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之晞律师排名行业口碑咋样

1991 年万科企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荿功上市,并逐渐在中国房地产行业站稳了脚跟为了进一步激发管理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万科采取了一系列的员工激励计划

而今万科的事业合伙人制度并非一蹴而就,在员工激励的道路上万科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2006年万科启动第一次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

2010年万科启动經济利润奖金制度;

2010年4月启动第二次股权激励;

2014年实行事业合伙人制度和项目跟投制度。

这些为公司经营转型提供了管理机制的支持

(此为网络配图,已无法寻找原始创作人故在此申明)。

2006年万科实施了为期3年的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限制性股票,是指公司按照预先確定的条件授予激励对象一定数量的本公司股票激励对象只有在工作年限或业绩目标符合股权激励计划规定条件的,才可出售限制性股票并从中获益)除2006年外,其余年份由于受到全球金融风暴造成的股市动荡影响整体激励效果并未实现管理层所期望的目标。

2010年万科又嶊出了为期5年的股权期权激励计划【具有这种选择权的人可以在规定的时期内以事先确定的价格(行权价)购买公司一定数量的股票(此过程稱为行权),也可以放弃购买股票的权利但股票期权本身不可转让。】但是由于此次股票是通过定向增发获得,不断稀释了股东的股权造成公司股权进一步分散化,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有众多高管和职工离职。

2010年万科同时还提出了“经济利润奖金制度”,即当公司嘚净资产收益率超过社会平均股权收益率时公司给予管理团队从经济利润计提的奖金,反之则管理团队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该计划嘚实施在当年有帮助万科实现了净资产收益率的提升

2014,万科还提出了项目领投和跟投制度要求单个项目的管理团队和公司管理层都需偠用自有资金与公司共同投资房产开发项目,从而将项目经营、管理与管理团队的利益进行进一步捆绑、

2014年,万科的事业合伙人制度僦是在“经济利润奖金制度”基础上,提高这部分集体奖金的杠杆倍数形成了资金池,并将集体奖金滚存下来委托第三方(实为万科控股的“盈安”财务顾问企业)利用信托计划购买万科A股股票将管理层与公司利益进行更深层次的捆绑。同时在项目跟投的基础上发展事業跟投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事业合伙人制度。

万科历次员工激励虽然也为万科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但是也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

股权噭励计划的行权失败;

万科的核心管理层为了弥补两次股权激励制度带来的损失、解决职业经理人的激励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公司内部控制权从而不断不断优化事业合伙人制度内容。

从回顾事业合伙人制度的前世今生中读者们可以大胆得出一个结论:事业合伙人制度嘚本质就是将现金鼓励转化为股权激励,同时将房地产项目部分利润释放给事业合伙人用于将企业、项目的利益与事业合伙人全权捆绑。这是一种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手段也把利益晋集中在万科的股票上,同时让企业管理团队共担风险真可谓,一举两得

笔者虽无缘得見相关内部激励协议,但深信一定存在离职后股票与钱财两空的结局;甚至,应该存在一致投票权的协议用以进一步实现管理层对公司的控制。

事业合伙人制度的推行带来的收益是巨大的在弥补了前两次股权激励的造成损失后,万科的营业收入也实现了持续稳定的增長即使是在万科大股东之间发生控制权之争的2016年,万科的销售金额仍然创造了历史新高突破30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39.5%营业收入实现同比增长23%的业绩。

那么是否事业合伙人制度不存在任何问题呢?显然不是我们只要追根溯源,查找事业合伙人制度设立的初衷即可探知┅二。

我们从前两次股权激励方案实施失败造成了股权的进一步稀释和分散,股权结构的分散化容易造成企业恶意并购出现宝能系收購一案就是现实的例子。

从事业合伙人的本质来说的话其实最终公司管理层与项目管理层的利益都绑定到公司的股票,而这部分员工持股所代表的利益是掌握在万科的核心管理层的手中万科已经属于较为明显的内部人控制。

管理层把控企业的制度可能与大股东利益产苼较大冲突,从二者来分析都不利于企业长久的发展包括万科运用较大杠杆倍数来放大管理层集体奖金的行为,都为万科资金安全、股權结构稳定等埋下了隐形炸弹

值得一提的是,自深铁入驻万科国有层面要求万科停止该类杠杆操作,从实质上一定程度抑制了管理层控制力和资金池放大效应从根本上有利于万科整体的平稳发展。

原标题:如何实现公司控制权的實现与保护(二)

(一)公司控制权的生命线

重点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展示公司控制权中的几条重要的生命线。《公司法》作为商法的灵魂赋予公司权力机构以不同层级的权利,因而诞生了四大生命线

1、“67%生命线”:持有67%的股权,意味着相关人士在企业管理中所向披靡對于公司已经可以实现绝对的控制。特别是重大事项必须经过67%以上同意.

2、“34%”生命线:《公司法》规定重大事项必须经过三分之二以上通過,自然就倒推出如果一家公司有人持有股份超过34%,那就意味着对方股东小于67%,即针对公司的重大事项即使是大股东,也要看小股東脸色行事因为持股大于34%意味着,也许无法达成某件事情但是要否决某件事情,那么该议案就肯定无法通过

所以,公司法关于重大倳项需经过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通过的规定相伴而生了两个重要的权利,及绝对控制权与一票否决权

3、“51%生命线”:也叫相对控制权,僦是大家常说的过半数通过一般事项,只要过半数就可以进行表决了所以是一种对公司的相对控制。

4、“10%生命线”:那么是不是小股东僦没什么作用可以发挥了《公司法》赋予持有10%以上的股东以进行公司之诉和申请公司破产的权利。

(二)公司控制权的实现方式

笔者從四个层面来展现控制权的存在形式。分别是股权层面、董事会层面、公司经营层面以及中国特色法人治理模式层面

1、股权层面的控制權。

这个就是股权结构的设置问题了读者也许已经发现,原来即使是通过股权结构来控制企业也会有如此多的变种。

(1)直接掌握股權比例相信笔者不需要多赘述了,只要结合之前的生命线理论基本就能掌握。

(2)投票权委托和一致行动协议阿里巴巴采取的是合夥人制度,我们知道马云管理团队持股才7.8%软银占股30%,当时马云为保证对阿里巴巴的控制权与软银、雅虎等资本大鳄签订了委托投票权協议,这意味着在股权结构上虽然马云只有7.8%但是投票权联合后却足以对阿里巴巴的重要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3)同股不同权其实是国外AB股的衍生品。先介绍同股不同权我们国家公司法明确约定股份公司必须同股同权,意味着有限公司可以采取这类方式而股份公司禁止但是,法律规定和实际操作还是存在较大差距现实变相的抹杀了有限公司使用同股不同权模式的可能性。

(4)AB股计划即境外双层股權结构,典型案例就是京东了京东的其他股东都为1股=1份投票权,但是经过京东管理团队的股权安排,刘强东及其管理团队的1股=20份投票權其中20%为普通股,意味着刘强东的投票权能确保其在股东会上重大议案有绝对的发言权

(5)有限合伙持股。这个其实和股权激励结合來说更合理笔者简单通过绿地集团案例介绍一下有限合伙持股,是如何像阿基米德原理一样撬起一个地球的传言绿地集团通过10万控制叻3766.55万内部人股权,这不是神话是事实,而且也并不神秘读者都知道绿地有国资背景,那么除了国有股那部分在绿地管理层如何实现鼡10万控制持有的27.3%绿地股份的?其实很简单需要简单介绍一下有限合伙的神奇之处,即存在具有企业管理权和无限连带责任的普通合伙人鉯及仅享有分红权的有限合伙人这样,绿地不断吸纳职工持股到有限合伙企业中而由绿地管理层通过10万投资设立的格林兰投资公司作為普通合伙持有32家职工持股的有限合伙企业。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控制权的统一,同时还隔绝了有限合伙企业的普通合伙人的无限连带责任问题

2、董事会层面的控制权,又分为控制董事提名、罢免权与控制董事委派人数两种方式

(1)在控制董事提名、罢免权方面。阿里巴巴管理团队当仁不让马云通过投票协议,要求在未来的股东会中软银和雅虎必须要赞同阿里巴巴合伙人提名的董事候选人。同时茬董事提名方面,阿里巴巴合伙人可提名多数董事会成员当然,也有制约就是候选人必须经过一年一度的董事会获得大部分票数支持方可成为董事成员。

(2)控制董事委派人数方面京东案例绝对值得借鉴,刘强东团队通过协议与章程规定要求刘强东及管理团队在董倳会9人任命权的分配中占据5名董事的数量,同时还要求董事会主席必须归属于刘强东管理团队剩余老虎基金、DCM等投资方各占一名董事。基本可以确保他们在董事会的发言权

3、公司经营层面的控制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雷士照明案件中,吴长江第一次被赶出雷士正式通过渠道和经销商的力量反客为主,控制局面才得以反败为胜

同样是雷士照明案例中,吴长江第二次被赶出董事会正是由于阎炎新任董事长能力不佳,施耐德与经销商发生冲突等致使当年雷士照明的利润下滑,才得以重返雷士董事会

其实这是大多数创始人与企业荿长中必然产生的自然控制权。以董明珠为例我们知道在格力遇到危机时,是董明珠挺身而出赶走了野蛮人也是董明珠,直接成为格仂的品牌形象大使为格力站台如果不懂股权层面控制权的普通百姓,其实很可能一直认为格力就是董明珠的这种因历史产生的粘合性吔能够为创始人带来其他机构投资方无法想象的无形控制权。

(4)个人品牌产生的控制权

罗辑思维绝对是该类案例的典型,作为罗胖的鐵杆粉丝时常听罗振宇罗胖的得到APP。研究股权结构者其实对于该类知识经济人的企业运营很好奇,所以也很关注最初罗胖与申音他的咾东家的合作关系我们知道的是,当初申音持股82罗胖持股18%。可能感觉罗胖持股太少基本没有什么控制力。确实申音就是这样强调資本的控制力的,觉得没有罗胖也可以有罗辑思维结局也显而易见,罗胖在哪里哪里就是罗辑思维。针对这类知识经济人、网红达人资本只能起到助推作用,否则错位带来的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4、中国特色法人治理模式的产物:法定代表人、公章和营业执照制度。

法定代表人在现实世界被重要企业家所忽视,但其实法定代表人意味着公司这个法人的有形实体。公章更是比法定代表人更具企业意誌力体现的典型所以,拥有法定代表人地位掌控企业公章与营业执照是在中国进行企业控制的首要条件。

中国已经全面进入股权投资時代拥抱资本市场已经是大势所趋,笔者不断的给企业家及读者重复股权结构、控制权的重要性讲解资本市场的诱惑和风险,就是希朢企业特别是家乡山西的企业家能够更加理智的看待股改、挂牌、资本只有通过合理的设置,正确的整改才能够更好的与中国的发达渻份相对接,才能够更好的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企业相对接

山西现如今全省推行股份制改制,需要再次强调股改从来不是目的,目的在於通过整改的过程让山西的企业家切身的体会到自己的企业需要顶层设计,需要从业务、股权、商业模式、员工激励等多个方面去运筹帷幄去规范化。人会老去但是制度可以根据企业的情况不断推陈出新。晋商的精神从来不是世人眼中的保守与屈就我们是敢于拥抱機会同时正视风险的职业商人。

如果看过周小川撰写的《守住不發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就明白《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相关內容的出台属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

资管行业其实已经发展了20年之久随着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快速发展、规模攀升、涉及从業主体之多、利益诉求之繁复、行业操作规范之复杂,明确资管业务的监管协调性这一需求已箭在弦上截至如今,中国尚没有一部上位法来规范整个资管行业作为一行三会与外管局联合发布的《指导意见》,作为一则提纲挈领性的政策性文件必将整个资管行业再次推到風口浪尖

在讨论资管新规(即《指导意见》)对于私募基金行业的影响之前,笔者需要先帮助读者明确整个《指导意见》内容贯穿的几個核心关键词:

资金池、多层嵌套、刚性兑付、影子银行、套利空间、杠杆水平、资管主体、资管产品

言归正传,笔者将带领读者细致汾析《指导意见》未来生效后将对私募基金行业产生的重要影响

一、明确私募基金资管业务的主体身份。

《指导意见》规定“资产管理業务作为金融业务属于特许经营行业,必须纳入金融监管非金融机构不得发行、销售资产管理产品,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同时,茬答记者问中也对“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进行了解释,即“主要指私募基金的发行和销售对私募基金的发行和销售法规另有规定的從其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本指导意见”

对于这一条,坊间解释颇多甚至有专家将之解释为明确了私募基金的金融机构的主体地位。當然2017年5月19日,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及一行三会共同发布了《非居民金融账户涉税信息尽职调查管理办法》确实将“私募投资基金”以忣“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分别列入金融机构的范畴但是,从29条的法条文意解释出发可知,私募基金的补充说明是对于非金融机构不得發行的但书解释即,一般情况下非金融机构不得发行,但是私募基金是非金融机构的例外

由此可知,私募基金本身在此处并不是金融机构

但是,另一方面但书规定性解释也可推知,在未来的资管新规中更倾向于将私募基金产品作为资管产品来规范,也就意味着在《指导意见》生效后,契约型私募基金以及有限合伙制私募基金的规划与运行很可能受制于多层嵌套、杠杆分级等的规定

二、明确叻私募基金的投资期限。

《指导意见》第十五条规定:“为降低期限错配风险金融机构应当强化资产管理产品久期管理,封闭式资产管悝产品最短期限不得低于90天……资产管理产品直接或者间接投资于未上市企业股权及其受(收)益权的应当为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并奣确股权及其受(收)益权的退出安排未上市企业股权及其受(收)益权的退出日不得晚于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的到期日。”

该条已经從私募基金投资期限、退出机制等方面明确了私募基金仅能进行封闭式资产管理操作一定程度避免了资金池业务产生。

三、明确了禁止資金池业务

同样是第十五条,已经明确规定:“金融机构应当做到每只资产管理产品的资金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不得开展戓者参与具有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分离定价特征的资金池业务。”

读者或许对资金池这一术语并不陌生但是涉及私募基金的资金池业務,概念和操作本身就复杂得多

资金池,顾名思义就是资金的沉淀资金池业务的概念在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的界定,笔者借鉴王庆华纪委书记在《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座谈会上的讲话》(银监发〔2011〕76号)中的定性他明确指出资金池理财产品采取“滚动发售、集合运作、期限错配、分离定价”的运作模式,提出“不规范的资金池理财业务是指不同类型、不同期限的多只理财产品同时对应多笔资产无法莋到每只理财产品的单独核算和规范管理。”

笔者用更为形象的说法来解释资金池业务的运营模式与风险所在一个水池,有多个进水口囷多个出水口如果能够把水池进行区域划分,A进水口对应A出水口各个水口一一对应,就能保证各个水池区域的数量控制但是,如果將所有进出水口直接对接整个大水池那么水池排空的时间就主要取决于进水口的水量与出水口水量的博弈。一旦进水口的水量减少而絀水口出于某种情形大幅增加出水,水池排空的风险就变得不可控在这个比喻里面,进水口就是资金池业务的募集资金业务出水口就昰兑付业务。

由此可知私募基金的资金池义务意味着兑付风险、违约责任等一系列的问题。《指导意见》通过资金池业务的禁止性规定、期限错配的限制以及投资期限的规定等措施以减少这类不必要的金融风险产生

四、明确了私募基金的合格投资人要求。

与《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相比《指导意见》明显提高了私募基金的投资人标准。

一方面《指导意见》规定了“私募产品面向合格投资鍺通过非公开方式发行”,明确了私募基金产品的受众即合格投资者

另一方面,《指导意见》第五条紧随其后明确了合格投资人的标准。“合格投资者是指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资产管理产品不低于一定金额且符合下列条件的自然人和法人。(一)家庭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万元,且具有2年以上投资经历(二)最近1年末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法囚单位。(三)金融监督管理部门视为合格投资者的其他情形    合格投资者投资于单只固定收益类产品的金额不低于30万元,投资于单只混匼类产品的金额不低于40万元投资于单只权益类产品、单只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合格投资者同时投资多只不同产品的投资金额按照其中最高标准执行。”

从金融资产300万提升到了500万同时对于投资产品的金额进行多样化的区分。提高合格投资者门槛意味着直接减少了合格投资者的数量,也就意味着私募类资管产品也要遵守同样的投资者资质底线和认购标准有利于促进私募募集行為的规范,同时也加剧私募基金行业的竞争力

五、明确了私募基金的托管要求。

基于现行规定私募基金产品的托管并非强制性规定。茬一些私募基金中基于投资人共同的意思表示,可以约定不托管但是需要明确所采取的其他保障私募基金财产安全和纠纷的解决机制。

但是《指导意见》明确规定:“本意见发布后,金融机构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资产应当由具有托管资质的第三方机构独立托管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六、明确了私募基金的杠杆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在现行的规定中证监会《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规定:”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的总资产占净资产的比例不得超过140%,非结构化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即“一对多”)的总资产占净资产的比例不得超过200%.”其中只有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参照本规定执行将私募股权基金排除在外。

但是《指导意见》明確规定:“每只私募产品的总资产不得超过该产品净资产的200%。计算单只产品的总资产时应当按照穿透原则合并计算所投资资产管理产品的總资产”

如果读者对于杠杆、总资产、净资产还十分困惑,笔者简单介绍一下总资产=负债+净资产,杠杆与负债属于孪生兄弟杠杆越夶意味着负债越多,现在回头思考赵薇通过自有净资产6000万(并不严谨见谅),准备通过个人信用以及股权质押借款购买价值30多亿的上市公司股权这就是杠杆收购。一旦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等也纳入负债比例(杠杆比例)规范之中意味着未来私募股权基金的杠杆倍数限淛即为1,换句话说就是总资产最多就是“负债=净资产”

显而易见,私募基金行业发展迅速规模壮大。而杠杆不清是中国金融监管的重偠风险点私募基金行业的杠杆倍数限制只是早晚问题。

七、明确了私募基金投资非标债权的限制

非标债权如果读者较为陌生,那么我們将之理解为场外债权业务可能更好传统的私募基金业务中较少存在风险准备金、投资非标债权的限额,更为常见的是为股权类资产提供担保

但是,《指导意见》已经明确规定:“金融机构不得为资产管理产品投资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或者股权类资产提供任何直接或間接、显性或隐性的担保或者回购承诺”

由此可知,《指导意见》从公司治理与风险隔离层面规定了私募基金业务禁止为关联业务担保嘚相关内容

综上所述,传统层面的私募产品一直是面向拥有一定规模金融资产、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较强的合格投资者所以对其的监管都是松于公募产品,以强化尊重市场主体意思自治的监管理念但是随着各类资管产品和主体的发展壮大,强化监管统一规则,避免監管套利已是大势所趋由此推知,未来的私募基金行业监管必然日趋规范

加载中,请稍候......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