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为什么不如以前高了?
今年二季度以来,宝宝类货基产品的收益率持续下滑,甚至已经跌破了3%,对余额宝等情有独钟的普通投资者大呼受不了。其实,不只“宝宝”日子不好过,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也在经历着煎熬,压力山大,全国各家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出现了普遍性的收益率下降。
有报道称,2018年8月,全国银行理财收益环比下跌8个百分点,到了4.44%的低位。进入9月份,受季末因素影响,银行理财暂时止住了下跌趋势,但是收益率并没有出现反弹迹象。这其中,还有部分银行“双节”特供产品出炉,但是拉升作用明显不足。
货币政策趋于松动,流动性整体宽裕,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上行空间不大。近期,央行的货币政策出现宽松迹象,不断释放流动性,央妈还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对金融机构开展常备借贷便利(SLF)操作7.9亿元,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超额续作1055亿元。总之,市场上并不缺乏流动性,在资金面充裕的情况下,银行理财投资的一系列金融产品利率正在走低。
9月28日,中国银保监会参照资管新规制定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发布,理财新规正式落地。单只公募理财产品销售起点将由目前的5万元降至1万元,理财门槛降低,银行理财市场有望焕发新的活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收益率会因此走出低谷。根据理财新规要求,银行理财产品要执行“非保本”、“净值化”、“破刚兑”的规定,需要面对更加严格的监管要求,理财收益率的全面回暖面临考验。
而且,理财新规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宣传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在理财产品宣传销售文本中只能登载该理财产品或者本行同类理财产品的过往平均业绩以及最好、最差业绩,并以醒目文字向投资者揭示风险,说明"理财产品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不等于理财产品实际收益,投资须谨慎"。在之前,客户青睐某款理财产品往往是因为它有着明确、固定的收益率,比买收益不确定的基金感觉安全很多。而现在,提前明确预期收益率已经被理财新规明令禁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