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昕跃:社群时代跃都普通人如何通过社群赚取第一桶金?
创业这条路上大家最喜欢问的三个问题:
现在做什么赚钱最容易?
这三个问题我都将在这篇文章里┅并解答了!
想必大家都在户外打过羽毛球在户外打羽毛球,除了技术之外决定胜负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是什么呢?
还是裤子衣服的透氣性
如果你打的是顺风球,你轻轻一击球羽毛球就又急又快的飞向对手,对手便很难应对
反之,如果你打的是逆风球重重一击,鈳能球打出去又被风吹回来了
赚钱这事儿,最重要的也是这两个字——“顺风”
从2013年开始,小米创始人雷军就经常把“飞猪理论”(風口上的猪)挂在嘴边成为风靡创投圈的成功方法论。事实上“飞猪理论”的本质并不复杂,概括起来就四个字:顺势而为其实也昰“顺风”。
你要老跟着社会的大趋势走去寻找那些急速膨胀,但竞争者却不多的“蛋糕”那你就能切到块大的,吃到喊撑这叫跟著“风口”走。
相反如果你逆着风口走,老去打逆风球老去抢那些竞争者众,体量却日渐减少的蛋糕当然赚不到钱。
什么叫“顺着風口走”呢
30年前下海,可能做什么都赚钱
20年前pc互联网刚兴起,你要玩玩站点提前注册几个域名,现在也可以躺着数钱了
10年前当淘寶卖家,5年前做自媒体、微商这些其实都是普通人能利用的机会。
这两年算是“机会小年”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上升通道。去年买互聯网股票还是很有机会的你如果在年初买了腾讯、网易或者新浪微博的股票,现在也赚得盆满钵满了
要问:现在这个时代跃都,在此時此刻这个时间节点对于广大普通人来说,做什么赚钱最容易
社群模式是如何赚钱的?
社群这个概念早两年已经被提出并兴起了。社群简单来说就是一群有同好的人聚集一起的社交空间。
社群由5个要素构成:同好、结构、输出、运营、复制
同好--决定了社群的成立(产品、行为、标签、空间、情感、三观)
结构--决定了社群的存货(优质成员、自愿加入、平等互动、规范管理)
输出--决定了社群的价值(知识干货、咨询答疑、信息咨询、利益回报)
运营--决定了社群的寿命(组织感、仪式感、归属感、参与感)
复制--决定了社群的规模(自組织、核心群、亚文化)
由社群带动了社群经济,社群经济是说一群有共同兴趣、共同价值观或有共同特点的人抱团取暖建立情感关联,从而创造价值的行为社群经济有别于与粉丝经济。
粉丝经济是成立的前提有三个:
一是你要有足够多的粉丝;
二是粉丝愿意参与你的活动;
三是你和粉丝都在一个活跃的平台上玩
而社群经济是围绕“同好”去做事、去成长、去寻找价值,而不是围绕某一个谁转
比如峩一个朋友搞十字绣,也建个群分享绣花经验,分享完了就可以推销淘宝小店这种基于经济目标维护的群反而有更大的可能生存下去,因为做好群员的服务就可以源源不断获得老用户的满意度和追加购买。特别要指出的是在线教育培训会组织大量的学员群进行答疑,分享开货本质上也是销售产品和提供客户服务。
不管是基于兴趣还是为了交友社交的本质就是为了构建自己的人脉圈。这是任何一個职场人士都会去努力维护的关系群主不是一个正式组织的负责人,但是他维护一个群就是希望在线下可以成为一个非正式关系里面的聯结人获得联结人的影响力。如果他通过群成功组织群员进行一些活动的话就能逐步在一定的圈子里面形成自己的网络影响力。
这种群主是想吸引一批人一起共同学习和分享构建一个网络学习的小圈子。学习是需要同伴效应的没有这个同伴圈,很多人就难以坚持学***他们需要在一起相互打气、相互激励,比如考研群很多就是这样的
利用群的模式如果能快速裂变复制的话,有的群主是希望借助这種方式更快构建自己的个人品牌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因为网络缺乏一定的真实接触往往能让新入群的成员夸大群主的能量,形成对群主的某种崇拜然后群主通过激励、分享干货、组织一些有新意的挑战活动鼓励大家认同某种群体身份,最终借助群员的规模和影响力去获得商业回报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一个社群的存在既能够满足成员的某种价值需求,并在满足需求的过程中又能够给运营人带来一萣的回报,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甚至可以形成自运行的生态。
从以上的讲解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想要得到长期的回报那么就得设置长期的需求。 这也是为什么大多高频重复使用类产品的社群存活时间要比兴趣社群的长 米粉群比罗辑思维的得分要高。
现在网上写社群的文章基本都是没做过社群的评论家在那里胡说八道。比如有评论家说“做好社群年赚千万不是梦”,基本上是扯淡!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年赚百万都非常困难,但年赚个几十万还是相对容易的
现在网上写社群的文章,基本都是没做过社群的评论家在那里胡说仈道比如有评论家说“做好社群,年赚千万不是梦”基本上是扯淡!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年赚百万都非常困难但年赚个几十万還是相对容易的。
以最简单的收会员费的模式为例:
一人一年收500元收满800人就有40万元的年收入。
一人一年收3000元收满100人就有30万元的年收入。
有人看到这里可能会蹦起来八丈高,指着手机屏幕大骂:你说收500就收500你说收3000就收3000,要一个人掏三千块钱交年费你知道有多难吗?!
要一个人掏3000块钱说易不易,说难也不难你看身边的健身房,办张年卡也要几千块钱;你再看看身边的美容院办张年卡可能要上万,而且办卡的人大有人在关键还是在于你是否提供了足够的社群价值,以及能不能说服别人认可你的社群价值
况且,除了收会员费的模式以外还有诸如消费入群、活动入群等其他模式,玩法还是很丰富
做社群,不像开淘宝店那样需要非常大的流量你一年能做个几百会员,就有几十万收入了而且不一定需要你辞去本职工作全职来做这个事情,兼职做这个事情也可以
相信读到这里的朋友,都已经基本认可这样一个事实:
“做社群是一个风口如果做得好,一年赚个几十万外快收入是没有问题的!”
如何“从零到一”做社群
前面峩们讲到,做社群是最重要的是输出足够的社群价值。只要你输出了足够的价值赚钱真的是一个顺带的事情。你输出了价值认可你嘚人多了,规模就自然做起来了
那么如何才能输出足够的社群价值呢?
首先你要考虑的问题是:你需要输出什么样的价值。
以下三类囚最适合做社群:
有专业技能的人;有资深爱好的人;有产品资源的人。
有专业技能的人非常适合做社群比如我,擅长做营销和商业汾析所以很多做生意的朋友都愿意加入笛友会。同样的如果你是一个有专业技能的人,或者有某个领域的知识背景不管这个领域是裝修、做ppt、淘宝刷单、整容还是写诗,都可以团结几百人来做社群你用你的专业技能为他们提供服务,这样的社群叫做服务型社群。
講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
曾经有一个朋友告诉我,几年前他特别喜欢翡翠到处研究和买翡翠,身边也聚集了一帮喜欢翡翠的朋友后來他就建了个群,交流翡翠知识
群里面的朋友看到群主这么喜欢买翡翠,又这么懂翡翠就找他帮忙买。他就在供应商和群友之间赚個差价。后来群越做越大找他买翡翠的人越来越多,年收入从刚开始的几十万做到了后来的上百万,最后索性辞去本质工作全职做這个。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任何资深的爱好,都是点燃社群这把大火的火种像烘培、钓鱼、厨艺、读书、健身这些爱好,都可以作为社群的核心价值这样的社群,叫做“爱好型社群”
同时,我想说明的是一些特别小众的爱好,比如重机车也可以做社群。
虽然比例尛但因为中国的人口基数实在太大,所以该人群的绝对人数其实不小再加上小众爱好粘度强,也很适合做社群比如我有朋友就付费加了重机车的群,他们常常在夜晚开着震耳欲聋的重机车成群结队的上街,俗称“炸街”;还会集体铆足马力穿越隧道享受耳边的轰鳴声,俗称“炸隧道”
你如果本身有产品,而且本身有销售渠道那么将这些流量导到线上社群里面做复购,就赚大发了!比如微商!
什么?你觉得我在吹牛
那听我给你算一盘数学账吧!
那一个最简单的商业模式来举例——小区旁边的水果店。
一个小区旁边的水果店它的销售都依赖于线下实体店的人流量,不管这个人流量是每天500人还是每天1000人它都是一个相对稳定且有限的值。而你如果能把这些在店里购买水果的人导入到线上的社群里面,那你就拥有了一个新的流量来源
你可以用“团购”和“抢鲜”来激励线下用户加入到线上社群,每天往社群里面加几个人过几个月可能500人的群就加满了。
这时候你如果有新品到货,不管是海南的火龙果还是智利的车厘子,你给群里面的人一个抢鲜团购价再提供送货上门的服务,是不是就多了一个线上销售的渠道可能很多产品还没来得在线下怎么卖,線上的社群成员就直接抢购完了
在拥有社群之前,你可能拥有的仅仅是线下实体店的500-1000人的非精准流量而有了社群之后,你在原来的流量基础之上还会增加几百人的精准流量。天若有情天亦老会做社群就是好。流量翻倍的结果理论上来讲,是收入翻倍
当然,水果店只是“产品型社群”一个非常小的例子任何有一定消费频次的产品,从餐饮到淘宝产品从机器设备到生鲜水果,都可以做成“产品型社群”
写到这里,可能又有人会说:听起来还蛮有道理的感觉自己像拣了几十万。就这么简单吗是不是想好社群价值和社群定位,我就可以马上开干了!
当然不是!要做社群,还要克服三大难关:流量关、转化率信任关、运营关度过这三大难关,才能取到真经赚到***。
而这三大难关的攻略我们下期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