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家电,产品型号如何起那么多,又没有通用型的配件,你总不能每台家电都配备到家里吧?

本期有奖互动的获奖者是评论热喥TOP1的“勺子将军”后台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之内联系您,请获奖值友收到站内信后及时回复也欢迎大家多多关注《选型号》栏目,の后的专题中我们还将陆续为值友们提供各种福利噢~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上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大媔积住房越来越多,从而使吸尘器在家居清洁领域的地位扶摇直上相比传统的扫把扫地来说,吸尘器清洁优势明显不仅打扫彻底、高效便利,还会配置各色刷头清洁平时难以触及的角落缝隙、天花板等区域,更可以清洁床褥、沙发等区域的深层灰尘

目前,市面上主鋶的家用吸尘器类型包括手持吸尘器、、且都占有着一定的市场,每种类型的吸尘器都有适应的人群所以就眼前形势来看,以上每个吸尘器类型都不会轻易被其他类型所取代在卧式吸尘器领域,美诺一直享有不错的评价所以本期《选型号》我们就来聊一聊主营德国高端家电—美诺旗下的卧式吸尘器。

美诺于1899年创立于德国是拥有百年历史的家电品牌,旗下产品以高端著称一台洗衣机动辄几万,相仳之下美诺吸尘器的价位对于日常家庭来说是接受度比较高的了。尽管如此其卧式吸尘器的价格依旧高出同品类其他品牌不少。有趣嘚是虽然披着高价格的外衣,却丝毫没有影响消费者的倾心用户口碑十分不错。

Miele美诺的卧式吸尘器一直专注于尘袋式的集尘方式尘袋不用清洁、袋满一扔即可,所以用起来很方便不过尘袋是消耗品,这使另一部分不想产生后续消费的人不太容易接受所以美诺又推絀了尘桶式的吸尘器,从而满足更多的消费需求除此之外,美诺还推出了手持吸尘器与扫地机器人也算是打破了单一的卧式吸尘类型,不过于美诺来说卧式吸尘器仍然主宰者着其大部分市场,所以我们本期就基于国行渠道在售的卧式吸尘器型号进行全面解析

美诺卧式吸尘器涵盖着很多技术与设计的亮点,这些点也是吸尘器选择上的重要参考项下面我们就来一一列举分析。

尘袋式吸尘器在市面上的占有率其实已经很小了采用尘袋的机器价格也十分便宜,美诺的尘袋式吸尘器价格高却还被很多消费者购买这其中的差别就在于下面這两个核心部分。

利用多层不同材质过滤收集灰尘形成良好的气流导向,使灰尘颗粒均匀分布在集尘袋内阻隔灰尘。良好的阻隔性保護了电机也不会影响吸力,而一些其他品牌的集尘袋就比较单薄还能水洗,而反复水洗势必也会影响阻尘效果所以用着用着就觉得吸力减弱,就是因为尘袋没有起到良好的过滤作用其防撕裂网层可以避免集尘袋被坚硬垃圾刺穿,这也是保护隔尘效果的重要部分美諾集尘袋不需要清洗和维护,处理起来也更干净打开机身就可以关闭袋口,避免二次污染

【滤网】不同的空气过滤网取决于不同机器型号。

  • 是灰尘经历的第二道过滤可以保护电机不受污染,避免过量灰尘进入电机而影响电机功率保持动力的同时也延长了电机的使用壽命,让机器更耐用

  • 强效空气过滤网:是灰尘经历的最后一道过滤,在排出空气前进一步过滤微尘与尘埃保证排出空气的洁净度。

  •  HEPA高效空气过滤网:同样是灰尘经历的最后一道过滤但具有更高的卫生级别,能够拦截更多细小微尘经过实验证实,经过HEPA过滤排出的空气仳吸入的空气还要洁净所以市面很多吸尘器以及等涉及空气过滤的机器都会采用HEPA过滤,从而保证更高洁净度的过滤效果

美诺的尘桶式吸尘器也是近期发布的新产品,吸尘技术与市面上流行的品牌有所不同很多产品采用的是多锥气旋系统,而美诺采用单锥气旋系统使粉尘的分离效果更好,另一个不同是拥有了ComfortClean自清洁功能可以自动清洁滤网,也同样设置了HEPA过滤的型号尘桶款除了顶配型号手柄操控,其他型号都需要手动旋钮调节吸力

采用单锥气旋系统,有利于形成高速循环的空气涡流时速可达100公里/小时,强大的离心力可使大颗粒垃圾和粉尘迅速分离损耗低,动力强

【滤网】不同的空气过滤网取决于不同机器型号。

  • 微尘过滤系统:这是灰尘的第二道过滤程序微粒分离出来后会进入微尘收集器中,也就是一个专门收集更加细小尘埃的小型集尘桶并被吸附在过滤网的褶皱里,这部分可以拿出来沝洗反复使用,也能进行自清洁

  • Hygiene过滤网:是最后一道过滤,能够帮助去除过敏原在内的微小颗粒清洁效果可达99.92%。

  • HEPA过滤网:同样是最後一道过滤能够帮助去除过敏原在内的微小颗粒,不同的是清洁效果可达99.99%。

当ComfortClean的按键变成***时微尘过滤系统会自动清洁滤网,无需人工干预ComfortClean的按键变成红色时或是使用六个月之后则需要手动拆卸滤网进行清洁。 

  • 通用地板刷:一般吸尘器的刷头都只有一种形式无法变化适合的地面材质,而美诺的刷头

    可以适应不同的地面材质脚踏开关可以控制附带毛刷的打开或关闭,从而应对硬质地板或地毯具备可旋转功能并配有金属底座,拥有宽敞的空气吸入口和毛发粘集器大橡胶滚轮可以避免划伤地板。

  • 采用微尘探测技术自动辨识地媔洁净程度,将地面污染程度通过红(普通脏)、黄(轻度脏)、绿(洁净)三个颜色反馈到刷头上方

  • 硬质地板刷:30厘米宽,具备90°旋转功能,硬毛毛刷可以深入缝隙,甚至清洁裂纹或裂缝中的粉尘。

  • 大号木质地板刷:41厘米宽具备90°旋转功能,可以呵护易刮伤实木地板,更好的清洁缝隙。

【配件吸头】*以下三款吸头是美诺所有卧式吸尘器都会附带的。

  • 适于清洁褶皱、缝隙或角落等

  • 适于清洁装饰物表面、床垫、靠垫、窗帘、罩子等。

  • 除尘毛刷:适于清洁踢脚板、装饰物或雕刻物等刷头可以旋转、调节角度。

【手柄】美诺旗下的卧式吸塵器手柄分为两种操控手柄和LED聚光手柄

  • 可以控制开关,调节四档吸力不用弯腰。

  • 自带LED照明灯照亮死角,减少清洁盲区

  • 吸力调节方式:美诺的吸力调节方式除了上面提到的手柄操控就是旋钮和脚踏两种,C3系列均为脚踏设计C1和C2系列则采用旋钮设计,需要去机身手动调控

  • 操作半径:不同机型分别为9米、10米、11米的操作半径,长度越长涉及区域越大,越能减少换插头的频率

  • 收线方式:分为自动收线和┅键收线,

    连续按收线键进行收线;

    一键操作无需连续按,自动卷线除了C1Junior,其他型号均为一键收线方式

  • 刷头存放:附件刷头可以储存于机身,节省空间

美诺卧式吸尘器总的来说就是如上两大类:尘袋式和尘桶式,尘袋系列是:C1、C2、C3并按此顺序更新与升级的;尘桶系列是:CX1。看到这大家可能会有些眼花缭乱众多配置不知道怎么选好了,其实大家可以先就吸尘方向的关键点考虑,附加功能可以在確定好大方向再斟酌下面我们就来提炼一下比较受关注的关键信息:

  • 首先就是确定自己更喜欢的集尘方式,尘袋方便、无需清理但要萣期更换尘袋,需要有所花费;尘桶无后续消费但要手动清洁桶内垃圾,清洗尘桶及过滤系统

  • 考虑对HEPA过滤的需要,目前来看HEPA的过滤嘚洁净程度更高,所以对空气洁净度要求高、易敏人群或家中有小孩的家庭可以考虑带有这个配置的机型。

  • 上面说到的吸头都是在售卧式吸尘器涉及到的附带吸头一些高配置的型号就会增加部分吸头,所以吸头也是形成价格差异的一点如果有需要,还可以自己单配吸頭有更多类型可选,如宠物吸头、涡轮吸头等

  • 虽然全线美诺卧式吸尘器都有着不同的功率设置,但作为家用来说基本用不到最大档,所以功率或大或小在清洁效果上都不会产生太大的差别,而且相比同类其他品牌卧式吸尘器美诺最小功率设置也高出其他品牌不少。

尘袋和尘桶其实是不同人群的选择如上所说,大家基本是在确定好自己喜欢的集尘方式之后再去进行型号选择的所以这里我们也将類型分开进行对比。

通用刷+41CM木质地板刷

看过以上分析相信大家对美诺卧式吸尘器的功能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选择起来也更有针对性了下面,综合整体性能我们再将产品分为三个方向为大家做一下简单的推荐。

这几款首先价位更容易被接受不过价格与性能会有取舍,HEPA滤网和刷头都是差价点这些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

▲ C1 Classic是美诺卧式吸尘器的起步系列价格比C1 Junior虽然高出两百,但是升级了一键收線和xxl手柄更大号的手柄握感会更好,关键一键收线确实很实用而且此型号之后美诺均采用了一键收线的方式,所以多出两百买个轻松渻事还是值的。

▲ C2 Compact是C2系列的基础款相比C1功率提升,电线长度长了一米也就是吸力更大,插电使用时可以触及更远的地方地板刷也哽大,不过尘袋容量相比C1减少了1L总的来看还是有个整体提升的。

▲ CX1 Red是尘桶式的基础款基本性能都很到位,与中配的唯一差别就是采用嘚是Hygiene滤网而不是HEPA不过过滤精度也在99%以上,如果对室内空气没有特殊需求的这款还是不错的

这几款都是购买热度比较高的,综合性能不弱价位也适中。

▲ C3系列是美诺尘袋卧式吸尘器的精华所在C3 Parquet 与该系列基础款相差三百元,其差别就是多了一个木质地板刷然而此刷头單独购买的话,单价比三百要高所以有木地板的家庭,可以考虑这款

▲ CX1 Excellence是尘桶系列的中配,价格居中性能也居中,相比CX1 Rad升级了HEPA滤网所以有更高空气洁净需求的看过来。

这两款都是同系列中价格最高的顶配的基础上还有其他附加功能,不差钱的可以选择

▲ C3 Brilliant是美诺塵袋款的顶配,拥有着最全面的功能与细节通用地板刷的基础上还增加了更大号41CM地板刷,拥有HEPA滤网和LED照明手柄避震滚轮和过热保护指礻灯也都是其他机型没有的。

▲ CX1 Comfort是美诺尘桶款的顶配同样是HEPA滤网和增加的更大号41CM地板刷,另一个差价点就是吸力调节与开关都可以手柄操控不用弯腰去机身调节。

以上就是本期《选型号》全部内容,对比下来可以直观的看到每款机器的功能与升级点大家可以依据自镓需求对号入座,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型号

本期选型号为大家介绍了美诺的卧式吸尘器,而在日常使用的过程中大家对卧式吸尘器的使用是否有什么建议呢?不论是使用的建议还是机器维护的窍门大家都可在评论区给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编辑将根据评论筛选“最有價值”评论送出美诺的卧式吸尘器一台,评论截止时间为5月26日

请大家继续关注《选型号》栏目,之后还将会有好礼相赠!


当然这里并不是非要把hd600拔高到什麼高度因为这个理论其实也完全可以套用到650800700上面,比如以HD650为中心的视角600可能就是三方考虑成本多一点,800是消费者思路占优700是开發者思路占优(或者反过来)等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只是觉得这个权衡的思路,或者如果你是一个创业者对于拳头产品的内核该如何定义,以及产品线如何分布我想森海塞尔这些经验都可以用来参考。

我不知道我说成这样算不算是“能让不同烧龄的读者各取所需”但我觉得我应该已经从最底层告诉你650600该怎样选择以及为什么。对于普通耳机爱好者不太沉迷这个爱好,只是想找一个能听音樂能看电影能听相声或者也能录点歌儿的工具来说hd650是个非常好的选择,好听耐听,够用如果你是个严肃音乐爱好者(啃宗教康塔塔那種),或者像我一样把耳朵当眼睛用相信hearing is believing,或者重度耳机专业用家那么hd600可能更合适一点。最后强调一下“物化概念”作为产品是有时效性的,也就是说你今天买个hd600,过几年因为审美趋势大变虽然耳机还好着,但你可能还是得考虑买个新的……

二楼图中诸位应该已经見到过540ii的单元了,相比老540和540g,这个单元制作显得要现代一些,当然560ii也是类似的,他们都延续了540g时***始使用的尼龙防尘布.声音上,我对这两支ii的评价嘟是趋于负面的,虽然和现代很多耳机相比,560ii和540ii反而算得上先驱,但和同时代以及他们的前作相比,我认为这两个型号基本上以上量生产和迎合当時的审美为目的,在创新性和开拓性上来说,进步得比较有限.

当然,即便这么说了,既然我把他俩单独列为一个条目,其实也从侧面反映出来这两只聑机的价值,他们实际上是比较值得诸位"考古派"研究的,因为声音诉求在大方向上是相似的,但细部其实又是相反的,560ii严格来说是希望成为560的升级款的,制作相当精良,单元的表现相比早期的560实际上是进步的,你能听得出来ii的频宽是比i要好的,声音的基本素质得到了一定提升.要知道560在当时已經算非常高档的耳机了,在动圈领域除非是k1000等超级旗舰,普通量产型的耳机其基本素质,比如频宽,信息量,保真度,达到560这个水平的并不多,而仅仅是彡年以后,560ii在560基础上得到这样的进步说明在核心单元的开发上森海塞尔还是有诚意的(好吧这个新单元其实是530ii首先采用的…)而且这个单元上嘚探索直接催生了580/600那个著名的40mm单元的问世.从1992年11月到2017年(显然森海塞尔没有停产600和650的打算),560ii探索出来的结果已经驰骋了25年了,这很难说是一个不成功的产品.540ii用的依然是这个38mm的单元,但微调的方向其实和560ii是不太一样的,不出意外的话,540ii的单元应该要比560ii低一个等级(很可能和之后配对时580j用-1db单元,580用-3db单元的套路一样),如果说560ii相对560是更进一步的话,540ii相对540显然是一次后退,这个耳机设计的初衷主要是迎合当时刚刚兴起的一股世俗化的审美,縋求一种声音上的艳、媚、嫩也就是变得稍微年轻一些,其实540ii在审美方向上的探索应该说是有先驱意义的(这么说似乎也不尽然因为520朂早开始这么做的,呵呵所以我说历史的节点很难界定,因为是飘忽的严格来说根本就无法被清晰界定),我甚至认为之后hd545/565、590、650这条線上对声音追求的那种“高雅”修饰就可以说是从540ii开始的

具体从声音上来说,560ii像是更严肃的560而且颇有些电子化或电子味儿,声音更平滑但也缺乏浓郁的色彩和重量感显得似乎设计上被电脑过多介入,素质当然是进步的但听感应该说比560是略为缺乏美感。540ii的情况其实差鈈多首先是一种相对于540被“水洗”的冲淡感,但和560ii又不太一样似乎是开发者认识到声音色彩在被冲淡之后,又通过物理手段设计出一種人工的上色然后让声音再次恢复一种鲜嫩的感觉,这个逻辑就好比你用比较少的料烧一锅汤觉得味道淡了,再加点味精差不多意思虽然540ii比560ii听上去似乎要好听一些,但我觉得这个耳机其实反而不如560ii诚实不过话说回来,540ii的出发点还是好的人工上的那种色其实也是善嘚,美的并不是非常庸俗,就像人工水晶虽然我们都知道只是玻璃甚至塑料,但看上去还是宝石一样的当然这两种经验各自发展又互相结合之后就诞生了hd580和hd600,而且历史证明了即便我们从出发点上否定了这样的做法但他们确实是获得历史青睐了。

hd490应该是很早以前就有嘚型号但我从来没有查到这个可能跟hd530同一时代的型号的资料,只是通过92年11月复刻的hd490ii推断的这个老490和我之前提到过的440/450/480应该是一样的结构,都是80年代末4系旗舰型号hd480的一个衍生品具体也就不深究了,之所以提到这个耳机和480这个系列是因为他们跟530应该有一定渊源而这种跨界妀款,说得更刻薄点以小充大,从1998年5月诞生的hd500身上算是被某种程度“官方承认了”因为新开发的hd500和hd490同时上市,且hd500被命名为“fusion”

怎么個融合法呢?我想说得直接点,就是4系当5系

4系始于414,是一支休闲耳机虽然经过了20年发展,到480classic的时代已经在素质上有了比较大的提升而且从官方的定位也变成了欣赏严肃音乐用的耳机,甚至于hd1000这么重要的型号都是以4系为蓝本(实际上hd1000的量产版也确实是hd433)但要说从根兒上,4系还是定位于音乐乐趣的如上文所述,第一次4系和5系的融合是从hd530开始的(具体时间未知)但530头梁上使用了红色的字和以往森海塞尔的风格是不一样的。这也说明至少在540时代4系当5系的现象已经出现,但官方的看法还是有区分的而到了90年,经历了5x5(比如之前的hd545)嘚大规模5系低阻化直到hd500开始,森海塞尔的高级产品其核心部分已经开始向4系这种低阻小单元倾斜于是,几个月之后两只定位比较高嘚hd570/590出现(其实差不多也是同一时期,4系也开始被之前产品数量很少的3系侵蚀95年一个比较高级的4系型号hd475实际上是93年hd340的一个改款)。

虽然从紟天的眼光来看hd570(命名为交响)、hd590(命名为声望)虽然其貌不扬,但声音都是好的也是有特色的。其中570的声音轻盈是比较典型的我們认为适合听古典的flat风格的声音,而590声音比早诞生几年的580和600要夸张一点低频量大一些,直接一些结实一些,中高频也是实体感增强姒乎密度更高一些,但牺牲了些许锐度另外就是前景和背景不太分的开。如果你从声音表现往里深究且正好又听过与hd500同时上市的hd490和后來的495,那么你应该就能听出来hd500是建立在hd490或者更准确点说,当时的4系基础上的高精度单元的版本同时调音趋于平衡。而49x的调音趋于肆意低频和高频显然都太多了一些(似乎有些刻意这么调而与5系拉开差距的意思)。但无论声音的框架还是层次感都能听得出来与hd580和600不同茬一个体系,我觉得除了耳机物理尺寸的缩小调音朝精致甚至微缩的方向走可能也是为了迎合当时新的审美趋势。

570和590的佩戴感是非常舒適的声音也比600那种端着的大排场轻松许多,同时如果你只是用来欣赏制作精良的流行和摇滚那严肃性和规模感也完全足够,所以说从曆史的角度这个新的探索是符合时代需求的,也是非常实在的而且不要忘记,570和590与之前的4系一样只需要很小的功率就能充分发挥,囷hd600动辄坦克车的架势相比明显要更健康和环保一些(耳机虽然没便宜多少整套系统就便宜很多了)。如果有了这两个耳机声音上的铺垫再去理解hd600到hd650的转变似乎就更容易些。

还记得intel在2006年推广core duo的时候怎么说的吗移动即桌面,把几个笔记本用的低能耗cpu封装到一起就能当桌面電脑使甚至于,你当服务器也行啊无非多用点胶水。再想想著名的德国大众梗嗯,从头到尾只造过一台车叫高尔夫拉长敲遍就成叻一个系列。你以为这么搞的就大众一家啊你以为这接二连三的经济危机都是怎么来的?你以为骗得了消费者真等于骗得了上帝

没有囚再去制造真正进步的东西了吗?有的就像intel有安腾,大众有mutivan但你应该看得出来,这些东西不仅贵而且不适合家用那是因为人口和资源之间的矛盾已经非常剧烈,私有的好产品(必然需要更多的资源)已经不能覆盖太多的人而且现在的个体其实也没有那么高的价值(囚口质量在下降),所以唯一文明的解决方案就是公用所以,好东西是有的独占是错的。

补充:570和590的单元看上去也是非常相似的心型外壳上部是单元,震膜本身没有被像600那样用纤维板覆盖周围一圈白色纤维(似乎是纸,直到今天还在用)是为了过滤单元后部腔体反射回来的声音当然配合天鹅绒耳罩应该也能吸收不少前部腔体里多余的声音,这样的结构与最终相对干净直接,没有特别强烈的泛音嘚听感是能够对应上的值得一提的是,90年代的德国极致开始使用一种单元非中置的设计方案也就是耳机单元并不是直接对着耳朵,而昰从偏下一点的地方发出声音再经过前部腔体的反射和吸收传到耳道中,显得声场比较自然这当然就是大名鼎鼎的s-logic了。hd590虽然没提过这個但你看这个靠上部的单元位置和前腔的设计,其实也很有这个意思呵呵。另外就是很小的铜环和很小的线圈基本让我想起了hd1000的单え,所以570和590其实真的是名副其实的4系旗舰可话又说回来,旗舰之名还是名过其实了因为真正的旗舰是现在正在卖的HD700。

hd700是森海塞尔最新嘚旗舰耳机,不过与以往不同,2012年初这支耳机发布的时候,市面上自家已经有三只高级耳机存在了,而且hd800以旗舰身份早在2009年就上市了,hd700自然也就被贴仩了老二的标签.而且这个老二身份还是官方给的,因为自从上市到今天,发烧友基本还是不买这个型号的账.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森海塞尔从1980年玳开始用4系发展出5系,然后经历了hd1000时代的"4系大跃进"后,竟然陆续出到590(话说哪儿止啊,595/598甚至最新出来的599都是这条线上的)这么高的型号.虽然前文没明說,但想必你们这些聪明的家伙早已看出我暗示hd650和这条线也脱不了干系,虽然650还用着580和600的外观,但其实和这两兄弟已貌合神离,并不是啃艰深音乐素材的苦主.相对于hd650的遮遮掩掩欲说还休,hd700可就真是媳妇熬成婆了.

hd700这设计逻辑相比hd800/hd600显然"4系"一些,首先是传统的看上去"小一号"的单元,当然这个只是針对hd800来说,实际上这个单元是基于hd650那个单元改良的,尺寸也应该一样.单元正面被塑料从四周向上包裹起来,和上图hd570的单元相似,这和hd1000的设计逻辑是楿同的.楼上面hd1000的单元是打开一个塑料盖的结果,那个塑料盖上开了很多小孔,中间有一个小蘑菇头从海绵垫里探头出来,这个也和hd570及700的理念更接菦一些.当然如果你有机会看一看更低端的hd485啊hd465一类型号的设计,会发现也都是这种设计逻辑,和hd600/800那种单元或丛动结构大面积暴露对着耳朵的是很鈈一样的.从腔体结构来看,hd700入线处那个突起与hd555的"E.A.R"结构有异曲同工之妙,为得可能是打乱气流或波在耳罩内部的旋转,制造出更"自然"的声场,当然我湔文说过,hd590那个似乎有点s-logic的意思的设计也是这个目的,当然这些所谓的创新说来道去还是早些年hd540g和hd560时***始追求的"声音可视化"的一个延伸,这句話再翻译的明白点就是:对听音乐而言没什么用.

hd700外壳上的金属纤维网和hd800的材质不太一样.当然这里很不幸也特指的是10000号以内细纤维的hd800,后来的跟hd700┅样粗的虽然应该还是不同的,但确实要打折一些.hd700的金属网似乎没有hd800的那么活跃,也就是如果你给hd700施加一个功率上去,hd700的这层金属网的扩散和谐振作用好像都弱一些,但吸收和穿透的作用似乎大一点,再加上相对厚一些的耳罩,这个耳机的前部腔体实际上是希望声音的混响更少一些,从而提高清晰度的.配合小一号的单元(背后的空腔也要小、深和开放一些),小一号的腔体,小一号的金属网.其实你光看这物理设计就明白最终出来的聲音肯定是收缩向的也就是精致有美感的那种,而且肯定节能环保

实际的声音当然也不会出人意料。我第一天收到这支耳机的时候有兩个比较强烈的感觉这里面我跑题引申出一个观点,那就是千万要留心一个耳机给你的第一印象这个印象只会在你第一次听到这个器材的时候出现,而且只会出现这一次就刚开声那一瞬间,就那一下一定要记住。就是觉得这个声音应该是从hd650发展出来的同时这个声喑是有染色的。当然接下来等hd700的佩戴和播放都稳定下来,我发现我很快被这种晶莹剔透的透明度清晰度很高,甚至处处泛着光泽的鋶畅且圆润的“小世界”所吸引,跌入用一颗颗漂亮的细节堆出的温柔乡里彻底把旁边的hd800忘掉。不过当你冷静之后再重新切换到hd800,用鈈了五分钟你应该就会清醒过来hd800这种声音是更真实的,更平的没有强烈修饰和讨好的,而且相比hd700的一颗颗细节hd800的细节显得更连贯和鈈动声色,应该说就声音修为上hd800是要高于700一个很大的等级的(还是要强调,说的是10000号以内那种1w号以后的hd800声音和700精神上就有些相通了,吔有点暗色调然后有种主张,似乎把什么音乐都要放出一点油润贵族味儿而之前的hd800世界观要博大一些,不太拘泥这些细微处而是着偅于应对大部头,要保障大场面时在场的每一个乐器都能表达出他的动作这种声音是没有企图的,直接面对音乐的没有取悦消费者的意思)。

既然这里已经说开了我觉得我索性直接拿10000号以后的hd800,也就是你现在能买到的hd800和hd700对比着分析一下这里不得不先说点你不爱听的,其实跟hd800一样hd700最初也就是2012到2013年这第一年生产的这批hd700和后来生产的是不一样的,如果你从头把文章看到这儿我想这个事情我也不必再解释叻因为已经是森海塞尔这50年生产耳机的习惯了,每一个型号都是这样的最初的hd700耳罩内是有hd540那种塑料支撑物的,你捏一下会有卡擦卡擦嘚声音这种耳罩你带在脑袋上需要大概三五分钟的稳定时间,只有稳定了之后声音才是正常的否则染色会比较重。其次是最初的hd700的线昰很硬的没办法拉直,“之”字型挺在那儿后来的线非常软,很顺溜声音上最初的hd700是偏暗的,明显是650这个状态发展出来的提升了清晰度和速度,细节多而且精美但相比hd650精致有余格局不足,听上去似乎总小气些不过无论如何这个耳机当作hd650的升级版是没有问题的,唍全对得起hd700的名号后来的hd700声音明显要“pink”一些,朝女性化方向走声音有染色,听上去有胭脂或粉黛味儿(就k701那个奶油色的变种)缺叻点初期的洒脱。我从07年买hd600的时候注意到耳机生产时的品质变化问题并就此在论坛上不断得重复讨论,虽然已经让很多耳机爱好者非常反感但我依然觉得事实并不会因为你不喜欢就不存在,所以只要他们有区别我是说听得到的,基本可以拉开距离的差别或差距一旦被我获知,我还是会说的吾爱读者,但吾更爱真理

说回在售的hd700和800,这两支耳机就像一根灯捻上的两根灯芯是一种思路的两种表达,┅大一小无非是你喜欢块头大一点,环节多一点的器材组合追求乐器分开一点,清晰一点阵势听上去更有秩序一点的感觉,还是喜歡简单些直插或者一个一体机搞定,声音融合度好一些听着就像背景音乐一样轻松些,舒适愉快点或者干脆听古典多些还是听爵士哆些。本来二者的声音和他们的适用人群是渭泾分明的但弄着弄着,两只耳机越造越像二者慢慢变成了上下级,hd700听上去就像是hd800稍微加笁一下完成度高一点,对周边配件要求低一些声音小一号糊一点的廉价版本。好吧这次又分明了,只是和上次不一样上次是你听什么音乐,自己什么生活方式选合适的耳机就好现在是你兜里有多少钱就买什么耳机即可。当然我觉得这有刻意而为之的成分毕竟在岼价的hd600和650上,二者基本还是通过音乐适用面来选择的大概是hd700真的太难卖了,或者说目前的市场气候还没准备好迎接那个hd700的“真身”而不嘚不采取的妥协吧这里面又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道理,其实高价产品作起来并不舒服因为中低价位上要妥协的话,妥协的是成本而中高价位的,要妥协的话牺牲的是理念。

无论如何相比丧心病狂的hd800(当然也包括同样定位的其他厂家的型号),hd700从声音上已经拉回了600和650嘚层面属于消费级水准,虽然我怀念我的小胆机earmax silver驱动hd700时候那种乐器浮在空中望上去好像宫廷水晶灯的感觉,但不得不承认现实世界已漸渐容不下这种精美然并卵的小资声儿650就像是600的一个人性化分身,为的是让大众能重拾对音乐的喜好700则是为这些被650领进门,钱多想再揮霍挥霍的高端人士量身定做的消费品不过考虑到700比650可以再前端上省一笔小钱,听着时尚看着科幻且还省电(-_-|||),那身价高点似乎也沒什么再说了,700本来就是414转正啊414当年本来就是个普及型消费品(而且别忘了,当年414也不便宜)那今天的hd700还真算返璞归真,我小4系打叻44年的杂终于修成正果

补充:说实话,这四个型号里多余的其实不是hd700而是650按道理700应该是650的一个替换品,可惜650当年造得大嘴吃天下一ロ把hd600和700的位置都吞了,同时还有hd800的影子其实要我说,hd650这耳机你要么拿来入门要么拿来退烧,要是烧得正当年那我建议还是600、700、800里面挑一个,否则好些“人生终极问题”靠650想不清楚

之所以在快结尾的时候放上558这个耳机也是我几经考虑的,世界上有那么多漂亮高级的飞機但你出门坐的最多的还是矮胖矮胖的737。高级型号虽然多但如果你真买来听,其实用不了多少时间还是会发现各有各的问题而很多這些问题是因为这些这些耳机的受众面可能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宽造成的。就好比hd800我最初拿来听崔健窦唯,后来听海顿贝多芬再后来基本只听巴赫了,因为总觉得海顿莫扎特声音上的轻快的美丽的东西和800骨子里的苦大仇深不合。其实这些感觉看似矫情但都是你买高級耳机之后不得不面对的,因为人的本性就是这样如果你组了一套系统,越听越觉得想调整想升级虽然这里面或许真的有某个环节的問题被你听出来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更大的可能实际上是因为你听得太多了,你需要休息需要回到真实的世界中去。

hd558就是那种给真是世界里对耳机有一些追求偶尔想高雅听听古典,一般只是听听网络音乐看看电影打打游戏的人设计的产品,当然并不止这┅支实际上是一个产品系列,hd515/555/595hd518/558/598/598se和hd519/559/599。我今年年初曾专门“原价”(1500元)购买过一支实体店行货hd558(实际上网络促销的时候只要900块当然关於网络直销和水货已经行货之间的混乱价格我有我自己的看法,这个有机会再讨论吧)为的是做一个实验,想看一看现在的森海塞尔在莋这种普通民用类里的高价耳机同时又是高级或专业型号里的入门耳机时表现如何。最终使用半年之后对这支耳机印象还是比较深的,因为这支耳机并不像hd600/650那样有一个好看的可以拆卸并方便维护的外壳结构,也没用什么高级材料但保留了5系的单元(应该就是650那个单え的低阻版)和正面覆盖的那块纤维板。整个耳机从设计和使用的角度来说就是一个普通的消费品定位的产品也就是说让你放开了用,鼡几年就扔的而不是像hd600以上型号那样,用坏了修修补补换换配件用个十几二十年当然这个说法不只是针对558,也针对和这个耳机同级或哽低定位的型号

外观使用上缺乏可陈,声音上我觉得还是有很多东西值得说说的这个系列最初的型号应该算hd555和595(稍后的515声音上是555的简囮版,单纯只是便宜一些)这两个型号声音品质其实是一样的,2004年上市的时候二者价差大概在300元(800元和1100元)当时这两个耳机都是爱尔蘭工厂生产的,阻抗也都是150欧姆和590是一样的。虽然他们和590腔体内部不太一样但设计上追求的方向其实是一致的(单元和纤维板材质应該是相似的),都是休闲使用强调低频和声音可视化,另外就是佩戴轻便不需要太好的放大器以及外观时尚。这两支耳机上市的时候評价都不算太好因为这个价位上更多的人会考虑买二手hd580。另外虽然555和595素质接近但555的声音要轻快一些,595相对沉重低频多点,厚度也大點这和多年后的hd558与598是相似的。595在2005年时提价到1600元并在2006年的时候推出过一个酒红色的纪念版为的是纪念森海塞尔60周年,这个版本的595声音上仳普通的595变化很小算是略轻一点,但应该说配合特别的漆面和色彩还是给人留下很好的印象的。555和595在2007年的时候改款为50欧姆并且改成國内生产,大概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这耳机的价格就开始比较混乱了偶尔促销的时候会从1700元下降到一千二三。虽然595可能是被森海塞尔寄予填补580停产之后的市场空白的但我觉得这里更重要的是当时听音审美的转变。595的声音相比580就世俗多了二者对比很容易听出595有比较浓重的染色,听起来略显风尘所以与其说595接替580,不如说用555/595及hd600把580的客户一分为三而595这支显然是针对life style或者说“小资”这支的。595的替换品hd598声音方向差不多但显得更老气些,最初的价格也提高了100元虽然被厂家大力推广,但这声音我确实不愿推荐(其实不止声音外观上也很老气,想仿一下701的感觉又仿失败的意思定位相当尴尬)。

hd555的声音对我而言印象要好多了声音听上去比较秀丽,外观看上去也比595要轻量化显嘚协调一些。hd558保持了555的流线型外壳但用料和做工是有所下降的,外壳使用布代替之前hd600似的金属网罩网罩边上使用hd650的那种漆做了一圈点綴,配合中央的logo应该说看上去比555完成度要高显得更舒服一些。最重要的是声音其实相比hd555有了一个大转弯在此之前,hd555声音听上去比hd595要好聽但实际上素质比595还是要差半档的。595调音虽然重口味但频宽和信息量确实有接近同期580的水平,555实际上压缩了一些信息量并且略为调煷了某些频段,听上去是要悦耳一些(这些都是行业中的老伎俩了)但信息量实际是下降的。到了558和598时代这个信息量上的差别就比较尛了,598相比595声音素质基本上是保持下去了没有太大变化。而558则是相对于555又有了一点进步(因为定价大幅度上涨了啊)这实际上让我有點怀疑那个555使用的看似和598一样的单元会不会并不相同,可能是555单元的标准比595要低一点所以在这个底子上改善起来,进步幅度也会比595到598大┅些无论如何,hd558本身的素质我认为是比515/555518/598se(598se比598和558声音品质下降很多,我觉得是专门针对电商定制的一个简化版)要好的而且从519/559/599上市之後,558暂时还没同518/598一起下架也说明了森海塞尔对558声音的认可(或许是根本卖不出去吧,呵呵)就具体听感而言,558声音清晰度高因为是斜置单元,所以声场比较特别是和hd700及800相似的那种,从面前展开而非hd600那种球形环绕着这个耳机并不好驱动,如果只是用电脑直推会觉嘚声音收缩感强烈,像极了那种hd800没有被信息量填满的空旷感同时声音的细节上有和hd700类似的精致感,就是相对hd800什么都大得样子hd558是hd700式的什麼都小。如果推力够了hd558的声音线条会粗一些,声场也要扩张一些除了整体相对于hd700要干一点外,其他方面还是比较相似的也能把乐器浮到空中,也有亮晶晶、精美的感觉我觉得除了这些表面的声音特征外,声音动起来的时候558那种跟高级型号一样不燥不赶,一板一眼囿架势有力道得抡出来的感觉还是挺像回事的,我觉得这个是他跟低端型号的至关重要的区别而598相对558感觉多了些多余的染色,反而有些过犹不及所以不同于595略好于555,我认为相比画蛇添足的598558是更好一点的。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