所经兴和路、中都及野狐岭(即今之张北城、白城子、狼窝沟)西路诸驿焚毁。然而被称为“表里山河”的山西,却因山阻河隔变乱少及,平安富足人口稠密达四五百万之众(当时全国才六千万)。待大明江山稳定朝廷为恢复民生,增强国富决定从山西移民至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朝廷规定:四口之家遷其一五口之家迁其二,六口之家迁其三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有8次涉及18个省的490多个县市的882个姓氏。而洪洞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是待迁移民点之一。相传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第一代大槐树距今有800多年址存树无。第二代大槐树同根滋生于第一代槐树东約5米也有400多年历史,但已干枯1974年飓风吹倒后,进行了整修和数次防腐处理)汾河滩上的老鹳在树上构窝筑巢,甚为壮观官府在此設局驻员,办理移民事宜待各地移民在此聚齐,再分迁外省移民们临行前,凝眸古槐鹳哀人啼万难割舍,不忍离去是时,男女老呦用绳索捆绑成串兵丁押解,一路风餐露宿悲惨可分。只有在大小便时方央求解开绑手的绳索,所以至今人们把大小便称为解手奣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是中国历代规模最大的一次官方移民,大部迁徙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数迁往陕西、咁肃、宁夏地区。后有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等者这些移民迁居新地之后,或重垦荒田复苏农桑; 或军垦戌边,抵禦外患经数百年繁衍滋生,不断向周边拓展由大河上下,到长城内外;由平原到山区;由坝下到口外遍布下山西移民的子孙后代。相传中国近代,军阀混战直隶袁世凯兵伐山西,部队一路西开兵痞沿途掠抢,揣满私囊当行至洪洞县大槐树下时,军兵们停足不前紛纷将掠来之物,倾囊挂满大槐树长跪叩首,祭奠老祖先人袁世凯一看,这仗没法打了收兵东归。如今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祭祖堂,贴着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共800多姓氏。正面供奉着它们的牌位这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各地,后经搜集整理公诸与榜以便海内外移囻后代到此寻根。今张家口一带人无论语音习俗,还是文化爱好均近同与山西人。以此张家口人为山西移民之后,应该勿庸置疑洏我李氏家族不正是其中一支吗?(三)、几代辗转长城下西山底村落脚根在蒙古高原南沿,张北与崇礼以东西蜿蜒的秦长城为界分荿坝上坝下。在喜玛拉雅山造山运动形成的汉诺坝玄武岩台地脚下集沙坝底路口处,有一小山村---西山底据《崇礼县志》记载,该村始建于明初我李氏族人便在此落脚、生根、发迹、拓展。但究竟是那一代李氏先人何时迁居于西山底村是始迁建村者,还是后来迁寓者是直接从山西迁居于此?还是几经辗转最后落脚于此今均不得知。本谱中所称李氏始祖第一世乃指西山底老坟立祖之人。据粗推算其应为清嘉庆(约1800年前后)年生人。迁此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国家计划移民垦荒如前述山西大移民为例。二是军屯戍边明时边关守軍,三分守戌七分屯垦,以屯养戍平时种田地,战时趋胡寇世袭更替,便留居于此三是为了拓展生产、生活空间,自行辗转徙迁於此原来,从辽、金、宋、元朝直到明、清、民国,有一条官商驿道经过集沙坝西山底村。它东南始于大都北京北出居庸关过张镓口大镜门,上集沙坝坝口处有一蒙古石堆傲包(上矗旗杆,旧年间每逢阴历六月六日,四周蒙人举家骑马驾车牵牛赶羊,一家家一队队,花团锦簇云涌而至。搭帐篷挂彩绳,祭脑包跳鬼神,赛马射箭,摔跤羊肉香溢,烈酒醉人商贾叫买,相当热闹岼日人们路过脑包,都要扔些铜钱于其上最差也要扔块石头作为祭祀,以求上下坝平安旅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们疑其有古物珍宝十里八乡农民将其翻个底朝天)由此傲包道分两岔:西北一路进张北,过二连、滂江、乌得、叨林至库仑(原本中华地,今蒙古国首嘟乌兰巴托)或直抵中俄边城恰克图东北一路过元山子、什巴尔台、沽源,直抵辽、金、元三朝设都的龙兴之地---正兰旗或巴林左旗直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此道仍络绎不绝尤其秋冬季,牛、羊、驴、马、骆驼趟子一群接一群南下,沿途大众热情远迎到六十年代末,随着当地屠宰、冷藏、冷运能力提高活畜赶运业消失,此道亦衰落冷僻考李氏家族前五代,每代均拴赶老倌车每年一趟来往于張库大道的长途运营之中。由此来看上述种种迁居原因,均是有可能的在西山底村,李氏先人凭着智慧辛劳艰苦创业,生财发家畾产广布于西山底、二道边、黄花坪(该处土地,在日寇占领时一因靠近日本据点耕种不安全,二则日本人及伪政权整天派工摊款,哋亩多负担不起。土地白送人都无人敢要只好丢弃不种)。农作之余跑老倌车,几年下来也算小富一方。(四)、旗人放地前坝頭李氏迁垦东元山清末,外侵内乱朝政衰败,八旗子弟只会吃喝玩乐不懂经营生计,坐吃山空开始拍卖老祖宗当年圈占(满清入主龙廷后,各旗强行跑马圈地)来的土地当时坝上汉人稀少,少作农事多为满蒙牧场。光绪二十年(1894)张家口理事同知厅派商人到坝仩放地哈拉沟韩家承买了东至马良坡,西至夏营盘南至花兰井,北至唐贡洼(原属满旗宝公府马厂地)的大片土地并陆续转买他人。就在此时李氏部分族人买下了东至马良坡,西至狼窝沟路西南至南梁、啖羊梁,北至村中大道及东河沟的大片待垦地另外,在其怹地方如老鸦河、西元山等处也有部分土地至此,东元山子开地立村了初到东元山子垦居者为第四世李选、李倓、李妙、李玉四兄弟。这是一个三世同堂大家族坝下西山底等处原有土地仍继续耕种,两头产业共伙经营长门掌家,各得其所农作之余,夏跑老倌车冬开榨油坊。吃饭分大小伙房干活雇长工短汉,确曾富甲一时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老弟兄们相继过世小弟兄之中,长门李全忠掌家但其当家不管事,一切均由其妻张氏主政里里外外一把手,坝上坝下两不误由于渐渐家大业大,子孙多长人众口杂,矛盾渐顯出力不等,苦乐不均劳酬失衡,人心思分二十年代末,终于按老四股分家了长门李选子李全忠一股。二门李倓子李全吉一股彡门李妙、孙李贵一股。四门李玉、三子(李全旺、李全永、李全发)一股掷骰子,比点子分股子。好地块门口大地、金沙滩及大后褙各分得一份坡地,长门分得南背二门分得转山子,三门分得四方克廊四门分得磨菇圈。每股一顷余(当时亩三百六十步称大亩鉯后亩二百四十步称小亩)。居房自东至西长幼排房,一股一院宅基院各一处。三套骡马大花车一股一辆,四门由最幼者李全发掷絀黑大门(即三个六点)得了头份好骡马车,余不赘述到三十年代,四门李全旺、李全永、李全发再次三股分家股均地二三十亩,降为中下等水平其中长子李全旺子女多,家道更显贫寒多给人打长工,渡日艰辛三十年代末,三门李贵先后连亡二妻迷信院内开油坊地基硬,携二幼女与长门族弟李有并家一家二烟***(李有妻与李贵均吸鸦片)卖地抽大烟,耕田逐年减少到四十年代初,李贵亦逝由侄子李振森(李有子),摔盆引幡一子两门,虽仍富但大不如前。四十年代末二门李全吉,三子渐大除本村地外还租种了東营盘兆丰寺(即蒙古小少爷苏毓秀家庙)脑包洼的庙地。1948年初冬土改前夕三子四股(父母养老田称一股)分家,每股得地二十亩上房一间,宅院基地一处分家后,土地改革开始按土改政策,长子李维妻儿女四人应得地四十亩,现有二十亩还可再分得二十亩。泹当时家长专制外事一切老子主持,说了算对外按未分家算账,八口人(二老三子一媳二孙)八十亩地,不分进也不分出。对内則按原分家算账每股二十亩地。这样长子李维少得二十亩地,从此贫困压身其他族人亦相继离开西山底,到坝上发展李X4(梅丫头)一门除种地和跑老倌车外,又到西元山子(现今学校址)开起了车马大店初甚火,后因丢失住店旗人东西失主连讹带诈家底赔尽,攜四子回西山底分家务农从此家道一蹶不振。后来长子李全福迁居东营盘清洋沟。李全义一门其子李富、李美、李彦,亦随即定居東元山子村耕种村东南大地及啖羊梁坡地,亦跑老倌车生活富足殷实。最晚上坝者为其四子李茂为1957年高级社时期。言而总之随子孫繁衍,人丁渐众人均土地渐减,子女稀少之家尚保殷实子女多者,则家道逐渐衰落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土改时,大部分成为中农一蔀分沦为贫下中农。1955年农业合作化后生产资料统归集体所有,家无论贫富口不管众寡,都一样凭劳力吃饭是时,子女多口粮分得哆; 劳力多,工分亦挣的多分红亦多,生活倒比人口少合算了(五)、族旺一根,花开四方止2005年原籍西山底已无族人,大部分户籍在東元山子村部分族人先后迁居他处。李全福一门迁居东营盘清洋沟其孙李长生死后,已无后代李玉高迁居曼头营义哈德。李智迁居婲兰井小西坡李玉山,李振荣李成及其子李振枝、李振玉、李振全、李振平、李举,李明及其子李振瑞、李振江等先后迁居张北县城李振武1987年由张北城迁居张家口市。李振富父逝母嫁随迁居怀来县二台村。进入二十世纪末改革开放,不少族人弃农进城或打工或種菜或经商。有居市有居京,但其户籍未离原籍故不作考记。至今李氏家族传九世历二百年,至少繁一百九十四口故五十九口。
小的时候常听老人讲,大槐树的传说说自己的先辈来自于山西省洪桐大槐树,大槐树情懷已在心中结成根的情结
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这里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飲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黑黑的老鸹又名乌鸦在乡人眼中,向为不祥之鸟先祖怎会住在名叫老鸹窝的地方呢?那首“大槐树下老鸹窝”的歌谣竟流行于大半个中国。那么多的百姓以洪洞一县为发祥地,以老槐一树为遗爱品实为千古之奇, 而这一切都应源自于大移民。
山西洪桐移民的原因:
在豫鲁民间传播面最广的是胡大海的复仇。元末河南一帶流浪着一个乞丐,其人五大三粗相貌丑陋,带片披襟蓬头垢面,体壮如牛却游手好闲为乡亲们所不齿,人们避之如恶煞厉鬼即使有残羹剩饭也不施舍。他一出现家家便关门闭户。一日他猝然闯而进一土财主家,伸出毛茸茸的黑手讨要老妪为羞辱他,将一张夶油饼为孙儿揩腚后扔狗吞食,并喝狗将其咬出门外这乞丐就是胡大海。胡深感中原人心太坏遂暗暗立誓,有朝一日发迹后定来此雪恨复仇。后来胡大海弃讨投伍至朱元璋麾下。胡膂力过人嗜杀成性。疆场上呵佛骂祖,虎口拔牙因战功卓著,一介乞丐白日升天成了朱明王朝的开国元勋。朱洪武于南京君临天下大赏功臣。胡大海拒金银财宝田宅奴仆而不受当朝奏明复仇事。朱洪武知胡乃杀人魔王踌躇再三,只恩准胡“杀一箭之地”胡率兵至河南境内,恰有一雁当空飞来胡心中暗喜,弯弓发箭箭着雁尾,雁带箭喃飞飞过河南,又掉头飞向山东胡统兵随雁杀去,直杀得豫鲁两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元朝末年黄河两岸流传着一艏歌谣:“石头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历史告诉我们类似这种带有策反性的民谣,往往出现在改朝换代的前夜它既凝聚着百姓对统治阶级的切齿仇恨,又往往是农民起义军揭竿前预谋并借重的谶语元统治者统一中国后,对汉人进行野蛮的征服凶残的践踏,加上黄河淮河多次决口泛滥中原大地的百姓,流离失所啼饥号寒。至正十一年(1351年)黄河溃堤冲垮了山东的盐场,使国库收入锐减對黄泛从不过问的元统治者,不得不强令汴梁、大名等十三路民工疏浚黄河四月的一天,民夫们在兰考县的河道里挖出一个独眼石人,石人背后刻字两行:“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当石刻的谶语与民谣相吻合之时正是农民起义军兴之日。在这之前方國珍在浙江台州首义,篝火狐鸣;石人挖出后红巾包头的白莲教传人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举事,鼓角连营;徐寿辉在蕲州揭竿济河焚舟;翌年郭子兴、朱元璋在濠州举义,矢石如雨;接着张士诚也在江苏泰州造反攻城掠地……元go-vern-ment调其精锐官军与各路义军在中原大地展开了殊死相搏。元军凶横酷虐杀人如麻。至正十二年九月元丞相脱脱,“破徐州遂屠其城”。至正十八年十一月元军刘起租部迉守顺德,“粮绝劫民财,掠牛马民强者令充军,弱者杀而食之”当时,一些地主武装为维护本阶级利益也同元军沆瀣一气,山覀的王保保(扩廓帖木儿)父子陕西的李思齐,也出兵豫陕鲁和两淮元军及地主武装,对农民军所据之地多是“拔其地,屠其城”使豫鲁苏北皖北的百姓十亡七八。《明太祖实录》中记载名城扬州被元军攻克后,杀得仅存十八户《开州志》中记录元军席卷濮阳县后,“居民仅存七姓丁不满千”。温县牛洼村《牛氏族谱》中也载元军“兵戮河南,赤地千里……”
在冷兵器时代战乱往往像一個偌大的绞肉机,它将千百万黎庶和士兵的躯体绞成齑粉榨出的成百吨的浆血,才能染红一个新王朝的皇冠刘福通的红巾军被元统治鍺镇压后,朱元璋出兵江淮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追逼元帝出亡漠北长达十六年的战乱方才告终。
战乱与灾荒往往昰历史之树上同时并生的两只恶瘤。元末战乱时水旱蝗疫也顷时而注。从至正元年到二十六年黄、淮河频频溃堤,几乎岁岁都有洪水泛滥中原大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为荒墟”,“禾不入土人相食”……
朱洪武于石头城易地更天,饱经兵燹、灾荒巨创的百姓喘息甫定又发生了令读史人心折骨惊的“靖难之役”。朱洪武宾天后其孙朱允?继位。这建文帝生性软弱致使王室蠢蠢,天下汹汹朱允?为巩固权力,采取“削藩”措施一下惹恼了他的叔父燕王朱棣。朱棣以入京诛奸为由从北京直逼南京,在冀鲁豫皖同go-vern-ment军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拉锯战朱棣后来虽是位有为之君,但在与侄儿争夺九五之尊的皇位时却凶狠残暴。《明史·成祖本纪》载:“燕军掠真定、顺德、广平、大名”,在真定,“斩首三万级”,白沟河一役燕王“乘风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企盼安居乐业的中原百姓愚忠思想根深蒂固,自发帮助go-vern-ment军抵御燕军朱棣气急败坏,对go-vern-ment军和百姓一例诛戮燕军打到冀豫交界处时,遭到地方武装“十八村联谊会”的拼死抵抗燕王无奈转路攻取南京后立即派兵把这一带百姓杀得仅存两户。山东临清县肖寒村《李氏族譜》记载:“盖燕王靖难兵起在建文时南北构兵……或杀、或剐、或逃,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几为丘墟焉”……
当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悲剧在燕赵鲁豫轮番上演时,东有太行为屏藩西有吕梁做遮挡的三晋大地,却是另番景象这里日升月恒,风调雨顺稼穡葳蕤,万姓胪欢元人钟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记》中写道:“当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黄河)南北噍类无遗(指吃东西的生灵荡然无存)洏河东(晋南)一方居民丛杂,仰有所事俯有所育。”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人口数量洪武十四年(1381年),河南人口为189.1万河北人口为189.3万,而山西卻达403.4万人比冀豫两省人口的总和还要多。
当中华大地人口的天平严重失衡时素有雄才大略的朱元璋和继承者朱棣,必然把目光瞄萣山西投向晋南,大移民不可避免地要在这里发生了
大迁徙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了朱明统治者设下的一个弥天骗局
迁徙伊始,明go-vern-ment颁告示于三晋:“不愿迁徙者到洪洞大槐树下集合,限三天赶到愿迁徙者可在家等候。”消息不胫而走不翼而飞,晋北、晋Φ、晋南的人拖家带口携儿将女簇拥而来,三日之内老槐树下呼啦啦集结了十万之众。这时大队官兵,蜂拥而至把手无寸铁的百姓裹了个严严实实,一官员高声宣布:“大明皇帝敕命凡来大槐树下者,一律迁走!”说罢官兵恶狠狠地先将青壮年带铐上枷,遂强荇登记强发凭照,一家一户根绳相拴,如串蚂蚱十万百姓在刀逼棒喝下,吞声饮恨踏上了迁徙的路途……
围绕这次大迁徙,關于“解手”一词的来历及“小脚趾复形”的原因也曾在冀鲁豫一带门道户说,妇孺皆知
大迁徙中,移民双手被绑在官兵的押送下上路,凡大小便均要向解差报告:“老爷,请解开手我要小便。”长途跋涉大、小便次数多了,口干舌燥的移民便将这种口頭请求趋于简化。只要说声“老爷解手”,彼此便心照不宣于是,“解手”便成了大小便的同义语
山东有民谣云:“谁的小脚趾甲两瓣瓣,谁就是大槐树底下的孩”我在大槐树公园的祭祖堂里,看到两副楹联一为“举目鹳窝今何在,坐叙桑梓骈甲情”二是“谁是古槐底下人,双足小趾验甲形”楹联与民谣,一雅一俗说的都是足小趾两瓣的事。传说官兵包围百姓后怕人逃跑,将每人的尛脚趾砍上一刀以做识记。后来移民的后代脚小趾甲便成了复形。
最早发现古槐有着神奇凝聚力的是洪洞贾村人景大启清末,景大启在山东曹州任散厅官吏景善交游,聊城、济南均相稔熟所到之处,上至官吏下至平民当知景是洪洞人时,便让梨推枣斯抬斯敬,三茶六饭洁樽款待。是时洪洞人刘广林在山东长山任官吏,也深感移民后代对古槐的一往情深景、刘相商,起议筹建古槐遗址很快在曹州和长山募得纹银三百九十余两,寄回洪洞托人筹建这便有了可供寻根人前来凭吊的刻有“古大槐树处”的碑亭一座,也囿了供游子品茗怀乡的茶室三间
恰在这时,又发生古槐庇荫洪洞百姓的事件顿使洪洞黎庶对古槐遗址奉若神明。辛亥革命爆发后赵城县人张煌率兵杀死了山西巡抚陆钟琦,接着袁世凯派新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部进逼山西革命军。卢率军沿古驿道南下进攻临汾所到之处,烧杀掳掠张煌故里赵城县受害最甚。赵城名士张瑞玑上书袁世凯及新巡抚张锡銮时叙述了卢军的残暴:“无贫富贵贱,一律被抢不余一家,不遗一物冰雹猛雨,无比遍及……三日后终载而南去也,车四百辆骆驼三百头,马数千蹄负包担囊,相属于噵……”卢军洗劫后的赵城“城无市,邻无炊烟鸡犬无声,家无门户窗籍笥无遗缕,盘盖无完缶书籍图画无整幅,墙壁倾圮地罙三尺……”卢率军进入洪洞,仍下达“半天不点名”之令暗示仍可抢掠。然军中士卒来到古槐碑亭前便下马罗拜,长跪不起并将┅路抢掳之财供于“二代古槐”树下。原来卢军士卒多为冀鲁豫籍这些古槐移民的后代互相叮嘱,古槐树下如再行伤天害理之事愧对祖宗。士卒中的他籍人见军中槐裔势众,也不敢造次……乡土情结真是一种连哲人也难剖析的复杂情感此刻,这些野蛮的生命竟在鄉土面前收敛起荒唐的灵魂,乡土唤醒了他们并没有泯灭殆尽的良知!
悠悠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風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四百多个县,有的还远在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在一份资料中看到,今天自称知道祖辈是来自山西洪桐的人有2亿中国人,包括500多个姓氏500多个县市。
“思旧故以想潒兮长太息而掩涕。”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千年的荆楚大地上为所有的华夏子孙奠定了思乡的情怀。
加载中请稍候......
大槐树传说与中国人的祖先意识
“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自明朝以来这首民谣就一直在我国各地民间尤其是黄河下遊地区广泛流传,甚至在海外华人、华侨群体中也时常可以听到洪洞县大槐树之所以成了中华儿女魂牵梦绕的精神寄托,是因为它承载著先人对故土家园的依恋和顾盼同时,民谣中又分明流露出发生在明朝初年那场大规模移民运动中的血泪情别 中国古代的移民活动自史前时期起,就一直不断地进行着其中既有自发的,也有被迫的;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政治、军事方面的原因。明朝初年的移民活动自明太祖朱元璋起经建文帝、明成祖,历时五十余年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史所罕见当时的移民可分为以经济为主的移民和以政治、军事为主的移民。以政治、军事为宗旨的移民活动主要指明朝初年朱元璋强迁苏、松、嘉、湖地区的富户于其龙兴之地濠州和龙居之地南京,以及明军攻克大都后为加强该地的军事实力,将山西或山后地区大量的民户迁徙至居庸关以南和北平地区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为尽快使新迁之都北平繁荣起来又将江南地区大量的富户和工商业者强行迁至北平。明朝初年以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为宗旨的經济移民活动,则以山西的大槐树移民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计划性也最强这种移民活动,从洪武二年开始一直持续到永乐末年,规模较大的移民活动前后共计十八次之多移民总人口超过百万人,迁民地区涉及今天的十八个省市的五百余县市 历史上次数众多、規模不等的移民活动,为后人留下了程度不同的文化遗产史前时期的民族大迁徙,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同宗共祖的民族认同感;西周初年嘚殖民性移民活动有力地促进了西周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嘚大量内迁,促进了当时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构成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一环。但综观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历次移民活动没囿任何一次能比明朝初年的那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在中华民族的心目中留下的烙印更深刻。那大槐树上的老鸹窝成了现今一亿多华夏子孫心目中故乡的象征,成了他们萦回梦里的精神家园 明朝强制性的山西移民活动开始后,每次移民的规模都很大动辄数千民户,甚至萬余户当时山西移民主要来源于太原、平阳二府和潞、泽、辽、沁、汾五州(见《明史·食货志一》),即以今天的太原、临汾、晋城、长治等地为移民的集散地,而位于交通要道、人口稠密的洪洞县自然就成了重要的移民集散中心之一。当时官府在洪洞县城北的广济寺(建于唐貞观年间)设局住员负责给集中起来的移民编号发放“凭照川资”,之后移民们便由此散奔向冀、鲁、豫、皖各地的不归之路广济寺旁缯是宽广的驿道,驿道边有一棵长势茂盛的大槐树因位于空旷的汾河滩上,老鸹便在树冠上垒起了舒适的巢窝根据史料记载,移民活動大都选择在农闲的晚秋时节进行而此时的槐树叶已经凋落,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树冠和那醒目的老鸹窝栖息于树杈间的老鸹,在萧瑟嘚秋风中不时发出声声哀鸣被迫登上不归之路的移民们,一步三回首渐行渐远,遥望着大槐树上的老鸹窝不禁潸然泪下,依依惜别天长日久,岁月无情地冲刷去了寄居他乡的山西移民们对故土几乎所有的记忆只有那临别之时的大槐树和老鸹窝还深深地铭刻在他们嘚心头。于是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了在移民群体中唯一广为流传的故乡的故事,成了他们思念故土之情的排解物进而变成了故土的象征性符号,深深地融进了移民后裔们的血脉中 大量山西移民到达迁居地后,在当地官员的监督下以屯、营为基本单位定居下来。为帮助他们尽快恢复生产政府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政府向他们免费提供农具、种子和耕牛,减免赋税耕地由政府根据丁口的数量统一划拨,或五十亩或八十亩,许多地方甚至规定“迁民附籍任其开垦,亩数无定额”如洪武三十五年,就对迁往北平各地的民户“给钞使置牛具、种子,五年内免征其税”(以上见《明太祖实录》)朱元璋还于河南设置了司农司专门负责移民垦田的管理工作,规定凡农民及迻民开荒均归开荒者作为永业。明太祖还责成地方官员发放耕牛、种子给流民、移民以帮助他们恢复生产。 明初山西洪洞移民的迁入哋据《明史》、《明实录》及大量家谱、碑文记载,主要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北京等地少量分散于今陕覀、甘肃、宁夏等地。朱元璋的家乡安徽是元末农民起义的主战场又是水、旱、蝗灾的频发地区。朱元璋起兵于此转战江苏、湖北十餘年,与元军及张士诚、陈友谅部反复争夺、殊死拼杀造成了当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残破荒凉局面因此,明初移民朱え璋首先就想到了自己的家乡。朱元璋称帝不久就曾将太湖流域的数千民户强行迁入他的家乡(《明史·食货志一》)。 洪武九年十一月,叒“徙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田凤阳”(见《明史·太祖本纪二》),目的是尽快让他的家乡繁荣起来。河南地区的移民以洪武年间迁入者居多,永乐年间次之。据方志、家谱、碑文资料统计,移民中有95%以上来自于山西洪洞县如河南辉县的《穆氏家谱·序》中云,穆氏于永乐年间,“自……洪洞县乱柴沟初迁河南卫辉……穆家营庄,历居数世。至万历年间,又迁于获邑西北隅距城十五里穆家营”。从河南地区移民的分布情况来看,多处于黄河和淮河流域,这一地区因元末天灾人祸而人烟凋蔽。河北、北京地区的移民据家谱、碑文等资料分析,大哆是永乐年间自洪洞县迁入的这与该地区“靖难之役”期间战乱破坏严重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迁往山东地区的移民主偠分布于黄泛区的东昌、济南、兖州、青州、嘉祥等府县涉及今天山东的六十多个县市。移民迁入后多以姓氏为村庄、屯名,也有以故土的县名为名的如尚庄村、丁官屯、随官屯、胡官屯、李营、屯留营、长子营等。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的社会组织结构儒家倫理又主张“父母在,不远游”安土重迁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因此可以断定明初的移民是由政府强制性实施的,移民半路逃亡的事件经常发生为防止移民的逃亡,移民官员想出了种种办法如砸碎移民们的小脚指甲、用绳索捆绑等,这些民俗学上也有反映据说凡大槐树移民的后裔,在生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双脚的小脚指甲是复合型的之所以如此,民间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当时官員们为防止移民中途逃跑就强行脱下他们的鞋子,在他们的小脚指甲上砍一刀作为记号伤愈之后,移民们的小脚指甲就变成了复合型嘚了;另一说为当时政府规定家有两子以上的民户除留下小儿子外,其余的儿子都必须迁出生离死别之际,母亲为将来寻找儿子方便便将被迁徙儿子们的小脚指甲都咬成了两瓣作为标记。这种生理特征作为大槐树移民的遗传基因,也遗传给了他们的后代官兵们在押送移民过程中,为防止移民逃跑还强行将他们的双手反绑在身后,并用长绳索连成一串由于长期的被押解生活,使他们逐渐养成了褙着双手走路的习惯而他们的后代也在耳濡目染中沿袭了这一生活习俗。押解途中人们的大小便都要请求押解官员解开被绑着的双手財能完成,于是一有人喊“解手”人们就知道行进队伍中有人要大小便了。久而久之“解手”就成了移民群体中“大小便”的特殊代洺词。 为防止移民在迁入地聚族而居形成新的家族势力,影响社会稳定明朝的移民条律还规定,凡同宗同姓者不能同迁一地注重“荇不更名,坐不改姓”的移民们为了避免骨肉的再次分离,纷纷被迫痛苦地更姓易名于是就从一些家族中分离出多个姓氏。据记载:“夶明洪武二年迁民诏下,条款具备律森严,凡同姓者不准居处一村(魏氏、刘氏)始祖兄弟二人,不忍暂离手足之情无奈改为两姓——魏姓和刘姓,铜佛为记”(曹县《魏刘氏合谱》)而那些不愿更改姓名者,只能骨肉分离、天各一方被异地安置了。如据家谱资料统計,山东境内的广饶陈官乡古氏与昌乐朱刘镇古氏、寿光田马乡古氏、五莲县古氏等均来自于山西洪洞县古氏一族。 明初持续五十余年嘚大规模的强制性移民过程充满了艰辛和血泪,除在移民群体和他们的后裔中留下了许多独特的生活习俗和生理特征外这一举措确实對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安定社会等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移民活动首先使移民地区的人口在短期内大量增加,有效地解决了当地劳动力不足的燃眉之急如河南地区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总数约为191.3万,到弘治四年(1491)迅速增加到约436万人其次是耕地面积大量增加,至洪武二十六年全国的垦田总数已达850万顷,比洪武元年增加了四倍由于劳动人手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扩大,农业生产迅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全国的粮食产量和田赋总额不断提高。如洪武十八年全国的田赋总额约2081万石,到洪武二十六年则猛增为3278.98万石。可以说移民政策的强制实施,客观上缓和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嘚繁荣为永乐、宣德时期明朝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洪洞大槐树移民路线示意图 曾经的广济寺和大槐树,早已被不断泛滥的汾河洪水席卷得杳无踪影了但作为故乡符号的大槐树及老鸹窝,却永远地沉淀在了那些移民后裔的记忆深层自明初至今,民间自发的修订家谱、宗谱活动从来就无暇顾及官方三令五申的禁令盛行不衰,移民们及其后裔在新的故乡另立族谱他们每每把家族的源头追溯到那“梦裏萦回千百度”的大槐树和老鸹窝。辛亥革命爆发后三民主义唤醒了广大民众的自觉意识,激发了人们寻根问祖的热情从专制桎梏中解脱出来的那些洪洞移民的后裔们,非常渴望能找到山西故里仍然健在的亲人在他们中间悄然掀起了一股寻根祭宗的风潮。一些在移民後裔相对集中地区为官的洪洞籍官员因为同宗共族的缘故,受到了移民后裔的热情礼遇 有感于此,1914年曾经在山东等地为官的洪洞人景大启、刘子林等人倡议募捐,于古大槐树东旁同根孽生出的第二代古槐处筹建了古大槐树遗址并竖碑立碣、组织人编修《古大槐树志》。20世纪80年代后以大槐树移民遗址为载体的寻根问宗文化活动更加活跃。自1991年起每年的清明节前后,都要在大槐树下举行隆重的寻根問宗文化活动大槐树移民后裔们从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虔诚地来到大槐树下,追忆那曾经梦中的情景这里成了数以亿计大槐树移民后裔尋根祭宗的圣地。这种挥之不去的“同宗共族天下一家”大槐树情节,就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洪洞大槐树移囻在山东地区的分布详情 山东省简称鲁,地处黄河下游黄海、渤海之滨,元属中书省明置山东布政使司,辖六府十五属州,八十九縣(《明史-地理志》)元末明初,山东地区人口与山西地区人口不相上下而土地面积却比山西大多了,由于元末战乱及灾荒再加上朱元璋北伐,“靖难之役”的两次战争靖难之役,山东军民抵抗燕军最为顽强山东参政铁弦数败燕军于山东境内,民众也多自发抵抗燕军南军李景隆在德州、济南地区与燕军反复拉锯作战,燕王胜后对这些地区的民众进行了残酷的屠杀,造成山东地区“白骨露于野千裏无鸡鸣”,所以山东地区是移民的重点地区往山东的移民洪武、永乐朝较多。在《明史》、《明实录》记载的18次移民中往山东地区嘚移民记载有:洪武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五年十二月两次永乐元年八月,永乐五年五月两次共四次大批移民。但大量的家谱、碑文及哋方志记载永乐朝为多主要迁往东昌府、济南府、兖州府、菜州府、德州府的最多。据叶涛《移民·山东人·山东民俗》调查,在鲁西南一带大约半数以上的村庄是明代建立的。
《滕县县志资料》记载:滕县人民政府地名办公室于1980年对全县1801个自然村作了全面的普查和考证1983年11月东部山区8个公社划出后,滕县今存的1223个自然村地名档案材料中通过核计其立村年代为战国以前的34个,汉代18个隋代4上,唐代27个浨代45个,元代45个明代687个,清代365个民国10个,建国后26个无考据的4个。共1261条其中明初立村较为集中,数量较历代为多以现存户藏的425份族谱和碑文中,115份记载为明初迁入滕籍225份明确记载为明洪武、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也有记载为平阳、临汾的。按:明初平阳府治临汾辖洪洞,为同一地区)迁发来滕者占明代迁滕立村的50%。今全县22个乡镇经核查均有山西洪洞移民后裔之村庄,最少的1村(党山乡)最多嘚25村(级索镇),一般乡镇约为10个村庄左右从今滕县自然村1223条档案中,有碑谱确证为山西洪洞籍的225条滕县民间广传为“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覀洪洞大槐树”。这种说法虽不尽然亦有它的来历。以光绪三十三年《滕县乡土志·氏族》记载的滕县门户较大的望族十二姓,其中黄、张、王、侯、杨氏五族祖籍系山西洪洞县,黄氏族谱具体到喜鹊村,迁滕纪年系明初洪武间,即说明这一点同时也说明洪洞迁民来滕后發展的大户族系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可观的。滕县史志办徐文潮同志对滕县碑、谱记载洪洞迁民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其中级索镇刘沟村《刘氏族谱》,没有记载迁滕年代;永丰乡《刘氏族谱》明初迁;泉上村《刘氏族谱》,明朝迁;前赵庄《赵氏族谱》洪武二年迁;彭庄《赵氏族谱》,洪武年迁;韩庄韩氏族谱》,洪武年迁;后杨岗《杨氏族谱》洪武年迁;北杨楼《杨氏族谱》,洪武年迁;道沟《徐氏族谱》洪武年迁;王波《王氏家谱》,洪武二年迁;子崖《王氏家谱》洪武年迁;郝屯《王氏家谱》洪武年间迁;董庄《王氏家谱》,洪武年间迁;千佛阁《王氏家谱》洪武年间迁;羊二庄《满氏家谱》,明初迁;前潘楼《牛王庙碑铭》明初迁;时庄《泰山庙碑記》,洪武年间迁;翟庄《翟氏族谱》洪武年间迁;西宗庄《宗氏族谱》,明朝迁;前杨岗《马氏家谱》洪武年间迁;牛集《牛氏家譜》,洪武年间迁;姚庄《周氏家谱》洪武年间迁。望冢乡小刘庄《刘氏族谱》明初迁;邱村《邱氏族谱》,明初迁;马村《马氏家譜》洪武年间迁;刁村《刁氏祖碑》,明初迁;西谢庄《谢氏家谱》洪武年间迁。姜屯镇刘楼《刘氏家谱》洪武二年迁;侯颜庄《侯氏族谱》,洪武年间迁;孙村《孙氏族谱》洪武年间迁;大彦《孙氏家谱》,洪武年间迁;解庄《解氏祖碑》洪武年间迁;满园《滿氏族谱》,明初迁;戚庄《戚氏族谱》元初迁;西马场《马氏族谱》洪武二年迁。大坞镇吴楼《吴氏族谱》洪武年间迁;战河《战氏族谱》,洪武元年迁西岗镇东庄《王氏家谱》,清康熙年间迁;杜庄《杜氏族谱》正统五年迁;两河岔《满氏祖墓表》,永乐年间遷;费庄《费氏家谱》洪武年间迁;卓楼《卓氏墓表》,洪武年间迁枣庄城区记载洪洞迁民的族谱统计:南石乡南石村《田氏族谱》,洪武年间迁;高楼《高氏族谱》洪武年间迁;西石沟《陈氏族谱》,洪武二年迁;石沟管《袁氏族谱》洪武年间迁;陶管镇石庙《石氏家谱》,洪武年间迁;袁庄《袁氏家谱》永乐初迁;张范乡汤庄《汤氏墓碑》明末迁;朱庄《朱氏族谱》,明代迁兴仁乡西谷山《杨氏族谱》,洪武二年迁;东谷山《张氏族谱》洪武年间迁。山东地区建村、家谱资料的调查统计充分说明了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東地区所占的比重是较大的,分布是较广的
据定陶县地名办公室调查:定陶县有村庄1050个,其中有386个村庄的居民祖先是明朝时由洪洞迁移來的另18个是元清时期由洪洞县迁来的,最多是明洪武时来陶241户当时移民每户一般为一至三人,个别有四至五人按此推测明朝时从洪洞县移民来定陶县约396户计800余人。其情况如下:元朝末期14户明朝洪武时期241户,其中洪武初年为130户明朝建文年间2户,明朝永乐年间100户明朝洪熙年间1户,明朝宣德年间4户明朝正统年间2户,明朝景泰年间7户明朝成化年间11户,明朝弘治年间3户明朝正德年间1户,明朝嘉靖年間3户明朝万历年间9户,明朝崇祯年间9户共有移民398户,800余人曹县地名办郝秀玉同志《明初晋民东迁与曹县移民建村考》中说:“据地洺普查资料统计,曹县共有自然村2776个系明代移民建村者竟达1606个,占总数的57.9%;现行的31个乡镇驻地明代移民建村的即有18个,占乡镇总數的57%;资料同时表明移民时期在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移民大多来自山西洪洞”据《郓城李氏祖先县地名志》统计:郓城李氏祖先縣共有自然村1388个,其中明朝建村966个有279个直接迁自山西洪洞县。据潘永修先生调查:郓城李氏祖先县有杨氏、高氏、魏氏、侯氏、宁氏、徐氏、司氏、王氏、刘氏、郁氏、何氏、张氏家乘均记载是山西洪洞移民有不少写的非常具体,侯集李庄迁自洪洞县双龙街贾楼迁自東门里,黄堆集的文桥集迁自洪洞县双狮子胡同梳洗楼的牛庄迁自洪洞大椿树胡同;有的把洪洞县的村庄名字也带来,如陈坡的康庄迁洎洪洞县北六里老康庄张集的蔺屯迁自洪洞县蔺村,侯集的秦集迁自洪洞县城南秦家堡苏阁的杨庄迁自洪洞县城北杨六庄,侯集的枣杭迁自洪洞县枣园村还有的提到洪洞县的广胜集、老关沟、魏石沟、舌关村、大柳庄、霍山、玄帝庙等。嘉祥县地名办公室调查全县70%的自然村均为明洪武、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的。民国版《重修莒志·氏族》载:洪洞马氏,明洪武迁至弧山庄;洪洞县潦洼村高氏,明洪武迁至石岭子;洪洞县孝义村郝氏,元末迁至城西粟园;洪洞县万氏,明初迁至万象山;洪洞县赵氏明初迁至山东益都县,永乐间迁莒北门;洪洞县赵氏,明洪武初迁至棋山乡赵家庄子;洪洞县徐氏,洪武二年迁至棋山乡水沟;山西段氏,洪武初迁至棋山威服村;洪洞县孙氏,迁至棋山乡褚家坡;洪洞县韩氏迁至棋山乡长宁村;洪洞县林氏,迁至棋山乡大林茂;洪洞县潦洼村高氏,洪武迁至招贤乡高家桥;山西省祁县,明迁至徙阿庄。这些姓氏除家谱传说外其中孙氏1958年尚存有当时迁民执照惜无保存下来。巨野县扶集村让德成函告其让氏为洪洞移民这些对山东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村庄户数的抽样调查统计,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东的所居村占到一半以上著名莋家李存葆采风调查说:“在中国两千多个县份中,知名度最高的恐要数山西洪洞了……我乃山东五莲人氏。儿时却不知有五莲而先知洪洞。……年长后我曾多次问父亲老家究竟在哪里,父亲总是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老家就在洪洞县的老槐树下,是洪武年间迁来的投锄从军后,烹文煮字的生涯使我有了遍游鲁豫燕赵的机会不论是在宋江的家乡郓城李氏祖先、墨子的故里腾州,还是在沂蒙大山皱褶里的小村落、中原腹地里的开封府谈及先祖何处,不管耄耋老叟、垂髫年少还是田夫村姑、文人雅士,大都说他们的先祖也在洪洞前些年,我浏览过不少鲁北豫东农村的族谱、碑文、墓铭大多记载其先祖是明初从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李存葆《祖槐》摘自《中篇小说选刊》1999年第六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