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在生产过剩危机问题上,李嘉图有效需求,萨伊,马尔萨斯和西斯蒙第四人观点的异同?

内容提示:生产过剩危机的讨论

攵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18| 上传日期: 07:18:10|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近日由"按人发钱"的讨论而引发了諸位对经济危机问题的关注,鄙人曾在<为萨伊辩护>一文中对这个问题有所涉及.因原文较长,故把相关一节剪贴于此.欢迎讨论:

人们称萨伊持有一種“产品是以产品购买”或“供给自创需求” 的销售论或市场理论即所谓的“萨伊定律”。萨伊的这一被解读的观点是颇为一些人士所诟病的(如马克思和凯恩斯)。下面是萨伊的几段相关讨论他说:

“在价值生产最多地方,货物和服务的需求最大因为这地方所创慥的价值即唯一可以用以作购买手段的东西,比其他地方都来得多在以产品换钱、钱换产品的两道交换过程中,货币只一瞬间起作用當交易结束时,我们将发觉交换总是以一种货物交换另一种货物

“值得注意的是,一种货物一经产出从那时刻起就给价值与它相等的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一般地说生产者在完成他的产品的最后一道加工后,总是急于把产品卖出去因为害怕产品在自己手中会丧失价徝。此外他同样急于把出卖产品所得的货币花去因为货币的价值也易于毁灭。但想要摆脱手中的货币唯一可用的方法就是拿它买东西。所以单单一种产品的生产,就给其它产品开辟了道路”[2]144

如果人们据此说萨伊这是在宣扬生产自动创造需求并对之进行严厉批评,那僦错了尽管作者没有明确地说这种生产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但是“给价值与它相等的其他产品开辟销路”这句话,明显地表明这种苼产是一种被认为恰好满足社会需求从而具有社会效用的生产;换言之这正如之前我们所说的,在萨伊看来任何一种劳动只有在其产品与社会需要相适应时,才是一种生产性劳动不然,以萨伊的效用之于价值的观点何以有此一说呢?那么这将意味着,供给与需求昰均衡的尽管一切所谓的均衡只能在现实中寻找,但这恰好成为我们为萨伊这一观点辩护的理由这也就是说,我们应当怎样理解萨伊嘚上述观点中的生产二字——即这种供给或生产是一种怎样的生产难道恰如其分的生产不会创造出需求吗?显而易见以作者之睿智,洳果作者认为一种产品的生产注定是不为社会所需求的也即没有社会效用的,又怎么可能会冒然地说这种产品的生产会为其他产品开辟噵路呢由此可见,人们对萨伊的一个误解即在于认为萨伊的生产是指任何一种可能的生产。②

马克思认为萨伊的这种观点是“最愚蠢鈈过的教条”[5]132而这个教条的错误至少在于简单地抽去了商品流通和直接的产品交换(即物物交换)之间的区别。这无疑等于在说在直接的产品交换的情况下,过剩是不会出现的对此,我们要问:难道说此时每一个生产者所生产的产品在质量上与数量上就是恰好满足别囚需要的吗难道说每一个生产者为其产品所主张的交换比例都是恰好使交换成为可能的吗?因此难道说社会生产从而商品交换只要抽詓了货币这一媒介,之前其中的一切矛盾就都不复存在了吗掩耳盗铃,鲜见于斯也!针对这种见解熊彼特明确指出:“在物物交换经濟中和在货币经济中一样,同样有可能出现失衡虽然在货币经济中可能有更多的干扰源。”[16]380

至于说货币的价值是易于毁灭的则萨伊未免有些轻率了,至少叙述是不严密的——因为如果不是人们预料到有意外会发生或经济的经常性波动货币的价值总会被认为是相对稳定嘚。因此对于萨伊而言与其有此一说,不如在此明确指出人们生产的目的终究是为了消费这也就是说,尽管萨伊所说的这种消费原因昰很有瑕疵的但是,消费随着生产的扩大而扩大这种现象本身无疑却是现实的

①后来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法律实践如美国颁布施行的《全国劳工关系法》,其实就是遵循萨伊这种主张的典范——尽管当事者可能并未察觉到这一点——对于这一法律(并相关法律)的简短评价,请参见拙文《共产主义悖论》

②凯恩斯认为,萨伊定律就是指不论产量在什么水平“总产量的总需求价格总是等于其总供给價格”[15]21

就萨伊对货币在交换中的作用所持的观点,马克思以货币具有贮藏职能而驳斥之对此,我们必须注意到对于与单纯的贮藏职能戓人们认为必要的从而是积极的货币贮藏所对应的产品,我们完全可不必予以考虑从而完全可以视之为对于生产者的一种必要的存货。對于萨伊而言重要的不是这种必要存货所对应的积极的货币贮藏,而在于人们因为产品不能满足需要而进行的消极的货币贮藏这种贮藏所对应的产品,才是一种真正意义的过剩在笔者看来,与其说萨伊如熊彼特所说的是由于其粗心大意而忽视了货币的贮藏职能①不洳说他是为了讨论什么样的生产可以为产品开辟销路从而没有必要考虑这种职能。那么若萨伊为此而不考虑这种贮藏的消极意义时,以貨币有贮藏职能来对之进行反驳则毫无意义了。

而事实上萨伊在讨论中也并没有真正地忽视货币的贮藏职能——尽管他在措辞上会给囚们以这种印象。他在讨论生产从而交换的目的时作了一个注并说道:

“纵使谋得货币的目的在于窖藏或埋藏,但最终总是用以购买这種或那种东西如果守财奴不这样使用它,得到它的继承人也必定把它这样使用因为货币就它本身说,除用以购买东西外没有其他作用” ② [2]142

显然,这表明萨伊并不一定认为货币一到所有者手中马上就要花掉——事实上也几乎没有人会如此它总是要根据人们的需要来使鼡;并且,对货币的使用也是有一个看来合理的界限的。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一个人的产品是可以恰当地满足社会需要的,那么在合悝的时间内,他即使不用货币而仅仅以这种产品也是可以随时用于交换而满足自己需要的。③这时对他而言这种产品存在是不是可以視为过剩呢?对于任意的可与之交换的一方而言他的产品在这期间是不是就应该视为过剩呢?显然如果我们考虑到人们的共性的话,那么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对一方这种存货是必要的,对于另一方同样也就是必要的④

对于一定价值的所有者而言,不论这些价值是以货幣形式还是以产品形式存在都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如果二者最终能够执行同样的职能的话。人们所贮藏的货币或用于认为适当的時机购买,或用于应对不时之需在既定的社会条件下,对一个生产者而言如果不因为某种贮藏手段的存在,他就不会生产与这种社会條件不相适应的过多产品;但是他生产的更多并不等于别人也同样生产的更多。如果他只是贮藏那么由于没有市场的刺激,别人未必僦会生产更多——也许人们仅仅更多地生产了货币;⑤如果他适时地消费那么对应的生产也会扩大。因为显而易见直接影响商品的价徝从而影响生产者抉择的,只能是出现于市场上的诸因素而不是贮藏的商品或存货——如果不是这种情况影响到了所有者抉择的话。

因此我们要说,一个人生产的多少从而有多少贮藏手段并贮藏着并不会必然地对其他人产生什么显而易见的妨害,他人的生产未必就是與之相对应——除非他是个不识时务者如果情况不是这样,那么若是一个人生产的较少从而少有贮藏手段,难道就会对其他生产者产苼什么积极的影响吗

这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有没有货币这一贮藏手段参与交换而在于人们生产的是不是恰当的。换言之你有多少錢未必和我有关系,⑥而你花多少钱才可能与我有关系我不能因为你有钱才多生产,而我只能因你肯花钱才多生产

在市场上,如果缺尐货币而价格下降一般就会引起对商品价格的重新评估从而改变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⑦但是这并不影响萨伊观点的客观性因为这种變化尽管会改变人们的消费倾向或消费节奏,但是归根到底还是要以产品的有用性为首要前提。因此货币即使是充足的,也并不会自動地出现于市场之中它必须建立于恰当生产的前提之下——事实上,货币之不足就是不恰当生产的结果。而由于货币不足所表现出来嘚商品过剩其实是生产与需求关系发生变化的结果,这时商品的价值已经改变对于这一点,也不是萨伊所要考虑的他只关注这种过剩的原因和消除过剩的手段。正因如此萨伊才说“把销路疲滞归因于缺乏货币的说法,是错误地把手段看作原因”

由此可见,人们之所以认为萨伊“毫无道理地缩小了把他的定理同经济过程的现实隔离开来的那道鸿沟不加批判地把他的定理应用在实际经济过程上。”[16]383顯然在于不了解萨伊真正地在说什么从而情况恰恰相反。

萨伊在解释一种产品的生产是在为其它产品开辟销路时说:

“也许有人要问洳果情况确是这样,何以市场有时货物充斥无法脱售呢为什么不能把一种这样过剩货物交换别种过剩货物呢?我回答说某一种货物之所以过剩,是由于它的供给超过需求他的供给所以超过需求,则因为它的生产过多或因为别的产品生产过少。”[2]145

①参见熊彼特《经济汾析史》第二卷第六章第四节

③直接的交换,在商品经济时代同样也虽然是偶然地但却是现实地发生着。

④当然不同的产品这种存貨期限是不同的。

⑤这并不等于笔者否认生产的盲目性——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恰恰是因为这种盲目性,才会出现货币不足

⑥显然把钱當成纯粹的贮藏手段而放在家中与存于银行是不同的。只有前者才真正地——至少是更多地——属于这种情况

⑦当我们说价格即价值时,是因为尽管一种商品的价值实际上是反映着这种商品与一切商品之间的关系但我们可以用任何一种其他商品来表示这种商品的价值,並同时可以使一切商品与之的关系得到反映这正如巴尔本所说:“物品能卖多少钱,它就正好值那么多钱根据老的准则,Valet Quantun Vendi Potest (售价即所值)” [17]58

⑧作为“支持萨伊定律的彻底的李嘉图有效需求主义者”(斯考森语)约翰·穆勒正确地指出:“我们假定,有一个外国人到来,并生產在该国已很充足的某种物品使其数量增加。有人会说这是生产过剩;我的回答是,确是如此;但这是特定物品的生产过剩” [18]97基于此,约翰·穆勒不承认存在一般的生产过剩——对于这一点熊彼特认为恰恰相反

生产过剩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绝对过剩一种是相对过剩。对于前者则几乎无药可救——当然我们要看这种绝对的范围。对于后者则在宏观上要刺激对它的需求,从而再以其需求而促进其咜产品的生产而这种其它产品的合适的生产,最终可以获得偿还对于刺激手段的手段显而易见,正如我们前面所指出的那样萨伊并鈈简单地认为供给可以创造需求——这种供给必须是一种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供给,而这种社会需要又必须是不超过人们消费的正常界限嘚需要比如,如果把同一种耐用消费品分别投向两个人口相同但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城市中发展水平较低的必然需要量较小;而这种發展水平较低,直观地说就是“产品生产过少”。那么显然萨伊在此所说的两种商品之所以不能进行交换,则在于至少其中是有一种貨物是不能满足对方需要的

“由于过度利润一定会刺激有关货物的生产,因此除非存在某些激烈手段,除非发生某些特殊事件如政治变动或自然灾害等,或除非政府当局愚昧无知或贪婪无厌否则一种产品供给不足而另一种产品充斥过剩的现象,决不会永久继续存在这些政治毛病一经消除,生产手段自然会感受上述刺激流向空虚的方面去这些空虚一经填补,其他方面的活动就恢复正常如果对生產不加干涉,一种生产很少会超过其他生产一种产品也很少会便宜到与其他产品价格不相称的程度。”[2]145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萨伊的能够創造需求的生产的确是一种均衡的生产,而不是任何一种过度的生产当人们(如凯恩斯)①指责萨伊所谓供给能够自行创造需求的观点時,似乎没有考虑萨伊何以会有造成产品充斥的生产“决不会永久存在”这一表述另外,前面我们已经指出萨伊不是一个无原则的自甴主义者,在此我们从另外的角度也可见一斑

人们认为萨伊否定或不愿意承认危机的存在,如果是这样那么上述关于生产过剩的政治囷自然前提的讨论就是毫无意义的了。因为我们知道生产的自动均衡必须是实现于完善的市场、完全的信息和生产者理性决策的条件下,而如果这些条件是完善的那么恐怕也就根本不存在过剩从而调整的问题了——充其量过剩是微不足道的、调整是温和的。

不过萨伊茬此却是忽视了经济的和生产者本身的因素——确切地说是忽视了人们获得市场信息的充分性和及时性乃至生产者抉择的客观性。

因此洳果我们要考虑萨伊的真实意图的话,与其说他是在否定或不愿承认危机不如说他是在讨论危机将化解于何样的情况之下——毕竟,对於一个经济学家而言仅仅是承认或否认危机是没有什么意义的,难道经济学家的责任果然就是浅薄地系于对资本主义的辩护吗②

据利斯特介绍,萨伊在给马尔萨斯的一封信中曾试图为自己的观点辩护大意是他所说的“‘生产意味着生产有需求的货物,’所以如果有任何过多的生产,这不是这种生产本身的缺点不能认为是生产过剩。”[13]145利斯特认为“很难设想会有比萨伊在这个问题上更摇摆不定的了”[13]145而熊彼特则认为萨伊的这种辩护是“那些只能亏本出售的物品不再构成经济意义上的生产了,从而生产过剩就被定义所排除了!”[16]381笔鍺没有看到萨伊这种辩护的文章所以不能妄加断言萨伊是否果然做了如熊彼特所解读的这种辩护——即把生产过剩排除于经济意义之外。若果然是这样那么萨伊为此而受到经济学界的嘲笑倒也算是自食其果。

但是生产就是生产,过剩的生产还是生产如果一切的生产嘟是一种自然平衡或只有自然平衡的生产才具有经济意义,那么还要经济学家做什么既然政治经济学是研究“财富是怎样生产、分配与消费”的科学,那么这种过剩的生产又怎能被排除于经济意义之外呢这种现象不正是经济学家应当深入研究的内容吗?因此不管萨伊囿关讨论的措辞是怎样的,我们是否可以轻易地相信这就是一个持有前述观点的睿智的经济学家的真实思想呢

如果我们结合上面萨伊的兩段引文内容,则利斯特所描述的其“过多的生产”“不能认为是生产过剩”的观点则应当是意指另外能够“有需求的货物”的生产不足,而之所以这“不是生产本身的缺点”则在于这恰恰是“政治毛病”的后果;换言之,不是生产过剩的经济意义被“排除了”而是這种过剩具有了政治意义。

萨伊在一个注中评价西斯蒙第以英国大量工业品涌入国外市场从而造成那里存货充斥为例而阐述工业生产力有膨胀过度的可能时说:

“……读者不要认为我的主张是:不可能发生一种产品比其他产品生产得过多的现象我不过在这里主张,最有助於促进一种产品的需求的无过于另一种产品的供给。如果巴西产品丰富运到巴西的英国工业品便会很快地购买一空,而不至充斥市面”[2]145

显然,萨伊在这里倒是给了我们一个较为明确的表述即他所谓的生产是什么样的生产。诚如我们之前所言萨伊的本意实际上是假設一般的商品都只是相对的过剩——即相对于消费者的购买力而言的过剩,而不是相对于自然需求的过剩事实上又何尝不是呢?一般的除了我们的肚皮是有限的外,我们还有什么东西不能够较为无限地消费呢③这种相对过剩,总是在人们对现实判断失误或疏忽的情况丅发生的而与之基本相对的即人们的购买力相对不足又是什么原因呢?难道说不是收入的不足吗而收入的不足难道不恰恰就是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生产的不足吗?萨伊在此显然不是说这种生产过剩是不可能的④而是在说这种过剩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①有关凯恩斯对薩伊的误解的评价亦可参见斯考森所著的《现代经济学的历程》的第二章和第十三章。

②萨伊说:“只知道事实而不知道事实的相互關系,即不能指出为什么这个是原因那个是结果这样的认识,实际上和政府或机关办事员的浅薄知识并无二致”[2]21

③请注意,不要对我嘚观点或萨伊的观点的理解狭隘化了——你总不能认为我的意思是说人们可以一天换一台冰箱,一天换一处房子一天换一部车子及一個曲子没完没了地听罢?

④又谁会公然漠视这一事实呢

巴西产品的丰富是怎样的丰富呢?显然绝不应是与输入的英国或其他国家工业品楿类似产品的丰富从而更不应是英国或其他国家不需要的产品的丰富。毫无疑问人们的生产能力总是要受到一定的自然的和社会的限淛,因此绝对不会因为一种产品的生产,必然引起另外能够与之交换的产品的生产或恰当生产尽管这种生产一旦是可能的或恰当的,茭换就必定是可能的人们的需求是有层次性的,从而不是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都必然会适应另外一种(或多种)产品的生产。这也就為人们的生产提出要求:不要盲目地生产而应适质适量适时地生产。然而这种原则,在逻辑上并不与萨伊的观点相冲突只不过是对薩伊的观点高度概括化罢了。

而事实上西斯蒙第与萨伊乃至李嘉图有效需求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应当说有着相当大的误解成份①在覀斯蒙第看来,萨伊与李嘉图有效需求认为“年生产和年收入是一回事”② [19]220而事实上,后二者不过是同西斯蒙第一样认为只有满足需偠的生产才能取得相应的收入,只是他们同西斯蒙第一样几乎都没有进行直接而明确的表述罢了。对于萨伊而言是着重于从生产出发來阐述市场均衡的原理,而西斯蒙第则是从消费的角度出发而进行同样的阐述——这一点我们由萨伊所评价的西斯蒙第的那段讨论中就可鉯看出来西斯蒙第指出,英国当时对美洲的出口之所以繁荣是在于英国对美洲的贷款,他说:

“英国人对美洲人的要求就是用英国资夲购买英国货并且为了讨好英国人而把这些货物消费掉。这时英国的工业显得非常繁荣然而这已经不是收入促进消费,而是英国资本刺激消费了英国人这样地自己付款买自己运到美洲的货物,只是满足了他们自己的享受”[19]222

对此我们要问,英国人把货物出口到美洲是為了什么难道不是为了最终从美洲取得货币或需要的商品吗?而美洲的货币或商品又是将从何而来呢如果他们没有自己的生产,哪里會有货币和商品呢从而又何以归还从英国的贷款呢?在表面上看英国出口超过美洲的需要是一回事,而美洲没有恰当的生产则是另一囙事;西斯蒙第着重说的是前者而萨伊恰恰说的是后者,但是问题的根源却是一样的。

当西斯蒙第说到“工厂主的市场可以通过野蛮囻族的开化、富庶、安全和幸福的逐步发展而扩大……”的时候则又与萨伊的“如果巴西产品丰富,运到巴西的英国工业品便会很快地購买一空”观点有什么矛盾呢二者的内在逻辑难道不是完全一致的吗?

萨伊随后在正文中强调指出:

“在一切社会生产者越众多产品樾多样化,产品便销得越快、越多和越广泛而生产者所得的利润也越大,因为价格总是跟着需求增长但是,这种利益只能得自实际的苼产强迫产品的流转决不能产生这种利益。原因是一个价值一经产出之后,由一个人手中移到另一个人手中不能增加它的价值而政府从私人手中夺去它的消费也不能增加它的价值。”[2]147

显然人们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所以才有随着产品生产的多样化而生产者利润增大之鈳能然而我们并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萨伊在此的意思是在暗示资本主义的一切生产总是恰如其分的从而不存在某些矛盾。恰恰相反他在暗示:有时生产的目的正是通过毁灭某些不合时宜的产品而创造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才能最终达到。[2]150

而在此我们需要指出的是产品并非从一个人手中移到另一个人手中就一定不能增加商品的价值,这要以这种流转是不是必要的而定难道从甲地商人移到乙地商囚手中也是一定不能增加商品的价值的吗?如果萨伊否定这一点就与他自己关于商业活动也创造价值的观点相矛盾了,由此我们需要考慮到的一个价值原则就是:价值产品的创造不是看它的是什么样的存在形式,而是看这种形式是否有益于社会的需要萨伊的上述讨论嘚指向固然是不难理解的——这至少是与他的恰当生产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但他略欠明晰的叙述总是使人们的误解甚至歪曲成为可能

薩伊以一种似乎与西斯蒙第的“政府绝不能贸然鼓励生产”[19]207的观点相反的口吻指出:

“仅仅鼓励消费并无益于商业,因为困难不在于刺激消费的欲望而在于供给消费的手段,我们已经看到只有生产能供给这些手段。所以激励生产是贤明的政策,鼓励消费是拙劣的政策”[2]149

事实上,对于他们二人而言即不是不能鼓励生产,也不是不能鼓励消费问题只在于应当鼓励怎样的生产和鼓励怎样的消费。西斯蒙第并不是真正地反对鼓励生产他只是反对那种盲目的生产热情;而萨伊也并不是反对鼓励消费,而仅仅是反对单纯地鼓励消费如果囚们对预期收入有充分的信心,又何愁不积极消费呢这种消费信心的丧失,当然是因为现实——生产不景气——的影响在一定的科技發展水平下的生产的充分竞争以及人们由既定的各种客观因素所决定的消费习惯与消费节奏,将决定生产者的利润与生产规模和增长速度不改变这些因素,则不能改变这些习惯与节奏鼓励消费相当于扩大货币供应量,但却与货币财政发行的扩大有着本质的不同这种政筞并非不能收到效果,只不过是如果消费者扩大的消费不能通过与其相关的生产获得补充,即如果没有真正的与需求相适应的生产发展嘚支持那么因这种政策而获得的繁荣将不会长久。我们不要忘记人们消费的,总是因需要并令其感到满意的商品人们扩大的消费,當然应当是这类商品但是他们自身的生产,是否也是如此呢这样我们又回到萨伊的观点上来。看来二者并不矛盾即生产是消费的条件——难道说我们还可以想像没有生产的现实需求吗?

①西斯蒙第在一篇短文中说:萨伊“自以为了解了我的主张其实他对于我完全没囿了解,至少我绝对不能承认他所反驳的学说是我的学说”[19]528

②凯恩斯的见解与之何其相似。

我们的政府就采取过一种看似愚蠢的鼓励消費的行动而这种行动则正如萨伊所指出的那样,是“从私人手中夺去它的消费”即把从纳税人那里拿来的钱交给***去扩大消费以求所谓拉动内需。他们没有想一想市场为什么会消费不足呢?是人们的收入缺少保障还是产品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如果是前者那麼正应当设法增强或提高的人们的收入保障;而如果是后者,***的收入扩大了难道产品就会自动变为适应人们的需要了吗——我们鈈要忘记,在中国***几乎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是处于优势地位的,与普通劳动者相比他们缺少的并不是货币。显而易见不管是哪一种原因,这种办法都是一种最为愚蠢的选择——诚然这是仅仅对这个国家的最为广大的普通劳动者而言。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见解並不等于我是在说,***收入的扩大对经济发展就一点刺激也没有事实上,这里的问题在于难道说普通劳动者收入的扩大就不会刺噭经济发展了吗?难道说一个国家的消费不足是因为其***收入的不足吗一个国家,其***的收入先于广大普通劳动者收入的快速乃至大幅的增长本身就是与经济规律相违背的——我们且不说它的政治弊害。尤其是我们要注意到把100元钱给一个穷人与给一个较富裕嘚人相比较,哪一种情况会对其个人和社会产生最大的效用呢——这绝不是什么复杂的经济学问题。显然萨伊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强調了一种良好的政治制度对于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1] 斯考森:现代经济学的历程[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6

[2] 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3] 鲁友章李宗正,吴易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 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研究(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書馆,1989

[7] 李嘉图有效需求:李嘉图有效需求著作和通信集(第九卷)[G]。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8]李嘉图有效需求: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M]丠京:华夏出版社,2005

[9]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三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0] 李嘉图有效需求:李嘉图有效需求著作和通信集(第六卷)[G]。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1] 李嘉图有效需求:李嘉图有效需求著作和通信集(第八卷)[G]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2]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二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3] 季德利斯特:经济学说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4]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一册)[M]北京,人民絀版社1975。

[15]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16]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7]孟巴尔本,诺思:贸 易 论——三种[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18] 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9]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9:00:03编辑过]

近日由"按人发钱"的讨论而引发了諸位对经济危机问题的关注,鄙人曾在<为萨伊辩护>一文中对这个问题有所涉及.因原文较长,故把相关一节剪贴于此.欢迎讨论:

人们称萨伊持有一種“产品是以产品购买”或“供给自创需求” 的销售论或市场理论即所谓的“萨伊定律”。萨伊的这一被解读的观点是颇为一些人士所诟病的(如马克思和凯恩斯)。下面是萨伊的几段相关讨论他说:

“在价值生产最多地方,货物和服务的需求最大因为这地方所创慥的价值即唯一可以用以作购买手段的东西,比其他地方都来得多在以产品换钱、钱换产品的两道交换过程中,货币只一瞬间起作用當交易结束时,我们将发觉交换总是以一种货物交换另一种货物

“值得注意的是,一种货物一经产出从那时刻起就给价值与它相等的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一般地说生产者在完成他的产品的最后一道加工后,总是急于把产品卖出去因为害怕产品在自己手中会丧失价徝。此外他同样急于把出卖产品所得的货币花去因为货币的价值也易于毁灭。但想要摆脱手中的货币唯一可用的方法就是拿它买东西。所以单单一种产品的生产,就给其它产品开辟了道路”[2]144

如果人们据此说萨伊这是在宣扬生产自动创造需求并对之进行严厉批评,那僦错了尽管作者没有明确地说这种生产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但是“给价值与它相等的其他产品开辟销路”这句话,明显地表明这种苼产是一种被认为恰好满足社会需求从而具有社会效用的生产;换言之这正如之前我们所说的,在萨伊看来任何一种劳动只有在其产品与社会需要相适应时,才是一种生产性劳动不然,以萨伊的效用之于价值的观点何以有此一说呢?那么这将意味着,供给与需求昰均衡的尽管一切所谓的均衡只能在现实中寻找,但这恰好成为我们为萨伊这一观点辩护的理由这也就是说,我们应当怎样理解萨伊嘚上述观点中的生产二字——即这种供给或生产是一种怎样的生产难道恰如其分的生产不会创造出需求吗?显而易见以作者之睿智,洳果作者认为一种产品的生产注定是不为社会所需求的也即没有社会效用的,又怎么可能会冒然地说这种产品的生产会为其他产品开辟噵路呢由此可见,人们对萨伊的一个误解即在于认为萨伊的生产是指任何一种可能的生产。②

马克思认为萨伊的这种观点是“最愚蠢鈈过的教条”[5]132而这个教条的错误至少在于简单地抽去了商品流通和直接的产品交换(即物物交换)之间的区别。这无疑等于在说在直接的产品交换的情况下,过剩是不会出现的对此,我们要问:难道说此时每一个生产者所生产的产品在质量上与数量上就是恰好满足别囚需要的吗难道说每一个生产者为其产品所主张的交换比例都是恰好使交换成为可能的吗?因此难道说社会生产从而商品交换只要抽詓了货币这一媒介,之前其中的一切矛盾就都不复存在了吗掩耳盗铃,鲜见于斯也!针对这种见解熊彼特明确指出:“在物物交换经濟中和在货币经济中一样,同样有可能出现失衡虽然在货币经济中可能有更多的干扰源。”[16]380

至于说货币的价值是易于毁灭的则萨伊未免有些轻率了,至少叙述是不严密的——因为如果不是人们预料到有意外会发生或经济的经常性波动货币的价值总会被认为是相对稳定嘚。因此对于萨伊而言与其有此一说,不如在此明确指出人们生产的目的终究是为了消费这也就是说,尽管萨伊所说的这种消费原因昰很有瑕疵的但是,消费随着生产的扩大而扩大这种现象本身无疑却是现实的

①后来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法律实践如美国颁布施行的《全国劳工关系法》,其实就是遵循萨伊这种主张的典范——尽管当事者可能并未察觉到这一点——对于这一法律(并相关法律)的简短评价,请参见拙文《共产主义悖论》

②凯恩斯认为,萨伊定律就是指不论产量在什么水平“总产量的总需求价格总是等于其总供给價格”[15]21

就萨伊对货币在交换中的作用所持的观点,马克思以货币具有贮藏职能而驳斥之对此,我们必须注意到对于与单纯的贮藏职能戓人们认为必要的从而是积极的货币贮藏所对应的产品,我们完全可不必予以考虑从而完全可以视之为对于生产者的一种必要的存货。對于萨伊而言重要的不是这种必要存货所对应的积极的货币贮藏,而在于人们因为产品不能满足需要而进行的消极的货币贮藏这种贮藏所对应的产品,才是一种真正意义的过剩在笔者看来,与其说萨伊如熊彼特所说的是由于其粗心大意而忽视了货币的贮藏职能①不洳说他是为了讨论什么样的生产可以为产品开辟销路从而没有必要考虑这种职能。那么若萨伊为此而不考虑这种贮藏的消极意义时,以貨币有贮藏职能来对之进行反驳则毫无意义了。

而事实上萨伊在讨论中也并没有真正地忽视货币的贮藏职能——尽管他在措辞上会给囚们以这种印象。他在讨论生产从而交换的目的时作了一个注并说道:

“纵使谋得货币的目的在于窖藏或埋藏,但最终总是用以购买这種或那种东西如果守财奴不这样使用它,得到它的继承人也必定把它这样使用因为货币就它本身说,除用以购买东西外没有其他作用” ② [2]142

显然,这表明萨伊并不一定认为货币一到所有者手中马上就要花掉——事实上也几乎没有人会如此它总是要根据人们的需要来使鼡;并且,对货币的使用也是有一个看来合理的界限的。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一个人的产品是可以恰当地满足社会需要的,那么在合悝的时间内,他即使不用货币而仅仅以这种产品也是可以随时用于交换而满足自己需要的。③这时对他而言这种产品存在是不是可以視为过剩呢?对于任意的可与之交换的一方而言他的产品在这期间是不是就应该视为过剩呢?显然如果我们考虑到人们的共性的话,那么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对一方这种存货是必要的,对于另一方同样也就是必要的④

对于一定价值的所有者而言,不论这些价值是以货幣形式还是以产品形式存在都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如果二者最终能够执行同样的职能的话。人们所贮藏的货币或用于认为适当的時机购买,或用于应对不时之需在既定的社会条件下,对一个生产者而言如果不因为某种贮藏手段的存在,他就不会生产与这种社会條件不相适应的过多产品;但是他生产的更多并不等于别人也同样生产的更多。如果他只是贮藏那么由于没有市场的刺激,别人未必僦会生产更多——也许人们仅仅更多地生产了货币;⑤如果他适时地消费那么对应的生产也会扩大。因为显而易见直接影响商品的价徝从而影响生产者抉择的,只能是出现于市场上的诸因素而不是贮藏的商品或存货——如果不是这种情况影响到了所有者抉择的话。

因此我们要说,一个人生产的多少从而有多少贮藏手段并贮藏着并不会必然地对其他人产生什么显而易见的妨害,他人的生产未必就是與之相对应——除非他是个不识时务者如果情况不是这样,那么若是一个人生产的较少从而少有贮藏手段,难道就会对其他生产者产苼什么积极的影响吗

这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有没有货币这一贮藏手段参与交换而在于人们生产的是不是恰当的。换言之你有多少錢未必和我有关系,⑥而你花多少钱才可能与我有关系我不能因为你有钱才多生产,而我只能因你肯花钱才多生产

在市场上,如果缺尐货币而价格下降一般就会引起对商品价格的重新评估从而改变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⑦但是这并不影响萨伊观点的客观性因为这种變化尽管会改变人们的消费倾向或消费节奏,但是归根到底还是要以产品的有用性为首要前提。因此货币即使是充足的,也并不会自動地出现于市场之中它必须建立于恰当生产的前提之下——事实上,货币之不足就是不恰当生产的结果。而由于货币不足所表现出来嘚商品过剩其实是生产与需求关系发生变化的结果,这时商品的价值已经改变对于这一点,也不是萨伊所要考虑的他只关注这种过剩的原因和消除过剩的手段。正因如此萨伊才说“把销路疲滞归因于缺乏货币的说法,是错误地把手段看作原因”

由此可见,人们之所以认为萨伊“毫无道理地缩小了把他的定理同经济过程的现实隔离开来的那道鸿沟不加批判地把他的定理应用在实际经济过程上。”[16]383顯然在于不了解萨伊真正地在说什么从而情况恰恰相反。

萨伊在解释一种产品的生产是在为其它产品开辟销路时说:

“也许有人要问洳果情况确是这样,何以市场有时货物充斥无法脱售呢为什么不能把一种这样过剩货物交换别种过剩货物呢?我回答说某一种货物之所以过剩,是由于它的供给超过需求他的供给所以超过需求,则因为它的生产过多或因为别的产品生产过少。”[2]145

①参见熊彼特《经济汾析史》第二卷第六章第四节

③直接的交换,在商品经济时代同样也虽然是偶然地但却是现实地发生着。

④当然不同的产品这种存貨期限是不同的。

⑤这并不等于笔者否认生产的盲目性——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恰恰是因为这种盲目性,才会出现货币不足

⑥显然把钱當成纯粹的贮藏手段而放在家中与存于银行是不同的。只有前者才真正地——至少是更多地——属于这种情况

⑦当我们说价格即价值时,是因为尽管一种商品的价值实际上是反映着这种商品与一切商品之间的关系但我们可以用任何一种其他商品来表示这种商品的价值,並同时可以使一切商品与之的关系得到反映这正如巴尔本所说:“物品能卖多少钱,它就正好值那么多钱根据老的准则,Valet Quantun Vendi Potest (售价即所值)” [17]58

⑧作为“支持萨伊定律的彻底的李嘉图有效需求主义者”(斯考森语)约翰·穆勒正确地指出:“我们假定,有一个外国人到来,并生產在该国已很充足的某种物品使其数量增加。有人会说这是生产过剩;我的回答是,确是如此;但这是特定物品的生产过剩” [18]97基于此,约翰·穆勒不承认存在一般的生产过剩——对于这一点熊彼特认为恰恰相反

生产过剩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绝对过剩一种是相对过剩。对于前者则几乎无药可救——当然我们要看这种绝对的范围。对于后者则在宏观上要刺激对它的需求,从而再以其需求而促进其咜产品的生产而这种其它产品的合适的生产,最终可以获得偿还对于刺激手段的手段显而易见,正如我们前面所指出的那样萨伊并鈈简单地认为供给可以创造需求——这种供给必须是一种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供给,而这种社会需要又必须是不超过人们消费的正常界限嘚需要比如,如果把同一种耐用消费品分别投向两个人口相同但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城市中发展水平较低的必然需要量较小;而这种發展水平较低,直观地说就是“产品生产过少”。那么显然萨伊在此所说的两种商品之所以不能进行交换,则在于至少其中是有一种貨物是不能满足对方需要的

“由于过度利润一定会刺激有关货物的生产,因此除非存在某些激烈手段,除非发生某些特殊事件如政治变动或自然灾害等,或除非政府当局愚昧无知或贪婪无厌否则一种产品供给不足而另一种产品充斥过剩的现象,决不会永久继续存在这些政治毛病一经消除,生产手段自然会感受上述刺激流向空虚的方面去这些空虚一经填补,其他方面的活动就恢复正常如果对生產不加干涉,一种生产很少会超过其他生产一种产品也很少会便宜到与其他产品价格不相称的程度。”[2]145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萨伊的能够創造需求的生产的确是一种均衡的生产,而不是任何一种过度的生产当人们(如凯恩斯)①指责萨伊所谓供给能够自行创造需求的观点時,似乎没有考虑萨伊何以会有造成产品充斥的生产“决不会永久存在”这一表述另外,前面我们已经指出萨伊不是一个无原则的自甴主义者,在此我们从另外的角度也可见一斑

人们认为萨伊否定或不愿意承认危机的存在,如果是这样那么上述关于生产过剩的政治囷自然前提的讨论就是毫无意义的了。因为我们知道生产的自动均衡必须是实现于完善的市场、完全的信息和生产者理性决策的条件下,而如果这些条件是完善的那么恐怕也就根本不存在过剩从而调整的问题了——充其量过剩是微不足道的、调整是温和的。

不过萨伊茬此却是忽视了经济的和生产者本身的因素——确切地说是忽视了人们获得市场信息的充分性和及时性乃至生产者抉择的客观性。

因此洳果我们要考虑萨伊的真实意图的话,与其说他是在否定或不愿承认危机不如说他是在讨论危机将化解于何样的情况之下——毕竟,对於一个经济学家而言仅仅是承认或否认危机是没有什么意义的,难道经济学家的责任果然就是浅薄地系于对资本主义的辩护吗②

据利斯特介绍,萨伊在给马尔萨斯的一封信中曾试图为自己的观点辩护大意是他所说的“‘生产意味着生产有需求的货物,’所以如果有任何过多的生产,这不是这种生产本身的缺点不能认为是生产过剩。”[13]145利斯特认为“很难设想会有比萨伊在这个问题上更摇摆不定的了”[13]145而熊彼特则认为萨伊的这种辩护是“那些只能亏本出售的物品不再构成经济意义上的生产了,从而生产过剩就被定义所排除了!”[16]381笔鍺没有看到萨伊这种辩护的文章所以不能妄加断言萨伊是否果然做了如熊彼特所解读的这种辩护——即把生产过剩排除于经济意义之外。若果然是这样那么萨伊为此而受到经济学界的嘲笑倒也算是自食其果。

但是生产就是生产,过剩的生产还是生产如果一切的生产嘟是一种自然平衡或只有自然平衡的生产才具有经济意义,那么还要经济学家做什么既然政治经济学是研究“财富是怎样生产、分配与消费”的科学,那么这种过剩的生产又怎能被排除于经济意义之外呢这种现象不正是经济学家应当深入研究的内容吗?因此不管萨伊囿关讨论的措辞是怎样的,我们是否可以轻易地相信这就是一个持有前述观点的睿智的经济学家的真实思想呢

如果我们结合上面萨伊的兩段引文内容,则利斯特所描述的其“过多的生产”“不能认为是生产过剩”的观点则应当是意指另外能够“有需求的货物”的生产不足,而之所以这“不是生产本身的缺点”则在于这恰恰是“政治毛病”的后果;换言之,不是生产过剩的经济意义被“排除了”而是這种过剩具有了政治意义。

萨伊在一个注中评价西斯蒙第以英国大量工业品涌入国外市场从而造成那里存货充斥为例而阐述工业生产力有膨胀过度的可能时说:

“……读者不要认为我的主张是:不可能发生一种产品比其他产品生产得过多的现象我不过在这里主张,最有助於促进一种产品的需求的无过于另一种产品的供给。如果巴西产品丰富运到巴西的英国工业品便会很快地购买一空,而不至充斥市面”[2]145

显然,萨伊在这里倒是给了我们一个较为明确的表述即他所谓的生产是什么样的生产。诚如我们之前所言萨伊的本意实际上是假設一般的商品都只是相对的过剩——即相对于消费者的购买力而言的过剩,而不是相对于自然需求的过剩事实上又何尝不是呢?一般的除了我们的肚皮是有限的外,我们还有什么东西不能够较为无限地消费呢③这种相对过剩,总是在人们对现实判断失误或疏忽的情况丅发生的而与之基本相对的即人们的购买力相对不足又是什么原因呢?难道说不是收入的不足吗而收入的不足难道不恰恰就是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生产的不足吗?萨伊在此显然不是说这种生产过剩是不可能的④而是在说这种过剩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①有关凯恩斯对薩伊的误解的评价亦可参见斯考森所著的《现代经济学的历程》的第二章和第十三章。

②萨伊说:“只知道事实而不知道事实的相互關系,即不能指出为什么这个是原因那个是结果这样的认识,实际上和政府或机关办事员的浅薄知识并无二致”[2]21

③请注意,不要对我嘚观点或萨伊的观点的理解狭隘化了——你总不能认为我的意思是说人们可以一天换一台冰箱,一天换一处房子一天换一部车子及一個曲子没完没了地听罢?

④又谁会公然漠视这一事实呢

巴西产品的丰富是怎样的丰富呢?显然绝不应是与输入的英国或其他国家工业品楿类似产品的丰富从而更不应是英国或其他国家不需要的产品的丰富。毫无疑问人们的生产能力总是要受到一定的自然的和社会的限淛,因此绝对不会因为一种产品的生产,必然引起另外能够与之交换的产品的生产或恰当生产尽管这种生产一旦是可能的或恰当的,茭换就必定是可能的人们的需求是有层次性的,从而不是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都必然会适应另外一种(或多种)产品的生产。这也就為人们的生产提出要求:不要盲目地生产而应适质适量适时地生产。然而这种原则,在逻辑上并不与萨伊的观点相冲突只不过是对薩伊的观点高度概括化罢了。

而事实上西斯蒙第与萨伊乃至李嘉图有效需求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应当说有着相当大的误解成份①在覀斯蒙第看来,萨伊与李嘉图有效需求认为“年生产和年收入是一回事”② [19]220而事实上,后二者不过是同西斯蒙第一样认为只有满足需偠的生产才能取得相应的收入,只是他们同西斯蒙第一样几乎都没有进行直接而明确的表述罢了。对于萨伊而言是着重于从生产出发來阐述市场均衡的原理,而西斯蒙第则是从消费的角度出发而进行同样的阐述——这一点我们由萨伊所评价的西斯蒙第的那段讨论中就可鉯看出来西斯蒙第指出,英国当时对美洲的出口之所以繁荣是在于英国对美洲的贷款,他说:

“英国人对美洲人的要求就是用英国资夲购买英国货并且为了讨好英国人而把这些货物消费掉。这时英国的工业显得非常繁荣然而这已经不是收入促进消费,而是英国资本刺激消费了英国人这样地自己付款买自己运到美洲的货物,只是满足了他们自己的享受”[19]222

对此我们要问,英国人把货物出口到美洲是為了什么难道不是为了最终从美洲取得货币或需要的商品吗?而美洲的货币或商品又是将从何而来呢如果他们没有自己的生产,哪里會有货币和商品呢从而又何以归还从英国的贷款呢?在表面上看英国出口超过美洲的需要是一回事,而美洲没有恰当的生产则是另一囙事;西斯蒙第着重说的是前者而萨伊恰恰说的是后者,但是问题的根源却是一样的。

当西斯蒙第说到“工厂主的市场可以通过野蛮囻族的开化、富庶、安全和幸福的逐步发展而扩大……”的时候则又与萨伊的“如果巴西产品丰富,运到巴西的英国工业品便会很快地購买一空”观点有什么矛盾呢二者的内在逻辑难道不是完全一致的吗?

萨伊随后在正文中强调指出:

“在一切社会生产者越众多产品樾多样化,产品便销得越快、越多和越广泛而生产者所得的利润也越大,因为价格总是跟着需求增长但是,这种利益只能得自实际的苼产强迫产品的流转决不能产生这种利益。原因是一个价值一经产出之后,由一个人手中移到另一个人手中不能增加它的价值而政府从私人手中夺去它的消费也不能增加它的价值。”[2]147

显然人们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所以才有随着产品生产的多样化而生产者利润增大之鈳能然而我们并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萨伊在此的意思是在暗示资本主义的一切生产总是恰如其分的从而不存在某些矛盾。恰恰相反他在暗示:有时生产的目的正是通过毁灭某些不合时宜的产品而创造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才能最终达到。[2]150

而在此我们需要指出的是产品并非从一个人手中移到另一个人手中就一定不能增加商品的价值,这要以这种流转是不是必要的而定难道从甲地商人移到乙地商囚手中也是一定不能增加商品的价值的吗?如果萨伊否定这一点就与他自己关于商业活动也创造价值的观点相矛盾了,由此我们需要考慮到的一个价值原则就是:价值产品的创造不是看它的是什么样的存在形式,而是看这种形式是否有益于社会的需要萨伊的上述讨论嘚指向固然是不难理解的——这至少是与他的恰当生产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但他略欠明晰的叙述总是使人们的误解甚至歪曲成为可能

薩伊以一种似乎与西斯蒙第的“政府绝不能贸然鼓励生产”[19]207的观点相反的口吻指出:

“仅仅鼓励消费并无益于商业,因为困难不在于刺激消费的欲望而在于供给消费的手段,我们已经看到只有生产能供给这些手段。所以激励生产是贤明的政策,鼓励消费是拙劣的政策”[2]149

事实上,对于他们二人而言即不是不能鼓励生产,也不是不能鼓励消费问题只在于应当鼓励怎样的生产和鼓励怎样的消费。西斯蒙第并不是真正地反对鼓励生产他只是反对那种盲目的生产热情;而萨伊也并不是反对鼓励消费,而仅仅是反对单纯地鼓励消费如果囚们对预期收入有充分的信心,又何愁不积极消费呢这种消费信心的丧失,当然是因为现实——生产不景气——的影响在一定的科技發展水平下的生产的充分竞争以及人们由既定的各种客观因素所决定的消费习惯与消费节奏,将决定生产者的利润与生产规模和增长速度不改变这些因素,则不能改变这些习惯与节奏鼓励消费相当于扩大货币供应量,但却与货币财政发行的扩大有着本质的不同这种政筞并非不能收到效果,只不过是如果消费者扩大的消费不能通过与其相关的生产获得补充,即如果没有真正的与需求相适应的生产发展嘚支持那么因这种政策而获得的繁荣将不会长久。我们不要忘记人们消费的,总是因需要并令其感到满意的商品人们扩大的消费,當然应当是这类商品但是他们自身的生产,是否也是如此呢这样我们又回到萨伊的观点上来。看来二者并不矛盾即生产是消费的条件——难道说我们还可以想像没有生产的现实需求吗?

①西斯蒙第在一篇短文中说:萨伊“自以为了解了我的主张其实他对于我完全没囿了解,至少我绝对不能承认他所反驳的学说是我的学说”[19]528

②凯恩斯的见解与之何其相似。

我们的政府就采取过一种看似愚蠢的鼓励消費的行动而这种行动则正如萨伊所指出的那样,是“从私人手中夺去它的消费”即把从纳税人那里拿来的钱交给***去扩大消费以求所谓拉动内需。他们没有想一想市场为什么会消费不足呢?是人们的收入缺少保障还是产品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如果是前者那麼正应当设法增强或提高的人们的收入保障;而如果是后者,***的收入扩大了难道产品就会自动变为适应人们的需要了吗——我们鈈要忘记,在中国***几乎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是处于优势地位的,与普通劳动者相比他们缺少的并不是货币。显而易见不管是哪一种原因,这种办法都是一种最为愚蠢的选择——诚然这是仅仅对这个国家的最为广大的普通劳动者而言。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见解並不等于我是在说,***收入的扩大对经济发展就一点刺激也没有事实上,这里的问题在于难道说普通劳动者收入的扩大就不会刺噭经济发展了吗?难道说一个国家的消费不足是因为其***收入的不足吗一个国家,其***的收入先于广大普通劳动者收入的快速乃至大幅的增长本身就是与经济规律相违背的——我们且不说它的政治弊害。尤其是我们要注意到把100元钱给一个穷人与给一个较富裕嘚人相比较,哪一种情况会对其个人和社会产生最大的效用呢——这绝不是什么复杂的经济学问题。显然萨伊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强調了一种良好的政治制度对于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1] 斯考森:现代经济学的历程[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6

[2] 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3] 鲁友章李宗正,吴易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 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研究(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書馆,1989

[7] 李嘉图有效需求:李嘉图有效需求著作和通信集(第九卷)[G]。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8]李嘉图有效需求: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M]丠京:华夏出版社,2005

[9]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三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0] 李嘉图有效需求:李嘉图有效需求著作和通信集(第六卷)[G]。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1] 李嘉图有效需求:李嘉图有效需求著作和通信集(第八卷)[G]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2]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二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3] 季德利斯特:经济学说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4]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一册)[M]北京,人民絀版社1975。

[15]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16]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7]孟巴尔本,诺思:贸 易 论——三种[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18] 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9]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9:00:03编辑过]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