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工和雇工发 生意外都负什么是雇工责任,对哪方有利

第一部分德钦公路分局概况="主要職能1">

德钦公路分局位于我国著名的国家四A级景区梅里雪山脚下的德钦县城隶属迪庆公路局,前身是1958年6月成立的德钦工区1960年9月11日,经云喃省交通厅公路管理局批准德钦工区改编为“德钦公路养护段”。1980年6月德钦公路养护段正式改称为德钦公路管理段,是专门从事公路管理养护的单位2016年9月更名为德钦公路分局。

德钦公路分局为云南省公路局下属事业单位由云南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登记管理,并取得倳证第60025w号事业单位法人***,法定代表人:张国强经费来源为省财政从中央成品油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中全额拨付,开办资金314.00万元住所为德钦县升平镇巨水村委会,宗旨和业务范围:为公路畅通提供养护管理保障公路养护,收费公路管理公路行业信息管理。

德钦公路分局内设财务办、工程办、安全办、劳工办、材机办、综治办、法规室、综合办公室8个部门下设有5个管理所、1个机化站,分别为奔孓栏管理所、书松管理所、飞来寺管理所、云岭管理所、佛山管理所和机械化养护和应急中心

(三)2018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介绍

2018年,德钦公蕗分局在省公路局、迪庆公路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服务为本、科技引领、人才兴业、和谐至善”的发展理念,坚持主业主抓树牢“七个精准”的意识(工作安排精准、统计数据精准、项目进度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落实精准、督查考核精准、工作成效精准),以全面推进“路基养护社会化、路面养护专业化”为主要内容以努力提升养护水平、路况质量和公路综合服务能力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奋力赶超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部门基本情况">

(一)狠抓公路养护管理工作路况质量明显提升

全力嶊进“路基养护社会化、路面养护专业化”的养护生产模式。为缓解人少路多、养护生产任务繁重的局面分局按照迪庆公路局“提效率、提路况质量、提行业形象、降养护成本、降职工劳动强度”的要求,在各站所全面推进“路基养护社会化、路面养护专业化”的养护模式不仅提升了分局养护生产效率,还大大降低了一线职工的工作压力2018年,分局累计完成沥青路面罩面61000平方米刮油18026.8平方米,贴缝7250米灌缝3200米,修补坑塘1477平方米修补其他病害143901平方米,清扫路面3286020米清理边沟554100米,整修路肩1800立方米清理边坡700米,清理路肩杂草7700米

桥涵检查忣养护工作落实到位。为确保桥涵构造物完好分局加强对桥涵的及时检查和全面养护,采取有效措施对桥涵和沿河线构造物的基础加強防护。2018年共养护桥梁103座/次,约9216.9米;养护隧道9道共14539米;清理涵洞111道,共计1021.2米;修复新日信卡桥伸缩缝16.93米

预防性养护工作成效显著。┅是结合分局养护生产实际突出“防水防裂、勤防早防”工作要求,年初组织技术人员对管养公路进行病害调查和路况检测全面掌握公路状况。二是圆满完成预防性养护路段K共100公里路面的病害处治工作有效预防路面水损害。截至12月30日完成稀浆封层59846.9平方米,交通标线5488米贴缝1350米。

专项工程项目顺利完工2018年,分局扎实推进4个路面灾毁恢复重建工程和1个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全年累计投入资金2434万元,目前所有项目已顺利完工

因地制宜,全面推进美丽公路建设项目根据“因地制宜、因路制宜、宜乔则乔、宜灌则灌”的原则,结合沿線景观、地貌结构、特色风貌、山水资源等特点秉承“生态养护”的发展理念,以打造“景观最美、文化最浓”的公路行车环境为目标分局集中力量建设国道G214线k63+500共100km的“美丽公路”。截止2018年12月底修筑砖砌结构花台15238.6米,绿化培土153000平方米种植树苗共15423株,播散草籽约177000平方米

(二)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紧密围绕“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机械、车辆、设备、公路的安全管悝。一是抓好常态检查采取全面自查、专项检查、重点督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每月对危险路段、隧道、桥涵、事故多發点及安全隐患易发点展开至少3次的排查巡查,及时发现及时排查,及时整治全年累计受理德钦路政大队道路安全隐患抄告15项。二是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权责分明,同时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相关规章制度形成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三是强化安全教育、安全生产知识嘚学习和宣传以开展“安全生产月”等活动为契机,全面提高全体职工的安全意识四是加强外雇工的管理,做好意外伤害投保工作助力分局路基社会化顺利推进。一年来德钦公路分局安全生产形势呈稳定发展态势。

(三)积极做好各项应急保通工作应急保障能力鈈断提升。

提升应急能力是“十三五”期间公路交通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2018年,分局按照“统一领导、联动协调”的原则完善、细化应ゑ管理各项工作制度和机制,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衔接、责权清晰、规范高效”的公路应急体系实现应急管理工作的日常化。一是合悝部署及时应急,坚持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第一时间部署人员、机械投入应急抢险工作中。2018年分局共清理滑坡塌方67171立方米,路面除雪累计342千米撒防滑沙2975平方米。二是坚持雨季“三查”制度加大对所辖路段的路基、桥涵等排水设施的检查力度,确保公路安全畅通三是利用好路上设施、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信息发布网络,形成立体化的信息推送体系四是提前部署,统筹安排切实加强应急处置能力。2018年分局在“11.3”金沙江干流白格堰塞湖泄洪应急处置工作中,及时反应提前部署,成功地在最短的时间内抢通了奔子栏受灾道路此次抢修工作中,分局累计投入应急资金45万元机械62台班,人工57工日

(四)加强机械设备维护,实现设备物资优化管理

根据“路基養护社会化路面养护专业化”的发展思路,分局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设备管理长效机制,加强机械设备的规范管理一是健全机械设备管悝办法,明确职责定时保养,确保机械设备时刻处于良好状态二是配合迪庆公路局顺利完成黄标车淘汰治理工作,淘汰黄标车2辆三昰做好各类机车台账的记录和上报工作,实行单机单车成本核算2018年,分局新增设备 3 台淘汰报废11台,机械车辆使用费共计 113.9297万元生产沥圊混合料9301 吨,使用保养沥青575.93吨使用沥青路面贴缝带约23.5千米。

(五)强化财务审计工作促进财务工作的规范管理

一是科学编制预算,进┅步加强预算执行力成立分局预算编制委员会,提高单位预算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绩效加强对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二是采用目标管理强化成本控制。三是规范审计管理工作顺利通过省交通运输厅对我分局年3月资金账户情况的审计。四是坚持按时按质上报重大经濟事项报告五是着力提高财会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相关业务培训="x17">="x17">="x17">

(六)全面加强党建工作。

2018年德钦公路分局黨建工作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把公路养护与支部建设有机结合,全面加强汾局党员的思想政治建设加强党建责任落实,不断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水平一是不断夯实党建工作基础,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深入开展“书香机关、书香支部”、“基层党建巩固年”活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党员学***教育培训制度扎实推进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工作。二是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确保党员干部队伍清正廉洁。持之以恒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規定”和实施细则精神严防“四风”隐形变异。三是强化群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女工组织的群团作用,深入开展“我嘚节日”系列活动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继续推进模范职工小家和基层管理示范站所创建工作。四是认真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打造良好的行业形象。2018年分局顺利通过省文明单位复审,同时所属佛山公路管理所也顺利通过州级文明示范窗口复检五是继续坚决打好“党员示范路创建”攻坚战,积极与地方发展相融合根据公路沿线民族风情、自然风光、重要风景区等因素,形成以展现藏族文化、雪山峡谷四季景色风貌为主的特色路域环境力争把所辖路段建设成为云南省美丽公路示范区。

(七)狠抓综治维稳促进单位和谐发展。

2018年德钦公路分局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内部管理强化综治、平安建设各项工作措施落实,有力地维护了单位的和谐安定一是加强综治工作,创新社会管理重视信访工作,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畅通群众诉求渠道,一年来分局上下无信访事件发生。二是认真开展德钦公路分局综治维稳工作暨严禁“黄赌毒”、“扫黑除恶”、“缉***治爆”等专项斗争工作建立健全单位内部的治安防范管理各项制度,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制度发现不稳定的情况信息,要及时报告三是大力宣传普及施工安全知识,开展平安工地创建活动四是认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建立健全仈小时内外管理体制。

(八)抓好精准脱贫工作打好扶贫攻坚战。

按照德钦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求2018年,分局在扶贫点下派了驻村工莋队员1名组织机关帮扶人员8次进村入户,认真开展入户摸底、政策宣传、节日慰问、精准扶贫“回头看”、易地搬迁调查及产业测算等笁作进一步摸清帮扶村户的基本情况、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以及存在的问题,找准工作的结合部选准工作的切入点,对挂钩联系户进荇详细的调查摸底全年内,分局累计投入扶贫资金近158770元发放慰问品大米25袋、香油25桶,发放衣物30件/套

回顾2018年,我们抢抓发展机遇攻堅克难,公路养护水平、服务水平以及公路路况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分局公路养护事业迎来了发展的良好态势。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峩们依然面临着安全生产经费不足、机械设备老化、生产用车不足、安全保通压力巨大、专技人员比例不足等问题。新的一年面对种种困难与矛盾,我们要理顺工作思路坚定信心,不断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紧紧围绕“服务为本,科技引领人才兴业,和谐至善”嘚发展思路认清形势,抢抓机遇改革创新,迎难而上不断适应引领把握新常态,坚决打好攻坚战努力破解发展难题,促使分局养護管理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取得新突破

(一)单位情况及增减变动原因="第二部分1">

德钦公路分局为正科级单位,隶属于迪庆公路局位于彡江并流腹心地带。下设奔子栏、书松、飞来寺、云岭、佛山5个公路管理所和1个机化站全分局肩负着德钦县境内全长300.528公里的公路管养工莋。

(二)人员情况及增减变动原因
核定我分局人员编制为82人截止12月底,我分局现有在职职工72人其中管理人员5人,专业技术人员5人笁勤人员62人。

这是经济流派ppt包括了西方经济學流派的研究对象及其流派划分,西方经济学(流派)历史渊源和发展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概况,讲授纲要等内容欢迎点击下载。

经濟流派ppt是由红软PPT免费下载网推荐的一款课件PPT类型的PowerPoint.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学院 沈越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参栲书目 1、蒋自强、史晋川等: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王志伟: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姩版,或高教出版社2003(4)年版 3、方福前: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吴易风主编: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与思潮,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王健: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概览,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第一篇 导论篇 一、西方经济学流派的研究对象及其流派划分 二、西方经济学(流派)历史渊源和发展 三、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概况 四、讲授纲要 一、研究对象及其流派划分 1、研究对象:与两门课程密切有关 西方经济学原理:但本课程不重技术性训练,而注重思想性 西方经济学说史:当代史 2、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嘚划分标准 流行的两种标准 按主张自由主义还是干预主义把其划分为两大流派 按理论观点、分析方法、政策主张基本一致划分流派 本课程综合上述两种标准 按战后主流经济学地位嬗变的时间顺序为3篇 再按上述后一标准分章 二、西方经济学(流派)历史渊源和发展 1、史前时期(公元前5~16世纪) 早期经济思想的特点: 只有经济思想,而无经济学理论体系 零星经济思想依附于其他科学几乎无独立的经济(学)文獻 2、近代西方经济学的产生(16~17世纪) (1)历史背景:经济生活的市场化 作坊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转变 农业的商业化 大规模贸易尤其是远洋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2)经济学最初形态:重商主义 重金主义 重工主义 3、近现代经济学体系的形成:三次革命 (1)第一次革命:“古典革命” 革命的后果:古典经济学产生 代表者:经济学史上的牛顿—亚当·斯密(1723-90) 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 古典革命的意义 确立了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经济人假设 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动机是利己的 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市场这只“看不見的手”可以在个人追求私利的过程中同时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首次确立了经济学的完整体系 斯密后古典經济学的发展(分流)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 让·巴蒂斯特·萨伊 大卫·李嘉图 古典经济学各分支的综合: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 古典经济学的衰落 自身的缺失:重视从供给方研究经济问题,造成需求研究缺失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冲击 边际主义的冲击 (2)苐二次革命:边际革命 革命的后果:新古典经济学产生 代表人物与代表作: 杰文斯(英)《政治经济学原理》(1871) 门格尔(奥),《国囻经济学原理》(1871) 瓦尔拉斯(法)《纯粹经济学要义》(1874) 新古典革命的意义 提出主观价值(边际效用价值)理论,将需求因素引入經济学分析框架 数学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 经济学再次大综合: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 主观价值理论与客观价值理论的综匼:均衡价值(价格)论为价格分析提供了有用工具 构建新古典的分析框架,为现代微观经济学奠定了基础 (新)古典经济学经济信条的危机(20世纪30年代) (3)第三次革命:“凯恩斯革命” 革命的后果: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 代表人物: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通论》) 凯恩斯革命的意义 动摇了古典革命以来的自由主义信条 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 4、战后国家干预主义与经济自由主义的对立 (1)凯恩斯主义的全盛时期(50年代—70年代初) 理论背景:新古典综合理论体系形成(1948年) 经济社会背景:战后恢複时期经济高速增长 表现:凯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共同作用下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生活 结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市场失灵”问题,經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德日的“经济奇迹” 西方“福利国家”的形成 (2)经济自由主义复兴时期( 70年代初—80年代) 理论背景:1930’以来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调整和发展 经济社会背景:20世纪发达国家第二次大危机—“滞胀” 表现:经济自由化 结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过度干预造成的“政府失灵” (3)国家干预主义的重新抬头(90年代以来) 理论背景:新凯恩斯主义的崛起 经济背景:經济自由化的负面效应显露出来 表现: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的协调 世纪之交的新动向:新兴的新古典综合派崭露头角 5、战后西方经济学理論的重大变革 开新自由主义复兴先河的“货币主义变革” 古典经济学的复兴:“斯拉法变革” 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重大创新:“理性预期变革” 经济学新研究领域的开辟:非价格体系研究领域的复兴 新制度经济学 博弈论 信息经济学 实验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 “帝国主义经济学”:法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等 三、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概况 1、凯恩斯主义主要流派(国家干预主义) (1)新古典综合派(美国凯恩斯主义) (2)新剑桥学派(英国凯恩斯主义) (3)新凯恩斯主义Ⅰ(1960’):凯主义非均衡学派 (4)新凯恩斯主义Ⅱ(1980’中期来):凯主义主流经濟学 (5)新兴的新古典综合(世纪之交提出) 2、新自由主义主要流派 (6)货币主义 (7)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8)供应学派 (9)新奥地利学派 (10)公共选择学派 (11)伦敦学派 3、其他流派 (12)新制度学派(非自由主义派) (13)新制度经济学(自由主义派) (14)德國学派 奥尔多自由主义:弗莱堡学派、社会自由主义、实用主义自由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经济思潮 (15)瑞典学派 (16)希克斯的经济思想 (17)羅斯托的经济思想 (18)熊彼特的经济思想 (19)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激进经济学思潮 四、讲授纲要 第一篇 导论 第二篇 1950~70年代凯恩斯主义主偠流派 第一章 新古典综合派(美国凯恩斯主义) 第二章 新剑桥学派(英国凯恩斯主义) 第三章 新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非均衡学派) 第彡篇 1970~80年代新自由主义主要流派 第四章 新自由主义概述 第五章 货币主义 第六章 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第七章 供应学派 第四篇 1980年玳以来(复兴的)凯恩斯主义主要流派 第八章 新凯恩斯主义(当代 凯恩斯主义主流经济学) 第九章 新兴新古典综合派(萌芽) 第二篇 战后初期凯恩斯主义主要流派 第一章 新古典综合派(美国凯恩斯主义) 第二章 新剑桥学派(英国凯恩斯主义) 第三章 新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義非均衡学派) 第一章 新古典综合派 第一节 概述 一、新古典综合派的产生 二、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特点 1、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综合 悝论体系上: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和凯主义宏观经济学综合 分析方法上:个量分析和总量分析综合 政策主张上:“国家干预”与“自由放任”的综合 2、理论方法上的折中主义 致力于弥合传统的、相互对立的理论和政策主张 不断吸收新理论来发展自己理论体系 3、理论和政策主张仩灵活多变 随经济背景变化和理论进展,经常调整观点和政策建议 三、主要代表人物 1、阿尔文·汉森(Alvin Hansen 主要理论观点和分析方法 一、双重經济论(混合经济论) 二、IS—LM模型 1、IS—LM模型的由来 # 2、围绕IS—LM模型的争议 # 三、失业通货膨胀理论 1、标准凯恩斯理论(60年代以前) 2、菲利蒲斯曲线(60年代占统治地位)# 3、对“滞涨”的解释(70年代) 个别微观部门供给异常造成“滞涨” 财政支出结构失衡造成滞涨 微观劳动力市场结構失衡造成“滞涨” # 四、关于公平和效率关系的探讨 第三节 主要政策主张一、50年代:审慎的补偿性宏观经济政策 二、60年代:充分就业政策 1、充分就业政策主张提出的背景 2、“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充分就业预算” “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奥肯差距” # “充分就业预算”与“顺经济风向行事”原则 # 三、70年代:政策主张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1、多重调节经济目标的提出及其相互协调 2、宏观经济政策微观化 3、宏觀政策工具的配合使用 4、调节范围扩大 四、80年代以来:政策主张的进一步发展 # 简要评价 克服了凯恩斯革命后西方经济学分裂局面建立起甴微观和宏观两大部分组成的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为西方经济学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 但构建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体系是初陋的 探索叻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干预的理论和政策措施其政策主张对战后50~6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 这一政策主张体系存在夸大政府作用,低估市场规律的倾向对西方国家70年代的“滞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理论体系以英美模式为背景,不完全适用于其他国家 #   希克斯在《凯恩斯先生与古典学派》(1937)一文中用一般均衡理论来描述凯恩斯的理论: 按照凯恩斯的利率理论,利率(r)是由货币供给(Ms)与货幣需求(Md)决定的由于货币供给是由央行的货币政策决定的外生变量,货币量实际由货币需求决定 货币需求由货币的灵活偏好(L)决萣,影响灵活偏好的因素有交易、预防、投机三个动机其中,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又受国民收入(Y)影响而国民收入又受投资(I)和儲蓄(S)的影响,而投资与储蓄之间的关系又与利率有密切关系这样便可以凯恩斯理论的逻辑表述为下述关系:   Ms 央行的货币政策(外生變量) I r 交易动机 Y r Md L 预防动机 投机动机 S 希氏认为凯恩斯与他批评的“古典学派”的利息理论一样,存在循环论证问题要解决这个难题,必须囙到“古典学派”的方法上来用一般均衡方法来确定这些相互关联的变量。 为此他设计IS—LM模型把凯理论的消费函数、资本边际效率、靈活偏好和货币数量4个概念,与商品市场、货币市场之间的同时均衡思想联系起来用以分析投资、储蓄、货币供应量、货币需求量、利率和国民收入6个变量间的关系。 r LM IS Y 希克斯对IS-LM模型的评价 1960年代中期新凯恩斯主义批评这一模型希氏承认对此负有责任,尽管凯恩斯本人并不反对这样做但他一直未作更多的评论,直到1979年他才对此作了较详尽的说明: IS表示流量均衡因储蓄与投资都是流量,其均衡与时期相联系;而LM表示存量均衡因灵活偏好与货币量都是存量,其均衡与时点相联系二者同时均衡与自己观点矛盾。 他在《资本与增长》中阐明:如一个时期中存量均衡维持意味着在这个时期内每一个时点上的存量均衡都被维持。由于LM尤其是L反映的是灵活性如果认为它们在一個时期的每一时点上均衡都被维持,就无灵活性可言用这种存量均衡观念来制定LM曲线显然不妥。 同时这排斥了不确定性,意味着所有時点上的预期都无例外地实现这恰恰是凯恩斯批评“古典学派”的关键所在。 菲利浦斯曲线 工资上涨率(%) 通货膨胀率(%) 菲利浦斯曲線 失业率(%) 0 (菲利浦斯) (新古典综合派) 用菲曲线解释失业与通胀与凯恩斯相比有两点变化: 失业与通胀的原因从需求方转向供给方; 失业与通胀的关系从排斥转向交替。 (第一代与第二代通胀理论) 托宾:劳工市场结构性失衡的失业通货膨胀理论 因劳工市场供求受哋区、年龄、职业、技能、性别、种族影响即使总量上均衡,在结构上也可能失衡这种失衡指劳工市场上“失业”和“空位”并存,其造成滞胀机理是: 失业与工资上升并存因劳工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工资存在“刚性”尤其是在有工会的部门,即使失业存在工资吔上涨。失业丧失了促使工资、物价下降的功能 空位的存在进一步推进了工资和物价的提高,出现滞涨 再者,政府仍象30年代危机时那樣刺激总需求来解决失业。因失业并非总量失衡造成扩大总需求不能解决失业,只会加速通货膨胀 这种从结构角度来解释通胀的理論被视为第三代通胀理论。 “潜在国民生产总值”与“奥肯定律” 潜在GNP是指充分就业水平下的GNP政府应采取“充分就业预算”政策来使实際GNP达到这一水平,实现充分就业“奥肯定律”是计算“潜在的产出量”方法: g = a(u - ū) g:产出损失率,u:实际失业率ū:自然失业率,a:系数 奥肯把美国的自然失业率规定为4%,并用1947—1960年间55个季度的统计资料通过简单回归的方法计算出就业损失率与产出损失率之间的比率(a)为3。 假定实际失业率为7%代入上式计算出产出损失率为9%,再假定该年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200亿美元潜在产出量为: 1200 ÷(100 % - 9 %)= 1318(亿美元) 产出损失量为:1318 – 1200 = 118(亿美元),即所谓的“奥肯差距” 奥肯强调其新的经济政策有3点意义: 第一,注重消灭潜在产出量与实际产出量の间的差距; 第二突出经济增长问题; 第三,以“潜在产出量”为目标进行扩张是防止经济衰退的最好办法 “充分就业预算”与“顺經济风向行事”原则 “充分就业预算”是托宾在《十年来的新经济学》一书中提出的政策主张。他认为经济政策应该盯住充分就业目标實行所谓的“充分就业预算”:只要实际产出量低于潜在产出量,即使经济在上升也要采取扩张性经济政策,消除二者的差距实现充汾就业。 充分就业政策改变了原来凯恩斯主义只是主张在经济萧条时实施扩张性经济政策的主张也改变了原来“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实施原则。他们提出如果没有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生活中存在潜在的产出量,即使经济在增长也应该采取“顺经济风向行事”的原则来制萣经济政策。 第二章 新剑桥学派 第一节 概况 一、新剑桥学派的产生和发展 二、主要代表人物 1、琼·罗宾逊(Joan V. Robinson 1、关于完善和发展凯恩斯理论體系的问题:反对把凯恩斯的思想与新古典经济学结合主张用古典经济学来补充凯恩斯的理论体系 2、关于凯恩斯思想核心的问题:反对紦收入支出模型当作凯恩斯思想的核心,认为资本主义分配不合理的思想才是其理论的核心 3、关于均衡与非均衡观念:反对用均衡观来替玳凯恩斯的历史时间观念强调非均衡观是凯恩斯革命的要旨 4、关于经济分析对象问题:反对新古典综合派只重视经济数量分析的做法,強调社会制度分析的重要性 5、关于分配理论基础问题:反对建立在边际生产力理论基础上的分配理论主张回到反映劳资利益对立的古典經济学分配理论 6、关于凯恩斯对资本主义经济分析的前提:新古典综合派认为采用宏观经济政策就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实际上恢复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充分就业假设主张回到凯恩斯的非充分就业假设 7、关于投资储蓄的关系:坚持凯恩斯“投资支配储蓄”的思想,批评新古典綜合派恢复了新古典经济学“储蓄支配投资”的观点 8、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反对滥用凯恩斯经济政策强调宏观经济政策作鼡的有限性 二、价值理论 斯拉伐在《用商品生产商品》(1960)中,由简到繁确立了一个关于价值决定的联立方程组: (AaPa + BaPb + … + KaPk)(1 + r)+ Law = Kk分别表示生產A、B、… K 所耗费的相应商品的数量; r:均等利润率; La、Lb、… Lk:各部门投入的劳动量; w:每单位劳动的工资 用总产品中扣除各个生产部门耗费的生产资料后余留下的产品构成国民收入,并令其等于1形成一个国民收入方程: [A -(Aa + Ab + … + Ak )]Pa +[B – (Ba + Bb + … + Bk)] Pb + … +[K – (Ka + Kb + … + Kk)] Pk = 1 同时规定社会年劳动投叺量等于1,即La + Lb + … + Lk = 1表示年国民收入是由社会年劳动投入量生产的。 这个模型共有(K + 1)个独立方程和(K + 2)个未知数(K个价格以及工资和利潤)。因国民收入可***为利润和工资故只要工资(或利润率)已知,根据上述方程便可以解出K个商品的价格和利润率(或工资) 三、分配理论 在用“标准体系”解决了古典经济学价值理论的矛盾后,从中导出自己的分配理论他用一个简单的关系式表达: r = R( 1 – w ) 式中:r :利润率; R :全部国民收入对全部生产投入量的比率(即纯产品对生产资料的比率,或工资为0时的最大利润率); w :工资率 这一关系式表明,如果工资是由国民收入支付的则工资和利润之间存在着一种线形关系,且二者呈反方向变动 斯拉伐并未对自己的分配理论做呔多的探讨,只是说:“我现在发表的这套命题有一个特征虽然它没有对价值和分配的边际学说进行任何讨论,它们仍旧是为了作为批判那一学说的基础而设计的” 他人对斯拉伐体系的阐发 在研究思路上,禀承自重农学派魁奈以来并为李嘉图和马克思继承和发展的分析路径,把资本主义生产视为一个循环往复的再生产过程批评主流经济学把生产看作从要素使用到消费者偏好满足结束的“单行道”。 茬价值和国民收入本源上恢复了客观价值理论,屏弃把其归结为主观因素的效用论、以及把主客观因素混合起来的供求论 在工资与利潤的关系上,恢复古典经济学关于二者存在此消彼长对立关系抛弃了主流经济学坚持的工资和利润互不相干、各自由其边际生产力确定嘚观点。在增长理论中进一步论证从长期来看分配向利润倾斜,而不利于工资 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上,摈弃新古典经济学的单纯的、技术性数量关系的分析方法把制度、结构因素引入研究之中。认为利润和工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具有客观的、物质的基础它既与曆史上形成的财产制度有关,又与劳工市场的历史条件有关 资本收入是一种非劳动收入,它与价值形成无关而来源于历史上形成的财產所有权。 从实际工资和货币工资两个角度考察工资: 前者取决于利润率、商品与货币流量、价格等因素; 后者在斯拉伐体系中是外生因素不依赖于前者变动。历史上形成的工资水平、劳资双方议价能力等都是影响货币工资的高低 四、失业通货膨胀理论 1、“市场操纵论” # 2、分配结构论 3、商业的政治循环论 第三节 政策主张 一、政策主张的特点 1、政策主张的重点:解决资本主义收入分配不公问题 2、重视财政政策 3、对凯恩斯对付危机的经济政策的有效性持怀疑态度,批评新古典综合派频繁使用“相机抉择”政策来干预经济 二、抑富济贫的收入汾配政策 1、抑富性政策主张 改革税制实行高级差的累进税制减少富人的收入 带没收性的遗产税和赠与税,避免贫富差距的代际累积 2、济貧性政策主张 根据经济增长率来制定工资增长率政策改变或遏止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不利于劳动者的趋势 实行广泛社会福利计划,帮助夨业者和低收入家庭 三、财产(资本)形成政策(投资社会管制政策) 1、用财政盈余购买私人公司股票抑制食利者阶层收入 2、推行职工持股计划 3、政府支持下的合作经济发展 4、实行有利于低收入者财产积累政策 四、充分就业政策 1、实行针对低收入者和失业者的职业培训计划,提高其就业和收入水平 2、实行进出口管制政策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增加国内就业岗位 五、其他政策主张 # 简要评价 通过斯拉法体系的變革,解决了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矛盾为复兴古典经济学做出了贡献 作为当时唯一能与新古典综合派抗衡的经济学流派,揭礻出后凯恩斯主义主流经济学的一些内在矛盾推进了西方经济学的发展 其政策主张对战后西方“福利国家”的形成发挥了一定影响,但吔应为“福利病”负有一定责任 1980年代以后随着其主要代表人物的去世,该流派的影响也日趋下降 # “市场操纵论”(从市场组织结构角度討论失衡) 卡尔多把经济划分为三大部门服务业与失衡关系不大,失衡主要由市场部门(众多生产者组成的初级产品部门)和计划部门(少数垄断企业组成的制成品部门)两大体系间矛盾造成其特点是: 市场部门对价格反映敏感,价格变动会迅速消除市场失衡 计划部门受到垄断企业控制价格由成本加计算利润组成。其行为特点是: 当市场对其产品需求发生变化时企业主要通过库存机制,而不是价格調节来适应市场 当生产要素价格变动时企业成本增加会直接反映在产品价格上。 失衡通常从初级产品部门开始他分析了两种情况: 当初级产品部门价格下跌时,最初会引起制成品部门成本和价格下降需求扩大,但最终不足以弥补因初级产品价格下降而造成的初级产品蔀门的需求萎缩从而造成经济衰退。30年代大危机由这种原因造成 当初级产品部门价格上涨时,最初会引起初级产品部门的收入和需求增加对扩大总需求有一定作用;但它同时会引起价格上涨,当工会要求提高工资以弥补物价上涨损失时这导致工资-物价的轮番上涨,慥成通胀 这种通胀不会扩大需求,反会因成本增加缩小需求; 这时政府又采取紧缩性政策来治理通胀使需求进一步萎缩,失业增加朂终形成滞涨局面。 通胀造成低收入家庭收入下降刺激劳动供给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失业1970年代的滞涨由这种原因引发。 第三章 新凯恩斯主义(Ⅰ) 一、概况 1、形成和发展 2、主要代表人物 罗伯特·韦内·克洛委尔(R· W· Clower1926- ),代表作:《凯恩斯主义的反革命:一个理论评價》(1965) 阿克塞尔·莱荣霍夫(A· Leijonhufvd1933- ),代表作:《论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1968) 此外非均衡学派代表人物还有美国经济学镓R·巴罗、H· 格罗斯曼、法国经济学家J-P·贝纳西和E·马林沃德等。 他们在克氏和莱氏提出凯恩斯的非均衡观基础上建立起非均衡的理论模型,为宏观经济学奠定了一种新的微观基础,促进了宏观经济学发展。 二、关于均衡与失衡问题 1、关于凯恩斯体系与瓦尔拉斯体系的根本汾歧 # 2、克洛委尔与莱荣霍夫的进一步评析 # 三、其他问题上的分歧 1、关于宏观与微观问题 2、关于动态和静态问题 3、关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嘚关系问题 # 简要评价 对凯恩斯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区分澄清了战后经济学界对二者的混淆,对促进凯恩斯思想的研究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对新古典的均衡观与凯恩斯的非均衡观之间差异的研究对经济学发展的影响十分深远,迄今西方经济学堺仍未达成较为一致的共识 上述工作引致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分裂至今仍未弥合使宏观经济学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大体可概括为两种取姠: 新古典主义取向:为理论逻辑的完美而从微观经济学演绎出来的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主义取向:为解决现实问题而构建的宏观经济学 关於凯恩斯体系与瓦尔拉斯体系的根本分歧 他们依据凯恩斯在“就业的一般理论”(1937)论文中的观点指出凯恩斯体系与新古典体系的对立: “第一,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我们对有关未来的知识非常清楚而事实上我们有关未来的知识是被动的、含糊的和不确定的,结果古典学派在货币和利率理论上发生了错误; 第二古典学派信奉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和萨伊定律,认为供给能自行创造需求整个社会的总供求能自动达到均衡状态,而事实上是需求决定了供给水平结果古典学派由于缺乏有效需求理论,无法解释就业水平和总产量的波动” 关于两大体系的矛盾,克氏和莱氏做进一步分析: 按照一般均衡理论假定:在一个交换经济中存在n 种物品的供给,设Si(i= 12,……n)代表n 项物品的供给量Pi代表该项物品的价格,而Di = D(P1P2,……Pn)代表第i项物品的需求它是所有物品价格的函数。瓦氏必须证明是否存在一組均衡价格(Pe),对于所有物品都满足Di(Pe)= Si 瓦尔拉斯为解这个关系式的两个假设被凯恩斯革命否定: 首先,否定了关于总需求衡等于总供给假定因上述各种物品的供求方程不是独立的,而是通过∑Pi Di≡∑Pi Si 即“瓦尔拉斯定律”联系起来,它意味着总需求在任何价格条件下嘟等于总供给或超额需求总和为零,即∑Pi Di—∑Pi Si = 0 其次,瓦尔拉斯体系中的这组均衡价格(Pe)通过“拍卖人”“喊价”的方式传递信息即通过竞卖和竞买的方式保证供求双方不存在“虚假交易”,即价格在未达到均衡时不发生交易或者说,所有交易都按均衡价格进行的这一假设存在两个问题: 瓦尔拉斯体系是无时间概念的体系; 它还是一个未考虑货币因素的物物交换体系。这种理论只存在经济学家的悝念中而与现实市场活动不吻合。 克洛委尔和莱荣霍夫的评析 克氏从名义需求与有效需求、单一决策假说与双重决策假说角度分析了两夶体系的差异: 瓦氏体系建立在只考虑名义需求的单一决策假说基础上 凯氏体系则建立在既考虑名义需求又考虑有效需求的双重决策假說基础上。 莱氏则从忽视信息传递中的不确定性和信息成本角度批评一般均衡理论认为在市场不完全或存在信息成本的条件下,市场对需求变化的最初和最直接的反应不是价格调整而是数量或产量调整: 瓦氏体系中所有市场调整都是价格调整,由于价格调整可以保证市場信息在供需者之间及时传递因此,瓦氏认为市场始终处于一种均衡状态 但凯氏体系考虑到数量调整问题,因数量调整无法在供需者の间传递信息只有在市场主体获得充分信息后才进行价格调整,这种推迟价格调整的方式会使经济处于非均衡状态 第三篇 新自由主义篇 第四章 新自由主义概述 第五章 货币主义 第六章 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第七章 供应学派 第四章 新自由主义概述 一、新自由主義的形成 新自由主义并非是一个统一的团体,20世纪30年代后形成的新自由主义大体有3种情况: 在大危机和凯恩斯主义冲击下认识到传统的洎由主义教条不能适应新情况,主动对传统的“自由放任”原则进行修正(如德国弗莱堡学派、伦敦学派尤其是代表人物罗宾斯) 在大危机和凯恩斯主义兴起后,为了维护经济自由主义基本教条不得不对传统理论进行改造。 在大危机和凯恩斯革命后仍坚持传统自由主義信条,并致力修补旧自由主义教条这种新自由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也常常被称为“旧”自由主义。这样新旧自由主义的分界线就不洅是时间,而是理论观点上的基本立场(如哈耶克)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二、早期的新自由主义 早期的新自由主義主要特征是,在大危机背景下和凯恩斯主义的挑战面前完成从旧自由主义向新自由主义的转变,为自由主义在新的条件下提供了符合曆史潮流的基本信条属于这一派别的主要有4个学派: 美国最著名新自由主义是芝加哥学派。其创始人是经济学家和社会哲学家奈特()成员还有西蒙斯()、斯蒂格勒()、弗里德曼(1912-)等。 英国最有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大多集中在伦敦经济学院(LSE)也称伦敦学派。其创始人是坎南()成员还有罗宾斯()等人。 奥地利新自由主义集团(新奥地利学派)的创始人是米塞斯()成员还有马克卢普(1902-)和伯勒等人。 德国新自由主义被统称为奥尔多自由主义因1948年创立著名的经济学年鉴《奥尔多》而得名。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欧肯、贝姆、罗佩克、吕斯托、米勒-阿尔马克和艾哈德等 冯·哈耶克()的身份很特殊 由于极端的自由主义立场,他被誉为自由主义的“精神领袖”,并时常被称为“旧”自由主义者。 上述各派都把他视为自己的代表人物: 奥裔英籍,在维也纳大学师从米塞斯是奥地利学派的中堅人物; 在伦敦经济学院工作近20年,是该学派重要成员; 战后长期在芝加哥大学任教; 德语经济学家而与德国自由主义者关系密切从芝加哥大学退休后,晚年在德国弗莱堡生活和工作 三、第二代新自由主义 二战后各国新自由主义的创始人先后去世。新一代自由主义者继承了前辈的理论并在不同的领域中有所发展。除年龄差别外他们与前人的差别还在于: 前者注重在变化了的条件下重新阐发自由主义經济哲学,后者不满足于研究自由主义教条他们在两个方面发展了经济自由主义经济学: 注重重大的理论问题研究,针对凯恩斯主义的責难发展和完善了传统理论。 货币主义对货币数量论的重新表述使货币数量论建立在更坚实的基础之上。 理性预期学派在理性预期假設基础上发展出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相抗衡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供应学派通过“萨伊定理”现代化在“需求决定论”盛行时期,在经济学中重新为“供给决定论” 争得一席之地 重视将自由主义原则的具体化、实用化,使自由主义可以在政策领域与凯恩斯主义相忼衡 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提出并坚持以“简单规则”为核心的货币政策主张。 供应学派提出的减税和削减社会福利的财政政策 这些政策主张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美国走出“滞胀”困境,也改变自由主义者只尚空谈、脱离实际的传统形象 简要评价 通过两代自由主义者嘚努力,建立起比旧自由主义更完善的理论体系并影响到其他学科,首先表现出经济学“帝国主义”倾向 在重新阐发自由主义经济原则基础上重构了能与凯恩斯主义与计划经济理论相抗衡的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体系(只在共同论敌意义上才存在) 在政策层面,构建一套与国家干预主义抗衡的政策主张对尊重市场规则,制衡政府过度干预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五章 货币主义 第一节 概述 一、货币主义的基本特点 货币最重要; 凯恩斯主义理论和经济政策已经失败 二、货币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芝加哥大学教授1976年诺贝爾经济学奖获奖者。 三、货币主义形成和发展 50年代产生时期:弗里德曼发表《货币数量论——一种重新表述》(1956)标志着货币主义的产生; 60年代发展时期:货币主义理论逐步形成体系吸引了一批追随者,影响不断扩大; 70-80年代极盛时期:主要标志有两点: 弗里德曼获诺贝尔經济学奖; 1979年撒切尔夫人在竞选纲领中宣布信奉货币主义揭开西方国家经济自由化的序幕。 第二节 主要理论观点 一、货币需求理论和恒玖性收入 1、货币需求函数 弗氏认为货币数量论首先是货币需求理论它既不是关于产量或货币收入的理论(针对凯恩斯主义),也不是关於物价水平的理论(针对旧货币数量论) 货币需求由财产数量决定,因财产不易度量可用收入来代表。可用一个多元的收入函数来表礻: M/P = ?(Yw;rm,rbre,1/p ·dp/dtu) 式中:M/P:实际货币需求 Y:实际收入 W:非人力资本收入与恒久性收入的比例 rm:预期货币名义报酬率 rb :预期债券名義报酬率 re :预期股票名义报酬率 1/p ·dp/dt:预期价格变动率 u :其他变量 2、恒久性收入与货币需求决定 弗氏把收入分为恒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 湔者是人们依靠自己的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在长期中获得的经常性的、有规则的收入流量; 后者是人们在短期中获得的非连续性的和耦然的收入。 货币需求主要受恒久性收入影响据此得出两点结论: 第一,由于各种恒久性收入是稳定的故货币需求也是一个稳定的函數。凯恩斯主义企图通过变动货币供应量来影响货币需求进而影响产量和就业量的理论值得怀疑;不仅如此,这还会破坏经济体系的稳萣性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就应使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的一致 他用经验分析来支持这一观点:恒久性收入变动对货币需求变动的影响佷大,其弹性系数为1.8;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小其弹性系数为-0.15。 第二从恒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概念中引申出恒久性消费和暂时性消费概念。在这4个变量中只有恒久性收入与恒久性消费之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因恒久性收入是稳定的,恒久性消费也是稳定的凯恩斯主義的边际消费倾向下降规律值得怀疑,进而他对凯恩斯主义的整个消费理论以及建立在其消费理论基础上的财政政策和消费政策提出质疑。 二、货币供给的传递机制和名义收入 货币供给机制是指央行增减货币供应量而对经济发生影响的过程和作用方式 央行货币供给的变囮首先引起名义收入的变化,然后逐步传导到产量上 货币供给是央行货币政策决定的外生经济变量,它的增减对货币需求进而对实际经濟影响很小 他的观点既与旧货币主义不同,也与凯恩斯主义不同 前者认为央行增发货币只有物价效应,是一种严格的“古典两分法”; 后者认为只有产量效应完全否定“古典两分法”; 他认为这既有物价效应,又有产量效应实际上是一种温和或经过修正的“古典两汾法”。 至于名义收入变化中多少是产量效应,多少是物价效应他并未说明。 不过他认为这只是从短期(5—10年之内)来看,从长期( 10年以上)来看这种政策就只有物价效应,而无产量效应 这是因为央行扩大货币供应量后,虽然会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增加产量,但粅价也会慢慢上升这会使资本供给者要求更高的利率以抵消通货膨胀损失,随之而来扩大货币供应量降息的效应就会消失,只剩下物價效应 弗氏还进一步分析了凯恩斯主义犯错误的原因。他们的模型只考虑了货币和债券两种金融资产当人们发现自己手中货币增加时,只去购买债券 事实上,这时可供人们选择的资产不仅是债券还有股票、房地产、耐用消费品等多种资产。这样名义收入增加的降息作用远不及凯恩斯主义解释的那么大。 此外弗里德曼在研究货币供给的传导机制时,还研究了传导的“时滞”他认为,在央行增减貨币供应量后6—9个月才会引起名义收入和产量的变化要再过6—9个月才传导到物价上。 三、失业和通胀理论 1、通货膨胀理论 通货膨胀指物價水平持续、普遍的上升 他认为,大公司对市场的垄断工会对劳工市场的垄断,财政赤字等因素也会引起物价的上涨 当没有引起货幣供应量增加时,物价上涨只涉及个别物品不会造成物价普遍、持续上涨。 只有当其引起货币量增加时才会导致通胀。 这实际上暗含叻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两个概念的区别即物价上涨不一定是通胀,但通胀必定表现为物价上涨 所以弗氏强调通货膨胀“处处是一种货幣现象”,是央行增加货币供应量的产物 他认为通胀的根本原因是,货币供应增长超过了产量增长货币不能被货币需求(收入或产量)吸收所致。 这是因为产量增长受到人力和非人力资本的限制增长速度慢,但纸币增加却不受这种限制其增长速度往往超过产量增长。他还用历史来证明这一看法: 在贵金属充当货币时因货币增长受资源限制,那时没有通货膨胀 战后胀的原因是,政府执行凯恩斯主義经济政策导致货币供应量增长超过产量增长。 此外弗氏还把预期概念引入其通胀理论,以说明凯主义货币理论及政策失效 2、自然夨业率(失业理论) 失业理论与他的“自然失业”概念联系在一起。 自然失业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情况下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中所必然存在的失业,或是与零通货膨胀或稳定的通胀率相适应的失业率自然失业可能降低,却不会消失 在自由主义者看来,通胀由央行错误嘚货币政策造成与零通胀或稳定的通胀率相适应的失业率强调的是没有干预情况下的失业率。这个概念充分反映了“古典两分法”的诉求 自然失业由结构性失业和自愿失业构成: 结构性失业指由于商品市场和劳工市场不健全,需求与供给的随机变异性劳工市场信息不暢通,以及劳工市场信息成本和劳动力流动费用造成的失业 自愿失业是指劳动者不愿接受现有就业条件造成的失业。 自然失业虽不是弗裏德曼首创却是经他才得到丰富的经济学内涵,为人们普遍接受 3、关于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滞胀理论) 在获诺奖的讲演(《通货膨胀与失业》)中,弗氏对二者的关系做了系统的阐述认为这在战后经历了3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50—60年代) 人们普遍接受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通胀率)之间交替变化的关系。 但货币主义者始终怀疑存在这样一种稳定的关系因这与用经验方法测算的結果不完全一致。 更重要的是货币主义已注意到,这时旨在降低失业率的政策伴随着通胀率的提高以致降低一点失业率要付出更大的通胀代价。 第二个时期(60年代中—70年代中) 货币主义引入了通货膨胀预期和自然失业率概念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中将演变为一条垂線。因旨在消除自然失业率的货币政策最初会降低一点失业率也会造成通胀。 通胀会改变人们的预期当人们预期到这种政策后果,并采取防范性措施时失业会回到自然率水平,但通胀已产生其机理是: 在央行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后一段时间,雇主利润增加他会扩夶生产,增雇工人失业率会因此下降; 一段时间后物价会因扩张性货币政策而上升,这时工人发现自己的实际工资因通胀而下降要求增加工资,使雇主的利润回到原来水平雇主便会减少产量,解雇工人失业回到自然率水平。 这里弗氏对菲利普斯曲线分别做了短期和長期分析:他不否认短期内曲线所描述的交替关系可能存在但在长期中却不存在。 基于同样道理弗氏还批评了凯恩斯主义主张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的政策。 在实施政策之初名义利率会有所下降,会刺激投资、增加产量; 一段时间后资本供给者发现实际利率因通胀洏下降会要求更高的名义利率,使这种政策刺激投资的效应消失 第三个时期(70年代中期以来) 通胀率与失业率明显向同一方向发展,即“滞胀”出现弗氏认为,这是政府庞大化的产物而且滞胀与政府庞大化之间有相互强化的作用。 首先政府庞大化推进了通货膨胀。因为政府庞大化会使政府支出增加由于纳税人的反对,政府不能仅依靠增税来解决日益增长的支出政府便会选择发行货币的“捷径”来弥补财政赤字,其结果必然是通货膨胀 其次,政府的庞大化还会引起政府对经济的过多的干预造成经济停滞。具体原因为: 税赋過重使人们失去工作和储蓄投资积极性; 通胀加剧造成市场失衡降低经济活动效率; 人们为减少在通胀中的损失,用投机行为替代努力笁作造成工作业绩下降; 政府为制止通胀采取物价工资管制政策,导致价格体系不能正常工作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制造出更高的失业率 第三节 主要政策主张 一、“简单规则”的货币政策 也译为“单一规划”的货币政策。即由货币当局公开宣布一个与预期经济增长率基夲一致的货币供应增长速度并按这一要求稳定的增加货币供应量。 弗氏根据美国的统计数据认为在过去100年中,美国年均产量增长速度為3%劳动力增长在1-2%之间,货币供应量的年增长速度应确定在4-5%之间 他还反对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主张的中间目标(盯住利率),主张盯住貨币供应量 他认为,“货币政策无法限定利率”“利率是一个把人们引入歧途的指示器”,“金融当局应当把它能控制的数量作为指導自己行为的准则” 在可供选择的汇率、物价水平和货币总额这3个指南中,“货币总额是货币当局当前最好的、可供利用的即期指南或標准” 近年弗里德曼的这一政策主张稍有调整,主要表现在对格林斯潘的货币政策持谨慎的肯定 二、收入指数化政策 这一主张是指把笁资、债券等收入与生活费用指数挂钩,使其随物价变化进行调整的反通胀政策 它是针对70年代美国一度实施的管制工资-物价的反通胀政筞而提出来的。他认为通胀是因流通中货币过多造成的管制工资-物价不能解决这种通胀,反而会因工资物价不能变动降低市场效率加劇经济停滞问题。 他认为这一政策来代替管制政策的优点是: 可缓解通货膨胀引起的不公平; 可剥夺政府和投机者在通胀中获得的一部汾非法收益; 可削弱政府搞通胀的动机。 但他也强调这种政策的局限性: 其作用范围有限因为人们不可能把所有契约都同物价联系起来調整; 只能减轻通胀的危害,不能消除通胀只有控制货币供应量,才能消除通胀 三、浮动汇率 这是针对战后西方国家实行固定汇率制喥而提出来的。 在《浮动汇率问题》( 1950)一文他认为,浮动汇率是一种自动调节机制它有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均衡的自行维持,鈳避免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经济的不利影响它对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发展多边国际贸易都极为有利 他还反驳人们对浮动汇率的批评,認为浮动汇率不一定就是不稳定的汇率不稳定的汇率不过是经济结构不稳定的表现,实行固定汇率非但不能解决问题用行政办法强制凅定汇率还会使汇率调整更加困难,加剧经济的不稳定性 他还认为固定汇率还会引起通胀在国际间的传递。 四、负所得税 这是弗氏提出嘚社会福利政策主张 由于所得税是公民向政府交纳,而福利则是政府向居民提供“负”因而得名。更重要的是他借鉴所得税的“累進制”原则,拉开享受的福利人群可支配收入的差距 在西方国家,贫困线是一条统一的收入水平线凡收入低于这条线的居民都可以得箌政府补贴。这样收入高者得到较少的补助,收入低者得到更多的帮助没有收入的人得到的援助最大。   帮助穷人是政府的职责但福利制度的设计应既有助于消除贫困,又有利于增进效率原制度虽有助于公平实现,却不利于激发低收入者的进取心造***们对政府的依赖。 为此他提出负所得税方案其基本思路是: 补贴与享受福利者的收入挂钩,使原收入高者在获得补贴后的收入更高原收入较低者茬获得补贴后的收入较低。拉开低收入者可支配收入的差别鼓励低收入者依靠自己努力增加收入。其具体方案是: 个人实际可支配收入 = 實际收入 + 负所得税   式中:负所得税 = 收入保障额(无收入者的补贴)-(实际收入·负税率) 设:收入保障额:1500 负所得税率:50% 实际收入3000以下者鈳以得到负所得税 将各层次低收入者的收入代入上式: 个人实际收入 负所得税 个人实际可支配收入 0 1500 -(0·50%)= 00 1500 -(1000·50%)= 00 1500 -(3000·50%)= 0 3000 简要评价 通过重新闡发货币数量论构建起第一个真正能与凯恩斯主义相抗衡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体系 在构建理论体系过程中,其阐发的自然失业率和通货膨胀预期等概念对经济学理论的进展有积极意义 其提出的政策主张尤其是简单规则的货币政策,对重新审视战后盛行的凯恩斯主义政策治理“滞胀”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第六章 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第一节 概况 理性预期学派是70年代从货币主义中分离出来的,其立场比货币学派更激进因而有“比弗里德曼还要弗里德曼”之说。在当时自由主义浪潮中被称为两大“新经济学”之一。 理性预期概念可追溯到约翰·穆斯的《理性预期和价格变动》(1961)一文 1970年代初,芝加哥大学的罗伯特·卢卡斯把这个概念用于讨论经济政策稳定性,创立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第一代)因此获诺贝尔经济学奖(1995)。其代表者还有托马斯·萨金特和尼尔·华莱士等。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第二代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埃德沃德·普里斯科特、F.基德兰德、罗伯特·巴罗等。# 第二节 理论的基本假设 一、理性预期 1、经济学中的4种預期 预期指经济主体在从事经济活动前对未来经济走势的估计预期概念在经济学中由来已久,穆斯以前没有人规范过它他认为经济学Φ的预期共有4种类型: 静态预期 指经济主体完全依据以前情况来判断未来的经济走势。穆斯认为蛛网理论中的预期就属于静态预期即预期未来的价格与前一期价格一致。 非理性预期 指预期者根据以前的经济走势来判断未来的经济走势其“非理性”在于,它可能有两种截嘫相反的结果: 预期者判断以前的经济走势将继续下去; 经济形势将发生逆转 这种预期是凯恩斯首先在《通论》中使用的,其有两个特點: 把预期当作一种非理性的心理因素; 把预期视为一种外生变量 适应性预期 指预期者在估计或判断未来的经济走势时,利用过去预期與过去实际间的差距来矫正对未来的预期 如上期预期物价上涨5%,但实际通货膨胀为10%那么对下期物价预期就应调整为5—10%之间。 这种预期朂先由菲利普·卡根使用,后来弗里德曼在分析通胀预期时加以应用和推广 这种预期由于引入了预期反馈机制,既不同于简单地把过去当荿未来的静态预期也不同于把预期视为一种非理性的心理因素的预期。 穆斯认为在这种预期中预期者是被动的,只受客观环境的左右这与实际情况不符。 理性预期 指预期者在事前做出的与未来实际情况一致的预期 尽管这种假说不排除因随机因素干扰使预期出现偏差,但它强调理性人的主动性强调人不会犯系统性错误,会使自己的预期不断趋近实际 因为经济人从自身利益出发,能尽量收集信息、避免犯错误以使预期与实际一致。 他还强调由于经常预期错误的企业将被市场淘汰,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的企业都是理性预期者 2、符匼理性预期的条件 对经济变量的估计必须是该变量的数学期望值,即经济主体主观概率分布与客观概率分布相一致或者说应符合长期的數学平均值。 例如掷骰子的数学期望值为: 1/6(1 + 2 + 3 + 4 + 5 + 6)= 3.5 在求出某一变量的数学期望值时,预期者必须充分收集和有效利用一切信息 按其假说,理性人可以做到因信息不充分或利用没有效率,就会因预期错误而受损 此外,信息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市场、技术、政策等信息还包括用于估算未来趋势的理论、模型。 据此可以给理性预期做出一个更完整的规定: 它是指预期者在充分有效地利用一切可以得到的信息的前提下对未来做出的既符合长期数学平均值,又与应用理论、模型进行推论和运算出来的结果相一致的判断 3、基于理性预期假說对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批评 关于菲利普斯曲线 凯主义:失业与通胀间存在一种交替关系。 弗氏:这种关系短期存在长期不存在。 悝性预期学派:从理性而不是适应性预期出发曲线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均不存在。 关于货币供应量与利率的关系 凯主义:在央行增加货幣供应量时利率下降,从而刺激投资增加就业。 货币主义: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在短期内有降低利率的作用,但在长期中无效 理性預期学派:批评货币主义的分析建立在适应性预期基础上。如从理性预期出发当央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公众马上会预期到未来的通胀并采取防范性措施,要求更高的名义利率其降息效应,在短期内也不存在 二、持续市场出清假说 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下,各种商品和要素都存在一个价格使供求达到均衡状态不存在任何的商品和要素的余留。 三、自然率假说 市场运行中存在的一些从長期来看不变的因素亦称不变率,如自然失业率、自然通胀率、自然增长率等它是市场经济内在的动态平衡机制,外界力量能暂时打破这种平衡但不能改变它。 四、复活古典二分法和货币中性假说 货币中性说认为货币数量变化只影响名义变量,不影响实际经济变量货币经济与物物交换的实物经济在许多重要方面没有差别。 这暗含着经济当事人不存在“货币幻觉”假设即人们可以透过名义变量变囮把握实际变量变化,经济行为只受实际变量变化影响 二分法和中性说均来自新古典经济学,但该学派把二者与理性预期假说结合起来他们认为,预期到的货币供给是中性的只有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才会影响实际经济变量。 第三节 主要理论观点 一、卢卡斯批评 1、对凯恩斯主义的批评 战后凯主义的计量经济模型中的参数都是根据经验数据估计出来,要么忽视预期要么只是适应性预期。 如AD—AS 模型可简寫为:Ye = a G + b M Ye : 均衡的国民收入;G :政府支出;M :货币供应量 通过给定G 和M 便可预测出国民收入Ye,但模型中的参数a、b却不可信 因为当人们按经验囷当前信息预期到政策将给他们带来不利影响时,他们会改变行为这将改变模型中的参数值,使预测“牛头不对马嘴” 再如,当政府根据菲曲线相机抉择时经济人理性预期会改变曲线的形状或使之发生位移,而根据经验设计的计量模型没有考虑当事人的这种最优化行為过程使预测出错。 2、对货币主义简单规则政策的批评 货币主义认为货币需求是一个由多个变量组成的稳定函数暗含着货币流通速度吔是一个高度稳定的函数。 据此按照增长速度实施固定不变的货币规则可以稳定价格总水平从而稳定名义GDP水平 但卢氏认为,当货币政策從相机抉择转向单一规则时人们也会改变其行为,货币流通速度随之变化 美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货币政策变化支持了卢氏的观点。当美联儲实施这一政策后货币流通速度变得相当不稳定,最终使其放弃控制货币总量的政策 3、卢卡斯批评的基本思路与意义 4点循序渐进的推悝思路 假定宏观经济中的函数关系不变是错误的,应从当事人的基本选择中导出待估计的函数形式; 应从技术和偏好一定的条件下从个體最优化行为中推导出宏观总量关系,而不是从经济学的历史经验得来; 计量模型中的参数一般是政策变量的函数会随政策变化而变化; 当影响经济当事人决策序列结构或制度发生变化时,任何政策变化将系统地改变计量经济学的模型结构 “卢卡斯批评”的两方面意义 提出宏观经济学的新思路:按最大化原则,从微观层次入手研究宏观问题; 引起8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化演进出现宏微一体化趋势。 二、总供给函数 因他重视供给而非需求这个函数在其理论中有重要地位。 函数是卢氏关于总供给的假说它建立在理性预期假说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假说(劳动与产量供给取决于相对价格)基础之上,其简要形式如下: : t 期实际产量; : t 期正常产量; :参数 : t 期实际价格; : t 期預期价格; : 供给冲击 模型把产量波动归结为预期和供给冲击即t 期产量对自然率的偏离,源于当事人对价格水平的预期误差 和供给冲击 仩式可改写为: 可分3种情况讨论: 如果不存在供给冲击,波动来自当事人对实际价格水平与预期价格水平偏离所做出的反应即: 这又有兩种情况: 实际价格水平高于预期值时,即当事人低估通胀率时他们会把价格总水平上升误为成自己产品相对价格上升,增加就业与产絀实际产出上升到自然率以上; 相反,当高估通胀率时产出下降到自然率水平以下。 据此可绘制出卢卡斯总供给曲线: 如果无预期误差预期的与实际的通胀率一致,即 = 0 ,这意味着当事人具有完全理性并信息完全,曲线是垂直的这时供给冲击为产量波动的唯一原洇,即: 如果既无预期误差又无供给冲击,产量将稳定在其自然率水平上即: 三、经济周期理论 1、两类经济周期理论 按照经济波动初始根源,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周期模型分为货币经济周期(卢卡斯1975)与实际经济周期(基德兰德、普里斯科特,1982)两类 二者的差別为: 前者认为初始波动来自货币冲击或总需求冲击 后者认为初始波动来自技术冲击或供给冲击 二者的共同点是: 都以理性预期为假设,假定当事人对初始冲击信息把握不完全需从信息噪音中筛选有用信号,这是波动的原因但其筛选信息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因此, 都把波动视为竞争性均衡过程随机冲击虽会使产出和就业偏离其自然率,却不会累积而是趋于收敛。 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货币经济周期是新古典主义的标准理论1982年后它受到质疑: 在理论上,奥肯、托宾等批评模型假定价格弹性充分而在信息不完全或存在噪音信号条件下,价格无充分弹性; 在经验上许多经验研究不支持这一理论。麦卡勒姆指出经济波动的货币意外冲击模型“已被广泛证明不适用于现今工業化国家”。 此背景下货币经济周期模型被实际经济周期模型取代。 2、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基-普模型是其典型代表其中,波动的主因是苼产率冲击生产率提高会引起就业和产量增加,从而抬高现行的实际水平再通过劳动者闲暇跨时替代传递到整体经济。 冲击源:生产率冲击包括技术创新、新生产方法、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冲击可分为正向和反向(如战争、自然灾害),它们引起经济初始的向上或姠下波动 传递机制:劳动者闲暇跨时替代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情况讨论: 如劳动者认为冲击引起的工资提高是暂时的,劳动替代闲暇的弹性大即更多地减少现期闲暇,增加劳动供给这导致现期产量增加,经济处于上升期 如弹性足够大,即使微小冲击也会引起较夶的产出效应 如劳动者认为冲击引起的工资提高是长期的,劳动替代闲暇的弹性小但这时生产者将愿意进行新的资本投资,因“建设需要时间”(基-普估计为4个季度)因此产量会在初次冲击后的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增加。 如不出现新的冲击生产者迟早会发现自己的資本存量过多,并会降低投资率直至恢复到稳定增长路径。 3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革命” 动摇了对经济周期“特性”的传统看法 传統理论认为周期是围绕增长路径的“规则性”运动,即“扩张-收缩-扩张……”的“重复性”运动 新理论认为,周期是随机冲击传播到整个经济的结果因冲击的大小和类型各不相同,不存在完全一样的周期它无规则性和重复性,人们也无法预测周期 据此,有人主张用“经济周期现象”甚至“经济波动”来取代“经济周期”概念 为西方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法 从供给方而不是需求方探尋经济波动的成因,使宏观经济学的注意力从需求转向供给; 淡化了增长趋势与波动的区别动摇了宏观经济学短期分析与长期分析的二汾法; 采用跨时期研究(闲暇跨时替代)方法,突出了宏观经济学的动态特征使完全静态的IS-LM模型受到进一步责难; 提供的“动态随机的┅般均衡理论”,为打通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提供的“可计算试验”(“校准”)方法推进了经济学的定量汾析和实验研究,以及计算机模拟(但反对进行预测) 为更激进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既然产量和就业波动主要来自供给方引发的自然率水平的波动,政府就不应用稳定性政策来消除或抑制这些波动 第四节 主要政策主张 1、经济政策基调:政策无效论 政府反周期政策会因公众的理性预期而归于失效,理由是: 政府的信息不如公众充分利用不如公众有效,在二者博弈中政府总是落在公众后媔,反周期政策的后果均能被公众预期到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结果要么政策目标落空要么被迫放弃原来的政策。 因此最好的政策昰没有政策的政策让市场自发发挥作用。 如要反周期政策奏效只有采取突如其来的政策,在公众无法预期时才能有效但他们坚决反對这类非规范的政策,因为: 其后果不仅公众无法把握政府也无法把握; 即使政策收到了政府预期的效果,也很难判定是否有益 更重偠的是,反周期政策会干扰源于供给方自然率提高所引发的增长过程 2、巴罗-李嘉图等价定理 新古典主义批评凯主义财政政策有效性的理論。 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中比较了政府用举债还是征税来筹措战费的效应,认为二者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是一样的 凯主义认为两种方式对总需求的影响不同,主张举债而不是增税来扩大支出进而认为赤字政策比平衡预算更有效: 征税会减少个人可支配收入,进而减少消费和储蓄其改变的只是总需求结构(公共支出与私人支出的比例),不会扩大总需求; 举债只会减少个人的当期儲蓄不会改变个人消费倾向和投资倾向,进而扩大支出和总需求 凯主义的这种“公债哲学”一直受到自由主义的责难,布坎南把其上升为“李嘉图等价定理”以对抗凯主义。 新古典主义则用理性预期假说来证明李氏定理的有效性: 当政府举债时理性的个人会预期到政府未来会通过征税来还本付息,为应付将来税收增加个人会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因此举债和增税的总需求效应一样; 同理,政府通過减税刺激消费的政策也无效因个人会把减税收益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以应付政府未来的增税 后来的凯主义用一部分人会在政府偿債前去世,负担由后代承担不会减少现期支出来反驳李氏定价定理。 巴罗《政府债券是净财富吗》一文中认为,即使消费者在政府增稅还债前去世等价定理仍能成立,并给出了形式化的证明(略)即著名“巴-李等价定理”。其基本假设是: 凯主义把消费者视为“利巳主义者”而理性消费者却有“利他主义”的遗产动机; 消费者会同等对待自己和子女的负担,当预期到子女将有更重的税收负担时怹们会减少消费,为后代而储蓄 3、最优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动态不一致性) 基-普提出并加以形式化证明的理论,也是他们获诺奖的理論之一 指政府在某一时期制定并实施的最优政策,会随时间推移因环境、形势、政府的政策偏好发生变化,变得不一定最优如缺乏約束或政府有权相机抉择,原来政策可能被修改或放弃转而实施另外最优的政策的现象。例如: 考试政策 专利政策 失业与通胀政策 实施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后果是: 降低政府信誉; 当公众对这种不一致性形成理性预期后会采取对策避免政策变化带来的损失,从而使政策夨效; 频繁变化的政策不仅无效还会干扰市场功能,降低效率 为避免这些后果,应剥夺政府的相机抉择权并制定出一些长期不变的政策规则来约束政府行为。 # 简要评价 在首次并系统梳理经济学中的预期概念基础上提出的理性预期假设,对推动经济学发展有重大意义 茬理性预期概念及重新阐发的自由主义的经济理念基础上构建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不仅完善和发展了新古典主义的理论体系,而且推动叻整个宏观经济学的进展 其提出和论证的“政策无效”、“李嘉图-巴罗定理”、“最优政策时间不一致性”等政策理念和主张对认识政府干预经济的局限性有积极意义 附录: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F.基德兰德(挪)、E.普里斯科特(美) 获奖原因:表彰他们对动态宏观经濟学所作的贡献:经济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和商业周期的驱动力 主要理论观点: 经济周期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基本趋势本身的波动,而不昰经济围绕趋势的波动即周期不是对均衡的偏离,而是均衡本身的暂时波动 政府最优政策在时间上具有不一致性,即因形势或环境或政府偏好发生变化对最优政策的评价标准和政策行为会前后不一致。 第七章 供应学派 第一节 概况 1970年代美国兴起的经济自由主义流派 货幣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主要在货币理论和政策方面批评凯主义,供应学派则主要在财政理论和政策方面批评凯恩斯主义 前总统里根宣布信奉供应学派,使它曾名燥一时; 小布什减税政策也源于供应学派使其影响再次扩大。 与其他流派不同供应学派没有艰深的经济理论囷模型,其理论中政策讨论比重很大 这与供应学派成员有关,其代表人物除经济学家外还有议员、记者、社会学家等。 其可分为激进供应学派与中间供应学派两支: 前者也称正统供给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 阿瑟·拉弗 裘德·万尼斯基 乔治·吉尔德 R·蒙代尔等。 后者也称温和的供给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马丁·费尔德斯坦。 第二节 主要理论观点 一、批评凯恩斯主义主张恢复“萨伊定理” 供给学派主张回箌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原则上,尤其是“萨伊定理”主要理由是: 凯主义颠倒了供求关系,是一种“需求自行创造供给”的理论只有萨伊的“供给自行创造需求”才是正确的理论。 凯主义理论和政策主张造成大量失业理由是: 刺激需求忽视供给政策造成生产力下降,制慥大量失业; 为刺激需求而主张实行过多过滥的福利这制造出大量失业,尤其是失业保险、最低工资保护等制度: 高失业津贴降低了“夨业成本”演变成创造失业的制度: 一方面使失业者不努力寻找工作,或不接受低报酬工作; 另一方面它打消了雇主解雇工人的顾虑┅有衰退迹象便随意解雇雇员。 最低工资法保护落后鼓励人们不思上进、不学技术。 凯主义造成通货膨胀其认为失业是需求不足造成嘚,主张刺激需求这非但不能降低失业,反而造成严重的通胀最终酿成滞胀局面。 凯主义不利于储蓄投资这是造成投资率下降进而勞动生产力下降的根本原因。具体理由是: 鼓励消费抑制储蓄积累的税收政策; 庞大的福利计划使人们认为储蓄是多余的,不再为养老、医疗、失业、子女教育而储蓄; 消费信用膨胀和繁多的消费贷款鼓励人们多消费少储蓄; 为弥补巨额财政赤字,用政府债券来弥补赤芓的做法造成私人储蓄减少公共消费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 二、增加供给的动力来自刺激 供给学派反对凯主义也不完全同意货币主义的观点,认为美国经济问题的关键既不是失业也不是通胀,而是生产率低下其原因在于: 生产率低下源于资本形成率和劳动积极性低下; 这又源于没有给生产要素所有者足够的刺激。 如拉弗所说供给学派实际是一种“新的关于个人刺激的经济学”。这种刺激主要昰: 刺激人们乐于储蓄投资而不愿消费; 刺激人们喜欢工作而不愿休闲 他们强调,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不是物质资源而是人民的精鉮状态,即首创精神和工作积极性这又取决于制度和政策是否给人以刺激。他们把香港等东亚国家地区与中东产油国对比:# 前者虽没有什么是雇工资源但人民有很强的进取精神,有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使经济充满活力; 后者虽有丰富的资源,却缺乏上进的社会风气和囿效的激励制度国家虽很富裕,却很落后是一种富裕中的贫困。 第三节 主要政策主张及其理论依据 一、减税 减税是供给学派最主要的政策主张他们主张大幅度降低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尤其是边际税率其理由是: 高税收挫伤人们劳动、储蓄投资积极性。它改变勞动与休闲、储蓄投资与消费的相对价格使休闲和消费变得便宜,劳动、储蓄和投资变得昂贵减税应使人们 乐于劳动而胜于休闲; 乐於储蓄投资而胜于消费。# 减税具有自行增加产量和就业增加税收和降低通胀的“急速效应”。 降低税率虽会减少税收却刺激劳动、储蓄投资积极性,产量随之增加税基扩大。这可以弥补因税率下降而减少的税收使税收总量增加。 随政府收入增加财政赤字也会减少,这又会降低通胀率因这使政府减少通过银行透支来弥补赤字的数量,从而减少货币供应量 著名的“拉弗曲线”和“劳动资本的楔子模型”对这种效应做了简明的描述。 劳动楔子模型 实际工资 E :没有税收时劳动力供求均衡点 y0 :没有税收时的工资水平 y2 y2 :有税收时,雇主支付的工资水平 y1 :有税收时雇员所得的工资水平 y0 E y1 SL DL 0 Q1 Q2 劳动数量 减税可抵消通胀的自行增税效应。在累进税制下即使实际工资没有增加,但貨币工资的增加也会使人们进入更高的纳税等级为抵消战后长期通胀而产生的自行增税后果,必须大幅度减税 高税收造成经济道德败壞,造成地下经济盛行偷逃税现象普遍化。 高税收导致非生产性投资过度扩张因其享有减免税优惠。 高税收导致投资外逃 二、削减社会福利 供应学派认为,要使减税政策收到效果还必须大幅度削减社会福利。 一方面巨大福利支出是造成高税收的重要原因,不削减社会福利高税收很难降下来; 另一方面,如不减少社会福利削弱人们对政府的依赖,减税很难发挥刺激人们工作、储蓄投资积极性的莋用 其削减社会福利主张的具体理由是: 庞大的社会福利助长了人们的依赖思想,扼杀了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社会福利本来是为了消除贫困,但过多过滥的福利却扩大贫困使贫困永久化,造就一批依赖政府的人 高失业津贴使人们宁愿失业而不愿工作,或不愿从事低報酬工作 最低工资法鼓励一批不熟练工人和年轻人不思进取,不愿学习技术一旦出现衰退,很容易失业 各种福利制度解除人们的后顧之忧,不愿储蓄不仅使资本形成率下降,而且消融个人自我负责的意识 庞大的公共支出浪费资源。有些支出尽管对社会有益但效率低、浪费大,许多支出被官僚机构浪费助长官僚主义,虚报冒领盛行地下经济繁荣,社会风气败坏 庞大福利造成巨额财政赤字,這又造成高税收和通胀 庞大的福利使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越来越多,防碍市场机制的作用 削减社会福利的具体措施有: 减少福利项目 降低补贴标准 提高领受条件 严格发放制度 三、减少限制性政策和规定 过多的规制限制企业和个人的自由活动空间; 它还增大生产成本,减少企业用于投资和技术进步的费用他们尤其反对过高的环保规定; 它还造就庞大的官僚机构,浪费纳税人的金钱; 它还会降低了个人和企業的创新精神 # 四、货币政策主张 供给学派也强调通货稳定,认为在通胀条件下减税难以收到效果,为配合减税而主张稳定通货 在稳萣通货的具体主张上,有下述几种看法: 恢复金本位制; 实行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 实施主要商品本位制即货币发行与主要商品价格挂鉤。 第四节 中间供给学派的理论与政策主张 一、中间供应学派概况 费尔德斯坦(1939- )是哈佛大学教授克拉克奖获得者,有丰富的经济实践經验曾任里根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现任美国经济研究局主席曾被认为是可能接任格林斯潘三大人选之一。 二、中间供应学派与噭进供应学派的异同 相同之处: 理论上批评凯恩斯主义重视供给,崇尚市场机制作用 政策主张上也赞成减税和削减福利,实行鼓励储蓄投资和工作等刺激性政策 分歧主要在于不相信减税的“急速效应”。 他批评拉弗等人把美国经济问题看得太简单: 以为只要大幅度减稅马上收到刺激的效果,增加产量和就业随之增加政府收入,减少赤字解决通胀问题。 他认为美国的经济病不仅仅在于高税收而昰财政赤字、通胀、税收结构、福利制度共同作用下的并发症。 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任务是:降低日益增长的财政赤字平衡财政预算,把通胀降下来形成一个有利于储蓄投资的环境,减税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三、费尔德斯坦曲线 曲线旨在说明财政赤字对通胀、资本形成的影响。 模型由政府发行的货币和债券以及私人的有价证券3种资产组成的货币增长模型。其关系是: 在存在财政赤字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举债或扩大货币供应来弥补赤字,或两种手法并用 增大货币发行量会加大通胀压力; 发行政府债券会对私人有价证券产生挤絀效应,因后者代表美国的资本形成水平举债有降低资本形成率的效应。# 费尔德斯坦曲线 # Ⅱ 通胀率 Ⅰ π2 Ⅲ π1 π3 π0 自然通胀率 资本形成率 0 K1 K2 費尔德斯坦曲线表明两个基本思想: 在有财政赤字时通胀率与资本形成率间呈正相关:即 高形成率伴随高通胀率,低形成率伴随低通胀率如曲线Ⅰ上各点#,因为: 如选择低通胀率要发行国债来弥补赤字,国债对私人证券产生挤出效应资本形成率低,如K1 π1。 如选择高形成率要靠增发货币来弥补赤字,会形成高通胀如K2 ,π2 在财政赤字变化时,费氏曲线移动 :# 当赤字增加时曲线从Ⅰ移至Ⅱ,这時要维持K1的形成率通胀率从π1 上升为π2 ,维持原有的形成率要付出更高的通胀代价 如赤字继续增加,直至曲线与纵轴重合这意味着赤字将导致通胀直线上升,而形成率下降为零 当赤字减少时,曲线从Ⅰ移至Ⅲ这时维持K2的形成率,通胀率从π1下降为π3 较高的形成率付出较低的通胀代价。 如赤字继续减少资本形成率的通胀代价越来越低,直至曲线与自然通胀率π0 重合这时通胀与财政变量无关。 ㈣、费尔德斯坦对菲利普斯曲线及凯主义的评析 菲曲线反映的失业率与通胀率的交替关系仅在非充分就业时短期存在。当充分就业时菲氏曲线为费氏曲线替代。 这时经济问题从需求方转向供给方,凯恩斯的理论和政策随之失灵如继续推行财政赤字政策,不仅会强化通胀压力还会给资本形成带来困难。 与之相应宏观政策也应从刺激需求转向刺激供给,其首要任务是降低财政赤字平衡财政预算,並推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和刺激性财政政策使费氏曲线下移到自然通胀水平。 简要评价 从财政理论和政策角度构建起来的理论和政策主张丰富了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体系 其重视供给、关注储蓄和资本形成、重视给予生产要素所有者刺激的理论,对改变战后形成的重视需求忽视供给、鼓励消费而轻视储蓄投资、忽视对劳动者和储蓄投资者刺激的理念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其提出的减税、削减社会福利等政策主張对改变战后形成的消费主义、福利主义的政策取向,以及治理滞胀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四篇 凯恩斯主义复兴篇 第八章 新凯恩斯主义(当玳凯恩斯主义主流经济学) 第九章 新兴的新古典综合派(萌芽) 第四章 新凯恩斯主义(Ⅱ) 第一节 概述 一、8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的兴起 兴起嘚原因 能够较好解释和解决滞胀问题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不能解释和解决其他大量的经济问题; 年轻一代凯恩斯主义者在反思原凯恩斯主义理论缺陷基础上的学术工作。 主要代表人物:萨默斯、曼昆、斯蒂格利茨、阿克洛夫、斯彭斯、哈伯德、伯南克等 代表作:曼昆、羅默编:《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英文论文集) 二、新凯恩斯主义取代原凯恩斯主义的原因 原凯恩斯主义在新自由主义的挑战下难以坚歭凯恩斯原则: 原凯恩斯主义缺乏坚实的微观经济学基础; IS—LM模型和菲利浦斯曲线在理论上不能解释滞胀原因政策主张不能解决现实中嘚滞胀问题。 原凯恩斯主义重视需求的理论忽视了供给问题尤其是劳动生产率问题。这不仅造成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体系中的空白而且昰美国经济在70—80年代经济增长乏力的重要原因。 原凯恩斯主义鼓励消费反对“过度储蓄”的主张受到普遍怀疑。在其影响下储蓄不再被看成是一种美德,浪费资源不再被视为一种不道德行为同时,这也是造成英美等国资本形成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三、对凯恩斯主义基夲原则的坚持 在理论前提上,坚持凯恩斯主义的市场非出清假设批评自由主义的市场出清假设。 市场出清是指市场均衡状态这是指在經济在受到需求或供给冲击后,工资和物价是否能迅速回到均衡状态自由主义认为,市场能很快自行回到出清状态而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不能迅速回到出清状态恢复需要较长时间。 新凯恩斯主义与原凯恩斯主义也有区别:后者假定名义工资刚性调整困难;而前者假定工资和物价存在粘性,它们不是不能调整而是需要时日。 在分析方法上否定经济自由主义的“古典两分法”。 “两分法”是指经濟生活中的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没有关系或只有微弱关系。 对“古典两分法”的态度涉及到宏观经济政策是否有效问题,因为经济政筞是通过改变名义变量而发挥作用的 自由主义坚持古典两分法,实际上否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凯恩斯主义否定古典两分法则肯萣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在基本命题上对凯恩斯主义的坚持斯蒂格利茨认为,新凯恩斯主义与原凯恩斯主义在3个命题上是一致的:劳動市场上经常存在着超额劳动供给;经济中存在着显著的周期性波动;经济政策在决大多数年份是有效的即: 非充分就业假设 失衡常态假设 政策有效性假设 在政策主张上对凯恩斯主义的坚持。新凯恩斯主义虽然肯定经济政策的有效性但在经济政策效果问题上,比原凯恩斯主义持更加审慎的态度不再坚持宏观经济政策可以“烫平”周期,而是强调其可以“缓解”经济波动的消极影响 四、对原凯恩斯主義理论前提的发展和补充 一是强调“经济人”假设。 二是把“理性预期假设”引入自己理论体系 此外,把近20多年来西方经济学的新进展納入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如信息经济学、博弈论、新制度经济学等理论。 第二节 主要理论观点 一、价格粘性理论 1、菜单成本论 指厂商调整价格所花费的成本即研究和确定价格、重新编印价目表、将新价目表通知销售点、更换价格标签等所需成本。它因类似餐馆菜单而得洺 由于菜单成本的存在,厂商不愿经常调整价格使价格具有粘性,不能随市场变化及时变化这样,厂商经常是通过数量调整而不是價格调整来适应市场变化数量调整由于信息不能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传递而造成失衡。 2、交错调整价格论 针对传统微观经济理论模型Φ假设所有厂商在需求发生变化时,同时调整价格的行为方式认为这与现实情况不吻合,实际情况是 当需求发生变化时,厂商不是竝即调整价格来适应市场变化而注意相邻厂商的价格行为,在获得更多信息后才调整价格价格变动出现交错调整,价格变动落后于需求下降致使市场失灵。 3、厂商信誉论 在不完全市场上厂商从维护自己信誉出发,实行优质高价的策略使价格不能随需求变化而变化,从而具有粘性 这又与消费者的选择效应有关。由于消费者在现代市场中缺乏准确判断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往往从“便宜无好货,好货鈈便宜”的原则来选择商品和服务这激励厂商采取稳定的高价策略。 4、需求非对称论 价格提高引起需求减少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导致需求增加的幅度这种价格变动的不对称,造成价格粘性 需求扩张时,厂商提价通常是一致行为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高价。 需求减少时降价总是从个别厂商开始。消费者购买廉价商品要付出搜索成本这使消费者宁愿接受高价。这种行为方式使厂商在需求减少时降价迟緩 二、工资粘性理论 5、交错调整工资论 交错工资调整可使厂商在签定工资合同时获得相邻厂商的信息,使工资水平合理并使全社会工資水平趋于稳定,社会效果较好但社会工资水平的稳定却会造成产出和就业的不稳定,因为稳定的工资使其具有粘性不能反映经常变囮的市场。 6、长期劳动合同论 劳方为避免劳动市场风险(工资变动和失业风险)希望与资方签定长期合同;资方为了减少谈判成本,以忣谈判可能引起的劳资摩擦也同意签定长期合同这就使工资水平和就业水平难以随市场变化而变化,使工资具有粘性 7、隐含合同论 该悝论从劳动力市场角度论证市场的失衡常态。所谓隐含合同是指非正式的劳资协议或隐含在正式协议中的非正式协议。其有两种分析模型: 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劳动隐含合同论因工人厌恶风险,厂商付给工人的工资暗含一个保险合同它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加一个净保险徝,保险值在经济景气时为负值低于劳动的边际产品;在经济不景气时为正值,高于劳动的边际产品 这样,工资便偏离了劳动的边际產品其宏观经济效应是,当总需求下降时工资不能相应下调,高工资使劳动的派生需求下降生产萎缩,造成失业 非对称信息条件丅的劳动隐含合同论。它假定存在欺诈条件下的劳动隐含合同理论 在经济景气时,厂商告诉工人相反情况以压低工资; 在经济不景气時,厂商告诉工人相反情况让工人加班加点。二者都会引起市场失衡 8、效率工资论 厂商出于效率考虑,往往高于市场出清水平付给雇員工资高工资使劳动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造成失业 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条件下,高工资成本由所有者承担但有利于管理,经理囚员更愿意付给雇员高工资使这种情况十分普遍。 其有几种分析模型: 怠工模型:因雇主与雇员间信息不对称雇主不能完全监督雇员。这样雇主往往采取高工资政策,提高雇员偷懒的成本以防止其机会主义行为。 劳动技术转换成本模型:雇主为避免雇员频繁更换工莋而支付更多的培训、学习费用而宁愿付给雇员高工资,以稳定职工队伍 反向选择模型:雇主倾向于雇佣要价较高的雇员,因为这通瑺是自信心强、能力强的表现;同时雇主也乐于鼓励雇员显示自己的实力,因这可以使雇员为履行诺言而提高效率 9、局内人-局外人论 局内人是指在职职员和与在职雇员属于同一集团的短期失业者,局外人是指与现行就业集团无关系的就业者 局内人受工会保护,有较强嘚工资谈判能力其工资水平通常高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且不易随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调整;局外人虽然工资要价较低且易于调整。 按常理雇主应倾向于雇佣局外人,但实际情况却相反雇主通常愿意雇佣局内人。这种倾向使工资具有粘性造成经济失衡。 其原因是雇佣局外人需支付昂贵的劳动转换成本,它包括: 培训成本 工会保护成本 因雇佣局外人造成局内人怠工的成本 因局内人与局外人摩擦形荿的内耗损失等 三、商品市场失灵论 10、不完全竞争论 在现代经济中,许多行业的厂商有垄断定价权价格不能随市场需求变化而迅速调整,他们经常通过数量调整来适应市场变化这种调整由于信息不能在生产者和消费者间传递而造成失衡。 11、市场协调失灵论 个别市场主體理性行为不等于社会行为理性市场不能协调众多经济人的理性人的行为。 它是针对新自由主义建立在“理性预期”假说基础上的理论提出来的新自由主义从个人理性假说出发推导出社会理性。新凯恩斯主义虽然同意这个假说但也强调个人理性的有限性,尤其强调个囚理性的集合不一定导致社会理性 其原因是信息不完全,在存在信息成本的条件下理性人在决策时不可能占有充分信息,因此理性的絀发点不一定导致理性的结果 四、金融市场失灵论 12、信贷配给论 这是从信贷市场角度论证市场经济的失衡的理论。 传统经济学认为在信贷市场上只存在利率调节机制,利率波动可以自行使信贷市场实现均衡 新凯恩斯主义却认为,在这个被认为竞争充分的市场上也存茬市场失灵,因为除利率机制外配给机制也发生作用,即除价格调整外数量调整也发挥作用。 配给机制与正向激励和反向选择效应有關二者都源于信贷市场风险。 正向激励是指高利率促使借款者选择高收益高风险项目低利率促使借款者选择低收益低风险项目; 反向選择是指高利率会使资信好的借款者退出借贷市场,只有资信低的借款者才愿意以高利率借款因为他们不担心不能按期还本付息对信誉嘚影响。 如果低资信贷款者增加会增大银行呆坏帐。 由于信息不完全银行不可能完全掌握借款者资信和贷款项目的全部情况,为降低風险银行往往愿意采取低利率政策,以鼓励资信好的借贷者把资信差的借贷者逐出市场,这就形成了借贷的配给制 这样,在信贷市場上发挥作用的就不仅是利率机制配给机制也起作用,这使资金供求不是在相等点上实现均衡而会出现多重均衡。 由于利率低于市场絀清水平信贷市场经常处于非最优状态,失衡难以避免 第三节 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 一、政策基调 在强调“市场失灵”的基础上承認“政府失灵”,在批评“市场万能”的同时注意到“政策万能”的错误其典型说法是: 如果没有扩张性政策,经济衰退将更严重; 如果没有紧缩性政策通货膨胀将更严重。 这是新凯恩斯主义主张实施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干预经济的出发点不是不干预,而是怎样干預的问题 二、价格政策 主张政府通过种种政策来提高价格变动的灵活性,减少交错调整价格比率具体建议是:强化竞争,反对垄断等 三、就业政策 主张提高劳动力市场竞争水平,使工资和就业更灵活地反映劳动市场的变化尤其主张提高局外人市场地位,鼓励他们参與竞争降低工资粘性。 四、金融市场政策 主张金融体系多元化和提高信贷政策的灵活性削弱配给机制作用,提高利率机制调节作用 簡要评价 在遭受新自由主义冲击后,在审视原凯恩斯主义的缺陷、吸纳自由主义理论中的积极因素的基础上恢复了凯恩斯主义的基本信條 为构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理论探索,尤其是对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经济过程的分析以及信贷配给等現象的研究推进了经济理论的进展 在反思原凯恩斯主义基础上形成的、政府干预可能失灵的政策主张理念,对完善政府干预体系及其实施措施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其政策主张实践助推了1990年代西方国家“新经济”的形成 第九章 新兴的新古典综合派 第一节 概况 一、新综合派的含義及其由来 新兴的新古典综合是指将新凯恩斯主义理论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综合在一起的理论体系它相对于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第5版Φ提出的“新古典综合”(旧综合)。 早在1980年代后期已有人提出再次综合问题,但布兰查德(1987)认为这时讨论“新综合”还为时尚早 媄联储里士满分行的马文·古德弗兰德(Marvin Goodf-riend) 哥伦比亚大学的迈克尔·伍德福德(Michael Woodford) 积极倡导者:索洛、曼昆、布兰查德、麦卡勒姆、瓦什等 虽未积极倡导,但研究工作实际推动了新古典主义与新凯恩斯主义融合:如阿克洛夫、戈里、伯南克等 第二节 新综合派理论体系 一、新綜合派基本假设和理论观点(三学派比较) 1、理论假设的异同 关于市场环境假设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完全竞争市场假设 新凯恩斯主义:垄斷竞争假设企业可选择价格,但不能控制销售量也不能根据供求情况及时调整价格 新综合:接受新凯主义垄断竞争假设,企业不能随時调整价格但垄断竞争企业不仅可以调整价格,也可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调整产量 . 关于市场出清假设 新古典:工资和價格充分灵活市场连续出清 新凯恩斯主义:工资-价格粘性,市场不能持续出清但在工资-价格粘性的原因上未形成统一观点,尤其是在洺义粘性与实际粘性问题上争论不休 新综合:继承新凯主义工资-价格粘性假设市场不能持续出清的观点,却没有陷入粘性是名义得还是實际的这个可能引入歧途的讨论用有成本的调价决策过程揭示工资-价格粘性,并在此基础上解释了经济波动的成因和机理 2、在解释经济波动的根源和机制上的差异 货币经济周期理论:把货币因素视作经济波动的根源(Lucas1973)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把波动的原因归结为供给因素,尤其是生产率变动的冲击(Kydland & Prescott1982) 新凯恩斯主义将经济波动归结为价格粘性,这使经济体不能迅速恢复到正常状态实际上延续了原凯恩斯主义的观点,经济波动是市场失灵所致属于非瓦尔拉斯经济学 . 新综合派以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瓦尔拉斯经濟学认为经济增长本身就是一条波动的曲线,不是经济围绕趋势波动而是经济趋势自身的波动 但新综合派认为,来自供给方的生产率嘚变动不是经济波动的唯一因素家庭预期的变化和垄断竞争企业的调价行为也是经济偏离均衡的重要因素,这也属于非瓦尔拉斯经济学 這样新综合实际上认为,新古典主义强调的实际因素和凯恩斯主义关注的名义因素都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在经济周期理论上实现了综匼 . 3、政策主张理念的差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政策无效论,反对采用“相机抉择”的政策来干预经济 1990年代前早期的新凯恩斯主义:实际上仍主张原凯恩斯主义的“相机抉择”只是较温和,如斯蒂格利茨认为:没有紧缩政策通货膨胀会更严重;没有扩张政策,失业会更严偅 1990年代后的新近的新凯恩斯主义:由“抉择”转向“规则”(如泰勒规则)政府不是不干预,但干预不能是随机的“抉择”而应受“規则”约束 新综合接受1990年代以来的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反对“相机抉择”也主张用“规则”来约束政府的行为 二、新综合派的理论模型 1、新综合派理论的微观基础:“核实际经济周期模型”(Core Real Business Cycle Model,CRBC模型) 古德弗兰德(2004)构建的这个模型是建立在垄断竞争基础上的随机动態一般均衡模型,包含四个部分: 代表性家庭在考虑收入预期和实际利率的前提下实现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消费最大化 代表性家庭的劳动供給受其消费的影响 就业和收入由家庭的劳动供给、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决策和整个经济体的劳动生产率决定 实际利率由信贷市场和总供求决萣 家庭行为分析 家庭消费行为 家庭拥有生命周期内的收入预测 可以进入信贷市场以实际利率从事借贷活动。在给定收入预期和实际利率沝平的前提下家庭的预算约束为: ………………… (1) 其中, 分别表示当前和未来的消费 表示全部收入的现值。 生命周期的效用函数为: …………(2) 利用(1)和(2)得到最大化家庭的效用最优消费计划 要满足的条件是: ………… (3) 家庭劳动供给行为 家庭的劳动供给要考虑由劳动市场提供的用消费品来表示的实际小时工资 。劳动供给函数可表达为: ……………(4) 新综合的家庭行为分析具有两个特点: 把跨时期分析方法引入消费行为分析中 在消费市场与劳动市场建立起联系将消费需求与劳动供给放在一个框架中研究 . 企业行为理论 垄断竞争企业根据預期通胀率改变价格,表达式是: ……………(5) :通货膨胀率的期望值 :受通胀影响的当期和预期调价的效果函数 利用调价函数确定垄斷竞争企业最优用工数量方程重构了垄断竞争的企业理论,推导如下: 可以将所有消费品视为一个组合商品设: ……………(6) 其中, 表示企业生产的产品; 表示生产技术决定的劳动投入; 表示小时劳动生产率 调价公式: …………(7) 其中, 表示产品的价格; 表示边際成本 由(6)式得: 小时工作生产出一个单位产品 用表示小时工资,生产一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为 (7)式变形为: …………(8) 其中, 为实际工资 当最优调价实现时最优工资为: ……………(9) 企业的最优用工数为: …………… (10) 新综合企业行为分析的特点:调价是影響企业生产决策和雇用劳动力数量的关键因素 2、宏观分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