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11月11日,淘宝加天猫将网购单日记录刷新为191亿元,震惊了整个传统零售界。也正是从2012这一年开始,传统零售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前有电商对流量的打劫,后有租金、人工一路高涨,同时顾客消费需求的升级变化也让人觉得生意难做。也就是从那时起,实体零售的各种创新尝试可以说从未停歇过,正所谓“你方唱罢我登场”,林林种种,数不胜举。
大概在去年的这个时候,马云老师又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不管你认不认,这五年,商业这一块,都演变成了马云的独角戏,如同一个黑洞,把大家都漩进这个“局”。
所以回想之,这些年里,按照马云的概念,线上线下,大家所做的零售创新的种种尝试,都可以算作是“新零售”之路。今天就浅谈一下新零售那些事儿。
O2O,线下想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奈何“排异”反应有点儿大
故事的开头可以从传统零售各种“触电”说起:从纯线下拓展线上渠道,到寻找电商跨界合作伙伴,再到O2O线上线下双线融合,前仆后继不计其数,但到目前为止却没有一个可以算得上真正成功的。
举个例子,2013年从苏宁开始,很多大公司(如大润发飞牛,大商天狗,苏宁易购等),烧钱做O2O。一般来说O2O融合的场景就是两个:电商的到家+传统零售的到店。到家有合作的轻模式与自建的重模式这两种玩法。重模式大烧钱两年后,从2015年开始,较多的传统零售商从节省建设成本出发选择轻模式,到家业务爆发:让线上人做技术端,建配送团队,传统零售商与之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由其负责到家的配送,而众多的线下门店则作为线上平台的前置仓。
这种玩法往往会碰到以下三个大问题:第一,线上线下数据交互困难,运营沟通不畅,交易场景无法打通。往往是商品送到家消费者才会发缺货,极度影响体验,一次差的体验会令顾客终生不再选这个服务。反而到店的话,消费者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缺货状况并及时选择替代品;第二,商品类型受限。到家商品通常做的是生活刚需产品,此类商品往往毛利相对较低,无法支撑运营,用户不得不靠烧钱来维系。例如京东到家、小e到家都是靠补贴来拉动消费,补贴一旦停止马上被卸载APP;第三、线下门店与线上的推广者之间的沟通,也因为领域、文化、定位、思维与工作方式的差异,产生了各种各样运营方面沟通不顺畅,从而严重影响了合作的实际操作。
传统零售人不得不“回归本质”: 重塑供应链,小业态,大发展
2016年开始,实体零售的重塑供应链,小业态大发展:现代便利店业态在二三线城市的爆发,开店数的飞速增长(便利店当年销售增幅达+13%);有诸如生鲜传奇,厨鲜生,合力等社区超市通过专注生鲜转型带来的业绩逆袭;同时也有以百果园、良品铺子、周黑鸭为代表的品类杀手的全渠道渗透扩张。
在传统大卖场受到极大挑战的时候,这样一些强调专业化、精细化、差异化和便捷性的小业态却得到逆势强劲增长。这充分说明,中国已进入一个消费需求全面升级的时代,原有的消费场景已经完全不能满足顾客的购物需求(中国零售大卖场在2015年首次出现负增长)。单纯的重谈传统意义上的商品与服务,显然并不是真正的重归零售本质,最关键的点在于---传统零售人能否足够认清当下的零售环境:无论是“人”、或“货”、或“场”。小业态的大发展现在依然有前景,但需要3-5年才能产生行业巨头。
“碎片化”的零售时代已然来临
现如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点被现代文明拉扯的“支离破碎”:最开始是资讯获取,后来人们的“吃喝玩乐、衣食住行”都已经有了碎片化的趋势:吃喝有外卖平台,想啥点啥,不用非到饭点不必花时间来回折腾;玩游戏不用非得坐在电脑前一把三四十分钟,随便在哪“农药”打开想玩就玩十几分钟;买衣服更简单,不用逛商场APP打开啥都有;出行不必自己有车,网约车、共享单车想出门骑上就走;就连最需要安稳的“住“,国家都开始大力推行“集体租赁住房”,甚至还有共享公寓,让住也变得“碎”一点。更有甚者,连谈恋爱结婚是都通过各APP的“碎片”串联而成。
当整个社会的“碎片化”已经变得不可阻挡的时候,零售业顾客的消费场景、消费习惯以及来源一样会变得碎片化。什么样的年代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消费场景,碎片化的场景也就一定会催生出碎片化的产品!
新零售的“新武器时代”
2017年,在技术与资本的双重推动下,“超市餐饮化”、“无人零售”以及“B2B”这三样“新武器”将新零售推上一轮又一轮的高潮。大家共同的目的只有一个---找到新的流量增量。
2017年初,“超市餐饮化”站上创新突破的风口浪尖。永辉的超级物种,追求的是通过多样化的消费场景(多种工坊),来吸引需求差异化的客群;阿里的盒马鲜生,则是打造一个大卖场+生鲜社区超市+餐厅+便利店的“四不像”。通过3公里半小时送达的精确流量运营及门店体验互动,来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最终实现流量变现。
问题的关键在于,究竟以哪种方式来成功实现流量变现?盒马想以生鲜作为高频流量入口,带动门店档口,美容,擦鞋、等增值服务的变现,实则属于高频带动低频,如同再造一个线下天猫。当然,盒马还在向社区进行深入。
对于超市+餐饮这个课题,亟待解决的是平衡专业性与经营成本,解决慢购物(餐饮)与快购物(超市)之间的矛盾。餐饮化能否拯救实体超市?供应链做好的是关键,不要梦想超市里做个堂食,就能拯救你羸弱的生鲜经营能力。
2017年中,无人零售受到资本的疯狂追逐
自然2016年底,亚马逊推出“Amazon Go”无人概念店之后,半年后以缤果盒子开始,无人零售概念顿时燃遍神州大地。
无人便利店正是顺应这个时代推出的产品和服务场景,它利用时间(24小时)和空间上(家门口与小区门口之间)的空白点创造出新的零售场景和客流。在技术上有移动支付,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为其助推,同时在资本的助力下,很多技术可以快速迭代更新。
关于无人值守货架,它并不存在核心技术,就是成本低,全开放,无门槛。诸如饿了吗、美团、大众点评此类平台所拥有的强大地推能力,才是无人货架的核心。如果在全国五千万的办公货架场景, 拿到其中十分之一,那就已经远大于分众的体量。而分众仅仅是卖广告,无人货架是既卖广告同时卖商品于,同时还能获取用户数据,拥有极大想像空间。
这也是为什么短短几个月内,30家无人货架项目能够获得近30亿人民币投资的原因。然而深究起来逻辑却是不严谨:首先拿不到职业执照,安全问题怎么办?冬天还好,夏天晚上办公室40度东西化了怎么办?鲜食没办法卖怎么办? 新点被撬怎么办?这些都是问题,而现在大家想的都是先快速把“坑”给占了,私以为甚至有产生类似共享单车“污染”的隐患。当然,后续的巨大想象空间也令人无限憧憬。
再谈谈在无人零售里面相对最低调的无人贩售机,它瞄准的是四处散落的高质量客流热点,如公园、地铁站、医院、学校、机场等,个人对它是最为推崇。原因在于首先它最能够大范围普及,且没有太多政策方面阻碍;其次在食品安全方面因为封闭式设备的天然优势,也没有太多问题;最后其支付手段也可以做到多种多样,微信&支付宝可以,人脸识别、手刷也可以,灵活多变。
当然,如果无人贩售机的柜门可以打开(RFID +人工智能支持),那又多出一类玩法)。想象一下:中国目前有31万台,明年可能达到100万台,预计到2022年1000万台。假设一个无人贩售机一天卖100块钱,那么全年就是400多亿 ,这无疑是一个超级巨大的潜在市场!同样,1000万台也是1000万个广告点位,岂不更是令人垂涎。
同时也顺便提一下有人店的无人收银,目前的多点,火星兔子,e支付等数十家以手机扫码的轻模式入局。这个一定是趋势,估计是下一个热点,此处不再赘述。
2017年下半年,B2B业态受到电商寡头及传统零售的争相追捧
面对在2018年将会达到20万亿的这么大一块蛋糕,电商方面有JD提出五年百万家“京东便利店”,阿里要在2018开出一万家的“天猫小店”,目标也是直指百万家。区域零售龙头们(此处不一一列举)也不甘示弱,纷纷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供应链资源来构建兼顾堡垒。各路草莽,如中商惠民,爱便利,店商互联,掌合等也纷纷发力。
京东现在自营快消品过了千亿,但这一块并没有盈利,所以千方百计想把这个流量变现。但转过头来却发现流量变现被阿里锁死,无论是在商城还是平台或是金融领域。此时就迫切需要利用B2B来变现它的千亿快消品供应链规模,但它一直坚持的自营模式会受到区域经销商的抵制,毕竟这是人家赖以生存的渠道。
阿里的零售通是提供一个平台,一如既往走提供“水电煤”的政府模式。搭建开放平台召集品牌商,甚至地区经销商代理商入驻,他们只用将商品送到零售通的区域仓库,货权不发生转换,实行统仓库统配。同时阿里还宣称能为小店赋能,提供精准营销等服务。听起来非常美好,但同样也存在翻牌小店管理难,市场份额抢占难以及供应链服务难等诸多难点。
不管怎么说,最后B2B成功的头部企业还会是这两位老大,其余的可以好好做大,等着以好价钱被他们收购,也不失为好的选择。
在新的增量、新的技术、新的消费需求下,希望传统零售不要埋头做鸵鸟,要记住消费的场景变了,消费习惯改变了,消费人群改变了。80后、90后00后马上是市场主力,如果不抓住他们,别人就会抓住。你自己在家里闭门造车你就是那个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你以为躲避了敌人,其实敌人就在身边。
近日,来自多家科技媒体的消息,()与共同联手打造的全国首家家具行业全自助式购物门店—HOUSESELECTION生活美学馆正式开业。根据互联网上的公开资料,“HOUSE SELECTION”(生活选集)是在淘宝牌入驻的实体店‘‘集货”后,阿里巴巴与银泰开的一家线上线下打通的新店,也是对于马云()理念的实践。
实体零售和互联网电商存在着激烈地竞争关系。而就国内互联网电商市场,阿里巴巴集团占据着70%左右的市场份额,也是实体店的重要竞争对手。不过,在马云的新零售思路下,线上线下零售将会打通。换而言之,电商和实体店之间,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合作和关系。
具体来说,在今年10月,马云直言:纯电商时代已经过去,未来十年、二十年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只有新零售这一说,也就是说线上线下和物流必须结合在一起,才能诞生真正的新零售。一个月后,继京东牵手永辉、沃尔玛,阿里入股银泰、苏宁之后,阿里巴巴再次出手,以21.5亿元的代价购入总部位于浙江的上市公司三江购物32%的股份。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作为国内最大的电商平台,阿里巴巴不仅高喊新零售,也通过实际行动来投资线下购物店。除了投资三江购物外,2016年9月2日,百胜餐饮集团宣布,与春华资本集团及蚂蚁金融服务集团达成协议,二者共同向百胜中国投资4.60亿美元。对于支付宝的母公司蚂蚁金服集团,也非常重视线下消费场景的争夺。
对于马云的支付宝,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二,也将重点放在了线下消费上,根据支付宝与口碑公布的数据,2016年有超过30万家线下商户参与到双十二中,其中超市便利店就达到3万家。包括家乐福、欧尚、世纪联华、永辉、全家、好邻居、、万宁等60个超市和便利店品牌,当然,蚂蚁金服此前投资的肯德基,也都参与到今年的支付宝口碑双十二中。
最后,2016年9月初,马云强调,实体店将生意下滑怪罪于阿里巴巴等电商。但是,真正的原因是实体店失去了创新,是自己导致了自己的衰落。对于实体店来说,主动拥抱互联网,实现自身的转型,或许更能适应新零售时代的消费需求。
导读: 向线下零售行业发展并不是就不发展线上商场了,两者之间应该处于一种融合的状态,在未来的新零售行业中,将不会存在线上线下这一概念,不过目前线上可以提供先进的技术与详细...
有很多零售人都在说现在是时代,相信有很多人听说过新零售这个词汇吧,新零售现在确实很火,不管是、VR购物、线下即达等,这些全新的商业概念都是从中脱离出来的,随着电商与新零售的不断发展,传统实体店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激烈,所以有许多实体店已经开始向新,那么实体店要如何去做o2o呢?下面就有hishop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具体的方法。
传统实体店想要转型新零售实体店,首先应该从思维上面做转变。现在传统实体店要面临的竞争不仅仅是方圆数里的店铺,还有线上各大电商平台。下面我们以服装行业为例,随着互联网零售的冲击,就算拥有坚实用户基础的龙头企业也难逃销售额下跌的大趋势。
不求新不求变只能一路衰退下去。实体零售最大的痛点就在于缺乏数据支撑,不知道自己的顾客是谁,喜好是什么,消费能力如何,能接受的价位是多少?想入局新零售就先要从线上下手。
当企业有了线上商城,能触达的消费者范围则从店面的方圆几里地到整个互联网用户。全面打通零售业PC端、移动端、线下门店端,线上线下结合为一体的全渠道零售体系。
远丰电商小编觉得人们去实体店购物有时候不仅仅是买商品,而是买一种服务,而传统电商往往缺乏有效体验、缺乏实时购买所能带给消费者的愉悦。所以一大批电商巨头纷纷掘金线下,电商入局线下实体店有一个优势就是自带流量,结合自己的热门IP,玩转粉丝效应。
如果电商企业想要涉足线下零售行业的话,需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电商行业自带互联网基因,电商所提供的服务往往是黑科技感十足的,所以消费者会期望电商企业所开设的实体店会有一定的科技感,也就是所谓的智能门店,这类门店与线上商场的布局差别很大,而商家可以利用无人货架、VR购物、人脸识别等黑科技,为消费者提供更具个性化的用户体验,这也是实体店的优势之一。
向线下零售行业发展并不是就不发展线上商场了,两者之间应该处于一种融合的状态,在未来的新零售行业中,将不会存在线上线下这一概念,不过目前线上可以提供先进的技术与详细的用户数据,而线下负责提供新的获取渠道,并且为消费者带来更具场景化的消费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