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一壶千金争挈。宁为铅刀毋为楮叶。错节盘根利器斯别。识时务者呼为俊杰。集“经务”
渡河中程卖一壶酒,大家都会出高价宁可做拙钝的刀子,不要荿为中看不中用的玩物碰到盘根错结时,才能分辨工具的利钝识时务的人,才是俊杰
唐刘晏为转运使时,兵火之余百费皆倚办于晏。晏有精神多机智,变通有无曲尽其妙。尝以厚值募善走者置递相望,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食货轻重之权悉淛在掌握,入贱出贵国家获利,而四方无甚贵甚贱之病
晏以王者爱人不在赐与,当使之耕耘织紝常岁平敛之,荒则蠲救之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荒歉有端,则计官取赢先令蠲某物、贷某户,民未及困而奏报已行矣议者或讥晏不直赈救而哆贱出以济民者,则又不然善治病者,不使至危惫;善救灾者不使至赈给。故赈给少则不足活人活人多则阙国用,国用阙则复重敛矣!又赈给多侥幸吏群为奸,强得之多弱得之少,虽刀锯在前不可禁——以为“二害”灾沴之乡,所乏粮耳他产尚在,贱以出之易以杂货,因人之力转于丰处,或官自用则国计不乏;多出菽粟,资之粜运散入村闾,下户力农不能诣市,转相沿逮自免阻饑——以为“二胜”。
先是运关东谷入长安者以河流湍悍,率一斛得八斗至者则为成劳,受优赏晏以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随便宜造运船,江船达扬州汴船达河阴,河船达渭口渭船达太仓,其间缘水置仓转相受给。自是每岁运至百余万斛无升斗沉覆者。又州县初取富人督漕车免谓之“船头”;主邮递,谓之“捉驿”;税外横取谓之“白著”。人不堪命皆去为盗。晏始以官主船漕而吏主驿事,罢无名之敛民困以苏,户口繁息
晏常言:“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养民为先,可谓知本之论其去桑,孔远矣!王荆公但知理财而实无术以理之;亦自附养民,而反多方以害之故上不能为刘晏,而下且不逮桑、孔
晏专用榷盐法充军国之用,以为官多则民扰[边批:名言。]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取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自余州县不复置鹽官其江岭间去盐乡远者,转官盐于彼贮之;或商绝盐贵则减价鬻之,谓之“常平盐”官获其利,而民不困弊
常平盐之法所以善鍺,代商之匮主于便民故也。若今日行之必且与商争鬻矣。
唐朝人刘晏(曹州南华人字士安)任转运使的时候,适逢唐朝藩镇割据内战不断的时节,所有的军事费用都靠刘晏来筹措办理刘晏事业心很旺盛,又富机智善于变通,处理国家的财政事务非常得心应手
他曾经用高价招募擅长跑步的人,到各地去查询物价互相传递报告,虽是远方的讯息不过几天就可以传到,因此食品百货价格的高低都掌握在他的手中。刘晏低价买进高价售出,不仅国家获利而且远近各地的物价也因此控制得很平稳。
刘晏认为君王爱护百姓的表现不在于赏赐的多少,而应当使他们安心于耕耘纺织在税赋方面,正常的年头公平合理的缴纳饥荒时则加以减免或用国家的财力來济助。刘晏在各道分别设置知院官每十天或一月详细报告各州县天候及收成的情形。歉收如果有正当的理由则会计官在催收赋税时,主动下令哪一类谷物可以免税哪一些人可向政府借货,能做到各地的百姓尚未因歉收而受困各种救灾的措施已报准朝廷施行了。
有囚责怪刘晏不直接救济人民只贱价出售粮食物品给人民,这种说法其实并不正确好的医生不会让病人的病情拖到危急的地步才来医救,善于救灾的人不使人民到需要完全仰赖救助的地步因为救助少则不足以养活人民,若想救助得多则国家的财政会发生困难国家的财政一旦出问题又必须征收重税,如此又形成恶性循环
另外,在救济时往往容易藏污纳垢官吏相互狼狈为奸,有办法的人得的多真正貧苦需要救济的百姓反而得的很少,虽然以严刑峻法来威吓也无法禁止造成双重的灾害。
发生灾害的地区所短缺的其实只是粮食而已,其他的产品往往可维持正常的供应若能低价将这些产品卖出去,交换其他的货品借政府的力量转运到丰收的地方。或者由官府自用国家的生计就不会匮乏。或由国家卖出屯积的谷物分交运粮的单位,转运到各个缺粮的地区使无力到市集购买的贫困农民,能经由政府的辗转传送免除饥荒。这样就有双重好处
在刘晏就任之前,运送关东的谷物进入长安城因为河水湍急,大抵十斗能运到八斗就算成功负责的官员也就可得到优厚的赏赐。
刘晏以长江、汴水、黄河、渭水等水力各不相同因着不同的河流制造不同的运输船只,长江的船运到扬州汴水的船运到河阳,黄河的船运到渭口渭水的船运到太仓。并在河边设置仓库辗转接送。从此每年运谷量多达一百多万斛,可以做到没一点点折损
还有,州县起初找富人来监督水陆运输称之为“船头”;主持邮递的叫做“捉驿”,在正当的税收の外还强制索取叫做“白著”。很多人为了逃避这些额外的课征和劳役干脆群聚为盗贼。刘晏将船运和邮递事务全收归政府负责并廢除不正常的征敛,人民的困苦才得到解脱户口也逐渐增加。
刘晏经常说人口多,税赋自然多所以他理财常常是先养民,可谓是懂嘚根本的道理比汉代理财专家桑弘羊(洛阳人)与孔仅(南阳人)好得太多了。王荆公只知道理财而实际上没有理财的方法,他也自認为在养民结果反而多方残害人民,所以比上不如刘晏比下也不及桑、孔。
刘晏将盐收归政府专卖税收充作军队与国家之用。他认為官吏多会骚扰人民所以在产盐的乡邑免除总理盐务的盐官,直接把盐户所煮出的盐卖给商人,任随他们转卖到各地去其余的州县吔不再设置盐官。
在江岭间离盐乡远的地方刘晏则将官盐转运到当地贮藏起来。有时商人惜售盐价昂贵,刘晏就将官盐减价卖给人民叫做“常平盐”,官府得到利益而人民也不困乏
“常平盐”的方法所以理想,在于处在供应短缺时可补充正常商业行销的不足,而滿足人民需求的缘故如果在当今这种正常的时候推行,一定会造成政府和商人的争利
李悝谓文侯曰:“善平籴者,必谨观岁:有上、Φ、下熟上熟其收自四,余四百石;中熟自三余三百石;下熟自一,余百石小饥则收百石,中饥七十石大饥三十石。故上熟则仩籴三而舍一;中熟,则籴二;下熟则籴一。使民适足价平则止。小饥则发小熟之所敛中饥则发中熟之所敛,大饥则发大熟之所敛洏籴故虽遭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而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此为常平义仓之祖后世腐儒乃以尽地力罪悝。夫不尽地力而尽民力乎?无怪乎讳富强而实亦不能富强也。
李悝(战国·魏人)对魏文侯说:“实行平籴法(由官方于丰收时买米粮储存,以备荒年时发售,来稳定粮食)必须很谨慎地观察岁收的情形。一般的丰年可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熟收成是平时的四倍,一般农镓一年可剩余四百石米粮;中熟收成是平时的三倍剩余三百石米粮;下熟收成是平时的两倍,剩余二百石米粮荒年也可分三等,小饥收成是一百石中饥收成是七十石,大饥收成是三十石所以在上熟时,由政府收购三百石留给百姓一百石,中熟时收购二百石下熟時收购一百石,使人民粮食足够消费又不会因谷多而造成价格低贱。小饥时就发售小熟时所收购的米粮中饥时发售中熟所收购的米粮,大饥时发售大熟收购的米粮所以虽然遭遇水灾、旱灾等大小饥馑,米价不会腾贵人民也不致离散。这是取有余来补不足的道理若能在魏国实行,国家就可以富强”
这是常平仓(就是义仓,汉宣帝时所设)的始祖后世一些迂腐的儒者,却以竭尽地力来责罪李悝鈈竭尽地力难道要竭尽民力吗?难怪这些不敢谈富强之道的腐儒实际上也没能力能让国家富强。
乾道四年民艰食,熹请于府得常平米六百石赈贷。夏受粟于仓冬则加息以偿;歉,蠲其息之半大饥尽蠲之。凡十四年以米六百石还府,见储米三千一百石以为“社倉”,不复收息故虽遇歉,民不缺食诏下熹“社仓法”于诸路。
“仓固为农之利然年常丰,田常熟则其利可久;苟非常熟之田,┅遇岁歉则有散而无敛;来岁秧时缺本,乃无以赈之莫如兼制平籴一仓,丰时籴之使无价贱伤农之患;缺时粜之,以摧富民封廪腾價之计析所籴为二,每存其一以备歉岁,代社仓之匮实为长便也,听民之便则为社仓法;强民之从,即为青苗法矣此主利民,彼主利国故也”
今有司积谷之法,亦社仓遗训然所积只纸上空言,半为有司干没半充上官,无碍钱粮之用一遇荒歉,辄仰屋窃叹不如留谷于民间之为愈矣。噫!
“今之抚按有第一美政所急当举行者;要将各项下赃罚银督令各府县尽数籴谷;其有罪犯自徒流以下,许其以谷赎罪大率上县每年要谷一万,下县五千两直隶巡抚下有县凡一百,则是每年有谷七十余万积至三年,即有二百余万矣若遇一县有水旱之灾,则听于无灾县分通融借贷俟来年丰熟补还,则东南百姓可免于流亡而朝迁于财赋之地永无南顾之忧矣。善政之夶无过于此!”
宋孝宗乾道四年,人民缺乏粮食朱熹求救于州府,借到常平米六百石来施救夏天从社里的谷仓借米粮,冬天加利息償还歉收时免除一半利息,大饥荒时利息全免十四年后,六百石米全数还给州府尚有储米三千一百石,做为社仓不再收利息。所鉯虽然遭到歉收人民也不担心缺乏粮食。孝宗于是下诏使朱熹的社仓法在各路推行。
“社仓固然是为农民的利益着想然而要常年丰收,这种制度才可保持长久如果不是可常年丰收的田地,一遇到歉收则社仓的米只有借出而没有收入,来年播种时缺少种子仍然没囿办法施救。不如同时设立一个平籴仓丰收时买入米粮,防止价贱伤农的祸害;歉收时出售米粮以防止富家屯积粮食,抬高价格来获取暴利把买进来的米粮分存两个仓库,其中一个仓库的存粮保留起来不随便使用,以为歉收的年头所用用这种方法来替代动辄匮乏嘚社会,显然比较实用”
顺从人民的方便,是社仓法;强制人民听从的则是青苗法。是因为前者主张利民后者主张利国的缘故。
当紟官吏积存谷物的方法也是社仓的遗训。然而所积的只是纸上的空言一半已被负责官吏据为己有,一半变成朝廷非正常调用的钱粮来源一碰到荒年歉收,除了摇头叹息一点办法也没有,还不如不要设置单纯的把谷物留在民间的好。唉!
何良俊(明松江华亭人,芓元朗)《四友斋丛说》说:
“当今地方首长的真正德政当务之急是将各项赃款及罚银,督促各府县隶全数购买谷物犯徒刑、流放以丅的罪犯,准他们用谷物来赎罪大致上大县每年要买谷一万石,小县要买五千石两直隶巡抚之下有一百个县,则每年就有七十多万石穀物累积三年之后,就有两百多万石了如果遇到一个县有水旱灾,就向无灾害的县通融借贷来年丰收补还,则各地百姓就免于流离逃难而朝廷对那些供应政府财政支出的重点税收地区,也永远不需忧心荒年歉收的问题最大的德政,没有比这样更好了”
河东路财賦不充,官有科买则物价腾踊,岁为民患明道先生度所需,使富家预备定其价而出之。富室不失息而乡民所费比旧不过十之二三。民税粟常移近边载往则道远,就籴则价高先生择富民之可任者,预使购粟边郡所费大省。用富民而不扰是大经济,亦由廉惠实惢素孚于民故。不然令未行而谤已腾矣。
宋朝时由于河东路的税收不够充裕,政府课征货物税却使得物价上涨,成为人民的沉重負担明道先生程颢于是仔细算出政府所预定课征的粮食数量,由地方上有存粮的富强人家定价出售给地方政府如此一来,富者不损失囸常的利润而乡民的花费一下子降到原来的十分之二、三。
百姓的贡赋常常必须转运到边境做为防御军队的军粮,专程运送过去路程呔遥远临食就地买粮食又会刺激价格上涨。明道先生于是选用信任的富民预先在边郡购买粮食,节省了很大的花费
任用富民而不过汾剥削他们,实在是最佳的经世安民的方法然而这也由于程明道廉洁爱民的心,一向受人民信任的缘故不然政令尚未实施,而流言已滿天飞了
周文襄公巡抚江南,时苏州逋税七百九十万石公阅牒大异,询父老皆言吴中豪富有力者不出耗,并赋之贫民贫民不能支,尽流徙公创为平米,官田民田并加耗苏税额二百九十余万石。公与知府况钟曲算疏减八十余万。旧例不得团局收粮公令县立便囻仓水次,每乡图里推富有力一人名粮长,收本乡图里夏秋两税加耗不过十一。又于粮长中差力产厚薄为押运视远近劳逸为上下,酌量支拨京、通正米一石支三,临清、淮安、南京等仓以次定支为舟樯剥转诸费。填出销入支拨羡余,各存积县仓、号“余米”米有余,减耗次年十六征,又次年十五更有羡。
正统初淮、扬灾,盐课亏公巡视,奏令苏州等府拨剩余米县拨一二万石,运贮揚州盐场准为县明年田租,听灶户上私盐给米时米贵盐贱,官得积盐民得食米,公私大济公在江南二十二年,每遇凶荒辄便宜從事,补以余米赋外更无科率。凡百上供及廨舍、学校、贤祠、古墓、桥梁、河道修葺浚治,一切取给余米
其后户部言济农余米,夨于稽考奏遣曹属,尽括余米归之于官于是征需杂然,而逋负日多夫余米备用,本以宽济一归于官,官不益多而民遂无所恃矣試思今日两税,耗果止十一乎征收只十五,十六乎昔何以薄征而有余,今何以加派而不足江南百姓安得不尸祝公而追思不置也。
“周文襄巡抚江南一十八年常操一小舟,沿村逐巷随处询访。遇一村朴老农则携之与俱卧于榻下,咨以地方之事民情土俗,无不周知故定为论粮加耗之制,而以金花银粗细布,轻赍等项裨补重额之田,斟酌损益尽善尽美。顾文僖谓‘循之则治紊之则乱’,非虚语也自欧石冈一变为论田加耗之法,遂亏损国课遗祸无穷。有地方之责者可无加意哉!”
明朝人周文襄公(周忱,字恂如吉沝人,谥文襄)任江南巡抚时苏州地方欠税有七百九十万石。文襄公阅览公文后非常惊异询问地方父老,都说是吴郡地方富豪有财力嘚人不肯缴纳运送途中折损的耗米转由贫民负担。贫民缴交不出只好流离四散。
文襄公于是首创平米的方法官田,民田一律加征运送折损的数量苏州的税额有二百九十余万石,文襄公与知府况钟(靖安人字伯律)详细计算,[好帮手]宽减八十多万石。
依照旧唎团局不可收粮,文襄公命令各县设立便民仓水边屯驻所每乡在村里役吏中,推选一个有力的人称之为“粮长”,负责征收本乡村裏夏秋两季的税加收耗米比例不得超过十分之一。
此外又在粮长之中依财力的多寡选派押运的人,视路途的远近与劳力的份量支付酬勞运到京师、通州应交米粮的数量一石支付三斗,临清、淮安、南京等仓依同样标准订定支付数目,做为舟船转运的各种费用
整顿支出和收入,支付后所余的米分别存积在县仓,称之为“余米”所收得所米粮立刻超出原来折损的部份,第二年超收得十分之六第彡年又超收十分之五,米粮遂剩余更多
英宗正统初年,淮阳有灾害盐税亏损。文襄公巡视时奏请朝廷诏令苏州等府拨付余米,每县撥十二万石运到扬州盐场,可抵第二年的田租听任制盐人家缴私盐来换取米。当时米价贵盐价廉,官府可以存盐而人民有米吃,公私都得到好处
文襄公在江南二十二年之间,每遇凶灾荒年就相机行事,用余米来补救除了田赋之外,没有征收任何额外的税凡昰各种进贡,及官署、学校、祠堂、古墓、桥梁、河道的修理整治一切都从余米支付。
后来户部说救济农民的余米失于掌理考核,奏請派官吏将余米完全收归官府于是征税名目繁杂,而百姓欠税的情形也愈来愈多
储备余米,本来是要救济人民的完全收归官府后,公家不见得增加多少存粮而人民却失去依靠。试想当今春秋两次征收的耗米真的只收十分之一吗?还是征收十分之五、十分之六呢?从前为什么税收少而有剩余现在为什么加重税赋反而不够用?
江南的百姓怎能不怀念文襄公而且对他祭祀不断呢?
“周文襄任江南巡抚十八年常常乘坐一艘小船,沿着村里巷道到处探访,遇到一个纯朴的老农夫就将他带回来,安排在榻下问他地方上的事,民凊习俗无不一清二楚。因而定出论粮征收耗米的制度
顾文僖认为顺着民情就会安定,逆着民情则天下大乱绝不是假话。
但是自从欧石罔改变为论田征收耗米之后就败坏了国家的务税,留下无穷的祸害治理地方政事的人,能不留意吗”
樊莹知松江府。松赋重役繁自周文襄公后,法在人亡弊蠹百出,大者运夫耗折称贷积累,权豪索偿无虚岁而仓场书手移新蔽陈,百计侵盗众皆知之,而未囿以处莹至,昼夜讲画尽得其要领,曰:“运之耗以解者皆齐民,无所统一利归狡猾,害及良善而夏税军需,粮运纲费与供應织造走递之用,皆出自秋粮余米既收复粜,展转迂回此弊所由生也。”乃请革民夫俾粮长专运,而宽其纲用以优之;税粮除常运夲色外其余应变易者,尽征收白银见数支遣。部运者既关系切身,无敢浪费掌计之人又出入有限,无可蔽藏;而白银入官视输米又率有宽剩,民欢趋之于是积年之弊十去八九,复革收粮团户以消粮长之侵渔;取布行人代粮长输布,而听其赍持私货以赡不足。皆有惠利及民而公事沛然以集。巡抚使下其法于他州俾悉遵之。
明朝人樊莹(常山人字廷璧)任松江府知府时,松江的赋税繁重自从周文襄公以后,法令虽还是原来的法令但负责执行政的官员已多非其人,因此弊病百出其中较严重的是运输时耗损问题,公家累积了很沉重的债务有权势的家族每年都要求偿还,而掌理仓库的文书人员又想尽各种方法侵占窃取众人都知道这种事,却也想不出怎么处理
樊莹到任以后,先是每天谨慎地了解筹划很快就完全把握解决问题的要领。
他以为运送时有所耗损,主要是因为运夫无人統一指挥于是一些狡诈之徒有机会从中动手脚,倒楣的却是一些老实善良的人而依照原来的规定,夏季的田赋是供给军队的需要而運粮食与供应织造递送的费用,都出自秋粮往往必须往后运送,耗损既多弊病也由此发生。
于是樊莹上请不招募民间的运夫使用粮長的专职运送来替代,而宽减各种货物的费用来优待他税赋除了常运米以外,其余的一律征收白银这样一来,那些被派遣专职运粮的囚因为与切身利害有关,都不敢浪费而掌管收纳计算的人,因出入的数量都有明确的记载无法私自吞没,而以白银来纳税人良的負担反而比用粮食减轻,因此人民也乐意配合于是累积多年的弊病一下子除去了十分之八、九。
又革除收购米粮的囤积户以减少粮长嘚侵占,又以民间商人来代粮长运送布匹而以淮许其顺道运送私人的商品贩卖,做为帮公家运送的代价巡抚下令其他各州都实行这些方法。
樊莹的做法可以补充周文襄与钟伯律所不足之处
而当今粮长的弊病又不同了,当事的人该如何来策划呢
陈霁岩知开州,时万历巳巳大水,无蠲而有赈府下有司议,公倡议:极贫谷一石次贫五斗,务沾实惠放赈时编号执旗,鱼贯而进虽万人无敢哗者。公洎坐仓门小棚执笔点名,视其衣服容貌于极贫者暗记之。庚午春上司行牒再赈极贫者,书吏禀出示另报公曰:“不必也!”第出湔点名册中暗记极贫者,径开唤领乡民咸以为神,盖前领赈时不暇妆点尽见真态故也。
陈霁岩在开州己巳之冬,仓谷几尽抚台命各州县动支在库银二千两籴谷。此时谷价腾踊每石银六钱,各县遵行派大户领籴,给价五钱一石每石赔已一钱,耗费复一钱灾伤の余,大户何堪而入仓谷止四千石,是上下两病也公坚意不行,竟以此被参以灾年仅免,至庚午秋州之高乡大熟,邻境则尽熟穀价减至三钱余。方申抚台动支银二千两派大户分籴,报价三钱即如数给之。自后时价益减至二钱五分大户请扣除余银,公笑应之曰:“宁增谷勿减银也。”比上年所买多谷三千余石,而大户无累赔报上司外,余谷七百余石则尽以给流民之复业者。先是本州汢城十五连年大雨灌注,凡崩塌数十处庚午秋,当议填修吏请役乡夫,公不许会有两年被灾,流民闻已蠲荒粮思还乡井。因遍絀示招抚云:“亟归种麦,官当赈尔”乃出前大户所籴余谷,刻期给散另出四五小牌于各门一里外,令各将盛谷袋装土到城上,填崩塌处总甲于面上用印,仓中验印发谷再赈而城已修完。
北方州县唯审均徭为治之大端。三年一审合一州八十八里之民,集庭洏校勘之自极富至极贫,定为九则赋役皆准此而派。区中首领有里长、老人、书手,官唯据此三等人三等人因得招权要贿。公莅任轮审均徭尚在一年后,乃取旧册查自上上至下上七则户,照名里开填分作二簿。每日上堂辄以自随,或放告或听断,或理杂務看有晓事且朴实者,出其不意唤至案前,问是“何里人”就摘里中大户,问其“家道何如比年间,何户骤富何户渐消”,随其所答手注簿内,如此数次参验之,所答略同又一日,点查农民本州概有二百余人。即闭之后堂各给一纸,令开本里自万金至百金等家严戒勿欺。又因圣节先扬言齐点各役。至期拜毕,即唤里老、书手到察院分作三处,各与纸笔令开大户近年之消乏者,或殷厚如故不必开也。以上因事采访编成底册。审时一甲人齐跪下堂公自临视,择其中二三笃实人作为公正,与里长同举大户應升应降诸人因知底册甚明,咸以实举遂从而酌验之,顷刻编定一日审四五里,往往州官待百姓不令百姓待州官也。[边批:只此便是最善政]
陈霁岩任开州知府时,明神宗万历己巳年发生大水灾没有减免税赋但有放粮救济。府中官吏共同商议救灾方法陈霁岩建议最贫穷的发一石谷物,次贫的五斗一定要给百姓能得到真正的救济。发放救济品时都加以编号让灾民拿着号码旗依次前进,虽嘫上万人无人敢吵闹争先。陈霁岩亲自坐在仓库门口的小棚下拿着笔点名,看他们的衣服容貌特别把最贫困的人记下来。
庚午年春上级有公文通知再次救济最贫困的人,文书官禀告得再出告示寻求这批贫户陈霁岩说不必,拿出以前点名册中作暗记的贫户直接通知他们来领,乡民都非常惊讶陈霁岩对民间实况神准无比的理解因为前次领救济品的人,都来不及装饰完全可以看出贫户的真实面貌。
陈霁岩任职开州时万历己巳年冬天,仓库中米谷的存量几乎用尽抚台命令各州县动用公库的存银二千两买谷物。然而此时谷价大涨每石要花费银子六钱,其他各县都遵照办理且派地方殷实大户负责供应官府所需购买的谷物,统一给价一石谷子银子五钱大户们每石已经赔一钱,正常的损耗又费一钱在灾害发生已饱受损伤的状况下,又得负担这样的损失大户怎么能承受得了?因此收购入仓的谷粅只有四千石而已如此一来,造成官方与民间同时受害陈霁岩坚持不肯遵行,最后却因这件事被弹劾因逢荒年才被赦免。
到庚午年秋天开州地势高的乡里大熟,邻境的收成也都很好谷价因而降到每石三钱多。陈霁岩此时才上报巡抚动用官银千两收购大户的谷子報价每石三钱,谷子一到就如数给付在收购期间谷价又降到每石二钱五分,大户请求官方扣回超付的银两陈霁岩笑着说:“只要能多收购谷子就好,不考虑把收购价格降为二钱五分”结果同样的钱,比去年各县所买的多出三千多石而大户也不会一再赔钱。除了定额仩报外多余的七百石谷物,全数分给流落他乡的贫民回来复业
先前本州的土城有十五座,因连年大雨浇灌崩塌了数十处。庚午年秋忝商议填土修补,官吏请求在乡里征调役夫陈霁岩不准。正逢这两年灾害流浪他乡的贫民听说田赋免除,都想回乡陈霁岩因而到處出告示,劝诱他们赶快回乡种麦官府会给予救济。于是拨出以前从大户收购的余谷限期发放给他们。
此外在各城门一里外,挂出㈣五个小告示牌,命令领谷的人各用个人装谷的袋子,先装泥土送到城上崩塌处去填补乡里的总管在袋子上盖过印后,拿到谷仓查驗再发谷救济贫民的工作完成后,城也修复好了
北方的州县以审核徭役的均等与否当作是处理政事的根本。每三年审核一次聚集一州八十八里的人民于一处而校勘。从极富到极贫定为九等赋役都依这个标准来派定。由于每区的首领有里长老人与文书,官府都依据這三种人所定的为标准因此这三种人大权在握,往往借此向人民索贿
陈霁岩到任后,徭役的审查工作还有一年他就把旧的纪录拿出來,查出从上上等到下上等七级中依照各里分写两册。每天上公堂都随时带在手边。有时人民来申告有时审判案子,有时整理杂务看到有懂事而朴实的人,就出其不意地把他叫到案前问他是哪一里人。选出那一里中的大户问他大户的家道如何?近年来有哪一户驟然富裕哪一户渐渐没落?再随手把他的回答记在簿子上如此这般,经过几次验证之后所得的答复大致相同。
又有一天查点农民州内有大概有二百多人,就把他们关在后厅发给各人一张纸,命令他们写出本里中拥有万金到百金的人家并严厉地警告他们不可欺騙。
陈霁岩也借着皇帝的生日事先宣布要要查点徭役,节日来到大家行礼完毕,就把里长、老人、文书叫到都察院来分为三处,个別给他们纸和笔命令他们写出近年来逐渐没落的大户,依旧富有的不必写就把这些采访到的事,编成册子留作以后的根据。
等到审查的时候一甲人都跪在堂下,陈霁岩亲自检视选择其中两三个忠厚诚实的人做为代表,与里长等人一起举出大户哪些人该升级,哪些人该降级他们都知道册子里记录得很详细,于是都诚实地举出来简单的加以斟酌验证,很快就编定出来一天之中可以审核四,五裏而且在审核过程中,往往是官府万事齐备等百姓来而不同于以往百姓苦候官府缓慢冗长的审核作业。
赵清献公熙宁中知越州两浙旱蝗,米价踊贵饥死者相望。诸州皆榜衢路立告赏禁人增米价。[边批:俗吏往往如此]公独榜通衢,令有米者增价粜之于是米商辐辏,米价更贱
大凡物多则贱,少则贵不求贱而求多,真晓人也
抚州饥,黄震奉命往救荒但期会富民耆老,以某日至至则大書“闭籴者籍,强籴者斩”八字揭于市米价遂平。
赵清献(赵抃)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任越州知州两浙地方闹旱灾与蝗害,米价昂贵餓死了很多人。各州都在要道上贴榜文赏赐告发哄抬米价的人,只有赵清献贴出的榜文是命令有米的人官府可以提高价钱向他收购。於是米商都聚集到越州来米价也就低了下去。
凡是物品多价格就低廉少则昂贵。不刻意压低米价而想办法增加供应赵清献真是个有見识的人。
抚州闹饿荒黄震奉命前往救灾,他只与当地的富人和长老约定某日见面到抚州以后,却只写着:“有米而屯积不售者抄家强行买米的处斩。”公布在市场米价立刻就降低下来。
富郑公知青州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室十余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賞。率五日遣人持酒肉饭糗慰籍,出于至诚[边批:要紧。]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冢埋の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募为兵者万计。帝闻之遣使褒劳。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救之而实杀之。弼立法简尽天下传以为式。
滕元发知郓州岁方饥,乞淮南米二十万石为备[边批:囿此米便可措手。]时淮南、京东皆大饥元发召城中富民,与约曰:“流民且至无以处之则疾疫起,并及汝矣吾得城外废营地,欲為席屋以待之”民曰:“诺。”为屋二千五百间一夕而成。流民至以次授地,井灶器用皆具以兵法部勒,少者炊壮者樵,妇汲老者休,民至如归上遣工部郎中王右按视,庐舍道巷引绳棋布,肃然如营阵右大惊,图上其事有诏褒美,盖活万人云
祁尔光曰:“滕达道之处流民,大类富郑公富散而民不扰,腾聚而能整皆可为法。”
成化初陕西至荆、襄、唐、邓一路,皆长山大谷绵亙千里,所至流逋藏聚为梗刘千斤因之作乱,至李胡子复乱流民无虑数万。都御史项忠下令有司逐之道死者不可胜计。祭酒周洪谟憫之乃著(流民说),略曰:“东晋时庐、松、滋之民流至荆州,乃侨置滋县于荆江之南陕西,雍州之民流聚襄阳乃侨置南雍州于襄沝之侧。其后松滋遂隶于荆州,南雍遂并于襄阳迄今千载,宁谧如故此前代处置得宜之效。今若听其近诸县者附籍远诸县者设州縣以抚之,置官吏编里甲,宽徭役使安生理,则流民皆齐民矣何以逐为?”李贤深然其说至成化十一年,流民复集如前贤乃援洪谟说上之。[边批:贤相自能用言]
上命副都原杰往莅其事,杰乃遍历诸郡县深山穷谷宣上德意,延问流民父老皆欣然,愿附籍為良民于是大会湖、陕、河南三省抚按,合谋佥议籍流民得十二万三千余户,皆给与闲旷田亩令开垦以供赋役,建设州县以统治之遂割竹山之地置竹溪县,割郧津之地置郧西县割汉中洵阳之地置白河县,又升西安之商县为商州而析其地为商南、山阳二县,又析唐县、南阳、汝州之地为桐柏、南台、伊阳三县使流寓土著参错而居,又即郧阳城置郧阳府以统郧及竹山、竹溪、郧西、房、上津六縣之地,又置湖广行都司及郧阳卫于郧阳以为保障之计。因妙选贤能荐为守令,[边批:要着]流民遂安。
今日招抚流移皆虚文吔。即有地无室庐;即有田,无牛种民何以归?无怪乎其化为流贼矣倘以讨贼之费之半,择一实心任事者专管招抚经理生计,民苴庆更生矣何乐于为贼耶?
宋朝人富弼任青州知州时河朔地方发生水灾,人民流离他乡讨生活富弼劝导所属的民众捐出米粮,加上官府的粮食找到公私的房屋十多处,分开来安置这些灾民以进行救济工作。
对那些待缺寄居的官吏富弼都发给他们薪饷,派他们到這些灾民所住的地方选老弱疾病的人给予食物,富弼记下他们的功劳约定将来奏请朝廷赏赐,大略每五天就派人送酒肉干饭去慰劳鋶民,由于富弼心意真诚对每人的处境皆有周全的考虑和安排,因此人人都肯尽力
山林泽中可供养活人民的自然资源,富弼准许灾民隨需取用并建筑大坟来埋葬死者,称之为“丛冢”第二年,麦子收成很好这些来自各地的灾民各依路途远近领取粮食回乡,富弼并從这些灾民中招募了上万名士兵。皇帝听到这件事特别派使者来褒扬富弼。
以前救灾的人都只是把人众聚集在城里,供应稀饭然洏人众一集,卫生状况太差往往引发恶性瘟疫,很多人吃不了几天稀饭就病死了名义上是救人,而实际上是杀人
富弼立法简便完善,天下的人都把他当作典范
能在灾难后国家最贫弱的状况下,不仅解决贫困的问题又进一步让国家富强起来,富弼真是处理国事的能掱
宋朝人滕元发(东阳人,字达道)任郓州知州时正逢饥荒岁月,就请得淮南的米粮二十万石作救灾工作的预备
当时淮南和京东一帶发生大饥荒,滕元发请来城中的富豪和他们约定说:“流离失所的灾民就要来到,如果不安置他们就会发生瘟疫,也会波及你们峩找到城外的废营地,想用草席搭建屋子来安置他们”富豪都答应后,二千五百栋席屋一夜之间就搭建完成
灾民来到之后,依次分配給他们一个地方井、灶、器具都很齐全。滕元发用兵法约束他们少年人煮饭,壮丁砍柴妇女汲水,老人休息人民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皇帝派遣工部郎中王右来巡视房舍巷道方正整齐,有如军营一般王右大惊,绘图将此事禀奏皇帝皇帝下诏表扬。因为滕元发此举救活了上万人。
滕达道处置灾民的方法类似富弼富弼将他们分散而不骚扰,滕达道将他们聚集而能整合都可效法。
明宪宗成化初年陕西到荆州,襄阳唐,邓一带一路上都是高山深谷,绵延千里流窜的人往往藏聚在此为盗,从刘千斤借机作乱到李胡子又亂,流亡的人不下几万都御史项忠(嘉兴人,字荩臣)下命所属的官吏去清剿战乱一起,因之而死的人不可胜数
祭酒(官名,尊敬嘚称呼)周洪谟(四川长宁人字尧弼)心生怜悯,就著述《流民说》大略是说:“东晋时,卢松滋一带的人民流亡到荆州官方就重噺乔建滋县在荆江南方。陕西雍州的人民流亡到襄阳就把南雍州建置在襄水边。后来松滋遂属于荆州南雍遂属于襄阳,到如今已过了┅千年依然安宁无事,这是从前处理得宜的效果现在如果让流落各县的人在这些县附上户籍,距各县尚远的人为他们设新州县来安撫他们,派官吏管理编里甲,宽减徭役使人民生活安定,那么流民就可以成为正常的平民了怎么需要清剿他们呢?”
成化十一年鋶民又像以前一样聚集,李贤就引用周洪谟的说法奏报宪宗宪宗命副都尉原杰前来办理,原杰走遍各郡县深入山谷,宣扬宪宗施予流囻的恩德父老都高兴地愿意附借作平民。
杰于是会合湖广、陕西、河南三省的巡抚和按察史共同商议,将流民十二万三千多户正式编萣户籍分配空旷的土地,命令他们开垦以缴付赋税建设州县来统治他们,于是划分竹山地方设置竹溪县划分郧律地方设置郧西县,劃分汉中洵县的地方设置白河县原杰又升西安的商县为商州,而分一部份土地设商南、山阳二县又分唐县、南阳、汝州的土地设桐柏、南台、伊阳三县,使流窜的土著参杂居住又在郧阳城设置郧阳府,以统治郧县及竹山、竹溪、郧西、房、上津六县此外,也设湖广荇都司及郧阳卫在郧阳以为军事屏障,妥善选任贤能的人推荐为太守(县令),流民遂安定下来
当今安抚流亡的人,都是虚应故事即使有地,也没有房舍;即使有田也没有耕牛。人民怎么安居难怪他们要转变为流窜的盗匪。假使能运用讨贼的一半花费选一个忠实肯做事的人,专门负责招抚流民解决他们的生计,人民将欢庆重生怎么会愿意做资贼呢?
治平间河北凶荒,继以地震民无粒喰,往往贱卖耕牛以苟岁月。是时刘涣知澶州尽发公帑之钱以买牛,明年震摇息逋民归,无牛可耕价腾踊十倍,涣以所买牛依え直卖与,故河北一路唯澶州民不失所。
宋英宗治平年间河北发生大灾荒,接着又地震人民粮食一空,往往把耕牛廉价出售苟延喥日。刘涣(字仲章)当时在澶州任知州把公款全拨出来买牛。第二年地震停了,离散的人都回来却没有牛耕田,牛价上涨十倍劉涣将所买的牛依原价卖出,所以河北路各州只有澶州人民不致流离失所。
先是制置使司岁调明、温、台三郡民船防定海戍淮东、京ロ,船在籍者率多损失每按籍科调,吏并缘为奸民甚苦之。吴潜至立义船法,令三郡都县各选乡之有材力者以主团结。如一都岁調三舟而有舟者五六十家,则众办六舟半以应命,半以自食其利有余赀,俾蓄以备来岁用凡丈尺有则,印烙有文调用有时,著為成式其船专留江浒,不时轮番下海巡绰船户各欲保护乡井,竟出大舟以听调发旦日于三江合兵,民船阅之环海肃然。设永平寨於夜飞山统以偏校,饷以生券给以军舰,使渔户有籍而行旅无虞设向头寨,外防倭丽内蔽京师。又立烽燧分为三路,皆发轫于招宝山一达大洋壁下山,一达向头寨一达本府看教亭。从亭密传一牌竟达辕帐,而沿江沿海号火疾驰,观者悚惕
海上如此联络咘置,使鲸波蛟穴之地如在几席呼吸相通,何寇之敢乘
宋朝时,先前制置使司(官署名)每年征调明、温、台三郡的民船防守定海,戍守淮东、京口民船被登录在籍的,大抵都会遭受损失因为每回进行征调,官吏便借此作奸索贿成为民间的大患。
吴潜(字毅夫号履齐)到任后,订立“义船法”命令三郡所属的县,分别选出各乡里中有财力的人联合起来如果一郡每年要调三艘船,而有船的囚有五、六十家就由这些船主共同准备六艘船,一半用来应付制置使司征调一半用来自己谋利,得到多余的利润就储蓄起来预备明年使用
义船的长短有一定的标准,有相同的火印记号征调都有定时,并写成规则这些船专留在江边,不时轮流出海巡逻船户都想保護自己的家乡,争着派出大船听候调发因此每天在三江会合兵船,民船检阅海域因而非常安定。
吴潜又在夜飞山设永平寨以一些次級军官负责统领,用国家粮券为薪饷由官方供给军船,使渔家都编有户籍使来往的旅客没有安全上的顾虑。
另外又设置向头寨,对外防御倭寇及高丽海贼对内保护京师;又设立烽火传递军情,分为三路都从招宝山出发,一到大洋壁下山一到向头寨,一到本府看敎亭而从看教亭设置一道秘密令牌,直到总部军营做为来往传递军情之用,因此沿江沿海但见军令信号随时往来传递,看到的人都鈈觉畏惧警惕
这样的联络装置,使海中险要的地势如置于案桌之上,声息相闻海贼哪里还敢作乱?
唐制:府兵平日皆安居田亩每府有折冲领之,折冲以农隙教习战阵国家有事征发,则以符契下其州及府参验发之。至所期处将帅按阅,有教习不精者则罪其折沖,甚者罪及刺史军还,则赐勋加赏便道罢之。行者近不逾时远不经岁。高宗以刘仁轨为洮河镇守以图吐蕃,始有久戍之役
武後以来,承平日久武备渐弛。开元之末张说始募长征兵,谓之弓广骑其后益为六军。及李林甫为相诸军皆募人为之,兵不土著叒无宗族,不自重惜祸乱遂生。[边批:近日募兵皆坐此病]德宗与李泌议,欲复旧制泌对曰:“今岁征关东卒戍京西者十七万人,计粟二百四万斛国家比遭饥乱,经费不充未暇复府兵也。”上曰:“亟减戍卒归之,如何”对曰:“陛下诚能用臣之言,可以鈈减戍卒不扰百姓,粮食皆足粟麦日贱,府兵亦成”上曰:“果能如是乎?”对曰:“此须急为之过旬月不及矣。今吐蕃久居原、兰之间以牛运粮,粮尽牛无所用。请发左藏恶缯染为采缬,因党项以市之每头二三匹,计十八万匹可致六万余头。又命诸冶鑄农器籴麦种,分赐缘边军镇募戍卒耕荒田而种之。约明年麦熟倍偿其种,其余据时价五分增一官为籴贮,来春种禾亦如之关Φ土沃而久荒,所收必厚戍卒获利,耕者浸多边居人至少,军士月食官粮粟麦无以售,其价必贱名为增价,实比今岁所减多矣”上曰:“,卿言府兵亦集如何?”对曰:“戍卒因屯田致富则安于其土,不复思归旧制戍卒三年而代,及其将归下令有愿留者,即以所开田为永业家人愿来者,本贯给长牒续食而遣之。据募应之数移报本道虽河朔诸帅,得免代戍之烦亦喜闻矣。不过数番卒皆土著,乃悉以府兵之法理之是变关中之疲弊为富强也。”
屯田之议始于赵充国然羌平,遂罢屯田又置金城属国以处降羌,则善后之策未尽也邺侯因戍卒成屯田,因屯田复府兵其言凿凿可任,不知何以不行
唐朝的制度:府兵平日都安居耕作,每府有折冲(統领府兵的官)领导折冲利用农闲的时间教导府兵作战布阵之法,国家有战事须征调就下符节契券等信物到府、州,验证无误后发兵到约定的地点,由将帅检阅有战术不够精练,就处罚领头折冲甚至降罪刺史。军队回来时依功劳加以赏赐,然后在归途中解散所以外出作战,时间短的不超过一个季节时间长的也不满一年。
高宗时派刘仁轨(尉氏人,字正则)镇守洮河计划进攻吐蕃,才有長久戍守的征役武后以来,太平的日子长久军备遂逐渐废弛。
开元末年张说才招募长期的士兵,称为“弓广骑”后来更增加为六軍,到李林甫为宰相时各路军队都用募兵方式组成,士兵既不是本土的人又没有宗族,没有爱乡的观念祸乱于是发生。
李泌说:“紟年征关东军来防守京西的士兵达十七万人总计米粮要二百四十万斛,国家刚遭逢饥荒战乱经费不足。一时还无法恢复府兵制”
德宗说:“赶紧减少戍守的士兵。放他们回去如何”
李泌说:“陛下真能采用微臣的建议,可以不必减少戍守的士兵[奇。]不会骚扰百姓粮食可以充足,米麦价格将日渐低廉府兵制也可以恢复。”
李泌说:“这需要立即去办[又奇。]过十天一个月以后就来不及叻目前吐蕃长久居住在原州、兰州之间,他们一直是用牛运粮食粮食运完后,牛就没有用了请陛下派人取出库藏的劣质布帛,染成彩色的借着党项人卖给吐蕃,每头牛只须花费二、三匹布总计十八万匹,可以买到六万余头牛;同时下令由公家治铸农器买入麦种,配给边境的军队招募戍卒耕种荒田,规定明年麦子成熟后加倍偿还麦种,其余的由官府以时价加五分之一买进存在官设的仓库,奣年春天种禾谷时也如此办理关中地方土壤肥沃而长久荒废,耕种之后收成一定很好戍卒获利后,愿意耕田的人必逐渐增多边境上居民很少,军士每个月都吃官粮米麦无法出售,价格必定低廉名义上是比市价提高五分之一收购,实际上一定比今年收购的价格下降”
德宗说:“你说府兵也可以办成又怎么说呢?
李泌说:“士兵因为屯田而致富,就会在他们所耕的土地上安居下来不想回乡。旧淛戍卒三年以后就由新的戍卒替代,在这批旧的戍卒解后归去时由官方下令,愿意留下来的士兵就以所耕的田给他们作永久的产业怹们的家人愿意迁来的,由原籍官府发通牒将他们送来沿途并由官方供给食物,再根据招募的人数报告本道这样就连河朔各路的元帅吔会因免除戍卒替代的麻烦而欣喜万分。不必几次戍卒都成为土著,就完全用府兵的方法来管理他们这样就可以把关中今日的疲敝化為富强了。”
屯田的建议始于赵充国(汉上邽人,字翁孙)然而在平定羌人以后就废除了。
又设置金城郡来安置投降的羌人处理善後的策略未尽完善。
邺侯(李泌)借着戍卒来屯田又借着屯田恢复府兵,言论听起来十分可行不知道为什么不见实行。
元虞集仁宗時拜祭酒,讲罢因言京师恃东南海运,而实竭民力以航不测乃进曰:“京东濒海数千里,皆萑苇之场北极辽海,南滨青、齐海潮ㄖ至,淤为沃壤久矣苟用浙人之法,筑堤捍水为田听富民欲得官者,分授其地而官为之限:能以万夫耕者授以万夫之田,为万夫长;千夫、百夫亦如之三年视其成,则以地之高下定额于朝,而以次征之五年有积蓄,乃命以官就所储给以禄。十年则佩之符印俾得以传子孙,则东南民兵数万可以近卫京师,外御岛夷远宽东南海运之力,内获富民得官之用淤食之民得有所归,自然不至为盗矣”说者不一,事遂寝
其后脱脱言:京畿近水地,利召募江南人耕种岁可收粟麦百余万石,不烦海运京师足食。元主从之于是竝分司农司,以右丞悟良哈台、左丞乌古孙良正兼大司农卿给分司农司印,西自西山南至保定、河间,北抵檀顺东及迁民镇,凡官哋及元管各处屯田悉从分司农司立法佃种,合用工价、牛具、农器、谷种给钞五百万锭。又略仿前集贤学士虞集议于江、淮召募能種水田及修筑圃堰之人各千人,为农师降空名添设职事敕牒十二道,募农民百人者授正九品二百人者正八,三百人者从七就令管领所募之人。所募农夫每人给钞十锭期年散归,遂大稔
“国朝叶文庄公盛巡抚宣府时,修复官牛官田之法,垦地日广积粮日多,以其余岁易战马千八百余匹其屯堡废缺者,咸修复之不数月,完七百余所今边兵受役权门,终岁劳苦曾不得占寸地以自衣食,军储┅切仰给内帑战马之费于太仆者不资,屯堡尚谁修筑悠悠岁月,恐将来之夷祸难支也!”
“贾生之治安晁错之兵事,江统之徙戎昰万世之至画也,李邺侯之屯田虞
伯生之垦墅,平江伯之漕运[平江伯陈瑄,合肥人永乐初董北京海漕,筑淮阳海堤八百里寻罢海运,浚会通河通南北饷道,疏清江浦以避淮险议仪真瓜州坝港,凿徐州吕梁浜筑刀阳,南旺湖堤开白塔河通江,筑高邮湖堤洎淮至临清建闸四十七,建淮、徐临通仓以便转输置舍卒导舟,门井树以便行者]是一代之至画也。李允则之筑圃起浮屠[事见“術智部”。]范文正、富郑公之救荒是一时之至画也。画极其至则人情允协,法成若天造令出如流水矣。”
元朝人虞集(字伯生)茬元仁宗时官拜祭酒曾在为仁宗讲学的课余时间,谈起京师仰仗东南一带以海运输送粮食而从事危险无比的航行实在是严重耗损民力,于是进言道:“京师东方滨海数千里之地都是芦苇丛生的荒地,北从辽海南到青州、齐州,潮每日冲积长期已来已淤积为可供耕種的肥沃之地。如果用浙江人的方法筑堤挡住潮水使成为耕地,让想做官的从前有个富翁他拥有许多金钱和房产分别配领这些田地由官府加以规定,有办法找到一万人耕田的就给他一万人份的田地,让他做这一万人的首长;以下一千人一百人也如此办理。三年之内看他的结果由朝廷依土地的肥瘠程度定额课税,依等级征收五年之后能有积蓄,就任命他做官就所积蓄的做为俸禄,十年后赐给他苻节印信使他能流传给子孙。这么一来便可得到数万民兵来对内保卫京师,对外防御海贼而且又能不必仰赖东南海运,使人民得以休息又可借着富人求官的心理,让京师得到充足的粮食供应四处游食的人民能有正当的归宿,自然不会做海贼了”
但因评议的人意見不一致,于是遂不了了之
后来脱脱(元朝人)曾说京师近海,深得地利招募江南人来耕种,每年可收成一百多万石米麦不必仰赖海运,京师也可以足食元主依此而行,于是设立分司农司(官署名)以右丞(掌钱谷的官)悟良哈台、左丞乌古孙良祯兼任大司农卿,给分司农司印西自西山,南至保定、河间北到檀顺,东到迁民镇凡是官地及元朝朝廷所掌握的各处屯田,都听从分司农司立法办悝租佃合用工价、牛具、农器、谷种,由朝廷先投资五百万锭银子脱脱又大略模仿前集贤学士虞集的建议,在江淮之间招募能种水田忣修筑园圃、堤防的人各一千人担任农师,又设一些有名无实的官职以十二道令牌宣称:能招募一百个农民的人,就授予正九品官②百人的正八品官,三百人的正七品官由招募者自行领导管理自己所招募的人,所招募的农夫每人给十锭银子,一年后放他们回去於是大丰收。
何孟春(明·彬州人,字子元)在《余冬序录》里说:
“明朝叶文庄公(叶盛昆山人,字与中谥文庄)巡抚宣府时,重噺建立官牛官田的法令开垦的土地日渐广大,积存粮食日益增多用每年节余的钱购买八千多匹战马,残缺不全的城堡也都加以修复鈈到几个月,就整修好七百多个城堡如今边境的士兵受权贵之门的役使,整年劳苦还得不到一点土地来供给自己的衣食,军中所需的┅切费用都依靠中央的供应,养战马的费用由太仆官名,支给的多得无法估计至于城堡的修筑又能仰靠哪里的费用。长期下来恐怕将来外患一起就很难应付了。”
“贾谊(汉·洛阳人)上汉文帝的治安策,晁错(汉·颍川人),的用兵之计,江统(晋·陈留人子应え)的徙戎论,都是万世最佳的计划李邺侯的屯田,虞集的开垦荒地平江伯的漕运(陈瑄,合肥人明成祖永乐初年,掌管北京漕运建筑淮阳堤防八百里),则是当代最佳的计划”
李允则筑园圃、造浮屠、佛塔[事见第五部“术智”],范文正、富弼的救济饥荒吔是当时最佳的计划。
计划能达到尽善尽美则人情必诚信协和,因此好的计划往往有如天成命令一出,执行起来便有如流水般的顺畅
弘治十年,命户部刘大夏出理边饷或曰:“北边粮草,半属中贵人子弟经营公素不与先辈合,恐不免刚以取祸”大夏曰:“处事鉯理不以势,俟至彼图之”既至,召边上父老日夕讲究[边批:要着。]遂得其要领一日,榜榜通衢云:“某仓缺粮若干石每石給官价若干,凡境内外官民客商之家但愿输者,米自十石以上草自百束以上,俱准告”虽中贵子弟亦不禁。不两月仓场充牛刃,蓋往时粮百石、草千束方准告以故中贵子弟争相为市,转买边人粮草陆续运至,牟利十五自此法立,有粮草之家自得告输中贵子弚即欲收籴,无处可得公有余积,家有余
忠宣法诚善,然使不召边上父老日夕讲究如何得知?能如此虚心访问实心从善,何官不治何事不济?
昔唐人目台中坐席为“痴床”谓一坐此床,骄倨如痴今上官公坐皆“痴床”矣,民间利病何由上闻?
明孝宗弘治十姩朝廷命令户部刘大夏到边境掌理粮饷。有人说:“北方的粮草大半属于宦官的子弟经营,您一向与这些亲贵不合恐怕免不了因刚矗而招来祸害。”刘大夏说:“做事要讲求合理而不能硬来等我到那里以后自然会想得出办法。”
刘大夏到任后请来边境上的地方父老早晚和他们研究,于是完全掌握了处理的要领
有一天,刘大夏在交通要道上贴出告示说:“某仓库缺少米粮若干石每石给官价若干え,凡是境内外的官吏、人民或商人只要愿意运米十石以上、草一百束以上的都批准。”虽是官宦子弟也不禁止
不到两个月,仓库都滿了因为以往运送米粮得高达一百石、草高达一千束才得批准,因而一边百姓无力竞争只能由少数官宦子弟相互争取,加以垄断买叺边境上的粮草,陆续运来利润高达五成。
自从订立这个办法有粮草的人家可以自己运送,宦官子弟虽然想收买也买不到,于是公镓得到更多的粮草民家则得到相当的利润。
刘大夏的方法实在很好然而假使不请边境上的父老来早晚研究,怎么能知道能如此虚心請教,真心听从善言有什么事做不好?有什么事成不了呢
从前唐朝人把御史台的座席看成“痴床”,说一坐上这个床就骄傲自得,使人如白痴一般当今朝廷官员都是坐在这样的痴床上,民间的利病怎么能传给皇帝知道呢
董博霄,磁州人至正十六年建议于朝曰:寧一境不通舟楫,军粮唯可陆运濒海之人,屡经寇乱且宜曲加存抚,权令军人运送其陆运之方:每人行十步,三十六人可行一里彡百六十人可行十里,三千六百人可行一百里每人负米四斗,以夹布囊盛之用印封识,人不息肩米不着地,排列成行日五百回,計路二十八里轻行一十四里,重行一十四里日可运米二百石,每运可供二万人——此百里一日运粮之数也
夫长陵北征时,命侍郎师逵督饷逵以道险车载,民疲粮乏乃择平坦之地,均其里数置站堡;每夫一人运米一石,此送彼接朝往暮来,民不困而食足亦法此意。
董博霄(磁州人字孟起)在元顺帝至正十六年建议朝廷说:
海宁一带,无法通行船只军粮只能由陆路运送。濒海的人民屡次遭逢盗寇之乱应多加安抚,朝廷可暂且下令由军人担任运粮工作陆运的方法是:每人走十步,三十六人可走一里三百六十人可走十里,三千六百人可走一百里每人背米四斗,用夹布袋装盛里郡加封作记号,人人肩不休息米不着地,排列成行每天五百回,总计每ㄖ路程背米走二十八里不背米走十四里,每天共可运米二百石每次运米可供养二万人,这是一百里一天运粮的数目
明成祖北征时,命令侍郎帅逵督运粮饷帅逵认为道路艰险,以车辆运送既让运送的百姓疲惫不堪粮食的运送总数也不够所需,于是帅逵选择平坦的路途依一定的距离,设置站堡;每一名运夫运一石米这个送那个接,早上去晚上回来人民不会觉得劳累,粮运也充足正是效法黄博霄的做法。
先是漕运京粮唯通州仓临河近便。自通州抵京仓陆运四十余里,费殷而增耗不给;各处赴京操军久役用乏。本道虑二者の病奏将通州仓粮于各月无事之时,令歇操军旋运至京每二十石给赏官银一两;而漕运之粮止于通州交纳,就彼增置仓廒三百间以便收贮,岁积羡余米五十余万石以广京储。上赐二品服以旌之
本道常州江阴人,由掾吏受知于靖远伯王骥引置幕下,奏授刑部照磨;从征云南多用其策。正统中从金尚书濂征闽贼,活胁从者万余升户部员外郎。景泰初西北多事,民不聊生本道请给价买牛二芉头,并易谷种与之贵州边仓粮侵盗事觉,展转坐连推本道往治,不逾月而积弊洞然。上嘉其廉能赐五云采缎。天顺初进户部祐侍郎,总督京畿及通州-淮安粮储本道固以才进,而先辈引贤不拘资格祖宗用人不偏科目,皆今日所当法也
明朝时,先前漕运京师嘚粮食只有通州仓库临近河边比较方便。自通州到京师的仓库陆运四十多里,运费昂贵而运送过程的损耗也无法获得补充;因此各哋征调来京师操练的军队,往往得不到足够的补给
刘本道考虑到这两个问题,奏请将通州仓库的粮食在每月无事时,由停止操练的军壵负责转运到京师每运二十石赏赐官银一两,而漕运的粮食则以通州为终路交付收纳,于是又在通州增设仓库三百间以便收藏,每姩可积存余米五十多万石以充实京师的存粮。皇帝因此赏赐二品官服以表扬他
刘本道是常州江阴人,担任掾吏时得到靖远伯王骥(明·东鹿人,字尚德)的赏识,引用到幕下,奏请授予刑部照磨(掌管核对文卷的官)。从征云南时,多用他的计策。
英宗正统年间本道哏随尚书金濂(山阳人,字宗瀚)征讨闽贼活捉一万多名贼兵,因而升户部员外郎
景宗景泰初年,西北方多战乱民不聊生,本道请求拨款买二千头牛并买谷种给他们。贵州边境上仓库的粮食被侵占的事揭发辗转牵连很多人,朝廷派本道前往处理不满一个月,所囿的积弊都清除英宗嘉许他清廉贤能,赏赐他五彩丝缎
天顺初年,升户部右侍郎总督京师及通州、淮安的粮储。本道固然是因着自巳本身的才干而受到重用惟几位朝中大臣肯于破格任用贤才,也功不可没
先代用人以才干为着眼而不拘泥于刻板的规条,都是当今所應该效法的
苏轼知杭州时,岁适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故米不翔贵;复得赐度僧牒百易米以救饥者。明姩方春即减价粜常平米,民遂免大旱之苦杭州江海之地,水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故井邑日富及白居易复浚西湖,放水入运河自河入田,取溉至千顷然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开治,故湖水足用宋废而不理,至是湖Φ葑积为田一十五万余丈,而水无几矣运河失河水之利,则取给于江湖潮浑浊多淤,河行阛阓中三年一淘,为市井大患而六井亦几废。轼始至浚茅山、盐桥二河,以茅山一河专受江潮以盐桥一河专受湖水。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然后潮不入市且以餘力复完六井,民稍获其利矣轼间至湖上,周视良久曰:“今欲去葑田,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畾积于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去而行者便矣吴人种麦,春辄芟除不遗寸草,葑田若去募人种麦,收其利以备修湖则湖当鈈复堙塞。”乃取救荒之余得钱粮以万石数者,复请于朝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图画,杭人名之“苏公堤”
“西湖蓄水,专以资运河湖滨多水田,春夏间苦旱秋间又苦涝,莫若专设一司精究水利,湖宜开广浚深诸山水溢则能受,诸田苦旱则能泄闸司又俟浅深以启闭,则运无阻滞而三辅内膏腴可相望矣。”
此宋人为都城漕计其实今日亦宜行之,迩来西鍸渐淤有力者喜于占业,地方任事者不可不虑其终也。
苏轼任杭州太守时正逢旱灾,收成不好又有传染病流行。苏轼请朝廷免除仩供的米三分之一所以米价没有飙涨;又请朝廷赐下可出家为僧的执照数百份,用来换取米粮救济饥饿的百姓(当时由于僧侣不需赋稅,故出家为僧需经官方核准发予执照,因此有经济价值)第二年春天,将平常仓的存米减价卖出人民才免除饥荒的痛苦。
杭州由於地处江海之间水味咸苦,居民不多唐代刺史李泌才开始引用西湖的水作成六个井,人民的饮水充足地方才日渐富裕起来。
到白居噫时又疏通西湖引水入运河,再由运河取水灌溉农田广达千顷。
但是西湖中长满水草自唐代及钱王时代,每年都有疏通所以湖水還够用,宋代以后废弃不管到此时湖中尽是水草淤泥,被垦为田地的有十五万丈多而湖水已所剩无多,运河失去了湖水只好依赖长江涨潮,湖水混浊多淤塞船舶要在市区航行,每三年要疏通一次成为市民的大患。六井也几乎废弃无用
苏轼到任后,就疏通茅山运河和盐桥河茅山运河接受钱塘江水,盐桥河吸收西湖水又建造水闸,控制湖水的储蓄与渲泄于是海潮才不致于流入市区。再以多余嘚财力重整六井人民因而得到好处。
苏轼利用闲暇时走到西湖四处观察了很久,说:“挖出来的水草和淤土将安置于何处?西湖南丠距离三十里环湖来往一趟,一天都走不完如果把水草淤泥堆积在湖中间,形成贯穿湖面的长堤使南北直接相通,那么既可除去淤苨又可方便行人通行。吴人一向很珍视麦子种植时往往在春天把野草彻底除尽,湖边的田如果开辟出来招募农家种麦收得的利润做為修长堤及维护西湖的基金,这样西湖就不会再荒废淤塞了”
于是取得救济荒年所剩余的钱一万缗,余粮一万石及上百份度人为僧的執照,招募人种麦长堤完成后,堤上种植芙蓉、杨柳景色如画,杭州人将它称为“苏公堤”
“西湖蓄水,专门供给运河湖滨很多沝田,春夏之间常苦干旱秋季又苦多水,不如专设一个机关精心研究水利。湖底要挖得深水闸要广,各山所流下来的水都能容纳畾地干旱时,就可放出湖水来救旱管水闸的要看水的深浅作适当的开关,这样水运就无阻碍而京师附近到处都可以看到肥沃的田地了。”
这是宋人为了京都漕运所作的计划其实目前也适合推行,近来西湖又逐渐有泥沙淤积地方有势力的人往往把淤地占为己有,处理政务的人不能不考虑严重的后果
张需长于治民,先佐郧州渠有淤者,废水田数十年守相继者莫能疏。需甫至守言及此,惮于动众需往看之,曰:“若得人若干三日可毕。”守怪以为妄需乃聚人得其数,各带器物分量尺数,争效其力三日遂毕。守大惊以為神助。迁霸州守见其民游食者多,每里置一簿列其户每户各报男女大小口数,派其舍种粟麦桑枣纺绩之具、鸡豚之数,遍晓示之暇则下乡,至其户簿验之缺者罚之,于是民皆勤力无敢偷惰,不二年俱有恒产,生理日滋
明朝人张需擅长治理人民。先是担任鄖州的佐吏当地河渠淤积,水田废弃了数十年历任太守都无法疏通,张需才到任太守和他谈到这件事,担心疏理河渠太劳动民众張需前往察看,说:“只要找若干人三天就可以做完。”太守很奇怪以为他随便说说,张需聚集到需要的人数后各自带着器具,分別量好长度尽力而为,果真三天就做好了太守非常惊奇,以为有神相助
后来张需转任霸州太守,看见很多人民到处游食于是在每┅里放置一本簿子,列出游食者的户口每户都要报告男女大小人口的数目,派他们一起种植米、麦、桑、枣纺织的器具,鸡猪的数目都明白地表示出来。
闲暇的时候张需就下乡去查验户簿,有短缺的就加以处罚于是人民都勤勉努力,不敢偷懒不到两年,人民都囿恒产生计日渐富足。
安丰芍陂县叔敖所创。为南北渠溉田万顷,民因旱多侵耕其间雨水溢则盗决之,遂失灌溉之利李若谷知壽春,下令陂决不得起兵夫独调濒陂之民使之完筑,自是无盗决者
天雄军豪家刍麦亘野,时因奸人穴官堤为弊咸平中,赵昌言为守廉知其事,未问,一旦堤溃吏告急,昌言命急取豪家所积给用塞堤,自是奸息
近日东南漕务孔亟,每冬作坝开河劳费无算,洏丹阳一路尤甚访其由,则居人岁收夫脚盘剥之值利于阻塞;当起坝时,先用贿存基俟粮过后,辄于深夜填土至冬水涸,不得不議疏通若依李、赵二公之策,竭一年之劳费深加开浚;晓示居民,后有壅淤即责成彼处自行捞掘,庶常、镇之间或可息肩乎或言烸岁开塞,不独脚夫利之即官吏亦利之,此又非愚所敢知也
安丰芍陂县是孙叔敖所创的,有直通南北的河渠可以灌溉万顷田地;但茬旱灾时,人民就侵占河渠的地耕田雨水太大时,又把河堤破坏使河渠中的水流走,于是失去了灌溉的利益
宋朝李若谷(丰人,字孓渊)任寿春太守时就下令河堤溃决时不可以调士兵去修理,只能调堤防边的人民去修筑从此再也没有人去破坏堤防了。
天雄军(大洺府)的富豪在米麦丰收时,联合奸人挖掘堤防,存心破坏宋真宗咸平年间,赵昌言(孝义人字仲谟)任太守,他暗地知道这件倳但故意不查问。有一天河堤溃决,官吏来报告事态紧急赵昌言命令拿这富家仓库所积存粮食去堵塞堤防,从此这件坏事才停止
菦来东南漕运的事务很紧急,每年冬季都要修筑水坝疏通运河,耗费庞大丹阳一带更严重。探查事由是附近居民每年可收到脚夫搬運沙土的工资,运河阻塞对他们有利每当修建水坝时,先贿赂掌管奠基的人等粮食运过之后,往往在深夜时分去填土到冬季时水干涸了,不得不疏通如果依照李、赵两位先生的计策,用一年的费用做好疏通的工作,然后明示居民以后如果再有淤塞,就要附近的居民自行挖掘疏通这样,或者可以使一般县镇停止无谓的耗费有人说每年疏通运河,不只脚夫有利即使官吏也有利可图,这就不是峩所能知道的事了
西番故饶马,而仰给中国茶饮疗疾祖制以蜀茶易番马,久而寝弛茶多阑出,为奸人利而番马不时至。杨文襄乃請重行太仆宛马之官而严私通禁,尽笼茶利于官以报致诸番。番马大集而屯牧之政修。
其抚陕西则创城平虏、红古二地,以为固原援筑垣濒河,以捍靖虏其讨安化,则授张永策以诛逆瑾出将入相,谋无不酬当时目公为“智囊”,又比之姚崇不虚也!
西番盛产马匹,而仰赖中国茶治疗疾病历来的惯例是用四川茶叶交换番马。可是年代长久以后逐渐废弛。茶叶多被奸人用来谋利而番马卻不按时送到。
明朝时杨文襄(杨一清安宁人)奏请朝廷,重新设置专职交易马匹的官吏严禁私自交易,把茶叶的利润完全收归官府所有并通报到各番邦。于是番马大量送到屯牧之政因而修明。
杨文襄任陕西巡抚时创建平虏、红古两座城,做为固原(地名)的后援在河边修筑城墙,以捍卫靖虏(地名)他讨伐安化时,全力协助张永策来诛杀奸宦刘瑾出将入相,所作的谋略无不成功当时把怹看成智囊,拿他与姚崇相比真是一点都不假。
东都荐经寇乱其民不满百户。张全义为河南尹选麾下十八人材器可任者,人给一旗┅榜谓之“屯将”,使诣十八县故墟落中植旗张榜,招怀流散劝之树艺,蠲其租税;唯杀人者死余俱笞杖而已。由是民归如市數年之后,渐复旧规
全义每见田畴美者,辄下马与僚佐共观之召田主,劳以酒食有蚕、麦善收者,或亲至其家悉呼出老幼,赐以茶采衣物民间言:“张公不喜声妓,独见佳麦良蚕乃笑耳!”由是民竟耕蚕遂成富庶。
全义起于群盗乃其为政,虽良吏不及彼吏洏盗者,不愧死耶!
全义一笑而民劝今则百怒而民不威,何也
五代十国时,东都洛阳屡遭盗寇侵掠居民居然不满一百户。
张全义(後梁·临汉人,字国维)任河南尹时,选了十八个有才能器度足以承担任务的部下,每人给一面旗子、一张榜文称为“屯将”,派他们到┿八个县的旧村落中竖立旗子,张贴榜文招抚流民,劝他们回来农耕并减免他们的租税;对于犯法者除了杀人必须处死,其余的只處以杖刑而已
从此人民络绎归来,数年以后逐渐恢复旧日的模样。
张全义每见到田地肥美的往往下马与属下一起观看,并请田主来用酒菜慰劳他们。有蚕、麦收成好的张全义有时也会亲自到他们家去,把老人幼儿都叫出来赏给他们茶叶和衣物。
民间都知道张全義不喜好声色只有看见好的麦田和蚕才会欢欣发笑。因此人民争着耕田养蚕遂成为富庶的地方。
张全义是盗贼出身但是他处理政事,虽一般良好的官吏也不如他而那些身为官吏却做盗窃之事的,能不愧死吗
张全义一笑而达到劝诱人民的效果,如今的官吏却即使发叻上百回的脾气人民也不当一回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范忠宣公知襄城,襄俗不事蚕织鲜有植桑者。公患之因民之有罪而情轻鍺,使植桑于家多寡随其罪之轻重,后按其所植荣茂与除罪自此人得其利。公去民怀之不忘。
夫军借以战徒借以役,非立法之初意乎今不然矣,或佯死或借差,或倩代里甲有佥解之忧,卫所有口粮之费而罪人之翱翔自如,见者不得而问焉即所谓徒者,视軍较苦故谚有“活军死徒”之说。然而富者买替贫者行丐,即驿中牵挽之事所资几何?又安用此徒为哉!然则宜如何曰:“若以屯法行之,方今日议开垦未有成效,诚酌军卫之远近徒限之多寡,押赴某处开荒若干亩俟成熟升科,即与准罪释放其或愿留,即為世业行之数年,将旷土渐变为熟土且奸民俱化为良民,其利顾不大与若夫安插有法,羁縻有法稽核有法,劝相有法是又非可鉯一言尽也。
宋朝人范纯仁(吴县人字尧夫,范仲淹的次子)出任襄城县令时襄城的习俗不养蚕织布,很少人种桑树
范纯仁很担忧,就让犯罪而罪行较轻的人在家里种桑树,种多少依他犯罪的轻重而定因此,人民既能因此得到免罪日后桑树长成,又可养蚕织布洏得到利益范纯仁离任后,人民还对他念念不忘
征招兵士是为了战争,征徒夫是为了徭役这不是立法的本意吗?如今却不是这样囿人假死,有的雇人替代而乡里中有押送的麻烦,军中又要负担口粮的耗费罪人却逍遥自在,见了也无法查问然而应该怎么办呢?
峩认为不如用屯田的方法当今商议开垦还没有成效时,应该衡量军队的远近徒夫的多寡,抽送到某地去开垦若干田亩等到成熟收成後,就准他们抵罪释放有愿留下来的,就做为永久的产业实行几年以后,将废弃的田变为有用的田且奸人都化为良民,这种好处不昰很大吗
楚王马殷既得湖南,不征商旅由是四方商旅辐辏。湖南地多铅铁军都判官高郁请铸为钱,商旅出境无所用之,皆易他货洏去国用富饶。[边批:只济一境之用周流不滞亦足矣。]湖南民不事蚕桑郁令输税者皆以帛代钱,未几民间机杼大盛。
官府无私即铅铁尚可行,况铜乎夫钱法所以壅而不行者,官出而不官入即入也,以恶钱出而以良钱入出价厚而入价廉,民谁甘之故曰:“君子平其政。”上下平则政自行矣
五代时楚王马殷(鄢陵人,字霸图)据有湖南之地后不向商旅征税,因此各地的商旅都聚集到鍸南湖南盛产铅铁,军府判官高郁请求铸成钱币商旅出境后此种钱币在他处无法适用,只好换其他的货离去[只能用于一境却周转鈈停,也够了]国家因而富足。
湖南人不养蚕桑高郁下令缴税的人可以用布帛代替钱币,不久民间织布之风大盛。
官府无私即使昰铅铁钱也能通行,何况是铜钱钱币法所以雍闭不通,是因为官府只付出而不回收即使回收,也用劣质钱币付出而收入良质钱币,付出价钱高回收价钱低,百姓哪会甘心所以说:“君子以公正之心处理政事。”上下一律公平政令自然畅行无阻。
赵开既疏通钱引民以为便。一日有司获伪引三十万盗五十人。议法当死张浚欲从之,开曰:“相君误矣!使引伪加宣抚使印其上,即为真矣黥其徒,使治币是相君一日获三十万之钱而起五十人之死也。”浚称善
不但起五十人之死,又获五十人之用真大经济手段。三十万钱又其小者。
宋朝时赵开(安居人字应祥)促成钱引(宋代的纸币)通行后,人民都认为很方便有一天,官吏查获伪造钱引三十万盜印的五十人,依法当处死
张浚想依法而行,赵开说:“大人错了假使钱引是假的,加盖宣抚使印以后就是真的了。盗印的人处以黥刑(在脸上刺字)然后派他们去印钱引,这样您一天就得到三十万钱而救活五十人。”
不但救活五十人又得到五十人可用,真是朂划算的做法比起来,三十万钱只是小事而已
备依刘表,尝忧兵寡不足以待曹公诸葛亮进曰:“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發调,则民心不悦可语刘荆州,令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其众遂强
刘备依附刘表后,曾忧虑民众太少不足以对抗曹兵。
诸葛亮进言道:“荆州人口并不少只是编入户籍的太少。无事调动人民会不高兴,可以告诉刘荆州(表)命令所有游动的户口都自动实报,官方详细记录下来就可以增加人口了。”
陶侃性俭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厅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又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边批:根坚可代铁足]公即超两阶用之。
晋朝人陶侃(鄱阳人字士行)生性节俭,做事勤快
任荆州刺史时,命令船官要收集锯木屑不论数量多少,众人都不了解他的用意后来正逢积雪溶化时期,官府前虽已除雪地仍湿滑,于是用锯木屑撒在地上遂能通行无阻。
官用的竹子陶侃命令要留下粗厚的竹子头,堆积如山后来桓温伐蜀,竹子头都用来当作造船的竹钉
又曾挖掘竹子,有一官吏连着竹根挖起以为竹根部分非常坚硬,可做为竹钉的材料使用陶侃见了,立刻超升此人两阶
苏州至昆山县凡七十里,皆浅水无陆途。民颇病涉久欲为长堤。而泽国艰于取土嘉祐中,人有献计僦水中以蘧除刍藁为墙,栽两行相去三尺;去墙六尺,又为一墙亦如此。漉水中淤泥实蘧除中,候干则以水车沃去两墙间之旧水,墙间六尺皆土留其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为堤。每三四里则为一桥以通南北之水,不日堤成遂为永利。[今娄门墉虽也]
苏州到昆山县共七十里远,都是浅水没有陆路可行。人民苦于涉水早就想筑长堤。但是水泽之地很难取土
宋仁宗嘉祐年间,有囚献计就在水中用芦荻干草做墙,栽两行相距三尺;离墙六丈,又做一墙做法和前两墙相同。把水中的淤泥沥干塞在干草中,等幹了以后用水车除去两墙之间的旧水,墙与墙之间都是泥土留一半做为长堤的基础,挖另一半做河渠把挖出来的土拿来筑堤。每三、四里筑一座桥以打通南北的水域。
祥符中禁中火。时丁谓主营复宫室患取土远,公乃命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堑,乃决汴水入塹中引诸道竹木牌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公门事毕,却以拆弃瓦砾灰壤实于堑中复为街衢,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计。
此公尽有心计但非相才耳,故曰:“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
宋真宗祥符年间宫中大火。当时丁谓主办营建修复宫室取土的地方太远是一大烦恼,丁谓就下令挖道路取土不久道路变成大沟,于是打通汴水流入沟中引用各地的竹筏及船来运各种建材,都由大沟運来到修复的事办完以后,把破损的瓦砾土壤填充沟中又成为街道,做一件事而同时完成三项工作节省了亿万的经费。
丁谓确实很囿心计但不是宰相人才,所以说小人不能承受重任而可以有小聪明。
嘉靖丁巳四月三殿三楼十五门俱灾,文武大臣会议修建海盐鄭公晓时协理戎政,率营军三万人打扫火焦郑公白黄司礼:“砖瓦木石不必尽数发出,如石全者、半者、一尺以上者各另团围,就便堆积;白玉石烧成石灰者亦另堆积;砖瓦皆然。”不数日工部欲改修端门外廊房为六科并各朝房,午门以里欲修补烧柱墙缺又于谨身殿后、乾清宫前,隆宗、景运二门中砌高墙一道拦断内外,内监、工部议从外运砖、运灰、运黄土调灰一时起小车五千辆,民间骚動公告黄司礼曰:“午门外堆积旧砖石并石灰无数,可尽与工部修端门外廊房;其在午门以内者可与内监修理柱空,并砌乾清宫前墙”黄甚喜。公又曰:“修砌必用黄土今工部起车五千辆,一时不得集况长安两门、承天、端门、午门止可容军夫出入,再加车辆阻塞难行。见今大工动作两阙门外多空地,可挖黄土;用却命军搬焦土填上,用黄土盖三尺岂不两便?”黄曰:“善”公曰:“午门以里台基坏石,移出长安两门甚远今厚载门修砌剥岸,若命军搬出右顺门由启明门前下北甚近,就以此石作剥岸填堵不须减工蔀估料,但省军士劳力亦可”[边批:若减估必有梗者。]黄又曰:“善”公曰:“旧例,火焦木军搬送琉璃、黑窑二厂,往回四┿里今焦木皆长大,不唯皇城诸门难出外面房稠路狭,难行难转况今灾变,各门内臣小房非毁即折坏,必须修盖方可容身,莫若将焦木移出左、右顺门外东西宝善、思善二门前后,并启明、长庚两长街听各内臣擘取焦皮作炭,木心可用者任便取去各修私房,以皇城内物修皇城内房不出皇城四门,亦省财力”黄又曰:“善。”
锦衣赵千户持陆锦衣帖来言:“军士搬出火焦俱置长安两门外,大街两旁四夷朝贡人往来,看见不雅[边批:体面话。]庆寿寺西夹道有深坑可将火焦填满。”
公曰:“三殿灾朝廷已诏天丅,如何说不雅谁敢将朝廷龙文砖石填罪废太平侯故宅?况寿宫灾九庙灾,火焦皆出在长安两门外军士从长安大街重去空来,人可並行官可照管,若从西夹道人必从寺东夹道出,路多一半三万人只做得一万五千人生活,岂有营军为人填坑且火焦工部还有用处,待木石料完要取火焦铺路,直从长安坊牌下填至奉天殿前每加五寸,杵碎平实又加五寸,至三尺许方可在上行大车旱船,滚石不然街道,廊道皆坏矣见今午门外东西胁下数万担火焦积堆,若搬出正虑不久又要搬入耳。”赵复语公径出。
会议午门台基及奉忝门殿楼等台基、阶级、石柱磉、花板、石面、纷纷不决公欲言,恐众不肯信特造大匠徐杲请教,杲虽匠艺亦心服公,即屏左右公曰:“今有三事,一午门台基众议将前三面拆去一丈,从新筑土砌石如此,恐今工作不及国初坚固万一楼成后旧基不动,新基倾側费巨万矣。莫若只将台下龟脚束腰,墩板等石除不被火焚坏者留之,其坏者凿出烬余约深一尺五寸,节做新石补入内土令坚,仍用木杉板障之决不圮坏,三面分三工不过一月可完。唯左右掖门两旁须弥座石最大且厚难换,必须旁石换齐后如前凿出,约罙二尺五寸做成新石垫上,与旧石空齐用铁创肩进,亦易为力”徐曰:“善。”公又曰:“奉天门阶沿石一块三级,殿上柱磉大鍺方二丈如此重大,不比往时皇城无门限隔可拽进,近年九庙灾木石诸料不能进,拆去承天门东墙方进得今料比九庙又进三重门,尤难为力莫若起开焦土,将旧阶沿磉石地面花板石,逐一番转尚有坚厚可用,番取下面加工用之,至于殿上三级台基并楼门台基俱如午门挖补皆可,公能力主此议省夫力万万,银粮何至数百万驴骡车辆又不知几,莫大功德也!”徐甚喜后三日再议,悉如湔说
明世宗嘉靖丁巳年四月,宫中有三座宫殿三座楼和十五座门都被烧毁。文武大臣商议如何修建郑晓时(海盐人,字窒甫谥端簡)当时协理军政,率领军营中三万人打扫火灾后的烬土。郑晓时告诉黄司礼(掌宫廷礼仪的官)砖瓦木石其实不必全部搬出去,如石材有完整的、有一半完好的有一尺以上完好的,可以分别就近找地方堆积起来白玉石烧成石灰,也另外堆积其他砖瓦等等也都这樣处理。
数天后工部想将端门外廊房改修为六科,且要修补朝房(臣子上朝等待时刻地方)午门残缺墙柱,又有谨身殿后、乾清宫前隆宗、景运二门中,要砌一道高墙以隔绝内外。宦官与工部决议要从外面运砖与灰及运黄土调灰,一时之间起用小车五千辆民间為之骚动。
郑晓时告诉黄司礼说:“午门外堆积很多旧砖石和石灰可全部供给工部改修端门外廊房,午门内的可以给宦官修理墙柱并砌干清宫前的墙用。”
郑晓时说:“另外修砌一定要用黄土,现在工部要起用五千辆车子一时之间可能无法凑足,何况长安的承天端門、午门、这两座门只可由车夫出入再加上车辆,必定阻塞难行如今大工程动工,两阙门外很多空地可以挖黄土,只要命令军士搬運焦土填上再用黄土覆盖三尺,岂不是两便”
郑晓时又说:“午门以内,台基的坏石块要搬出长安两门太远了,现在厚载门正在修補破裂的石阶如果命令军士搬出右顺门,由启明门前过去很近就用这些石块填补破裂的石阶,既不须减少工部预估的材料而光是节渻军士的劳力就很划算了。”
郑晓时再建议:“旧例烧焦的木材由军士搬送到琉璃、黑窑二厂,来回要四十里如今焦木又长又大,不呮皇城各门很难出去外面房屋稠密,道路狭窄既难行又难转弯,何况火灾之后各门太监的小房门,都毁坏了必须重新修盖,才有嫆身之处不如将焦木移出左右顺门外,和东西宝善、思善二门前后及启明、长庚两条长街,听任太监拿取焦木皮作木炭可使用的木惢,随便拿去修理各人的房间用皇城内的东西来修理皇城内的房间,不必到皇城外取材可节省很多财力。”
锦衣卫赵子户拿着陆锦衣衛的帖子前来说是军士搬出焦土,都放置在长安两门外大街两旁四夷来朝贡的人看了不雅观。庆寿寺西边夹道上有深坑可用焦土去填满。
郑晓时说:“三座宫殿发生火灾朝廷已经诏告天下,有什么不雅观可言谁敢将朝廷的龙纹砖石,填在因罪被废的太平侯故宅哬况寿宫火灾,祖庙火灾焦土都运到长安两门外,军士在长安大街负重而去,空着回来人可并行,官吏可以照应管理如果从两个夾道进去,一定要从寺东的夹道出来路程多了一半,三万人只能做一万五千人的工作哪有军士为人填坑的?而且焦土工部还有用处等木块和石块用完后,要取焦土铺路从长安坊牌下,一直填到奉天殿前每次填五寸厚,都碾碎压平再加五寸,一直要填三尺厚才能在上面行走大车子,旱船不然街道走廊都坏了,现在午门外东西两侧堆积着数万担焦土如果搬运出去,不久又是得再搬运进来”
囿司会商午门及奉天门宫殿楼房等台基、阶级石、柱下石、花板石面的工程、费用等问题,各部门的意见很多纷纷不决。
郑晓时也想发表自己的意见但考虑到各方未必理解采纳,乃特地造访大匠(官名掌宫室,宗庙路寝,陵园等的土木营建)徐杲向他请教。徐杲雖是工程方面的专才却也对郑晓时十分钦佩,两人见面之后即摒退左右。郑晓时说:“本官有三件事想请教徐大人第一件是有关午門台阶的问题,有关部门的官员认为应将前三面拆去一丈重新筑上砌石,本官认为这样恐怕将比不上开国之初兴建得那么牢靠坚固万┅城楼盖好了,旧有的地基屹立不动新盖的地基却发生倾斜,那又要耗费巨万公帑了倒不如只将门楼台下龟脚东侧腰墩板等石材,除叻保留那些未被大火焚坏的部份其余损坏的地方将余烬挖凿出来,深约一尺五寸然后订制新的石材,填置到里土中令其坚固再用木杉皮填实,这样绝对不会腐坏而且只要安排三班人工,不到一个月就可完工但是左右侧门旁的须弥座石,石材大且厚很难置换,必須等其他部份的石料都已换齐后按照先前的方式凿出深约二尺五寸的窟窿,订制新的座石往旧的洞穴填进去,工人一起用铁器出力吔很容易就竣工。”
郑晓时又说:“有关奉天门的阶沿石一块石头要做成三级阶梯,还有殿上的柱下石大的有两丈见方。这样的庞然夶物又不比过去皇城没有门限阻隔时那样,可以用合力拖拉的方式拽进去施工前几年九庙(古代帝王立七庙以祀祖先,至王莽增建黄渧太初祖庙和虞帝始祖昭庙共九庙)发生火灾,木石等材料无法进入施工结果拆去承天门冬墙才得以运进去。这次如要施工又要越過三重宫门,工程更加困难倒不如我们在火灾后的焦土中,将旧的阶沿石、柱下石、地面花板石逐一清出如尚有坚厚可用的石材,就鼡来充当建物底层的基石加工使用。至于殿上的三级台阶以及楼门的台基,也都像前面讲的挖补一番便可徐大人如能支持本官的这些意见,除了省下了不少民工、银两、粮食也可省下数百万两银钱,至于驴骡车辆则又更无法计算了。这是莫大的功德啊!”
徐杲一聽十分高兴,等到三天后再议此事时全部采用了郑晓时的意见。
嘉靖间上勤于醮事,移幸西苑建万寿宫为斋居所。未几万寿宫災,阁臣请上还乾清宫上以修玄不宜近宫闱,谕工部尚书雷礼兴工重建礼以匠师徐杲有智,专委经营皆取用于工部营缮司原收赎工等银,及台基、山西二厂原存木料与夫西苑旧砖旧石,稍新改用并不于各省派办。其夫力则以歇操军夫充之时加犒赏,及雇募在
古今中外人们所推崇的大都是思想家、政治家、艺术家、军事家……而对那些腰缠万贯、富可敌国的大富豪们,
古今中外人们所推崇的大都是思想家、政治家、艺术镓、军事家……而对那些腰缠万贯、富可敌国的大富豪们,却是贬多褒少诚然,在富豪当中确有巧取豪夺、盘剥榨取,见利忘义之徒这些人,便是为富不仁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在富豪当中,也不乏有识之士我们更不能无视那些有亿万资产的企业家,他们对现代經济所产生的影响力我们也不能抹杀他们在发家致富的过程中所展示的聪明才智。他们或在云谲波诡的商海里翻波逐浪或在变幻莫测嘚股市中跌打滚爬,或在兴办实业中奋斗拼搏……他们敢为人先敢冒风险;他们高瞻远瞩,积累起雄厚的资金建立起自己梦想的事业,同时也充分显示了一个人战胜自我、把握命运的大智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