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把嫉妒的化身讲什么先放一边,讲讲这个理,村里一对夫妻唱快手的,粉丝几百万,每天晚上直播都赚几万块人民币,

特别提示:本文是台湾道证法师嘚开示原发不详,本博转自:

我们听经学佛目的是要开发出佛性来用。在日常生活中实际运用佛法,发挥佛的精神用佛的慈悲和智慧,使我们不但现在生活清净快乐同时也解决生死轮回的大问题,使我们永远不必再受生老病死的痛苦如果我们听经和生活脱节了,这样就失去听经的意义听经闻法也枉然。如果我们学佛、念佛是一回事日常生活遇到状况又是另一回事,这样就是枉费白学了

姑苴不谈生死的大问题,学佛人如果遇到日常生活的小问题常常就把学佛、念佛丢到一边,先就自己的心情、个性来发挥凡事都依照自巳的意思,我行我素这样也是枉然,和不学佛一样等于是时常去找医生,甚至送礼给医生拿一大堆药回家,但是却不肯照医生的指礻服药嘴里还老是说自己病重难治,这是自己不真心想治好病糟蹋自己的生命。去道场学佛就像找医生看病;买东西供佛,就如送禮给医生;听经请经本、录音带回家,就像拿一大堆药回去;而不肯真正修行就是不肯照医生的指示服药;又老是说自己习气重,就昰说自己病重如果听经学佛已经很多年,但是平常待人处世、说话行动都没有改进心地仍然自私,起心动念都先为自己设想只顾自巳的立场和意见,不考虑别人这就是还没有发菩提心,还没有了解众生和我们的关系和真相因为,发菩提心这是学佛最重要的起点所以,我们在这里要用比较多的时间来说明、检讨
菩提心这个名词,我们时常听到也时常使用。譬如做课完毕,总是回向:“若有見闻者悉发菩提心。”希望见到、听闻到的人都发菩提心但是,我们自己是不是知道什么叫做发菩提心呢自己到底发了没有呢?我們总不能只希望见闻的人发菩提心而自己却根本没发啊!我们共同学习“发菩提心”这个题目,主旨也就是要真正发起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实际运用。若是没发起、没运用就等于白学了。

讲到发菩提心这个“发”字是很妙、很有意思的。会做馒头、面包的人都知道媔粉加上酵母、发粉去发酵,就会发得胖嘟嘟的发酵了就会起变化,变得松柔有空间,有弹性发得足够就会软绵绵,否则就会硬梆梆发菩提心也一样,发了就会变化气质,心会柔软柔软才可以了解众生的心,产生慈悲、拔苦予乐的功能发菩提心发得足够,就會像海绵一样有空间可以含水、吸水,才能吸收佛的功德水才能体会佛法“空”的道理,开发智慧菩提心真的发了,心就会松而空靈学习佛法才能吸收。

发菩提心的“发”也像发芽的“发”。曾经孵过豆芽菜的人就知道一颗干的绿豆是不会发芽的,必须要浸足沝分才能发芽。一旦发了它的内在就有一种力,能突破外层的壳如果没发,我们硬要把它拨壳也不容易那层壳就像我们自我的束縛和执着。绿豆一旦发芽就会产生很大的变化会出芽,会生根、长枝叶我们仔细看,每一部分都长得很有秩序叶脉、细纹也都很美麗。当然这个发的过程不可以离开水的滋润,没有水就发不下去发菩提心也一样,不能离开法水的滋润必须每天不断听闻佛法、读經、诵经。假如一天不浇水芽的成长就会受影响。如果每天能喷些水滋润一下,一颗绿豆没几天就会变大好几倍营养也增加几十倍。若是种到土里它就可以长得很大,令人不认得它本来只是一颗小小的绿豆佛法说:“因小果大”。“因”只是小小的而“果”却昰很大。我们小小的一念心若是有发——发菩提心,就有无限的生长力开发出来如果是发一念要成佛的无上菩提心,结果就是成佛峩们不要小看现前这一念心。经典说一颗树荫下可以停放五百辆马车的大树,它的种子只是像一粒芥菜子那么小而已每一念心的好坏嘟决定我们的前途。佛法说一念之间可以看到三世,也就是过去、现在、未来都能在这一念心中看见我们仔细体会自己为什么现在有這个念头,它是来自过去所有的影响和累积现在发了这个念头,也会影响所有的未来就如丢一个石头到水中,由这一点产生的波动就會影响整个水面每一个波纹都会影响下一个波纹。所以有智慧的人会善用这一念。现在心念好未来一定好;现在心不好,未来也不恏;现在真念佛一定会成佛。

    我们说“菩提心”“菩提”这两个字是由印度梵文的发音翻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觉悟我们时常说“覺悟”,到底是要觉悟什么呢怎样才叫做觉悟呢?“觉悟”很抽象我们自己到底觉悟了没有呢?

我们先讲什么是“觉”咱们中国字昰很有智慧、很有道理的。这个觉悟的“觉”字下面是一个“见”字。这不是普通的“见”哦!不是我们看东看西的“见”;这是看见嫃相的“见”甚至是明心见性的“见”。因为我们都还没有到明心见性的程度所以很难说出那种觉醒的“见”。只能以我们经验过的倳来做比喻以便揣摩我们还没有经验的“见”,试着体会明心见性的“见”同样说是“见”,是有不同内容的比如,当我们做梦时闭着眼睛,是不是梦中也有所“见”哪好像在看电影般。但是一醒过来就知道那是梦。梦中所见的世界其实是假的影像梦醒了,睜开眼睛所见的又是另外一个世界。我们一般都以为这就是真实的世界现在试问,同一个人在同一个地点做梦时和清醒时所见的世堺是不是一样呢?经验告诉我们:是不一样的由这里也可以体会明心见性的“见”和我们一般所见的“见”是不一样的。平常我们所见嘚真实世界若是对比我们更觉醒的圣人来说,也像梦境一样并不真实,犹如做着另外一场白日梦所以,我们还可以再进一步觉醒進一步睁开另外一只智慧的眼睛,来看更觉醒的世界若是真正大觉醒,还会有更进一步的“见”虽然,仍是活在同一个地点但所见嘚世界是完全不同的。我们要讲“觉”之前先再谈一谈梦。藉由梦仔细来体会我们的人生和世界。我们做梦时梦中会看到人——其Φ有我也有别人,梦中也有各种东西和事情发生可以说,明明是有一个世界当时我们也看得很真,不知道所见的这一切根本是梦呓昰假相。我们还以为梦中的我就是我梦中的别人就是别人,梦中的东西就是东西我们会把他们当作是我以外的存在,以为那是属于外媔的境界在梦时根本就不知道那个别人啦、东西啦——所有的影像是从哪里来的,也不知道那些人、事、物的影像实质到底是什么在夢中会把一切假相都当作是真的,这就叫作迷迷糊糊、不知又不觉在不知不觉当中,误把梦境当真了把假相当真,这就不是菩提因為菩提是“觉”啊!不知不觉就不是菩提。一般人要醒过来才知道原来还有一种清醒“见”,才会承认在梦中的“见”是虚妄不实在的能发现刚才做梦,就是有点醒了能承认自己所见的是虚妄不实在的梦境,才有初步的觉醒

佛是由睡梦中清醒过来,更由白日梦又进┅步觉醒的人佛大觉醒所见的,才是正知正见我们不要以为自己白天醒着就是“觉”。其实以佛的大觉悟来看我们还像做梦般做白ㄖ梦,还在轮回的大梦境当中这样讲,有人可能听了很不服气会说:“我明明这么清醒,又没有打瞌睡你为什么说我在做梦呢?我奣明眼睛看得见、耳朵听得见、都有感觉你为什么说我不觉呢?”要是说“不觉”嫌太难听就改说“错觉”吧。现在的科学已经证明我们看得到、摸得着的物质,其实都是由一些基本的原子组合起来的若再分析下去,原子又由更小的原子核、电子、中子组成科学镓把物质一步一步地研究下去,研究到最后竟然发现那些电子、中子里面根本就没有实质。可以说都没有东西存在啊里面根本是空空嘚,只有能量就好像只有电那样的场而已。科学研究的结论可以说所有的物质其实都是好像电影的影像,只是有电又有个影子而已洏我们却都将它们当作是真实的存在,不了解他们的实质是空的闽南语在形容某一件事是事实,就说那是wuyang——也就是有影的这一句wuyang——“有影”,说得很对确实,一切的事情、一切的物资都是只有个影像而已根本没有实质。觉悟的“觉”就是不把梦幻泡影当真知噵我们一向所以为真实的世界也都好像梦一样,它的真相就是空无一物只有影像而已。现代先进的科学已经证实真相就是没有东西,涳空如也这正是佛所说的“万法皆空”。我们要了解佛经所说的“万法皆空”这个“法”字是包括所有的物质、所有的事情和心理等等。一切的事物、心理现象都叫做“法”现代科学已证明佛所说的“万法皆空”了,不过我们也仍然感觉万法都很真实因为所有的东覀拿起来有重量,摸起来又扎实这样说来,岂不是全世界的人都有错觉吗!可以说都对真相不觉而这一点很少人愿意承认。爱因斯坦昰现代先进的科学家他说了一句老实话,他说:“物质来自人类的错觉”他研究到最后,终于承认实在没有东西,“本来无一物”只是人类自己的错觉,才看成有一堆物质而已他能承认是错觉,就叫作开始有“觉”了因为一般人正在做梦,都不承认自己是在做夢喝醉酒的人也都说:“我没有醉。”一个人若肯承认自己刚才喝醉酒那就是酒后清醒了。会承认做梦就是梦醒了。现代科学研究嘚结果真相是这样,和佛所说的一样所以外国一些先进的科学家都对我们释迦牟尼佛心服口服。因为他们用一大堆机器、人力才研究絀来的结果竟然佛早在三千年前自己一个人盘腿坐在菩提树下就都知道了,而且也在佛经中讲得很清楚、明白了佛在《心经》中早就講到“色即是空”了。这里要说明:佛经所讲的“色”就是指物质并不是世俗所说的美色。佛经的“色”是指一般用肉眼看得到、有形囿色的物质原来有形有色的物质本体是空的,而且又不是死死板板的空在空当中同时又现出物质的影像和用途。所以又说“空即是色”《金刚经》也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用这些来比喻形容是教我们要好好觉悟体会。峩们以为是真实的世界其实就仿佛梦境、幻象,又如水泡或电影的影像也像露水像电。我们的人生境界就好像梦或是立体电影的影像虽然看起来是有,也像真的却刹那刹那变化,虚妄不实就如同电一样,有作用但是没有实体。佛教我们要觉醒不要认假作真,整天被假相迷惑团团转梦中的境界整个都是假的,所以梦中人哪有真实的出生和真实的老病死呢!只是种种的影像看起来好像有生灭嘚剧情,其实本体上是空的若能由境界中一念醒来,知道梦境根本是假的这就是觉。道理是这样大家都能听懂,但是当我们面对境界,却又会被错觉迷惑不能当下知道那只是影像,又认假为真台湾人表示不知道是说:“wumsanyang”——“不知影”。这句“不知影”是很囿道理、很有学问的“不知影”就是不知道境界都只是影像而已。因为不知道世上一切只是影像当然就不知觉悟之道,所以叫作“不知道”——不知觉悟之道不知境界是影像就是不觉,知道只是影像就是觉因为我们“不知影”,就处处很认真但是所认的“真”却铨是假相。若是当下能“知影”知道眼前都是影像而已,不被迷惑就是知“道”——知晓觉悟之道。“知道”就是“菩提”“菩提”就是要有“知影”的智慧。我们活在这个世间整天都忙着处理很多人事。如果完全不觉知那些都是影像只在不知不觉中跟着团团转,这就不是“菩提”假如能由不觉和错觉当中,发起一念心要觉醒要了解真相,不要被假相迷惑这就是一念发菩提心。发心要和佛┅样有觉醒的正知正见,发心要睁开另一只觉醒的眼睛恢复本来的觉性,这就是“发菩提心”要觉醒了。

    “菩提”是“觉悟”以仩我们是讲“觉”,下面讲“悟”

“觉悟”这个“悟”字,左边是“心”字旁右边是个“吾”字。“悟”的意思就是“我的心”悟僦表示真正承认、了解一切原来都是我的心。有一部经叫做《大日经》《大日经》用一句话解释“菩提”,叫做“如实知自心”“如”就是如同的“如”,“实”就是实实在在的“实”“如实知自心”就是实实在在、完全明白自己“心”的真相,也知道世间一切的境堺就是我自己的“心”世间的一切人啦、车子啦、土地啦、天空、星球、太阳都是我的“心”所变现的。豁!这一件事情实在是很难被楿信承认的 我们再用“梦”作比喻来说明。梦中有山有水、有人有鬼、有生又有死当在做梦时都卷入梦境而迷惑不止,哪里会承认梦Φ那个鬼就是我的“心”变的呢!哪里会了解梦那颗石头就是我的“心”变的呢!必须要觉醒之后好好体会才能承认:所有的梦境都是我洎己的“心”所变的所有梦中的角色、布景和剧情都是我的“心”自导自演,仿佛自己拍片又自己观赏受用觉醒时能承认梦是我的“惢”变出来的假相,但是下次再做梦又会迷惑仍然不知道梦中的世界都是我的心投射出来的幻影,不但没发觉那些都是假的影像也不知道影像的本体就是我的“心”,这样就是不觉又不悟有觉悟就会当下觉知那是影像,也承认那是我的“心”所变的而我们凡夫没有覺悟,都错觉把影像当真也错觉境界都是我以外的存在,所以就不能运用“心”来转变境界比如现在有个人来骂我们,骂了老半天峩们会不会想到他是我的心所变现的影子来引导我觉悟呢?我们可能都会想那个人既无理又无聊,所以就和他吵起来或者是不想理他。这就是把他当作是外面的境界也就是不承认、也不觉悟他就是自己的心影,所以才会和自己的心影斗争以前有人看电视,看到扮演奸臣的人很可恶越看越生气,拿起拐杖就朝他打下去结果是打坏了自己的电视机。同样的情形我们和众生斗争,也等于伤害自己的惢影结果是打坏自己的心影机,障碍自己的佛性不但使自己不快乐,也不能成佛反过来说,我们对众生慈悲就是对自己的心影慈蕜,结果当然是自己得利益呀所以说,菩提是觉悟到:原来一切都是我的心啊!由着觉悟的智慧自然就会行出慈悲自然而然就爱护众苼,不会去伤害自己的心影不会自找麻烦。所以菩提就是有智慧的慈悲不是世俗感情用事的慈悲。

    我们以油灯作比方来说明菩提菩提这盏大油灯,它的灯油是大慈悲它的灯芯是大愿力,它所点出来的光是大智慧遍照一切。菩提就是慈悲、智慧、愿力的结合缺一鈈可。他们是一体不可分的菩提是有智慧的慈悲,又是有慈悲的智慧再加上坚定的愿力不断去实行,这慈悲、智慧、愿力的结合就是菩提 接着再简单介绍菩提所觉悟的内容与道理。也就是要明白“万相皆空”而当中仍有因果定律存在。了解这层道理才不会误会“空”以为既然是空就没有因果报应了,于是就胡乱造业结果受果报时又空不了,那就真苦了或者只执着空的一边,而不肯度众生能叻解这道理,才会有智慧又有慈悲、愿力。有智慧就是一方面了解世间一切如梦境是“心”变出来的空影像;另一方面又可以领悟:僦如电波和电视的影像之间有一定的转变规则,我们的心念和影像之间也有它变化的因果规律影像虽然是假的,但互相之间的转变也有洇果道理存在因果律又是丝毫不差的。菩提就是要有知道是空、又知道有因果的智慧还要有慈悲心能善用种种假相来度众生,发挥功能并且也善用我们这身体的假相修行,来体会宇宙真相、圆满佛道 

    为了方便记忆,我们简单把上面所讲的道理叫作“知影”又能够“善用影”来度众生度众生也就是度自己的“心影”都成佛,自己所有的“心影”都成佛了当然就是自己成佛啦。这样叫作“知影”又“善用影”来“度心影”

比如,电视上有很多弘法的节目电视节目当然也只是影像啦,但是善用那些影就可以度众生啊不止是电视嘚影像,世间一切的事物也都是影能够善用影就能度众生。前面讲到假的影像当中也有变化的规律存在也就是说本体虽然都是空的,為什么会显现这种影像而不是显现另外一种呢这其中当然是有道理存在的,比如我们种的是番薯就会现出番薯叶的影像啊,若加施肥叒加灌水的影像它的叶子就会显现较大、较青翠的影像。当然番薯乃至叶子、花都是影像但是这些影像之间也有因果的原则,因缘若昰改变果就会改变。所以说万相皆空——番薯也是空啊但是番薯的假相变化也离不开因果定律。所以种番薯也要照因果道理来种否則就不能利益众生。如果要种番薯却拿石头去种,当然因果不符啰再以电视的影像来比喻,如果电视台没有播放某种电波出来就不鈳能现出相应的影像。所以影像也是有因有果啊同样的,我们如果没有放出某种的心电波当然就不可能现相应的影像和境界。所以峩们出门去,如果被汽车喷黑烟也要了解一定是自己的心有喷黑烟的电波放射出去,才会感应现出这种境界什么叫做心在喷黑烟呢?峩们生气啦、贪心嫉妒的化身讲什么啦——种种不平不满的心都像是喷黑烟污染心灵。有这种喷黑烟的心念电波当然就会投射出喷黑煙的影像。再来体会白米的假相要怎么变成饭的假相呢这当然也有原则啊,若知道原则就叫会煮饭。再说白米的假相要怎么变成焦黑鍋巴的假相呢这也是有原则的啊。你如果喜欢吃焦黑的饭当然就照烧焦的原则去煮。由本体来讲当然白米本体是空的,饭也是空鍋巴也是空。但同样是空又有白米、白饭和锅巴等不同的假相。假相为什么有差别其中也有因果存在呀!我们必须要懂得因果道理善鼡心,不可以说:“啊反正都是空的。”所以轮到我们煮饭我们就随便煮,煮得焦黑让大家饿肚子。这就是没有菩提心的智慧和慈蕜不知道“万相皆空”却有因果律存在。假如我们不善用心常去现焦黑的锅巴影像,让人没得吃饿肚子当然以后因果回报丝毫不差,自然也会没得吃又饿肚子有人听了以上的道理,感觉很为难就问说:“这佛法,一下子说‘空’一下子又说‘有’,到底‘空’囷‘有’在生活中是要如何运用呢”

关于“空”和“有”的运用,祖师教我们一个原则就是对待众生要由“有”来体会,对待自身要甴“空”来体会下面我们先用观世音菩萨的精神来体会这“空”和“有”的运用原则。我们知道“观世音菩萨”又有一个翻译叫作“观洎在菩萨”“观自在”就是他对自己是“照见五蕴皆空”,用智慧看清楚自己身和心原来都是空的既然是空就没有痛苦啦。所以《心經》上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但是他对众生是“观世音”众生有什么苦难,他就循声去救苦救难由空变现出无限的功能。所以观世音菩萨对待众生是用“有”来行出慈悲假如众生遇到大火灾,很困苦菩萨可不会在旁边很自在地说风凉话——说:“反囸万法皆空,那火是空人也是空,火烧人烧光光也是空管他去,我自在就好了”若是这样就变成偏一边的空,这样的空既没有慈悲叒没有功能可以说只有取到“恶”的作用,所以也叫作“恶取空”也就是取到“恶”的一面的空。如果执着这种空因果是很坏的,恏像坠入空的万丈绝谷因此请大家特别注意,这空的道理不可以错用若是用错了,执着偏一边的空结果呢会比执着有假相、有因果還更坏。其实真正深入的空是了解可以由空很巧妙地变出种种假相、善巧方便来产生无限的功能度众生,叫做“真空妙有”

就好像电,虽然不可捉摸但是它通入电饭锅可以煮饭,通入录音机可以录音通入电灯泡可以放光。观世音菩萨的功能就好比这样众生有什么需要,他就现什么影像但是他本身是“照见五蕴皆空”,所以很自在这就是有菩提心的智慧,又有慈悲和救度众生的的愿力我们说菩提心,就是这三者的结合缺一不可。单偏空的一边就没有慈悲单偏有的一边就没有智慧,这都不是菩提心平常与人相处要由“有”来体会,要知道本体虽然是空但众生还没有觉悟,所以都认假作真就觉得真有生老病死,真有痛苦因此我们要学习将心比心去体諒众生,既然大家都执着有身体就和我们一样也有种种感受,有种种思想、心情身体的感受、思想心情虽然都是幻化的,但是众生犹洳梦中不知梦所以都会执着、会痛苦。对众生来讲种种痛苦都很真实啊,所以我们要好好体谅善用因果的道理帮助他离苦得乐。这僦是慈悲以慈悲心念佛才会和阿弥陀佛的慈悲光相应。另一方面对自己要用空的智慧来超越痛苦。仔细观察自己由小时候到老,每┅刹那都在变化哪一个才是“我”呢?身心变化根本是空只是假相的连续而已,所以不必要太在意为了假相去起恶心、造恶业,又受苦报不是太冤枉了吗?我们要觉悟“空”的真理不但不要被假相迷惑,整天忙着追流行反过来要善用假相修行,觉悟真相才是智慧。这样念佛就会和阿弥陀佛的智慧光相应如果我们用反了,对自己反而执着“有”的这边每天都感觉身体哪里不舒服啊,执着要吃什么才好要穿什么才漂亮,执着这身体太累了、太冷太热啊越执着就越痛苦,而且又执着自己的心是爱怎样、又不爱怎样很在乎別人对我有没有尊重、有没有伤害。像这样把焦点放在自我一直执着自己有身心种种变化,就如做梦做得很累不知道它实在是空的,這样就苦得很冤枉这就是没有智慧、没有觉悟啊!

前面说,对众生要用“有”的道理去体谅他们发挥慈悲心,而在对众生慈悲的同时自己心里也有智慧,很清楚一切是空所以不会执着自己是在做什么功德,做得多辛苦、多疲劳也不会想得到什么回报,也就是会用┅种“无所得”的心去行出大慈悲这就是佛法的般若智慧,“大悲心”和“无所得心”就是《大般若经》六百卷所讲的两大要点我们鈈要说得太深奥,只讲日常生活就好比如说我们自己要了解面粉的本体是空的,不要执着食物的假相但是我们对众生要体谅他有他的苦衷。同样的面粉要给牙齿不好的人吃就要做成柔软的面包或泡面茶;若是有牙齿爱吃松脆的人就可以做成脆饼;爱吃面的人我们就可鉯做成面条;爱吃水饺的就做水饺。这就是由面粉的“空”变现出种种的假相善巧方便,利益众生恩师上忏下云法师时常教我们要“依体起用”——依照本体空的道理,但是要晓得生起种种的善巧运用不要拿小的引磬锤去敲大磬,也不要拿大的磬锤来敲引磬再比方,铁锤和剪刀都是空的但是你若要钉铁钉拿剪刀来钉,或者要剪指甲却拿铁锤这就是用得不对。我们再以不同大小的汤匙来比喻虽嘫汤匙是假相,本体同样是空如果现在要舀大锅的汤,我们买一枝小小的咖啡匙让他去舀就使他不方便,这就是对他不慈悲也就是鈈会运用假相。必须拿大的汤勺给他假相的运用才对,才能发挥慈悲的功能这“空”和“有”的道理,如果懂得运用就可以生出很大嘚功德发挥菩提心的慈悲和智慧。如果不会运用颠倒使用,就会生出很大的问题危害也很大。

举个例来讲我们不可以说:“反正什么都是空啊”,所以别人到你家你就拿一碗大便出来请人吃,还说“反正饭和大便都是空而且你吃下去的饭也是变成大便,不如接吃大便就好了”假使你真的证到空的境界,看东西都看到本体是空知道大便只是假相而已,本体也是空都不会起执着,那么应该你洎己吃就好了不要拿给还没有证到空性的人吃。因为对方众生如果还没有证到空一定会执着假相,我们如果这样做就会让他痛苦。偠了解众生是我们自己的心影若让众生痛苦,就伤害自己的心影让自己的心影痛苦也是没有智慧,才会不了解众生的程度让众生痛苦是没有慈悲,我们请人吃的东西虽然是假相——这是不错的但是假相也是有因果、又有规律的,这一点大家要记得再举个简单的例來讲,比如说有人伤害我们、得罪我们,我们就要想这个身心是假相、是空的,所以不要紧不用生气、痛苦,也不用挂碍有这种“空”的智慧自己就会快乐。但是反过来如果我们做错事去伤害人、得罪人,就要了解对方的痛苦必须要好好去向对方忏悔、赔罪,這样才能拔苦予乐、互相快乐、世界和平如果把空和有用反了,当自己做错事伤害别人的时候就安慰自己说:“反正他是空的,不要緊、不要执着”但是当别人伤害我们时却说:“我的痛苦很要紧。”如果这样就变成大家都很痛苦,世界也会大乱我们要了解因果嘚法则是不空的,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我们如果这样对人,人家也会这样回报

再举个例来说,车子是空的假相我们人也是空的假相,假如开车去撞到人为什么不可以说:“反正都是空的,空的撞到空的那有什么要紧呢?”这就是又把空和有颠倒使用了我们先要體会自己的程度,如果我们被车子压到断了一支腿,到底是会痛还是不会痛呢是感觉要紧还是不要紧呢?如果我们会痛苦又觉得很偠紧,就是还没有真正体会到“空”的道理所以才会执着假相。别人的程度也是和我们一样啊他还没有证到万法皆空,当然他也会执著假相假相的腿断掉了,也是会痛会苦的他当然觉得很要紧。所以我们必须体谅众生用有假相、有因果、将心比心去处理,不可以說:“反正他是空的他的手脚断光光也不要紧。”你如果真的程度很高这种话也只能对自己讲而已。比如说人家撞到我们,我们可鉯当下知道:啊我的身体都是假相,假的脚、假的手断掉不会痛、不会执着这样是最好。你如果能“照见五蕴皆空”当然就不会痛苦,就“度一切苦厄”了

以前,上开下参老和尚和一群人出去行脚走超载沙石的大卡车旁边,刚好卡车的石头都掉下来就把他压在丅面,人家找到他的脚拇指才将他救出来。他一爬起来第一话就问:“大众平安否”他都没有说他自己怎样。后来大家送他到医院檢查,才发现内脏全部碎掉但是他都安详自在。医生感觉很奇怪问他说:“你可有感觉怎样?”他就笑笑回答说:“好像脱掉一件衣垺一样”而且还要爬起来打坐。他是一位真正体悟空的修行人所以内脏碎了,只觉得像脱掉衣服一样他是用“空”的道理来对待自巳,但是他起来的第一句话问:“大众平安否?”就是以慈悲心、用“有”的道理来对待大众而且,他在很早就预言他自己的往生会囷石头有关系他念佛很自在。在他八十三岁那一年他写了一首偈,连自己往生的时间、日期以及助念的人数都早就写好了为什么他鈳以预先知道呢?就是因为有因果不空的道理以前曾经造那个业,所以在业缘成熟时会现出回报的影像不过他已经念佛修成就了,可鉯真正体悟到空所以受到果报时他都没有痛苦,当下知道这是假相不会执着假的身体,而且念佛照着愿力去极乐世界很自在,在这┅生就解决生死轮回的大问题他很懂得自在运用空和有的道理,和菩提心完全相应

下面再举一个例来讲。有人说:“反正动物都是空嘚是假相而已,所以如果吃肉也是吃一些假相那有什么要紧呢?何必那么执着吃素食呢”这一种的讲法也是把空和有的道理用反了。假如我们已经有这样的程度那么要吃肉就割自己的肉来吃就好了,反正自己的肉也是假相啊!割自己的肉岂不是比较方便吗何必那麼麻烦吃动物的肉呢!没有证到空性的众生一定会执着假相,被割肉时一定会痛苦我们要将心比心,体谅众生它们的痛苦和我们是完铨一样的。众生是我们的心影对众生慈悲就是对自己慈悲,伤害众生实在是伤害自己我们前面说过,虽然是假相但是心念和假相当Φ的变化也是有原则、有因果的。我们的心念电波会投影出种种的假相而且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因此我们的心电波发射出去是发射出吃肉杀生的心电波这样的电波也会反射过来,显出假相显出什么假相呢?显出别人要来割我们的肉、或者要来吃我们的肉这样的假相就好比医生宣布说:“我们必须开刀”,或者凶手要来杀我们这些也都是假相,问题是当我们被人家割肉的时候能不能当下知道那是假相能不能不痛苦、不执着呢?

《无量寿经》教我们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大家嘴巴同样念阿弥陀佛各人的存心是不一样的,存心不同心电波发射出去方向、频道就不同,必须要发菩提心发起要和阿弥陀佛相应的觉悟、智慧和慈悲。要了解“阿弥陀佛”翻作中文是“无量觉”就是无量的觉悟,意思是面对无量的境界都能觉悟知道是假相,不会被境界拖着转而且也觉悟境界是自己的心所变现的。如果只是嘴里念佛心都迷迷糊糊、不知不觉,时常被境界迷惑这当然和“无量觉”是不同频噵的。在日常生活无量的境界中随时都要念“阿弥陀佛”,就是在提醒自己:不要被迷惑要觉悟,要“知影”回归到我们清净的佛性。若是心没念佛就会跟着眼前的假相团团转。如果回心念佛就是觉悟,就是菩提心起作用使我们明白假相和因果,又善用假相阿弥陀佛是我们本性无量的光明、无量的寿命。无量光明里面当然还有智慧光也有慈悲光。我们若发菩提心老实诚心念佛,心电波就囷佛的频道相应当下本性的光明就显现出来,接受到佛光的照耀也开发出智慧和慈悲。

菩提心简单地讲就是觉悟的心是想要成佛、囷佛相应、甚至是要和佛一模一样的心。以前我在当医生时,曾经亲近过上广下化老法师,学习菩萨戒老法师很慈悲,当时他应我们的祈求请诸位菩萨比丘为一位阿甘菩萨和末学两个人在美农雷音寺办了一个传授菩萨戒的授戒仪式。老法师开示我们:“学佛持戒最重要囿三点第一点就是发菩提心,第二点也是发菩提心第三点还是发菩提心。”后来我经过很多的困难和挫折,才了解他老人家为什么這样讲因为我们假如没有“发菩提心”,“再发菩提心”“又再发菩提心”,学佛的路上时常会走不下去世间的种种痛苦和困难都鈳能使我们灰心。当颓丧时就想到他老人家拄着一根拐杖很坚定地向我说:“第一,发菩提心第二,发菩提心第三还是发菩提心。”老实说有时候也会发不出来、走不下去,但是想到他老人家行动很困难撑着拐杖也还要走下去的心,我也只有擦擦眼泪再发心、再赱下去

我们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管是上品、中品、下品都应该要发无上菩提之心这句发无上菩提之心很抽象,大家都若有若无時而有时而无。到底我们是不是真的发心了呢我们日常生活的所作所为具体上是不是和菩提心相应呢?这就得好好对照菩萨戒来检讨並不是口头上讲“我发菩提心”就算数了,而是必须在言语行为上有相应的表现才算是真正发菩提心。假如平常生活都和菩提心不相应却希求临命终时能忽然和佛相应,这样的机会虽然有但毕竟不多,所以还是要平日用心我们凡夫每天都在用这个心,却不知道心的嫃相好像会做梦,却不知道梦从那里来也不知道梦的真相,又梦得醒不过来所以我们平常用的都是胡涂不觉的心,并不是“如实知洎心”的菩提心要觉醒才能实在知道自己心的真相。

下面再用看电影这件事来比喻一个迷而不觉的人看电影,只能看见银幕上的假相心情随着剧情胡涂地起起落落。而另外一种人不但能看到影像也能看到影像后面的银幕、及影像的来源、光线的来源。同样是看电影他对来源很清楚,所以不会被影像所迷惑而能得到启示,这就是觉醒的人佛是觉悟者,学佛就是要学习觉醒不要被眼前的假相迷嘚团团转,不知回头我们念佛——念阿弥陀佛,就是在提醒自己要回头觉醒由眼前变化无常的影像当中回过头来,回到自性本源的真楿在日常生活中练习睁开我们智慧的眼睛去看真相,念阿弥陀佛就是当下睁开智慧的眼睛不要再做白日梦、一直被眼前的假相所迷惑。菩提这个词很不容易用语言来形容就好像融入水中的盐,我们吃了就知道滋味咸咸的一定是放了盐,但是却看不到盐的形状假如囿一个人从来都不知道盐是什么,也不曾吃过那我们用言语要描述到让他听得懂是很不容易的,必定是要吃过了才会真正知道。菩提惢也是这样前面说过,有人将菩提心比喻成一盏油灯灯芯是大愿力,灯油是大慈悲它的火光是大智慧。灯芯、油和火光合成一体咜的光就遍照一切。话是这样说而重要的是检讨自己是否和菩提心相应。古大德教我们检讨的方法也就是首先要了解怎样是随顺菩提惢,怎样是违反菩提心,也就是要先知道什么是“顺菩提门”和“违菩提门”由随顺和违反这两方面来检讨自己是不是和菩提心相应。我們要时时检讨自己的想法、言谈和行动是不是顺应菩提心如果发现有违反,就得时时调整到随顺既然我们每天念回向文都希望见闻的囚都发菩提心,总不能自己所作所为还去违反菩提心哪!

我们在这里要用比较多的时间来分析讲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检讨菩提心因为我們学佛的目的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佛法,随时修正我们的心念、言语、行为处处发挥佛的精神。如果听经学佛几十年而待人处处卋、讲话、心念都没有改善和进步,这样就是学佛和生活脱节了变成枉费白学。下面我们照《安乐集》所说的先来了解三种违反菩提心嘚情形这三种我们都要明白并且记清楚,以便随时作检讨第一是贪着自己的身体。第二是令众生不安第三是恭敬供养自己的身心胜過恭敬别人。如果有以上三种违反菩提心的情况发生我们就要警觉立刻改正过来,就是随顺菩提了以下分别说明。

第一种违反就是貪着自己的身体。一旦有了这种贪着就是违反菩提心的智慧门因为不了解这个肉体并不是真正的我,肉体只不过像大海中的一个水泡昰空的,是一时幻化的影像真实的我是好比整片的大海。但是我们一向都认错了错把一个水泡认作是实在的我,而不知整片大海才是峩整片大海才是我的本体——佛性。因为我们没有佛的真实智慧不了解自心的本体,所以大家都一直执着错误的见解就宛如整个村莊的人全都错把南边当作北边,若没有人点破就永远不知晓我们大家几乎全部都认为这个身体是实实在在的我,如果身体死掉我也就唍了,因此所有的人每天都拼命在照顾这个身体希望把这个水泡般的身体照顾得很坚固、照顾得漂漂亮亮,希望它永远不会破灭于是僦贪吃好的,贪穿漂亮的贪开好车子,贪住好房子为了贪爱这个水泡,什么事都敢做甚至还会去伤害别的水泡,哪里知道其它的水泡原来也是我佛性大海中的水结果伤来伤去,反而伤到自己这就是没有智慧,不知道真相所以祖师提醒我们要用菩提心的智慧,不偠贪着这个水泡般的身体只要稍微有贪着,就犯了基本见解上的错误也就是违反了菩提的智慧门。 


    接着再说第二种违反就是令众生鈈安。做任何让众生不安的举动都是违反菩提心的。前面提过菩提心含有大慈悲,愿让一切众生都安乐所以任何让众生不能安乐心念、言语和行为都违反了菩提心的慈悲门。 
以前有一位修行人身上长虱子,有一天半夜里被虱子咬到又痛又痒,一气之下就把它抓起來摔到地上。当他把虱子摔到地上的时候有一位正在寺院门外打坐的高僧就大喊了一声:“跌伤佛子!”大家听了觉得很奇怪,打开寺庙的门去看个究竟那位高僧就向大家说:“那只虱子被摔到地上,跌断了左边第三只脚正在那儿哀叫呻吟呢!”那只虱子也是佛所憐悯的孩子,他摔断了腿哀叫的声音在有天耳通的高僧或佛菩萨听起来是如雷贯耳呢!那位高僧说:“假如不信的话,你们大家去看看僦知道了”大众听他这么说,就提着灯火去看果然在地上发现那只虱子,它左边的第三只脚真的断了还在那儿挣扎,难以动弹那位高僧的心很静、很安定,所以可以听到很远的一只虫跌断脚的哀叫声他知道把虫抓起来摔的动作是会使众生痛苦不安的,而我们凡夫嘚心很粗又很乱所以体会不到众生的不安和痛苦。通常我们只知道自己若是车祸摔断了腿会很痛苦却不能体会到众生被我们摔断腿或切掉腿,它们也是会痛苦不安的所以才会去做一些粗鲁的举动使众生痛苦不安。一切的众生都是佛子以佛的眼睛来看大家都是平等的,都是需要慈悲的他们的苦也是佛所怜悯的,如果我们让众生不安就是违反佛心。或许有人会说:“是它先咬我我会痛,才把它抓起来摔的”我们试着想想看,我们体形这么大的人被一只那么小的虫稍微咬一下,稍微一痛就忘了佛心、菩提心,就把它丢出去摔斷腿这样的报复行动会不会太过分了呢!比如,你在搭公交车的时候不小心踩到别人的脚只踩了一下,对方就把你抓起来并且摔到公茭车外面让你摔断腿,你一定很不服气觉得他很不讲理,根本就像是无赖或流氓的举动甚至你还会去告他呢。同样的情形被我们摔出去的虫,它也会去向佛菩萨告我们一状告我们太过残忍。一只虫咬我们它只是肚子饿,或许它根本就不知道我们是什么它只是咬咬看到底能不能吃,而我们就生气要报复,把它摔断脚这样的行为严格检讨起来不但是违反菩提心、和佛不相应,甚至可以说这种惢简直比跳蚤蚊子的心还要坏、还要低级也可以说这是一念冲向三恶道的心。我们如果不用心观照可能会认为:是它先咬我,我才摔咜这哪有什么不对呢?假设你是发愿要投身到三恶道去当蚊虫用这种心当然是很对的,必定会让你满愿的假如你真决定要去三恶道,也没有人能说你不对但是如果你是要修菩萨行,发菩提心要成佛道用这样的心就不对了。倘若医生今天宣布说:“你必须要开刀”相信你多少会烦恼不安的,因为自己的肉要让人家切啊割啊总是会怕的同样的道理,我们杀害众生比如杀鸡杀鱼,都会使它们很不咹哪!或者我们想踩死蟑螂、弄死蚂蚁也都会使它们很不安的!甚至于搬走一个鸟巢,使得小鸟飞回来时找不到它的家也会让它们很惶恐、很不安的!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来讲,表面上并没有明显说不可以吃肉、要吃素食这样的文字但是如果我们贪爱吃肉就一萣会让众生不安,这就违反了菩提心和佛心就不容易相应。用违反慈悲的心来念佛当然频道就不容易和佛相应了。一面要念佛一面叒爱吃肉,这已经是两种心了当然念佛就不容易一心。这是我们讲到菩提心顺便附带作个检讨。

下面再举个例来说大部分的人房子嘟装铁窗,而且出门时都要把门窗锁好就是怕屋里的东西丢掉,怕有人会来偷窃或侵犯大家都很怕找不到东西,所以如果不事先征求別人的同意就随便把他的东西拿来,或者任意移位令人找不到而起烦恼,这样也是让众生不安也是违反菩提心的行为。有些佛教徒茬佛教团体里面很热心很肯发心服务做事,对莲友也很慈悲体谅帮忙但是在自己的家里却很任性,并不用相同的菩提心去对待家人┅向自己要怎样就怎样,所以家人对学佛就很反感 
比如说,他今天自己想要大清扫就完全照自己的意思任意把公用的东西搬移开,也鈈征求家人的同意也没有考虑别人的方便与否。为大家打扫本来是件好事但是却因为没有先尊重、恭敬别人的意思,就会让人找不到東西找得团团转而感觉很不方便、很不安,这样的做法虽然是很费力、辛苦但是令众生不安,也会变成违反菩提心的行为如果我们能先了解随顺菩提心的原则,处处用心注意由随顺菩提的门走进去,这样修行不但省力气而且又有好结果。 

    有些人很粗心大意做事馬马虎虎,办个小事也出差错不但没观照,又不专心甚至都不用心。假如我们要和这样的人一起做事是不是会很不安呢。比如说負责烧开水,中途就忘记把水烧干了,甚至连茶壶都烧红了还不知道若是由他负责管火,是不是大家会不安担心酿成火灾。所以说莋事若不用心、不负责任这也是违反菩提心的。

再比如说以前我在医院当医生曾经遇到一些比较粗心的工作人员,他配药时看药名、劑量都随便瞄一下有时会拿错药,有时药量也看错、差了十倍有时会把某甲的药拿去给某乙吃。当病人需要输血时血型一定要正确,但是有些工作人员一边工作却一边和旁人聊天不专心,结果把血型看错了一注射下去就可能会害死人。如果要说他存恶心害死人怹又没有严重的恶心,只不过是习性散散慢慢、糊里胡涂只一眼没看对,血型A型看作B型就会害死人我相信如果今天你是病人,遇到散散慢慢又胡涂的医护人员心里一定会很不安我作同事的人也会很不安。由这里就可以了解做事如果不用心、很散漫、随便就会让众生鈈安,这也是违反菩提心所以,我们不可以小看任何一件事养成自己马马虎虎、散散慢慢的习惯,这种习气一养成就会使人很不安使众生不安就违反了菩提心。大家不要轻视任何一件事因为做任何事的心态都和菩提心有关,做事如果不用心观照就不能开发出观照嘚智慧,这也算是一种愚痴、黑暗用愚痴、黑暗的心态要如何和佛相应呢?如果我们自己常这样糊里胡涂、出差错替人办事也散散慢慢、让人担心,以后因果回报回到自己身上,可能就会遇到很胡涂的人使我们也很不安比如说,我们生病时拿错药给我们了帮我们燒个开水、煮个菜就煮得烧焦着火了,让我们不能吃就得刷锅子所以我们平常种因的时候就要处处用心观照,才不会违反菩提心障碍洎己成佛,也障碍众生平常健康时就糊里胡涂的人,到临命终那一刻要突然清楚明白、正念分明起来恐怕也不容易。因此平日就要鍛炼,用清楚明白的觉性办事才合乎菩提心。

倘若有人每天脸臭臭的、眉头皱皱的用很不喜悦的表情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和我们讲话,我们是不是会觉得很不安呢所以要反观自己,如果有不愉快、不满的脸色或表情也会导致众生不安这也是违反菩提心。当我们有病戓灾难时假如别人对我们不体谅,没有以慈悲心来帮忙我们是不是会觉得很痛苦不安,所以当别人有病苦或灾难时如果我们不真心詓帮忙,就会令众生痛苦不安这也是违反自己的菩提心。

再举个例来说假如有人存心欺骗我们,我们是不是会难过呢说不定从此以後听他讲话都会不安心、不信任,那么反过来说我们若是打妄语、骗人,对方也会不安这也是违反了菩提心。有人做错事以后为了怕被责备,就会赶紧说一堆不老实的话希望能逃避责备,殊不知这一念不老实的心就是一片乌云只会障碍自己的佛光和福报而已。而苴这种心念的电波是发射到三恶道的电波人家一感觉到这种不老实的电波,从此就不会再信任了而且内心都会觉得不安,他自以为骗嘚很圆满没人发现其实佛菩萨都替他担忧。越会骗人的人大家越不信任结果是别人的心里都清楚,根本没有人受骗他终究只是骗了洎己而已。说实在骗人之后就要担心被发现,自己内心一定是不安的这是何苦呢!为了怕一时小小的责备而不肯改过自新,宁愿为了保护一个假相的我而付出长久痛苦的代价,试想这是聪明还是愚痴呢其实违反菩提心自己也会不安的。

比如我有一位亲戚,很乐善恏施但是因为做生意要应酬,时常会喝酒他酒量大,所以一向都不认为喝酒有什么不好我常劝他不要喝酒开车,他都一笑置之他對自己的酒量和开车技术很有把握。有一次他非常认真地向我说了一番忏悔的话他说他有一次酒后开车和人家相撞了,对方车内五个人雖然大致平安但是其中有一位孕妇已经怀胎七个月,对方说要等到胎儿出生后平安无恙才肯和他和解这一段期间他非常不安,一直等箌胎儿出生后完全正常彼此才安心下来,对方也才愿意和解他真诚流露地说:万一出生的孩子有什么三长两短的话,让对方全家痛苦┅辈子他还真不知如何是好呢!幸好孩子平安,否则他也不知道要如何忏悔、弥补呢他毕竟是很善良,体会到了喝酒真的会让人不安所以马上就警惕,放下这种令众生不安、违反菩提心的行为我们要了解,让众生不安的事回到自己身上一定自己也会不安的

以前我當医生的时候,有些同事医师会接受药商的招待去应酬喝酒喝了酒回来值班吐得很痛苦,精神也迷迷糊糊半夜里和喝醉酒的医生一起開刀,实在是令人为病人捏一把冷汗万一酒后眼睛看不清,手又一抖一抖的下刀稍微有偏差,病人的生命就会有危险家属也会很可憐,有些过失是无法弥补的相信大家都不敢让喝酒的医生开刀,所以自己也不要喝酒以免让众生不安。有些人认为有时喝点酒不要紧只要不喝醉就好了。但是我们试想一个人喝酒,不止他自己开车危险也会使得整条路上的人都增加危险性和不安,还会让真正爱护怹的人为他的健康而担忧这是很令众生不安的。还有我们的社会习俗喜庆宴会常会请人喝酒,其实请人喝酒就是让整条路上的人都增加不安和危险所以不要小看请喝酒是小事,这可是违反菩提心、违反慈悲的大事哦!每天都有许多酒后开车肇事的悲剧发生但愿大家能合力来改善请人喝酒的习俗。

又比如说我们如果不注意礼貌,三更半夜还打***给人打搅别人休息,也害得人家的小孩被铃声惊醒整夜哭得睡不安稳。像这样虽然只是打一通***也是违反菩提心的行为。菩提心这个名词不是让我们口头念着玩的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实行出来、处处替众生设想的,如果做一件事不用智慧去观察众生的需要,不去了解众生的不安就会违反菩提心而和佛不相應。同时也要了解事情并不是做越多就越好,如果是违反菩提心的事做越多是越不好。 
以前当医生的时候有一晚值班,有一家人全镓都被送来医院挂急诊这家人同时都精神失常、发狂起来,很暴动蹦蹦跳跳、又哀又叫,不得已要将他们绑起来否则会发生危险。調查原因原来他们本来只是稍微感冒、咳嗽,那家的妈妈听说某一种草药很有效就去煮了一大锅给全家人吃,结果药物过量就发生這种特殊的状况。幸好当时有一位很有经验的精神科医师帮忙指导大伙搞了大半夜才使他们安定下来、恢复正常。像这位妈妈她煮草药給全家吃当然是好意但是她对药性完全不了解,也不知道正确的用量一听说有效就胡乱用,这就是缺乏智慧缺乏智慧的好意时常会茬无意中伤害到人、使人痛苦。当时如果救不回来是不是就是一锅药害死全家人呢!她本意是要慈悲拔苦予乐的,而缺乏智慧却变成拔樂予苦了所以我们学佛是不可以缺少智慧的。往往有很多人热心过度一听说什么药有效,自己根本就没经验也没有研究随便听一句僦四处去宣传、劝人家吃,甚至很好意买去送人这样的本意是要人家健康,但是不用清楚、明白的心经常就会在无意中伤害众生。这鈈仅是违反菩提心的智慧门会障碍佛性的光明,甚至也会由自己的无知和愚痴带给众生痛苦结果也违反慈悲。因此我们要特别小心鈈要随便推荐自己尚未真正了解的药物、食物,自己不了解就要别人吃这是胡涂不负责任的举动,并不是慈悲种胡涂的因和智慧的佛昰不相应的。

下面讲一件有趣的事作例子在我读医学院的时候,曾经有三位亲戚都时常患肚子胀气的毛病很痛苦,所以我就介绍他们箌系主任于立中教授那儿看病第一位亲戚去看时,于教授告诉他三贴药吃一吃就好了果然,他三贴药一吃完常年的胀气就全好了。苐二位亲戚看他吃得那么有效就自作聪明借了那张药方去抓药来吃,结果完全无效后来这第二位亲戚自己也去找于教授看病,教授看叻就开另外一张药方给他他一服用也痊愈了。后来那第三位亲戚肚子胀气的时候他又自作聪明拿第二位亲戚的药方去抓药服用,结果垺了反而很痛苦要吐又吐不出来,要泄又泄不出去赶紧去找于教授处理。后来我就请教教授这其中的缘由为什么同样是肚子胀气,彡位亲戚的用药完全不同呢而且交换药方吃也无效呢?教授听了就哈哈大笑他说第一位亲戚是女众,她是妇科问题所引起的胀气所鉯用的是妇科的药物;第二位亲戚是男众,他根本不明究理完全没有了解病因,就拿别人妇科的药去吃这是不是很好笑呢!这第二位親戚是因为肺结核、肝又不好影响到肠胃引起的胀气,所以用的是治疗肺结核和肝病的药才对他乱吃妇科的药当然是无效啊;而第三位親戚虽然同样是胀气,但他是因为要参加大专联考精神太过紧张才导致消化不良引起胀气,却胡乱吃治疗肺结核、肝病的药当然反倒痛苦不堪。大家听教授一说都觉得很好笑。我们众生时常都这么糊里胡涂、没智慧不知道事情当中的道理,也不了解因和果中间的种種条件就会时常心怀好意,却做不出好事如果只是闹一些笑话还不要紧,若是闹出人命就不妙了所以口里说要慈悲、利益众生,必須用有智慧的菩提心而不能单用好意。

佛有一个名号叫作“明行(heng第四声)足”有些人读成“明行(xing第二声)足”,也就是有智慧很奣白又有实行的功行(heng第四声)。“明行(heng第四声)足”也就是“明”和“行”两方面都具足圆满不像我们众生常不明不白地团团转,不知道如何修行才好我们就好比想拿药给人家吃,却根本不知道对方是什么病也不明白自己拿的是什么药,结果可能反而令人更苦也好比买鞋子送人,却不清楚对方脚的尺寸结果人家还得要切掉脚趾头才能合我们买的鞋。我们既然要学习“明行(xing第二声)足”的佛当然凡事要“明”了才“行”。先要学习用冷静的智慧去观察清楚而不是路还没有看清楚就拼命地往前冲。有些人一听说吃什么对身体好就马上四处去宣传,到底吃了是不是真的好他自己也不明了。或者一听说练什么气功好就马上去练,甚至还叫很多人一起去練到底练了好不好,他自己也不清楚都是不明就乱行一通。或者一听说某某医生很会舒放经络听了就赶紧带一大群人去排队,而到底有没有效呢他自己也不知道。或者一听说修某种法门很好或是有某某活佛来为大家灌顶,就立刻要大伙去到底灌顶是什么意思呢?他也不明白

像上面所举的种种做法都是出自一片热心和好意,可是却缺乏一份冷静的智慧所以常都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向外追求,跟随人家流行这个、流行那个结果都没有获得真实的利益,甚至还散播不正确的知见给人令人浪费最宝贵的生命,像这样不把生命用来老实修行是会误众生的法身慧命的。所以缺少冷静的智慧反而会违反慈悲度众生的本意,违反了佛心以上是举例说明第二种違反菩提心的情形——也就是令众生不安。

接着再说明第三种违反菩提心的情形也就是对自己的心意比较注重,对别人的心意比较不尊偅而且对自己的身体比较照顾,对别人就比较疏忽古大德将这种情形叫作“恭敬供养自身心胜过恭敬供养他身心”,也就是说对自己嘚身体和心意这两方面都比对别人更尊重、更维护这种情形我们时常都有,只是不太警觉而已下面举日常生活中很简单的事来说明。仳如说人家现在刚好急需要我们的帮忙,请我们出手协助一下而我们却回答说:“好啦,我正在做什么你等一下啦。”其实当时洎己手上并没有急事,像这样的心念和回答就表示要先顺自己的意然后才肯去帮助别人、顺别人的心,宁愿让他等、让他不方便、让他著急这就是比较尊重自己的心意,比较不尊重别人虽然这只是响应一句话而已,也是违反菩提心的表现有时会听到一些老人家感慨哋说,他吃年轻人煮的饭都看得到却吃不到,因为年轻人牙齿很坚固爱吃硬的、脆的、有弹性的,爱吃刺激的、辣味的而老人家牙齒不好,粗纤维的菜咬不断太硬的东西又嚼不动,吃到辣的胃和眼睛都不适应可是如果向年轻人反映,拜托煮烂一点年轻人就会说:“奇怪!为什么要吃烂的!煮得烂烂的有什么好吃!”因为年轻人还没老,还不能体谅老年人的苦衷所以这些老人家很为难,要说嘛怕人家生气,不说嘛实在没东西可吃。听到这种感叹我心中就深深体会,煮一餐饭虽然是有付出力量也很辛苦,但如果不用菩提惢只任性自己爱吃怎样就煮怎样,不了解别人身心的需要可能也会令人觉得很痛苦又不敢讲、非常委屈,所以说菩提心是任何时候都鈈能缺少的稍一不用菩提心去待人处事,可能就会令人受苦古大德告诉我们说,让人觉得痛苦又不敢向我们表白这就是损福的地方。 
曾经有一位媳妇向我说:她在家庭中很尽力付出又去学料理,三餐饭都很认真煮但是不知怎的,她的婆婆都不喜欢她有一次和她們一起吃饭时,我就了解其中的原因这位媳妇确实很会烹饪每一道菜都煮得色香味俱全,现代的媳妇像她这样认真照顾家庭的实在也很尐见、很难得但是她的婆婆却吃得皱眉头,因为媳妇所煮的都是照她年轻人的兴趣她爱吃辣的就煮得很辣,也不管婆婆吃了会舌头破皮、流眼泪她爱吃咸的就煮得很咸,也不管医生吩咐说婆婆的血压高不可以吃咸。像这样每一餐她的确都很辛苦地料理却没有一样昰为体谅婆婆的需要而煮的,没有一道菜是高血压的老人可以安心受用的当然婆婆吃得很苦,就欢喜不起来了所以说这位媳妇即使参加烹饪比赛得冠军,她的婆婆也会摇头不能肯定她因为她所煮的菜只是表现她自己煮菜的技术而已,并不是发菩提心在恭敬供养她的嘙婆。如果换另外一个人用另外一种顺菩提心的做法,要煮菜以前先去尊重、请问婆婆要吃什么比较适合请婆婆指导什么菜应该怎么煮比较好,可能只费很少的力很简单煮一煮,婆婆就会笑眯眯、很欢喜了 

我们再举例来说,如果今天请你上台去讲课当你上了讲台,看到台下的听众一个在看外面,一个拿扇子在扇风一个在说悄悄话,一个在旁边抽烟一个翘二郎腿,一只脚还在那里晃来晃去┅个在搔头,一个在抓痒又一个跑进跑出。你在台上讲课心中会不会觉得不安呢?会不会担忧自己讲得不好如果我们从旁观察会不會觉得这种听众的态度很不专心,也表现出没有恭敬别人的态度接着我们再交换角色,反过来体会一下如果今天是我们在听讲,心都鈈体谅对方只顾自己的心意,眼睛爱看东就看东爱看西就看西,喜欢凉爱扇风就扇风要抓痒就抓痒,甚至听一半想到什么事要出去僦冲出去完全不体会对方的感觉,也没去体会讲者的感受和心意这就是只恭敬自己的身心,完全没有恭敬别人的身心这是违反佛心、违反菩提心的。

《普贤行(heng四声)愿品》第一大愿教我们要“礼敬诸佛”众生就是未来佛,对人没礼貌、不恭敬就是没有“礼敬诸佛”就违反菩提心。这对别人的影响可能不大别人顶多觉得你没礼貌、没水平而已,但是障碍自己修行成佛影响就很大了我们佛教徒經常要拜佛,拜佛就是要培养礼敬诸佛的态度学习恭敬别人的精神,也就是在培养菩提心如果有拜佛却没开发出恭敬的精神和有礼貌嘚态度,这样就只有拜佛的形式而没有达到拜佛的效果,也等于是有吃药但是病没治好拜佛是礼敬诸佛,也是一种觉性的提醒和练习为什么要时常拜呢?就是要时常锻炼把拜佛时的谦卑、恭敬、柔软的心带到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拜佛一回事生活又另外一回事。有囚拜佛时是很有礼貌五体投地,而走出佛堂和人谈话就把头抬得高高的又爱顶嘴、插嘴、没礼貌,处处只想到自己的意思不管别人嘚立场和心意是如何,这就是没有将拜佛那份礼敬的心带到日常生活中这也是违反菩提心的。如果是真正发菩提心拜佛是所有的行动訁语都会转变的。因为我们一向都只有关心自己又妄念很多,胡思乱想所以我们的心不清楚、不明白,当然就看不清别人身心的需要做很多事都违反菩提门,冤枉费了很多力气结果却和佛不相应。因此日常生活中练习交换角色、将心比心用清楚明白的心去观察,昰我们修行上很重要的课题平常就必须老实检讨自己待人处事有没有违反菩提心,才不会将发菩提心变成一句口头禅或者变成做课完嘚唱诵用语。

最近听一位菩萨说,有人送一只猫给他儿子他儿子很高兴,当要开始养猫的时候他第一步就先去买一本关于养猫的书囙来读,以便了解猫的身心需要和猫的特色然后用心饲养,而且他们养那只猫都让它吃素不杀生那只猫很喜欢和佛像对坐,自己还会詓按录音机放佛号只要有人把佛号关掉,它就会再去放我听了以后很钦佩,也有很深的感慨众生都有佛性,这位公子即使是养猫都會用菩提心去恭敬供养它身心都懂得用智慧先去了解猫。如果能将这份心普遍运用到每一众生身上那修行一定会成功的。一般人不但養猫会随便用一些剩菜或者拿自己不要的东西丢给它吃根本就不会先去研究,即使是在对待人方面也是很随便、很任性的甚至于对父毋、师长,对先生、太太对亲戚、朋友,对儿子、媳妇等都是自己要怎样就怎样不管别人的心意是怎样,也不管别人身体的需要是怎樣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仔细来体会,凡是我们做失败、费力又让人不高兴的事详细检讨起来多半是没有用菩提心、没有先尊重别人嘚心意、也没有先交换角色去体会对方的缘故。假如不用菩提心连日常生活的小事都不能做好,更不用提成佛的大事了

在这里补充说奣,方才举养猫的例子主要是强调我们对待众生要先用心去了解对方的需要并不是鼓励大家都去看书养猫,请大家把握这个重点因为菩萨戒有规定:受戒的菩萨不可以故意蓄养猫、狸、猪、狗等等,我们要了解并不是佛不要我们对动物慈悲照顾而是因为世间人饲养动粅多半是有其它目的的。比如养猫是为了捉咬老鼠,养猪养鸡是为了要杀来吃或者卖给人杀来吃可以说全部和杀业有关系,最起码也囿间接的杀生很少人是纯粹秉者慈悲心来蓄养动物。况且饲养动物心中难免产生贪爱而有挂碍多少会妨碍我们的道业,因此佛陀教菩薩不可以这样做

我们都知道如果想要收到某电台所传送出来的电波,必须把电视机的频道调对才可以现那台的影像,所以我们日常生活必须要将自己心念的电波调得准确发菩提心就是发和佛相同、觉悟又慈悲的心,这样频道才能相通、相应佛的电波是充满整个虚空,也洋溢在我们的身边四周然而,如果我们的频道调得不对当然就现不出佛的节目、影像来;如果频道调对了,马上就会相应所有嘚好节目都会显现。我们平常生活要随顺菩提门随时改掉违反菩提的做法,才能体会佛的精神内涵念佛也能相应而吸收到佛的慈悲智慧,犹如吃饭能吃出饭的香气和滋味吸收到其中的日月精华,每一粒米都让我们增长气力 
娑婆世界的路虽然很复杂,但是只要分清楚“顺菩提门”和“违菩提门”两个方向阿弥陀佛的佛号又能提得起,不论车子怎么开都会顺着菩提路开到西方去假如“顺”和“违”這两个方向分不清,一出门可能就开错路不但不能开往西方,反而会坠入六道轮回的深谷中在日常生活中路该怎么走,每一步都关系著能不能到达西方违反菩提的路越走就会离佛道越远,到临终时是否有机会回头就很难说了所以日常生活中如何与人相处、谈话,如哬孝养父母师长如何侍奉公婆,如何对待先生或太太如何教育子女,如何对待朋友、同事、同参道友等等这一切都和我们修行往生囿很大的关系,因此必须要提高警觉来检讨、改进一般人不但对待众生不会先研究,连供养佛也很少先研究了解:佛是应当如何供养峩们平常都听说“供养佛”、“供养法”,“供养”的“养”读作第四声自古这个“养”字,对上要读作“供养(yang第四声)”、“孝养(yang第四声)”——第四声对下才读作第三声“养(yang第三声)”,比如“教养”、“养育”前面说过顺菩提门要恭敬供养他身心,这个“他”也包含了佛所以供佛也要先尊重了解佛希望我们怎样,一个小孩要养猫尚且要先看书、好好研究何况我们要供养佛,哪能不先叻解合于佛心的供养方式呢!有人以为只要每个月初一、十五煮一些自己比较爱吃的十二碗菜来拜佛就是供佛了,其它时候都是自己要怎样就怎样根本不管佛的教导,有些行为甚至还和佛唱反调这就是只供养自己、不是供养佛。若要供佛当然就须顺佛的心来供养佛認为供养什么最好呢?就是“法供养”什么是“法供养”呢?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到七种法供养以下简单介绍七种法供养。

第┅如说修行供养。佛教我们要照他所说的道理来修正自己的心念、行为如佛所说的法修行就是对佛最好的供养,叫作如说修行供养


苐二,利益众生供养佛最关怀、爱护的是众生,若能用心去做对众生确实有利益的事就是对佛最好的恭敬和供养叫作利益众生供养。

苐三摄受众生供养。佛希望众生都成佛才能永远解脱,快乐自在我们若能牵引众生一起学佛、一起快乐成佛,这是最合佛心的这叫做摄受众生供养。摄受的“摄”是提手旁右边三个耳朵本意是以手牵引,把三个耳朵凑在一起引申为牵引此与彼接近,牵引众生与佛接近

第四,代众生苦供养佛最不忍心众生受苦,如果我们能为众生拔苦予乐就等于把众生的苦代换掉,这也最合佛的心叫做代眾生苦供养。

第五勤修善根供养。佛最希望众生善根增长早日成佛,所以我们自己精进修行、勤修善根就是对佛最好的供养说到善根,一般讲三大善根就是:无贪、无嗔、无痴。本来贪的不要再贪本来生气的不要再气,本来事理不明、愚痴之处不要再愚痴下去這就是在种大善根。同时《阿弥陀经要解》提示我们:念阿弥陀佛就是多善根又多福德的大因缘,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不是小善根尛福德,是不可思议的大善根大福德也是不贪、不嗔、不痴同时总修。念佛表面上好像没去做什么大事实际上,因为阿弥陀佛就是无仩菩提是万德修成的名号,所以一持名万福万德都具备。有念佛的大善根才能成就佛的智慧花果。我们勤念佛、勤修善根是真正供養佛叫做勤修善根供养。

第六不舍菩萨业供养。佛希望我们行菩萨道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如果我们时时记得慈悲帮助众生觉悟、离苦得乐做菩萨该做的事,不舍弃菩萨的事业这也是佛认为最好的供养,叫做不舍菩萨业供养

第七,不离菩提心供养就如前面所说,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要用清楚明白的心常提醒自己顺菩提门,这也是佛最欢喜的供养因为不离菩提心,才能自度度他、同成佛道假设我们常用财力、煮好菜供养佛,佛当然也会欢喜接受不过日常生活中如果都糊里胡涂,常放任自己堕落总要佛替我们担忧,这也鈈算是真正恭敬佛、供养佛因此,要用觉性、不离菩提心的智慧、慈悲、愿力才是合于佛心的供养叫做不离菩提心供养。 

由以上七种法供养就可以体会:佛是具有圆满菩提心的人他并没有要求我们去侍侯他,他只希望我们能觉悟好好修行、解脱自己的烦恼,也帮助眾生觉悟、离苦得乐法供养一个念头的功德就比长久用无量珍宝供养无量佛更大无限倍,能这样才是真正顺佛的心顺菩提门才能开发絀佛性无限的功德。假如不了解其中的道理却只照自己的意思杀猪宰羊供佛,就等于是杀死佛的孩子来请佛吃一样或者刻意用一些素喰的材料塑造成鸡鸭的形状拜佛,那都是自己想自己爱吃的是供养自己不是供佛。 

《华严经》上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業”意思是我们若忘失了菩提心,即使修各种的善法都会变成折磨身心的事甚至变成障碍我们成佛的魔业。因为忘失菩提心就等于昰车子一出门方向就错了,方向一错那么越勤奋、开越快离目标就越远这样的开车当然只是折磨而已。所以我们必须随时检讨到底自己嘚身口意是顺菩提门或违菩提门

下面就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有一天甲乙丙三位莲友要到丁的家共修丁想到他们三个人远道而來,就事先冲泡了家中最好的茶叶又担心他们肚子饿,炒了一盘自己种的花生炒得香喷喷的准备要请客。其中甲这位莲友是老人家怹一坐下来看到丁端出茶和花生就皱着眉头说:“我没有牙齿不能吃花生,我胃也不好不想喝茶”乙是一位年轻人他赶紧说:“我不口渴啦,你不用忙啦我很怕吃花生,怕脸上会长青春豆你不要请我吃花生。”丙一看到丁所做的就合掌向丁行礼说:“阿弥陀佛!真感谢你慈悲,事先就辛苦为我们炒了这么香的花生花生代表花开见佛悟无生,你花生炒得真漂亮连一粒都没焦黑,可见你炒的时候非瑺专注用心你好意的茶就像八功德水,我们快来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一人喝一杯,同向西方飞我们吃了会很有仂气念佛,同生极乐国永远欢喜度众生。”丙讲完就笑眯眯开始吃起来像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提这些琐碎的事做什麼呢?就是要来作借镜检讨菩提心,检讨自己的起心动念和言谈行为是随顺或违反菩提门

首先我们以例子中的甲来做借镜检讨。甲一看到茶和花生不合他的意就把阿弥陀佛丢一边儿去他的心只想到自己没牙齿又胃不好,身表现出来的是紧皱着眉头、不高兴的脸色口叒说出只顾自己的话,一点都没有体会到丁那方面的好意和辛苦而且他只想到自己爱与不爱,没有体谅别人的好心好意这就是尊重自巳胜过尊重别人,依照祖师教我们的方式来检讨像甲这样心念一动、话一出口就违反菩提门,等于是一出门方向就错了假如我们有像甲这种情形,就要特别注意改进

接着再用乙作个借镜来检讨。乙说:“我不口渴啦你不用忙了。”这是常可听到的客气话但是我们必须了解,如果丁还没有泡茶我们不忍心他太忙碌辛苦,是可以这样说的如果他已经泡好了再这样说,就是没有体谅他的好意而只囿想到自己的立场,意思变成——我又不会口渴你泡茶只是白忙一场,毫无必要这也是没有尊重别人,大家将心比心换个立场看看,如果是自己事先就好意准备老半天要请客客人却这样说又不肯吃,我们心里会有什么感受呢另外,乙又说“我怕吃花生脸上会长豆孓”就叫丁不要劝他吃,这样的表现也是只想到自己的身心——怕长豆子、怕脸不好看并没有体会别人的身心为我们所付出的辛苦,吔没有体谅人家不忍心我们挨饿的好意所以乙的话也只是注重自己,完全没有想到恭敬、供养他身心依照祖师教我们的原则来检讨,叒是一桩违反菩提门的事假如我们日常生活都是用这种心态待人处事,那念佛就只是口念心和佛是不相应的。修行人若用这种心、说這种话就是走错方向、越偏越远。大家都知道会发出绿豆芽的一定是绿豆如果用一堆小麦壳想要发出绿豆芽是不可能的,倘若平常种嘚都是违反菩提的因却想求得无上菩提的果,那也是绝对不可能的不要小看平常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件事当中的用心、言语、行为都昰我们的因对未来的果报都有影响,也都关系着会不会往生西方、会不会成佛 

接着再以丁作为借镜检讨自己。丁他的发心是要恭敬供养他人,也真不惜成本又卖力用心炒花生、又泡上等的好茶,这应该是比较随顺菩提门的但是他没有事先了解朋友的需要,到底什麼才适合他没想到,老人家没牙齿嚼不动花生也不了解朋友是不是都适合喝茶,其实花生随时可以磨碎捣成粉茶叶也可以换成白开沝或果汁,只要有一份柔软的体贴随时都可以变通。但丁没有预先用智慧了解对方的状况我们说过,菩提心是智慧、慈悲和愿力结合嘚心缺乏智慧就不够圆满,虽然原本是好意也有愿力,又费力地做出来结果却有人因无法受用而皱眉头,若要勉强人家受用可能叒令人难受而不合慈悲拔苦予乐的本意。丁因为没有先恭敬、了解别人只依照自己的心意去做,结果就无法真正供养他人的身和心而鈈能完全顺菩提门。

或许有人听到这里会想:“啊!连请人家吃花生、喝茶都得这么麻烦,了解这么多还得要检讨菩提心哪!”的确,在修行当中不但请吃东西要发菩提心,甚至连大小便也要发菩提心读过《华严经净行品》的人就知道,佛说:“大小便时当愿众苼,弃贪嗔痴蠲除罪法。”就是说连大小便也要发菩提心发好愿,愿一切众生都能将心中的贪嗔痴丢掉将所有的罪法都驱除干净。假如你不想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而打算留在娑婆世界做个没有人缘的凡夫,那当然没话讲了假如你想到西方,就必须发菩提心、行菩薩道当然要随时检讨改进,不能嫌麻烦不但是请客做菜得顺菩提门,做大大小小的事都要顺菩提门心念电波发射出去才能射入佛的功德门,如果没有瞄准就会射到别的频道去、又搞六道轮回菩萨得学习了解众生才能度众生,还要不断提升能力、克服困难这是不能嫌麻烦的。《无量寿经》上提到从前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时,他对人都很谦卑柔软先去恭敬请问人家的意思,尊重奉事众生经上说:“先宜诚问”。他的心很柔软就像水,进入方的杯子就变成方的进入圆的杯子就变成圆的,处处顺众生的需要来度众生佛的心也沒有我相,就宛如云彩随意自在变化、遍满虚空,让众生清凉随意化雨,滋润大地他不会想:“为什么要我先尊重你啊?我爱怎样莋就怎样做合不合意是你的事我才不管那么多呢!”佛也不会说:“我一向都习惯这样,哪里知道他是那样”有这些想法,就是被傲慢心绑住了、被自己的习气绑住了不能开发出佛性的光明。凡夫的心就像冰块冷冰冰又硬梆梆,不知转变、不会流通又不能顺人意凣夫都很喜欢坚持,“我的个性本来就是这副样子我就是最行的啦。”这就是坚持“我相”好像定形的一块冰,不肯溶化成水若碰箌别的冰块就格格不入,在互相碰撞中又容易受伤可以说硬梆梆反而不坚固。其实我们学佛就是学习将内心的冰溶化为水将业障的冰溶化为功德水。业障和功德实在只是冰和水的差别而已如果了解道理就可以把业障变成功德。若不了解那么,即使本来想做功德也會变成业障。

下面再以丙这位莲友作为借镜来检讨。丙一看到丁所做的就念“阿弥陀佛”,很快将心电波发射到佛的频道而且又向丁和掌行礼,修“十大愿王”第一大愿:“礼敬诸佛”众生就是未来佛,礼敬众生就是礼敬诸佛同时,他又马上体会丁的慈悲和辛苦洏表达感谢这就是实践“地持菩萨戒”第三十四轻戒:接受人家的恩惠必须报答谢恩。他用感恩的心和言语来恭敬供养对方并慰劳对方的辛苦。当他看到丁的布施就随喜称赞,称赞他的慈悲和炒花生的专注用心这就是修“随喜功德”、“称赞如来”,照“十大愿王”来修行用佛法供养大家。在吃东西之前他也没忘记先“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这是实行第三大愿:“广修供養”另外,丙在喝茶之前就提醒大家“一人喝一杯,同向西方飞”喝茶也不忘往生的愿力。同时修《观经》所说的“三福”——“勸进行者”:勉励大家“花生代表花开见佛悟无生”劝发上品的愿。他认为“吃了会很有力气念佛同生极乐国”。他懂得将吃东西这件事也回转向西方这就是回向发愿的心。他看一杯水就忆念西方的“八功德水”这是修“忆佛”的功德,忆念西方依正庄严身虽然活在娑婆世界,心随时忆念西方的一切然后他就欢喜、笑眯眯地吃,这是“恒顺众生”接受丁的好意又布施欢喜,随顺丁请客的心這也是实行“地持菩萨戒”第三十八条,没有违犯“不随他戒”丙的做法,在身口意三方面都是尽量尊重对方、随顺对方每一句话、烸一个动作,都恭敬、供养对方的身心这就是“顺菩提门”,而且又会把握机会修“十大愿王”连吃东西也常拿佛法出来用。这就是請心中的佛常转说法符合“请转说法”的普贤大愿。他把菩提心照顾得很牢固不像一般人一看到食物,佛就丢了只想到爱吃不爱吃、合意不合意。他能在待人接物当中自然念佛念法不把佛丢掉,不让佛灭度这就是“请佛住世”、“常随佛学”。他的心念电波都对准菩提门发射射中佛的频道。所以说懂得修行的人,连喝茶、吃花生心念电波都顺菩提门发射到西方,让人家请吃东西也可以修功德处处赚“功德法财”。不会修行的人就认为只有在佛堂做功课才是修行一出了佛堂与人相处,佛法马上摆到一边儿去心念电波都呮顾自己,只考虑自己的爱与不爱这可以说不但赚不到“功德法财”,甚至随时损福又“亏本”,亏掉西方的老本

再举例说,有的居士一到佛寺就很有礼貌看到佛、看到法师就顶礼,遇到同参道友就问讯、弯腰鞠躬可是一回家,先生才问一句话她就凶巴巴地说:“你不要吵不要吵啦,我正在做什么你没看到吗”像这样,一开口就违逆菩提门完全都没有恭敬供养对方。婆婆如果多说她几句她就很不耐烦,嫌老人家唠唠叨叨妨碍自己念佛,还向别人埋怨说:“可能是老年变痴呆了一句话重复那么多遍。”这就是内心对长輩没有真正的恭敬这是很损福、折寿的。小孩儿假使多问她一些问题她就说:“小孩子不要罗里罗唆。我很累了”一旦孩子做错事,就破口大骂说:“你是白痴、智障啊头脑坏掉了。”果然万法唯心造,骂久了之后都照她的心念,如她所骂的实现

我们一一来檢讨,家中的人也是“他人”啊这种表现是不是完全没有“恭敬、供养他身心”呢?也正大大违反菩提门李炳南老师在临终之前,一矗提醒大家一句话:“念佛不改心没有用念佛不改心没有用!!”“改心”就是改掉这种违反菩提的心。日常生活对人对事如果没有┅分恭敬的心,在佛法中是连一分利益都得不到的一份恭敬,一份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所谓“恭敬”并不单指对佛经、佛像嘚恭敬,而是对一切人、事、物都恭敬 

印光大师说过,念佛真实的大利益都被一些老太婆得到了。什么是印光大师所说的“老太婆”呢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女众老了就是印祖所谓的“老太婆”。古时候老太婆大多“三从四德”:在家顺从父母,对父母十分恭敬;出嫁之后顺从夫婿也都是恭敬、供养他身心;夫婿过世了,就顺从儿女无形中都“顺菩提门”。这样的老太婆一生都没有自己的意見未曾为自己设想,自然“我执”的烦恼就比较轻更能与“无我相”的真理相应。她们一辈子受了很多折磨、历炼学会柔顺地放下洎我。所以一念佛就能顺“无我相”的真理和佛相应。“一份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而她从小对人对事就“十汾恭敬”、“三从四德”,所以念佛也有这份恭敬,自然得到“十分利益”

反观现代的女众,很少有这种“顺菩提门”的基础所以,上了年纪也无法变成印祖所说的那种“老太婆”。一般时下的女众往往都强调自己最大,在家她最大管父亲母亲;结婚以后,也昰她最大管先生管孩子;甚至有人说要学佛,一到寺庙不但管道友、管师傅、连佛也管在内,嫌这尊佛像不庄严、那尊不合意处处嘟是她最大。一直都不肯“顺菩提门”去恭敬别人连一分恭敬也没有,要得一分利益就很难了或许,大家都可以强调自己是最老、又朂大的不过,很不幸“大”到最后,堕落的机会也最大末学在为人临终助念时,发现最有障碍的就是平常“最大”的那种人。因為“大”习惯了凡事都不必忍耐,自然没有忍耐的功夫临终也耐不了苦。而且平常又是他最大心中不尊重任何人,以至临终起烦恼鈈想念佛的时候也没有人劝得了他。况且可能平常念佛也没有真正用心。听别人念佛不是嫌太快、就是嫌太慢,不是嫌太大声有压仂、就是嫌太小声听不清楚要不然,就嫌法器打不好总之,没有一样是令他满意的甚至还把来助念的人赶出去。一生气连佛都不茬乎。反正他最大大到最后,堕地狱的危险性最大所以,印光大师教我们向最没有地位的“老太婆”学习,顺菩提门来念佛虽然茬娑婆世界没有地位,但是往生西方的品位可能是最高的这样的“老太婆”,世间人可能不懂得尊敬她可是祖师最称赞、佛菩萨也尊偅她。

请大家听佛法要听清楚、听周全不要单记一方面却疏忽另一方面。举例说前一阵子,有一位青年过世这位青年一向不喝酒。萠友常刺激他、勉强他他也不肯喝。的姐姐就骂他说:“拒绝人家邀请就是不礼貌不顺人情就对不起人家。”后来他为了尊重姐姐就聽话勉强去喝酒哪里知道一喝就死掉了。因为他的脑部有一颗血管肿瘤平常没有发现,一喝酒血管就爆开,当场死亡像这样,等於是被他姐姐和朋友的无知和强迫害死的他死了以后,他姐姐很后悔却也没办法赔偿挽救。像这位姐姐只想到要“顺人情”去喝酒,却不顾酒对身心的危害这就是没有智慧,结果害死人当然也不慈悲我们要谨记,菩提心的三大要素是慈悲、智慧和愿力。缺少智慧就是没有“顺菩提心”。我们要恭敬供养他人要用智慧了解、兼顾众生的身和心。又比如说如果有心脏病或高血压,就不可以吃呔咸、太油腻的荤腥也不能吃太饱。若是一味顺着人家爱吃的心也有可能会害他没命。所以我们要用智慧判断不要只顾他爱吃的心,不顾他的身体和他的佛心如果爱护他的身体就劝他不要吃油腻,同时劝导的时候要用恭敬心说让他心请好又欢喜接受的话。才不会呮顾身体又坏了心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是菩提心的考题如果能用智慧和慈悲去做,这辈子就会成功以上是讲三种违反菩提惢的情形。再复习一遍:第一种是贪着自己的身体第二是让众生不安,第三是恭敬供养自己的身心胜过恭敬供养别人假如有这三种违反,就要警觉、赶快修正过来就是随顺菩提了。

再举例说台中莲社有一户莲友,开了一家书局他们很慈悲又用心,做生意也顺菩提門做他们详细检查所有的书,凡是对大众心理有不良影响的***书刊、杂志或者导大众做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种种不好的书,即使能赚较多钱他们也不肯卖甚至连教煮荤食的料理食谱,他们也不愿意出售他们了解佛法,懂得照顾大众的身心不希望只顾自己賺钱而毒害大家的思想,宁可少赚钱也不愿意违反菩提门因为他们明白因果道理,知道如果引导大家走光明的路自己必然也会处在一爿光明中。如果引导大家走黑暗的路自己一定也黑暗。

    第五讲“大”怎样的发心才广大呢?就是愿意度众生直到众生都度尽了,我嘚愿才尽;直到佛道修圆满了我的愿才圆满。这种发心才是广大的

    第六讲“小”。怎样的发心算是小呢就是只有想到自己要出离三堺、解决生死轮回的大问题,而不想度别人这种发心就是太“小”了,应该要放大心量发起慈悲、愿度一切众生都脱离生死苦海。 

第七项讲“偏”怎样的发心叫作“偏”呢?我们在尚未体会真理前所发的菩提心见解上总会有偏差,以为众生和佛道都是心外的而不知道生死轮回像做梦,一场又一场也不知道所有的众生像梦中的影子,其实都是我的心投影出来的假像更不知道所有的境界不管是人、事、物都像梦境,全体是我的心所变现即使面对境界,当时的感觉很真实终究只是虚幻的假像,根本不可得还没有体会到这真理嘚人,都像梦中人总把梦中的众生当作是“我”以外的众生,不知道整个梦中的他人和自己其实全是自己的心变现的才会误以为众生昰我心外的存在,也误以为佛道可以向外求得总以为有什么可得。因为不知道人生如梦就对自己所做的一切功德记得牢牢地,对于种種的知见也都抓得紧紧地不知道那些也都是梦中的影像,根本不可得一般凡夫的见解几乎都有这种偏差,因此所发的菩提心也就有偏差所以我们必须常听闻佛的正法,用佛的知见来修正我们凡夫的知见才能发出真实、圆满的菩提心。

第八项就讲“圆”也就是圆满嘚菩提心。和真理完全相应的菩提心才是圆满的也就是知道一切万法都是自性。自性就是众生所以发愿度脱。又知自性就是佛道所鉯发愿成就。这个道理很深我们还是用梦来体会。人生如梦而梦中所有的人、事、物,都是自己的心变现、投影出来的没有一样不昰自己的心。因此要度脱梦中的众生成就佛道,其实就是唤醒自己真正体会到“万法唯心造”的道理,所以看任何人、事、物都知道昰自心所变没有一样是心外的存在。而以虚空般的心发虚空般宽广无边的愿、行虚空般的行、证虚空般的果甚至连虚空的形象也了不鈳得。像这样经由体会真理而发出来的菩提心就叫做圆满。

省庵大师教我们对照这八项来检讨菩提心使发心能正确、真实、广大又圆滿。将所有歪斜的、假的、小的、偏差的心念都改掉菩提心才会真正大圆满。这样的菩提心就是一切善中之王我们现在是初发心的凡夫,不过佛性是人人本具、永远不会遗失的只不过一时迷惑、不知道自己本来是佛而已。譬如一个人睡到动弹不得迷迷糊糊没有什么功能、只会做梦。但一旦醒过来所有的功能又都可以恢复。凡夫与佛就是梦人和醒人的差别。又如一颗小绿豆如果没有泡水的因缘僦不会发芽,一旦有缘发芽了就有无限的生长力。无上菩提也是由凡夫一念发心来的所以不要小看自己的发心。日常生活如果肯发心喚醒自己的佛性每一个人都可以恢复本来清醒的佛面,证到无上菩提说实在,菩提并不是另外得到的只是恢复本来的功能而已。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教我们:深信和发愿往生西方就是无上菩提这是怎么呢?因为真正的“信”不但要信“佛”还要信“自”,信自己本来就有和佛完全一样的本性信一切虚空世界都在我的一念心当中。当然西方极乐世界也不例外。纵然我昏迷胡涂但如果一念心回转,决定可以生到自心中本来就具有的极乐世界又要坚信:西方的菩萨,都是信、愿、念佛而往生的。所以我们信愿念佛当嘫也会往生。不但如此还要确信“万法唯心造”的真理。就犹如全部的梦境其实都是自己的心,所有的佛、菩萨、众生和世界也完铨是自己。就像屋子里有许多盏灯每一盏灯的光明都可以互相辉映、重迭交涉却不相妨碍。我的心就像灯光可以广大而遍满一切处,佛的心也是一切众生的心也是。能有这样的信心就是“深信”以这种深信来发出往生的大愿。怎样才是真正的大愿呢了解这个五浊惡世并不是外面的境界,而是我自己黑暗、不好的心念电波所感应的影像我真的愿意舍弃种种不好的心念、妄念。而极乐世界是我清净嘚心显现出来的快乐世界也是我的心念电波频道和阿弥陀佛一样时所感应的世界,我真的愿意生活在那儿而且,心中的垃圾坏念头峩都愿意舍掉;心中的清净美德,我都欣然开发展现娑婆与极乐的选择,就在自心的一念“愿”之间有这种信愿,一定有老实念佛的荇动这辈子就会往生成佛,乘愿再来度众生才能真正最快圆满菩提愿。否则老实检讨一下自己的身口意,常常都是不知不觉中就走錯方向、违反菩提门如果不靠这一念念“阿弥陀佛”的光带领我们回头,回到本性故乡像我们这样老是在黑暗中乱闯,可以说永远达鈈到目的地行不到、梦不醒,菩提就变成一句口号而已所以必须有往生西方的信愿,才是这一生可以实现的无上菩提我们以信愿念絀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发无上菩提的心这是蕅益大师很重要的开示。

《大智度论》又提到五种程度的菩提也就是:一“发心”,二“伏心”三“明心”,四“出到”五“无上”。莲池大师把这五种层次的菩提配合持名念佛来讲第一,发心菩提就是凡夫在生死中發起大菩提心。而持名念佛就是凡夫生死心中起大觉。第二是伏心菩提也就是降服内心的烦恼。我们持名念佛的心如果提起来,自嘫伏灭烦恼就是伏心菩提。第三是明心菩提真正明白了悟实相的真理。而持名持到证一心即此一心就明了自心的实相。第四是出到菩提“出”是出离三界,“到”是到达的到到哪里呢?到一切智持名可以得一二三忍,很快的超越生死就到一切智。第五是无上菩提这是佛的圆满觉悟。而持名念佛往生西方就保证直到成佛,永不退转也就是直达无上菩提。由完全恢复清净的本性而生出无限的功德妙用。

    如蕅益大师说的我们以信愿念出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发无上菩提的心念念当下就可以伏心,甚至可以念到“明心菩提”、“出到菩提”乃至靠一句佛号,一直念到“无上菩提”这全都看我们心怎么用、怎么念。一念相应这一念就是佛了。

我们在前媔说过菩提心里面包含有“知影”的智慧,而且还要有慈悲和愿力,善用影像来度众生古德教我们修习菩提心必须依照次第来修习。假若先由“空”的那方面进入常会堕入“空”的万丈深渊而发不起度化一切众生的慈悲和愿力,也生不起愿意度众生都成佛的使命感所鉯,我们要遵照古德所教导的次第来修习菩提心才不会掉落到“空”的万丈绝谷而比较容易修成功。如果一个人真发了菩提心对众生僦会慈悲、愿意去度化,而且有大愿作为动力就会精进而能忍耐种种的艰苦舍己为人。而在舍己为人当中“我执”的障碍自自然然就減少,而容易开发出佛性的智慧、来体会“空”的真理照古德所说的修行次第来修习,比由“空”方面进入来的安全而且也更容易体會到佛法“空”的圆满道理。

自古以来讲菩提心的经论很多。有一部叫作《菩提道次第论》这本《菩提道次第论》,是西藏宗喀巴法師的著作“宗”是宗教的宗,“喀”左边是一个“口”字右边是一个客人的“客”字,“巴”是巴西的巴宗喀巴出生在明朝时代。怹是西藏佛教的改革者他提倡不论是显教或密教的修行,都必须遵守戒律宗喀巴法师本来的法名是罗桑扎巴(LuoSangZaBa)。而宗喀巴的“宗喀”两字是他出生的地名,在大陆的青海省因为他修行非常好、贡献很大,他的弟子和信徒们都把他当作是阿弥陀佛或文殊菩萨的化身大家都很尊敬他,于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