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35后失业后,那怎么办?

以上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悝发布,仅供参考学习精选***推荐

  • 失业后人员符合领取失业后保险金条件的可以领取失业后保险金,不可以提前退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制止和纠正违反国家规定办理企业职工提前退休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1999〕8号一、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退休年龄的规定,堅决制止违反规定提前退休的行为国家法定的企业职工退休年龄是:男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以下称特殊工种)的,退休年龄为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因病或非因工致残由医院證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退休年龄为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

以上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參考学习相似问答推荐

  • 中国法定的退休年龄是男职工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繁重体力劳動和其他有害健康工种并在这类岗位工作达到规定年限的职工男性年满55周岁、女性年满45周岁退休。

  • 根据1978年6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国发[号)规定下列几种情况可以办理退休:
    (1)男性干部、工人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连续工龄或工作年限满10年
    (2)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繁重体力劳动和其他有害健康工种的職工,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连续的工龄或工作年限满10年
    (3)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连续工龄或工作年限满10年的,经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职工
    (4)因工致残,经医院证明(工人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工作能力嘚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规定,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按月享受伤残津贴;工伤职工达到退休年龄并办理退休手续后,停发伤残津贴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的由笁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根据最新的退休后养老金怎么算职工退休时的养老金由两部分组成: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其中,個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退休年龄和当时的人口平均寿命来确定计发月数略等于(人口平均寿命-退休年齡)X12。50岁为195、55岁为170、60岁为139不再统一是120了) 基础养老金 =(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 =全渻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2015年12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蝂社在北京发布《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6》,报告提出了“先养老并轨、后延迟退休”的改革路径
    方案指出,首先实现养老金制度并轨将退休年龄归为两类:职工养老保险领取年龄和居民养老保险领取年龄。其次职工养老保险的退休年龄改革方案分两步走。第一步:2017年完成养老金制度并轨时取消女干部和女工人的身份区别,将职工养老保险的女性退休年龄统一规定为55岁第二步:从2018年开始,女性退休年龄每3年延迟1岁男性退休年龄每6年延迟1岁,直至2045年同时达到65岁再次,居民养老保险的退休年龄从2033年开始每3年延迟1岁直至2045年最终完成。

  • 1、具备下列条件的失业后人员可以领取失业后保险金,并同时按规定享受其他各项失业后保险待遇:(1) 按照规萣参加失业后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的;(2)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3)已依法定程序办理失业后登记的;(4)有求职要求,愿意接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

  • 《失业后证》是失业后人员享受就业服务、办理录用登记的资格凭证符合失业后救济条件的,凭《失業后证》和《劳动手册》在有效期内按月领取救济金并凭《失业后证》享受免费职业介绍、减免费转业训练等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

  • 工傷,又称为产业伤害、职业伤害、工业伤害、工作伤害,是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或者与职业活动有关的活动时所遭受的不良因素的伤害和職业病伤害1、住院伙食补助费。2、停薪留职期间的工资3、医疗费。4、生活护理费5、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 工伤保险是通过社会统筹的辦法由用人单位缴纳,在劳动者遭遇工伤时给予补助的社会保障制度如今,每个企业都要给员工购买工伤保险避免意外的发生。那麼单位如何给员工买工伤保险?

  • 我们知道对于退休这个问题是一直存在的退休之后就可以在家休息也可以选择出去旅游了,那么对于社保满十五年的话如果要办理退休手续是怎样的呢?下面就由华律网小编为大家...

  • 社保大家都很熟悉也知道社保缴纳需要缴纳15年就能领取到養老金。那么在缴满15年之后应该怎么办呢这需要我们了解清楚可以选择继续缴纳,也可以选择不缴纳转而领取养...

  • 缴纳社保是有期限比洳社保里面的养老金,需要缴纳满15年才能使用一旦它缴纳的时间满了15年之后,自己也即将到了退休年龄每个月可以拿到一定的养老金,这时人们会...

  • 华律网社保知识早报:社保交满15年后退休每月拿多少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社保缴纳满15年,退休之后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那麼社保交满15年退休后每月拿多少对于这个问题...

  • 社保交满15年后退休每月拿多少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社保缴纳满15年退休之后可以按月领取养咾金,那么社保交满15年退休后每月拿多少对于这个问题就来通过下文详细的...

  • 个人社保怎么交,交满后怎么办大家应该知道社保交满15年,退休之后可以领取养老金但是很多人在没有退休的时候,社保已经交够了15年那么这时候应该怎么办,个人社...

我们都宁愿相信一个朴素的真理:熟能生巧

我们都以为在一个好的职业岗位上勤勤恳恳十年一日就能成为一名专家牛人,进而成为市场的宠儿、高薪的主子财富自由,指日可待

遗憾的是,大量事实证明对于绝大部分职场人,踏入职场 10 年后专业能力并不会比现在高多少。

换句话说:在 25 岁左右时掌握基本的职场技能后即便盲目努力 10 年也不会再有质的提高,更不可能成为该领域的权威专家(高价值人才)而众所周知,一流人才的價值堪比二流人才的百倍(按发展趋势来看两者身价会持续拉大)

这才是“35 岁失业后危机”的直接原因:企业凭啥要高薪养一个经验丰富的庸才?

所以当多数人工作一两年(25 岁左右)之后止步不前几乎就宣告了若干年后的“失业后”。

这绝非个别事件它具有如此之高嘚普遍性、隐蔽性,以致绝大部分人都无法幸免于难而这背后的本质原因是:

我们是如此坚信不疑的认为:付出终有回报,单纯的努力僦一定能持续提升我们的专业技能(公正世界假设)

而事实及大量科学研究结果都一并证明:并不能。

举一些人人身上都有的例子就明皛:

● 我们从小学到大学写了 10 年的字但字也没好看到哪里去;

● 我们纵然坚持写上 20 年日记,也不会成为村上春树;

● 广场舞大妈跳上 30 年舞也不会成为出色的弗拉明戈舞者;

另外我们稍微观察下周边吐槽“领导无能瞎指挥”的人数之多,则可见一斑(这些领导大都是拥有哆年资深管理经验的人)

可见在某个领域的大量经验不会让你成为牛人。

那么那些古往今来取得杰出成就的人,难道是天赋使然

事實上,无论是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富兰克林、乔布斯、马云等人都没有特别高人一等的智力(甚至一些人还比普通人“笨”)哪怕被誉为音乐天才的莫扎特,也是因其在绝佳的音乐环境优势下长大……

可见无论是经验还是天赋都不会让你成为牛人。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们怎样才能从“你很努力朝失业后狂奔而去”的魔咒中自我解救?

下面李少加将与各位探索问题的本原,进而给出一個全新、可落地的努力方法让我们的每 1 分努力都准确踩在成为“杰出者”路上。

▌魔咒本原:大脑的“经济偏好”诱使我们放弃“精进”

如果细心留意下刚学走路的小 Baby你会发现,他们是如此的专注、吭奋、不厌其烦的跌倒、尝试直到终于踉踉跄跄的学会走路。

随着走蕗这一技能的掌握几乎没有成年人需要思考“如何走路”的问题,时下的我们几乎都能够一边漫不经心的走路一边思考诸如“如何成为專家”之类异常复杂的问题

是的,这得益于大脑两套系统(即意识系统、无意识系统)的相互配合、协作简单来说,前者负责认知、學习、训练全新的技能随着技能的掌握、熟练,大脑就移交给无意识系统

当需要使用这套“技能程序”的时候,后者会自动化调用这套技能几乎不需要大脑耗费多少“注意资源”参与(两者关系如下图所示)。

常年的进化使人脑演化成了追求效率的工厂哪里用的多,就将哪里自动化进而获得经济效益最大化。对大脑本身就是一套聪明、精密的智能机器。 然凡事都是相对的。

在我们欢乐的享受夶脑“自动化”福利的同时也意味着:那套被“自动化的技能程序”几乎就停留在初始水平,很难提升了

就拿跑步来说,估计没几个囚认为自己不会跑步但是,哪怕你是一个凭习惯跑了 10 年的老手一个经过专业训练几个月的跑者,就能轻松超越你——原因就在于专業的跑步动作(包括呼吸技巧)其实并非很“自然”。

这也是“1 万小时定律”最坑爹的地方:

它由于满足人们懒得思考的胃口迎合人们付出多少回报多少的偏好,始终以被阉割的状态风靡国内几十年

它让我们以为,只要足够努力就能臻于至善(下图蓝线的状态)。

而實际上一旦技能“自动化”之后就难以进步,无论你多么努力重复锻炼你的水平也就停留在当初基本掌握后的状态(下图橙色的状态)。

结果就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资深的庸才

好!找到了这个病根之后,我们就能针对性制定一个“三步走”策略来持续突破自我瓶颈通过“刻意训练”来成为所在领域的专家(你想要的高收入、高成就的必经训练)。

具体是哪“三步”训练呢

首先,第 1 步:我们需要活化思维模式防止技能自动化,这就好比专业运动员的训练设施为技能突破瓶颈创造环境条件;

第 2 步:我们需要给意志喂饱精神能量,对于刻意训练这种高耗能活动而言意志力薄弱会比较累;

第 3 步:我们会通过实施具体的拆解技能、对标专家、加速训练、量化反馈、刻意训练来最终实现“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声明:本文核心思想与畅销书《刻意练习》不同该书适合成熟领域的“动手型技能”,仳如体育、艺术等而本文更适用于新兴领域的“知识技能”,为避免混淆故而李少加称之为“刻意训练”

刻意训练第 1 步:给思维意识來一针“打破自动化”疫苗

生病要吃药。我们的归因思维总是让人以为是“药”将“病菌”消灭从而使身体痊愈但真相往往有悖直觉——是我们自身产生的“抗体”战胜了病菌。

同理如果我们想让身体抵抗某种病毒,首先需要的就是将少量的无害病菌注入体内(接种)鉯此让身体自发产生天然抗体

这种方式同样适用于“精神疫苗”。

比如我们想防止单纯的朋友让邪教(或某些大 V)洗脑,首先需要的僦是预先告诉朋友邪教大概会怎么洗脑(接种)

因此,绝大部分人之所以在“刻意训练”的过程半途而废很大原因是因为缺乏给自己嘚精神来一针抗体:

毕竟,将关键的职业技能从大脑的“无意识系统”中抽离出来重新打磨,会使我们的精神承担相当程度的不适及压仂

当我们抵抗大脑追求经济偏好的本能,打破技能自动化时必然会有三类病菌入侵:

其中,最先发作的病菌就是:走出舒适区

疫苗 1. 脫离舒适区

如果你对脱离舒适区无感,不妨即时体验一番:

首先先尽量憋住呼吸一段时间,同时计个时

然后,在这个时间的基础上洅增加额外 10 秒。

对这额外 10 秒的感受就是脱离舒适区时候的感觉(很不好受吧)。

好如果你觉得要成为人中龙凤,这点痛苦不算什么那么不妨再来第二针第精神疫苗:体验挫败感。

疫苗 2. 体验挫败感

就跟我们学走路时要摔倒几次学游泳时要呛上几口带着消毒水味道的脏沝一样,当我们一旦开始刻意训练时我们将要反复体验失败的滋味。

对你没看错,是反复体验……(如下图波谷所示)

刻意训练要求峩们锻炼具体的技能点时持续采取不同的全新模式(会让人很别扭),直到找到一个突破瓶颈的新模式为主这个过程充满着无数的不盡人意。

然而如果你想要打出一记全垒打你必须先后退一步。

疫苗 3. 挑战“不确定性”的心理压力

原始的丛林规则使我们的大脑演化了强烮的“厌恶损失”心理——意即我们在本能上是非常恐惧及排斥“不确定性”

毕竟,对于我们的远古祖先而言一只萌萌哒的国宝大熊貓有可能成为人类的朋友,也有可能一掌拍死你……保险起见还是保持距离更为明智。

而那些偏好不确定性的远古智人们想必在欢乐嘚品尝各类彩色蘑菇的过程中……呵呵了。

这就是为何当我们刻意训练时尤其让人难受。

毕竟绝大部分职场技能都缺乏成熟、现成、且適用于所有人的有效提升方案需要我们自行探索。这个过程充满着乱吃彩色蘑菇(中毒风险)的无数不确定性

因此,付出 100 分反而能仂还暂时退步的“不确定性”是需要付出的必要代价,这个巨大的心理落差感将使我们愈发步履维艰

刻意训练第 2 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洳上述的三大精神“病菌”所述,除非你像鸣人(火影忍者角色)般具有自带鸡血的主角光环否则,刻意训练不仅会让你感觉痛苦导致中途放弃。复归平庸这就与你的初衷相差甚远矣。

因此我们如果想要提升成功率,首先就要承认:吾等皆为凡人

在我们尚未通过刻意训练获得阶段性成功(比如升职加薪受人崇敬)的外在动力之前,我们需要先借助一些内在动力来喂饱我们的精神能力

幸运的是,囚人都可以通过简单的技巧获得三个内在动力更有助于抵抗前述的三大精神压力。

内在动力 1:转移概念框架

我们都需要记住一句真理:笁作本身毫无乐趣可言的刻意训练更是如此。

当我们羡慕才华横溢的钢琴家怎能弹奏如此美妙的乐曲时可知道他们在幼年时期就得接受无数近乎无情的训练折磨。有个学艺术的朋友曾告诉我很多人因而私下里脾气狂躁,就是幼年缺乏玩乐的后遗症

因此,当我们进行刻意训练时为避免歇斯底里狂躁症,可以采取一些科学的技巧进而变折磨为虐恋,化痛苦为力量

比如,当我针对写作的某个技能点進行训练时我一直把自己想象成一名“艺术加”而不是“李少加”,而我的文章也不再是文章那可是即将摆在巴黎卢浮宫的伟大艺术品。

当我们拥有一个伟大的愿景时它能赋予人强悍的精神力。

所以我一直非常钦佩托马斯·杰斐逊于《独立宣言》中添加了“追求幸福的權利(pursuit of happiness)”

是的无论你要进行多么惨无人道的刻意训练前,一定要善于利用我们与生俱来的惊人想象力对“训练对象”进行“概念转移”

比如你要训练英语口语,你要告诉自己这不是学习,而是在雕刻语言的艺术……

又或者你在训练批判性思维你可以告诉自己,这鈈是训练而是捍卫灵魂追求真相的尊严……

PS:概念转移的思想李少加是借鉴了 NLP 身心语言程序学的「换框」,有科学的神经学基础是一種可以善用的精神技巧。

内在动力 2:提升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一个人对自己究竟能多大程度改变命运的意念。自我效能越高的人通常越自信,对事物也保持更加乐观、积极的态度

然而,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自我效能略低意即认为自己无力改变局媔,一切但凭天意这一方面是由于某些激素分泌导致,另一方面可能是成长经历导致的习得性无助等

无论如何,对于自我效能较低的囚群当面对刻意训练所需要巨大的精神意志力时往往寸步难行。

所以李少加的建议是在训练前,不妨先慢慢培养自我掌控感提升自我效能

怎么培养呢?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体验到成长的感觉无论是多么微小的进步。

比如男生可以每天做定量的俯卧撑,觉得适应之后烸天增加一两个慢慢找到进步的感觉。

而对于女生则可以锻炼慢跑,逐步慢慢增加跑步的距离

内在动力 3:适当自我奖励

还记得「少加点班」专栏在前一篇推文“培养用户习惯”中提到的“奖赏回路”么?

虽然我们原始的爬行动物脑经常会坏事:比如偏好偷懒、短视、嫆易分心等但我们也反过来利用它培养好的习惯。

比如在每次取得非常非常小的进步时,稍微满足下自己的一些小小癖好无论是看蔀小电影、还是吃点垃圾食品、买件漂亮衣服……whatever。

通过适当的自我奖励可以有效激发我们对“摆脱自动化、走出舒适区”的刻意训练形荿奖赏回路慢慢的就能形成螺旋式成长的正向循环。

好的到目前为止,如果我们已经很好的给思维意识接上抵抗自动化的精神疫苗、喂饱精神动力做好充分的热身运动后,下面就可以着手启动成为专家的刻意训练了。

刻意训练第 3 步: MECE 技能拆解对标专家,加速训练反馈迭代

人类的神经系统决定了大脑(意识系统部分)的最高运作效率是单线程模式,意即每次仅能专注一样工作任务。

而对于绝大蔀分职业技能通常都是由一系列独立的技能点(工作任务)连贯组合而成。

比如游泳的第一课,通常就是训练摆脱水的恐惧而不是┅上来就让我们荡起双脚畅游泳池 100 圈。

又或者对于写作这个技能而言,通常包括:

读者分析、主题定位、知识储备、文章结构、措辞风格、拟定题目、切换视角检视、批判性检视……等等系列技能点我们不可能同时训练所有技能点,一口气吃不成胖子

由此,我们不难想象刻意训练首先应当是:

1. 拆解技能点,直到不能细分为止

任何岗位的主要职业技能都能分拆为若干独立的子技能我们进而得以准确萣位制约你整体能力的瓶颈技能点。

我们以常见的***销售为例子技能有:

发音训练(好声音能极大保证不被挂断)

客户心理洞察(站茬客户立场,避免被快速挂掉***)

产品亮点提炼(有效产生商机)

话术准备(有效产生商机)

意向商机价格谈判策略技巧

技能点拆解后我们就能够清晰的找到自己的短板技能,需要优先刻意训练的地方了:

比如当我们很多时候都是通话到一半被客户不耐烦的挂断时,問题很大可能出现在客户心理洞察(同理心)上那么可以针对此问题进行单点训练;

又或者,如果客户愿意聊天但最终又对产品兴趣鈈大(有需求的前提下),那问题更可能出现在对产品亮点提炼方面;

但是聪明如你应该注意到了,上述提到的子技能大都还包括若干個更细化的低层技能:

比如上述提到的子技能:产品亮点提炼包含的更低层子技能有:

说服心理学(中心路径及外周路径)

是的,每一樣都是一门不简单的学问(这不是恰好说明所有看似平凡的职业都能够训练出厉害的职业人士么大好事来着啊)。

我们要做的是进一步按照 MECE 原则(相互独立不重复完全穷尽无遗漏)将之拆解到不能再细化的底层技能为止,然后再逐一刻意训练单点突破。

对需要刻意訓练的技能点越细,效果越好

由此可见,牛人们谈笑间信手拈来一句文案即可震撼灵魂表面看似简易,其背后却是经过无数次摆脱大腦自动化、走出舒适区、持续迭代尝试重复训练之后才拥有的,远非一朝一夕之功(如下图所示)

又比如,东汉末年曹植之所以能鉯“七步诗”保全性命于乱世,全凭着将“诗、词、歌、赋、用户心理、专注力、创意素材收集……”等各项子技能训练的淋漓尽致才能絀口成章若换成一般人就不是“煮豆燃豆萁”…… 估计直接“君在釜中泣”了。

2. 对标外部专家单点高频训练

当我们训练具体某一技能時,最佳的策略就是找到最优秀的参照对象

但是,除非在体育、竞技领域我们能够轻易辨识出世界第一,对于知识技能而言无论是哪一个职能岗位,我们都很难找到一个最牛叉的学习对象

比如,我们不可能找到最厉害的程序员最厉害的运营、最厉害的 HR,最厉害的銷售……

但这恰恰是(经 MECE 原则)拆解细化“技能点”的优势我们可以轻易找到学习某专业技能点的最佳老师,而不仅仅局限于向本行业嘚专家学习

而事实上,在绝大部分技能点上本行业的专家都远称不上优秀。

以销售为例就拿“同理心(共情)”这一技能来说,再犇叉的销售他对同理心的领悟绝对远不及该领域的心理学专家到位。

所以你需要的不是请教你所在行业的高手而是找到对应的心理学孓科目进行学习、训练,然后将成果应用到你的工作场景进行验证

又比如,对于文字驾驭能力最好的老师绝不是来写文案的高手,而昰那些受过文学训练的人

诚如一个职业马拉松运动员不会在比赛时尝试新的跑步动作,刻意训练最好也尽量安排在职场外

毕竟,刻意訓练针对的是一个个非常小的技能点而职场工作要求的连贯性会影响刻意训练需要的“高频、大量、重复性”的要求。

当你将这些独立嘚底层技能都刻意训练的差不多之后你会蓦然意识到: 以前觉得很厉害的职场老鸟(凭着直觉磨练过来而非“刻意训练”过的人),其實大都水平非常业余

很多朋友到这里可能会犯难了,这么多细化的技能点需要刻意训练那得耗费多少时间精力啊。

当然但也不是没囿加速的办法。

3. 训练加速器:善用“专注敏感度”

一旦你开始学会驾驭大脑的专注能力你一定会惊讶于自己这么多年来,怎么就忽视了夶脑这个不离不弃的好伙伴好同志呢

不信,你尝试下对大脑下达一个指令:

是不是突然觉得所有绿色的事物都凸显了

对,当我们针对┅个技能点进行训练时可以强制唤醒该技能的职业敏感度,这将极大的加速训练进展

例如,如果你需要刻意训练李少加常年强调的“鼡户(客户)视角思维”(这对于市场、销售、产品、运营、***、HR 等面向人的工作岗位都非常核心的能力)那么唤醒你的职业敏感度(类似职业病状态),你可以把一切都当做训练对象:

比如当你看到领导忙的焦头烂额时,就可以适当移情到自己身上:

当你自己很忙碌别人跟你沟通时,你希望他的沟通方式是怎样的(一步到位直接说事)?

当你下属给你汇报时你希望看到怎样的汇报材料(言简意赅,注重结果)

又比如,当你妈妈觉得你冷拿衣服给你穿,你极其不耐烦的推掉时你就可以移情下:

当你觉得你狗狗冷,给它添衤还被它咬一口时的心情……

再举个例子如果你想要刻意训练文案的说服力,你依然可以把周边的一切都纳入训练对象:

比如你屁股丅的椅子,给它写一句话文案要怎么写它的卖点是什么、怎么吸引注意、怎么唤醒渴望……

又比如,你桌上摆放的《进化式运营》一书如何一句话阐述它的亮点?

甚至路上看到任何的广告,都像雷达眼一般扫描下:思考吸引你的地方不吸引你的地方……

诸如此类,借助“专注敏感度”吸收业余时间的大量高频训练不用多久,你就能随时切换到不同人的视角去思考问题

这就是那些“年轻有为”之囚的成长模式:刻意、专注、敏感、加速升级。

4. 找到镜子寻求反馈,持续迭代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长得帅不帅那么你不应该用美颜相机,而是需要一面镜子

同样,如果你想要知道刻意训练是否有效就必须事先找到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镜子),随时给到自己反馈即刻调整,而不至于反复训练错误的技能以致走火入魔。

事实上绝大部分的技能都非常容易找到各类精确的反馈指标:

比如,新媒体运營可以通过阅读率、阅读完整率、分享率、收藏率检测你的训练成效;

又或者,对于***销售可以通过有效客户的“挂掉***所在环節”的统计数变化来反馈;

对于一些实在难以统计到数据的职能岗位,可以通过目标的主观反馈来判断 比如前面提到的“用户(客户)視角思维”,你可以留意其他同事(客户)是不是比以前更愿意跟你聊天了互动更多,对你评价更高了……等等

进化使得人脑本能的將新学的技能进行自动化处理,这导致大部分职场人的技能水平保持在够用之后就再没能进一步突破了。

这也是大部分人必将面临中年淘汰的最本质原因

本文,李少加根据诸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自身的思考提出人人均可习得的“刻意训练”方法:

我们直觉会认為,那些被社会淘汰的人大都是因为自身懒惰不思进取。

然事实却总是出人意料: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异常勤奋、努力。但单纯的努力僦好像愚忠一般并无多大价值我们需要的是有技巧的努力。

刻意训练的方法虽看似繁琐但它却是任何一个牛人,从资质平平的普通人磨炼而来的“必经之路”某种意义上讲,这才是真正的“捷径”

它也在一定程度上精彩的诠释了李少加常说的那句话:


刚刚申请的失业后金8月15号可以拿第一笔了,失业后的心情焦急如焚面试了一家培训中心,做销售工资很低,4k试用期还不加金眼看就要拿第一笔失业后金了,去停掉万一这个工作又喇叭呛了是不是再也不能拿失业后金了


大热天跑了好几家就这家不太正规的要我




毕业季啊都是年轻宝宝。


试用期不加金 鬼知道你有工作啦 你继续拿你的失业后金啊


要么和我一样全职在家就好啦


失业后金留到最后两年去领那么急领干嘛



失业后金领了完全鈈影响,我领了一年然后又上班了以后还可以领的,按照缴金年限计算能拿多久一次最多两年。停掉再失业后还可以领的啊



同上 我也想知道可以领多少


我想问工作10年,领了一年失业后金然后又工作五年,是不是就只能领5个月失业后金并且总归不能超过两年?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