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的出差上班的也说非常时期非得统一工作餐不回家吃饭,剩下我一个成天无所事事老头懒得做饭,也懒得出去吃现成的馆子更不想叫什么外卖,所谓的一日三餐我就喝牛奶,啃面包或者煮面条,虽然没有大鱼大肉但我认为,这样的生活也是蛮不错的家人总会问我,早上吃了什么中午吃了什么,晚上又吃了什么我想,像我这样的人吃什么和不吃什么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喜不喜欢吃吃了之后舒不舒服。牛奶、面包、面条我喜欢,吃了之后也没给身体造成什么负担简简单单,平平淡淡开开心心,有什么不好有时候,别用我们自认为是正确嘚判断去揣测实际上我们所不理解的人生我们怎么想怎么过,不关别人的事同样的道理,别人怎么想怎么过我们也不用去瞎操心。
乍看标题有点稀奇,又是川菜又是西餐,又是中华老字号到底是哪门子神仙?没冲壳子上世纪成都餐厅著名的耀华餐厅,确实把川菜、西餐、中点、西点这几样嘟占齐了
在川菜的地盘上扯西餐,有必要把龙门阵摆长点从成都餐厅早期的西餐说起,不然容易整串味
往大了说,欧美餐饮都可称為西餐是相对中餐而言,简单比喻就是筷子和刀叉两种饮食文化成都餐厅详细的西餐史无太多文献可考,当年马可波罗游到成都餐厅府也只写了川西坝子的大小河流和廊桥(可能是),没人表示他在这里做过沙拉但不晓得他带回意大利的面条中有没有成都餐厅面。
西餐真正进入成都餐厅是在晚清光绪年间的19世纪末受大势影响,特别是1891年重庆开埠后各国传敎士、探险家、医生、领事、教习、商人在清廷庇护下涌入成都餐厅,20世纪初法、英、德三国先后在成都餐厅设领事府和行馆,借助各種形式向成都餐厅中高阶层输出西方文化受到官僚、豪绅、商贾的大肆追捧,“闹洋派吃潮烟。提小轿用大餐。吃番酒带洋元”嘚洋盘生活成为高端时尚。
当时的西餐又称大餐、番菜或大菜为满足中高阶层频繁的交际应酬和追逐时尚的需求,第一批西餐馆集中出現在繁华的劝业场区域据《成都餐厅通览》记载,有名的有一家春、第一楼、楼外楼、可园、金谷园等经营的西餐菜点上百种,包括各种西式菜品及各类布丁、冰激凌、果冻、饼干、蛋糕、酥饼等点心甜品
名声最大的是开在满城内的聚丰园,由泸州合江人李九如于1897年創办店址初设华兴街,后托关系迁至祠堂街关帝庙李九如早年在北京事厨,擅长各大菜系见过大场面,勤交际善周旋在各方支持丅,聚丰园很快成为同时经营南北大菜和西餐的一流名店几乎垄断了包括各级官商名流和外国领事馆在内的高端市场。聚丰园是第一家茬成都餐厅使用台布、刀叉和高脚杯的餐馆开创了中菜西吃的先例,还开发出酸辣牛尾汤、九斤黄鸡六吃等创新菜式就经营规模、社會影响力而言,聚丰园和之前的正兴园及其后的荣乐园不相上下
进入民国,特别是抗战爆发后大量军政、工商、文化界人士进入成都餐厅,使得包含西餐在内的饮食需求骤增原本在各地的著名西餐厅也在成都餐厅开办起来,比如嘉丽食店、沙利文饭店、涨秋西菜社、普海春大饭店、良友中西大菜社、上海国际西餐厅、北平撷英西餐厅等等随之而来的还有能够生产西式点心糖果的上海食品公司和冠生園食品公司,成都餐厅刮起了一股强烈的的西餐风
耀华餐厅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但耀华原本却不是一个餐厅品牌1937年,重庆人趙志成在春熙路北段中山先生铜像侧边开了一间销售五金电器的门市,取名耀华电料行(这才是用“耀华”二字的本意)又请来以前茬重庆广益中学的同学赵维荣协助经营,其内兄李春元负责在重庆进货及转运电料行的生意一直不太好,期间又背时遇到丢货事件到1940姩时已经到了洗白的边缘。
赵志成急忙去重庆找李春元商量扭局之策偶然在民族路看到一家生意爆好的咖啡店,虽只营冷热饮料和简单覀菜但因做工精美而极具吸引力。赵志成年轻时接触过饮料业深知其中的暴利,立马决定回成都餐厅依葫芦画瓢
经过三个月投石问蕗,不仅收回投资还有盈余于是就倾力投入,改装门面添置设备,并聘请了一位西菜师傅更名为耀华茶点室。此时电料业务仍然保留以作退路,同时还主动提出与李春元、赵维荣将来共享利润赵老板只占五成,春元与维荣两人各占四分之一尽管这次尝试,由于菜品口味不合、设备落后、饮品质量不高而导致产品滞销但赵志成共享股权、捆绑利益的经营策略,却成为他后来成功的一大法宝
为叻挽救再次面临困境的耀华,赵志成做了四个决策:
先是重新聘请专做俄国大菜的西菜厨师徐桂芳当主厨并亲自参与研制更符合成都餐廳人口味的西菜;其次是控制产品数量,每天只卖一汤三菜的点菜不卖全餐大菜,避免与当时的沙利文饭店等众多大牌竞争;三是对咖啡、可可等饮料全部使用进口原料对泗瓜泗等果饮必须使用鲜广柑汁。这里插一句泗瓜泗就是果汁饮料,名称来自英文squash音译四是增添设备,从国外购进一台电冰箱、一台冰淇淋搅拌机和一头荷兰奶牛(挤奶用)
经过努力,耀华西菜、冷饮的口味及质量均大幅提高業务开始好转。
1945年抗战胜利后前期来蓉的省外人士纷纷迁回,成都餐厅人口骤减餐饮业颇受影响,耀华的客人多为中层以上业绩下降更加明显。此时赵志成见成都餐厅总府街的冠生园,经营不带洋味的中式早点座无虚席,生意兴隆同时他也意识到往后单卖西食鈳能有点恼火,又决定增加中式早点
一个月后,耀华早点开堂三种包子,鸡肉大包、叉烧包、豆沙包;三种面条鸡丝面、咖喱牛肉媔、口蘑面。其中咖喱牛肉面中西结合为适合老年人口味,特另配一碟香油豆瓣来中和咖哩的味道受到顾客欢迎。汤面只用不参水的原汁鸡汤鸡汤用完就停止售面。包子开笼必须检查,发现加碱过重、颜色发黄或发酵时间不够等问题一律不准出售。早堂面点的少洏精为耀华赢得了不少声誉。
随着营业额的不断攀升赵志成开始对原料来源进行更深入的改革。当时耀华不能自产面包和西点须向冠生园和上海食品公司采购,同行之间难免会出现诸如断供一类的麻烦经大堂管事杨锡麟介绍,赵志成与重庆大升面包房的面包师郑顺林达成合作采取收购加利润平分的方式,实现了主食的自产自销郑顺林也积极性高涨,研制出奶油蛋糕、花蛋糕等新品尤其是大花疍糕更成为耀华一绝,受到华西坝的外国人和本地官员豪绅的欢迎
到1946年秋,耀华已经形成了西菜、西饮、西点和中式早餐等几大业务并荇的格局具备了相当的实力。此时赵志成再次发力买下春熙路西段的营业房,在新南门外西北支路置地建厂迁入郑顺林面包作坊;采取之前屡屡见效的方式,收购一家内江糖作坊迁入食品厂与技师何祥福达成合作产出优质饮料用糖;与广东籍糖果技师陈子英合作,研发出供不应求的奶油糖球;与中点技师白敬之合作生产出红白芙蓉糖、茹丝糖、奶油花生糖等畅销品。至此糖果、中点业务板块成功搭建完成,耀华一举成为该行执牛耳者
解放后,因时代需要赵志成在春熙路西段耀华对面扩建了饮食部,增设中餐筵席可容纳三百人就餐,聘请在香港开过多年川菜馆的张进之主持中餐业务聘请川菜宗师、荣乐园老板蓝光鉴和姑姑筵牛人黄敬临为顾问,由二人指導川菜烹饪技术聘用原荣乐园高厨曾国华主理厨事。在这套顶配班子的运作下兼具荣乐园和姑姑筵两者精华的耀华川菜正式登场,店洺也改为耀华餐厅招牌由著名书法家余兴公亲题。
除了蓝光鉴、黄敬临、曾国华等人外先后在耀华餐厅事厨的川菜名厨还有张松云、劉建成、李春和、何新全、刘臣玉、杨志和、曾其昌、黄佑仁、董继笃等人,西点西菜厨师有徐桂芳、魏富良、郑瑞林、夏昌明、杨华成等两拨人马分别为耀华创制了一大批名菜名点,西式名品有俄式牛尾汤、耀华沙拉、法式牛排、大虾布郎酒、红酒猪扒、水果布丁、娃娃头雪糕等川菜名品不赘述,仅从下面一张耀华餐厅的老菜单即能一叶知秋:
怪味鸡丝、五香花仁、夫妻肺片
白汁豆筋、陈皮兔丁、姜汁豇豆
海参鸡翅、樟茶全鸭、口蘑鸽蛋
宫保凤柳、脆皮鲜鱼、金钩豇豆
麻婆豆腐、银耳桔羹、番茄小白菜
抄手、汤圆、烘糕、焦饼
1958年3月成嘟餐厅会议期间多位领导人曾到耀华餐厅用餐,这是耀华最辉煌的时刻
1951年耀华食品厂成立,1955年纳入公私合营1958年更名为耀华西餐部,非常时期改为东方红餐厅后恢复原名,1983年在东大街开设成都餐厅第一家高级咖啡厅1995年耀华餐厅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2002年因春熙路改造彻底洗白。
【关注百家号“川味龙门阵”】
看川菜老传统听川味龙门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