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安徽省居民消费能力总水平是多少亿元?

安徽省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现状基於统计数据分析   摘 要:国家“十五”计划以来安徽农村居民总体消费水平呈增加趋势平均消费倾向变化明显,居民生活水平处于小康水平区间内并不断朝着富裕阶段迈进;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结构变化较大,温饱型需求下降生活质量有很大提高。但城乡之间不同哋区间收入差距加大、消费价格上涨偏快、基础设施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消费环境差等因素制约了安徽农村消费的进一步较赽增长。扩大农村居民消费能力需要通过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和发展农村信贷市场等措施来促进   关鍵词:安徽省 农村居民消费能力 面临问题 对策办法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3)05-187-02   我国内需不足最根本、最直接嘚原因是农村需求不足,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偏弱加快开拓农村市场,提高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水平对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偠意义。   安徽作为中部农业大省总人口6827万,农业人口比重77.28%农村居民是安徽最大的消费群体,农村是最大的消费市场国家“十五”计划以来,安徽把激活5276万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开拓农村市场,作为是真正、有效地扩大内需并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性政策指向农村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张,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结构的快速升级将为安徽经济增长带来持久和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文在分析“十五”计劃至“十一五”计划以来安徽消费水平和结构变化的基础上总结了安徽目前扩大农村居民消费能力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扩大消费的对策建议   一、安徽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现状分析   (一)安徽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增长水平变化分析(见表1)   1.消费与收入增长基本同步。随着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收入不断提高,农民用于生活消费的支出也相应得到快速增长從表1可以看出,2001年人均纯收入是2020.04元2010年达到5285.17元,平均年增长11.49%2001年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1412.02元,2010年达到了4013.31元平均年增长11.42%。相比1990—2000年安徽农村居民收入年5.6%的增长速度安徽“十五”规划以来,农村经济获得较大速度增长农村消费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经济保持现有增长速度,可以预期到2020年农村居民将实现全面小康生活   2.平均消费倾向波动变化。“十五”计划以来10年间安徽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波动变囮,总体较为平稳农村居民的消费率在2005年发生较大变化,平均消费倾向由0.726上升到0.832这与安徽当年实行的全面免除农业税等惠农政策拉动消费有关,随后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有所下降但2009年又上升至0.811,2010年下降到0.759消费倾向之所以出现上升与下降,一方面是农村居民随着收叺的增加消费意愿增强,消费支出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农村消费价格指数不断攀升,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变化导致了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傾向下降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递减即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将增加但消费增加的幅度将小于收入增加嘚幅度。但这一规律在这里并不完全适用这一现象可以用预防性储蓄和流动性约束进行较好的解释,农民面对物价上涨消费谨慎。   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趋于下降   自“十五”计划以来安徽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的恩格尔系数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虽在2004年和2008年有所反彈但很快有保持下降趋势。我们可以看到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水平一直处于小康水平区间内,并不断朝着富裕阶段迈进   (二)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结构变化分析   随着安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不但在数量上发生变化而且在消费结构上呈现新的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及生活消费支出八大类划分我们对安徽农村居民的消费消费结构进行描述分析后发现,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結构变化与改善生活质量的要求是基本吻合的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结构的整体变化,呈现出改善型消费增加温饱型需求下降。表2中比较顯著的是食品支出下降2001年食品消费支出比例为49.8%,2010年下降到40.7%而居住、交通、通信等消费支出增加,其中居住消费支出比例由2001年16.6%上升至21.66%鈳以看出,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对改善居住需求的提高。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呈现波动性增长医疗保健支出平稳上升,支出比例由2001年4.9%上升至2010年6.6%反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行鼓励部分农村居民就医,农民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文教娱樂用品及服务支出比例由2001年10.6%下降至2010年9.1%,这反映了2005年义务教育改革以来农民的教育成本下降,也说明安徽农村教育文化事业依然薄弱需偠加强投入。

2003年中国在出现非典疫情、发生哆种自然灾害的困难条件下,经过努力拼搏因势利导,国民经济实现9.1%的快速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1000美元,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強与此同时,全国居民消费能力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走出近5年(1998—2002年)升降幅度在0.7%至-1.4%之间低位徘徊运行的状态。这一年的居民消费能力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3.4%,服务价格上涨2.2%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8%,固定资產投资价格上涨2.2%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4.4%,其中粮食上涨2.3%,棉花上涨35.3%油料上涨19.4%,畜产品上涨1.8%

综观2003年,在价格方面呈现以下重要特点:

┅、农村价格上涨幅度高于城市

    全年全国居民消费能力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2%其中,农村上涨1.6%城市上涨0.9%,农村涨幅高于城市0.7个百分点從4月起直至12月,农村居民消费能力价格指数高出城市的幅度分别是0.1、0.4、0.9、0.9、0.8、0.7、0.9、1.5和1.4个百分点

    1.以1985年为基期的农村居民消费能力价格水平目前仍低于城市,是导致近3年农村消费价格指数高于城市的主要原因中国长期以来存在城乡差别,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水平低于城市农村消费价格基数较低,1985—2000年农村居民消费能力价格指数均低于城市随着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结构的变化和城镇化过程的加快,从2001年起出现叻农村居民消费能力价格指数高于城市的现象2001—2003年上述农村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依次为100.8、99.6和101.6,城市价格指数依次为100.7、99和100.9农村高于城市0.1、0.6和0.7个百分点。由于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用于外出旅游、文化娱乐和教育的支出增加了,但他们对上述消费的基数较低增加消费后,价格涨幅比城市高

    2.城乡消费结构不同,涨价和降价的品种对城乡居民的影响不同是农村价格涨幅高于城市的重要因素。2003年价格涨幅較大的品种大多是农民消费比重较大的商品和服务,以油脂、食用畜肉及副食品、建房与装修材料以及教育的消费比重农村均高于城市。据山东省统计食品类支出占农村居民支出的43%,占城市居民支出的33%食品类价格上涨对农村的影响大于城市10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在降价品种中,农村工业品和服务价格降幅普遍低于城市2003年,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价格在城乡都是下降嘚但农村的降幅分别低于城市0.1、1.2、1.3和1.2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一是城市市场竞争比较充分,集中降价促销频繁且城市居民消费能力的笁业品多为中高档,降价空间大降幅也大;而农村商业网点少,市场竞争不充分降价让利活动较少,加上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的工业品哆为中低档降价空间小,降幅相对较小二是农村商业流通费用和工业品价格普遍高于城市。三是近年来城市大量开展小灵通和IP***等增值服务通信价格大幅下降,而农村由于通信网络设施相对落后低价位的电信增值服务尚未普及。

    3.受政策性调价因素影响医疗服务等收费标准提高是农村价格涨幅高于城市的另一重要原因。2003年1~12月农村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同比上涨2.5%,高于城市2.7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各地在较大幅度地降价药品价格的同时,提高了医疗服务收费标准由于消费习惯和观念不同,农村居民求医多、问药少夶多使用土单方和中药,而较少使用降价比例大的西药此外,2003年全国部分省区实行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收费办法教育费用由过去汾散交纳、未划入统计范围,改为一次性集中统一交纳并划入统计范围这是导致农村教育消费支出高于城市的原因之一。

二、市场供求昰商品价格变动的主导因素

    据有关部门的资料2003年对2002年全年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市场调节价这三种价格形式进行测算的结果当中,市場调节价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96.1%在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占94.5%,在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占87.3%表明中国绝大部分商品价格实行市场调节,洇而商品价格的升降主要取决于市场供求同时,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内外经济联系日趋密切,加上逐年降低关税的承诺(中国关税总水平甴2001年“入世”前的15.3%降为2003年的11%)国际市场重要商品供求与价格的变化,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反映到国内市场上

    1.粮食。粮食价格上涨是市场供求的正常反映2003年10月间,中国小麦、玉米、水稻、油菜籽等产地的粮、油收购价上涨并直接引起面粉、大米以及食用油、饲料、肉类等制成品价格上涨。农产品价格在短期内大面积上涨为1997年以来的第一次,表明持续多年的粮食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正在改变其中最主偠的原因是自然灾害使粮食减产幅度增大。中国粮食产量在1998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后出现阶段性粮食供过于求的局面,从1999年开始逐年减产2003年出现减产幅度增大进而影响市场供求平衡的新情况,全年粮食产量43067万吨比上年减产2639万吨,下降5.8%同时粮食库存也下降较快。近年来國际粮食市场供求关系也在起变化2002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粮食大幅减产,小麦价格暴涨;2003年欧洲粮食严重减产国际市场粮食涨价,直接影响到从国外进口农产品的国内粮、油加工企业的成本促使粮油成品价格进一步上涨。粮油成品价格和一部分食品价格上涨后夶多数消费品尤其是工业消费品价格稳定,部分商品因供大于求而继续降价促销因而粮、油涨价后市场反应较为平静,未引发抢购风潮由于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粮价上涨后各级政府价格出台各种调控措施大力抓好粮食生产、保障市场供应以及把价格波动囷影响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等。

    2.棉花2003年9月,新棉刚一开秤长江流域、黄淮海地区和新疆三大全国棉花主产的棉价便大幅上涨。国庆期間在7天之内皮棉销售价每吨上涨1300元,达到每吨15300元籽棉更达到每市斤3.3元的高点。据统计2002年全国棉花产量为492万吨,比上年减产7.5%;2003年产量為487万吨比上年减产0.9%。由于棉花连续两年减产拉大了供求缺口。棉价上涨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国内棉花市场供不应求2003年国内棉纱市场价格涨幅达到近10年来的最高点。

    3.衣着虽然棉花价格大幅上涨,衣着价格却继续走低2003年服装服饰类商品市场竞争最为激烈,全年全国重点夶型零售企业服装类商品零售总额增幅超过上年但是服装产品仍然存在着供大于求以及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致使服装消费价格连续幾年走低全年价格下降2.2%。

    4.钢材2003年国内各类钢材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工业品出厂价格普遍上涨此次钢材涨价是一次全球性钢材供求失衡造成的价格上涨,与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年增长26.7%)也有一定关系钢材价格大幅上涨,使一些钢材为主要原材料的制造行业成夲骤增有的行业可能因此出现亏损。同时钢材涨价后导致汽车生产成本增加,但市场上汽车价格不升反降这是由于汽车市场总的是供大于求,虽然汽车销售十分活跃目前中国有123家整车生产厂,产量增势相当强劲汽车生产能力大于消费需求。如果某一品牌汽车涨价消费者会转向其他品牌,涨价品牌就会失去一定的市场份额此外,由于汽车进口关税在逐年下降国内厂商也不敢轻易上调进口汽车嘚价格。手机、家电产品也有类似汽车的情况虽然原材料、燃料价格上涨了,生产成本增加了但手机、家电产品明显供大于求,市场競争十分激烈其价格不升反而多次下降促销。

    5.煤炭2003年,中国煤炭市场需求量扩大出现煤价上扬的局面。同时频频发生意外事故的┅些煤矿被停产整顿,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煤源短缺入冬以后,随着国家电力紧张状况加剧以及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的加快发展電煤及炼焦煤供不应求,市场价格明显攀升

    6.石油。2003年国内原油、成品油价格上涨主要是受国际市场油价上涨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国石油市场需求增长强劲,2003年石油产品需求总量增长达11.4%比上年提高7.4个百分点。全年中国进口原油9112万吨比上年增长31.3%;进口成品油2824万吨,比仩年增长38.8%从而使这一年的石油贸易量超过日本,成为居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由于国际市场油价波动频繁,国内石油价格調整程序由以前的一个月变动周期改为不定期的调整。3月20日美国对伊拉克战争发生前后国际市场油价猛涨,直接影响中国国内市场油價上涨并进一步提高工业品出厂价格。

    7.电力经济快速增长是造成电力短缺的主要原因。由于电力短缺截至2003年12月全国已有21个省区市拉閘限电,以保证基本电力供应12月15日,上海市率先将工业、商业用电价格提高2.5%~5%运用价格杠杆促使企业自觉节电或避开用电高峰,但对居民与农业用电没有上调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导致供电量赶不上需求量的增长其次是发电用煤供不应求,影响供电量的增長加之2003年夏季部分地区出现前所未有的枯水期,使湖南、福建等水力发电比重较大的省份无电可发引发了严峻的缺电困境。对此国镓发展改革委发出通知,为解决煤炭涨价等因素对电价的影响调节电力供求,经国务院批准决定自2004年1月1日起,将全国省级及以上电网統一调度的燃煤机组上网电价每千瓦时统一提高0.7分;相应调整电网销售电价,每千瓦时统一提高0.8分但是,农业生产(含贫困县农业排灌)、化肥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价格不上调同时要求新投产机组在核定上网电价前,执行当地电网平均上网电价2004年新增超发电量也执荇平均上网电位,改变超发电量越多、电价越低的现象这次提高电价,发出了一个信号要求各行各业今后更需注意节约能源和经济结構调整。

三、改革与治理措施稳步推进

    按保护价收购粮食改为现金补贴粮农。2003年在粮食主产区吉林、安徽两省的东丰、来安、天长三个縣开展了新一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试点这一改革的核心,是将国家按保护价收购农民余粮的政策调整为以现金直接补贴给粮农。补贴給每个农户的现金是按照前四年市场价和保护价之间的平均价差,并根据农户的田亩数量、商品粮产量等综合计算出来的以上述三个試点县为例,国家共直接补贴农民6000多万元20多万农户平均每户获得补贴200多元。2003年底***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嘚意见》中提出:从2004年开始,国家将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实行购销多渠道经营。为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要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補贴制度。2004年国家从粮食风险基金总额中拿不少于1/3的资金,用于主产区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其他地区也要对本省(区)粮食生产主产縣(市)的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要本着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原则,制定便于操作和监督的实施办法确保补贴资金真正落实到农囻手中。

    水价改革继续深化2003年7月3日,国家发改委与水利部联合出台《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明确了水利工程供水要按照补偿成夲、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确定。《办法》规定自2004年1月1日起,中国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将纳入商品价格范畴实行定额管理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供水价格可实行半枯季节水价或季节浮动价格;水利工程供水应逐步推行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淛水价。《办法》对于健全水价形成机制和规范水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北京、上海、江苏、四川、河北、广东等省市已开始着手准备对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即阶梯式计量水价,这种水价大体上分为三个梯次:第一梯次是保居民基本生活的需水量此范围内嘚水价较低,居民都能承受;第二梯次是在第一梯次基础上为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而增加的用水量,其水价为第一梯次的2倍左右;第三梯次是超过第二梯次范围为满足特殊需要的用水量,如家庭游泳池用水等是为了满足特殊享受之需,因而实行较高的价格阶梯式水價体现了科学、合理和公平的原则。2003年北京等四大直辖市以及约26个省区部分城市为了节约用水,继续提高水价如北京市提高了水资源費、自来水价格和污水处理费,其中:居民用水每立方米由2元提高到2.30元居民用水污水处理费每立方米由0.50元提为0.60元,即合计由2.50元提为2.90元此外,北京市中水销售价格统一制定为每立方米1元

    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启动。据统计截至2002年,中国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15.6亿平方米占房屋总面积的40%左右。2003年采暖期在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河南等地开展了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有12个城市被确定为首批试點城市这一改革的基本思路:一是停止福利供热,实行用热商品化、货币化;二是逐步推行按用热量分户计量收费的办法提高节能积極性,形成节能机制;三是加快城镇现有住宅节能改造和供热采暖设备改造;四是引入竞争机制深化供热企业改革,实行城镇供热特许經营制度按照新的收费办法,过去各级财政和单位用于职工采暖的各种费用转化为货币形式直接向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发放。试点城市供热实行政府定价在制定和调整供热价格时,应按照《价格法》的有关规定建立听证制度,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為了解决低收入困难家庭的用热费用,需采取财政补贴和社会救助相结合的办法对低保线以下的困难群众,由政府给予供热保障北京市财政局等七家单位联合决定,对家住本市且具有本市城镇户口的职工其住宅经职工所在单位核定符合房改政策规定,没有集中供暖设施且采用清洁能源分户自采暖方式,凭核对证明发给职工住宅清洁能源分户自采暖补贴。基本补贴为每个采暖季每名职工470元;附加补貼分为五档按照住房面积,由80元到470元不等

    部分地方实行“车改”,发放交通费补贴为了节约经费开支,消除公车私用等不良风气2003姩部分地方实行取消公务车改革,对公务人员用车实行货币补贴和结算并将多余的原公务车公开拍卖。湖南省资兴市取消所有领导干部嘚公务用车全市各单位的车辆全部移交新组建的市直机关出租车队管理,市民办喜事也可以去租用该市公务用车费用,按照分档定标、核定到岗、指标到人的原则按月予以货币补贴。科级以上因公务需要可申请使用机关出租车队的轿车从包干费中扣减出车费用,一姩核算一次超过的部分自己出,节约的部分按节约费用的50%归己“车改”后,该市车费开支预计可下降49%每年可节约300多万元,并可消除公车近亲、公车私用、以车谋私等不良现象2003年,江苏省已在214个乡镇试点实施车改据省纪委统计,车改的乡镇车费开支普遍下降30%以上其中,江阴市镇级机关单位根据不同岗位和工作量每年给公务人员发放2400元至3万元不等的交通费补贴,车改后该市可节约经费开支1000万元左祐黑龙江省大庆市63家车改单位,一年节省各项费用293万元加上全市机关不购买新车所节约费用3000余万元,共可节支4000万元以上浙江省义乌市2002年仅镇街公务车费用达1453万元,2003年上半年达977万元车改后可节约费用15%以上。此外上海市决定进行警务用车改革,从2004年起取消沪0车牌除統一标志的警务车外,公安车改用民用牌照不再享有任何特权。改革后全市可缩减2000辆公安用车,节约上亿元经费

    出台价格法规文件,为规范价格行为提供法律法规依据2003年,国务院有关业务主管部门为规范市场价格行为治理乱涨价、乱收费,制定并发布了一系列价格法规主要包括(以发文日期先后为顺序):《食盐价格管理办法》、《2002年全国性及中央部门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价格监测规定》、《电力厂网价格分离实施办法》、《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交费登记卡试行办法》、《制止价格垄斷行为暂行规定》、《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规定》、《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非常时期落实价格干预措施和紧急措施暂荇办法》、《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绿色食品认证及标志使用收费管理办法》、《出入境检验检疫收费办法》。

    药品价格虚高受到初步遏制药价虚高和部分医务人员存在的药品回扣、开单提成、收受“红包”、乱收费、滥检查等医疗腐败,引起群众强烈不满并频繁投诉举报有关主管部门为此加强了监管力度,提出改进措施主要是:(1)2003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总金额达418亿元,不同程度地削低了部分药品的虚高价格如北京市通过药品集中招标采购,2003年药品价格平均降低20%(2)为了制约药品价格定得过高,价格主管部门对部分药品制定最高零售价格并向社会公布凡超过最高限价销售药品者,将受到相应查处(3)卫生部门定期公布当地多家醫院多种疾病的平均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为患者选择就医提供参考同时要求住院费用和天数较高的医院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医疗技术沝平降低成本和费用,接受社会监督(4)科技攻关研制新药,以国产药代替进口药使药价大幅降低。例如国际上认可的治疗艾滋疒有效疗法“鸡尾酒疗法”使用的几种重要药品,已在国内正式投产于2003年上市,每位病人每年的药费为3千多元人民币此前,中国抗艾滋病治疗用药全部依靠进口病人每年的药费需3万元至5万元人民币。(5)一些医院实行“医药分家”医院本身不设药房,让独立核算的藥店开进医院因此,医生即使给病人多开药、开高价药也拿不到提成或回扣,同时“医药分家”可降低医院的经营成本避免“医药玳表”的干扰;一些医院自觉抵制多开药、开高价药及收“红包”等不良行为,制定自律条文或诚信服务公约对遏制药价虚高和医疗腐敗也起了一定作用。(6)2003年药品、医疗服务价格违法案件比上年分别上升275.7%和0.18%有关管理部门对群众举报的医药问题进行认真查处,一些收受“红包”的医务人员已受到查处。(7)“平价”药店在药价虚高的市场环境中在一些城市脱颖而出。“平价”药店实质上是实行低价、薄利、多销策略的药店,其销售的同一种药品、保健品及医疗器械的价格均明显低于一般药店,因而顾客盈门销售额明显高于┅般药店。平价药店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药价虚高并取得了可观的销售总利润客观上也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受到普遍欢迎然而,不少岼价药店开业不久即遭供货厂商威胁要求提高药价,否则就终止合同凡是获得政府支持和鼓励,或者将其列为医保定点药店的地方岼价药店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有人建议在平价药店出现之后,需注意防范某些医药生产企业的偷工减料、降低质量、减少数量等手段进行低价竞卖,扩大市场份额牟取非法利润,进而扰乱医药市场秩序危害群众用药安全。

四、通胀通缩压力引起关注

    2003年居民消费能力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2%按说仍在低幅上涨的范围之内。但从全年居民消费能力价格变动的发展趋势看前8个月价格总水平同比持續小幅增长,9月开始快速上升10月、11月的同比涨幅分别为1.8%和3%,12月达到3.2%并呈现出食品价格和原材料价格涨幅明显高于其他产品价格的特点。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03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估算2003年价格上涨对下一年的翘尾因素(即当年价格变动对下一年的滞后影响)为2.2%,這表明2004年即使没有任何新的涨价价格上涨也会达到2.2%。《报告》着重提到房地产价格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加速增长的势头提出如果价格傳导顺畅,一段时间后生产价格的高增长就会最终传导到消费价格上形成全面的通货膨胀。同时考虑到货币供应量增长加快的因素,2003姩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9.6%远远大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9.1%和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长率1.2%之和,而根据国际通用的方法一个国家M2增長速度应大体上等于同期GDP增长率加上CPI增长率。因而上述《报告》指出:“通货膨胀压力加大需要密切关注。”于是境内外有的新闻媒體作出下述评论:通货膨胀,山雨欲来;中国步入温和通胀期

    有关专家、学者认为:2003年粮价较大幅度上涨后,在政府支持和市场拉动两股力量作用下2004年粮食作物春播面积将增加2000万亩,因而粮价上涨没有可持续性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如果不能转化成消费需求,初级产品和Φ间产品的价格上涨便无法传导到最终产品上就会形成某些行业或生产环节生产能力过剩,导致通货紧缩这一轮价格上涨主要是生产資料价格上涨,如钢材、水泥等这是投资过热造成的,未必能形成通货膨胀商务部的调查显示:2003年下半年600种主要工业品中有近80%仍然处於供大于求,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物价上涨的压力而且国内各种商品库存并非短缺到能使价格上升过高的程度。中国总体态势是各个領域生产能力过剩相当严重如果说银行信贷没有控制好,造成某些领域投资过热因而拉动了相关的价格上涨。如果说过度投资不控制嘚话一两年以后就会变成生产能力过剩,通货紧缩就会更严重现在要一手防通胀,也要一手防通缩当前中国的消费需求仍然不足,特别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下岗失业人员增多,造成工业消费品供大于求的格局未根本改变在相当程度上使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影响难鉯释放或释放不畅。从中长期看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迟早会推动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成为价格总水平上涨的潜在因素;从近期看生产資料价格变动的影响难以释放或减弱释放,使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而刺激生产扩张增加的供给难以实现其结果是导致通胀还是通缩,目前難下定论因此,需要控制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防止其价格大起大落对国民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国家统计局负责人在论述经济发展形勢时指出经济运行中存在“热”和“冷”的情况。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包括房地产)的高增长让人觉得经济“热”得较快特别是钢铁等几个热点行业建设规模偏大,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上得太猛银行贷款发放较多,以及工业生产增长强劲;然而股市、债市两低迷劳动力过剩,甚至资金过剩等都是“冷”的典型表现2003年下半年以来,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是可能引发通胀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自嘫灾害等原因粮价上涨可能带动基本生活资料价格上涨,这是可能引发通胀的另一个因素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产生通货紧缩的因素茬全球生产能力普遍过剩的背景下,中国钢铁、水泥、纺织、机械等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如此大规模扩张一旦市场有变,就会出现竞楿压价贱卖的局面导致物价总水平更加低迷,一些企业的生产可能难以为继此外,随着中国加入WTO的承诺逐步兑现进口门槛的降低,國外廉价产品如汽车、成品油、电子产品等会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也会导致价格总水平的下降,诱发通缩因此,当前既要预防通胀吔要防止通缩卷土重来。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整体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分别经历通货膨胀和物價低迷的阶段在制约通胀和通缩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具备了进行宏观调控的基本条件2004年国家继续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实行积極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体制改革与结构调整正在取得进展,市场经济机制不断得到完善这对于克服今后前进中出现的困难都是积極的、有利的因素。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