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民日报不吐不快:感冒药非得去日本买吗
●企业对各种新技术的“引力波”不“感冒”人们对一些国产药的质量和效果也不“感冒”
邻居老赵全家春节期间去日本玩,亲戚朋友都托他带日本的感冒药类似日本汉方药,原材料均来自国内的中药材奇怪的是,国产同品种中药在国内卻不受人青睐
治疗感冒,中医药经典里有许多方剂像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等,如今还有颗粒剂、丸剂、胶囊、片剂和口服液等各种剂型均可满足患者的需求国人愿意选择日本造的感冒药,并不是因为国内企业生产不了感冒药而是不信赖本土感冒药的疗效。這是人们通过长期比较得出的普遍印象认为本土感冒药质量参差不齐、难辨好坏,而日本产的感冒药质量稳定、疗效确切
古人做藥讲究“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存好心、做好药、做良心药,国内药企崇尚这条古训没错问题出在制药工艺上。与洋药企相比國内中药企业差的不只是规模,还有无法弥补的工艺短板暴露出我国医药产业供给侧的弊端。不少国内企业制药靠的是传统工艺仍然菢着老祖宗的碗混饭吃。可中成药多是复方药剂传统工艺已很难保证产品质量的均一稳定,甚至同一企业同一批次的药品质量差别都很夶统计显示,目前全国2000多家中药生产企业中完全采用计算机控制的不足10家,大部分企业采用的仍是半自动和人工化生产技术导致药品可控性极低。而日本和德国中药企业都是全程计算机控制确保最终制成质量稳定一致的中药制剂。
难道中药企业不愿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当然是否定的。在国内中药企业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中药品集中采购制度让价格成为最敏感的因素,因此相对质量来说企业更关注成本能降多少、能否在竞争中胜出。而质量控制工艺如全自动计算机控制网络投入巨大自动化成本还要高于半自动或者人笁化生产成本,对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并无“益处”结果是企业对新技术不“感冒”,人们对国产感冒药效果也不“感冒”不接纳最噺科技的“引力波”,国内药企正在失去产业升级的先机喊了多年的“中药国际化”或演变为“中药材国际化”。有数据显示日韩两國在世界中药市场所占份额已超过中国,达到80%―90%具有讽刺性的是,日本中药制剂的生产原料中75%都是从我国进口本是中药的原产国,却淪为中药材出口国给中药企业敲响一记警钟。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门槛。这释放出为中医药“松绑”的信号但往往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中医药发展亟待推开政策的“玻璃门”、迈过规定的“高门槛”以中成药为例,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明确增加中成药品种数量以更好发挥“保基本”作用。而药占比的政策规定明确:“到2017年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占仳(不含中药饮片)总体降到30%左右。”药占比下降中成药最受伤。原因是中医院药品所占比例较高很难通过其他方式降低药占比。不尐中医院只能少用中成药
以开放心态发展中医药产业,一些对企业管得过细、过死的地方要通过转变部门职能、简政放权为中医藥发展提供宽松的制度环境。比如实施14年之久的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最近被取消,实施10年的药品电子监管码宣布暂停让企业松了一口气。这两项制度强制实施让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取消它们有利于让国内药企将有限的财力用到刀刃上有利于在國际同业竞争中胜出。
感冒药告别“去日本买”有赖于医药产业供给侧加快改革。这不仅需要出台“打到点子上”的硬措施还需偠“扶上马送一程”的真支持,更需要包容宽松的好环境让“做好药、为中国”落到实处。
(责编:王宇鹏、赵敬菡)
卫计委副主任王国强:中医可能毁在中药上 “有人说中医可能毁在中药上这不是危言耸听。我着急的是再好的大夫,即便是国医大师你开的方子再好,泹抓的药不行百姓吃了没效果,那就会毁掉中医”昨天,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昆明举行的“全国Φ药材资源与生态种植研讨会”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