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去罗辑思维订过万维钢精英日课的精英?到底好不好?我只是普通工薪阶层

日课051|科学版"无为"3:伪君子和嬉皮士

日课051|伪君子与嬉皮士

今天继续讲森舸澜版本的中国“无为”。

《无为:自发性的艺术和科学》 作者 Edward Slingerland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中文名森舸澜

前面我们说到,无为,是意识放开了身体,以自动化的热认知为主导的状态,行为都是自发,动作特别自然,感觉无比自在 —— 而在这样的状态之下,不但做事毫不费力,而且还能获得“德”的社交加持,能影响他人,甚至可以治国。

我们看武侠小说里这个武功那个武功,练到最高境界其实就是无为 —— 特别自由,而又特别强大。再进一步,无为有这么大的好处,等于是超越了一切武功甚至一切个人技艺。归根结底,不管你练的是什么,都是在追求无为。

所以中国人的真正精神世界,比武侠世界要强大和有意思得多!孔子荀子老子孟子庄子,这些中国文化中的圣贤,他们的套路不同而且互有争执,但是最高目标都是无为。这就好像武侠世界里各门派武功可能看上去很不一样,但是练武的目的都是为了成为天下第一能打的人。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武功练到最后,总会发现有一个……漏洞。

见过孔子的人,都会被他的风度迷住。《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子在家里开party,请了一位盲人乐师。古代中国,乐师的地位很低,但孔子亲自出来迎接了这位乐师。快要上台阶的时候,孔子对他说:“这里有台阶”。走到座位前,孔子对他说:“这里是你的座位”。入座了,孔子向乐师介绍在座的都有谁:“这边是某某,那边是某某某。”

孔子既不冷淡,也没有过分热情,既不死板,也没有过分随意。真是如沐春风。

孔子做得如此真诚和自然,你如果在座,肯定会认为他天生就是一位绅士!可是孔子反反复复向身边所有人强调的恰恰却是: 

—— 我这都是学来的。

事实上,孔子非常反感“天生的”“自然”。《论语》里有个人叫原壤,孔子去看他,他没有按照绅士礼仪用上身直立的姿势跪坐,而是大大咧咧地两腿岔开坐在那里。孔子就非常不高兴,说一个年轻人面对长者没有谦卑和尊敬,将来对社会也不会有任何贡献,纯粹就是个负担!

家里有小孩的人可能会理解孔子的用心。今天我去儿子学校当志愿者领孩子们做数学题,第一次去,还特意穿了件西装想搞的正式点。结果这些孩子完全无视我的权威,全程打闹,有两个居然想教我怎么用咯吱窝模拟放屁的声音!我坐在那里笑也不是怒也不是,心想美国人不学点天朝文化是真不行啊!

孔子认为,热认知主导的、人的天性,就如同野马和洪水,绝对不能放任自流,必须用冷认知加以控制。这个见识,其实西方的柏拉图也有,包括近代的弗洛伊德,也是这么想的。

但森舸澜说,孔子比西方这些思想家高明的一点在于西方思想家是悲观的,而孔子是乐观的。柏拉图认为人要一直都得非常艰难地去控制这野马。弗洛伊德说人为了在社会中跟别人和平相处,就不得不约束自己的本性,看到美女也不能动手,看到好吃的也不能拿走,整天这么自我克制,整个状态是难受,简直是悲剧。

其实我们也知道,意志力可能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如果随时都要动用意志力控制自己,实在是非常费力,而且也不一定成功。

但孔子的办法是你可以驯化这匹野马!通过不断地学习,就好像学开车一样,慢慢地这些技能就会凝结在热认知系统中,变成“肌肉记忆”,可以自动运行了。孔子七十岁的时候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那就是他的所有欲望都已经变成好的了,那就根本无需限制自己的欲望,想干什么就可以去干什么,反正想的也都是符合圣人教诲的好事儿。

所以孔子这一派特别讲学习。学什么呢?学周王朝古代先贤传授下来的礼仪和文化。荀子曾经解释过其中的逻辑:礼的本质是怎么把有限的资源,有序地分给众人。

过去没有“礼”,人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任意争夺,周王朝的先贤一看社会太混乱了。于是制定“礼”,让人各安其位,根据个人不同的地位来分配。比如社会地位低的人和年轻人就得推迟享乐,把好东西留给地位高的人和老人。

但设定“礼”的等级只是第一步。先贤更关键的手段是第二步:通过礼仪训练,磨炼人的欲望,让人心甘情愿地接受这种分配!

等到了训练的高级阶段,先贤还给你准备了“乐” —— 在音乐声中,底层和晚辈与高层和长辈一起唱个歌跳个舞,其乐融融共创和谐社会。

在我们今天的人看来,这不就是以前人们批判的“封建礼教”吗?这不就是压迫底层人民的手段吗?可是你也不能说儒家推崇的这一套就没道理。作为文化训练和教育手段,这是一套非常好的技术。现在科学实验完全支持这些训练手段。沉浸式的训练,在心理学上可以起到暗示作用,就算本来不和谐的人,按照礼仪做着做着也就和谐了。一起唱歌跳舞这种步调一致的集体活动,能够加强人们的集体认同感和互相合作。

所以孔子这套武功,的确是培养了一大批君子。

但是这套武功有个漏洞。用森舸澜的话说,就是它每培养出来一个君子,就可能同时培养了十个伪君子。

因为这套武功对人的动机要求非常严格。孔子说你必须一开始就发自内心地爱我这个道,我才能向你传授我这个道。可是如果有人内心根本不在乎这个道,但是因为这套武功能给人带来“德”,他潜伏进来,一招一式都学会,到处假装好人,这不就是伪君子吗?

这就是孔子说的“乡愿” 。注意我看国内学者对“乡愿”的通常解释是村里的老好人,为人处世搞得很圆滑其实很自私。而这里森舸澜的观点是,所谓乡愿,是泛指从外表看完全符合孔子的道,但是内心是个伪君子的人。

孔子认为他同时代的那些学者和政客,大都是乡愿,而且孔子对此没有任何办法。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说这些人的“德”都是偷来的。因为憎恨乡愿,孔子连容易混淆的颜色都憎恨了 —— 但是一点办法没有。

这也是老子这一派人物,对孔子的最大批评之一。

我们再来说说老子。现代专家考证,老子这个人未必存在,《道德经》这本书很可能是一群人共同创作的。这些人是什么人呢?森舸澜说,他们就相当于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那些嬉皮士。

比如《论语》里就记载过这些人。他们文化水平很高,很可能出身于贵族。他们跟孔子一样,认为人心正在堕落,世道正在走向乱世,但是他们选择了避世隐居。当时普遍的耕种技术是用牛耕地,而这些嬉皮士不喜欢技术进步,故意自己去耕地,跟美国的“反文化主义者”是一样的作风。

老子学派的人认为人的最基础本性是好的,他们形象地说这些本性就是“腹”,也就是肚子里的本性 —— 所求无非是吃饱喝足而已。真正出问题,带来不好欲望的,不是腹部,而是眼睛 —— “五色使人目盲……”就是说眼睛看到了距离自己本分生活很远的东西,才产生了不良的欲望。

所以老子学派就认为你孔子搞什么文化建设,大谈不同等级的享受,这不是正好刺激人的欲望吗?

再者,老子学派认为孔子把人的行为贴标签,这些是好的,这些是美的,那些是坏的等等,其实损害了这些行为的体验。

后世心理学研究也支持这个观点。比如让人品尝不同的果酱,如果简单地告诉他你觉得那种好吃就买哪种,一点问题没有。可是如果实验人员要求受试者“ 说明 ”这种果酱好在哪里,他反而就不会选了!还有,在玩游戏之前如果特别提醒受试者说你们一定要公平啊,结果他们的表现反而更不公平;提醒人们慈善的重大意义,他们捐的钱反而更少。

或者说,如果做好事之前先想,啊我这么做是做好事啊,我符合了道肯定能获得“德” —— 那你还是真的做好事吗?你这种方法训练出来的怎么可能不是伪君子呢?

所以老子学派 —— 虽然参与者都是最有文化的嬉皮士 —— 就主张把这些后天的所谓文化全都忘记,直接回归婴儿状态,这样才是最自然的,才是真正的无为!

老子学派的武功有两个。一个是用机智的文字来说明孔子那一套区分好坏的理论不靠谱,比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后世“禅宗”的“公案”教学法,也是这个意思。另一个办法可能是创立了一些具体的行动指南,比如“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有人怀疑这可能就是说的一种呼吸心法。

而且这套通过生理动作达到无为的做法,也有现代科学的支持! 森舸澜说这可能就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说的“runner’s high” —— 就是通过大运动量的体能消耗,暂时关闭冷认知,达到一个无意识主导的愉悦状态。不过这种状态也可以通过饮酒、吸毒和性行为达到。

总而言之,孔子的做法是一直练到不需要动用冷认知的程度,而老子的做法是用个什么手段关闭冷认知。

森舸澜说,《道德经》对过去几十年西方文化影响巨大,很可能就直接影响了美国六十年代的嬉皮运动。可是那场运动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嬉皮士们都回归世俗生活了。事实上,老子学派向往的那个没有文化污染的原始社会,生活并不怎么样,照样有争斗和战乱。老子说不要追求高级文化享受,可高级文化享受也是人的基本需求啊?把需求分成“肚子的”和“眼睛的”,可能根本就不科学。

更重要的是,老子的无为,看似是什么都不干,恰恰却是想干大的。比如老子说“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 像这样的话,听着好像是一种神秘而高雅的哲学智慧,可是你仔细想想,这不就是以退为进的政治手段吗?就好像太极拳,表面上看崇尚柔弱和缓慢,实际想的是比强壮和快速更厉害!

那么如果你隐居的时候心里想的是当更大的官,打太极拳的时候心里想的是赢更强的对手,你这是真无为呢,还是假装无为呢?

如此说来,孔子和老子这两个办法最后遇到了同样的矛盾:动机。这正是我们前面说过的,无为的一个悖论:你如果特别想要无为,你就达不到无为,你要真想达到无为,你首先要不想要无为……

后来孟子和庄子,又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但是我们将会看到,所有方案都解决不了这个矛盾。也许我们本来就应该生活在矛盾之中

净彻148万老师看到了他们的矛盾之处,我倒是体会到了他们对人心的堪破。在欲界的人,大部分都是追逐功利的。他告诉你,你要尽可能地无私地去付出,最后你反而可以得到巨大的利益。事实证明,这套方法至今适用,互联网时代,多少前辈带着纯粹的心去分享自己的见识与收获,到了这个为知识付费的时代,一下子就火得不要不要的。菜头、罗胖、笑来无一不是如此。他们开始收费了,名利双收,关键是,我们服啊!有做成事的欲望还是好的,有生命力的,有感染力。一些不经意的文字能启发一个个不甘平庸的灵魂,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欲望通三性,有善的,不善的,中性的。孔子最后能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确是花了很大的力气去学习,去除了不善的欲望,中性的少欲知足,善的欲望最大发挥,乃至于最后尽是善的欲望,自然怎么用都不为过了。至于伪君子也好,嬉皮士也罢,他们因为私欲走了捷径,只是学习外在的「范」,没有领会其内在的精髓,这实在不应该归咎于孔老二位。10-26

宽宽31做事不要先想着有什么意义,先想着有什么意思。如果趣味都谈不上,只想着那个明确的意义,最后就变味了。无为很可能只是个副产品,追求有趣有为的副产品!10-26 01:02:49

半支烟25有位比我年略年长人跟我说过一句话:“得意的时候看孔子,失意的时候看老子”,看完今天的日课我有点明白了他说的话的意思了,但是也仅仅是懂点,我觉得这句话也就是用这两个理论反过来控制“动机”来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10-26 00:24:29

吕国凯23所以真正聪明的人,会脑中同时有互相矛盾的想法而不影响其行动,是吗?10-26 00:30:12

余小生18接受自己认可的幻想,认识自己幻想的局限,在矛盾中打破原有的幻想,不断创造新的幻想,这也许就是人类原本存在的模式?在这些过程里,每一环节都举步维艰。一,接受自己认可的幻想,意味着选择,要坚信一种幻想,就要放弃其他也比较认可的幻想;二,认识自己幻想的局限,环境变化,原有幻想失效,认知原有幻想的局限,这需要很强的环境认知能力和反思能力;三,打破原有幻想,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四,创造新的幻想,这是极少数人能够抵达的境界吧。选择时的纠结,环境中的痛苦不适应,幻想破灭的虚无感,这些大概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如果一开始我们就能接受矛盾的事实,接受新生死亡的规律,平淡地看待高潮和尾声,一切或许可以过渡的平滑一些。精英日课读到这里,越发感觉对自我的理解层次上升了,感谢万老师。10-26

徐1一16越来越困惑了。首先总结:孔子的“无为”是建立在“德”的加持之上,通过学习即刻意练习得到的。其理论基础是“人之初性本恶”,从来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然而漏洞是大多数人成为“伪君子”。老子的“无为”是建立在“婴儿无知”之上,通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得到。其理论基础是“人之初性本善”,从而达到无意识愉悦状态,然而漏洞是多数人就是“嬉皮士”,禅宗公案中很多为悟而悟的人就是这样。我的思考:两者都存在“动机悖论”。怎么解决?如何做到两派中的那个“少数人”,不是“伪君子”也不是“嬉皮士”?可能就是忘记“动机”,要做到这个境界实在太难!还有一句话叫不忘初心、持续前进、莫问结果。这个初心不是“最初的动机”这层意思,应该是“最初的好奇心”。10-26

凌云珠宝李凌16今天这个话题有点难,试着写下。孔子是成功者的哲学,老子是失意者的哲学。孔子离政治太近,入世怎能无为?孔子说过,有些道理有人天生明白,有人后天习得,一旦掌握,都一样。老子离生活很近,出世追求无为。老子对礼数很不屑,曾说一个人给别人行礼,然后拉着对方给自己回礼,是小人。当年读到这儿的时侯,对照了下自己,我就是个小人?10-26 00:33:10

姚烑珧8《金刚经》有云:“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色声香味触法,是干扰因素,会使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偏转,如果你在布施的时候能排除这些因素,所谓“不住于相”,那么你就可以称为菩萨了,福德不可思量。怎么能做到呢?要修行。这跟孔子的说法和做法很贴近,人应该不断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对“礼”的研习,让自己的行为由开始的“不自住”慢慢变为“发自内心”,以规矩为手段进行修炼,最后忘掉这些手段。《金刚经》中的说法是“如筏喻者”,过河的时候要用木筏,过了河就该把它扔了。“木筏”是方法,是存在过的。《金刚经》里还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说人要有一颗去“布施”的心,仅单纯是布施,而不是为了得什么福报。所以布施就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布施的时候不要想着“我在布施”,如果这么想,那就不是真正的“布施”。这又像是老子的说法,心里想着“我要无为”,那你还是在“有为”,因为你在“想”。(佛家要是不能跟儒道合流,还真是不好混)佛的办法是:“我要有为”的想法要舍,“我要无为”的想法要舍,连“想法”这个念头也要舍,舍到什么都不剩下,就成佛了。不知道庄子和孟子的办法是什么,反正佛给一总结:“一切圣人,皆因无为法而有差别。”(佛真是把话都说尽了,无奈摊手)佛只是个了,仙也是个了,圣人了了不知了,若知了了便不了。10-26

乔向阳7这让我想起《成功、目标与动机》这本书里说的:进步型人格和表现型人格。书里提到追求进步型更好,不合别人比,只和自己的过去比。我觉得表现型人格更容易诞生“伪君子”,因为更在乎外在的评价从而”动作“变形,去伪装、去讨好别人。但每个人同时都有进步型和表现型人格,只是倾向性不同。孔子强调学习分等级来比,有倾向表型型人格的感觉。老子强调无为,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倾向于追求进步型人格,但不同人动机不同,有可能反向塑造。但个人仍然更倾向于老子的理念。10-26

一杯白开水7有两个感想。第一个,对于孔子所批评的那些伪君子,他们 何尝不知道做伪君子给自己带来的益处,远不如做个真君子。可是,头脑计算机给了他们错误的选择策略,无奈做了伪君子。今天的很多人也如此,无良商家为了谋小利砸了招牌,而失去了大市场,不求利益最大化却自残是个很奇怪的现象。对于伪君子,或许只是因为文末提到的悖论,那些人无奈走不出悖论,而孔子可能走出来了。第二个,老子学派批评孔子给人贴标签的同时,老子学派自己也在做贴标签这件事。这个悖论真的很难走出。除了儒家道家,还有佛教的追求觉悟,前提是要放下求觉悟的欲望。等待下一期继续介绍走出悖论的方法。也许要突破现有生命状态的维度?我的内心是伪君子,却想要成为真心的好人,也羡慕身边真心的正宗君子。因为我知道那样的状态才是于我最有好处,利益最大化的发展选择。10-26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可签7级以上的吧5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万维钢精英日课(两季全)分享[mp3+图文]

万维钢精英日课(两季全)分享[mp3+图文]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完善句子的作者、出处、完整全文或修改错误的作者、出处、内容,请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