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行业模式难以适应现在的消费模式

   前几年我国的经济一路高歌猛进,而2014、15年经济的增速明显放缓了,实体经济似乎进入了一个不太好的时期,各行各业都进入了一个关键的时候,各领域的发展模式都面临着变革,唯有尽快适应时代的步伐,转变自己的营销思路,才能为企业乃至整个行业掌舵。毫不夸张的说,现在各行各业都在进行着一次大洗牌,

行业的未来营销模式将发生重大转变。

重视网络营销。虽然真石漆涂料产品的网络营销在很长时间内难以有大的增长,几乎没有替代实体店的可能,但是网络上面的效果展示和服务推荐却是非常有效的宣传手段。装饰公司和油漆工的服务效果在网络店铺里面展现,是真石漆涂料企业拉近合作者最有效的低成本营销方式。例如在天猫这样的开放性电商平台里面,苏宁、京东这样的电商大腕的产品体系里有某个真石漆涂料品牌的销售和好评,比硬广告带来的销售可能会更多。未来真石漆涂料营销的趋势也一定是虚拟和实体结合。涂料企业一定要适应网络时代和移动时代,创造营销机会。

加大直面消费者的机会。谁更加贴近消费者,谁的销售机会更大。对于终端渠道需要实实在在的有把握和掌控能力。只有比竞争者更加贴近消费者,才能够占据营销的制高点,占领核心价值的关键部位。未来的涂料终端一定是体验功能和服务功能超越销售功能的,销售大多会在使用者或者高度专业的市场里完成。体验店的建设可以使消费者对于真石漆涂料的装饰性效果有实际的真实的感知,如果对于效果满意,购买只需要下订单即可。

强化终端体验和服务的职能。真石漆涂料行业经过了大批发渠道时代,和终端店渠道时代,现在正在往体验和服务的店铺形态发展。终端体验能够把产品设计时的理想效果使消费者真切感知到,感性的购物体验会现场打动消费者的心智,是其它传播诉求方式很难做到的。能够促使消费者临时改变既有的购物计划。并且通过后续服务消除了消费者把产品变成完美解决方案的繁琐。并且涂料企业通过服务更加拉近了装饰公司和油漆工这些使用者的关系。装饰公司已经不遗余力的在效果体验方面做了N多年,为什么涂料企业一直不够重视呢?实在没有道理。未来的涂料营销谁在此方面做的好,谁就是未来的领先者。

   应对碎片化的市场。涂料行业的市场一直是碎片化的,并且以后的碎片化会更加细分。除了传统的家具漆、装修漆之外。很多工业产品也有涂料的需求。例如,有一个涂料销售者集中精力满足了一个音箱制作企业的需求,在产品上面不断完善,最终仅音箱企业的产品销售就给这个销售者带来了超越其它产品总和的利润。并且在碎片化的细分市场更加能够建立不可替代的品牌优势。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阿里巴巴以商会友立场。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附上出处及文章链接。

2013年婴童教育和娱乐产业市场规模分别约为2130亿和987亿元,规模巨大。同时相对于商品市场,其所面临的海外品牌竞争压力较小,本土企业孕育巨大机会。教育市场中:早教市场前景广阔,估算目前规模1000亿元左右,本土连锁开始崛起;学前/K12在线教育规模不足250亿元,增长势头迅猛,但目前B2C的商业模式尚未被广泛接受、B2B模式相对发展顺畅。相比之下,传统K12相关领域则较为成熟。娱乐市场中:目前中国动漫电影票房15亿元左右(国产超过6亿元)、动漫电视播放时间略超10万小时,虽然发展迅猛,但自身规模相对较小。但知名IP所蕴含的潜在价值不容小觑,目前已形成诸如《熊出没》、《喜洋洋》、《赛尔号》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本土IP。

现在是是”80后”父母搭配”00后”婴童时代,”80后”父母喜欢创新/依赖网络/追求个性化,”00后”儿童网络电子产品普及度高/对动漫游戏充满兴趣/有品牌消费理念,这些新的消费者特点将引领新的婴童产业模式。(1)O2O母婴连锁。通过线上平台/社区+线下体验的模式多点发力,提供极致购物体验。如乐友孕婴童代表的”网上商城+线下连锁店+直购目录”相结合的母婴商城,宝宝树代表的”社区育儿平台+线下服务”模式。(2)IP+衍生品。借助深入人心的动漫/游戏形象,促进儿童商品销售,并增强消费者粘性。迪士尼和孩之宝的成功证明了”IP+衍生品”模式强大的魅力。

根据中童研数据,婴童商品占整个婴童产业的 56%(制造/零售分别为46%/10%)、儿童教育产品和服务业占比 15%、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业占比 14%、儿童文化体育及休闲娱乐业占比 7%。

不同年龄阶段婴童的消费特点和消费内容存在较大差异。

0-3岁的婴幼儿,基本没有消费意识,消费由父母长辈完成。这一阶段,婴童消费主要集中在饮食上,占比高达 60%,以奶粉和辅食为代表;其次是日用品,占比 30%,以纸尿布为代表。

4-6岁的儿童,模仿***实践活动,对品牌偏好明显增强,父母购买商品时会询问和考虑儿童的喜好和感受。这一阶段的消费集中体现在教育支出上,占比高达 60%,以早教和课外兴趣培训为主。

7-14岁的儿童,消费虽然必须仰赖父母,但却又有独立的品牌偏好,同时受发达的媒体影响,并控制和影响父母 60%的决定。其中,7-11 岁家庭影响力较大,11-14 岁同伴影响逐渐加大。这一阶段,消费更加多元化和均衡化,教育仍是最为重要的消费方向,同时娱乐消费逐渐增加。

互动娱乐加强婴童玩具产品投入

16.1%,高于玩具整体CAGR13.2%。玩具消费年龄下沉趋势显现。由于近年来互联网的普及,PSP、Xbox、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流行使得数码电子游戏对传统玩具产生较大冲击;未来单纯玩具市场或进一步向低龄儿童倾斜,企业在产品结构方面亦应顺势而为。例如,近年来互动娱乐在传统车模玩具业务方面加大了婴童玩具产品的投入比例,其收入贡献快速提升。

教育市场是蓝海,娱乐消费持续旺盛

婴童教育:学前教育景气发展,互联网教育寻求模式创新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都非常高。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家庭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以平均每年 14.3%的速度增长,明显快于人均消费性支出的 12.5%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13.6%。2011 年,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在所有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平均占比 12%,成为除去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费之外最大的支出部分。教育对于儿童成长和未来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支出主要集中于有孩子的家庭,有孩子的家庭教育支出显著高于没有孩子的家庭。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 2011 年在北京、广州、石家庄、西安和银川等 8 个省会城市近 5000 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义务教育阶段城市家庭子女教育年支出达8,773.9元,分别占家庭子女总支出的 76.1%,家庭总支出的35.1%和家庭总收入的 30.1%。

婴童教育产业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和 K12(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中的小学和初中部分,以及由此衍生的出版、增值服务等。学前教育以儿童兴趣培养、潜能开发、英语早教、幼儿园等形式为主;K12 教育除常规义务教育之外,则主要以课辅为主。按中童研测算,2013年婴童教育市场规模达到 2130 亿元。

学前教育:迅猛发展的蓝海市场

得益于近年来一二线城市人均收入的提高及家长对于子女教育的重视,单位家庭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越发提高。我们估算学前教育市场要占整体婴童教育市场一半左右,即 1000 亿元水平。而《2012 搜狐教育行业白皮书》调查显示:有 29.6%的家庭每月投资在孩子早期教育上的费用为 元,投入 2000 元以上的家庭比例为 16.3%。

学前教育最核心的便是幼儿园,在《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 年)》中,”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 70%,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 95%”已被纳入目标规划。除此外,主要包括课外培训或辅导方面,这部分支出主要集中于学科类和艺术类培训。81.4%的家庭对于课外培训或辅导的选择在于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类辅导;33.9%的家庭支付于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艺术类培训;14.7%的家庭支付于武术、游泳等体育类训练;另有 3.6%的家庭让孩子参与航模、机器人等科技类培训。

以课外教辅为主,产业成熟度、集中度很高。从类型上看,义务教育支出占教育费用的比重不到两成,超过八成的教育费用为扩展性支出,其中,课外培训和辅导费用最高。有76.0%的家庭为子女支付课外培训或辅导的费用,平均支出为一年 3,820.2 元,最大金额达80,001 元。

互联网教育:起步阶段,寻求模式创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如火如荼的互联网(在线)教育。2013 年,学前和 K12 的互联网教育规模分别为 58 亿和 172 亿元。创投市场也体现出同样趋势,2013 年前 8 个月中,国内在线教育投资项目多集中于学前教育、语言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根据《2013 年在线教育创业投资报告》截至 2013 年 8 月 31 日的数据,儿童/早教类的创业项目占比 24%,语言学习占比 22%。在移动APP 大潮中,早教类项目也吸引了投资人的眼光,在同期获得投资的在线教育项目中,儿童/早教领域的有 27 家,占比 39%,语言学习类占比25%。

理论上,互联网教育可跨越地域障碍,内容又很标准、并方便用户自行支配时间,具有很强的弥补线下教育的优势。不过目前多数互联网教育企业均规模尚小,核心问题还在于变现较为困难。中国用户尚未习惯互联网方式接受教育,尤其对于青少年而言,互联网更多是学习的障碍;另外,互联网内容付费的模式仍没有完全被用户所接受。反倒是与 K12 义务教育体系合作的 B2B 业务稳定分享了行业的增长,比如全通教育的校讯通承载了中山市的学籍管理、督导、成绩和健康管理。

  • 新蓝网·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

核心提示:记者从多个部门获悉,2018年我国将从多个方面发展消费新模式及新业态。其中,通过发展数字家庭、远程定制、体验分享等新模式扩大信息消费将成重点。

记者从多个部门获悉,2018年我国将从多个方面发展消费新模式及新业态。其中,通过发展数字家庭、远程定制、体验分享等新模式扩大信息消费将成重点。

据工信部等部委介绍,为了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相关部门将推进多项具体工作。主要包括推广数字家庭产品。鼓励企业发展面向定制化应用场景的智能家居“产品+服务”模式,推广智能电视、智能音响、智能安防等新型数字家庭产品,积极推广通用的产品技术标准及应用规范。加强“互联网+”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及平台开发,推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支持可穿戴设备、消费级无人机、智能服务机器人等产品创新和产业化升级等。

在丰富数字创意内容和服务方面,我国将实施数字内容创新发展工程,加快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换及开发利用。具体工作包括:构建新型、优质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支持原创网络作品创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优秀作品网络传播;扶持一批重点文艺网站,拓展数字影音、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等数字文化内容,丰富高清、互动等视频节目,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较强实力的数字创新企业;发展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有线电视网宽带服务等融合性业务。

此外,我国还要扩大电子商务服务领域,包括鼓励电商、物流、商贸、邮政等社会资源合作构建农村购物网络平台;支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建立在线采购、销售、服务平台,推动建设一批第三方工业电商服务平台;培育基于社交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及新技术驱动的新一代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完善新型平台生态体系等。

据悉,根据中央的要求,到2020年,我国的信息消费规模预计达到6万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并拉动相关领域产出达到15万亿元。“信息消费不但是消费领域的重要增长点,同时还将拉动数字经济的发展,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和增量。”阿里研究院院长高红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信息消费的扩大,还将创造出新的税源和大量就业机会。他以阿里巴巴旗下平台为例进行介绍,每个淘宝和天猫商家平均雇佣1.65个和6.5个员工,阿里旗下平台吸纳就业超过3000万人。随着信息消费的不断发展壮大,新的商业模式和形态将不断涌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将不断显现。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通过发展新模式扩大信息消费外,为了扩大消费总量,2018年我国还将延续实施新能源汽车车购税优惠政策,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引导共享单车等消费新业态有序发展等。

中国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黄志凌告诉记者,金融危机以来,“三驾马车”中投资与出口对经济的贡献度逐年下降,中国经济正在由传统的投资拉动模式向消费驱动模式转型,消费升级也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农村居民成为新城镇居民后,其家庭设备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文教娱乐服务消费类需求将会进一步扩大。另外,居民对服务型消费支出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医疗保健、金融服务及保险领域的消费金融需求必将不断涌现。

但也有机构指出,2018年扩消费工作也存在着一些难点。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最新经济蓝皮书就指出,从内需来看,虽然以“互联网+”为核心特征的消费新业态的发展欣欣向荣,但总体而言,新旧动能转换不能一蹴而就,由于规模和时滞等因素,新的发展动能短期内难以完全抵消因结构调整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其未能发挥决定性作用。另外,由于国民收入分配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政府、企业、居民收入分配依然存在较大失衡,基尼系数依然居高不下,从而限制了居民消费水平的大幅提升。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